星期日, 9月 15, 2013

清淨道論的慧學

何修習智慧?第一個重點是學習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內容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四諦。第二個重點就是五清淨的修觀次第。
五蘊是什麼?蘊就是一堆一堆的聚合,五蘊就是五堆不同的聚合,它們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蘊就是一切物質及物質的特性,包含四大種及二十四個所造色。受蘊就是一切感受,想蘊就是一切想知,行蘊就是一切造作,這三蘊就是五十二心所法。識蘊就是一切識知,包含八十一世間心與八種出世間心。

第一節:色蘊

色乃被冷熱所破壞的東要,色蘊包含物質及物質的特性,進一步分析可區別為四大種和二十四所造色。

1: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它們是色蘊的基本特點。地界就是堅固、粗硬的特點,水界是流動、凝結的特點,火界是暖熱、遍熟的特點,風界是浮動、支持的特點。雖然四大各有特點,但任一個的生起必然依緣於其餘三個,任一個的現起就是它在四種特點中的顯著、突出、現起。

2:二十四個所造色。所造色就是四大聚合成的色法,所以說,四大是能造色,四大聚合成的是所造色。這二十四個所造色是四大的基本衍生色。

(1)眼睛能接觸顏色。
(2)耳朵能接觸聲音。
(3)鼻子能嗅觸香氣。
(4)舌能接觸味道。
(5)身能接觸於所觸,遍於身體之中有執受色的一切地方。
(6)顏色能刺激眼。
(7)聲音能刺激耳。
(8)香能撲鼻。
(9)味道能刺激舌。
(10)女根是表現女性特點的機能,顯現為女性的相貌、行動、氣質等。
(11)男根是表現男性特點的機能,顯現為男性的相貌、行為、氣質等。
(12)命根是維持生命現象的機能,生命力。
(13)心所依處是在心藏之內的血液,心依之而活動。
(14)身表是由身而表示自己的意志,它是身的動轉之因。
(15)語表是由於語音而表明意志,它的現起就是語音之因。
(16)虛空界能劃分色的邊際界限,四大種不接觸的狀態或孔隙的狀態;有了虛空界的劃分界限,我們才產生「上、下、左、右」等空間區別。
(17)色輕快性可以除去色的粗重,現起為輕快。
(18)色柔軟性可以除去色的堅硬。
(19)色適業性使身體隨順適合工作。
(20)色積聚性能積聚成色的特點。
(21)色相續使色隨順結合不斷滅。
(22)色老性可以成熟色。
(23)色無常性有色的壞滅的特點。
(24)段食是滋養素,可以支持身體。

在四界差別觀(第三章第六節)中,以四界差別,觀察人體的四十二部分與現象,那主要是從人體的部分來區別。本節的二十四個所造色則著眼於人的各種主要機能(如眼等)及色蘊的一般現象(如色老性)等。

第二節:識蘊

  識蘊包含八十九種心,這個部份非常重要。八十九心有十四種作用,十四種作用的不同路徑可以指明各種境界的心路歷程,乃上座部教理的心藏地帶。由之,可以對人作最徹底的觀察。

第一項:解釋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清淨道論>>是依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分成三類,可以整理成表二。以下我們先耐心地依表一分類的編號逐次解釋。

1:善心有二十一個(1-21),它們的生起是無貪、無瞋、無痴,能造善業而感善果。分成四類,欲界八個、色界五個、無色界五個、出世間四個。

1.1:欲界善心八個(1-8)。
(1)喜俱智相應無行,有歡喜、正見應為善、沒有行(內不猶豫、外不受他人鼓舞)。「行」在這裡是專指受自己考慮或受他人鼓舞的制約。沒有行是指不受條件制約、當下就做,有行則是受條件制約、內自考慮或外受鼓舞。
(2)喜俱智相應有行,有行是指為善時自己猶豫或受他人鼓舞,例如孩子父母鼓勵才佈施。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智不相應例如小孩看到父母行善而模仿行善、並不是自己正見當行善。
(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上來的四個善心都與喜俱,善心的強度是依次遞減。接下來(5)到(8) 的四個善心都是捨俱,強度也是依次遞減。捨俱是伴隨捨心,例如不得所施之物和受施之人,或者沒有其它歡喜的原因。
(5)捨俱智相應無行,
(6)捨俱智相應有行,
(7)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8)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這八個心發生在世俗人和前三果的聖者,會有欲界善的異熟心(42-49)。阿羅漢不再造作有異熟果報的業,即是唯作業而沒有受報,他有八個欲界的唯作心(73-80)。
1.2:色界善心有五個(9-13),就是色界的五個禪心,已除粗硬的色,變成淨妙的色。(9)尋、伺、喜、樂、定相應初禪,五禪支參見第二章第三節對初禪的規定。(10)伺、喜、樂、定相應第二禪。(11)喜、樂、定相應第三禪。 (12)樂、定相應第四禪。(13)捨、定相應第五禪。相應地有五個色界的異熟心(57-61),五個唯作心(81-85)。
1.3:無色界善心有四個(14-17)。(14)空無邊處禪。(15)識無邊處。(16)無所有處禪。(17)非想非非想處禪。這四個心都超越了色界,乃因定心的不同對象而區分;它們都與第五禪相同地俱有捨、定的禪支。有四個無色界的異熟心(62-65),四個唯作心(86-89)。

