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5, 2013

佛陀一生行事歷

1.  公元前623年五月的月圓日Vesakha, 太子在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的蘭毗尼園Lumbinii出世。
2.  父親淨飯王Suddhodana, 母親摩耶夫人Maayaa在生下太子第七天後往生忉利天。
3.  由姨母波奢波提喬達彌Mahaaprajaapatii Gautamii照顧太子, 而把親生兒子難陀Nanda交給其他人照顧。
4.  太子回國, 淨飯王的國師阿私陀Asita尊者來看望太子, 當嬰兒伸出一隻小腿, 觸及國師頭上的髮髻時, 國師以天眼觀看嬰兒的未來, 預言他必定覺悟成佛, 但國師自己卻會上升到無色界而無法護益。
5.  太子出生第五天, 舉行命名大典, 被取名悉達多Siddhattha, 意為一切願成, 他的家族姓喬達摩Gottama。
6.  參加命名大典的其中八位著名婆羅門觀察太子的相貎特徵, 其中七人預示有兩種可能, 另一位最年輕的婆羅門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髮向右曲卷, 斷言太子決定出家成佛。
7.  在童年時的一個農耕節, 太子在毗砵羅樹下結跏趺坐, 證入初襌。(中部-36-摩訶薩遮經)
8.  16歲那年與堂妹耶輸陀羅結婚, 婚姻生活十三年, 對宮外世界一無所知, 太子生活是三座蓮池, 生長藍蓮, 紅蓮與白蓮, 用迦尸出產的檀香木, 頭巾衣服全來自迦尸。無論日夜, 總在白色華蓋的保護下, 防塵土、冷熱、樹葉乃至露水。有三座宮殿, 用於冬、夏及雨季, 四個月的雨季, 足不出戶, 一天到晚由宮女陪同娛樂, 佣人或家丁都吃大米和美味佳餚。(增支部-1-3,4)
9.  被生老病死憂傷束縛, 見四相而決定出家。(佛種性)

10. 當兒子出世時, 太子大叫束縛生起了, 枷鎖生起了, 淨飯王把小孩取名為羅睺羅。
11. 連夜命好友車匿Channa準備白馬Kanthaka離開皇宮。
12. 29歲到阿那姆河Anamo剃除頭髮, 換上苦行僧的黃色袈裟, 過乞討的沙門生活。首先至毘提Vedeha, 毘舍離Vaisaalii與拔伽婆Bhaargava。
13. 他來到摩竭陀王舍城與苦行僧阿羅羅迦羅摩AAl.aara Kaalaama仙人居住的地方, 修習梵行, 證到空界襌Akincannayatana, 但未能滅苦。
14. 他又來到優陀伽羅摩子Uddaka Raamaputta的住處, 修習梵行, 證到非想非非想處界N'eva-sanna-nasannayatana, 這是世間襌的最高境界, 但依然未能滅苦。
15. 沙門喬達摩離開後, 行至摩竭陀的優樓頻羅鎮, 就在這裡修習。憍陳如A~n~naatra Konda~n~na及其他四位婆羅門的兒子: 跋鞞Bhaddiya、跋波Vappa、大名Mahaanaama、阿示說Assija也跟太子出家。
16. 中部-36-摩訶薩遮經描述了太子如何修行。
17. 他意識到精疲力盡的身體, 無法證得覺悟, 便吃些稀飯。
18. 五比丘 Pa~ncavaggiya 見喬達摩食稀飯而感到失望, 離他而去, 到波羅奈斯Vaaraanasi鹿野苑Isipadanamigadaava。

