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8, 2013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

阿姜康地: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Talk/KhamdeeYourOwn2.htm

1. 來自感官對象的快樂,既有它的用處,也有它的過患。受、想、行、識,都有它們的用處。只除了嗔怒: 它根本無益。它熾熱、猛烈。沒有人喜歡它。別人對我們發怒時, 我們不喜歡。我們對別人發怒時,他們也不喜歡。然而,我們照樣讓自己癡迷,執持自己的怒意,這說明我們還是凡夫。
2. 如果你修佈施、修持戒,但不修禪定,就好比一個行路人,帶著糧食,身強體壯——然而卻眼瞎目盲: 他不能夠一直到達涅槃。
3. 禪修的唯一目的是爲了制服自己的雜染。你要看的是你自己的貪、嗔、癡。要看見你自己的欲望、渴求和自滿。
4. 雜染有三個層次: 粗糙、中等、精細。精細的雜染是隨眠(anusaya),也就是潛伏在我們個性中的種種傾向。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明辨來對治它們。
中等的雜染是五蓋(nivarana)。心入禪那時,就能夠克服它們。
粗糙的雜染是我們憑著持戒就能消解其力量的雜染。
五蓋是:
1) Kamachanda: 感官欲望。
2) Byapada: 嗔怒、惡意、報復心。
3) Thinamiddha: 昏睡、怠惰、麻木。
4) Uddhacca-kukkucca: 掉舉、焦躁不定、偏執思考。
5) Vicikiccha: 疑、不確定、對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有疑問、自己不能決定。
5. 只要我們的禪那不退失,我們就處在一種脫離的狀態。這裏的脫離意味著遠離苦,遠離粗糙與中等的雜染。這件事,是我們大家爲了利益心,都應當嘗試去做的。不過多數人,無論生在哪個國家,都對身體方面的事更感興趣。他們對照料自己的心意並不那麽有興趣。他們不照料自己的心與意。當心受苦時,他們不去察看爲什麽它受苦。他們更多地投入在照顧自己的身體上。當身體有一點小痛,他們就趕著找醫生、去醫院。不過,當他們的心意受苦時,他們卻不怎麽注意去找一找原因。
6. 不過,修過心的人,會去調查那些苦的因緣。心在受苦時,當他們深入查清了真正的因,就會知道如何從那個苦中解脫。可以說,他們自己做了自己的醫生。
7. 當我們聽聞佛法,把它用於修行時,可以說,我們是在學習治療心病的醫學。一旦學了法,我們就依照它來訓練自己。一旦心獲得了定力,我們會有策略與技能,照料自己的心意。當苦在心意當中昇起時,我們就能夠自己觀照,自己治療。這就是爲什麽佛陀說,修習佈施、持戒、禪定的人會有大利益、大果報。這樣做的人稱爲智者。“智者” 一詞在這裏可以指男指女。它適用於任何知者——知解心意活動的人。
8. 無論你的定多好——無論你體驗多少大樂,獲得多少神通——如果對無常、苦、非我的洞見沒有昇起,你還是在妄定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