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8, 2023

三寶經4-6段的詞句注解

 經文翻譯

第一至第三段

第四段

Khayaṃ virāgaṃ amataṃ paṇītaṃ, yadajjhagā sakyamunī samāhito;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Khayaṃ 熄滅, 此詞跟nirodha是相通的, 漏滅, 但兩詞在細微處還是有別的。khaya的滅用於個別煩惱, 如貪滅、瞋滅、痴滅時, 用khaya; 整體煩惱的滅, 用nirodha。故四聖諦的苦滅, 用nirodha。三結熄滅的滅是parikkhaya, 生滅隨觀智的滅又是另外的詞, vyaya, 此詞指衰退, 退了後還是會再起的, 所以那個階段是生與滅不斷地交替, 與khaya 及nirodha 不同的。

virāgaṃ : 離貪、無貪。前綴的vi 有分離、離開的意思。修證上, 離開貪時, 該時即是無貪, 是善的。而把貪根拔斷, 則至少修到三果。

amataṃ : a-mataṃ 不死, 另一名稱是涅槃。各宗教都有不死、永生的盼望,佛教的不死指證入涅槃, 與他教不同的是, 涅槃可在生時能證到, 五取蘊與意識同時熄滅, 是可以通過修觀經驗到的, 而不是在死後。般涅槃是不生不死的, 在四果連身心滅盡時, 就是般涅槃。在生時的不死狀況是涅槃。

paṇītaṃ: 形容詞作對單, 最勝。三寶經中的佛法僧三寶, 當然是最勝。

yadajjhagā :  yad+ajjhagā , yad=yaṃ指示前面的一句, ajjhagā=addhigacchati 經驗, 獲得。

sakyamunī : 此詞是釋迦牟尼, sakya+munī 釋迦+牟尼/聖者。釋迦族的聖者。釋迦族在佛陀覺悟後, 一家人及親族都修證聖果。一人出家, 家族有福。這也是南傳佛教國家的傳統觀念。釋迦族在佛滅後, 仍分得舍利, 我們就是從釋迦族後人處得到佛陀的舍利子, 證明釋迦佛陀是歷史人物, 而非神話人物。他修解脫道而般涅槃, 其家族也有不少人從輪迴解脫。

samāhito: 過去分詞作陽主單, 專注的意思, 在三寶經中, 指已達到襌定。此詞在巴利經藏五部都有的, 該是重要的詞語。在長部闍沙泥經講及四念處時, sammā samāhito sammā vippasanno 正確專注, 正確內觀, 即有正確有不正確, 這須要由走過路的老師指點。正確專注才能入定才能修觀。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什麼也沒與那法等同。這里指明那法=釋迦聖者所教的解脫法, 而非其他人所教的法。當時有婆羅門法、耆那教法、順世教法等六師外道法, 還有西方耶教法, 波斯拜火教法.....不是只有六師外道法。指示詞有定指的功能, 指明那是釋迦世尊的教法。samatthi= sama+atthi 有等同, 前面有個否定不變格, 沒有等同。

dhamme: 可作處單或對复, 無論那種, 佛法僧都是最勝的。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可看第一至第三段


第五段

Yaṃ buddhaseṭṭho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nā tena samo na vijjat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buddhaseṭṭho: buddha+seṭṭho 形复, 佛陀最勝。給出滅煩惱的八種聖法導向煩惱的完全止熄, 無須求大能神, 無須在不可知的死後, 而是通過自己努力, 在今生現世上, 能達到。佛陀與八類聖弟子已作出榜樣, 在現生能達到與天神一樣的快樂, 並超越天神的煩惱止熄。這是佛陀的最勝。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讚揚清淨。suci有清淨、純粹、清楚的意思。佛陀所讚揚的是心的清淅淨化, 沒有雜染、沒有煩惱、沒有污染, 心已完全淨化、捨除不善的質素。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定+心+相續+他們已說了, 复合連聲詞。samādhi 音譯三摩地, 意譯是襌定, 這詞包括色界四層襌與無色界四層定。mānan: 心, 此詞有聲音的變化, 尾鼻音遇上齒音的-t, 轉為同組鼻音n。tarikañña是相續的意思。āhu: 过三复。他們已說了。整個詞的意思: 他們已稱為定心相續。

Samādhinā : 具單。由於後面有sama, 故此詞用具格, 與定一起, 指四襌八定。從正定轉觀需轉出近行定先, 安止定時, 心是專一而深入。故心要觀察在變化中的所緣時, 須退回近行定才能。各層正定都有近行定, 不境襌與襌或定與定之間, 總有中間地帶, 這中間地帶就是近行定所在。但上到無色界則沒有這中間地帶, 所以四無色界的四定無法修觀。因此佛陀把能修觀的襌定, 制定在初二三四襌。

tena samo na vijjati: 此句中的tena作不變格詞的原因或理由理解, 譯為因此。能表示原因理由的格有具從二格。vijjati 是ya類動詞, 有內連聲的變化, 動詞根vid+ya=vijja+ti = vijjati, 現三單, 出現、存在。因此沒有等同出現/存在。

idampi dhamme...suvatthi hotu.可看第一至第三段

第六段

Ye puggalā aṭṭha sataṃ pasatthā,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Te dakkhiṇeyyā sugatassa sāvakā,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e :代名詞在巴利語文法書上有四種:人稱、指示、關係及疑問。這些代詞亦分陽中陰性, 亦分單复數。詞干ya, ta屬關係代名詞, ye可以是對复或處單, 在此是處單, 在任地方。

puggalā aṭṭha : 指八種人: 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向四果、四果。向果與證果共八類人士。那些屬於向果人士呢? 已上觀智路又未滅五取蘊的道上人士。

sataṃ pasatthā 讚揚具正念者。sata作中性解具正念者。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這四對人士, 就是指四向果與四果。

Te dakkhiṇeyyā: dakkhiṇa+eyyā組成, 形容詞加尾綴, 仍是形容詞, 修飾sāvaka。有一類尾綴加了在名詞或形容詞後, 使詞語功能改變或意思改變, 此詞改變了意思。原意是南方或正面, 加了尾綴後, 引申為值得供養, 指善逝的聲聞弟子值得禮敬或供養。在佛教, 單純生起布施的念頭已起福德善業, 單是布施給小昆蟲亦有大量善福德, 而三寶經則說明善逝的聲聞弟子值得供養, 福無量。中部的布施分別經有分析布施給動物至佛陀的功德分別。

sugatassa sāvakā: 善逝的聲聞弟子。sugatassa是過分作屬格, su是前綴, 有善、好、舒適之意, 後面的過去分詞可拆為gata或āgata已去或已來,故可譯為善逝或善至, 善來。聲聞弟子是佛陀的聖弟子, 修解脫道得聖果的弟子。善逝是佛九號之一, 佛的九個稱號亦即佛隨念, 四十業處之一, 能證得近行定。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在此處有二大果。由於大果的果phala是中性, 故二也用了中性复數。二大果即三果及四果。

saṅghe: 在僧團中。saṅgha是個集合名詞, 四人以上是僧團。佛世時, 僧團此詞若不說明, 就包括四眾弟子並已證四雙八輩的聖弟子。普通未證的, 稱出家者(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 居士(男居士、女居士)或在家人、到凡夫、愚人等, 各有各的名稱。

idampi ...suvatthi hotu.可看第一至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