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在不同經與論中有不同的意思, 提及清淨道, 首先想到的是清淨道論, 一本上座部著名的論書, 含蓋經律論中的戒定慧道次第修學。
visuddhi, 名詞, 陰性, vi + suddhi; visujjhati 是動詞, vi + sudh + ya, sudh是動詞根, 清淨, 潔淨, 純淨, 清澈, 淨化的意思。清淨, 本身的意思是除了一切污垢而究竟清淨, 即是涅槃, 到達涅槃這目標的路, 稱為清淨道。
除著明的清淨道論外, 亦有不同的經與律提及, 另一出名提及清淨道的是大念處經, "唯有一條路可使眾生清淨, 超越憂愁悲傷, 滅除身心痛苦, 成就正道, 現證涅槃, 就是四念處。"
法句經277偈, "一切行無常, 以慧觀照時, 得厭離於苦, 此乃清淨道。"
法句經278偈, "一切行是苦, 以慧觀照時, 得厭離於苦, 此乃清淨道。"
法句經279偈, "一切法無我, 以慧觀照時, 得厭離於苦, 此乃清淨道。"
在雜阿含593經, "清淨指業與明及正法, 戒與最上活命, 不因種姓與財產判別。"
南傳佛教的早晚課裡含有禮讚世尊的一句: "世尊宣說清淨的梵行, 是經由了解法義, 配合徹底修習, 奉行高尚清淨、完善、圓滿的行為, 才能證得。"
清淨的梵行即是戒, 了解法義, 配合徹底修習止觀, 奉行高尚清淨的行為, 即身口意的斷除一切污垢, 證悟涅槃。了解法義是聞思階段, 修習是修證階段。其實一踏上修習, 聞思修證就交替生起的, 修習時都要去聞與思, 接著繼續修習, 一旦修習又持以而恆的, 又一定會驗證到的, 驗證佛法不虛又再推動勤修習, 又總遇問題時, 又去聞與思。
在禮讚三寶的偈: "聖潔的佛陀, 悲心如大海, 具足慧眼, 完全清淨, 己摧毀世間的罪惡與垢染。"完全清淨是佛陀的境界, 佛陀亦是阿羅漢, 故亦是羅漢境界。
四襌的境界亦是清淨的, 進入第四襌, 不苦不樂, 只有捨與正念。
在頗多利耶經中則說: "聖弟子有無上的捨、念、清淨時, 能清除各種漏, 現生以特殊智來證悟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在七車經中說及從戒到涅槃道的七清淨:
1. 戒清淨
2. 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初二三四襌; 但接近初襌是有近行定, 接近二襌時亦有近行定的, 近行定的意思就是接近完全的定, 故每一安止定前都有近行定的。
3. 見清淨: 第一觀智的名色分別智
4. 度疑清淨: 第二觀智的緣攝受智
5. 道非道智見清淨: 第三觀智的思惟智
6. 行道智見清淨:
第四觀智的生滅隨觀智
第五觀智的壞隨觀智
第六觀智的佈畏現起智
第七觀智的過患隨觀智
第八觀智的厭離隨觀智
第九觀智的欲解脫智
第十觀智的審察隨觀智
第十一觀智的行捨智
第十二觀智的隨順智
7. 智見清淨
第十三觀智的種姓智
第十四觀智的道智
第十五觀智的果智
第十六觀智的省察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