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8, 2022

三寶經(寶石經) 1-3段詞句注解Ratana sutta

 經文的翻譯

第一段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Yānīdha: yāni + idha 任何+在此, 連聲詞。yāni是已變格的中复主名詞, idha是不變格詞, 此岸彼岸是idha para, 在此亦指此世間, 而世間在巴利三藏裡指的是身心。不變格詞可與其他詞構成連聲詞, 亦可與复合詞構成复合連聲詞。此二詞連在一起, 短音的i去除, 接連idha後轉為長音。

bhūtāni: 過去分詞bhūta的中复主對格, 已出生, 眾生。此詞跟satta, pāṇa是同義詞, 都是眾生, 但種類有別。凡是已出生, 包括植物、神鬼等, 有呼吸或沒有呼吸的生物, 有沒有心識都包在bhūta裡。satta指有情識的生物, 故植物並不在輪迴眾生之列, 但包在bhūta類中。而pāṇa指有呼吸的生物。有沒有生物沒有呼吸的呢? 有啊, 科學家在最近才在以色列找到沒有呼吸系統的生物。但佛陀時代即透過襌定見到有生物沒有呼吸的。

samāgatāni: 過去分詞作中主复, 由前綴sam與āgata形成。前綴有集合、聚合之意, āgata是āgacchati的過去分詞, 已來了, 就是已來聚集了。聚集作善, 得善果, 得樂, 得定, 得智慧, 會多作善因。得智慧, 得解脫, 得解脫知見, 入聖。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此是不變格詞vā的結構。bhummāni 地上, 梵語是bhūmi, 印尼語是bumi, 都是同源。antalikkhe 是天上, 與地上相對的詞。yāni在句子中間, 即任何地上或任何天上, 偈誦結構較長行句法靈活。此兩詞都是在人世間或世俗所用, 與六道輪迴的天與地所用詞語有別。

Sabbeva: sabbā eva, bhūtā sumanā, 同一變格詞組, 复數主格, bhūtā是主詞, 另二詞是修飾主詞的形容詞, sabbā bhūtā sumanā 一切已出生的眾生安樂。加eva為加強語氣。

sumanā: 由前綴su+manā構成, su有好、善、舒適之意。manā是心意, 好的心意, 心好, 善意, 心善, 舒心, 安心, 安樂。

athopi: atho+api, 接着+亦, 二詞都是不變格詞。

sakkacca: 獨格, 恭敬後。

suṇantu: 祈願式三复, 願他們聽。

bhāsitaṃ: 過去分詞作對格單數, 是suṇantu的賓語。

聽經是須用恭敬心, 以恭敬心聽法能入心, 被心記憶及由心推動實行。

第二段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Tasmā hi: 固定片語, 如tena hi, taṃ hi等, 這些固定片語不能拆分當中的詞來個別理解意思, 而須整體理解其意。目前所知道有巴利語的固定片語的字典是志蓮淨苑出版的Dictionary of Pali Idioms,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Thera, Ph.D. 

從格的ta雖是變格, 但后面的hi是不變格, 故兩詞并列成固定片語, 譯為因此。

nisāmetha :動詞的使役形式, 第二人稱复數, 意思: 你們使傾聽。使誰來聽? 眾生。此處的你們指各層天的天眾。佛教認為神不只一位, 而是很多, 無一主宰神。

sabbe: 形容詞, 一切。修飾bhūtā。

mettaṃ karotha :動詞顯示第二人稱复數, 你們作或譯為施亦可, 施慈或作慈。

mānusiyā pajāya: 人類的世世代代。天界的諸神, 大能小能的一個善行是保護人。在佛教, 神該保護人, 善人聖人能得到更多更大能的神所保護。有個說法是三皈依者有36類善神保護, 而持五戒的佛教徒則再加25善神護身。那有襌定觀智及果位者, 善神護身數將更多, 這些人的念頭若起, 就有護法去使念頭實現。所以佛教徒無須拜神的, 修行好, 自有神護, 我們迴向功德給護法神即可。巴利經中關於人的詞語有個: nara, manusa, pajā, purisa, puggala, 意思接近而各有不同。

