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什麼是定?定是善心聚於一境的特性。也就是說一心不亂,而不是惡心或散亂的狀態。
第二:什麼是定的語義?善巧保持心與心所在同一對象上,使心不雜亂。
第三:什麼是定的特點、作用、現狀、近因?特點是不散亂,作用是消除散亂,現狀是消除散亂後的不搖動,樂是定的近因。
第四:定有幾種?
1:以一種解釋的就是不散亂。
2:以二種解釋的有四項。
(1)近行定是修習行至接近定的狀態,安止定是已到達定。
(2)世間定是三界內的善心聚於一境,出世間定是超越善心而與聖道相應。
(3)有喜是定中伴隨著喜,無喜是定中沒有喜。
(4)有樂是定中伴隨著樂,有捨是定中伴隨著捨。
3:以三種解釋的有四項。
(1)下是初得到定,中是達到某種程度,上是已達到善巧發展。
(2)有尋有伺是有尋找又有伺察,無尋唯伺是已無尋找只剩伺察,無尋無伺是既無尋找又無伺察了。
(3)有喜是定中伴隨著喜,有樂是定中伴隨著樂,有捨是定中伴隨著捨。
(4)小是近行定,中是色界無色界的善心一境,無量是與聖道相應的定。
4:以四種解釋的有六項。
(1)苦行道遲通達是修定的過程苦且通達觀慢,苦行道速通達是修定的過程苦而通達觀快,樂行道遲通達是修定的過程樂而通達觀慢,樂行道速通達是修定的過程快樂且通達觀快。苦樂與快慢取決於渴愛、無名、煩惱的輕重及六根的利鈍。
(2)小定小所緣,小定無量所緣,無量定小所緣,無量定無量所緣。小定是不熟悉定且不能發展,小所緣是所緣不能改變也不能進步,無量定是可以進展的定,無量所緣是所緣可以改變又可進步。
(3)初禪是鎮伏五種蓋住禪定的障礙而得到初禪的五種成份(尋,伺,喜,樂,定),二禪是離尋伺唯有喜樂定,三禪是樂與定,四禪是定與捨的感受。
(4)退分是生起定的障礙,住分是住於定,勝進分是定的增長,抉擇分是進求解脫。
(5)欲界定是欲界的近行定,色界定是色界的善心一境,無色界定是無色界的善心一境,離繫定是出世間的定。
(6)欲定是強力的願心得到的定,勤定是強力觀想得到的定。
5:什麼是定的雜染?雜染是退分。
6:什麼是定的淨化?淨化是勝進分。
怎樣修定?
1:破除十種障礙修定的因緣。這些障礙會使人沒時間修定或不能專心禪修,初學者應該避免。
1. 1:住所。有三種人住所會形成修定得障礙,熱心從事修建等事,好積存物品,或以任何原因而貪著於住所得人。
1.2:家。管家是累的事,每天忙著佈施好幾個菩薩。
1. 3:供養。忙著應付信徒,忙著度眾生,接受供養,應避開信眾。
1. 4:學眾。忙於教授佛法,好為人師,以致沒時間禪修,應該離開學眾,放生。
1. 5:蓋道場。忙於蓋道場,以致沒時間修行,不應因此而荒廢道業。
1. 6:旅行。忙著朝山朝聖,穿梭於道場法會之間,此該避免。
1. 7:看護法友或父母的病。照顧師父,道友,徒弟,或父母的病,這是不能推託的義務,但病癒之後即應破除障礙。
1. 8:生病。為病所苦。
1. 9:讀書。研究經典,迷於戲論,練習當鸚鵡。
1. 10:神通。執著於神通會障礙解脫。
適當的住處。禪修要選擇適當的住處作為助緣 。
不適當的修定的住所有十八種
(1)大的道場常有人事的紛擾。
(2)新道場有很多新的工作。
(3)古寺常需整修。
(4)路旁的道場日夜有客人來訪。
(5)泉邊的道場常有人們來汲水。
(6)有菜葉的精舍常有人們來摘取。
(7)有花的道場常有人們來採花。
(8)有果樹的地方人們來採果子。
(9)有名的道場常有朝聖的信眾。
(10)近於城市常是聲色交雜。
(11)近於薪林常有人們伐材。
(12)近田的精舍常有農事。
(13)有不和合者共住的道場常有諍鬥的事情。
(14)市集附近。
(15)不信佛法的邊地。
(16)國界處易有戰事。
(17)常有異性或非人的地方。
(18)不得善友的道場是大過失。從今日看來,經懺道場、事業型道場、公寓式道場等都是不適合修定的住處。
