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04, 2013

觀呼吸

佛陀說: 勤修一法, 會帶來大利大果, 一法即是出入息念。

環境: 森林, 樹下或靜室
姿勢: 盤腿坐, 豎直腰身
修習方法: 把念保持在呼氣與吸氣

第一階段
當呼氣長時, 知道自己呼氣長; 當吸氣長時, 知道自己吸氣長;
當呼氣短時, 知道自己呼氣短; 當吸氣短時, 知道自己吸氣短。

第二階段
佛這樣修學: 
'我要在呼氣時, 體會整個身體; 我要在吸氣時, 體會整個身體。
我要在呼氣時, 平息身行; 我要在吸氣時, 平息身行。

第三階段
我要在呼氣時, 體會喜; 我要在吸氣時, 體會喜。
我要在呼氣時, 體會樂; 我要在吸氣時, 體會樂。
我要在呼氣時, 體會心行; 我要在吸氣時, 體會心行。
我要在呼氣時, 平息心行; 我要在吸氣時, 平息心行。

第四階段
我要在呼氣時, 體會心; 我要在吸氣時, 體會心。
我要在呼氣時, 使心歡悅; 我要在吸氣時, 使心歡悅。
我要在呼氣時, 使心入定; 我要在吸氣時, 使心入定。
我要在呼氣時, 使心解脫; 我要在吸氣時, 使心解脫。

第五階段
我要在呼氣時, 體察無常; 我要在吸氣時, 體察無常。
我要在呼氣時, 體察無欲; 我要在吸氣時, 體察無欲。
我要在呼氣時, 體察寂滅; 我要在吸氣時, 體察寂滅。
我要在呼氣時, 體察捨離; 我要在吸氣時, 體察捨離。
(相應部.54.出入息相應.第11法品.1 一法)

修習出入息念, 就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捨離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2. 七覺支)

修習出入息念, 會得兩種果之一: 當下得四果或三果阿那含。
(4. 果之一)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修習, 是身念處的修習
如實觀察身, 勤奮, 有覺知, 有念, 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出入息是身體的其中一種活動。

第三階段的修習, 是受念處的修習
很好的在出入息之一作意是感受的其中一種活動, 如實觀察受, 勤奮, 有覺知, 有念, 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執和苦惱。

第四階段的修習, 是心念處的修習
如實觀察心, 勤奮, 有覺知, 有念, 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執和苦惱。修習出入息念定的人是不會失念和不會沒有覺知的。

第五階段的修習, 是法念處的修習
如實觀察法, 勤奮, 有覺知, 有念, 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執和苦惱。他以智慧看見斷除各種貪著和苦惱, 有一份高度的捨心。

安住在四念處之中, 把惡不善法平息。
(10. kimila sutta) (第二無題品.13.阿難之一 ; 14. 阿難之二)

出入息念定是一法, 勤修後使四念處得到圓滿, 勤修四念處後能使七覺支得到圓滿, 勤修七覺支後能圓滿明白和解脫。
(14. 阿難之二)

勤修出入息念定, 可以: 
斷除結縳。(17. 結縳)
根除習性。(18. 習性)
遍知生命歷程 (19. 生命歷程)
漏盡 (20. 漏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