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8, 2022

三寶經(寶石經) 1-3段詞句注解Ratana sutta

 經文的翻譯

第一段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Yānīdha: yāni + idha 任何+在此, 連聲詞。yāni是已變格的中复主名詞, idha是不變格詞, 此岸彼岸是idha para, 在此亦指此世間, 而世間在巴利三藏裡指的是身心。不變格詞可與其他詞構成連聲詞, 亦可與复合詞構成复合連聲詞。此二詞連在一起, 短音的i去除, 接連idha後轉為長音。

bhūtāni: 過去分詞bhūta的中复主對格, 已出生, 眾生。此詞跟satta, pāṇa是同義詞, 都是眾生, 但種類有別。凡是已出生, 包括植物、神鬼等, 有呼吸或沒有呼吸的生物, 有沒有心識都包在bhūta裡。satta指有情識的生物, 故植物並不在輪迴眾生之列, 但包在bhūta類中。而pāṇa指有呼吸的生物。有沒有生物沒有呼吸的呢? 有啊, 科學家在最近才在以色列找到沒有呼吸系統的生物。但佛陀時代即透過襌定見到有生物沒有呼吸的。

samāgatāni: 過去分詞作中主复, 由前綴sam與āgata形成。前綴有集合、聚合之意, āgata是āgacchati的過去分詞, 已來了, 就是已來聚集了。聚集作善, 得善果, 得樂, 得定, 得智慧, 會多作善因。得智慧, 得解脫, 得解脫知見, 入聖。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此是不變格詞vā的結構。bhummāni 地上, 梵語是bhūmi, 印尼語是bumi, 都是同源。antalikkhe 是天上, 與地上相對的詞。yāni在句子中間, 即任何地上或任何天上, 偈誦結構較長行句法靈活。此兩詞都是在人世間或世俗所用, 與六道輪迴的天與地所用詞語有別。

Sabbeva: sabbā eva, bhūtā sumanā, 同一變格詞組, 复數主格, bhūtā是主詞, 另二詞是修飾主詞的形容詞, sabbā bhūtā sumanā 一切已出生的眾生安樂。加eva為加強語氣。

sumanā: 由前綴su+manā構成, su有好、善、舒適之意。manā是心意, 好的心意, 心好, 善意, 心善, 舒心, 安心, 安樂。

athopi: atho+api, 接着+亦, 二詞都是不變格詞。

sakkacca: 獨格, 恭敬後。

suṇantu: 祈願式三复, 願他們聽。

bhāsitaṃ: 過去分詞作對格單數, 是suṇantu的賓語。

聽經是須用恭敬心, 以恭敬心聽法能入心, 被心記憶及由心推動實行。

第二段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Tasmā hi: 固定片語, 如tena hi, taṃ hi等, 這些固定片語不能拆分當中的詞來個別理解意思, 而須整體理解其意。目前所知道有巴利語的固定片語的字典是志蓮淨苑出版的Dictionary of Pali Idioms,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Thera, Ph.D. 

從格的ta雖是變格, 但后面的hi是不變格, 故兩詞并列成固定片語, 譯為因此。

nisāmetha :動詞的使役形式, 第二人稱复數, 意思: 你們使傾聽。使誰來聽? 眾生。此處的你們指各層天的天眾。佛教認為神不只一位, 而是很多, 無一主宰神。

sabbe: 形容詞, 一切。修飾bhūtā。

mettaṃ karotha :動詞顯示第二人稱复數, 你們作或譯為施亦可, 施慈或作慈。

mānusiyā pajāya: 人類的世世代代。天界的諸神, 大能小能的一個善行是保護人。在佛教, 神該保護人, 善人聖人能得到更多更大能的神所保護。有個說法是三皈依者有36類善神保護, 而持五戒的佛教徒則再加25善神護身。那有襌定觀智及果位者, 善神護身數將更多, 這些人的念頭若起, 就有護法去使念頭實現。所以佛教徒無須拜神的, 修行好, 自有神護, 我們迴向功德給護法神即可。巴利經中關於人的詞語有個: nara, manusa, pajā, purisa, puggala, 意思接近而各有不同。

