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戒通比丘尼、比丘與居士
4 ‘‘Yo pana任何 bhikkhu 比丘 anabhijānaṃ 沒有證知uttarimanussadhammaṃ 超越人法attupanāyikaṃ 自己有 alamariyañāṇadassanaṃ 適合聖者知見samudācareyya希望聲稱 – ‘iti 如此jānāmi知道 iti passāmī看見’ti, tato 從此aparena接著 samayena 時候samanuggāhīyamāno 究明(sam+anu-gahati )vā asamanuggāhīyamāno不究明 vā āpanno犯戒 visuddhāpekkho 清淨期望 evaṃ如是vadeyya希望說 – ‘ajānamevaṃ不知道如此, āvuso同修, avacaṃ說 jānāmi我知道,apassaṃ不見到 passāmi我看見. Tucchaṃ虛偽 musā 妄語vilapi妄說’nti, aññatra adhimānā 除了增上慢ayampi pārājiko hoti asaṃvāso’’ti.
4 ‘‘Yo pana任何 bhikkhu 比丘 anabhijānaṃ 沒有證知uttarimanussadhammaṃ 超越人法attupanāyikaṃ 自己有 alamariyañāṇadassanaṃ 適合聖者知見samudācareyya希望聲稱 – ‘iti 如此jānāmi知道 iti passāmī看見’ti, tato 從此aparena接著 samayena 時候samanuggāhīyamāno 究明(sam+anu-gahati )vā asamanuggāhīyamāno不究明 vā āpanno犯戒 visuddhāpekkho 清淨期望 evaṃ如是vadeyya希望說 – ‘ajānamevaṃ不知道如此, āvuso同修, avacaṃ說 jānāmi我知道,apassaṃ不見到 passāmi我看見. Tucchaṃ虛偽 musā 妄語vilapi妄說’nti, aññatra adhimānā 除了增上慢ayampi pārājiko hoti asaṃvāso’’ti.
任何比丘沒有證知,希望聲稱自己有超越人法,適合聖者知見, 說: “我如此知道,我如此看見。” 從此以後,究明或不究明,犯戒希望清淨,期願這樣說: “同修,不知道,我說知道;見不到,我說看見。虛偽、妄語、妄說。” 除了增上慢,驅擯不共住。
巴利律解釋(法雨道場印比丘波羅提木叉):
Uttarimanussadhammo nama jhanam vimokkho samadhi samapatti banadassanam maggabhavanaphalasacchikiriya kilesappahanam vinivaranata cittassa subbagare abhirati.
(超越凡人的法(上人法)︰禪那(初禪乃至第四禪)、解脫(空、無相、無願)、三昧(空、無相、無願)、正受(三摩缽地,空、無相、無願)、智見(三明)、修道(指四聖諦等三十七菩提分)、證果(證初果乃至四果)、斷染(斷染瞋癡)、心離蓋(離染瞋癡)、心樂空屋(樂在初禪乃至第四禪)。)
Visuddhāpekkhoti gihī vā hotukāmo upāsako vā hotukāmo ārāmiko vā hotukāmo sāmaṇero vā hotukāmo.