定的經驗超越世間欲樂的享受,它有漸次安住與喜樂的進階過程和淨化提昇的方法。
1.1:初下手習止,依性格確認適合的業處作為修行對象。
1.2:反覆將注意力集中在修行對象上。
1.3:似相成就,就是近行定。
從近行定達到安止定,有三類的修行方法。
3.1:調整七種適不適合的生活事項。
(1)住所,選擇定境易生起的地方。
(2) 容易托缽的地方。
(3)避免三十二種無用的談論,例如政治事務,品評男女,世俗的學說等;適度地談論有助於解脫的知見,少欲、知足、遠離煩惱、不執著、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十事也是修行的次第。
(4) 接近持戒有德的人。
(5)食物,有的人以甜為適合,有的以酸為適合。
(6)氣候,有的人適合冷,有的人適合熱,食物與氣候因人而有不同的適合。
(7) 姿勢,有些人適合經行,或以住、坐、臥為適宜。
3.2:調心為主的十種安止善巧。
(1):令事物清淨,淨化自己的身體,潔淨生活用具與住所。
(2)使五根平衡發展。五根(信、精進、念、定、慧)的偏重發展,心就不易安住平等相續,所以五根的均衡發展有助生起安止定。
(3) 於相善巧,熟悉各種生起、發展、保護所緣的技巧。
(4)惛沉時當策勵心,可以用擇法、精進、喜覺支來活化心。修擇法覺支的方法,如遠離惡慧的人、親近有慧的人、觀察蘊處緣起等。修精進覺支的方法,如思維惡趣的怖畏、思維解脫的功德、思維隨佛而行不能懈怠、思維正法的偉大、作光明想、遠離懶惰的人、親近精進的人、觀察四正勤。修喜覺支的方法,修佛、法、僧、戒、施、天、寂止隨念,親近慈愛的人。
(5)掉舉時當抑制心,可修輕安、定、捨覺支來降伏心。修輕安的方法,如受用悅意的食物、受用舒適的氣候、選擇輕鬆的姿勢、用中庸的加行、遠離暴惡的人、親近身輕安的人。修定覺支的方法,如適時抑制、適時策勵、不干涉平等的正行、遠離無定之人、親近有定之人、觀察禪與解脫。修捨覺支的方法,如中庸對待有情、中庸的對於諸行、遠離愛著的人、親近平等心的人。
(6)不樂修定時如何喜悅心,可以觀察八苦而使心驚醒,或念三寶的功德。
(7)功用均等時當行捨心。
(8)遠離無等持的人。
(9)親近等持的人。
(10)專心致志於定。
3.3:精進平等是成就安止定的總原則。修定以平等正行努力修定,遠離惛沈與掉舉。
1:初禪。
1.1: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異。從近行定修行到定止定,不只鎮伏五蓋,且具足五種支分(尋、伺、喜、樂、定)。這時的心相並不是實相,只是定心相應的境界,切莫誤以為開悟之類。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區別,前者的禪支不穩固,猶如幼兒學走路,屢屢跌倒在地上,後者就如有力的人,可以持續穩固地站立。四十種業處有十種只能達到近行定,不得定止定,它的內容是八隨念(十隨念中除了身至念與念呼吸)、食厭想、四界差別。
1. 2:初禪的規定,就是離開五蓋且具備五種支分。五蓋是欲貪(五欲的貪)、瞋恨、昏沉(昏昧)與睡眠(欲睡)、掉舉(浮躁不安穩)與惡作( 後悔所作的惡行)、疑(懷疑),詳見不善心所。初禪的五支是尋、伺、喜、樂、定。尋是尋求,心專注擊觸於所緣,它可以鎮伏五蓋的惛沉與睡眠;伺是伺察,心繼續深細考察,它可以鎮伏五蓋的疑。初禪的尋與伺沒有渴望求知的衝動,不是豁然開解的恣意,它是依於澄淨與安住。尋伺的差別,尋就如擊鐘之初的響,伺猶如鐘的餘韻。尋又如鳥振翅上飛,伺如下降的平滑。
