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02, 2013

中國佛教徒史

公元後

25-220 東漢 

64年 -- 傳說東漢明帝夜晚發夢, 見到金人, 派秦景等人赴西域訪求佛經。
67年 -- 相傳秦景等人在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滕、竺法蘭, 請他們來東漢, 以白馬駄經到洛陽, 這次帶來<四十二章經>
75年 -- 明帝改建鴻臚寺賓舍為佛寺, 命沙門迦葉摩滕、竺法蘭入寺居住, 名白馬寺, 這是中國有佛寺之始。
<後漢書 楚王英傳>: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 尚浮屠之仁祠。
147年 --  桓帝信佛鑄金佛像, 與老子像並列供奉, 以祈求長壽多福。安息國沙門安世高抵洛陽,  譯出<安般守意經> <陰持入經> <大十二門經> <小十二門經>。<續高僧傳>記載安世高叫人賣貨所得錢買奴隸。佛典翻譯始於安世高。
167年 -- 桓帝永康元年, 天竺沙門竺佛朔抵洛陽。大月氏沙門支婁迦讖抵洛陽。譯出<般若道行經> <般舟三昧經> <首楞嚴三昧經>。
桓帝奉佛, 鑄黃金佛像, 與老子像並列供奉, 求長壽多福。
181年 -- 靈帝光和四年, 安息國居士安玄, 與漢地居士嚴佛調合譯<法鏡經>。
185年 -- 靈帝中平二年, 西域沙門支曜譯出<成具光明經>。
194年 -- 獻帝興平元年, 康居國沙門康孟詳譯出<四諦經>。
197年 -- 獻帝建安二年, 西竺沙門竺大力譯出<沙門行本起經>。
207年 -- 獻帝建安十二年, 西域沙門曇果、康孟詳合譯<中本起經>

220-280 三國 


224年 -- 魏文帝黃初五年, 天竺沙門維祗難、支謙同到武昌, 譯出<法句經>。
228年 -- 魏明帝太和二年, 支謙譯出<太子瑞應本起經>、<維摩詰經>、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 <了本生死經>、<義足經>二卷
魏明帝曹叡興建佛寺, 曹植喜讀佛經。
230年 -- 魏明帝太和四年, 竺律炎譯出<三摩竭經>。
247年 -- 魏齊王正始八年, 康僧會由海路抵建業(後到金陵), 建造茅屋供佛宏法。吳國孫權在建業造建初寺。
250年 -- 魏齊王(廢帝)嘉平二年, 中天竺律學沙門僧曇柯迦羅到洛陽, 譯出<僧祗戒本>(大眾部), 並施行受戒羯磨之法。
252年 -- 魏齊王嘉平四年, 康僧會譯出<六度集經>九卷。康居國沙門康僧鎧抵洛陽, 譯出<郁迦長老經>、<無量壽經>二卷。
254年 --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 安息國沙門曇無諦(法實)來洛陽, 譯出<曇無德(法藏)羯磨>。朱士行依<曇無德羯磨>登壇受戒, 是為中國正式出家的開始。
256年 -- 魏高貴鄉公甘靈元年, 西域沙門支疆梁於交州譯出<法華三昧經>六卷。
260年 -- 魏元帝景元元年, 魏國沙門朱士行, 往于闐國求取<大品般若經>梵本。
265年 --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 魏亡, 西晋建國。法護於長安譯出<薩曇分陀利經>。

魏明帝曹叡興建佛寺, 曹植喜讀佛經。

265-316 西晉 


280年 --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西晋統一中國, 結束三國分立局面。
282年 --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 漢僧朱士行, 於于闐國求得<放光般若經>梵本, 派遣弟子弗如檀送洛陽。
291年 --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 于闐國沙門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
301年 -- 西晋惠帝永寧元年, 支法度譯<逝童子經>。
306年 -- 西晋惠帝光熙元年, 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七卷。
310年 -- 西晋懷帝永嘉四年, 西域僧佛圖澄來到洛陽, 那時, 羯人石勒屯兵葛陂, 佛圖澄以大將郭黑略的介紹見到石勒, 並以神咒方技贏得石勒的崇信。
316年 -- 西晋愍建興四年, 西晋滅亡, 五胡十六國時代開始。

竺法護譯<光讚般若經> <法華經> <維摩詰經>。 

304-439 十六國 


317-420 東晉 

330年 -- 東晋明帝咸和五年, 道安之師佛圖澄, 首用神通感化後趙石勒, 阻止了他的殘殺, 並吸引眾多信徒。後趙主石勒尊佛圖澄為大和尚, 諮詢軍國大事。
335年 -- 東晋成帝咸康元年, 道安二十四歲, 於鄴都鄴中寺, 謁見佛圖澄大師, 依佛圖澄受學。
348年 -- 佛圖澄大師示寂, 世壽一一六歲。