希望淨化︰希望成為居士,希望成為優婆塞,希望成為淨人,希望成為沙彌。Anapatti adhimanena, anullapanadhippayassa, ummattakassa, khittacittassa, vedanattassa,adikammikassati.(不犯︰增上慢、無意圖的說溜嘴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
四分律比丘尼戒文:
若比丘尼實無所知, 自歎譽言, 我得過人法, 我己入聖智勝法, 我知是, 我見是, 後於異時, 若問, 若不問, 欲求清淨故, 作是說, 諸大姊, 我實不知不見, 而言我知我見, 虛誑妄語, 除增上慢, 是比丘尼, 波羅夷, 不共住。
背境故事(十誦律卷二)佛在維耶離國。結夏安居時。與大比丘眾一齊。當時飢饉乞食難。諸人妻子尚缺乏飲食。何況給乞人。佛以此因緣集合諸比丘, 而告之說:「你們當知道, 此間飢餓乞食難得, 諸人妻子尚缺乏飲食而遭諸苦惱, 何況給人。你們比丘, 隨所知識隨諸親里隨所信人, 往你們的居所。切莫在此間以飲食受諸苦惱。
當時諸比丘隨去安居。有諸比丘往憍薩羅國一處安居。有比丘到婆求摩河邊聚落安居, 是聚落中多諸貴人。奴婢財寶穀米豐饒種種成就。當時河上安居比丘這樣想:「今世飢餓乞食難得。諸人妻子也缺飲食。何況會給與乞人。聚落中多富貴家, 穀米豐饒種種。我們當到這些家中齊齊互相讚歎的說:『居士當知。你們得大善利。諸大比丘僧依汝聚落中安居。今此眾中某某是阿羅漢, 某某是向阿羅漢...某某是向須陀洹; 某某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某某得無量慈心、悲心、喜心、捨心; 某某得無量空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某得不淨觀, 某某得阿那般那念。』」
諸比丘這樣想後, 即入聚落到富貴家互相讚歎。你們當知得大善利。福田眾僧依汝聚落安居。今此眾中。某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某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量慈心悲喜捨心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不淨觀阿那般那念。
是居士得是信心已。今飢儉時乞食難得。乃能如先豐樂易得時。與眾僧作前食後食。
當時婆求摩河邊安居比丘, 噉是飲食身體充滿。得色得力肥盛潤澤。
歲二時大會。春末後月夏末後月。春末月者。諸方國土處處諸比丘來這樣說:「佛所說法我們當安居時修習得安樂住。是名初大會。」夏末月者。諸比丘處處夏三月安居竟。製衣完畢, 持衣缽前往佛所, 這樣想:「我們好久不見佛, 是第二大會。」
那時憍薩羅國安居比丘。過夏三月作衣畢。持衣缽遊行到維耶離國。有共佛安居比丘。有客比丘來。當一齊前往歡迎, 一心問訊。
與擔衣缽開房舍, 示臥具處。這樣說: 「這處是你的房舍。」
那時維耶離比丘, 遙見憍薩羅比丘來。便一齊出去相迎, 一心問訊, 與擔衣缽開房舍示臥具處, 說: 「這是你的房舍。你們忍足安樂住乞食, 道路搖遠, 累嗎? 」
憍薩羅比丘答我們忍足安樂, 住道邊不累。但乞食難得。」
維耶離比丘說: 「你實忍足安樂住道邊不疲。乞食難得。你們羸瘦顏色憔悴。」
那時婆求摩河上比丘安居竟。作衣畢遊行到維耶離。時維耶離比丘。遙見婆求摩河比丘來。皆共出迎, 一心問訊。與擔衣缽開房舍示臥具處。這樣說:「這是你的房舍。你們忍足安樂住乞食, 長路漫漫, 累嗎? 」
婆求摩河上比丘答: 「我們忍足安樂住乞食不缺乏。但道路疲極。」
維耶離比丘急問: 「你們怎可以肥盛顏色和悅?」
那時婆求摩河比丘廣說如上因緣。
維耶離比丘問:「諸長老, 讚歎你們啊, 事實是有功德嗎?」「事實是無。」
維耶離比丘以種種因緣呵責婆求摩河比丘: 「你做的事, 非沙門法不隨順道。無欲樂心作不淨行。出家之人所不應作。你不知佛世尊以種種因緣呵責妄語。種種因緣讚歎不妄語。佛常說法教人離妄語。你們尚不應生心作妄語想。何況為飲食!空無過人聖法。
自說言得。」如是種種因緣呵後, 向佛廣說。
佛集合比丘僧, 問婆求摩河比丘是否事實, 答是事實。
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婆求摩河比丘。汝等所作事。非沙門法不隨順道。無欲樂心作不淨行。出家之人所不應作。汝癡人不知。
我以種種因緣呵責妄語。種種因緣讚歎不妄語。我常說法教人離妄語。汝尚不應生心作妄語想。何況為飲食故。空無過人法。自說言得。佛如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世間有三種大賊:
一者作百人主, 故在百人前百人恭敬圍遶。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 故在五百人前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 是名初世間大賊。
二者有比丘, 用四方眾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花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是名第二世間大賊。
三者有比丘, 為飲食供養故, 空無過人聖法, 故作妄語自說言得, 若與百人恭敬圍繞, 至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前食後食怛缽那。是名第三世間大賊。是中百人賊主。在百人前恭敬圍繞。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在五百人前恭敬圍繞。
