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31, 2013

合十

巴利經裡, 佛教徒是會頂禮佛陀的, 但這裏的佛教徒很多都已是初果聖者以上了, 是得了法益後才會成為佛教徒, 而佛教徒見了佛陀就會行頂禮。而未得法益的在家人, 就未必會向佛陀頂禮了。

是佛教徒見到漢係出家人, 通常是無須行頂禮, 僧俗同是菩薩, 故出家人一般也不接受頂禮。


而南傳這邊, 也很各式各樣的。泰國人很虔誠修福, 而頂禮也作為得福的一種身行, 故泰系出家人會鼓勵信眾向僧眾頂禮。而信眾也熱忱於頂禮, 就算在路邊見到出家人, 也會就地頂禮。甚至僧人在工作中, 泰國人還會站在一邊, 僧眾停下工作, 讓信眾頂禮。

頂禮得福, 這觀念在巴利經上是沒有的。
有些出家人會說頂禮減除我慢, 鼓勵在家人多頂禮。
頂禮可減我慢, 這觀念在巴利經上也是沒有的。

頂禮而要得大利益, 只有持正念借頂禮而修習四念處, 大念處經就有說到身體屈曲知道身體屈曲。正念提高, 觀智發展與增加, 這才能減我慢及得福的。若只是認為頂禮有福, 這個福是阿福的福吧了。若那個出家人見人頂禮多點就教多點, 頂禮少點就教少點, 肯定這出家人未證三四果啦。三四果的聖者是不會因為他人尊敬他多點就教多點, 少尊敬他就少教點的。頂禮要對自己有好處, 就要持正念在頂禮的整個過程中, 初學者可以覺知身體的動作變化, 皮膚與空氣及手掌與外境的接觸生起什麼的受及覺知這些受的變化。正念強一點的, 就可觀察身體動作與呼吸的關係, 正念於呼吸而覺知全身。再強一點的, 就是觀察心身關係, 正念於呼吸, 覺知心念與身體的關係。

曾經有些人常到泰國及馬來西亞頂禮長老及僧團, 卻給一位大長老說要依靠自己, 身體不用常去的, 若老了, 身體去不到了, 到時怎樣呢?

再談頂禮的動作, 漢係是否有教如何頂禮? 我不清楚, 反正那邊是少有頂禮僧眾, 多頂禮佛像或在懺悔時來個頂禮運動, 那身體的動作怎樣也好吧。呀, 不可不知, 頂禮運動對身體是很好的, 有老人家天天拜一零八佛, 身體很是健康。所以頂禮作為運動也是全身性的運動, 很好的。
巴利經裡用三個詞表達頂禮的動作: anjali, vandana, abhivademi。

anjali是雙手合十, vandana是將合十的動作舉高至額頭, abhivademi, 就是彎身的動作, 雙手分開點地, 頭也跟着點地。這裡有點巧妙, 初學者通常是不知道, 襌師見到就會指點。


漢係的頂禮, 雙掌點了地後要反掌握拳再放掌的, 因此雙手會放在頭的兩邊, 而頭則點到座典上。是代表接法。

南傳不行這套, 所以雙手是向頭要下來的位置放, 而頭頂下去是頂在雙手背上, 以保護頭, 如此就隨時隨地都可安心頂禮。居士借頂禮而修福這觀念是佛教後期發展而來的, 它的影響就見於日常生活裡, 居士到寺院或襌修中心等場合作頂禮, 這是正常的。
但很多人, 尤其女性, 女性被灌輸福報不夠, 就借這些頂禮來修福, 於是在馬路邊見到出家人下車就地快速行頂禮; 在人來人往的大酒樓, 比丘尼被居士圍着, 見到比丘要行出去, 就地向比丘頂禮; 在人多擠迫的書展裡, 女居士向出家人就地頂禮, 弄得本已擠迫的一角更寸步離行的。
有些南傳的師父,  會教導居士, 出家人站着, 在行, 用餐時, 是無須行頂禮的。而在人迫擠擁的場合或人來人往的場合, 亦是無須行頂禮的。

所以居士要行頂禮要看場合。男性通常就不會周街頂禮出家人, 初學南傳佛教的男居士, 行頂禮, 有些人都有一定的適應期, 所以就很少如女性般, 一心致誠頂禮, 不看處在什麼地方, 什麼場合。


有些居士硬拉着有病的老人家向師父行頂禮, 這也是不必要的, 師父亦是直接說不用。
這些就是出於居士認為頂禮有福, 而出家人則隨居士緣吧了。

太和寺/大埔泰和寺

太和寺在太和火車站向前行, 經過大快活, 直行落幾級樓梯, 直行經過一道橋, 過橋後向右轉, 直行, 經過停車場, 到甲古壟村。向斜路直上去。

太和寺วัดเมฆธรรมวนาราม Wat Mekh-dhammarawnaram, 依巴利文譯是法園寺 , 是本港第一間泰國寺院, 由港人與泰國人在1993年, 由香港律師林國信先生與泰國人蘇龍旺先生共同創立, 把此地供養給法宗派僧團。是香港五間受泰國政府及皇室應許的寺院 (另四間是大棠寺、西華路泰國佛堂、大宗派的觀佛寺及法身寺), 在零八年的新年時, 泰國僧皇送贈舍利子九粒, 封入這佛像裡。
故此寺的這個大佛像是含有佛舍利子的。
首任主持是白加善師父, 白師父識講些少講東話, 與香港南北僧團都有交往。現時(2024年) 是由Phrakru Samumanit Khun Thammamo พระครูสมุห์มานิตย์ คุณธัมโม (帕馬叻)擔任住持。
這個地方一直是舉行南傳短期出家營的主要場地, 白師父亦大力支持。南傳襌修學會在太和寺舉行了三屆的短期出家營。


白師父亦曾邀請贊念長老來港講法。其時協同南傳襌修學會來舉行弘法活動, 包括在理工學院的講座, 在尖沙咀的講座及在石崗蘭若的兩日一夜襌修營。

白師父目前離港了。主持由馬叻師父接任。


臉書上的太和寺群組: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37173742996867/?ref=ts&fref=ts

香港南傳佛教襌修團體及寺院

1. 葛榮禪修同學會, 斯里蘭卡葛榮居士系
不定期出版禪修之友, 在志蓮淨苑四樓及佛哲書店可免費拿到, 不定期有舉行禪修營及佛學講座
志蓮淨苑的禪修課程採用葛榮禪修系統。另外眾多的襌修營與襌修活動, 亦有瑜伽班。
此系居士眾有不少成為襌修導師, 如何國榮, 有極高的止觀經驗。他目前在大埔指導襌修。

