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8, 2013

內觀改變自我的認知

内觀修習的目的,是要學習洞悉各種現象的真相,皆是無常、苦與無我。我們以爲自己已經這麽做了,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們對洶湧而來的生活經驗注意極少,幾近睡眠狀態。透過留意覺察的修習過程,我們會慢慢知道自己的實相,不再受表面的「自我」形象所迷惑。我們醒悟到生命的實相,它不僅是起落浮沉、好壞雜陳、棒棒糖與皮鞭拍擊之表面上的展示而已,那是一種錯覺。如果我們肯費心觀察,並且方法正確,将發覺生命的内容特徵,實比我們所知的較爲細緻深邃。
當你放下對舒適的渴求,確實的滿足才會生起;當你放下對滿足的忙亂追求,真正的美滿人生才會出現。當你追求了解現實時,能夠遠離颠倒幻想,能夠承擔過程中的所有艱辛險阻,真正的解脫與安穩一定屬於你的。這不是我想灌輸給你的一種教義,它是可以覺察得到的現實,也是你做得到且應該親自了解、體驗的事情。佛教的基本態度,始終都是強調經驗(實踐)與反對權威的。佛陀沒有提供一堆教條,而是提供一些建議,讓大家來親自審查,他經常邀請人們:「親自來看吧!」。他向追随者說過:「不要在自己的頭上安頭!」他的意思是:不要一味接受和相信别人的話,要親自去看!

内觀教導我們如何去詳細和精確地考察自己的知覺過程。我們學習以安祥的超然態度,去觀察知覺與思想的生起,我們學習平靜而清晰地觀看自己對刺激的反應。久而久之,我們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在不受反應的困擾下作出回應,強迫性的思想反應也會慢慢消失。我們仍然可以結婚,而無須爲此要經曆地獄式的苦惱。能避免強迫性的思想反應,會對現實産生一種全新的看法,那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一種知覺機制上的完全改變,伴之而來的,是一種從強迫性困擾中解脫出來的深度喜樂。正因爲這些效益,所以佛教視這種觀看事物的方式爲人生正見,佛教經典将之稱爲「如實觀」。仔細考察一下就可發現,我們處理「我」的方式實與處理其他知覺的錯誤方式一樣;我們把不斷變化的思想、感情與感覺之流固定爲一心理結構,然後標簽它爲「我」或「靈魂」,從此視之爲一個恒久不變的實體,可以獨存於其他一切事物與無常之外。並決定「我」要爲「我或自己」争取更多的東西,然後又對人類的貪婪與感覺遲鈍而驚訝,於是,情況就如此地繼續下去了。世上的每一個惡行、每一件冷酷無情的事例,都是源於這種「我」的錯覺。

若能爆破那個概念的錯覺,你的整個世界都會改變。然而,不可期望在一夜間就能辦到。因爲,你花了一生時間去建立那個概念,又經年累月地用每一個思想言行去強化它,它是不會在一瞬間蒸發的。不過,隻要你投入足夠的時間與關注,它是會消失的。内觀禅是溶解那個概念的一種修行過程,你只須觀察着它,就可逐漸地把它鏟除。「我」的概念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地制造「我」的過程。透過内觀,我們學習在制造「我」時當即知道在制造「我」,並且知道我們內心反應是如何制造「我」的;那麽,那個心態就會慢慢地離開和消散。它們不會很快出現,也不可能不勞而獲。不過,回報是很大的,它可令你脫胎換骨,從此以後,你生存的每一秒鍾都會改變。能於此道奮鬥到底的禪修者将會證得完滿的健康心智,一種純淨愛護衆生之心,以及苦惱的完全止息。那可不是一個小目標,不過,你無需走畢全程才有收獲,利益不但立竿見影,而且與時俱增。你禪修得越多,就越了解自身存在的實相;禅修的時間越長,你就越能如實地靜觀心内生起的每一個沖動、意圖、思想與情緒。在禅修過程中,你若覺得已經足夠時,随時都可以中止的,其中並無強制性的規則,只有你想了解自己生命的本質,以及改善自他生活質素的熱忱而已。
BY:斯里蘭卡佛教上座部長老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or Bhante 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