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的中國佛寺前多數有幡杆, 稱為刹, 故寺院別名有寺刹、梵刹、僧刹。亦有從aranya音譯的阿蘭若、蘭若。杜甫的「謁真諦寺禪師」, 就有一句: 「蘭若山高處, 煙霞嶂幾重。」唐代劉禹錫亦有一首西山蘭若試茶歌。而中國的寺院自宋代起, 好多又供奉祖先牌位, 因此寺院從那時起, 又被稱為寺廟。而庵則是古代出世修行隱士所居的矛屋, 後來用在比丘尼所居的佛寺, 而佛世時的東園, 有園林之處, 故又稱比丘尼居所為精舍, 淨土宗那邊則稱淨苑。
佛陀在世時, 後25年才有居士捐出的建築物, 之前捐出的都是空地一塊吧了, 兩大在家居士兼初果聖者捐了祗樹給孤獨園及東園, 前者是給孤獨長者聯同祗洹太子, 另一是維沙卡女居士, 佛陀及僧團分別住了19年及6年。但是, 這並非為某僧團的長久安居處, 而是為雨安居及僧眾遊行到那裡後的暫住處吧了, 律藏規定僧眾要遊行的, 是雨安居才暫住三個月, 雨安居後也要遠行的, 正是免僧眾如同在家人般著取住所。
巴利聖典裡, 佛教寺院是vihara
但在佛滅三四百年後, 政治原因及僧團的墮落, 僧人不再需要遊行乞食, 有皇家供養及貪僧貪供養, 而住在寺院裡長居, 開始帶來不同的問題, 直到現在, 這些問題還在各南北傳佛教寺院中發生。
在南傳各國, 傳統上, 寺院是作為民眾學習知識之處, 後來政府開公立學校後, 寺院才成為宗教場所。
佛陀時代, 出家人是遊行居無定所的, 佛陀鼓勵出家眾住樹下、林間, 因此對於在家人, 只是叫居士去見有德的聖僧, 而非多到寺院, 根本那時亦沒有寺院, 到有兩間寺院後, 居士去寺院守八戒是適當的。現代, 自有襌修中心分別於寺院後, 居士到襌修中心或寺院襌修都是適當的, 或者獨自或與同修一齊到無人的地方襌修, 也是適當的。
但在佛滅三四百年後, 政治原因及僧團的墮落, 僧人不再需要遊行乞食, 有皇家供養及貪僧貪供養, 而住在寺院裡長居, 開始帶來不同的問題, 直到現在, 這些問題還在各南北傳佛教寺院中發生。
在南傳各國, 傳統上, 寺院是作為民眾學習知識之處, 後來政府開公立學校後, 寺院才成為宗教場所。
佛陀時代, 出家人是遊行居無定所的, 佛陀鼓勵出家眾住樹下、林間, 因此對於在家人, 只是叫居士去見有德的聖僧, 而非多到寺院, 根本那時亦沒有寺院, 到有兩間寺院後, 居士去寺院守八戒是適當的。現代, 自有襌修中心分別於寺院後, 居士到襌修中心或寺院襌修都是適當的, 或者獨自或與同修一齊到無人的地方襌修, 也是適當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