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 pana任何 bhikkhu比丘 sañcicca故意 manussaviggahaṃ人體 jīvitā 生命voropeyya希望奪取 satthahārakaṃ武器攜帶 vāssa 或pariyeseyya希望遍求maraṇavaṇṇaṃ死亡美好 vā 或saṃvaṇṇeyya 希望讚賞maraṇāya死亡 vā或samādapeyya希望煽動 – ‘ambho 你啊purisa人, kiṃ什麼 tuyhiminā你這pāpakena以可憐 dujjīvitena苦命, mataṃ死 te你 jīvitā活 seyyo更好’ti, iti 如此cittamano心意 cittasaṅkappo心思惟 anekapariyāyena 種種的方法maraṇavaṇṇaṃ 死亡美好vā saṃvaṇṇeyya希望讚賞, maraṇāya死亡 vā samādapeyya希望煽動, ayampi pārājiko 如是驅擯hoti asaṃvāso不共住’’ti.
任何比丘故意希望奪取人的生命,或是希望遍求攜帶武器的人,希望讚賞死亡的美好,或希望煽動死亡,說: “人啊,這個苦命的生命對你有什麼呢,死了比活著好!” 如此心意、心思惟,以種種的方法希望讚賞死亡的美好,希望煽動死亡,如是驅擯不供住。
通比丘尼。
Sabciccati jananto sabjananto cecca abhivitaritva vitikkamo.(故意︰由知、由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通比丘尼。
Sabciccati jananto sabjananto cecca abhivitaritva vitikkamo.(故意︰由知、由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Anapatti asabcicca, assatiya, ajanantiya, asadiyantiya, ummattikaya, khittacittaya, vedanattaya, adikammikayati.(不犯者︰非故意者、失念者、無知者、不受(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佛世)最初犯行者。)
Manussaviggaho nama yam matukucchismim pathamam cittam uppannam pathamam vibbanampatubhutam, yava maranakala etthantare eso manussaviggaho nama.(人體︰凡是第一心已被生在母的子宮者,第一識已出現;直至死時,於其中間,這稱為‘人體’。)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故自手斷人命, 若持刀授與人, 若歎死, 譽死, 勸死, 咄人用此惡話為, 寧死不生, 作如是心念, 無數方便, 歎死, 譽死, 勸死, 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
背境故事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故自手斷人命, 若持刀授與人, 若歎死, 譽死, 勸死, 咄人用此惡話為, 寧死不生, 作如是心念, 無數方便, 歎死, 譽死, 勸死, 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
背境故事
那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的重閣講堂。佛陀為諸比丘以種種方式說不淨法,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如是,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我想靜坐半個月,除送飯食者,誰皆不得來我處!」
「是!世尊!」
「是!世尊!」
諸比丘因世尊讚歎不淨觀,反復教示,他們專念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他們感到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因此而自斷性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這樣說:「善哉!好友!你斷我們的命,此衣缽當歸於你。」
於是,鹿杖沙門為衣缽,斷多名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查實無利無益,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那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對鹿杖沙門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你多作功德行,未度者你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想:「據云,我實有利益,有善利,多作功德,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這樣說:「誰未度者,我來度你。」因此,諸比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一日奪二比丘之命,一日奪三比丘之命,一日奪四比丘之命,一日奪五比丘之命,奪十比
丘之命,奪二十比丘之命,奪三十比丘之命,奪四十比丘之命,奪五十比丘之命,於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
那時,世尊過半月從靜坐而起,告長老阿難說:「阿難!點解僧眾如此少?」