352年 -- 東晋穆帝永和八年, 鳩摩羅什於罽賓國師槃頭達多, 學習雜藏中的中阿含、長阿含等經典。

354年, 永和十年, 道安於河北太行、恆山創立寺院, 聚眾講學。
379年, 孝武帝太元四年, 苻堅遣大將苻丕, 發兵攻陷襄陽以迎道安與習鑿齒同歸長安。
鳩摩羅什門人: 僧肇 道生 道融 慧觀 僧叡  道恆 慧嚴 曇影
道安的弟子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 宣揚神不滅論。 派弟子法淨、法領赴西域取經。請佛駄跋陀羅, 僧伽提婆譯經。道安定沙門同姓釋, 帶弟子立誓往生彌勒淨土。他還率領弟子劉遺民, 周續之等一百二十三人, 立誓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384年, 孝武帝太和九年, 呂光滅龜茲國。慧遠入廬山, 暫居西林寺。
385年, 道安去世, 壽74歲。
386年, 孝武帝太和十一年, 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成, 入居東林寺。
399年, 安帝隆安三年, 法顯約集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 自長安出發西行求法。
401年, 安帝隆安五年, 鳩摩羅什到達長安。
402年, 安帝元興元年, 慧遠在廬山始創結社念佛, 由劉遺民作誓文。
404年, 安帝元興三年, 鳩摩羅什譯 <大品般若經>三十卷,  <百論>二卷。
慧遠撰<沙門不敬王者論>。 
405年, 安帝義熙元年,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一百卷。
406年,  安帝義熙二年,  鳩摩羅什譯<新法華經>七卷、<新維摩詰經>三卷、<華首經>十卷、<梵網經>二卷。道生在長安參與鳩摩羅什主持之逍遙園譯場。
佛馱跋陀羅來到長安。
408年, 安帝義熙四年, 鳩摩羅什譯<新小品般若經>七卷。
409年, 安帝義熙五年, 鳩摩羅什譯<中論>、<十二門論>。
竺道生自長安返回建康, 住青園寺。
411年, 安帝義熙七年, 鳩摩羅什譯<成實論>二十六卷。
佛馱跋陀羅、慧觀離開長安, 至廬山, 譯<修行方便襌經>、<觀佛三昧經>。
413年, 安帝義熙七年, 鳩摩羅什往生於長安, 享年70歲。
法顯返國海船漂泊至青州。
 414年, 安帝義熙十年, 法顯於建康道場寺撰<佛國記>。
416年, 安帝義熙十二年, 慧遠在廬山往生。世壽86歲。
418年, 安帝義熙十四年, 法顯譯出<大般泥洹經>六卷, 與佛馱跋陀羅合譯<摩訶僧祗律>四十卷。
420年, 安恭帝元熙二年,東晋滅亡, 劉宋建國, 南北朝時代開始。


南北朝


421年, 宋武帝永初二年, 北涼曇無讖譯出<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
佛馱跋陀羅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422年, 宋武帝永初三年, 法顯於荊州辛寺往生, <高僧傳>說他有86歲。
428年, 宋文帝元嘉五年, 竺道生提倡「闡提成佛說」, 獨見忤眾, 被逐出建康, 入姑蘇虎丘山。
434年,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 主張眾生皆可成佛的竺道生在廬山往生, 世壽八十歲。
446年,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 北魏詔令諸州盡誅沙門, 破壞一切經典圖像, 北魏佛教遭毁滅。(第一次法難)。
479年, 劉宋滅亡, 蕭齊建國。
504年, 梁武帝天監三年, 棄道皈佛, 親做願文。
505年, 梁武帝天監四年, 梁武帝舉辦水陸法會。
511年, 梁武帝天監十年, 梁武帝於華林殿發表「斷酒肉文」。
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
520年, 梁武帝普通元年, 菩提達摩抵達廣州, 至建康見梁武帝。
528(或536年) 達摩圓寂。
546年, 梁武帝大同元年, 四月, 捨身同泰寺出家。
547年, 在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548年, 梁武帝太清二年, 真諦攜梵典兩萬幾卷至建康, 想譯經, 但發生侯景之亂而未能開譯。
549年, 梁武帝被餓死, 世壽86歲。
真諦撰<仁王般若經疏>六卷、<大識義記>二卷。
550年,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 真諦於富春陸元哲宅譯<十七地論>及<中論>。
552年, 梁元帝承聖元年, 北魏文成帝詔令復興佛教。
554年, 梁元帝承聖三年, 真諦返豫章, 譯<仁王般若經>、<彌勒下在經>。
560年, 陳文帝天嘉元年, 智顗於光州大蘇山依慧思受學。
563年, 陳文帝天嘉四年, 真諦住入制旨寺譯<攝大乘論>三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567年, 陳廢帝光大元年, 真諦校訂<俱舍論>。
569年, 陳宣帝太建元年, 真諦於廣州王園寺示寂, 世壽71歲。
574年,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下紹廢佛、道二教, 毀壞經像, 令沙門、道士二百萬人還俗。(第二次法難)
575年, 陳宣帝太建七年, 智顗隱棲天台山。
577年, 陳宣帝太建九年, 北周滅北齊, 毁齊境內佛寺, 迫令僧俗還俗。
581年, 北周滅亡, 隋代建國。