Divā ca ratto ca :日及夜及, 標準的ca結構。日與夜表示時間, 無間無盡時, 無時無𠛑。巴利經里的夜有長久的含義, 日夜無間即是永遠。由於日夜會交替, 有變化, 所以就算有變化, 天神護人也是該做的。人呢, 亦會念天敬天, 所以佛教亦有天隨念的修法, 亦有請天眾來聽法之偈。人與天神是互相護持的, 地位是平等的, 都是輪迴中的眾生, 天神與人類其實各有各的善, 是人看天界神仙好, 而天界神仙看人類好, 因為人界容易修行證果; 但對無修行者或已證二三果的, 天界是善道及證四果處。對無修行的天神來說, 福報享完就起惡報, 人界是惡報中最好的地方, 故天神轉生, 就希望轉落人間而非無啖好食的餓鬼及苦道的地獄。

haranti ye baliṃ: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haranti現三复, 此處的他們指天神, 他們的力量是大於人類。不過人類亦能修止觀達到神通, 亦能施行神跡。在佛教, 各級力量的天神都需要聽佛法, 以延續善福。天神修行證悟是會比人類快, 但是跟人或其他眾生一樣, 都是難聞佛法, 有大福報的天神更是常處玩樂中, 好難修苦與滅苦的佛法。所以要修行, 要嘛就是在人間證果先, 未證果而上天, 沒保證。在人間修得初果, 才有保證入流到最終的般涅槃。否則以善福上天, 輪迴無保證了。

ne : ta的對格复數特別形式, 正常是te。

rakkhatha : 現二复, 你們保護。-a類動詞,此類動詞比其餘六類動詞在數量上多很多, 用於平述句子中。動詞分類, 其實分開使役動詞及非使役動詞即可。

appamattā: 此詞有三種拆法: appa+mattā 少+量; a+p+pamattā 否定前綴+插入字母+放逸; appa+m+attā 少+插入字母+自我。第三種拆法是絶對的錯誤。佛陀否定有我, 絶不會有自我的名與少。故可排除第三種拆法及其意思。另二種拆法則須看上文下理來決定。在此則是不放逸之意。

第三段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ṃ kiñci: 可視為固定片語。kiṃ ci, 無論什麼, 任何。非常多的固定片語由對格、具格及處格構成。鼻音遇-c, -p, -k會轉成同組的鼻音, 連聲詞的規則。連聲文法規則從源頭語的亞蘭語流傳下來, 與亞蘭語並列的希伯來語也有大量連聲詞的轉音規則。

vittaṃ: 財富。巴利語經藏與律藏由阿羅漢審訂, 用詞精準。從此詞亦可見一例。在經藏中, 其實很少見此詞, 較多見的是bhoga。這二詞是同義詞, 但背後的觀念則有別, 故在經律中的用法有別。三寶經的這財富無論在哪裏, 都不及三寶之勝, 這樣的財富並不帶來快樂。而用bhoga時, 這財富是被擁有的, 能帶來快樂的。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vā結構句子, 不變格與變格並列, 標點符號是第五及第六緬版三藏加入的, 第四次蘭卡結集與英國版本並沒有。在此或在哪的結構是常見的vā結構, 而後面在天界或, 這個或是指vā句子, 故第六緬版在天界前加個逗號, 方便後學分別句子吧了。在此即在此世, 在哪即在已解脫的對岸, 而在天界就看在世時有否證果了, 只有善而上天界的, 看業緣決定, 大多數輪迴多, 福盡即再入輪迴道; 若在世已證果, 就在世間或在天界, 都必然流入般涅槃的完全解脫。

ratanaṃ: 寶。在巴利聖典中, 有分三寶的佛法僧, 亦有七寶的金銀居士王馬象等國家防衛𠔊種。佛法僧三寶的觀念是漸進式而有的, 最初是佛與法吧了, 在有五比丘後, 才開始有佛法僧三寶。佛陀亦為佛法僧下了定義, 隨佛陀的觀念即可, 歷代出家與在家聖眾也隨佛陀所定下的觀念而宣揚, 一直流傳至今。僧團是四雙八輩聖弟子組成的, 包括出家與在家聖眾, 正是有聖弟子一代又一代地把佛說的正法傳揚, 今天才仍有正法可修可證。

