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佛教經律在被書寫為文字之前都經過幾百年的口耳相傳,即使在一部單經中都可能有古老的和晚出的成份並存,西方學者認為應加以仔細分析,並認真的按編年次序來排序[34],如巴利聖典協會創立者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在1902年寫的《佛教印度》[35]中對巴利三藏的排定: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即《經集》的第五品)、《八頌經品》(即《經集》的第四品)和戒本(波羅提木叉)。
4.《長尼迦耶》、《中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雜尼迦耶》。
5.《經集》、《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自說經》和《小誦》。
6.《經分別》和《犍度》。
7.《本生經》和《法句經》。
8.《義釋》、《如是語經》和《無礙解道》。
9.《惡鬼事經》、《天宮事經》、《譬喻經》、《所行藏經》和《佛種姓經》。
10.論藏七部經,其中最晚的是《論事》、最早的可能是《人施設論》。
印度學者勞(B.C.Law)在1933年寫的《巴利語文獻史》中對戴維斯的排定做了修訂: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不包括引子)、《八頌經品》中四組八頌詩或十六組詩和戒條。
4.《長尼迦耶》第一品、《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152條的早期戒本(波羅提木叉)。
5.《長尼迦耶》第二品和第三品、《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本生經》、《經分別》、《無礙解道》、《人施設論》和《分別論》。
6.《犍度》中的《大品》和《小品》、227條的戒本(波羅提木叉)、《天宮事經》、《惡鬼事經》、《法句經》和《論事》。
7.《義釋》中的《小義釋》和《大義釋》、《自說經》、《如是語經》、《經集》、《界論》、《雙論》和《發趣論》。
8.《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和《譬喻經》。
9.《附隨》。
10.《小誦》。
印度學者般德(G.C.Pande)在1957年寫的《佛教起源研究》中做了更仔細的研究,力圖對五部尼迦耶中每篇經文都進行考證,分為早期、晚期或早期與晚期相混合。印度學者沙勞(K.T.S.Sarao)在1989年寫的《古代印度佛教起源和性質》中以孔雀王朝為界限,將巴利經律二藏大致分為三期:
1.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前時期的經文,——律藏(不包括《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和《附隨》)、《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自說經》的偈頌。
2.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時期的經文——《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自說經》中的散文、《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本生經》中的偈頌。
3.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後時期的經文——《附隨》、《本生經》中的散文、《譬喻經》、《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
註釋與引用:
[34] 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一章巴利語文獻概述,第二節巴利語三藏經典。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鋆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12 ISBN 7-5004-2190-7
[35.] Buddhist India by 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LL.D., Ph.D. Professor of Pali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902
Chapter 10. – Literature, Appendix to Chapter X – Chronological table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rom the Buddha』s time to the time of Asoka
1. The simple statements of Buddhist doctrine now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paragraphs or verses recurring in all the books.
