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原先居住在中國雲南邊境,紡西元七世紀末開始南遷。
公元六世紀,孟族人在佛統一帶建立了墮羅鉢底國,從考古遺物上判斷,流傳上座部佛教。此國在九、十世紀時,被柬埔寨安哥王朝所滅。公元八世紀,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國勢強盛,信仰大乘佛教,傳教師越海傳教至馬來亞、泰境南部、柬埔寨等地。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柬埔寨安哥王朝興盛,信爺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勢力伸展至泰境,如羅斛、素可泰、披邁等地。出土文物有多種佛像及菩薩像,使用梵文佛典。
公元1044年,頃甸阿奴律陀建立強盛的蒲甘王朝後,實行佛教改革,熱心推行上座部佛教。泰族人在泰境北方建立蘭那和蘭滄兩個小國,因受蒲甘佛教的影響,信仰上座部佛教。1238年,坤邦克藍社(Kun Bang Klang Tao),號召泰族人與境內的吉蔑族人戰爭,結果戰勝奪得了素可泰城,而建立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政權,這就是素可泰王朝。1253年,元朝忽必烈派兵遠征雲南,征服大理,促使住在中國境內的泰族人大規模南遷,與原先遷入泰境的泰族人會合,這也增強了素可泰王朝的勢力。
素可泰王朝初期佛教信仰的情形,是上座部佛教(緬甸系及斯里蘭卡系)和大乘密教兼有弘揚。
在公元1257年以前,據傳有一位斯里蘭卡羅睺羅比丘,由蒲甘到泰南的六刊弘法,成立斯里蘭卡僧團,很得國王和人民的信仰。
泰人于1257年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公元1257~1436)(Sukhothai)后,即造寺供養來自六坤的斯里蘭卡僧團。至此原先傳自柬埔寨的大乘佛教開始逐漸衰亡,而早先由蒲甘傳入的上座部也一蹶不振。
1282年, 泰族發明文字。
西元1283年。第三位君王坤藍甘亨(西元1277~1317),豎立的石碑,繼續敍述當時素可泰人民信仰佛教的情形說:“……素可泰人,常佈施,常持戒,常供養;素可泰王坤藍甘亨,及一切大臣、人民,不論男女,都信仰佛教。安居期間每人持戒;出安居後一月中,舉行功德衣供養。”坤藍甘亨特別提倡斯里蘭卡佛教。國王為了與斯里蘭卡通好,派六坤的首長至斯里蘭卡,而獲得斯國贈送著名的“獅子金佛像”(Buddha Saha),現為泰國珍貴佛像之一供養於曼谷立博物館佛殿中。
在西元十二、三世紀,緬甸、泰國、柬埔寨、孟族、老撾等,已完全信仰斯里蘭卡系的上座部佛教,而大乘佛教漸趨隱沒和滅亡。(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坤藍甘亨王於1292年從斯里蘭卡請來三藏,以正統斯國佛教的國教,並由洛坤的上座部佛教高僧擔任素可泰僧王。(1.D.G.E.霍爾:《東南亞史》上冊。2.賀聖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
素可泰王朝建國后,即提倡弘揚斯里蘭卡佛教。到第三代坤藍甘亨王(公元1277~1317),特别致力弘布斯里蘭卡佛教,于斯國通好,選派比丘或比丘自由前往斯國求戒和學習,當他們回國后,成立僧團,戒德莊嚴,精研三藏。不久全國完全轉信上座部佛教。
西元1377年, 洪武十年, 中國賜暹羅王印。
以后的大城王朝(1350~1766)、吞武里王朝(1767~1783)、曼谷王朝(1782~至今)都以上座部佛教為唯一的信仰,並熱心發揚。他們建寺造塔,整編經典,提倡巴利語及教理研究,建立僧伽制度,注重僧眾教育。
公元1750年,斯里蘭卡佛教衰微時,泰駝僧國曾受邀分三批往斯國傳授戒法,復興了斯國僧團。
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公元1851~1868),即王位前曾出家二十七年,創立法宗派;而原有之僧團就稱大宗派。因此泰僧團分成兩派至今。至1939年5月,泰國變法為君主立憲制,才改稱為泰國(Thailand)。“泰”(Thai)在泰文中,兼有“自由”與“泰族”之意。
在佛統周圍,發現很多宏偉的舊式建築古跡,有溯至阿育王時代的。如現在層罩在佛統大塔的原形古塔,與阿育王時代建築的山奇(Sanci)佛塔圖形相同,成半球覆缽形。又在佛統塔周圍,掘得古印度南方字體巴利語《緣起法偈》碑文:“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此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Ye dhamma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tesann ca yo nirodho,evam vadi mahasamano.)(1.《泰國碑文集》(泰文,二冊)。素可泰第五代立泰王(西元1354~1376年)時,曾延請斯里蘭卡高僧至素可泰弘揚佛教,整理並改革佛教。