paṇītaṃ: 形對單, 最優勝。在佛教, 我們不是三體合一的神觀, 而是佛法僧都是寶, 三位因緣觀。最優勝的是三寶, 而各寶的內容亦非單一, 佛寶有三類: 普通覺者buddha, 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 獨覺者paccekabuddha。法有不同分類法: 戒法定法慧法解脫法及解脫智見法的解脫道修行五順序法; 亦有三十七品助道法, 各分類法及各法本身的內容都非單一, 必有因緣觀在其中。僧寶有八類聖者。佛陀把解脫八苦之法指導眾生, 輪迴的眾生中, 佛陀最勝, 不再輪迴了; 法是佛陀的老師, 佛陀亦禮敬法, 解脫世間煩惱的無量法中, 解脫法最勝。僧是隨佛修解脫法的賢聖團體, 是開法眼的佛弟子, 團體中, 賢聖團體最勝。佛陀已入滅, 佛法由賢聖的出家在家弟子所傳承與弘揚, 至今已過二千五百多年了。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沒有與如來等同。tathāgatena可以有三種拆法:tatha+āgata, tathā+āgata, tathā+gata。第一種是形复, 真+來=真來。第二三種是副复, 如來、如去。譯為如來是從前至今的譯法, 如此而來。佛陀自稱亦是用tathāgata的, 並不用buddha。

idampi : 鼻音連聲詞, idaṃ+api/pi, ima的中主對單, 意思: 這。修飾ratanaṃ的, 定指功能是一種指明或特別指出這個, 而非別的。連聲詞在巴利經藏與律藏中有大量, 跟源頭語的亞蘭語有關係。亞蘭語是從閃語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轉聲變化, 由於原初沒有元音關係, 只有子音, 與其他詞合在一起時, 個別子音不發音或轉別音, 梵巴語承接這規則。

buddhe : 陽處單, 在佛陀處。有人譯為諸佛最勝, 與文法不相符。句子中, 這寶才是主詞。形容詞的最勝修飾的亦是寶, 而非佛的。在古印度時, buddha不只佛教在用, 耆那教亦有用, 因此佛陀自稱如來, 而在律藏中, 用覺者世尊buddho bhagavā。巴利長部只提及五佛, 第六佛是喬達摩佛陀, 彌勒極少被提及, 彌勒佛的救世觀有受到猶太教的彌賽亞影响。

Etena saccena: 英譯為"by this truth", 中文有譯為"由此真實故", "以此真實"。具格譯法: 以..., 由..., 依..., 用..., 具..., 另外具格在一些條件下, 可表示理由、原因。sacca是真實、真理、諦之意。四聖諦是cattaro ariyasaccāni。三寶經中, 說明在佛法僧處, 這寶最勝, 這真理。 

suvatthi : 此詞可以有三種拆法: su+vatthi, su+v+atthi, u+v>o, sotthi。第一個拆法是好的灌腸、好的護套, 跟此經沒關係。第二種拆法是歡呼、打招呼, 等於現在的嗨, 你好。跟此經亦沒關係。第三種的拆法是快樂、祝福、安康、健康等意思。是此經的意思。suvatthi只出現在小部, 另四部都沒有。sotthi則較常用, 故suvatthi可被視為sotthi的另一種形式。吉祥經用sotthi, 三寶經用suvatthi。

hotu: 祈三單。祈願式可表達願望、命令、邀請。而hotu此詞無論在何處都是表達願望、祝願。在源頭語的亞希語中, 命令式再細分為鼓勵式、情態式及祈願式。在巴利語中, 表達語氣的動詞類是祈願式與命令式。

段落: 1-3, 4-6, 7-9, 10-12, 13-15, 16-18

三寶經 (寶石經) Ratana sutta

 三寶經記載在巴利聖典經藏小部小誦第六經, 小誦的九篇經, 除了第八的伏藏經, 其實都有出現在律藏與經藏中的, 把這九篇經集合在小誦, 是方便誦經吧, 如同我們現在的課誦, 把不同的三藏經句集合在課誦本中。第四結集的蘭卡結集已集結小部十五部經, 而小誦的九篇小經亦已集為小誦, 可以見到的是佛滅後, 在第四結集前, 有把平常課誦的經集中在一起。