2. Wat Mekthumvanaram 太和寺, 法宗派
泰國皇室及僧王認許香港五寺之一
太和石古壟村
食物: 星期一至六是雜食; 星期日主要是素食。
住持原本是白加攝師父, 現在是隆波馬力, 隆波馬力可說英語。此寺從前有泰國佛學三級課程, 以泰語為主, 考試證書由泰國政府發出, 現時不清楚是否仍有。現時有香港比丘阿贊吳, 他是文師父的弟子, 有參加過第四期短期出家營。五年新學期跟馬來西亞慧光師父學習, 後參學在隆波甘哈的寺院五年。回港時則掛單太和寺。
此寺塊地已供給僧團, 連中間的房子也已在眾居士護持下, 業權在僧團中。此寺出了兩位副主持被香港人當寶的出山另立, 一位是影响中港澳人認識泰國森林派的文比丘, 他當年受邀作太和寺副主持, 後在港人護持下, 成立南傳襌修學會; 另一位是觀佛寺的主持龐師父。
太和寺可讓男女信眾親手布施食物給師父。大節時, 僧眾進行內托缽, 信眾可親手把預備好了的食物放進僧眾的缽裡。
此大佛中有佛舍利的, 故此處是個福地。另外元旦及泰國新年的潑水節, 此處也是非常熱鬧, 這邊的泰菜是非常不錯的。水燈節也是全港泰寺中, 獨家的, 故放水燈許個善緣, 也是很不錯的。
每個星期日, 隆波馬叻會在九龍城城南道25號托缽。
5. Wat Dhammaram 大棠寺或稱德瑪倫寺, 法宗派
泰國皇室及僧王認許香港五寺之一。
前主持: 隆波Sukhee (2024年10月20日朝早心藏病發, 往生)
現任主持: 隆波胡。他懂點廣東話。
隆波叔基曾是本港南傳佛教泰國系僧眾中, 有資格剃度的。有港人曾要求短期出家, 由隆波剃度。隆波識講點廣東話。目前男眾若想試短期出家, 可去元朗觀佛寺找龎師父, 他目前是本港南傳泰國系有資格剃度的。
大棠寺這支僧團的法力也很不錯的。有信眾首次入去, 透過泰國居士翻譯家裡情況, 有師父即時聞解, 煩惱即消, 不只, 家裡成員的狀況亦有改善。
新主持隆波胡的法力亦很強勁。難得是此寺的居士, 有佛法正見, 不把寺院私有化, 什麼我的寺你的寺等, 沒有這類私有化言語。這邊的泰國居士也是修得很不錯。隆波Sukee有主動教導泰國居士, 第一次到寺院的泰國居士怕供僧時, 大師父隆波Sukee會主動叫該居士上前親手供僧, 此處是能讓女眾親手供僧的。港人女眾, 修學南傳者, 一生之中該嘗試親手供僧。從前佛世時, 任何人都可以親手供養佛陀及僧團的。

元朗大棠路水蕉新村入面小路直入到尾。
可在元朗乘小巴到大棠, 在老人院落車。或在朗屏站乘K66巴士前往水蕉新村落車。
寺內供僧大約早10:30
另星期一 9:00 東涌逸東邨 黎淑英紀念廣場
星期二 9:00 屯門輕鐵建生站 海麗花園對出
星期三 9:00 天水圍輕鐵天恒站 俊宏軒對出
星期五 9:30 九龍城 城南道
星期六及日 9:30 灣仔石水渠街1號門口+太和街

食物: 雜食。
電話: (852) 2475-1686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Dhammaram/



此寺祖師是龍普考的弟子龍普團在2005年所創立的香港首間分寺, 龍普考是阿姜曼的弟子。而首任主持就是龍波Sukhee, 他是東南亞泰國系法宗派僧伽委員會主席, 更連任三屆。此寺從一兩位師父駐寺, 發展到僧團駐寺, 在幾年前興建了個佛堂。這個佛堂的磁場很適合襌坐。
3. 香港內觀靜坐中心, 葛印卡系, 緬甸內觀系統
大嶼山東灣的倚䯿河谷
26717031

4. 香港慧觀禪修會 Hong Kong 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緬甸馬哈希系
主要由居士主理, 但部份禪修營有出家禪師帶領。Jessica Mui 是位有法證的居士, 曾在內地、台灣被邀請指導襌修營, 是位有經驗的襌修導師。

5. Wat Buddha Vipassana Dham 觀佛寺, 大宗派
此寺主要是素食。
如有大型活動, 會在九龍城專車接載善信到寺。龐師父曾是太和寺副主持, 後因緣在港建立觀佛寺。日日都會到九龍城托缽的, 故善信亦可到九龍城布施供養及問法。
此寺院已升格為能剃度的寺院, 已得到泰國政府及僧皇認可的証書, 是本港第四間受泰國僧皇𧶽此寺名Wat Phromvajiranayok(梵金剛寺), 但觀佛寺此名已深入港人心, 就不改了。龎師父亦升了僧階為Phra Khru Sangkarat, 新𧶽名為Paññabalo (慧力)。此寺是泰國Korat府的Wat Pha Narai Maharat的分寺。
龎師父懂廣東話, 修頭陀行的。他注意到港人的壓力, 有很多情緒障礙人士, 希望利用寺院的環境及在寺院所做的功德來轉變他們的緣, 使業緣向上提升。對港人有心的師父。
寺院位於元朗崇山新村35A(大樹下東路入, 直上山頂)
不過路途多狗, 怕狗人士誼注意。
另有個由居士運作的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1531340525241

6. 香港聞思修佛法中心 The Dhamma Garden,
主持: 淨法師, 緬甸帕奧系
元朗攸潭尾村西區505號
大量的南傳佛教書藉流通
該中心已結束公司注册, 但上址仍可結緣書籍, 須先透過Whatapp聯絡登記852-98669557, 方便工作人員安排。這裡也可借來作襌修的, 但菜須自備。煮食自己來。




7. 香港南傳襌修學會, 法宗派
文師父往生後, 現時由阿贊耀接續指導。南丫島紅屋。文師父當年指定阿贊耀承接學會指導港人。文師父與阿贊耀所受的訓練亦相當接近, 阿贊耀有佛學碩士學位, 通南北傳佛學理論, 加上其林派的實踐經驗, 當能利益很多人。




網頁: https://www.hktheravada.or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forestpath
此處誦供僧文, 可看文而自誦。
食物: 素食

8. 觀心襌修佛學社, 法宗派
由太和寺出來的師父眾, 亦有高龍聖寺的僧團。目前有居士邀請師父們住在九龍城, 方便了住九龍區的居士們, 可到九龍城太子道西362號五樓 (無電梯)供僧。
大師父懂蕳單的廣東話, 普通交談廣東話可找阿贊包。
此處供僧儀式, 誦巴利供僧文是親自誦的, 不假手於他人。不懂親自誦巴利語的港人可用中文代替。可讓男女眾親手物施。
星期日會較多人, 大概十一時供僧, 下午三時有誦經及大概半小時的襌坐。但他們誦經是一句巴利語, 一句泰語, 不適合港人。
email: mmbsociety0611@gmail.com

9. 斯里蘭卡佛教文化中心
葵芳葵豐街鐘意恆勝中心 1302A室。
電話: 3481-8117
由港大畢業的斯里蘭卡Ven Sumiththa主持。
在上水有戶外道場, Ceylon Farm Village. 逢星期日有活動。




地址: 530 坑頭道, 古洞, 上水
在上水地鐵小巴站乘坐50K專綫小巴到終點, 然後行十分鐘左右。首次去, 建議星期日去, 可隨蘭卡人前往。因為有些路段有分义, 無人帶路易迷路, 有些路段無人行的。
此道場持素。
全英語。
普通蘭卡居士較泰國居士懂佛法, 在取食物時, 蘭卡人會讓來客取食物先。蘭卡人亦非常歡迎港人到場參加他們的活動, Bhante也是非常的nice。
廿年前, 只有三千蘭卡人, 他們一直想有自己的道場, 既推廣蘭卡文化, 也開示說法及指導止觀。他們也有一堆為信徒舉行的如體檢等健康活動。
蘭卡人在未有自己的道場前, 是到太和寺, 太和寺容納蘭卡人推廣蘭卡文化, 非常之難得。太和寺的那棵菩提樹也是蘭卡人送贈的。蘭卡人有了自己的道場, 也就能聚集共修。

10. 元朗悠潭尾泰國佛堂 Wat Buddhadhamaram, 法宗派
泰國皇室及僧王認許香港五寺之一
主持隆波萬輪隆波林
元朗悠潭尾西華路
供僧時間: 朝早九時半。
電話: 2471-4222

各路僧團或比丘會掛單此寺, 他們的活動與該寺僧團無關。此系僧團是泰國森林派阿姜曼系, 阿姜曼最後的弟子隆普史在港建立的寺院, 最先是在元朗丹桂村, 第一任主持是隆波馬勒, 他曾獨自在印尼的森林遊走七年或九年; 後回泰國, 現時香港有節日, 才回港。
但此寺從丹桂村到西華路, 一直問題多多。這些與僧團無關係, 是此寺管理居士的問題。僧團的佛法知見是能對照巴利聖典, 但此寺的泰國居士的佛法知見則多迷信與缺正法。部份泰國居士用大乘菩薩法名相來指導港人, 求財求福就沒關係; 解脫道則難入門。隆普史的弟子是隆打宴。