1362年,特別禮請斯里蘭卡的僧伽領袖。為自己的傳戒比丘,在芒果林寺(Ambavanarama)捨身出家,過了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這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位的君王在佛教中出家。此舉對人民起了示範的作用,影響後來泰國男子,直至現在。他們在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接受佛教道德的薰陶。斯里蘭卡系的佛教僧團被迎至素可泰,獲得發揚後,信仰而出家的人日漸增多,因此需要建立僧團管理制度。在泰國僧團管理制度,特設有“僧爵”職掌僧團的事務。泰國取先有僧爵的,就是自素可泰王朝坤藍甘亨王時開始,而且僧爵是由國王加封。(P.Trinaronk:《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西元十四世紀中期,清邁僧人多位前往斯里蘭卡留學,學成後返國弘法。
1408年,那空膺取得政權,稱為因陀羅闍一世(Intharaja Ⅰ西元1408~1424)。適在此時,明成祖派鄭和第二次出洋南巡,到達大城。有隨從馬歡著有《瀛涯勝覽》,及綱信著《星槎勝覽》,記述當時出洋所遊歷各國情形。《瀛涯勝覽·暹羅國》記佛教說:“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者極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馬歡系會稽人,信伊斯蘭教。引文見馮承鈞《瀛涯勝覽校註》)
1441年,虔誠佛教的三界王繼位後,廣造佛寺及鑄造佛像,因此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約1455年,開始建築著名的大菩提寺。1477年國王護法,由法授(Dhammadinna)長老領導高僧約一百位,在大菩提寺舉行三藏結集,經一年而成,這是泰國歷史上第一次三藏結集。(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當波隆科斯(西元1733~1758)在位期間,斯里蘭卡國王吉祥稱王獅子,於西元1750年,遣使抵達泰國大城。斯里蘭卡由於國家僧團憶及佛教衰微,使僧團戒法斷傳,所以遣使至泰國,禮請泰國僧團前往斯里蘭卡傳授戒法。泰王命令組一僧團,由優波離上座領導前往,為斯里蘭卡傳授比丘戒法。復興了斯里蘭卡的僧伽系統。此派後來發展迅速,因由泰國傳入,就稱為“暹羅宗”(Syama-vamsa,Siam School),發展至今已成為斯里蘭卡僧人最多的一個宗派。
1788年,佛教召開僧伽長老會議,僧王任主席,決定在大舍利寺(Wat Mahadhatu,為王弟所建),整理結集三藏,費時五月完成。參加長老及上座比丘218位,另有在家居士學者32人。已經結集完成三藏,為作永久保存,全部用貝葉印製,加貼金粉。此三藏共有354劄,分律藏80劄,經藏160劄,論藏61劄,聲明差別等53劄,共貝葉3686束。又編印其他藏經及註釋,分送各地佛寺,供比丘們研讀。從此研究佛法風氣盛行。(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拉瑪二世(西元1809-1824)時期,巴利文佛法教育獲得改革。原有制度分巴利文為三級,即比丘或沙彌,能翻譯經藏定為初級,能翻譯律藏的定為中級,能翻譯論藏的定為高級。但這種制度不能使比丘佛法精深,所以改革分為九級考試制度。(《樂南亞佛教史》。九經考試制度,詳見本章《現代佛教教育》一節。)
在此期間,斯里蘭卡佛教遣派僧人帶了佛舍利骨及菩提樹至泰國,加強兩國佛教的聯繫。此時,斯里蘭卡已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衰微,泰國佛教選派七位比丘,往斯里蘭卡宣揚佛教。
1829年拉瑪三世(西元1824-1851)創立“法宗派”(Dhammayutika nikaya),而原有的多數僧團,就稱為“大宗派”(Mahanikaya),至此泰國僧團分成兩派,流傳至今。(《泰國佛教史》)
拉瑪四世根據佛法的研究,提倡舉行“敬法節”(Magha Puja)慶祝,時間訂在泰曆三月十五日,紀念佛住世時1250位阿羅漢弟子於王舍城精舍集會,聽聞佛陀重要的教誡。(Magha Puja ,敬法節。Magha為印度三月名,音譯末伽。敬法節是紀念佛住時,1250位大阿羅漢大約而同地集會王舍城竹林精舍,聽佛說波羅提木叉教誡。著名的“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在此次集會中宣說,時間在三月月圓日。)