Ratana sutta 寶經、三寶經或寶石經亦在經集中出現。寶經、慈經與吉祥經構成南傳佛教重要的護衛經, 亦是重要的修行指導經。

經題: ratana 原意是珠寶或寶物, 另一意思是量度單位的腕尺, ratanattaya這复合詞才是三寶, ratana+t+taya。ratana sutta 寶經。譯為三寶經是因其內容以佛法僧為最勝之寶而來的。

三寶經共有十八段偈誦。第三至第九段及第十一至十五段偈誦有"idampi...suvatthi hotu";第十段沒此句; 第十六至十八段這三段幾乎完全一樣, "Yānīdha bhūtāni...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只有佛法僧不同。不像是一開始就如此, 像現代課誦本的東西集合在一頁中, 這三寶經的結構也像如此。三寶經由四至六句偈構成一段。

詞句注解

        1.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願一切眾生安樂, 願恭敬聽聞所說。

2.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因此, 在所有地方, 你們使眾生傾聽, 在人類世代中作仁慈;

日夜,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 因此, 你們要不放逸的保護他們。

3.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任何在此在哪或在天上的財富, 三寶是最勝;

沒有能與如來等同, 在佛陀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4.

Khayaṃ virāgaṃ amataṃ paṇītaṃ, yadajjhagā sakyamunī samāhito;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熄滅而無貪, 不死是最勝; 當釋迦牟尼達證專注時;

沒與這法等同, 在教法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5.

Yaṃ buddhaseṭṭho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nā tena samo na vijjat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佛陀之勝, 讚揚清淨, 定心相續;

沒有能與定等同。在法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6.

Ye puggalā aṭṭha sataṃ pasatthā,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Te dakkhiṇeyyā sugatassa sāvakā,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任何地方, 這四雙八輩人, 受悅意頌揚;

那些善逝的聲聞弟子, 在此給了布施而得大果報;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7.

Ye suppayuttā manasā daḷhena, nikkāmino gotamasāsanamhi;

Te pattipattā amataṃ vigayha, laddhā mudhā nibbutiṃ bhuñjamānā;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任何地方, 善治具堅固心意, 在喬達摩教法中, 離貪者, 他們達證進不死後;

到達涅槃享受熄滅之樂。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8.

Yathindakhīlo pathavissito  siyā, 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

Tathūpamaṃ sappurisaṃ vadāmi, yo ariyasaccāni avecca passa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猶如因陀羅柱入地中, 通過四風而沒顫動;

我說:知道聖諦後, 在此, 任何人見到賢人素質;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9.

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 gambhīrapaññena sudesitāni;

Kiñcāpi te honti bhusaṃ pamattā, na te bhavaṃ aṭṭhamamādiyan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任何人顯耀四聖諦, 以深慧善說;

就算他們非常怠惰, 亦不受第八生;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0.

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 , tayassu dhammā jahitā bhavanti;

Sakkāyadiṭṭhī vicikicchitañca, sīlabbataṃ vāpi yadatthi kiñci.

逆意為證得智見, 已捨離三法:

有身見、疑與戒禁取見。

11.

Catūhapāyehi ca vippamutto, chaccābhiṭhānāni abhabba kātuṃ ;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脫離四種地獄苦, 不可能作六重罪;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2.

Kiñcāpi so kamma karoti pāpakaṃ, kāyena vācā uda cetasā vā;

Abhabba so tassa paṭicchadāya , abhabbatā diṭṭhapadassa vuttā;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無論他以身語意惡業, 他不可能隱瞞, 

對見道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3.

Vanappagumbe yatha phussitagge, gimhānamāse paṭhamasmiṃ  gimhe;

Tathūpamaṃ dhammavaraṃ adesayi , nibbānagāmiṃ paramaṃ hitāy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如在初夏炎熱時, 林叢中觸及頂端;

同樣, 為益處, 他開示殊勝法: 至上涅槃道;

在佛陀中, 這寶最勝;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4.

Varo varaññū varado varāharo, anuttaro dhammavaraṃ adesayi;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最勝者是知道最勝的、給與最勝的、帶來最勝的, 開示無上最勝法;

在佛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5.