Divā ca ratto ca :日及夜及, 標準的ca結構。日與夜表示時間, 無間無盡時, 無時無𠛑。巴利經里的夜有長久的含義, 日夜無間即是永遠。由於日夜會交替, 有變化, 所以就算有變化, 天神護人也是該做的。人呢, 亦會念天敬天, 所以佛教亦有天隨念的修法, 亦有請天眾來聽法之偈。人與天神是互相護持的, 地位是平等的, 都是輪迴中的眾生, 天神與人類其實各有各的善, 是人看天界神仙好, 而天界神仙看人類好, 因為人界容易修行證果; 但對無修行者或已證二三果的, 天界是善道及證四果處。對無修行的天神來說, 福報享完就起惡報, 人界是惡報中最好的地方, 故天神轉生, 就希望轉落人間而非無啖好食的餓鬼及苦道的地獄。

haranti ye baliṃ: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haranti現三复, 此處的他們指天神, 他們的力量是大於人類。不過人類亦能修止觀達到神通, 亦能施行神跡。在佛教, 各級力量的天神都需要聽佛法, 以延續善福。天神修行證悟是會比人類快, 但是跟人或其他眾生一樣, 都是難聞佛法, 有大福報的天神更是常處玩樂中, 好難修苦與滅苦的佛法。所以要修行, 要嘛就是在人間證果先, 未證果而上天, 沒保證。在人間修得初果, 才有保證入流到最終的般涅槃。否則以善福上天, 輪迴無保證了。

ne : ta的對格复數特別形式, 正常是te。

rakkhatha : 現二复, 你們保護。-a類動詞,此類動詞比其餘六類動詞在數量上多很多, 用於平述句子中。動詞分類, 其實分開使役動詞及非使役動詞即可。

appamattā: 此詞有三種拆法: appa+mattā 少+量; a+p+pamattā 否定前綴+插入字母+放逸; appa+m+attā 少+插入字母+自我。第三種拆法是絶對的錯誤。佛陀否定有我, 絶不會有自我的名與少。故可排除第三種拆法及其意思。另二種拆法則須看上文下理來決定。在此則是不放逸之意。

第三段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ṃ kiñci: 可視為固定片語。kiṃ ci, 無論什麼, 任何。非常多的固定片語由對格、具格及處格構成。鼻音遇-c, -p, -k會轉成同組的鼻音, 連聲詞的規則。連聲文法規則從源頭語的亞蘭語流傳下來, 與亞蘭語並列的希伯來語也有大量連聲詞的轉音規則。

vittaṃ: 財富。巴利語經藏與律藏由阿羅漢審訂, 用詞精準。從此詞亦可見一例。在經藏中, 其實很少見此詞, 較多見的是bhoga。這二詞是同義詞, 但背後的觀念則有別, 故在經律中的用法有別。三寶經的這財富無論在哪裏, 都不及三寶之勝, 這樣的財富並不帶來快樂。而用bhoga時, 這財富是被擁有的, 能帶來快樂的。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vā結構句子, 不變格與變格並列, 標點符號是第五及第六緬版三藏加入的, 第四次蘭卡結集與英國版本並沒有。在此或在哪的結構是常見的vā結構, 而後面在天界或, 這個或是指vā句子, 故第六緬版在天界前加個逗號, 方便後學分別句子吧了。在此即在此世, 在哪即在已解脫的對岸, 而在天界就看在世時有否證果了, 只有善而上天界的, 看業緣決定, 大多數輪迴多, 福盡即再入輪迴道; 若在世已證果, 就在世間或在天界, 都必然流入般涅槃的完全解脫。