五世王同時極力護持佛教,委託在母旺尼哉寺出家的王弟金剛智,在1888年,領導編修巴利三藏,將原先的古柬埔寨文字,改為泰文字母,並參考斯里蘭卡及緬甸的巴利文寫本校訂,然後編成三十九冊,印刷一千部,至1893年完成。這是南傳佛教國家,也可說在世界上,巴利文三藏印刷最完務的紙裝本之始(早期都為貝葉)。消息傳到世界各地,很多信仰佛教國家,外國圖書館,包括歐美各國,都紛紛向泰國請求贈書,以供研究,泰王均下令賜贈。當時有英國佛教學者載維斯(T.W.Rhya Davids)夫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於倫敦,出版羅字體巴利三藏,同時他們翻譯一些經典為英文,泰王亦命令出資支助。
拉瑪八世(西元1934-1946)時,佛教僧伽組織,曾仿國會形式,以僧王為最高領袖,並設有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1938年泰國內閣改組,由鑾披汶出任總理。他在執政初期,曾設法促使國內兩派僧團合併為一,但未成功。1939年5月20日。鑾披汶宣佈將暹羅國號改稱為泰國。
拉瑪九世(西元1946-現在)時期,佛教為了發展高等僧伽教育,於1946的,法宗派皇晚學校,改為皇冕佛教大學,分為三個部門,七年畢業。次年,大宗派大舍利寺學院,也改為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分為四個部門,八年畢業。兩所佛教大學所教科目,包括佛學、佛教語文,及社會各種學科,就讀學生,限定為比丘和沙彌。(《東南亞佛教史》,及參見本章《現代佛教教育》。)
1958年,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五屆大會在曼谷召開,從11月24日至30日,有十八國代表188人參加,提出主要議案:呼籲各國佛教徒努力實現佛陀的和平精神;禁止原爆;南傳北傳佛教互相作文化交流;修建美化佛陀誕生聖地藍毗尼園等。(佛教時代社:《佛教大年鑒》)
中國佛教協會於1990年6月,派出雲南傣族上座部佛教青年學僧十名赴泰國留學。他們在泰國學習三年,主動脈是學習巴利語及南傳佛教教義等。(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
公元六世紀,孟族人在佛統一帶建立了墮羅鉢底國,從考古遺物上判斷,流傳上座部佛教。此國在九、十世紀時,被柬埔寨安哥王朝所滅。公元八世紀,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國勢強盛,信仰大乘佛教,傳教師越海傳教至馬來亞、泰境南部、柬埔寨等地。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柬埔寨安哥王朝興盛,信爺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勢力伸展至泰境,如羅斛、素可泰、披邁等地。出土文物有多種佛像及菩薩像,使用梵文佛典。
公元1044年,頃甸阿奴律陀建立強盛的蒲甘王朝後,實行佛教改革,熱心推行上座部佛教。泰族人在泰境北方建立蘭那和蘭滄兩個小國,因受蒲甘佛教的影響,信仰上座部佛教。1238年,坤邦克藍社(Kun Bang Klang Tao),號召泰族人與境內的吉蔑族人戰爭,結果戰勝奪得了素可泰城,而建立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政權,這就是素可泰王朝。1253年,元朝忽必烈派兵遠征雲南,征服大理,促使住在中國境內的泰族人大規模南遷,與原先遷入泰境的泰族人會合,這也增強了素可泰王朝的勢力。
素可泰王朝初期佛教信仰的情形,是上座部佛教(緬甸系及斯里蘭卡系)和大乘密教兼有弘揚。
在公元1257年以前,據傳有一位斯里蘭卡羅睺羅比丘,由蒲甘到泰南的六刊弘法,成立斯里蘭卡僧團,很得國王和人民的信仰。
泰人于1257年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公元1257~1436)(Sukhothai)后,即造寺供養來自六坤的斯里蘭卡僧團。至此原先傳自柬埔寨的大乘佛教開始逐漸衰亡,而早先由蒲甘傳入的上座部也一蹶不振。
1282年, 泰族發明文字。
西元1283年。第三位君王坤藍甘亨(西元1277~1317),豎立的石碑,繼續敍述當時素可泰人民信仰佛教的情形說:“……素可泰人,常佈施,常持戒,常供養;素可泰王坤藍甘亨,及一切大臣、人民,不論男女,都信仰佛教。安居期間每人持戒;出安居後一月中,舉行功德衣供養。”坤藍甘亨特別提倡斯里蘭卡佛教。國王為了與斯里蘭卡通好,派六坤的首長至斯里蘭卡,而獲得斯國贈送著名的“獅子金佛像”(Buddha Saha),現為泰國珍貴佛像之一供養於曼谷立博物館佛殿中。