2. Episodes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two or more of the existing books.
3. The Silas, the Parayana, the Octades, the Patimokkha.
4. The Digha, Majjhima, Anguttara, and Samyutta Nikayas.
5. The Sutta Nipata, the Thera- and Theri-Gathas, the Udanas, and the Khuddaka Patha.
6. The Sutta Vibhanga and the Khandakas.
7. The Jatakas and the Dhammapadas.
8. The Niddesa, the Itivuttakas, and the Patisambhida.
9. The Peta- and Vimana-Vatthus, the Apadanas, the Cariya Pitaka, and the Buddha Vamsa.
10. The Abhidhamma hooks; the last of which is the Katha Vatthu, and the earliest probably the Puggala Pannatt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D%E6%9C%9F%E4%BD%9B%E6%95%99#cite_note-76
這可知道五部巴利在第三次結集時就已齊備, 而後期的經則歸入小部。所有經中重複出現或兩部以上相同的插話, 這也容易查到, 遍及諸部的經, 亦最有可能是早期的說法。五部巴利, 經數大約是一萬三千篇經, 有很多是重複語句及結構。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即《經集》的第五品)、《八頌經品》(即《經集》的第四品)和戒本(波羅提木叉)。
4.《長尼迦耶》、《中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雜尼迦耶》。
5.《經集》、《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自說經》和《小誦》。
6.《經分別》和《犍度》。
7.《本生經》和《法句經》。
8.《義釋》、《如是語經》和《無礙解道》。
9.《惡鬼事經》、《天宮事經》、《譬喻經》、《所行藏經》和《佛種姓經》。
10.論藏七部經,其中最晚的是《論事》、最早的可能是《人施設論》。
印度學者勞(B.C.Law)在1933年寫的《巴利語文獻史》中對戴維斯的排定做了修訂:
1.在所有的佛經中重複出現的,以相同的詞句、段落或偈頌,對佛教教義所作的簡樸的陳述。
2.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佛經中,以相同的詞句敘述的插話。
3.戒律、《彼岸道品》(不包括引子)、《八頌經品》中四組八頌詩或十六組詩和戒條。
4.《長尼迦耶》第一品、《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152條的早期戒本(波羅提木叉)。
5.《長尼迦耶》第二品和第三品、《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本生經》、《經分別》、《無礙解道》、《人施設論》和《分別論》。
6.《犍度》中的《大品》和《小品》、227條的戒本(波羅提木叉)、《天宮事經》、《惡鬼事經》、《法句經》和《論事》。
7.《義釋》中的《小義釋》和《大義釋》、《自說經》、《如是語經》、《經集》、《界論》、《雙論》和《發趣論》。
8.《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和《譬喻經》。
9.《附隨》。
10.《小誦》。
印度學者般德(G.C.Pande)在1957年寫的《佛教起源研究》中做了更仔細的研究,力圖對五部尼迦耶中每篇經文都進行考證,分為早期、晚期或早期與晚期相混合。印度學者沙勞(K.T.S.Sarao)在1989年寫的《古代印度佛教起源和性質》中以孔雀王朝為界限,將巴利經律二藏大致分為三期:
1.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前時期的經文,——律藏(不包括《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和《附隨》)、《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自說經》的偈頌。
2.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時期的經文——《經分別》中的「眾學」、《犍度》中的《小品》的第十一、第十二犍度、《自說經》中的散文、《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本生經》中的偈頌。
3.基本上屬於孔雀王朝之後時期的經文——《附隨》、《本生經》中的散文、《譬喻經》、《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
註釋與引用:
[34] 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一章巴利語文獻概述,第二節巴利語三藏經典。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鋆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12 ISBN 7-5004-2190-7
[35.] Buddhist India by 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LL.D., Ph.D. Professor of Pali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902
Chapter 10. – Literature, Appendix to Chapter X – Chronological table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rom the Buddha』s time to the time of Asoka
1. The simple statements of Buddhist doctrine now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paragraphs or verses recurring in all the books.
2. Episodes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two or more of the existing books.
3. The Silas, the Parayana, the Octades, the Patimokkha.
4. The Digha, Majjhima, Anguttara, and Samyutta Nikayas.
5. The Sutta Nipata, the Thera- and Theri-Gathas, the Udanas, and the Khuddaka Patha.
6. The Sutta Vibhanga and the Khandakas.
7. The Jatakas and the Dhammapadas.
8. The Niddesa, the Itivuttakas, and the Patisambhida.
9. The Peta- and Vimana-Vatthus, the Apadanas, the Cariya Pitaka, and the Buddha Vamsa.
10. The Abhidhamma hooks; the last of which is the Katha Vatthu, and the earliest probably the Puggala Pannatt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D%E6%9C%9F%E4%BD%9B%E6%95%99#cite_note-76
這可知道五部巴利在第三次結集時就已齊備, 而後期的經則歸入小部。所有經中重複出現或兩部以上相同的插話, 這也容易查到, 遍及諸部的經, 亦最有可能是早期的說法。五部巴利, 經數大約是一萬三千篇經, 有很多是重複語句及結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