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2, 2013

2003年的坐禪一週年

這是2003年的一編文章,記載於禪修之友第十期
坐禪一週年
零一年十一月至零二年三月
初接觸的是北傳佛教,什麼也不知道。自小散盤坐著看書或玩遊戲的筆者,一開始便可雙盤坐四十五分鐘。入門選了隨息 -- 意識跟著息的上落。
這時期,文字及影像念頭很多,想像念頭更多,即時在腦海的自問自答,過去、現在、未來的跳來跳去,沒幾分鐘可專心隨息,一感腳痛也就不坐了。
這時期,筆者只一星期去道場坐一次,四個月裡,可沒十次在家坐。筆者雖持續地看印度佛教史或佛陀傳等書,但沒去理解佛法教理,只去上志蓮的佛學初基班,對禪修、靜坐、止觀毫無概念、也不太感興趣去看此類書。
這時期常聽同修提及正念,既不知那是什麼,也不感有什麼重要,故也沒心去探究那是什麼。生活如常。
三月至五月
轉到南傳佛教文師傅處學習。
發覺身體是個大玩具,意識在身體處跳來跳去,念頭也跟著飛來飛去,自問自答,看著痕癢痛楚生滅也很有趣啊,差不多四十五至五十分鐘,腳痛啦,或心急啦、或感火滾啦,或混合出現,坐不下去,算啦。
幾星期來,給師父說這樣玩來玩去浪費時間,好啦,決心不周鬼圍玩,意識落在呼吸區,以強力令自己進入外無聲,內不覺呼吸的狀態,一小時坐完,像打了什麼仗似的,很累。
在就在這麼的時候,在中,談及正定的部份,看到這句:Samadhi is not concentration in the sense of the forcible fixation of the mind on a single object. (正定非是常識中,以心強行固定於單一目標)。
唔......知道自己錯用力,立即請教師父。
要筆者將意識鎖定在鼻的人中處,可非易事。心原來有身體這個大玩具玩的,怎一下子到那一小點?筆者唯有逐步縮小範圍吧,從整個身體,到頭部,到呼吸區,到那一點。用了幾星期時間。
仍不知與不理正念是什麼,也不去看專門說靜坐、禪修或內觀的書。
五月至六月
好了,尋得那一點,便要守著它。起初,意識很容易從住在那一點轉移至感受呼吸的變化,在那個區遊玩著,又給師父教訓啦。切實地跟著師傅的指導,守著那一點,什麼東西也不理,念頭起由他,息的變化由他,外聲不理,內裏有趣的觸受也不理(這對筆者來說,真要用點力),知道這些東西的來去,但意識就是守著那一點,知道呼吸。
這個全程在於一點而知道周邊所發生的事,初時要用點力,但非頭腦 ---非以頭腦生起文字來叫自己不理它們,你一動念去叫己上了當,只是用點心力去守那一點,筆者因有過份用力的經驗,故也注意著自己這方面。是心力非心力是有分別及徵狀的。
六月至八月
師傅指導去感受呼吸的變化。
這裡,什麼情況都會有機會出現,死守門口,什麼都知道而不作理會容易。感受呼吸變化,頭腦在動,身體有其他受生起,很多東西出現與變化。自己直接在坐禪中面對,便會用自以為是的方法處理。
這時間,筆者每次都報告給師傅知情況,自己的處理方法,處理後的情況、師父作出指導,在下一次坐時實行師父所指導。
整小時感受細微的呼吸變化、知道外出的聲音生滅、身心輕安及全程一個念頭也沒起的狀態,對筆者來說很是吸引。在感受這個狀態後才感受昏沈的狀況,昏沈的舒服,但真是差太遠了。
筆者從一星期坐一次轉為一星期三至四次,平時在街時記起也就將意識去感受呼吸。
這時開始去看關於禪修的書,開始有心了解正念是什麼。
八月至今(十一月)
師傅指示從頭到腳的做掃描。感受微細的呼吸變化己是粗了。唔......坐禪,很好玩,很有趣,內觀逐步的看,還是緊跟師傅的指示。
看阿含經、俱舍論、清淨道論、看關於止觀、關於禪修及禪修經驗的書。
後記
覺得坐禪是生活的縮影,在生活中,個人生活、喜好、性向、如何面對問題、如何處理問題或情境,直接反映在坐禪中,坐禪的經驗也會在生活上被運用,兩者互相關連。在坐禪中越可覺察到微細,在生活中,也可覺察到,越能在生活中覺察身心的微細,也就可在意起時去審察它,作出適當的回應,使事件不致惡化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可以的,還是親看經論。
可以的,誦些經吧。
記得時,散發慈心。
在此為自己慶祝坐禪一年,順道藉此多謝文師傅的指導,願師傅身體安康。
願己對佛法退失信心或在修學上感沉悶的同修,堅持點。
皈依了三寶而未習禪的,願你們有緣,遇個有實修經驗的導師,去體證法味。
八正道環環相扣,牽涉生活的所有層面與時間,佛法的學習是極有系統及層次有序的。筆者很後才知道正念的意思。若你在反省時可清楚回憶事件前的身心狀況及變化、事件發生中的身心狀況及變化、事件發生後的身心狀況及變化,那可不須急於明白正念在概念上的意思。
看著想是想,心是心,身是身,統一時的狀態及分開混戰時的狀況是很有趣的。
習禪,越來越有趣。
------------------------------------------------------------------------------------
以上是2003年的一編文章。
打了後按立即發表,點知系統出錯,成編野沒有了。於是又再打過。個心又無覺得點。好多時就是如此吧,當我們好有心機做了一件事,點知因為其他事而弄得整件事不能做或沒有了,當下,我們的心如何,就表示了我們修行的功夫了。我們要有這樣的覺知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如何了。
六年後的今天,禪修是越來越無趣的,唯一的樂趣好像在對縮世業境時,捲入情緒時,從深谷用力出來時才感到有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