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此名小賊。
若有比丘, 用四方眾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花果財物飲食, 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是亦小賊。佛言。是第三賊。
於天人世間魔界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最是大賊。謂為飲食故。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至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前食後食。是名大賊。
佛說偈言:
比丘未得道, 自說言得道;
天人中大賊, 極惡破戒人;
是癡人身壞, 當墮地獄中。
佛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
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 自言我得如是知如是見。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貪著利養故。
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巴利律, 只說到六通, asuko bhikkhu paṭham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dutiy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tatiy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catutth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sotāpanno, asuko bhikkhu sakadāgāmī, asuko bhikkhu anāgāmī, asuko bhikkhu arahā, asuko bhikkhu tevijjo, asuko bhikkhu chaḷabhiñño’ti.
由初襌到四襌及初果到四果, 證三明六通。
在佛陀以種種因緣責駡, 用了ananucchavikaṃ, moghapurisā, ananulomikaṃ appatirūpaṃ assāmaṇakaṃ akappiyaṃ akaraṇīyaṃ. 這跟駡比丘尼時, 駡比丘倒是用多一個詞, moghapurisā, 愚人。
靈芝資持記: 妄語, 名通, 加大簡小, 唯局稱聖。
南山行事鈔: 具九緣成犯:
1. 對境是人
2. 人想
3. 境虛
4. 自知境虛
5. 有誑他心
6. 說過人法
7. 自言已證
8. 言了了
9. 前人解語
罪相: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人, 人想, 了解-------驅逐出僧團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人, 人想, 不了解----偷蘭遮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天、畜, 了解-------偷蘭遮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天、畜, 不了解-----突吉羅
若指印, 若書, 若遣使, 若作相等亦如是, 若說根力覺意解脫, 三昧正受法, 言我得者, 亦爾。
實得上人法, 向不同意比丘尼說-----------突吉羅
開緣
1. 若增上慢人, 無犯
2. 若是業報因緣, 不言是修得, 無犯
3. 若實得上人法, 向同意比丘尼說, 無犯
4. 若說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法, 不自稱言我得, 無犯
5. 若戲笑說, 無犯
6. 若獨處說, 無犯
7. 若疾疾說, 無犯
8. 若夢中說, 無犯
9. 若欲說此錯說彼, 無犯
靈芝資持記:
摩得伽云, 自稱是佛, 天人師等, 偷蘭。今時即佛, 便謂己是, 不復進求, 準同此犯。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此指理同, 須知事異。
巴利律解釋(法雨道場印比丘波羅提木叉):
Uttarimanussadhammo nama jhanam vimokkho samadhi samapatti banadassanam maggabhavanaphalasacchikiriya kilesappahanam vinivaranata cittassa subbagare abhirati.
(超越凡人的法(上人法)︰禪那(初禪乃至第四禪)、解脫(空、無相、無願)、三昧(空、無相、無願)、正受(三摩缽地,空、無相、無願)、智見(三明)、修道(指四聖諦等三十七菩提分)、證果(證初果乃至四果)、斷染(斷染瞋癡)、心離蓋(離染瞋癡)、心樂空屋(樂在初禪乃至第四禪)。)
Visuddhāpekkhoti gihī vā hotukāmo upāsako vā hotukāmo ārāmiko vā hotukāmo sāmaṇero vā hotukāmo.