供僧時間: 早九時半。
下午六時有誦經及半小時襌坐。誦經多是巴利語, 少部份是巴利語一句, 泰語一句。

此系僧團在幾年前, 得到白泥二塊地, 是借出給僧團而非供養給僧團, 亦非政府注册寺院, 無牌的。並未受到泰國政府及僧王認可。後地主收回其中一塊, 又得到西貢一塊地, 也是由於來源非正路, 亦非供給僧團, 而是供給某比丘, 農地難申請發展, 因此無法發展。
西華路該塊地的租約也剩兩三年時間。



巴利聖典中有關布施的經文: 
物施的對象有十四種: 佛陀世尊、辟支佛、如來的阿羅漢弟子、向阿羅漢、三果不還果、向三果、二果一來果、向二果、初果、向初果、無貪欲外道、具戒凡人、惡戒凡人、畜生。
以上的回報率, 給畜生可得一百倍, 惡戒凡人得一千倍, 無貪外道得十萬倍, 布施給向初果以上, 無量。

對僧團的供養會比對個人的供養所得的果報來得大。(中部142施分別經)

兩種布施: 財施與法施, 法布施最勝。
Dvemāni dānāni: Āmisadānañca dhammadānañca. Etadaggaṃ imesaṃ dvinnaṃ dānānaṃ yadidaṃ dhammadāna’’nti. (增支部第二集布施品)

增支部第五集適時布施經, 記載有五種適時布施的對象: 向客人旅客病人受饑餓者及持戒者。適時布施亦能得善果。

增支部第九集獅孔品維拉瑪經, 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跟八萬四千個裝滿金銀錢財的樽等等物施如長河般布施出去, 與如此大布施比較, 布施一位初果的飲食能得更大果報, 與布施百位初果的飲食比較, 布施一位二果的飲食得更大果報...布施世尊....布施僧團....布施四方僧團的寺院....皈依三寶得更大果報, 持五戒得更大果報, 以擠牛奶的時間修習慈心, 得更大果報, 以彈指一刻修習無常想, 得更大果報。













龍樹的生死

龍樹是佛滅五至六百年的人物, 年少時, 才氣橫溢, 恃才傲物, 很不可一世的, 各方面都很得意, 年少而無衰老與死亡的影子在腦中。他有三位好朋友, 既享有身為婆羅門的特權意識, 亦有淵博知識, 他們為了貪圖玩樂, 去學習隱身術, 想用此法為所欲為, 盡享生命的快樂。

於是這四個年青人去向一位隱身術師學習, 而術師則看出這四個人內心趾高氣揚, 若據實而教, 他們學成後, 必把師父丟棄。於是, 術師只給他們一些藥物, 謀算他們吃了藥後, 會終身成為他的學生。但被龍樹識破了。

龍樹一聞那些藥香味, 就知道成份、數量與輕重, 含七十種成份, 道術師甚是吃驚, 道術師佩服龍樹, 便將隱身術傳授給他。

龍樹與三位朋友學了隱身術後, 把隱身術作為縱欲的工具, 為非做惡事的。他們經常偷入皇宮, 強暴宮女, 百天後, 這些宮女紛紛懷孕, 只好向國王透露, 求免罪。國王以為是宮裡發生鬼怪事, 與群臣商議, 一位老臣認為有兩種原因: 一是妖鬼作怪, 另一是使用法術。若是用法術, 就可在門前鋪細沙, 自然會呈現腳印。如果是鬼怪, 就沒足跡, 用咒術消滅就可以了。

於是照老臣的話做。

四個無知少年又以隱身術偷入皇宮, 國王一見門前果然出現足跡, 就立刻領數百名衛士進宮, 封閉各個宮門, 下死令殺四個人。龍樹的三位朋友都死於亂刀下, 龍樹則親眼看見朋友們死得很慘, 死亡的恐懼籠罩全身, 驚到震。於是他驚到不敢呼吸, 躲在國王的頭部旁邊, 避過了那些亂刀。

這次的面臨死亡與親見好友死於亂刀下, 龍樹頓感生命的脆弱, 因此件事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出家去了。

龍樹的年代, 是貴霜王朝與案達羅王朝之間, 貴霜王朝統治北印度, 而案達羅王朝則在南印度。這個時期亦是部派時代及大乘初興的時代。北印度是大小乘部派佛教區, 而南印度是婆羅門教化區, 龍樹逃離傷心地, 放棄婆羅門的家庭和富裕生活, 到處乞食, 向北而走, 來到一所寺院, 就皈依佛門, 繼而出家為僧了。他在佛塔前受戒, 這表示他並非遇到上座部, 而是從小乘各派中出家受戒, 頭三個月, 他遍讀三藏。而四聖諦, 十二因緣等釋迦佛所教的, 對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的龍樹是感到太簡單了, 於是他前往雪山, 遇到大乘僧, 他送龍樹摩訶衍的經典, 即是大乘的創作經典。

創作到天馬行空的大乘文學經典, 適合這位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的龍樹心意, 他以聰明機智背誦了教理文章, 卻缺乏戒定的基礎, 始終無法貫通其意。於是他開始周遊列國, 找尋其他經典。其間, 他挑戰外道的論師和部派佛教的僧侶, 逐一駁斥他們的論點及教義, 但就是無法貫通經典。龍樹讀遍說一切有部的經藏, 讀誘大乘的方等, 般若及華嚴, 理論上知道"空"的意思, 但無法斷除無明的煩惱。

龍樹只是讀經而沒修行, 就被外道譏笑: "你貴為一切智人, 到底還是佛弟子, 你樣樣精通, 若仍有一點不通, 就不要自稱是一切智人了。"
龍樹當時就自稱一切智人, 足見其不可一世的。而這正好是釋迦佛陀說的愚人。
龍樹啞口無言, 他心感屈辱。此時其心生起邪思維: "全世界的教義裡, 佛經雖妙絶, 但在推理方面尚有不足處, 不如由我來推演, 好讓後學者覺悟, 只要理路不錯, 沒過失的話, 這樣做又有何不可? 那我依然是一切智人, 是為釋迦佛圓滿理路。"
龍樹自以為智慧高於釋迦佛陀, 這是增上慢心。他自創一套僧服, 要自立門戶, 他要擇良辰吉時, 由他來授戒給不曾受過戒律的人, 清掃眾生的迷情。
那個時代, 正法, 邪法一大堆, 故可分成十八至二十部派之多, 既有上座部, 亦有小乘各部派, 亦有自命大乘的部派, 更有又是上座又是大乘的部派, 亂七八糟的。所以龍樹要自立門戶, 總是會吸引一群人給他作弟子。
他自立的戒律與教義, 似是佛教, 但跟原始的釋迦佛教分道揚鑣, 成了魔教。
在《付法藏因緣傳》就有對龍樹成魔的記載: 龍樹逐一降服了外道和不同部派的沙門後, 自稱一切智人; 他心生驕慢, 目空一切, 從釋門出去了。

當他照鏡時, 忽然一念生起: "跟如來一比, 你有什麼智力呢? 你決不是一切智人!"
一念過, 龍樹醒一醒的。
龍樹始終的信念是從經典中找智慧, 而非從釋迦所教的修行中生智慧, 所以他越遍看大乘的創作文學, 離釋迦佛法越遠, 看了法華經後, 龍樹就創作了《大智度論》, 就有一句與釋迦佛教無秘密法相違, 說: 餘經不是秘密, 法華才是秘密。"
龍樹自認為從經典通了諸法實相後, 沒依從釋迦制的戒而行沙門法, 他有自己的一套, 最特出的是他一切空, 不穿衣褲, 成了天體空師, 祼體一切智人。
這樣的一切智人, 是如何死的呢? 自殺!這跟釋迦佛教真是差了天與地, 與阿羅漢也差了天與地, 只與凡人沒什麼分別, 而這樣的一個自殺者居然就成為中國歷朝的祖師大德的祖師, 只可說修大乘者, 愚癡無慧吧了。龍樹因何自殺呢?