ratanaṃ: 寶。在巴利聖典中, 有分三寶的佛法僧, 亦有七寶的金銀居士王馬象等國家防衛𠔊種。佛法僧三寶的觀念是漸進式而有的, 最初是佛與法吧了, 在有五比丘後, 才開始有佛法僧三寶。佛陀亦為佛法僧下了定義, 隨佛陀的觀念即可, 歷代出家與在家聖眾也隨佛陀所定下的觀念而宣揚, 一直流傳至今。僧團是四雙八輩聖弟子組成的, 包括出家與在家聖眾, 正是有聖弟子一代又一代地把佛說的正法傳揚, 今天才仍有正法可修可證。

paṇītaṃ: 形對單, 最優勝。在佛教, 我們不是三體合一的神觀, 而是佛法僧都是寶, 三位因緣觀。最優勝的是三寶, 而各寶的內容亦非單一, 佛寶有三類: 普通覺者buddha, 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 獨覺者paccekabuddha。法有不同分類法: 戒法定法慧法解脫法及解脫智見法的解脫道修行五順序法; 亦有三十七品助道法, 各分類法及各法本身的內容都非單一, 必有因緣觀在其中。僧寶有八類聖者。佛陀把解脫八苦之法指導眾生, 輪迴的眾生中, 佛陀最勝, 不再輪迴了; 法是佛陀的老師, 佛陀亦禮敬法, 解脫世間煩惱的無量法中, 解脫法最勝。僧是隨佛修解脫法的賢聖團體, 是開法眼的佛弟子, 團體中, 賢聖團體最勝。佛陀已入滅, 佛法由賢聖的出家在家弟子所傳承與弘揚, 至今已過二千五百多年了。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沒有與如來等同。tathāgatena可以有三種拆法:tatha+āgata, tathā+āgata, tathā+gata。第一種是形复, 真+來=真來。第二三種是副复, 如來、如去。譯為如來是從前至今的譯法, 如此而來。佛陀自稱亦是用tathāgata的, 並不用buddha。

idampi : 鼻音連聲詞, idaṃ+api/pi, ima的中主對單, 意思: 這。修飾ratanaṃ的, 定指功能是一種指明或特別指出這個, 而非別的。連聲詞在巴利經藏與律藏中有大量, 跟源頭語的亞蘭語有關係。亞蘭語是從閃語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轉聲變化, 由於原初沒有元音關係, 只有子音, 與其他詞合在一起時, 個別子音不發音或轉別音, 梵巴語承接這規則。

buddhe : 陽處單, 在佛陀處。有人譯為諸佛最勝, 與文法不相符。句子中, 這寶才是主詞。形容詞的最勝修飾的亦是寶, 而非佛的。在古印度時, buddha不只佛教在用, 耆那教亦有用, 因此佛陀自稱如來, 而在律藏中, 用覺者世尊buddho bhagavā。巴利長部只提及五佛, 第六佛是喬達摩佛陀, 彌勒極少被提及, 彌勒佛的救世觀有受到猶太教的彌賽亞影响。

Etena saccena: 英譯為"by this truth", 中文有譯為"由此真實故", "以此真實"。具格譯法: 以..., 由..., 依..., 用..., 具..., 另外具格在一些條件下, 可表示理由、原因。sacca是真實、真理、諦之意。四聖諦是cattaro ariyasaccāni。三寶經中, 說明在佛法僧處, 這寶最勝, 這真理。 

suvatthi : 此詞可以有三種拆法: su+vatthi, su+v+atthi, u+v>o, sotthi。第一個拆法是好的灌腸、好的護套, 跟此經沒關係。第二種拆法是歡呼、打招呼, 等於現在的嗨, 你好。跟此經亦沒關係。第三種的拆法是快樂、祝福、安康、健康等意思。是此經的意思。suvatthi只出現在小部, 另四部都沒有。sotthi則較常用, 故suvatthi可被視為sotthi的另一種形式。吉祥經用sotthi, 三寶經用suvatthi。

hotu: 祈三單。祈願式可表達願望、命令、邀請。而hotu此詞無論在何處都是表達願望、祝願。在源頭語的亞希語中, 命令式再細分為鼓勵式、情態式及祈願式。在巴利語中, 表達語氣的動詞類是祈願式與命令式。

段落: 1-3, 4-6, 7-9, 10-12, 13-15, 16-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