在西元十二、三世紀,緬甸、泰國、柬埔寨、孟族、老撾等,已完全信仰斯里蘭卡系的上座部佛教,而大乘佛教漸趨隱沒和滅亡。(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坤藍甘亨王於1292年從斯里蘭卡請來三藏,以正統斯國佛教的國教,並由洛坤的上座部佛教高僧擔任素可泰僧王。(1.D.G.E.霍爾:《東南亞史》上冊。2.賀聖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
素可泰王朝建國后,即提倡弘揚斯里蘭卡佛教。到第三代坤藍甘亨王(公元1277~1317),特别致力弘布斯里蘭卡佛教,于斯國通好,選派比丘或比丘自由前往斯國求戒和學習,當他們回國后,成立僧團,戒德莊嚴,精研三藏。不久全國完全轉信上座部佛教。
西元1377年, 洪武十年, 中國賜暹羅王印。
以后的大城王朝(1350~1766)、吞武里王朝(1767~1783)、曼谷王朝(1782~至今)都以上座部佛教為唯一的信仰,並熱心發揚。他們建寺造塔,整編經典,提倡巴利語及教理研究,建立僧伽制度,注重僧眾教育。
公元1750年,斯里蘭卡佛教衰微時,泰駝僧國曾受邀分三批往斯國傳授戒法,復興了斯國僧團。
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公元1851~1868),即王位前曾出家二十七年,創立法宗派;而原有之僧團就稱大宗派。因此泰僧團分成兩派至今。至1939年5月,泰國變法為君主立憲制,才改稱為泰國(Thailand)。“泰”(Thai)在泰文中,兼有“自由”與“泰族”之意。
在佛統周圍,發現很多宏偉的舊式建築古跡,有溯至阿育王時代的。如現在層罩在佛統大塔的原形古塔,與阿育王時代建築的山奇(Sanci)佛塔圖形相同,成半球覆缽形。又在佛統塔周圍,掘得古印度南方字體巴利語《緣起法偈》碑文:“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此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Ye dhamma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tesann ca yo nirodho,evam vadi mahasamano.)(1.《泰國碑文集》(泰文,二冊)。素可泰第五代立泰王(西元1354~1376年)時,曾延請斯里蘭卡高僧至素可泰弘揚佛教,整理並改革佛教。
1362年,特別禮請斯里蘭卡的僧伽領袖。為自己的傳戒比丘,在芒果林寺(Ambavanarama)捨身出家,過了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這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位的君王在佛教中出家。此舉對人民起了示範的作用,影響後來泰國男子,直至現在。他們在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接受佛教道德的薰陶。斯里蘭卡系的佛教僧團被迎至素可泰,獲得發揚後,信仰而出家的人日漸增多,因此需要建立僧團管理制度。在泰國僧團管理制度,特設有“僧爵”職掌僧團的事務。泰國取先有僧爵的,就是自素可泰王朝坤藍甘亨王時開始,而且僧爵是由國王加封。(P.Trinaronk:《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西元十四世紀中期,清邁僧人多位前往斯里蘭卡留學,學成後返國弘法。
1408年,那空膺取得政權,稱為因陀羅闍一世(Intharaja Ⅰ西元1408~1424)。適在此時,明成祖派鄭和第二次出洋南巡,到達大城。有隨從馬歡著有《瀛涯勝覽》,及綱信著《星槎勝覽》,記述當時出洋所遊歷各國情形。《瀛涯勝覽·暹羅國》記佛教說:“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者極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馬歡系會稽人,信伊斯蘭教。引文見馮承鈞《瀛涯勝覽校註》)
1441年,虔誠佛教的三界王繼位後,廣造佛寺及鑄造佛像,因此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約1455年,開始建築著名的大菩提寺。1477年國王護法,由法授(Dhammadinna)長老領導高僧約一百位,在大菩提寺舉行三藏結集,經一年而成,這是泰國歷史上第一次三藏結集。(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當波隆科斯(西元1733~1758)在位期間,斯里蘭卡國王吉祥稱王獅子,於西元1750年,遣使抵達泰國大城。斯里蘭卡由於國家僧團憶及佛教衰微,使僧團戒法斷傳,所以遣使至泰國,禮請泰國僧團前往斯里蘭卡傳授戒法。泰王命令組一僧團,由優波離上座領導前往,為斯里蘭卡傳授比丘戒法。復興了斯里蘭卡的僧伽系統。此派後來發展迅速,因由泰國傳入,就稱為“暹羅宗”(Syama-vamsa,Siam School),發展至今已成為斯里蘭卡僧人最多的一個宗派。
