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分律藏 (五本) - 經藏 (5 部) - 論藏 (七本)
律藏分經分別、犍度、附錄; 犍度分大品及小品; 經分別分大分別(比丘分別)及比丘尼分別
經藏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及小部; 小部有十五本: 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解道 、譬如、佛種性、小行藏。
論藏有法集、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
巴利聖典協會創立者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在1902年寫的《佛教印度》中對巴利三藏的排定: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即《經集》的第五品)、《八頌經品》(即《經集》的第四品)和戒本(波羅提木叉)。
4.《長尼迦耶》、《中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雜尼迦耶》。
5.《經集》、《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自說經》和《小誦》。
6.《經分別》和《犍度》。
7.《本生經》和《法句經》。
8.《義釋》、《如是語經》和《無礙解道》。
9.《惡鬼事經》、《天宮事經》、《譬喻經》、《所行藏經》和《佛種姓經》。
10.論藏七部經,其中最晚的是《論事》、最早的可能是《人施設論》。
印度學者勞(B.C.Law)在1933年寫的《巴利語文獻史》中對戴維斯的排定做了修訂: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不包括引子)、《八頌經品》中四組八頌詩或十六組詩和戒條。
4.《長尼迦耶》第一品、《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152條的早期戒本(波羅提木叉)。
5.《長尼迦耶》第二品和第三品、《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本生經》、《經分別》、《無礙解道》、《人施設論》和《分別論》。
6.《犍度》中的《大品》和《小品》、227條的戒本(波羅提木叉)、《天宮事經》、《惡鬼事經》、《法句經》和《論事》。
7.《義釋》中的《小義釋》和《大義釋》、《自說經》、《如是語經》、《經集》、《界論》、《雙論》和《發趣論》。
8.《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和《譬喻經》。
9.《附隨》。
10.《小誦》。
印度學者般德(G.C.Pande)在1957年寫的《佛教起源研究》中做了更仔細的研究,力圖對五部尼迦耶中每篇經文都進行考證,分為早期、晚期或早期與晚期相混合。印度學者沙勞(K.T.S.Sarao)在1989年寫的《古代印度佛教起源和性質》中以孔雀王朝為界限,將巴利經律二藏大致分為三期:
1.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前時期的經文,——律藏(不包括《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和《附隨》)、《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自說經》的偈頌。
2.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時期的經文——《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自說經》中的散文、《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本生經》中的偈頌。
3.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後時期的經文——《附隨》、《本生經》中的散文、《譬喻經》、《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D%E6%9C%9F%E4%BD%9B%E6%95%99#cite_note-76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即《經集》的第五品)、《八頌經品》(即《經集》的第四品)和戒本(波羅提木叉)。
4.《長尼迦耶》、《中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雜尼迦耶》。
5.《經集》、《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自說經》和《小誦》。
6.《經分別》和《犍度》。
7.《本生經》和《法句經》。
8.《義釋》、《如是語經》和《無礙解道》。
9.《惡鬼事經》、《天宮事經》、《譬喻經》、《所行藏經》和《佛種姓經》。
10.論藏七部經,其中最晚的是《論事》、最早的可能是《人施設論》。
印度學者勞(B.C.Law)在1933年寫的《巴利語文獻史》中對戴維斯的排定做了修訂: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不包括引子)、《八頌經品》中四組八頌詩或十六組詩和戒條。
4.《長尼迦耶》第一品、《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152條的早期戒本(波羅提木叉)。
5.《長尼迦耶》第二品和第三品、《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本生經》、《經分別》、《無礙解道》、《人施設論》和《分別論》。
6.《犍度》中的《大品》和《小品》、227條的戒本(波羅提木叉)、《天宮事經》、《惡鬼事經》、《法句經》和《論事》。
7.《義釋》中的《小義釋》和《大義釋》、《自說經》、《如是語經》、《經集》、《界論》、《雙論》和《發趣論》。
8.《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和《譬喻經》。
9.《附隨》。
10.《小誦》。
印度學者般德(G.C.Pande)在1957年寫的《佛教起源研究》中做了更仔細的研究,力圖對五部尼迦耶中每篇經文都進行考證,分為早期、晚期或早期與晚期相混合。印度學者沙勞(K.T.S.Sarao)在1989年寫的《古代印度佛教起源和性質》中以孔雀王朝為界限,將巴利經律二藏大致分為三期:
1.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前時期的經文,——律藏(不包括《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和《附隨》)、《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自說經》的偈頌。
2.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時期的經文——《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自說經》中的散文、《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本生經》中的偈頌。
3.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後時期的經文——《附隨》、《本生經》中的散文、《譬喻經》、《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D%E6%9C%9F%E4%BD%9B%E6%95%99#cite_note-7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