希望淨化︰希望成為居士,希望成為優婆塞,希望成為淨人,希望成為沙彌。Anapatti adhimanena, anullapanadhippayassa, ummattakassa, khittacittassa, vedanattassa,adikammikassati.(不犯︰增上慢、無意圖的說溜嘴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
四分律比丘尼戒文:
若比丘尼實無所知, 自歎譽言, 我得過人法, 我己入聖智勝法, 我知是, 我見是, 後於異時, 若問, 若不問, 欲求清淨故, 作是說, 諸大姊, 我實不知不見, 而言我知我見, 虛誑妄語, 除增上慢, 是比丘尼, 波羅夷, 不共住。
背境故事(十誦律卷二)佛在維耶離國。結夏安居時。與大比丘眾一齊。當時飢饉乞食難。諸人妻子尚缺乏飲食。何況給乞人。佛以此因緣集合諸比丘, 而告之說:「你們當知道, 此間飢餓乞食難得, 諸人妻子尚缺乏飲食而遭諸苦惱, 何況給人。你們比丘, 隨所知識隨諸親里隨所信人, 往你們的居所。切莫在此間以飲食受諸苦惱。
當時諸比丘隨去安居。有諸比丘往憍薩羅國一處安居。有比丘到婆求摩河邊聚落安居, 是聚落中多諸貴人。奴婢財寶穀米豐饒種種成就。當時河上安居比丘這樣想:「今世飢餓乞食難得。諸人妻子也缺飲食。何況會給與乞人。聚落中多富貴家, 穀米豐饒種種。我們當到這些家中齊齊互相讚歎的說:『居士當知。你們得大善利。諸大比丘僧依汝聚落中安居。今此眾中某某是阿羅漢, 某某是向阿羅漢...某某是向須陀洹; 某某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某某得無量慈心、悲心、喜心、捨心; 某某得無量空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某得不淨觀, 某某得阿那般那念。』」
諸比丘這樣想後, 即入聚落到富貴家互相讚歎。你們當知得大善利。福田眾僧依汝聚落安居。今此眾中。某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某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量慈心悲喜捨心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不淨觀阿那般那念。
是居士得是信心已。今飢儉時乞食難得。乃能如先豐樂易得時。與眾僧作前食後食。
當時婆求摩河邊安居比丘, 噉是飲食身體充滿。得色得力肥盛潤澤。
歲二時大會。春末後月夏末後月。春末月者。諸方國土處處諸比丘來這樣說:「佛所說法我們當安居時修習得安樂住。是名初大會。」夏末月者。諸比丘處處夏三月安居竟。製衣完畢, 持衣缽前往佛所, 這樣想:「我們好久不見佛, 是第二大會。」
那時憍薩羅國安居比丘。過夏三月作衣畢。持衣缽遊行到維耶離國。有共佛安居比丘。有客比丘來。當一齊前往歡迎, 一心問訊。
與擔衣缽開房舍, 示臥具處。這樣說: 「這處是你的房舍。」
那時維耶離比丘, 遙見憍薩羅比丘來。便一齊出去相迎, 一心問訊, 與擔衣缽開房舍示臥具處, 說: 「這是你的房舍。你們忍足安樂住乞食, 道路搖遠, 累嗎? 」
憍薩羅比丘答我們忍足安樂, 住道邊不累。但乞食難得。」
維耶離比丘說: 「你實忍足安樂住道邊不疲。乞食難得。你們羸瘦顏色憔悴。」
那時婆求摩河上比丘安居竟。作衣畢遊行到維耶離。時維耶離比丘。遙見婆求摩河比丘來。皆共出迎, 一心問訊。與擔衣缽開房舍示臥具處。這樣說:「這是你的房舍。你們忍足安樂住乞食, 長路漫漫, 累嗎? 」
婆求摩河上比丘答: 「我們忍足安樂住乞食不缺乏。但道路疲極。」
維耶離比丘急問: 「你們怎可以肥盛顏色和悅?」
那時婆求摩河比丘廣說如上因緣。
維耶離比丘問:「諸長老, 讚歎你們啊, 事實是有功德嗎?」「事實是無。」
維耶離比丘以種種因緣呵責婆求摩河比丘: 「你做的事, 非沙門法不隨順道。無欲樂心作不淨行。出家之人所不應作。你不知佛世尊以種種因緣呵責妄語。種種因緣讚歎不妄語。佛常說法教人離妄語。你們尚不應生心作妄語想。何況為飲食!空無過人聖法。
自說言得。」如是種種因緣呵後, 向佛廣說。
佛集合比丘僧, 問婆求摩河比丘是否事實, 答是事實。
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婆求摩河比丘。汝等所作事。非沙門法不隨順道。無欲樂心作不淨行。出家之人所不應作。汝癡人不知。
我以種種因緣呵責妄語。種種因緣讚歎不妄語。我常說法教人離妄語。汝尚不應生心作妄語想。何況為飲食故。空無過人法。自說言得。佛如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世間有三種大賊:
一者作百人主, 故在百人前百人恭敬圍遶。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 故在五百人前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 是名初世間大賊。