19.  他來到摩竭陀國的迦耶, 通過襌定, 證知前世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 這是第一知見; 天眼通cakku dibba, 是第二知見; 以清淨的心滅盡煩惱而證悟Asavakkhaya ~nana。他如實見此是苦, 此是苦的生起, 此是苦的終止, 此是滅苦之道; 同樣, 他如實知見此是煩惱, 此是煩惱的生起, 此是煩惱的終止, 此是除煩惱的方法。解脫後, 他知道"己獲解脫", "輪迴已斷, 聖道己證, 所作皆做, 再無餘生。" 這是第三知見。無明除, 智慧生, 黑暗失, 光明至。
20. 35歲成佛陀, 7月15日覺悟, 後, 四十九日安坐於菩提樹下或其附近, 經驗解脫之樂。在黎明時, 誦出第一首偈Pathama Buddha Bhaasita Gaathaa。
21. 第一個七日經驗解脫之樂vimuttisukham patisamvedii, 在第一夜第一時, 深入思惟順緣起法paticcasamuppada; 在中夜時, 逆觀緣起法; 後夜時, 順觀與逆觀緣起法。
22. 第二個七日, 對菩提樹表達感恩。
23. 第三個七日, 天人對其所證佛果表示懷疑, 佛陀化現神通, 以珠寶鋪成一長廊, 行走其中達七日。
24. 第四個七日, 入定於玉石療, 思惟阿毗達磨, 到第七篇發趣論時, 他的色身變得清淨。
25. 第五個七日, 佛陀坐在菩提樹旁的尼連襌河邊Neraajaana的榕樹下, 經驗解脫之樂, 當他出定時, 一位婆羅門走來問佛陀如何成為婆羅門。
26. 第六個七日, 佛陀從榕樹走到摩伽靈陀樹, 經驗解脫之樂, 此時下大雨, 蛇王為佛陀以頭遮蓋, 令佛陀免被雨淋。
27. 第七個七日, 佛陀在榕樹下經驗解脫之樂。

28. 四十九日後, 佛陀坐在羅迦婆陀南樹下, 兩位從優訶羅而來的商人Tapussa and Bhalluka, 正好路過此地, 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天人叫他們供佛陀。他們供養蜂蜜madhu及面粉sattu, 他們兩人並請求皈依, 佛陀給了他們兩條頭髮作為紀念(本生故事)。
29. 阿羅羅迦羅在一星期前往生, 優陀伽羅摩子則在前一晚往生, 佛陀前往波羅捺斯Baanaarasi的鹿野苑向五比丘說法, 在前往伽耶途中, 有一位名優婆訶Upaka的雲遊外道看見他, 問他跟誰出家, 佛陀答是羅漢, 外道不信, 走遠了。
30. 佛陀見了五比丘, 他們的生活是當三個人出去乞食時, 佛陀指導兩個人, 六個人共同食此三人乞回來的食物; 當兩個出苦行僧出去乞食時, 佛陀教導三個人, 六人又一齊食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
31. 佛陀對五比丘講《轉法輪經》, 闡釋四聖諦, 這是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憍陳如第一位證入斯陀含果, 在受到進一步指導後, 其他四位證入初果。
32. 佛陀對五比丘講《無我經》, 此是第二部經, 全部人證阿羅漢果。
33. 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後第五日, 在波羅捺斯城, 佛陀對耶舍說布施dana, 道德sila, 天道sagga, 五欲之過kamadinava, 捨離之樂nekkhammanisamsa等法, 耶舍的意識被淨化, 接著佛陀為他說四聖諦cattaari ariyasaccaani, 他證初果。耶捨父親聽了佛陀說法, 成為三皈的在家佛弟子, 耶舍聽佛陀為父親所講的經後, 證阿羅漢果。耶舍的母親及前妻聽了佛陀開示後, 證得初果, 成為最初的兩個女弟子。耶捨的四個好朋友, 維摩羅Vimala, 普那說Puurna, 須跋穫Subaahu, 歌雅婆提Gavampatii亦出家, 聽了佛法後, 證阿羅漢果。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亦加入僧團。短短兩個月, 羅漢數目有六十位。

34. 佛陀前往優樓頻螺Uruvela, 途中, 有三十位年輕人來, 佛陀叫他們坐下聽法, 他們證得法眼通dhammacakkhu, 加入僧團。
35. 佛陀來到優樓頻螺, 度了三位從事祭火的苦修三兄弟, 優樓頻螺迦葉Kassapa, 提迦葉Nadii Kassapa及伽耶迦葉Gayaa Kassapa, 他們各有五百, 三百及二百名弟子, 佛陀顯示神通降服蛇王, 及用了幾次神通勸化苦修者, 後才信服佛陀而全加入僧團。佛陀在優樓頻螺不遠處的伽耶舍闍講《一切燃燒經》Adittapariyaya Sutta, 聽了此經後, 他們全證阿羅漢果。
36. 佛陀從伽耶出發, 到王舍城, 臨時住在棕櫚樹林的輸婆剃陀祠堂。頻婆莎羅王帶領文武百官及民眾前往迎接。佛陀在這裡講《摩訶那爛陀迦葉本生故事》。