《龍樹菩薩傳》載, 一切智人的龍樹曾向一位小乘法師問: "你希望我長留世間嗎?"
對方回答: "不希望。"
於是龍樹就失望地入房自殺了。
這真是兒戲。
《大唐西域記》說龍樹制長生藥, 亦勸國王服用, 但王子開始困擾, 弄得也長時不能登基, 於是請龍樹幫個忙啦, 讓他可以早早登基。於是龍樹就幫了這個忙, 他知道自己一死, 國王亦會死, 這個王子就可登基。於是龍樹就用乾茅葉自刎而死了。
這也是很兒戲。

(隨阿贊平)智慧與神通

下午茶前, 我跟碧枝談了些法, 但她不願我寫上網, 故不寫了。
我跟她談我對阿贊的不滿, 昨日不想去又去了的情況, 煮飯的情況, 我的一些修行情況......她認為我該去問阿贊關於去又不去的情況, 但我覺得見到阿贊後, 就無需要問, 反正也就是如此, 我沒事想問。

接著我們下午茶時間。這段時間, 我就跟阿贊談我不想來, 早七時半決定不來, 但一直到八時半, 心臟感到不舒服, 身體還是去換了衣服, 但依然是不想去。但就來了。
阿贊說身體要食三餐, 心亦要, 身體不食飯, 會肚子痛, 心不食飯, 亦會抗議, 心要佛法, 心習慣了每星期四來襌修。
我聽完也沒再問什麼。
阿贊問阿枝睡得到嗎? 枝答還可以。阿贊叫她典膠布、再舖膠塊。接著問我怎樣? 我問阿贊, 能否在那邊睡? Leisly笑, 阿贊說危險, 並說那是師父透氣的。
啊, 即是有危險, 不拿吊傘在那裡, 那我跟阿枝睡啦, 我吊傘。
到早餐, 阿贊說: "緬甸跟泰國不同, 泰國是要依靠自己, 緬甸帕奧, 不自然。"
我問阿枝, 你修過帕奧嗎? 她答是。

(隨阿贊平)谷埔襌修五日

見過一次面的泰國人約我9月10日上去住一日, 我答應了, 我連她的名字也不知道, 反正到時通過Sandra來聯絡吧。至9月6日在中心遇見時, 才將電話給她。
9月10日, 泰國人早七時半就在小巴站等了。
到達谷埔, 見到+0及+寶。
枱上好多預備煮的菜, 她們兩人用石油氣抄菜。米落幾多呢? 三個人一言一語, 就由個無煮過飯的avery落了三碗半米去煮。+0說她們可以出去食。臨開飯時, 阿榮及Remus落來。見到Remus時, 我以為是阿龍, 後他說是Remus, 我才知認錯人。
阿贊下來居士屋, 大家頂禮後誦供養文, 由+0誦巴利文, 大家跟着誦, 到念中文時, 大家不是很熟悉, 誦完後, +0說:"係咪咁?" 我忍不住笑, 並說: "你代表我地啦。"阿贊這時叫泰國人開泰文書, 叫大家跟泰國人誦泰文供養文。我是覺得好好笑的, 忍住笑, 因為泰文, 大家都約略的念吧了。念完後, 泰國人及我上前供花。
第一日, Flora與我一張枱的食飯, +0+寶, 阿榮及Remus在另一張枱食飯。
食完飯後, 他們四個人就離開。我與泰國人就去行一行, 行去瀑布那邊, 沒過狗處, 就回來。
回來後, 見到花花與Ivan來了。
花花叫泰國人原放於現時洗菜處的盤及桶等般到另一處, 我也幫手般, 洗碗處就不用太晒, 用者就不用太熱。花花弄那個木枱腳的四粒石頭也弄了半小時的, 看那一塊石較好。
後來, 花花叫泰國女人般一堆什麼, 泰國女人沒般了。
花花在般什麼時, 我出去行一行, 掃出面路的樹葉。有兩組蟻在吃東西, 我掃了一組蟻, 另一組沒去掃了。
差不多時間, 就去準備下午茶。花花將各種可食物都放到盤中, 有芝士, 紫菜, 一個有各種零食的樽, 三合一咖啡, 黑朱古力。
我見到她倒是感到好笑的, 一邊做一邊怨這怨那, 我沒理她。一直說這裡有好多大少爺大小姐, 我想自己是不是花花口中的大小姐呢? 呵呵, 或許是啊。所求的福不同嘛, 她儲世間福, 我儲出世間福。她要做就做咯, 我不太會做就做佛陀的工咯。生起一念: 做事就去做, 不要怨, 否則漏清光世間福。做了不得人歡喜, 就是如此啦。
重的事, 我又做到時, 就我來, 若我不夠力, 我不會免強啦。其實呢, 正念若夠強, 力收放適時, 就不會感到累的, 一直用硬力, 會很快累, 累了再硬用力, 會很傷的。有些可卸力就卸力, 用最少的力, 就不宜勞損。在阿贊間屋飲下午茶, 泰國人與阿贊講泰文, 花花要求去瀑布那邊。我見阿贊將芝士包芥辣味紫菜食, 叫泰國人學阿贊, 我也學, 超好味道啊。
食完下午茶, 我們出發到瀑布那裡。這日什麼都沒預備, 只帶席舖地下。
我怕狗, 故這日我們沒行正路, 行了另一條路, 有點難度, 阿贊說: "怕狗就行這一邊。"
到達後, 大家就襌坐, 我與Flora面對瀑布, 她在右邊, 我在左邊, 花花在我們後面, 阿贊在左手的斜石上。
我都幾皺眉頭的, 阿贊個力量好大, 對正我時, 身體好多時頂不順, 我驚震落河。坐到差不多時, 突然有個什麼動物在旁邊竄過, 嚇到我大叫。阿贊此時也出定, 大家都醒了, 好多蚊, 阿贊話夠了。大家就回去。決定第二晚來這裡掃清樹葉, 坐到半夜。
誦完晚課後, 在阿贊間屋襌坐。阿贊叫Flora念buddho buddho, 並試範快速的念buddho buddho buddho。接著說世間事是做不完的, 要做佛陀的工作, 世間事留給其他人做, 多點襌修。(我心想這是對花花說的)接著說要繼續做佛陀的工作。(好明顯是對我說啦)
星期一晚, 我發夢, 生日, 親戚比利是, 幾億幾億的, 表弟則將錢轉成硬幣, 存到銀行裡。我同媽咪去銀行攪野的。突然聽到Flora叫我起身, 夢碎了。
星期二無做早課, 卦住整早餐給阿贊, 早餐有白面包, 芝士, 不同的nuts及提子乾, 不同的粉溝在一起, 乳酪, 茶。我見到阿贊有不同的溝粉, 乳酪及茶, 就問花花, 阿贊咁食法, 個肚頂得順? 花花說分開飲, 無事的, 叫我問阿贊。我問阿贊這樣溝, 胃可以嗎? 阿贊反問是否太多了? 我答不是, 因為這樣溝在一起, 我們的肚子會痛的。阿贊只笑一笑。
阿贊說無做早課, 我說食完早餐做。
早餐我們與阿贊一起食, 食完後, 花花與flora要清潔居士屋, 我說要做早課先。於是三個人做早課。做完早課, 她們兩人去清潔居士屋, 我拿了個掃把出去掃樹葉。就見到兩群蟻在食野, 我掃了一群卻覺得不該阻礙另一群食野, 就行開了, 但生起疑問。
這日三個人, 平平安安又開開心心的, 就弄了個味道很好的午餐, 又多樣化, 又食得舒服。
花花被Flora說她要穿整齊, 她下個午餐就穿得整整齊齊。
午餐就與阿贊一起吃, 泰國人一直跟阿贊說話, 阿贊亦一直在講。
食完飯, 這日三時就準備所有蚊帳及掃把, 過去瀑布那邊掃樹葉。兩個人掃樹葉, 阿贊與花花點火煲水。
飲下午茶時, 阿贊叫花花坐在石頭上, 我提議花花坐在另一邊石, 對着河流, 一昏沈就跌落水, 阿贊見到後, 也大笑。花花將蚊帳般到那裡, 大家都在笑, 梗係吾得啦, 舊石咁細, 個蚊帳點放在那裡呢!她攪了一輪, 吾得, 放棄蚊帳。
我係提議花花坐我坐那塊的, 但花花吾得, 選了旁邊那塊, 亦無面向河流, 背對瀑布。我坐那塊就真係好斜, 雙盤不到, 散盤都有點滑, 但好舒服的。花花坐不久就離開石頭開蚊帳, 我就轉去坐那塊石, 面對河流, 超舒服的。阿贊夜晚亦是坐這舊石而面對河流, 能量散發到整個林的。
要誦晚課時, Flora似乎入了定, 她厲害, 阿贊教她念Buddho, 頭一次這樣坐, 就坐了很久, 連我們的說話, 她亦聽不到, 叫她誦晚課, 她亦聽不到。阿贊說等她出來。都等了十幾分鐘至半小時的, 她才出來。
我們一齊誦晚課, 誦完再襌坐到近半夜。
入夜都幾涼的, 面對河流是幾涼, 背對河流, 則背涼面熱的, 當阿贊坐在石頭上後, 正面背面都很溫暖的, 但我就狂震, 入面不是很舒服, 始終頂不順要開眼。
近半夜, 就夠啦, 回去。
Flora腳痺, 阿贊叫她燒腳。
第一晚回去時, 阿贊在前面, 因那裡有狗, 他站在屋前擋堆狗, 我們行先, 行到差不多才等他行前。這一晚他沒行這條路, 行了另一條路, 我們三個行正路, 兩隻狗出來, 吠, 我有點驚, 但費事叫花花, 由它了。到分叉路, 與阿贊會合。這一晚在河中見到長蛇, 好大條, 阿贊拿電筒照給我們看, 我看了很久才看見, 牠卻好快的游走了。向前行, 阿贊又見到一舊圓轆轆的東西, 阿贊用棍將它拿起, 花花問是否拿來叠著洗缽, 阿贊說是。
轆野對花花來說都幾重, 我拿咯, 我拿就不很重。
回去洗澡後, 一覺又睡到天光。