二者有比丘, 用四方眾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花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是名第二世間大賊。
三者有比丘, 為飲食供養故, 空無過人聖法, 故作妄語自說言得, 若與百人恭敬圍繞, 至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前食後食怛缽那。是名第三世間大賊。是中百人賊主。在百人前恭敬圍繞。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在五百人前恭敬圍繞。
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此名小賊。
若有比丘, 用四方眾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花果財物飲食, 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是亦小賊。佛言。是第三賊。
於天人世間魔界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最是大賊。謂為飲食故。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至五百人恭敬圍繞。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前食後食。是名大賊。
佛說偈言:
比丘未得道, 自說言得道;
天人中大賊, 極惡破戒人;
是癡人身壞, 當墮地獄中。
佛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
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 自言我得如是知如是見。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貪著利養故。
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巴利律, 只說到六通, asuko bhikkhu paṭham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dutiy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tatiy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catutthassa jhānassa lābhī, asuko bhikkhu sotāpanno, asuko bhikkhu sakadāgāmī, asuko bhikkhu anāgāmī, asuko bhikkhu arahā, asuko bhikkhu tevijjo, asuko bhikkhu chaḷabhiñño’ti.
由初襌到四襌及初果到四果, 證三明六通。
在佛陀以種種因緣責駡, 用了ananucchavikaṃ, moghapurisā, ananulomikaṃ appatirūpaṃ assāmaṇakaṃ akappiyaṃ akaraṇīyaṃ. 這跟駡比丘尼時, 駡比丘倒是用多一個詞, moghapurisā, 愚人。
靈芝資持記: 妄語, 名通, 加大簡小, 唯局稱聖。
南山行事鈔: 具九緣成犯:
1. 對境是人
2. 人想
3. 境虛
4. 自知境虛
5. 有誑他心
6. 說過人法
7. 自言已證
8. 言了了
9. 前人解語
罪相: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人, 人想, 了解-------驅逐出僧團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人, 人想, 不了解----偷蘭遮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天、畜, 了解-------偷蘭遮
未得上人法而自說, 向天、畜, 不了解-----突吉羅
若指印, 若書, 若遣使, 若作相等亦如是, 若說根力覺意解脫, 三昧正受法, 言我得者, 亦爾。
實得上人法, 向不同意比丘尼說-----------突吉羅
開緣
1. 若增上慢人, 無犯
2. 若是業報因緣, 不言是修得, 無犯
3. 若實得上人法, 向同意比丘尼說, 無犯
4. 若說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法, 不自稱言我得, 無犯
5. 若戲笑說, 無犯
6. 若獨處說, 無犯
7. 若疾疾說, 無犯
8. 若夢中說, 無犯
9. 若欲說此錯說彼, 無犯
靈芝資持記:
摩得伽云, 自稱是佛, 天人師等, 偷蘭。今時即佛, 便謂己是, 不復進求, 準同此犯。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此指理同, 須知事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