「世尊!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說讚歎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他們這樣想:『世尊以種種說讚不
「世尊!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說讚歎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他們這樣想:『世尊以種種說讚不
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 他們一心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他們覺得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於是,他們自斷性命或互斷性命,又至鹿杖沙門處,叫他斷他們的性命, 給他衣缽。 如是,鹿杖沙門為衣缽,剎了六十個比丘。願世尊演說其他法,這些比丘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於其他觀法
「啊!阿難!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
「啊!阿難!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
「是!世尊!· 」長老阿難應諾,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時,世尊至講堂,坐於已設之座位。世尊坐下,對諸比丘說:「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此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佛陀於是講念處經。
講完念處經,世尊以這因緣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據說諸比丘自斷性命或又互斷性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說請斷我們的命,給他衣缽,這是事實嗎?」
「世尊!是事實!」
佛世尊呵責:「諸比丘!這些比丘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諸比丘!你們當如是誦此學處:
「世尊!是事實!」
佛世尊呵責:「諸比丘!這些比丘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諸比丘!你們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斷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第二件事關於六群比丘
第二件事關於六群比丘
那時,一位男居士生病,他的太太端正美麗。六群比丘愛慕婦人,就想:「若男居士活落去,我們得不到他的太太。我們去向男居士讚歎死之美。」他們去向男居士說:「優婆塞!實情你的善行德行、是守護怖畏者;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你已行善,沒行惡。此惡苦之生命對你有什麼益處?你死了好過生啦。你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善趣天界,可享受此天上五欲之樂。」
男居士說:「諸大德講的是事實,我實行善行善德、守護怖畏者;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我行善,不行惡。這受苦的生命對我何益?我死了勝於活着,我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享受天上五欲之樂。」
他食不良及不適宜飯菜食,嘗不良之味,飲不良之物,因此而病重,死亡。
他食不良及不適宜飯菜食,嘗不良之味,飲不良之物,因此而病重,死亡。
他的太太譏嫌非難:「這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此等釋子,實該驅逐出僧團! 他們無沙門行、無梵行,破沙門行、破梵行。他們怎麼會有沙門行、有梵行呀?他們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我夫讚歎死之美,我夫因他們而死的。」其他人亦譏嫌非難。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少欲知足的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 為男居士讚歎死亡之美呢?」如是,諸比丘以此事對世尊說。佛陀質問他們:「諸比丘!你們實為男居士讚歎死之美嗎?」
「是事實!世尊!」
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你們何以向男居士讚歎死亡的美呢?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是事實!世尊!」
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你們何以向男居士讚歎死亡的美呢?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或以
死勸導,云:『 咄!男子!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勝於生。』 如是心
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南山行事鈔: 具五緣成犯:
1. 是眾生
2. 眾生想
3. 起殺生
4. 興方便
5. 命斷
方法
1. 自殺: 若以手, 若石刀杖等。
2. 教殺: 殺時自看, 教前人擲水火中, 若山上推落谷底, 若使象蹋殺, 若使獸噉等。
3. 遣使殺: 遣使斷某甲命。