1788年,佛教召開僧伽長老會議,僧王任主席,決定在大舍利寺(Wat Mahadhatu,為王弟所建),整理結集三藏,費時五月完成。參加長老及上座比丘218位,另有在家居士學者32人。已經結集完成三藏,為作永久保存,全部用貝葉印製,加貼金粉。此三藏共有354劄,分律藏80劄,經藏160劄,論藏61劄,聲明差別等53劄,共貝葉3686束。又編印其他藏經及註釋,分送各地佛寺,供比丘們研讀。從此研究佛法風氣盛行。(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拉瑪二世(西元1809-1824)時期,巴利文佛法教育獲得改革。原有制度分巴利文為三級,即比丘或沙彌,能翻譯經藏定為初級,能翻譯律藏的定為中級,能翻譯論藏的定為高級。但這種制度不能使比丘佛法精深,所以改革分為九級考試制度。(《樂南亞佛教史》。九經考試制度,詳見本章《現代佛教教育》一節。)
在此期間,斯里蘭卡佛教遣派僧人帶了佛舍利骨及菩提樹至泰國,加強兩國佛教的聯繫。此時,斯里蘭卡已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衰微,泰國佛教選派七位比丘,往斯里蘭卡宣揚佛教。
1829年拉瑪三世(西元1824-1851)創立“法宗派”(Dhammayutika nikaya),而原有的多數僧團,就稱為“大宗派”(Mahanikaya),至此泰國僧團分成兩派,流傳至今。(《泰國佛教史》)
拉瑪四世根據佛法的研究,提倡舉行“敬法節”(Magha Puja)慶祝,時間訂在泰曆三月十五日,紀念佛住世時1250位阿羅漢弟子於王舍城精舍集會,聽聞佛陀重要的教誡。(Magha Puja ,敬法節。Magha為印度三月名,音譯末伽。敬法節是紀念佛住時,1250位大阿羅漢大約而同地集會王舍城竹林精舍,聽佛說波羅提木叉教誡。著名的“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在此次集會中宣說,時間在三月月圓日。)
五世王同時極力護持佛教,委託在母旺尼哉寺出家的王弟金剛智,在1888年,領導編修巴利三藏,將原先的古柬埔寨文字,改為泰文字母,並參考斯里蘭卡及緬甸的巴利文寫本校訂,然後編成三十九冊,印刷一千部,至1893年完成。這是南傳佛教國家,也可說在世界上,巴利文三藏印刷最完務的紙裝本之始(早期都為貝葉)。消息傳到世界各地,很多信仰佛教國家,外國圖書館,包括歐美各國,都紛紛向泰國請求贈書,以供研究,泰王均下令賜贈。當時有英國佛教學者載維斯(T.W.Rhya Davids)夫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於倫敦,出版羅字體巴利三藏,同時他們翻譯一些經典為英文,泰王亦命令出資支助。
拉瑪八世(西元1934-1946)時,佛教僧伽組織,曾仿國會形式,以僧王為最高領袖,並設有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陳明德:《泰國佛教史》)
1938年泰國內閣改組,由鑾披汶出任總理。他在執政初期,曾設法促使國內兩派僧團合併為一,但未成功。1939年5月20日。鑾披汶宣佈將暹羅國號改稱為泰國。
拉瑪九世(西元1946-現在)時期,佛教為了發展高等僧伽教育,於1946的,法宗派皇晚學校,改為皇冕佛教大學,分為三個部門,七年畢業。次年,大宗派大舍利寺學院,也改為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分為四個部門,八年畢業。兩所佛教大學所教科目,包括佛學、佛教語文,及社會各種學科,就讀學生,限定為比丘和沙彌。(《東南亞佛教史》,及參見本章《現代佛教教育》。)
1958年,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五屆大會在曼谷召開,從11月24日至30日,有十八國代表188人參加,提出主要議案:呼籲各國佛教徒努力實現佛陀的和平精神;禁止原爆;南傳北傳佛教互相作文化交流;修建美化佛陀誕生聖地藍毗尼園等。(佛教時代社:《佛教大年鑒》)
中國佛教協會於1990年6月,派出雲南傣族上座部佛教青年學僧十名赴泰國留學。他們在泰國學習三年,主動脈是學習巴利語及南傳佛教教義等。(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