第三日, 六時起身, 誦早課。六時半整早餐, 食粥。花花怕麻煩, 不肯將整個電飯煲般去阿贊那邊。於是我們就不與阿贊一齊食早餐了。食完早餐, 阿贊帶我們出去行襌, 介紹野菜。也採了兩個柚。泰國人要整沙律。花花採艾草一堆。

臨食飯時, +寶進來, 喘氣, 阿贊叫她坐襌。
花花, Flora及我與阿贊一起食, 其他人在外食。
這餐飯菜, 阿贊不是食很多, 很多捨了出來給Flora, 我則食得很辛苦的。食野菜還好, 食那些煮的菜就好難食, 連東菰都好硬的。阿贊食好多野菜, 捨出好多熟菜, Flora食了它們。
食完飯, 洗完碗, 去水池那邊, 好難行的山路, 我要拖住Flora, 後面+寶推我, 才上到去。
行到半路, 阿贊與Flora停下, 兩個人講泰語, 吾識聽。又繼續行山路。阿贊話這是苦行, 我說我現在就好苦了, 他們笑。我越行越怕, 越累, 一直問到未, 阿贊話差不多了。
終於就到了, 他們上去, 我不上了。

ivan與mark更般條鐵水管上來, 真是辛苦啊, 大家都sadhu sadhu的。
他們看了水管後, 認為要多點男丁時才能做這工程。Ivan襌坐, Mark回去。
到下午, 花花與Ivan回去, 帶我回去, 花花用樹幹, 她拿頭, 我拿尾的落去, 有些很斜的地方, ivan按實我拿的木棍, 我就可安心下去。過一會差不多到, +寶及Flora也下來了。
花花說, 這樣用棍好過拖手啦。我話兩樣都好。
回來, 花花說有好多靚柚, 要有工具採摘, ivan話佢吾駛工具, 就咁可以摘, 於是叫ivan去厠所那邊摘幾個柚回來。就有幾個柚啦。

回來就準備下午茶, 都是零食樽, 有山楂, 有芝士, 紫菜, 三合一咖啡, 熱水。

夜晩的晚課在阿贊那邊誦, 亦準備去墓地襌坐。
我就問路邊掃樹葉掃了一群食野蟻, 另一群蟻也在食野, 我就無掃, 應不應該掃?
阿贊答是可以的, 不掃, 就沒打擾牠們吃東西, 是有慈悲心。有時你不打擾牠們, 牠們來打擾我們, 在襌坐時, 有蚊有蟻弄得身體很癢, 要弄走牠們。要看情況, 不一樣的。
阿贊問+寶有沒有力, +寶說可以。
於是我們就去墓地啦。黑暗暗都看不到什麼墓地, 一片大草源的。阿贊首先放下花花, 我以為我在花花旁邊, 在起蚊帳。花花也說都不是很遠啦。阿贊接着放下+寶及Flora, 兩個距離不是很遠。阿贊叫avery, 上來。我才知不是那個地方, 跟了阿贊上去, 我在較入的位置, 但可見到+寶及Flora的, 見不到花花。阿贊則更入, 但我可以見到的。我個心呢, 是不想同阿贊太近的, 因為他的力場令我好震, 一過份震就不舒服, 頂不順。
頂不順時就開眼, 開眼就想睡覺, 想睡覺就襌坐, 又震, 又無人出去襌行, 我亦無出, 但有起一起身。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不知坐了多久, 阿贊首先叫花花, 後叫+寶及Flora, 最後才叫我。收拾後回去。
回到去, Mona來了, 開了帳。+寶怕一個人, 故我般了去與+寶睡, 她開風扇, 我不要, 她直吹自己。

第四日, 六時起身, 忘了有無做早課。+寶不舒服, 想嘔。Flora幫她按摩肚子。Mona預備早餐, 花花也是, 我好像都是。在阿贊那裡吃早餐。現在不坐師父面前啦, 頂不順, 坐旁邊。
阿贊叫+寶飲乳酪。叫花花清理上面的雜物及掃塵。
食完早餐後, Mona清潔居士屋, 我, 花花及Flora出去採野菜, Flora採花。Flora 想留多一日, 但又想染頭髮, 我叫她留多一日, 明早陪她出去。
回來後, 她去問阿贊, 阿贊叫她叫我們幫她染, 但無顏料, 我再叫她留多一晚, 明早離開。清理阿贊上面的居所, 阿贊說做一小時就好了。我又上去, 阿贊說:"你那麼怕高, 也上去?"我答是。他人可以爬那個梯很快, 幾十秒, 我要分幾鐘逐步爬, 總是爬到上去。阿贊一直說慢慢上。
花花想剩清理阿贊住的那格, Mona上了來後, 就說般最後那格, 她一個人在那格, Flora於是處理中間那格, 我就拿了掃把在掃阿贊那格, 花花也在掃這格, 各有各掃, 但那個剷在我手中, 她要剷時, 叫我放在地下, 但她又沒拿, 故我拿了去, 幫她剷她掃的泥塵。到要抹地時, 花花叫我下去拿地拖, 我話我不落去了, 於是她自己落去, 拿了幾把地拖, 我拿上去拖地。地拖無水後, 她叫我掉下去, 我不喜歡太嘈吵, 故沒掉下去, 還是輕放梯級。
接著Flora弄了中間那格後, 過來這裡再掃泥, 我在拖地, 她則在掃泥, 於是我說我在拖地, 你又掃。她沒理我, 故我也沒理她, 她有她掃, 我有我拖, Mona又再掃中間的格的泥, 當我要拖中間那格時, Mona說吾駛啦, 剩攪阿贊住的地方就得啦, 如果吾係整極都未完。我當然樂意啦, 就笑說係呀係呀。Flora掃完後又拖地, 拖完阿贊那格後, 她又要拖中間那格, 又被Mona擋住話吾駛。
Mona話一齊整就好快過, Flora說她話一個人整更好? 我話一人整一格, 但一齊做。大家都同意而哈哈笑的。整完, 她們兩個從後面條梯落去, 我就吾得啦, 我依然要用前面條梯慢慢落去。
落到去, 花花在洗地, 那我將泥頭及垃圾推車到垃圾桶那邊。回來時, 花花同我去洗地拖, 我去拖水候, 洗完就回去。
攪完, Sandra來到, +寶好吾舒服, 就離開。
接著Michelle來到。Michelle問我是否在這間屋睡, 我答係。