4. 往來使: 遣使往, 欲殺, 未得殺, 使還, 即承前教, 復往殺。
5. 重使: 遣使往, 續復遣使, 如是乃至四五。
6. 展轉使: 遣使已, 彼使復轉遣使若百若千。
7. 求男子或教人求男子: 自求或教人求誰能用刀, 有方便, 久習學, 不恐佈, 不退, 能斷某甲命。
8. 求持刀人或教人求持刀人: 自求或教人求誰勇健, 能持刀斷某甲命。
9. 身現相: 身作相殺令墮水火中, 乃至蛇螫等。
10. 口說或身口俱現相: 說你所作惡, 在生受罪多, 不如死去啦, 或說你已作眾善行, 生存受苦, 若死當生天。
11. 遣使說: 若遣使往彼, 說你所作善惡如是, 廣說如上。
12. 遣書或遣使書: 執書, 言你所作善惡如是, 廣說如上。
13. 坑陷: 知彼從是來往, 於道中掘深坑, 著火, 若刀, 若毒蛇, 若尖物, 若以毒塗刺, 使墮中死。
14. 倚發: 知彼必倚發彼處, 若樹, 若牆, 於彼外若著火, 乃至毒塗刺, 使墮中死。
15. 藥: 知彼病, 給與非藥, 或雜毒, 或過限或種種藥, 使死。
16. 安殺具: 知彼本厭身命, 即持刀, 毒繩等, 置之於前。
故意殺人, 作人想, 殺死-----驅擯
故意殺人, 作人想, 不死----偷蘭遮
故意殺畜, 有智解人語, 殺死----偷蘭遮
故意殺畜, 有智解人語, 不死----突吉羅
輕重
1. 殺父母、羅漢, 逆罪
2. 殺人為重罪
3. 殺畜生為輕罪, 畜生亦以體積大小而定輕重, 體積越大, 越重, 體積起細, 則越輕
四分:
1. 以咒藥乃至為按腹等, 墮他胎----驅擯
2. 隨胎後, 母死兒活-------------------無犯
開緣
1. 若擲刀杖石等, 誤著著第二人身, 死了, 無犯。
2. 若營事作房舍, 誤墮塹石, 木材, 椽柱等, 死人, 無犯。
3. 若於重病人扶起, 扶卧, 浴時, 服藥時, 從涼處至熱處, 從熱處至冷處, 入房, 出房, 向厠往返, 若一切無害心而死者, 無犯。
4. 比丘在山頂欲自殺, 投身壓死人, 無犯。
5. 捉賊著地窖中, 賊死, 無殺心, 無犯但不應作。
6. 按他傷口腫或塗藥等, 他不許強為之, 他死了, 無殺心, 無犯但不應強為。
犯戒果報(參考懺雲法師五戒表解)
1. 墮三惡道
2. 若生人中, 多病短命
3. 所感外物, 皆少光澤, 不久住故
4. 心常懷毒
5. 心懷恐佈
6. 常發惡夢
7. 眾生憎惡
8. 命終時, 狂怖惡死
持戒果報(參考懺云法師五戒表解)
1. 戒殺即等同修無畏施
2. 慈心增上, 煩惱減少
3. 斷滅瞋心
4. 少病長命
5. 眾生接近, 鬼神守護
6. 常樂無夢, 睡眠快樂
7. 解除結怨, 廣結善緣
8. 無惡道怖, 命終升天
9. 於未來世, 富貴自在
對治
1. 安穩心, 於惡行眾生,想令其住善行。 2. 樂心, 於受苦眾生,想令其樂具不盡。3. 慈心, 於怨憎眾生,不念報仇。
南山行事鈔: 具五緣成犯:
1. 是眾生
2. 眾生想
3. 起殺生
4. 興方便
5. 命斷
方法
1. 自殺: 若以手, 若石刀杖等。
2. 教殺: 殺時自看, 教前人擲水火中, 若山上推落谷底, 若使象蹋殺, 若使獸噉等。
3. 遣使殺: 遣使斷某甲命。
4. 往來使: 遣使往, 欲殺, 未得殺, 使還, 即承前教, 復往殺。
5. 重使: 遣使往, 續復遣使, 如是乃至四五。
6. 展轉使: 遣使已, 彼使復轉遣使若百若千。
7. 求男子或教人求男子: 自求或教人求誰能用刀, 有方便, 久習學, 不恐佈, 不退, 能斷某甲命。
8. 求持刀人或教人求持刀人: 自求或教人求誰勇健, 能持刀斷某甲命。
9. 身現相: 身作相殺令墮水火中, 乃至蛇螫等。
10. 口說或身口俱現相: 說你所作惡, 在生受罪多, 不如死去啦, 或說你已作眾善行, 生存受苦, 若死當生天。
11. 遣使說: 若遣使往彼, 說你所作善惡如是, 廣說如上。
12. 遣書或遣使書: 執書, 言你所作善惡如是, 廣說如上。
13. 坑陷: 知彼從是來往, 於道中掘深坑, 著火, 若刀, 若毒蛇, 若尖物, 若以毒塗刺, 使墮中死。
14. 倚發: 知彼必倚發彼處, 若樹, 若牆, 於彼外若著火, 乃至毒塗刺, 使墮中死。
15. 藥: 知彼病, 給與非藥, 或雜毒, 或過限或種種藥, 使死。
16. 安殺具: 知彼本厭身命, 即持刀, 毒繩等, 置之於前。
故意殺人, 作人想, 殺死-----驅擯
故意殺人, 作人想, 不死----偷蘭遮
故意殺畜, 有智解人語, 殺死----偷蘭遮
故意殺畜, 有智解人語, 不死----突吉羅
輕重
1. 殺父母、羅漢, 逆罪
2. 殺人為重罪
3. 殺畜生為輕罪, 畜生亦以體積大小而定輕重, 體積越大, 越重, 體積起細, 則越輕
四分:
1. 以咒藥乃至為按腹等, 墮他胎----驅擯
2. 隨胎後, 母死兒活-------------------無犯
開緣
1. 若擲刀杖石等, 誤著著第二人身, 死了, 無犯。
2. 若營事作房舍, 誤墮塹石, 木材, 椽柱等, 死人, 無犯。
3. 若於重病人扶起, 扶卧, 浴時, 服藥時, 從涼處至熱處, 從熱處至冷處, 入房, 出房, 向厠往返, 若一切無害心而死者, 無犯。
4. 比丘在山頂欲自殺, 投身壓死人, 無犯。
5. 捉賊著地窖中, 賊死, 無殺心, 無犯但不應作。
6. 按他傷口腫或塗藥等, 他不許強為之, 他死了, 無殺心, 無犯但不應強為。
犯戒果報(參考懺雲法師五戒表解)
1. 墮三惡道
2. 若生人中, 多病短命
3. 所感外物, 皆少光澤, 不久住故
4. 心常懷毒
5. 心懷恐佈
6. 常發惡夢
7. 眾生憎惡
8. 命終時, 狂怖惡死
持戒果報(參考懺云法師五戒表解)
1. 戒殺即等同修無畏施
2. 慈心增上, 煩惱減少
3. 斷滅瞋心
4. 少病長命
5. 眾生接近, 鬼神守護
6. 常樂無夢, 睡眠快樂
7. 解除結怨, 廣結善緣
8. 無惡道怖, 命終升天
9. 於未來世, 富貴自在
對治
1. 安穩心, 於惡行眾生,想令其住善行。 2. 樂心, 於受苦眾生,想令其樂具不盡。3. 慈心, 於怨憎眾生,不念報仇。
4. 悲心, 於窮眾生,想令遠離彼苦。5. 憐憫心, 於享樂眾生,想令不放逸。6. 守護心, 於同行眾生,想令不退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