喜是喜悅歡喜所緣,可以細分為五階段,小喜身上的毫毛豎立,毛孔都感到歡喜;剎那喜猶如電光剎那剎那而起;繼起喜猶如海岸的波浪,於身上數數現起而消逝;踴躍喜是很強的,全身踴動;遍滿喜遍身內外歡喜,猶如吹脹的氣泡。遍滿喜成就才是成就初禪的特點,喜可以鎮伏五蓋的瞋。樂是愉悅安樂,遍滿喜成就後引發身心輕安,成就身心兩種樂,安詳地享受喜才是樂,它可以鎮伏五蓋的掉舉與惡作。初禪的喜與樂不是豪爽的快感、不是酣暢的舒適,它是平靜清涼。喜樂的差別,喜是行蘊,樂屬受蘊;喜是對於所緣的滿足,樂是享受獲得的滋味;喜猶如沙漠困乏的旅人見到了林水,樂如受用水。定是安住於一境,可以鎮伏欲貪;它是禪支的主要特點,但是成就初禪必須餘四支均衡兼用。
2:二禪是尋伺止息,內淨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自在熟悉初禪才能修習二禪,否則驟修二禪反而會退失初禪。
3:三禪是離喜的妙樂,而住於捨、念與正知,成就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
4:四禪是由斷樂及由斷苦,並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故,捨念清淨,第四禪具足住。
十隨念的內容是
1:佛隨念,2:法隨念,3:僧隨念,4:戒隨念,5:施隨念,6:天隨念,7:死隨念,8:身至念,9:出入息念,10:寂止隨念。
隨念(Anusati,Recollection)是跟隨所指向的對像而數數起念,第八、九的念(Sati,Mindfulness)則重於正念所緣。
1:佛隨念的意思是跟隨所憶念的佛功德而起念。修行的方法是一邊默念 (或吟唱)佛的九種名號,一邊思維名號所內含的功德。透過持續隨念佛功德的方法而修定,不是只念佛的名字,不是念佛的形相。佛的九種勝德洪名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行、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各德號的內容如下。
1.1: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賊、值得供養。
2.2:等正覺是圓滿地覺悟,應該知道的已經知道、應該修行的已經修行、應該斷除的已經斷除。
1.3:明行具足是具備三明與十五種行,三明是宿命明、他心明、漏盡明,十五種行是戒律儀、防護六根、飲食知節量、勤修覺悟瑜伽、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禪。
1.4:善行是世尊的行為遍淨沒有污點,就是聖道。
1.5:世間解是了知在生滅的世間中之滅苦道。
1.6:無上調御丈夫是超越一切應受調伏駕御的眾生;分開來說,無上是指佛的德行超越一切,調御丈夫是指佛能善巧調御一切應受調御的眾生。
1.7:天人師是教誨天人而導至解脫,就像商隊的首領引導隊員度過險難處。
1.8:佛就覺,自覺覺他。
1.9:世尊就是世界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修佛隨念就是透過佛的德號隨念佛陀的功德,心只傾向佛功德,正直安住,不被貪瞋痴所綁住,成就佛隨念。成就佛隨念的人,有諸多功德,懂得敬重師長,得至於廣大的信、念、慧、福,多喜悅,無有恐佈,能忍苦,來生得善處。
佛隨念是透過隨念佛功德而修定,屬於昇天的善法,不是修智慧的方法。以隨念佛功德為主,稱念佛名的目的是幫助隨念佛功德,猶如念息法先修數息。稱念佛名而不深切了知佛功德,就不是佛隨念。
2:法隨念的意思是隨念法的六項功德。修習法隨念是默念(或吟唱)「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
2.1:法是世尊善說教人解脫的。
2.2:自見。法是出世間的聖者離貪瞋痴時自見的;法是聖者修證時見到的,不是因信而解脫。
2.3:無時的。法是隨時可修可證的,其結果沒有時限。
2.4:來見的。法是純淨的,真的存在的,值得邀人來看。如說:「來,見證法」。
