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6, 2013

舍利弗說世上有四種人

舍利弗說世上有四種人:
1. 一種人有污垢, 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裡有污垢
2. 一種人有污垢, 但如實知自己內裡有污垢
3. 一種人沒有污垢, 但不如實知自己內無污垢
4. 一種人沒有污垢, 但如實知自己內無污垢

兩種有污垢的人之中, 不如實知自己內有污垢的人是低下的, 如實知自己內裡有污垢的人是高尚的。
兩種無污垢的人之中, 不如實知自己內無污垢的人是低下的, 如實知自己內裡無污垢的人是高尚的。

一個有污垢但不如實知自己內有污垢的人, 將不會生起意欲、作出精進、努力斷除那些污垢, 他命終時內心將帶著貪瞋癡這些污垢及污染的質素。
一個有污垢但如實知自己內有污垢的人, 將會生起意欲、作出精進、努力斷除那些污垢, 他命終時內心將帶著不貪不瞋不癡這些沒污垢及沒污染的質素。
一個沒有污垢但不如實知自己內沒有污垢的人, 內心將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 因此貪欲便會纏擾他的內心, 他命終時內心將帶著貪瞋癡這些污垢及污染的質素。
一個沒有污垢但如實知自己內沒有污垢的人, 內心將不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 因此貪欲便不會纏擾他的內心, 他命終時內心將帶著不貪不瞋不癡這些沒污垢及沒污染的質素。

污垢即是惡、不善的意欲。

一位犯戒的比丘生起這些想法:
"如果沒有比丘知道我犯戒就好了。"
"如果比丘在私處舉發我而不是在僧團中舉發我就好了。"
"如果導師先問我而不是先問其他比丘問題後才說法就好了。"
"如果比丘入村乞食由我來帶頭而不是由其他比丘來帶頭就好了。"
"如果在受供的地方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取得最好的座位、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就好了。"
"如果在受供的地方吃完食物後, 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來答謝就好了。"
"如果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去園林為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說法就好了。"
"如果是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受比丘 、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照顧、恭敬、尊重、供養就好了。"
"如果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取得上好的衣服、食物、住處、醫療用品就好了。"
當比丘沒如他的期望而發生事情後, 他生起嬲怒失望, 不善意欲與不善情緒反應這兩者就是污垢。

目犍蓮說那些沒有信心, 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 他們虛偽、奸詐、狡猾, 內心混濁、散亂、搖擺不定, 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 不守護根門, 飲食不節制, 沒有警覺, 無心向沙門, 沒有修學熱誠, 奢華, 退墮, 不遠離, 懶散, 缺乏精進, 失念, 沒有覺知, 沒有定, 內心迷亂, 沒有智慧, 內心愚昧。

那些有信心出家, 過沒有家庭生活, 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猾, 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 不愛說話、說話不雜亂無章, 守護根門, 飲食節制, 警覺, 心向沙門, 有修學熱誠, 不奢華, 不退墮, 導向遠離, 勤奮, 精進, 有念, 有覺知, 有定, 專心, 有智慧, 內心不愚昧。

兩位大人物互相讚嘆對方的說話並互相感到愉悅。

[中部-5 無穢經]




[增一阿含第十七卷第六]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世間有此四人。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
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
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人作是念:
『我當作淨想。』彼便思惟作淨想。當作淨想時,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欲、瞋恚、癡心而命終。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淨。彼人不隨時摩抆,不隨時淨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淨。
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便作是念:『我當思惟淨想。』已思惟淨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欲、瞋恚、愚癡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我今可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已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以思惟不淨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欲、瞋恚、愚癡,亦復無結而命終。
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蕩使淨。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瞋恚、愚癡而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復以何因緣,
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
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癡所縛而命終。
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
而有貪欲、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淨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其器。爾時,彼器倍復淨好,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欲、瞋恚、
愚癡,身壞命終。是謂,目連!
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
「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目連當知,惡不善法,『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餘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
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
或有不善,或有貪欲。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餘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時,
餘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有是時,比丘作是念:『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餘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復有時,餘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餘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或復有時,餘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或復有時,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餘比丘語我言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餘比丘語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淨比丘告我,不使不清淨比丘告我。』或復有時,不清淨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比丘復作是念:『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
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恒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斯諸梵行者,恒來供養我。』
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亦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淨,復以不淨盛著銅器中,復以餘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是好飲食。』尋發器蓋,然是不淨,
皆共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彼雖生此念:『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
然復諸梵行人,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欲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淨故,皆見聞念知。
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時尋發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彼不作是念:『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以除盡故。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歎曰:「善哉!善哉!
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遊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
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
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是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
卿所斫材盡如我意。』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捨沙門行,心懷姦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麤疏,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
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捨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
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缽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
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合彩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 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