Mona整柚肉, 一直問食吾食得, 我話食得, 幾好味的。Sandra不知在整什麼, 後都加入整柚肉。整了兩個吧。我整木耳。講講笑笑不知時間過, 還是花花提醒剩二十分鐘, 才快速的弄完及抹淨張枱。Flora叫花花幫她抄菜。
這日都幾多菜。
這日無人嘈交, 雖然好多菜, 但食剩不多, 大家都好開胃的, 阿贊亦食了不少。
下午節目, 去瀑布襌坐及飲下午茶。我們六個人去先, 阿贊稍後才來。
我同Michelle行最後, 談談襌經。
這日狗主回來, 沒有狗出來吠了, 與村長閑談。
到步後, 花花與Michelle去起火。各有各修了。呵呵呵。
我們三人, Mona, Sandra, 及我就浸腳涼浸浸的。又講吓笑話啦。我一哈哈笑就會失念的, 就吾多記得講乜啦。
還有一位在掃樹葉。
及後各人找個位置襌坐, 我就不想坐, 睡覺。阿贊來到前, 我是坐着的, 但阿贊說我睡覺。
飲完下午茶就回去, 夜晚寶珠及鳯平會到。
兩人到來後, 煮面食, Michelle亦食, 七時半到阿贊那裡做晚課。
夜晚節目是行襌, 行一個細圈, 脫鞋行, 這也是苦行。行了一圈後, 阿贊問鳯平累不累, 鳯平答不累, 阿贊說去襌坐, 大家都說好。就帶蚊帳。阿贊對我說去墓地坐, 我說好。但行到半路的一間屋, 阿贊說三個人在那裡, 阿贊叫鳯平及寶珠一齊在那裡, 一直說三個人在那裡。剩下的四個人, Michelle, Flora, Mona及我都不願留下來。阿贊說了幾次三個人在那裡, 但四個人沒一個願留下, 於是阿贊點名啦: "Avery, 你在這裡。"我啊的一聲, 就留下來, 個心又無乜。Mona卻說: "她不怕鬼的。"阿贊說: "走山難行。"
留下來都一樣啦, 一樣的震, 坐吾掂, 開眼, 好蓋睡, 襌坐好震, 個心好悶。
寶珠與鳯平初在外襌坐, 後鳯平入蚊帳坐, 寶珠在外坐, 後兩人行襌。再後, 鳯平對我說要回去, 我都想回去睡大覺啦。就回去了。+寶離開了, 我般回隔離屋陪Flora睡。

第五日朝, 六時起來, 這日無做早課啦。阿贊亦無說無做早課, 即是阿贊叫人做早課是有針對性的, 居士或不會誦巴利文時, 就不一定要做早課啦。Mona好早就離開了。
公仔面, 似乎不合阿贊的身體, 他沒有食, 捨了出來, 我就食了三碗。阿贊剩食蛋糕及點牛奶來食。
我們都是與阿贊同食, 連湯亦般去。我心想, 般得那個湯就可般粥啦, 但有人怕麻煩就不願做吧了。阿贊與泰國人有講有笑, 其實一邊講一邊食都是可以的。
食完早餐, Flora又整碟花比我供給阿贊, 她自己一碟, 她誦懺悔文, 我合十聽, 她講完, 就Sadhu sadhu sadhu啦。
接着與Michelle一齊離開。
路上見到Celia, 哈哈, 她對我說: 我入來, 你就走。我剩笑。

(隨文比丘)文比丘語錄


行得攰, 就返屋企, 你要訓覺就訓覺。
‧觀呼吸可以睇到四大, 可以睇到出光。
‧你要知道心平靜的狀態, 佢會自己覺得悶, 吾好用頭腦來叫。
‧你以前係踏係草上, 草不死。宜加要你去感受出世間的樂, 要知道出世間既槳係無得比。要去感受先, 以後悶左就吾會執。
‧要觀要定,決定了就不要轉。你有做功夫,這個係你得既,去睇吓係點。叫你掃瞄身體就係要分散你既力,你一直要,無就覺得悶。
‧好攰?咁樣吾得, 要同佢打, 起身行。
‧我地既身體只係一件衫,衫破了就要掉,換過一件。唸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係個心,唸住,你就係阿彌陀佛。
‧你吾駛擔心佢地,你有你既福,仔女有仔女既福,你教識佢地食同疴,你既責任就完咗。你吾駛唸咁多啦,人好鐘意將石頭壓住自己既心,壓到個心吾舒服。
‧身體壞咗就掉咗佢,換過一個。
‧佛法是講實相,好多末期癌症,有些義工去探他們,對他們說點點點,就會有希望,這些是不能的,若他不好,死的時候就來找你,是你對他說可以好的,點知他死了。我們要講真實情況,你現在病,幾時死沒人知,一氣不呼就死啦,病是人人都有的,這個很平常,死,每人都有一次,或者我明天就死,一氣不呼就死啦,那病人的心會舒服點。
‧要自己穩一個比自己專注既目標。
‧你的心入面既野,比佢出來。
‧吾好有吾鐘意既心。
‧吾好生疑,吾好有鐘吾鐘意,吾好比外邊拉去,你做你既野,其他既,知道就得。一陣就有野,一直變。有疑,好危險。
‧知道就得,返嚟。周不時我地想穩出邊,以為無野就無野。
‧我地既腦就係度,遠既會容易,近既好難,咁你要係度放鬆,或者你可以係坐之前放鬆身體。
‧放鬆就可以觀到,周不時我地用頭腦去唸,好鐘意去控制。
‧好似行山咁,上到山頂你就睇到下面,你就一路行又要一路睇野。要訓練到一觀呼吸(師父指著他的鼻)就知道全身。嗰個悶就係要睇佢。
‧你既心力好強,你以前好似石頭咁,我地吾係要嚟種,要好似水咁,水的力係好強大,但會轉彎,吾係死死的,好靈活。
‧要觀要定,決定了就吾要轉。你有做功夫,嚟個係你得既,去睇吓係點。叫你掃描身體就係要分散你既力,你一直要,無就覺得悶。
‧以前都係你造出來,光又好,黑又好,(以左手指著鼻)繼續係嗰度,乜野都吾駛理,吾好去追佢,這個就係捨。
‧我地吾係要嗰啲光,返來哩度。吾好理佢,佢會無,意識會慢慢無。
‧我們用歡喜心幫大眾做事,未是圓滿,好多講經的人都好歡喜,但未得。要捨,連歡喜心都捨。
‧你做事的時候,都要知道身體,要平衡,我們要用四念處去訓練,要用身念處,用感受。你要自己找身體一部份,念放在那裡,藉感受去知道。
‧我們不是執取苦就是執取樂,執樂好難觀,要藉身念處做保護先。吾鐘意好粗,歡喜就幼細點,要用八正道,返來中道。
‧我們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周不時就是執了「意」是我。正念不夠強,好艱難觀,所以要借用四念處的身念處,用文字對治就好粗。你要微細,就要將念放在身體的覺受,要即刻捨,捨了就轉回來。就只是鐘意及吾鐘意。我們個心周不時會騙我們,所以吾好太相信心,不夠正念就會給它拉了去。你做事,幫大眾做事,有歡喜心,這個是好,但是出世間就不對。
‧出世間的法是快樂及涅槃。做事就去做。
‧不可以不分析,少點用頭腦,我們正念不夠微細,心會騙我們。
‧自然最好,自然就是無常,自然就是無我。自然就是滅苦,所以自然最好。
‧我地學佛,就係滅苦,要平靜嗻。用咩野都可以。
‧心理學係叫人比佢出來,但佛教吾係,佛法要人知道乜野原因,要知因緣,但心理學無喎。
‧如果係感動到哭,這些是好的,要睇那個人有無能力,可吾可以控制場面,有些人得,有些人吾得。
‧有些人,佢地哭,吾知點解哭,好似我係馬來西亞,出家人托缽,有個居士話佢見到出家人托缽,就哭,吾知點解,咁佢地吾知分析,咁出家人就同佢講,但這些是好的。好似有個出家人,佢媽媽死了,佢哭,就因為佢多謝佢媽媽比佢出家,佢有因緣出家,所以我們吾可以睇外相,你吾知佢既心。
‧有正念,知道就可以。
‧吾好理震,繼續入,你的心吾靜,就會好震,心靜,佢就無,你知道就表示你心好靜,你吾知道,佢就好震。你知道時,係去玩佢,就再震,你吾理佢,繼續入。
‧(最後接受師父的法)行路就行路, 停了就觀呼吸, 聽人講野都觀呼吸, 聽到與聽不到之間, 就啱啦。照做。

