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8, 2013

滅苦手冊

阿姜李: 滅苦手冊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解脫苦痛
疾病在我們的體內昇起,可以有兩種方式:
1. 緣於體質 [dhātu -samuṭṭhāna, 元素生,界生]
2. 緣於業 [kamma- samuṭṭhāna, 業生]

1. 緣於物質: 緣於體質的疾病是那些藉由五種體質元素 [dhātu,屬性,界]的失調而造成的疾病。這五種體質元素是:
(1)地: 體內的固體部分,比如骨胳、肌肉、皮膚等。
(2)水: 液體部分,比如唾液、黏液、血液等等。
(3)火: 體內的暖意。
(4)風: 體內來回移動的諸種力,比如呼吸。
(5)空間: 全身各處的種種空間,體內諸種元素藉之混合、互動。這些空間包括: 耳道、鼻腔、口腔、皮膚毛孔等。
當這些元素受到刺激或者失去平衡時,它們便爲疾病的昇起提供了一種缺口,故名: 緣於體質 [dhātu -samuṭṭhāna]。
2.緣於業: 緣於業的疾病是指那些從業心 [kamma-citta]或者說心理動作當中昇起的疾病,這種情形下,心被各種刺激性或干擾性的主題占據不放。隨著對這些主題越想越多,我們的心力就虛弱起來,我們的心受激、失衡,最後就生起病來。
對治的辦法有兩種——不過在治療之前,我們應當首先自我檢查,看看它們是怎麼來的,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對治它們。

兩種對治辦法是:1.藥物醫療: 由種種化學成分組成的藥物,它們可以把體內的諸種元素帶回平衡,使我們的痛與病或者減輕或者消失。
2.佛法醫療: 有賴於我們自己改進自己,把心轉向善良、有價值、明智的主題。例如,我們也許可以發願做任何幾種類型的善事,比如以某種方式供養僧食、以某種方式出家持戒、資助建造某一姿勢的佛像、或者以某種方式誦經坐禪。在某些情形下,當心裏有一種好的動機昇起來,我們感到喜樂、開放的時候,它就給心賦予能量、給身體賦予內力,藉著這些力量,我們可以緩和業已昇起的任何疾病。

至於醫生的責任: 作爲醫生,我們應當了解疾病的來源。假如我們知道,某種病緣於體質,就應當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假如我們懂得那個疾病緣於業力,那就應當用其它的方式,改善病人的心態。例如,我們在病床邊,可以用和善的態度,或者使病人對於修福德有好感,鼓勵他或她供養僧食、禪定、誦經、發願出家一段時間等等,這都是使病人的思維轉到正向的手段。這就稱爲佛法醫。
在某些情形下,一種病一般需要用大量的藥物,結果只用少許藥物就會消失。有經驗的醫生肯定見過這樣的病例。比如,某個病人病勢沉重,但假如我們能夠找到一種辦法安慰他,提高他的心態,癥狀不僅沒有照一般情形惡化下去,反而卻減輕了; 本來預期今天死,但病人卻可能活到下個星期或者下個月。有人踩到荊刺,以爲自己給蛇咬了,這樣一想,疼痛立即發作。另外有人被毒百足蟲咬了,以爲自己踩到了荊刺,這種想法可以使蟲毒不造成劇痛。假如他們接著去看一位有經驗的醫生,醫生說是給百足蟲咬傷了,他們於是受到刺激,那個痛就會發作起來。像這樣的例子都說明業力在致病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業』[kamma]這個詞指兩件事:
1. 業報[kamma vipāka, 業異熟],或者說過去行爲的果報,它可以影響當下的身體,刺激物質元素,引生疾病。對這些病,有時哪怕我們根據醫療原理正確地給予治療,它們就是不退。等到該退時,那個病人也許只吞一口去邪水,它們就消失了。這在部分程度上取決於病人的心態。這種病屬於舊業的果報。有時侯,舊業可以傳播開來,影響心,使病人煩燥,反過來加劇身體上的疾病。有時侯病情毫無希望,病人卻痊愈了。有時候明明有希望,病人卻死了。像這樣的情形,我們得下結論說,那個病來自舊業。如果我們想要舒解疾病的痛苦,必須同時醫治身體的病因和心理、業力的病因。
2. 有時候,疾病可以發自心的新動作。這叫做業心 [kamma-citta]。舉例說,當我們感到強烈的憤怒、仇恨、愛意、或焦躁時,心受到全力的激蕩,包裹著心的那些雜染就會濺潑到體內,在那裏它們與身體的各種元素混合——比如在血液中,接著流向全身的各個部位,造成虛弱與疲勞。假如這類血液在體內某個特定部位淤滯,疾病就會在那裏昇起。心變得渾濁起來,身體的元素也渾濁起來。最起碼,我們會覺得自己精力不足。假如我們不趕快想辦法糾正這個情形,就會生病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