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9, 2017

阿毗達磨成立史

阿毗达磨abhidhamma, 三藏中的论藏, 上座部有七论, 都是第三或第四結集的事。
在大般涅槃经中, 佛陀只说听了谁说法, 听者可自行对照经与律, 並不包括论, 这肯定在第一結集时並未包括论。另外大史记載阿罗汉们舉行第二次結集已知有三藏, 但大众派与上座部都拒絶把论藏加入到三藏中。在第二次結集时仍未有把论加到三藏中。

觉音说最初的论母持者mātikā-dhara的论母指俱足戒而非论藏的论母, 后來mātikā论母持词在人施设论及法集论时作为该论的论母发展概念。

上座部分別说派的七论相繼成立, 今天的次序是源自觉音所传:
1. 法集论 dhammasaṅgaṇi
2. 分別论 vibhaṅga
3. 论事 kathāvatthu
4. 人施设论 puggalapaññatti
5. 界论 dhātukathā
6. 双论 yamaka
7. 发趣论 paṭṭhāna

abhidhamma有出現於律藏与经藏:
dve bhikkhū abhidhamme nānāvādā 中部
abhidhamme vinetuṃ abhivinaye vinetuṃ 律藏
经藏与律藏中的abhidhamme都是处格单数, 从律藏中, 是说法与律至上。在经藏时代, abhidhamma並沒有超越法的意思, 只是作为对法的开示, 这裡的法是经藏裡的法, 而非后期的论藏。
但注釋家把阿毗达磨从新定义为超越法, 优於法。失去abhidhamma的原意后, 上座部进入黑暗的对法研究而沒修行或不能以论藏实踐法的时代, 也导致各部派互相爭持, 荒廢襌修而缺乏圣者传正法, 上座部佛教入了死胡同。
阿毗达磨式的分析法也进入到后期经藏, 如長部的等诵经, 后期小部的无礙解道等。
阿毗达磨是否佛说? 肯定不是的啦。其結構与经藏与律藏不同, 另外觉音把这七论的次序说成是舍利弗所传, 这又说明肯定非佛说。然后呢, 觉音也在長部注釋裡说阿毗达磨是佛陀在三十三天演说的。觉音大概又注釋这注釋那, 忘记自己说过些什么吧, 前后矛盾的。总之他证明了一件事: 阿毗达磨非佛说, 被传为舍利弗所说。而佛陀到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磨是神话創作, 以抬高阿毗达磨的價值或愚众。

佛陀上天为母说阿毗达磨是一直传下來的说法, 但原來此说卻是觉音所編说的, 是记於長部注釋中, 那已是離佛灭三四百年后的事了。多少人採信这样的说法? 认为阿毗达磨的法勝过经藏所记? 这直接跟大般涅槃经裡, 佛陀亲说对照经与律, 背道而行。

緬甸的結集把后於七论的文獻如<<弥兰陀问经>>Milindapañha、<<导论>>nettiparakaraṇa、<<藏釋>>peṭakopadesa三书收入小部中。上座部对於经律论是有加加減減的行为, 那又破了上座部保持最原始的佛法的迷思, 实況是上座部一直有对经律论进行增減的舉动, 形成三藏某些经文或句子不可信, 而什么可信, 什么不可信的解釋权在懂巴利语与历史的人处。僧人涉入其中, 说实话的僧众可信; 说不实语的僧众不可信。

由於緬甸上座部的这一舉动, 把小部从兰卡版的第四結集十五部经擴編至十八部经, 我们又見到上座部的一些国家可隨意把三藏经律论加多減少, 历次結集又有多少加多減少的情況? 第二次結集增加了二藏的经律; 第三次結集又加多減少了经律论; 到第四次結集用了文字編輯了下來, 三藏确定, 论藏亦确定为七论。
阿毗达磨是从第三至第四次結集的增加減少之下形成巴利七论的。

觉音自己在<<迷惑冰消>>裡也说最先消失的教理是阿毗达磨, 假佛所说的教理是经不起历史的驗证、不为智者所採信、不通达圣路, 不能实踐, 不为护法保护。佛陀在《增支部.三集. 迦拿摩经》(Kālāma Sutta)裡說: "当你当亲自了知:'这些教法是不善的、当受斥責、智者譴責、接受与实踐后会帶來伤害与痛苦',那么你应舍棄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