(隨文比丘)第一次頭陀傘襌修營


那時大約跟文師父修學半年, 禪修學會策劃了南山禪修營, 那時我不知道睡傘就是頭陀行的, 我只覺好玩。一人一把傘。
我是緊跟師父後面的, 一直都觀察著師父的一舉一動, 與師父若即若離的。我肯定無修行的心啦, 總之就是新鮮兼好玩。又有班朋友一齊, 好開心啊。
大家一齊乘船, 行去營地。大家一齊開傘弄蚊帳, 我們是雞手鴨腳都整不到那個蚊帳, 師父有來指點。
師父睡近個亭, 我, Rebecca, May, 及一個細路就在對面。
那個營是三日兩夜的, 去到就是弄傘, 接著就是坐禪, 夜晚有無飯食呢?好似無?無咩印像夜晚食飯, 夜晚都是坐禪。
第一晚那能睡啊?有怪聲, 我驚有狗, 都有狗吠, 我睡不了的。
第二朝好早起身, 旁邊個細路有蟻入蚊帳裡, 我接了個細路入我的帳篷裡, 師父就去處理那些蟻, 整把傘般去師父那邊, 而我則仍在旁邊, 我又無要般屋的打算。
早餐有西瓜食, 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的啊, 在那麼自然的環境裡食西瓜,多健康啊。
食完早餐就聽師父講法, 坐禪, 行禪。
有位師兄誤踏黃蟻穴, 黃蟻爬滿他的身, 他真是修得好好, 只往身上拍蟻, 而沒有驚慌或什麼的。師父見到, 但沒理會, 我跟在師父後面, 也沒理會。
午飯是一位比丘尼送飯給我們的, 那時的話題是我們是否可接受由出家人供養的飯菜?師父與該比丘尼都說可以, 因為我們是在修行。
在一個下午, 人人都找了個好地方睡午覺, 我都想去找個好地方睡一睡覺, 但給各人佔據了, 師父則在亭旁的一條徑行來行去, 我則在旁邊空地找地方, 接著見到師父向我這邊行, 我不想給師父叫去做什麼, 於是就地扮睡覺, 聽師父的腳步聲, 無聲啦, 就開眼, 點知見到師父坐在對面望著我, 師父問:「很累嗎?」我無答他,師父說:「這樣不能, 要跟它死過,去行!」於是就在日照下的石地行來行去, 好悶。見到個細路, 細路話師父會去行山, 我就等, 等呀等, 我越來越悶, 想快點去行山, 等來等去都未等到師父叫大家去行山, 接著叫個細路問師父, 幾時去行山?細路回師父的話, 不行了。唉, 不行, 真是悶到死。我超級失望, 就行去入口那邊, 玩蜘蛛, 睇樹葉, 總之就是找東西玩, 行來行去。後來見到師父向我這邊行過來, 他說不行山, 都不會有什麼好野玩啦, 我無理他。點知他拍手叫我回去, 他見我行回去, 一枝箭的就回了去, 我有點沒神沒氣的, 慢慢行, 見一大堆人排排站的, 原來就是要去行山了, 當下真是興奮了。師父當時是赤腳的, 不知誰說, 行好近的, 於是我除鞋跟師父赤腳行,Rebecca也跟著赤腳行,就我們兩個跟師父赤腳行。
這一行......行了半小時, 朋友頂不順了, Michelle借了鞋給她穿, Michelle自己就赤腳行。我都仍然跟緊師父後面, 有一段路, 我跟得好貼, 但好喘氣的, 師父當然彈彈跳跳輕輕快快的行, 我越跟越感到吃力, 一小時後, 己經不是很跟到後面了。一個半小時後, 雙腳都還是免免強強可以啦, 兩小時後, 免強變成有點難捱了, 兩個半小時後, 我與朋友及師兄, 那位被黃蟻上身的師兄壓後, 朋友扶著我, 我要將整個注意力轉移到扶著朋友的手中, 以轉移注意力, 因為雙腳好痛, 每行一步都好痛, 連落步往有草的地方也一樣的痛, 那種痛呢, 每踏一步都在滴汗, 標冷汗, 身體痛到震, 每行三步要停一停, 真是前難行, 後無得退, 每一落步都明知會痛, 又必然要落腳。呢, 痛原來可以這樣子的啊。
難捱的半小時, 行到落山, 石屎地更痛, 行到去麥當奴, 裡面那塊地是淨土, 貼著那塊淨土不想出門。出了去後, 師父看我的雙腳, 說:「回去坐的士。」我當時覺得師父真是好慈悲啊。
後來回到營地, 我問師父點樣可以行得那麼輕鬆?師父答痛由得它痛, 不用理它。一定痛的, 不理它就沒什麼。我當時真不覺得不理它就沒什麼啊, 好痛咯。不過若有第二次, 我都是會除鞋行的, 基本上, 那是意志的訓練啦, 在那種境中, 好易看到心有無力的。
那一晚落大雨, 個個走佬, 去亭處避雨, 朋友問我要不要般傘, 我覺得一動不如一靜, 既如是則如是, 不般, 繼續睡覺, 那一晚幾好睡的。
我覺得師父己經教了要教的法, 照不照做就是我們的事了。師父的法很簡單, 照做就是了。師父不在, 但法在, 法在師在,有緣還是會再遇, 繼續修學。

