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尊在舍衛城時, 於夜分, 有一天子步近世尊, 問:
內結與外結, 人為結縳結, 我問你, 誰當解開三界的結?
在諸法中得無碍智行者、天中之中、帝釋中之勝帝釋、梵天中之梵天、證四無畏、具十力、得無障智及慧眼的世尊, 答:
住戒有慧人, 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 彼當解此結。(雜阿含599經)
2. 何為初善法? 即極淨戒, 如諸惡莫作, 都是說明以戒教為首的; 無得悔之德故為善, 因具有戒律則不作後悔的罪惡。
(雜阿含624經)
3. 什麼是戒?
即離殺生等或比丘在寺內事師和掃除等的義務。(清淨道論)
即思戒 心所戒 律儀戒 不犯戒 (無碍解道)
思戒: 完成不殺生等或完成義務者、身三口四的七善業(七清淨)。
心所戒: 1. 離殺生等的離心所, 即正語 正業 正命。 2. 捨貪欲而離貪心住, 無貪 無瞋 正見。
律儀戒:
1. 別解脫律儀 (出家眾)
2. 念律儀=根律儀 (在家出家): 防護六根
3. 智律儀: 諸瀑流的防護, 以慧來遮
4. 忍律儀 (出家眾): 對寒暑忍耐
5. 精進律儀(出家在家): 不容生起欲尋
不犯戒 (通出家在家): 即受持戒律者的身口等不犯戒
4. 什麼是戒相?
相即特性。戒雖多種, 唯戒行為相。
5. 什麼是戒的功用? 摧毀諸惡戒, 具足諸善德。
6. 什麼是戒的現象? 智者說身語意淨為現起, 解釋慚愧為近因, 有慚愧才能產生及存續戒律。
7. 什麼是戒的功德? 諸居士, 持戒者得五種功德:
1. 因不放逸, 得大財聚
2. 得揚善名
3. 無論親近一切團體大眾, 得無佈畏羞慚
4. 臨命終時, 得不昏昧
5. 此身壞死之後, 得生善趣天界
(長阿含遊行經)
8. 戒有幾種?
一. 依一切自己的戒相為一種。是居士的就是五戒或八戒, 是沙彌(尼)的就是十戒, 是比丘的就是227戒, 是比丘尼的就是311戒。
二. 分兩種戒:
1. 依應作及不應作(通在家)
2. 七清淨的正行戒(通在家) + 活命清淨(出家)
3. 離殺生等為離戒(通在家)及思戒 心所戒 律儀戒 不犯戒為不離戒(部份通在家)
4. 依止(生天及得淨)及不依止(出世間戒及可作出世間的因緣的世間戒)
5. 時限戒及終身戒
6. 有限制戒(為名聞利養親體命條件限制)及無限制戒(出家)
7. 有漏世間戒, 為出離三有的資糧:
戒律意在律儀, 律儀意在無後悔, 無後悔意在愉悅, 愉悅意在於喜, 喜意在輕安, 輕安意在於樂, 樂意在於定, 定意在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意在厭離, 厭離意在離欲, 離欲意在解脫, 解脫意在解脫知見, 解脫知見意在無取涅槃。為此而說戒律。
出世間戒能使出離於有漏, 並為觀智的基地。
三. 分三種戒:
1. 下戒:
由下等的欲 心 精進 四神足所建立的戒; 為求名譽而受持; 有「我是具戒者, 其他的人都是惡戒者」這種自舉輕他的污染想; 以愛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
中戒:
由中等的欲 心 精進 四神足所建立的戒; 為求福果而受持; 無自舉輕他的想法; 為求自己解脫而持戒。
上戒:
由殊勝的欲 心 精進 四神足所建立的戒; 依「此是應作」的聖性而受持; 出世間戒; 為求一切眾生解脫而受持的波羅密戒。
2. 我增上戒: 為求捨棄自己不適當的, 為自尊自重而受持。
世間增上戒: 欲求避免世間的批評, 欲為世間尊重及尊重世間而受持。
法增上戒: 為求恭敬大法, 尊重法而受持。
3. 執取戒: 執取戒能至生天及得清淨之見而持戒。
不執取戒: 善良凡夫之道的資糧, 並與諸有學道相應。
安息戒: 與諸有學果及無學果相應。
4. 清淨戒: 不犯戒或犯了戒而懺悔
不清淨戒: 犯戒不懺悔
有疑戒: 對是否犯戒不清楚而生疑惑
5. 學戒: 與四聖道及三沙門果相應
無學戒: 與阿羅漢果相應
非學非無學戒: 其餘的
四. 分四種戒
1. 退分戒: 親近惡戒者不與持戒的為友, 無知者不見犯事的過患, 充滿邪思惟, 諸根不防護。
住分戒: 悅於此世的戒成就, 對定無意精勤, 以戒自滿, 不向上努力。
勝分戒: 戒圓滿而更加為定而努力。
決擇分戒: 不以戒滿足, 更為厭離而努力。
2. 比丘戒: 227戒 ; 比丘尼戒: 311戒; 未具足: 10戒; 在家: 五戒或八戒
3. 自然戒: 自然不犯
慣行戒: 種族 地方 宗教等各自規定其奉持的條例
法住戒: 摩耶夫人懷太子後, 便對男子不起愛欲之念
宿因戒
4. 別解脫律儀(出家)
根律儀 (通在家)
活命遍淨 (出家)
資具依止 (出家眾)
五. 分五種戒
1. 制限遍淨戒: 未具足者受持有制限的學處
無制遍淨戒: 己具足者受持無制限的學處
圓滿遍淨戒: 與善法相應的善良凡夫, 有學以前的三學圓具者, 不願身命及捨身命而受持學處者
無執取遍淨戒: 七有學的學處
安息遍淨戒: 如來的聲聞弟子漏盡者, 緣覺 如來 阿羅漢 等正覺者的學處
9. 為什麼一位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 在法之中圓滿成長呢?
因為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 無欲 寂滅 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定覺支 捨覺支
(相應部 46 覺支相應 第一 山品 一 喜瑪拉雅山)
10. 為什麼一位比丘依戒行及有戒行的支持, 便能勤修七覺支?
因為戒行助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 / 擇法 / 精進 / 喜 / 輕安 / 定 / 捨覺支。
(相應部 46 覺支相應 第二 病品 十一 眾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