37. 頻婆莎羅王布施靈鷲山 gijjhakūṭe pabbate 的竹林松鼠餵飼處(亦稱竹林精舍)  veḷuvane kalandakanivāpe 給佛陀和僧團。此園沒有任何房屋, 但有許多綠蔭大樹, 這是贈送給佛陀及僧團的第一個居住地。佛陀在此住了三個雨季(第二三四年)。 
38.  舍利弗在街上見到阿說示而被吸引, 阿說示說了四句偈, 舍利弗聽了第一及二偈, 己證初果。他去找目鍵連, 對他說四句偈, 目鍵連亦證初初果。他們到優樓頻螺的寺院(Veluvana), 拜見佛陀, 並要求出家。半個月後, 舍利弗聽了佛陀為苦行僧底歌那克講解的《受覆經》Vedanaa Pariggaha Sutta(長部), 當下證阿羅漢果。目鍵連比舍利弗早一星期證得羅漢果。佛陀宣報兩人為僧團兩大弟子。

39.  佛陀回迦毗羅衛城, 第一次回國, 大約在建立僧團後第二年, 佛陀講《須大舒本生故事》Vessantara Jaataka。
40. 佛陀繞城乞食, 令淨飯王感到無面, 佛陀說法句經168, 淨飯王證初果, 佛陀講法句經169, 淨飯王證二果, 波闍波提夫人證初果。
41.  佛陀度了兒子出家, 這年是七歲。是最早的沙彌。
42. 佛陀回到迦毗羅衛國的第三天,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兒子, 難陀王子正在舉行加冕, 結婚和新房盛大的落成典禮, 佛陀將飯缽交經難陀沒拿回, 便走開, 難陀跟隨後, 佛陀問他是否願意出家, 他雖不太願意, 但還是出了家。

43.  佛陀第二次回宮, 在成立僧團第五年, 佛陀住在離毘舍離不遠的大寺講堂, 當聽說淨飯王病危, 便回迦毗羅衛國, 對淨飯王說法, 令他證入阿羅漢果。
44.  淨飯王後生後,  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向佛陀要求加入僧團 , 遭佛陀三次拒絶, 後得證初果的阿難尊者的過問下, 終成立比丘尼僧團。
45.  第六年在王舍城附近的瑪柯羅山Mankula Pabbata現神通, 令外道信徒皈依。
46.  第七年的三個月的雨季裡, 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說阿毗達磨, 證初果。
47.  第八年在跋祗, 輸蔓束滿羅山附近的貝釋柯樹林, 亦稱鬼神界Bhagga Sumsumaara Giri Bhesakaala vana。
48.  第九年在憍賞彌 Kosambi, 摩登伽女誹謗佛陀。
50.  第十年在波里拉亞克大森林, 即是枝提山, Paarileyyaka, 兩派持不同意見的比丘發生爭吵, 對浴室的小戒持不同看法, 佛陀無法勸服而離開, 佛陀到波里拉亞克大森林。
51.  第十一年在憍賞彌的奧克那拉婆羅門村莊, 講《耕者婆羅豆婆遮經》。
52.  第十二年在毗蘭賈Vera~njaa, 發生飢荒, 佛陀與阿難要食馬麥為生。
53.  這一年亦開始陸續制定律藏中的波羅夷Patimokkha。
54.  安居後, 佛陀一路行化, 經過闍利亞, 沙柯斯, 康枯舍, 波雅歌, 穿過恆河, 在波羅捺斯住一段時間, 最後到毗舍離的大寺。
55.  第十三年在憍賞彌的車利山Caaliya Pabbata。
56.  第十四年在舍衛城Saavatthi的祗陀精舍=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
57.  這一年, 羅睺羅年滿二十, 受具足戒。
56.  第十五年在迦毗羅衛國。耶輸陀羅的父親大覺國王死去。
57. 第十六年在迦毗羅衛國的阿拉毗。度了夜叉Āḷava。
58.  第十七年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59.  第十八及十九年在王舍城的車利雅山Caaliya Pabbata。
60.  第二十年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教化了殺手阿怙利瑪拉。
61.  餘下二十五年, 大多是在舍衛城的祗陀精舍, 有時也住在由維莎柯女居士所建的波拍精舍Pubbaaraama。出入鬼神界四次, 舍衛城十九次。
62.  最後一年在Vesaali, 在跋耆毘將村入滅。
63.  Room for Buddha in monastery is called Gandhakuti。


佛陀五十五歲那年, 阿難尊者成為佛陀固定的侍者。
阿難尊者一百二十歲入涅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