2.5:引導的,值得以法引導生活,直到解脫,即使頭上著火也都專注於法上。
2.6:智者各自證知的,一切敏捷的智者,都自知修道證果證滅,不能享受佛陀的加持。
3:僧隨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唱誦)聖弟子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聲聞眾,是值得供養者,值得供奉者,值得佈施者,值得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不是惡行道,不是縱欲或苦行的,不是違離涅槃道的,是四道與四果的八種人,值得供養禮敬的人,世間上最佳的幸福的種植增長處。
4:戒隨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唱誦)自己持戒的功德,即「哈哈!我的戒實無毀、無戳穿、無污點、無雜染、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令起於定」。在家人隨念自己圓滿持守在家戒的功德,出家人隨念自己圓滿持守出家戒的功德。戒,實為佛弟子的真正財產!
5:施隨念是隨念自己歡喜佈施的功德,默念(或唱誦)「我實在是有受利,我實善得,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離慳垢心而住,是放捨者,淨手者,喜捨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歡喜與人廣結善緣,不是一毛不拔的人。
6:天隨念是念自己具有信、戒、聞、施、慧,那時心不被貪瞋痴所纏,死後得生天。
這六隨念特別適合信願強的人,引發增長向於清淨和功德的信願,由此而得定。
7:死隨念是隨念「死將來臨」或「死,死」。修死隨念的「死」是指有情生命的結束,不是指植物或無生物的死,也不是指斷苦阿羅漢的諸行剎那滅。念死的修法是默念「死將來臨」或「死,死」。不適合念喜愛者的死,因為會難過;不適合念不喜歡的人,因為會高興;不適合念不關心的人,因為沒感覺;不宜念自己的死,因為會害怕。另有八種修念死的方法,如念健康終至於病;如念名人、有錢的人、強壯的人、乃至佛都會死,我也終將會死;念自己是蟲的老闆,有八十種蟲吃身體的肉、喝身體的血、在身內大小便,身體被蟲佔領,擾亂到死。勤修念死的人常不放逸,不貪著名利資具,乃至可以熟練無常想,隨著亦得生起苦想及無我想。
8:身至念是默念讀頌身體的三十二個不淨的部分。初修者必須次第讀頌,不過急、不過緩,再次第超越讀頌而僅作意不淨的部位。默念的次第如下。
8.1:順逆讀頌頭髮等五部分,順讀「頭髮、膚毛、指甲、牙齒、皮膚」,逆頌「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
8.2:加入肌肉等五種,順讀「肌肉、筋腱、骨、骨髓、腎臟」,逆頌「腎臟、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
8.3:加心臟等五種,順讀「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逆頌「肺臟、脾臟、肋膜、肝臟、心臟、腎臟、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
8.4:加入腸等五種,順讀「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逆頌:「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臟、脾臟、肋膜、肝臟、心臟、腎臟、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