1.4:出世間善心四個(18-21)。(18)初道。(19)第二道。(20)第三道。(21)第四道。(1)到(17)的善心屬於世間善,這四個屬於出世間善,就四道智。相應的出世間異熟果是(66)初果到(69)第四果,就是四果智。這四個道智和四個果智就是八個出世間心,乃智見清淨(第七清淨)的內容,前六清淨都是世間心。

2:不善心有十二個(22-33),都是屬於欲界,超過欲界的心就超越不善心。不善心依三不善根分成三類,能造惡業而感惡果。

2.1:貪根有八個(22-29)。
(22)喜俱邪見相應無行,有歡喜心、邪見相應(如:認為於諸欲中無過失,認為淫欲非障道法)、無行而享受貪欲。
(23)喜俱邪見相應有行。
(24)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25)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這四個不善心都與喜俱,其不善的強度依次遞減。
(26)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27)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28)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29)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2.2:瞋根有二個(30-31)。
(30)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31)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憂是心的苦受,不是身受的苦。瞋心雖與邪見不同時相應而起,但於較前的心有邪見相應。

2.3:癡根有二個(32-33)。
(32)捨俱疑相應,疑是懷疑不確定。
(33)捨俱掉舉相應,掉舉是不休息擾動不安心。

3:無記心有五十六個(34-89),不記別為善心或不善心,分為異熟無記與唯作無記。

3.1:異熟心有三十六個(34-69),它們是無記心(不記別為善或不善)而「異」 於善心與不善心,又是善心或不善心必然引發成「熟」的,所以稱為異熟心。相對而言,善心與不善心是主動的,異熟心是被動的。它們分成四類,欲界二十三個、色界五個、無色界四個、出世間四個。

3.1.1:欲界異熟有二十三個(34-56),相應於善和不善心分成善和不善異熟。

3.1.1.1:善異熟有十六個(34-49),乃善心所引發的異熟心,分成無因和有因的。

無因的善異熟有八個(34-41),無因是指不含三不善根(貪、瞋、痴)和三善根 (無貪、無瞋、無痴)。(34)捨俱眼識。(35)捨俱耳識。(36)捨俱鼻識。(37)捨俱舌識。(38)樂俱身識。前五識的功能分別是看、聽、嗅、嚐、觸,前四識的對像在識影響弱,故捨俱,身識的觸強故為樂。(39)捨俱領受作用意界,前五識的認識作用之後,領受前五識所認識的對像。(40)喜俱推度作用意識界。(41)捨俱推度作用意識界。這兩個心推度前五識所認識的對像及領受心所領受的對像。

有因的善異熟有八個(42-49),有因是與無貪或無瞋或無痴相應。
(42)喜俱智相應無行。
(43)喜俱智相應有行。
(44)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45)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46)捨俱智相應無行。
(47)捨俱智相應有行。
(48)捨俱智相應無行。
(49)捨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個就是八個欲界善心(1-8)的異熟心。
3.1.1.2:不善異熟有七個(50-56),乃不善心所引發的異熟心,它們也是無因的(不伴隨貪瞋痴)。
(50)捨俱眼識。
(51)捨俱耳識。
(52)捨俱鼻識。
(53)捨俱舌識。
(54)苦俱身識。
(55)捨俱領受作用意界。
(56)捨俱推度作用意識界。
3.1.2:色界異熟有五個(57-61)。
(57)初禪。
(58)第二禪。
(59)第三禪。
(60)第四禪。
(61)第五禪。
這五個是五個色界善心(9-13)的異熟心。
3.1.3:無色界異熟有四個(62-65)。
(62)空無邊處。(63)識無邊處。(64)無所有處。(65)非想非非想處。這四個是四個的無色界善心(14-17)的異熟心。
3.1.4:出世間異熟有四個(66-69)。
(66)初果。
(67)第二果。
(68)第三果。
(69) 第四果。
這四個是四個出世間善心(18-21)的異熟心,這八個心就是四道智與四果智,都是以涅槃為所緣,即是第七清淨(智見清淨)的階段。