星期五, 8月 30, 2013

佛陀的八十位大弟子

增支部 是第一品 14
14. Etadaggavaggo
1. Paṭhamavaggo
188.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ṃ bhikkhūnaṃ rattaññūnaṃ yadidaṃ aññāsikoṇḍañño’’ .
比丘們, 第一支我的聲聞弟子比丘跟從最久的是阿若僑陳如
189. … Mahāpaññānaṃ yadidaṃ sāriputto.
大智慧是舍利弗
190. … Iddhimantānaṃ yadidaṃ mahāmoggallāno.
神通第一是大目犍蓮
191. … Dhutavādānaṃ yadidaṃ mahākassapo.
說界第一是大迦葉
192. … Dibbacakkhukānaṃ yadidaṃ anuruddho.
天眼第一是阿樓律陀
193. … Uccākulikānaṃ yadidaṃ bhaddiyo kāḷigodhāyaputto.
高貴家庭出身是拔迪雅‧迦利哥他雅子
194. … Mañjussarānaṃ yadidaṃ lakuṇḍaka  bhaddiyo.
妙音第一是侏儒羅婆那跋提
195. … Sīhanādikānaṃ yadidaṃ piṇḍolabhāradvājo.
196. … Dhammakathikānaṃ yadidaṃ puṇṇo mantāṇiputto.
說法第一是般若文達尼子
197. … 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ṃ vibhajantānaṃ yadidaṃ mahākaccānoti.
2. Dutiyavaggo
198.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ṃ bhikkhūnaṃ manomayaṃ kāyaṃ abhinimminantānaṃ yadidaṃ cūḷapanthako’’ .
199. … Cetovivaṭṭakusalānaṃ yadidaṃ cūḷapanthako.
200. … Saññāvivaṭṭakusalānaṃ yadidaṃ mahāpanthako.
201. … Araṇavihārīnaṃ yadidaṃ subhūti.
202. … Dakkhiṇeyyānaṃ yadidaṃ subhūti.
203. … Āraññakānaṃ yadidaṃ revato khadiravaniyo.
204. … Jhāyīnaṃ yadidaṃ kaṅkhārevato.
襌定第一是勤咭堿華多
205. … Āraddhavīriyānaṃ yadidaṃ soṇo koḷiviso.
不斷精進是梳拿‧哥利維蘇
206. … Kalyāṇavākkaraṇānaṃ yadidaṃ soṇo kuṭikaṇṇo.
207. … Lābhīnaṃ yadidaṃ sīvali.
208. … Saddhādhimuttānaṃ yadidaṃ vakkalīti.
3. Tatiyavaggo
209.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ṃ bhikkhūnaṃ sikkhākāmānaṃ yadidaṃ rāhulo’’.
210. … Saddhāpabbajitānaṃ yadidaṃ raṭṭhapālo.
信出家第一是羅吒婆羅
211. … Paṭhamaṃ salākaṃ gaṇhantānaṃ yadidaṃ kuṇḍadhāno.
212. … Paṭibhānavantānaṃ yadidaṃ vaṅgīso.
213. … Samantapāsādikānaṃ yadidaṃ upaseno vaṅgantaputto.
214. … Senāsanapaññāpakānaṃ yadidaṃ dabbo mallaputto.
215. … Devatānaṃ piyamanāpānaṃ yadidaṃ pilindavaccho.
216. … Khippābhiññānaṃ yadidaṃ bāhiyo dārucīriyo.
217. … Cittakathikānaṃ yadidaṃ kumārakassapo.
218. … Paṭisambhidāpattānaṃ yadidaṃ mahākoṭṭhitoti .
4. Catutthavaggo
219. ‘‘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ṃ bhikkhūnaṃ bahussutānaṃ yadidaṃ ānando’’.
多聞第一是阿難
220. … Satimantānaṃ yadidaṃ ānando.
正念第一是阿難
221. … Gatimantānaṃ yadidaṃ ānando.
222. … Dhitimantānaṃ yadidaṃ ānando.
223. … Upaṭṭhākānaṃ yadidaṃ ānando.
224. … Mahāparisānaṃ yadidaṃ uruvelakassapo.
大保護第一是優羅維拉迦葉
225. … Kulappasādakānaṃ yadidaṃ kāḷudāyī.
226. … Appābādhānaṃ yadidaṃ bākulo .
227. … Pubbenivāsaṃ anussarantānaṃ yadidaṃ sobhito.
228. … Vinayadharānaṃ yadidaṃ upāli.
持律第一優婆離
229. … Bhikkhunovādakānaṃ yadidaṃ nandako.
對比丘說法第一是難達迦
230. … Indriyesu guttadvārānaṃ yadidaṃ nando.
守根第一是難陀
231. … Bhikkhuovādakānaṃ yadidaṃ mahākappino.
對比丘說法第一是大劫賓那
232. … Tejodhātukusalānaṃ yadidaṃ sāgato.
233. … Paṭibhāneyyakānaṃ yadidaṃ rādho.
234. … Lūkhacīvaradharānaṃ yadidaṃ mogharājāti.
5. Pañcamavaggo
235.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rattaññūnaṃ yadidaṃ mahāpajāpatigotamī’’.
比丘們, 這是聲聞比丘尼弟子中, 跟隨最久的是大般啫般提喬達彌
236. … Mahāpaññānaṃ yadidaṃ khemā.
大智慧的是讖摩
237. … Iddhimantīnaṃ yadidaṃ uppalavaṇṇā.
神通第一是蓮華色
238. … Vinayadharānaṃ yadidaṃ paṭācārā.
持律第一是波吒左囉
239. … Dhammakathikānaṃ yadidaṃ dhammadinnā.
說法第一是法悅
240. … Jhāyīnaṃ yadidaṃ nandā.
禪定第一是難陀
241. … Āraddhavīriyānaṃ yadidaṃ soṇā.
精進第一是梳那
242. … Dibbacakkhukānaṃ yadidaṃ bakulā.
天眼第一是柏古拉
243. … Khippābhiññānaṃ yadidaṃ bhaddā kuṇḍalakesā.
244. … Pubbenivāsaṃ anussarantīnaṃ yadidaṃ bhaddā kāpilānī.
宿命智第一是拔陀迦必拉利
245. … Mahābhiññappattānaṃ yadidaṃ bhaddakaccānā.
證悟大神通的是柏達迦葉
246. … Lūkhacīvaradharānaṃ yadidaṃ kisāgotamī.
穿粗衣的是潔沙喬達彌
247. … Saddhādhimuttānaṃ yadidaṃ siṅgālakamātāti .
6. Chaṭṭhavaggo
248.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akānaṃ upāsakānaṃ paṭhamaṃ saraṇaṃ gacchantānaṃ yadidaṃ tapussabhallikā  vāṇijā’’.
249. … Dāyakānaṃ yadidaṃ sudatto gahapati anāthapiṇḍiko.
布施第一是在家人, 蘇達多‧給孤獨
250. … Dhammakathikānaṃ yadidaṃ citto gahapati macchikāsaṇḍiko.
說法第一是在家人, 質多‧
251. … Catūhi saṅgahavatthūhi parisaṃ saṅgaṇhantānaṃ yadidaṃ hatthako āḷavako.
攝四眾第一是呵多阿羅婆
252. … Paṇītadāyakānaṃ yadidaṃ mahānāmo sakko.
253. … Manāpadāyakānaṃ yadidaṃ uggo gahapati vesāliko.
254. … Saṅghupaṭṭhākānaṃ yadidaṃ hatthigāmako uggato gahapati.
255. … Aveccappasannānaṃ yadidaṃ sūrambaṭṭho .
256. … Puggalappasannānaṃ yadidaṃ jīvako komārabhacco.
257. … Vissāsakānaṃ yadidaṃ nakulapitā gahapatīti.
7. Sattamavaggo
258. ‘‘Etadaggaṃ ,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upāsikānaṃ paṭhamaṃ saraṇaṃ gacchantīnaṃ yadidaṃ sujātā seniyadhītā’’ [senānī dhītā (sī. syā. kaṃ. pī.)].
259. … Dāyikānaṃ yadidaṃ visākhā migāramātā.
260. … Bahussutānaṃ yadidaṃ khujjuttarā.
多聞第一是久壽多羅
261. … Mettāvihārīnaṃ yadidaṃ sāmāvatī.
住於慈第一是沙摩婆提
262. … Jhāyīnaṃ yadidaṃ uttarānandamātā.
襌定第一是勝悅母
263. … Paṇītadāyikānaṃ yadidaṃ suppavāsā koliyadhītā.
264. … Gilānupaṭṭhākīnaṃ yadidaṃ suppiyā upāsikā.
265. … Aveccappasannānaṃ yadidaṃ kātiyānī.
266. … Vissāsikānaṃ yadidaṃ nakulamātā gahapatānī.
267. … Anussavappasannānaṃ yadidaṃ kāḷī upāsikā kulagharikā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