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8, 2013

浸於身內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出入息念,就是浸於身內的一種方式。巴利語是 kāyagatāsati——念浸住於身內[身念住]。浸住這個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你要盡可能地填滿全身、占據身體、遍居全身。
因此,隨著你專注氣,要試著克服你在頭部某個位置看身內其它地方的氣這個觀念。你要占據全身,沐浴於整個氣中。氣和身應該包圍著你的所在感。接下來,你要維持這樣定在身內的那股感覺,隨著你的入息,隨著你的出息,把你的覺知填滿全身。
把氣想象成進入全身。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參與呼吸過程,而你就坐在其中。這樣就給你這個正在觀察的自我,賦予了更大的堅固性,以至當諸種想法進入心裏時,你不會給它們撞得失去平衡。你有一個牢固的基地。巴利文禪定對象一詞,ārammaṇa [所緣],它的嚴格[字面]意義是“支撐”,意思是,你的心牢牢定立在某件事物上。這裏你是定立在身內。這就是你的位置。這就是你確立定姿的地方。當你的定姿牢固時,沒有人能把你踢倒或擊倒。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修練爲心提供這個支撐,不僅在坐禪的這段時間內,而且終日不失。有些人抱怨說,要自己既關注日常事件,同時又關注氣,太難了。當然,如果你是坐在後腦勺裏,既要觀身內的氣,又要看外面的事物,的確是額外的負擔: 任何同一時刻你要看的東西不止一件,而是兩件。不過,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浸住在身內,遍居於全身,就把自己放到了一個不同的位置。你定立在氣中,定立在一個堅固的位置上、一個有力的位置上。你從那個位置出發看外面,就不是作額外的事了,你只是處在一個維持定姿的更佳位置上。如果你的自我感,是住在體內某個小小的部位,外面的事物帶著強力沖進來——某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惹到了你——你很容易被撞得失去平衡,因爲你的定姿不牢固。心太習慣於從一個位置閃到另一個位置,它極其容易被撞翻。不過,如果你立 定,把覺知填滿全身——這就是你的定姿,這就是你的支撐——那麼無論來的是什麼,你都可以保持平衡。
因此,試著維持這股住於身內之感、浴於氣中之感、被氣全面包圍之感,不僅在這段坐禪時間裏,而且隨著你度過整日。試著維持這個遍浸身內、遍覺知、遍念住、遍警醒的素質。一旦你能夠在不同場合下維持這個定姿,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觀察你在這裏造作起來的自我感了。如果你的自我感閃來閃去——先是[認同]某一感受、然後是某個辨識、然後回到感受、接著是辨識連同和感受,就像閃動在水面上的那些古怪的阿米巴變形蟲一樣的形影——那麼“這個自我是什麼? 爲什麼心需要一個自我感?”的問題,是很難觀察、很難弄明白的。不過,隨著你維持這個遍居身內、浸於身內、周遭被氣包圍的單一的自我感,你就有足夠長的時間觀察它: 這是由什麼構成的? 這個形色是什麼? 感受在哪裏? 辨識在哪裏? 思維構造在哪裏? 意識在哪裏? 它都在這裏,相對寂止,足以讓你真正地觀察它。
有一股念浸於身內之感、“我”浸於身內之感,是有許多好處的,最終你要把那個自我感拆解開來,不過現在這個時候,要學會利用它,使你不被世間各種風潮撞倒。也不被外流的各種心流撞倒。經典中談到以身爲島嶼、以身爲依止時,就是這個意思: 河水奔流而過,島嶼堅固不動,因爲它的根基深厚,它由磐石構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