8.5:加入膽汁等六種,順讀「膽汁、痰、膿、血、汗、脂肪」,逆頌:「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臟、脾臟、肋膜、肝臟、心臟、腎臟、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
8.6:加入眼淚等六種,順讀「眼淚、膏、口水、鼻涕、關節滑液、尿」,逆頌:「尿、關節滑液、鼻涕、口水、膏、眼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臟、脾臟、肋膜、肝臟、心臟、腎臟、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髮」,共三十二種。依上述的次第反覆默念讀頌,百回,乃至千回,直至純熟,心不散亂,各個部分瞭如指掌,一目了然。 思維三十二個部位不淨的方式。這三十二個部分若離開身體,就產生不淨,令人厭惡的感覺。例如秀麗的頭髮看似迷人,但掉下來的話就令人討厭,掉到飯裡就覺得髒,燒的時候惡臭,汗垢都從髮根流出來。
9:出入息念。修出入息念是透觀察呼吸的出與入而禪修,將注意力自然地置於鼻端。從開始注意呼吸,直至完全解脫,共有十六個過程 (傳統上稱為十六特勝)。
(1)出息長時知道出息長,入息長時知道入息長;不能出息時不知道出息,不能入息時不知道入息。
(2)出息短時知道出息短,入息短時知道入息短。觀察呼吸有長有短。
(3)學習覺知出息的整個過程,學習覺知入息的整個過程。知道呼吸在身體旅行。
(4)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出息,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入息。旅行累了,身體與呼吸休息,平靜下來。
(5)覺知喜。休息之後快樂舒服起來。
(6)覺知樂。更快樂,安享餘年。
(7)覺知心行。呼吸中,心攀緣製造各種東西。
(8)覺知安息心行。心不攀緣不製造,躺下來了。
(9)覺知心。發現心的各種樣子,貪、瞋、痴等。
(10)令心喜悅。鼓勵心,令心歡愉。
(11)令心等持。心定下來。
(12)令心解脫。放棄心的各種樣子,想的、製造的、攀緣的等等。
(13)觀無常。
(14)觀離欲。
(15)觀滅。
(16)觀捨遣。
十六個過程是以四個一組,共有四組,這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處。出入息念也可以開展為修智慧的毗婆舍那觀。四十個修世間定的業處,只有出入息念與四界差別觀可以直接開展為修慧的業處。
10:寂止隨念。默念思維寂滅一切苦的涅槃之功德。了知離欲最勝,破除渴愛,摧毀輪迴,寂滅愛染。
四無量心,依原文的語譯是「四梵住」,通俗的稱呼則為「四無量心」 ,內容為慈悲喜捨四種無限的心量。
1:慈的修習。慈就是慈愛友善,與人為友的態度。修慈無量心先思維瞋恨的過患是燒毀一切功德,忍辱是強軍。實修慈心定有如下的觀想過程。
1.1:最初,先對自己修慈,默念「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願我無精神的苦惱; 願我無身體的苦惱; 願我保持快樂。」避免對六種人修慈,不愛的人、極愛的人、無關係的人、敵人、死人。
1.2:對值得敬愛的人修慈,引發強化自己的慈心。如對可敬愛的師長,隨念他們令人喜愛的愛語,慈祥教導,身教言教,戒德定德慧德。
1.3:對一切人修慈,次第對自己、值得敬愛的人、極愛的人、無關係的人、怨敵,乃至無限量地遍滿一切。
