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5, 2013

巴利佛教的八十九心

(一)欲界54心
1. 善心, 是普通人行佈施、持戒、修襌定(欲界定)等善事的心, 有八種
1.1 喜俱智相應無行(無貪 無瞋 無癡)
1.2 喜俱智相應有行(同上)
1.3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無貪 無瞋二因)
1.4 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同上)
1.5 捨俱智相應無行 (無貪 無瞋 無癡)
1.6 捨俱智相應有行 (同上)
1.7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無貪 無瞋二因)
1.8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同上)

2. 不善心, 有十二種
3. 無記心: 1. 異熟有23心 2.唯作有11心

(二)色界15心
2.1 善心5心
2.2 無記心 : 1.異熟有5心 2. 唯作有5心

(三)無色界12心
3.1 善心4心
3.2 無記心: 1. 異熟有4心 2. 唯作有4心

(四) 出世間8心
4.1 善心4心
4.2 無記心: 異熟4心

異熟有由過去的善心結果的善異熟與從過去的不善心結果的不善異熟之別。善異熟有關係認識作用的與為人們的基礎心的二種, 其中關係認識作用的六識的前五識及第六意識與意界的七種, 作為人們的基礎心的, 相當於欲界善心八種與存於生來之障害者之心的九種。這些九種心為過去的各個的八種善心等之結果所成的, 各人自從出生到死亡, 與生俱得其中之任何一種, 它成為人的基礎心而形成其人的性格或天分, 是眾人所認定的---由於在此世的種種善惡業, 此基礎心可多少逐漸地被變化。
欲界善異熟有十六心, 惡異熟有七心, 共23心。
唯作心決不和業及其報有關係為特徵。所有能引起認識作用的最初剎那的唯作心是只限於其剎那, 非由過去或現在的善惡所引起。

結生, patisandhi, 指作為形成人們的性格素質的基礎心之異熟心於今世最初生的受胎之剎那的心。
轉向, avajjana, 引起注意, 令心趣向, 即於認識之最初喚起注意的作用。
速行, javana, 善惡之意思
唯作心是表示由感覺(五根)及知覺(意根意識)認識的最初(未分別)生起的認識作用的意義。

無記與唯作在阿含經是沒有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