581 - 618年 隋朝


589年, 隋文帝開皇九年, 隋朝滅陳, 統一全國, 結束南北朝時代。
591年,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智顗奉晋王楊廣召赴揚州, 為晋王授菩薩戒。楊廣奉智顗「智者大師」之號。
597年,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 智顗大師圓寂, 60歲。
612年, 隋煬帝大業八年, 玄奘在洛陽淨土寺出家。
618年, 隋滅唐興。玄奘與兄到達長安, 住莊嚴寺。


618 - 唐朝


623年, 唐高祖武德六年, 嘉祥大師吉藏在長安示寂, 75歲。
629年, 玄奘西行取經。
633年, 玄奘到達中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645年, 玄奘自西域返長安, 道俗出城迎數十萬人。太宗命玄奘於長安大弘福寺譯經。
646年, 玄奘譯出<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十六卷, 及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647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 玄奘譯出<解深密經>五卷。
648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唐太宗作<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為替母親祈福, 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 於寺西北一角建譯經院。
649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玄奘譯出<攝大乘論>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651年, 唐高宗永徽二年, 禪宗四祖道信圓寂。玄奘譯出<俱舍論本頌>。
652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譯出<大乘阿毘達摩集論>七卷、<阿毗達摩顯宗論>四十卷。
654年, 唐高宗永徽五年, 玄奘譯<順正理論>八十卷, <俱舍論>三十卷。
659年, 唐高宗顯慶四年, 十月, 玄奘始譯<成唯識論>。
660年, 唐高宗顯慶五年, 玄奘譯<大般若俱經>。
661年, 唐高宗龍朔元年, 玄奘始譯<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
663年, 玄奘譯完<大般若俱經>六百卷。
664年, 玄奘圓寂, 世壽65歲, 諡號「大遍覺」, 敕建塔於樊川北原。
道宣撰<大唐內典錄>。
665年, 唐高宗麟德二年, 道宣撰<釋迦氐譜>。
676年, 唐高宗儀鳯元年, 慧能於廣州法性寺落髮受戒。
689年, 則天武后永昌元年, 義淨返回廣州, 邀約得貞固、大津等人往室利佛逝協助譯經。詔令法朗等人作<大雲經>, 頒令天下, 於各州建造大雲寺。
695年, 周武則天證聖元年, 義淨西行求法, 歷時25年, 返抵洛陽, 傾城相迎。
699年, 周武則天聖曆二年, 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 法藏任筆受。法藏於洛陽佛授記寺講<華嚴經>。
701年, 周武則天大足元年, 義淨譯出<彌勒下生成佛經>。
703年, 周武則天長安三年, 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
706年, 唐中宗神龍二年, 北宗襌神秀大師示寂。義淨至長安大藨福寺譯經。
845年, 唐武宗會昌五年, 宰相李德裕等人排佛, 帝敕留置若干寺及僧三十名, 餘皆廢棄, 令僧尼還俗。將佛像、鐘、磬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史稱會昌法難。第二年帝崩, 宣宗時再興佛法。
955年,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 世宗實行排佛政策, 詔令廢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 又下詔毁佛像, 收鐘、磬、鈸、鐸之類鑄錢。其時, 鎮州有觀音銅像, 很靈驗, 故雖有詔下, 無人敢近。世宗聞之, 親往其寺, 以斧破銅像面胸。顯德六年, 帝於北征途中, 胸發瘡疽而死。

960年-1279年 (320年) 宋朝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度童八千人。派遣沙門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
976年,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度童十七萬人。
980年,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中印度僧人法天、天息災(後來改名法賢)、施護先後來京,因而朝廷設立譯經院。後來院裡附帶培養翻譯人才,改名傳法院。又為管理流通大藏經版而附設印經院。
983年,太祖開寶四年, 中國第一部木雕藏經完成。
998年,真宗時, 在京城和各路設立戒壇七十二所。
1021年, 全國有四萬所寺院。這些寺院都擁有相當數量的田園、山林,得到豁免賦稅和徭役的權利。於是寺院經濟富裕,舉辦起長生庫和碾顗、商店等牟利事業。
1068-1068,因年荒、河決等災害頻仍,國家需用賑款,開始發度牒徵費。
1101-1125,徽宗時, 由於篤信道教,即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為道觀,並使佛號、僧尼名稱都道教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