這三十六個異熟心,有因的善的異熟心二十一個(42-49,57-69),就是分別相應於二十一個善心(1-21)的果。無因的有十五個,無因是指不含三善根 (無貪無瞋無痴),三不善根(貪瞋痴)。八個是無因的善的異熟(34-41),七個是無因的不善的異熟(50-56)。無因的還有三個欲界唯作心(70-72)。

3.2:唯作有二十個(70-89),唯作乃非善心、非不善的、非異熟,只有作用而不再感果。有餘依涅槃(已斷盡煩惱但還有五蘊身)的阿羅漢在三界的活動就只是這二十個唯作心。

3.2.1:欲界唯作有十一個(70-80)。

3.2.1.1:無因的三個(70-72)。(70)捨俱意界,轉向外在對像的作用,它發生於外在對像已刺擊五官而五識未作用前,引轉心向於對像,<<攝阿毗達摩義論>>直接稱為捨俱五門轉向心。(71)捨俱意識界有二種活動狀況。一是意門轉向心,引轉意識向於對像;二是屬於五門轉向的過程,在推度心之後進行確定、定義、決定對像的作用。(72)喜俱意識界,阿羅漢(含佛、獨覺)向欲界對像微笑的心。阿羅漢也以(73)到(75)的欲界唯作心向對像微笑。

3.2.1.2:有因的八個(73-80)。(73)喜俱智相應無行。(74)喜俱智相應有行。 (75)喜俱智不相應無行。(76)喜俱智不相應有行。(77)捨俱智相應無行。(78)捨俱智相應有行。(79)捨俱智相應無行,(80)捨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個唯作心,相對於欲界善心(1-8)和欲界善的異熟心(43-49)。

3.2.2:色界唯作有五個(81-85)。(81)初禪。(82)第二禪。(83)第三禪。(84)第四禪。(85)第五禪。這五個唯作心相對於的色界善心(9-13)和色界異熟心(57- 61)。

3.2.3:無色界唯作有四個(86-89)。(86)空無邊處。(87)識無邊處。(88)無所有處。(89)非想非非想處。這四個唯作心相對於無色界善心(14-17)和無色界異熟心(62-65)。

八十九心有十四種作用

〔1〕 結生:連結新生與前生。

〔2〕 有分:結生心入胎息滅之後,接著即是有分。有分識如同生命流,保持個體生命的相續。

〔3〕 轉向:當對像擊觸六根,有分受到波動,波動滅後猶如有分斷絕,接著轉向於對像,這就是轉向。有五門轉向和意門轉向。這是認識過程的開始,認識過程包括3-13這十一種作用。

〔4〕 見、〔5〕 聞、〔6〕 嗅、〔7〕 嘗、〔8〕 觸:前五識作用經驗到感覺與料。

〔9〕 領受:領受前五識感覺到的對像。〔10〕推度:推度所領受的境,調察、推論、度量之。

〔11〕確定:確定所推度的境,確定、定義、決定之。9-11這三種作用只發生於五門轉向的路徑上,不發生於意門轉向的路徑上。3-11這八種作用都是由無因心的活動,也就是這階段還沒有決定善惡,只有苦樂等感受。下一種速行作用就開始決定善惡。

〔12〕速行:心快速地行於前一對象上。五門轉向的路徑,速行心有二十九心,心包括八個欲界善心(1-8) 、十二個欲界不善心(22-23)、九欲界唯作心(72-80)。意門轉向的路徑,不經歷4-11的八種作用。若屬欲界的意門轉向,接著就是同於五門轉向的二十九欲界心的速行作用。若屬種性心,色界的有十心,五善(9-13)和五唯作(81-85);無色界的有八心,四善(14-17)和四唯作(86-89);出世間的有八心,四道心(18-21) 和四果心(66-69)。

〔13〕彼所緣:在速行之後,也就是註明速行的對像。彼所緣是認識過程的結束,之後又回到轉向作用,開始另一次的認識過程。

〔14〕死:一生的有分結束,就是一般的死亡。在彼所緣之後,如果又回到新一次的認識過程,過去有分、有分波動,…就不是死。從死之後再結生,有分,…死。有情就是以這十四種作用在三界中輪迴不斷。只有阿羅漢在死心滅時,即出離三界。

十四種作用的四到八是五識作用,若識為一作用,則成十階段。中國傳統佛教有所謂「上座部立九心輪」,就是對十四作用的誤稱。

http://www.mahabodhi.org/zh-TW/classes/qjdl/qjdl_dd.ht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