1.4:但是,對宿仇修慈時還會引發瞋心,須先回來安住在慈心,再對怨敵修慈。若仍無法柔軟慈愛怨敵,可作如下的思維。只有笨的人才因為他人的忿怒而生氣;我又不是他的奴隸,何必因為別人的忿怒而影響心情;若對敵人忿怒,只是造成二度傷害。或只看敵人的優點,避其缺點。或反問自己,我是對他的頭髮生氣嗎?對其牙、爪、毛生氣嗎?乃至是對其五蘊生氣嗎?事實上,沒有可生氣的對象。
1.5:修平等慈,破除對自己、值得敬愛的人、無關心的人、敵人的界限,平等修慈,即使強盜來殺,亦願捨身為眾。 修慈的功德種種功德,安眠,安樂而寤,不作惡夢、作吉祥的夢,受人敬愛,受非人敬愛,諸天守護,不受火燒或中毒或刀傷,迅速得定,容顏光彩,臨命終不昏,死後生於梵天。
圖九:瞋行人修慈心的結果
2:悲的修習。悲是同情心,心態上願意幫忙他人離苦。其餘的方法類似於修慈。
3:喜的修習。喜是分享快樂,贊嘆他人的功德。其餘的方法類似於修慈。
4:捨的修習。修捨就是修放下,如如不動。其餘的方法類似於修慈。
佛陀開示:「一切眾生皆依食而住」。眾生的活命有四種食,第一種食是吃飯維護身體,第二種食是接觸外境而滋養感受,第三種食是作意的欲念使眾生在有為的三界內結生,第四種食是識取結生剎那的名與色(即是心與身)。
這四種食都有貪求,造成苦,實在是令人討厭的事。修食厭想是對治貪吃的人,只修第一種食的厭想。修行的方式,數數觀想與吃有關的事情,本身不淨或伴隨著令人討厭的事。為了吃,製造不少垃圾,害了不少眾生;為了一口之食要趕時間上班,辛苦工作,作牛作馬;吃的時候,口水包著食物,反覆嚼拌;進入食道後,食物混著膽汁、痰、膿等分泌物;吃下的食物貯藏在胃中,猶如置於幾十年未洗的糞桶;置於胃中待消化的食物就是腐爛的飯菜,垃圾堆中的各種死屍;消化的食物變成糞而充塞腸子,水份變成尿而積滿膀胱;消化了的食物長成頭髮、膚毛、爪、牙等不淨物,有些則變成癬等皮膚,咳嗽的痰;排泄出來的東西成眼垢、耳垢、大小便;一口進去九孔跑出來;吃的食候,大家開心地一起吃,拉的時候,獨自捏著鼻子歪著臉自個兒拉,好不容易裝滿了,又要拉出來真是一件累人的事;吃的東西塗在手上,即使再三地洗也覺得髒,這些東西以齒垢、眼垢、耳垢等而塗在齒、眼、耳。
修界差別觀是觀察組合身體的四種成份。它的修法有兩層。
1:利根的人直接觀察四大的特性,地界是堅固、粗硬的,水界是流動、凝結的,火界是暖熱、遍熟的,風界是浮動、支持的。
2:無法直接觀察四大的人,須觀察身體內分屬四大的四十二個部分。屬於地界有二十個部分:頭髮、膚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屬於水界的有十二部分: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膏、口水、鼻涕、關節滑液、尿。火界的有四個部分:以火界而熱、老、燃燒、消化。風界有六個部分:上行風如打嗝、下行風如排氣、腹外風如腸子外肚子內的風、腹內風如腸子內的風、肢體循環風如手腳的氣通、入出息風即是呼吸。
分析觀察四大,僅是界,而非有情非壽者的身,滅除有情想,遠離恐怖、苦樂,不於善惡取捨,通達智慧。界差別的方法,分析觀察四大,可以開展為修觀。
第一項:修定的五種功德
修定的功德有五種。
1:當下快樂。
2:進一步修毗婆舍那觀的基礎。
3:修神通的基礎。
4:死後可以生於天上。
5:修滅盡定的基礎。
第二項:神通
成就定有些神通會伴隨產生,有些神通須進一步修習。因定而起的神通只有五種,不包含漏盡通(盡除煩惱,屬於慧學)。特別須要注意,修定而進一步追求神通常會造成修慧的障礙。
五種神通如下。
1:神變通能身體變化無礙,變一身為多身,顯身或隱身等。
2:天耳通以清淨且超越一般人肉耳的能力,聽到遠近的動物、人、天等的一切聲音。
3:他心通能知道其他眾生的心念。
4:宿命通能知道眾生的前生過去,作了什麼,從那裡來。
5:天眼通以超人的清淨天眼看見有情來生隨善惡業而生善趣惡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