Khīṇaṃ purāṇaṃ nava natthi sambhavaṃ, virattacittāyatike bhavasmiṃ;

Te khīṇabījā avirūḷhichandā, nibbanti dhīrā yathāyaṃ padīpo;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舊業已滅盡,新業不再起, 未來的存在, 心離染;

智者滅盡種子, 不增長意欲, 如燈熄滅;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這真實語得安樂

16.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buddh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佛陀得安樂。

17.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dhamm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法得安樂。

18.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saṅgh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ūti.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僧團得安樂。

星期二, 10月 18, 2022

佛陀的觀襌三: 佛陀修觀與證覺佛與阿羅漢果位

 佛陀自己修的觀是怎樣的? 可從《中部尋求聖法經》, 《沙門果經》《轉法論經》中見到一個有高階襌定的人尋求滅除終極煩惱之聖法的過程, 他見識了最高襌定境界, 並不導致厭離, 他見出生老病死憂及煩惱的壞處, 他怎樣在近三十五歲時見到老病死憂呢? 這要看《沙門果經》中談及從止襌轉入觀襌的過程。

        在達到四襌後, 轉向智見, 認識這身體是由物質形成的, 是四大的組合、由父母所生、靠米飯養成; 是無常壞滅、磨損、分解、散滅, 心識依附著, 受到束縛。

這個初步認識已是達到最初的觀智。這段話已是修定轉觀出現當下苦的現象,須要認識此是苦, 應要知。已知道此是苦、無常無我後, 首次的眼即具有。

        達到初步智見後, 也是從四襌出發, 轉向由意識主導的各種神通來認識前世與未來世, 佛陀修得六通, 《沙門果經》提及神變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前世智與滅盡智, 這六通須要較高階的襌定。對佛陀來說, 他有高階襌定, 故以四襌為基礎而轉向, 是容易的。

在《尋求聖法經》中, 說及生老病死憂法的過患, 以神通智來認識一生又一生的生老病死憂的輪迴過患, 而污染法的過患則是當下的。  故此, 過患不只以神通智所見的各現像, 也包括當下證得高階襌也無法滅的微細煩惱。在《轉法輪經》中,  他當下觀的內容是五取蘊所起的現象, 初階觀智由色取蘊所起的, 由識所起的則是除色取蘊外的受想行識取蘊蘊所起的現象, 對五取蘊所起的現像須要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起因須要知道、應斷除及已斷除;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熄滅, 應知道、應證知及已證知; 對修行方法要知道、應修及已修。他通過止觀並行, 體證五取蘊的生滅而生起智見, ñāṇadassana

所以他尋求從這些過患解脫的心思, 這裡用的尋求, 詞語是pariyesati, 此詞有調查欲求尋找尋求的意思。就是說生法已生起,從這些現象中尋求解脫與安穩處, 若果把此對應十六觀智或《七車經》, 這裡就是在《七車經》的第六階段, 行道智見清淨, 十六觀智中的第九的欲解脫智。大部份人在這階段都會非常困擾, 須要善知識指導的。佛陀則無師自通, 靠極高的定力極強的念力與極強的精進力。生起堆現像導致他在短短的時間從初階觀智到證得最終的四果涅槃, 把所有煩惱熄滅。

經文總有文字的順序㝍法, 但實況, 那些文字並不一定如實發生, 即是說佛陀由四襌來轉入的各種意識主導的神通順予並一定如文字般順序出現, 正如《大念處經》所說的修法, 並不一定按色法中的出入息念入手, 所以從止襌轉入觀襌, 亦不一定必須從四襌轉入, 大量的初二果居士都沒有深定, 初二果亦無須深定, 這是佛陀自己的修法, 但他在教導眾生時, 卻非常的靈活。他把初果的首要條件放在指導者的善知識, 也該是知道人們會執著文字, 另外在尋求解脫階段, 普通人須要指引的。

他教弟子卻是另一回事, 各弟子沒有他那樣的條件, 他也知道, 所以巴利聖典就是佛陀自修自證自覺及各弟子如何受教的記錄。接著看他怎樣教各弟子, 與我們相關的該是怎樣證入初果, 對居士來說, 這該是首要的。


星期二, 9月 06, 2022

佛陀的觀禪二: 人的覺醒超越天神

 佛陀自己修的觀是怎樣的?

我們看看《中部尋求聖法經》, 《沙門果經》《轉法論經》,一個有高階襌定的人尋求滅除終極煩惱之聖法的過程, 他見識了最高襌定境界, 並不導致厭離, 他見出生老病死懮及煩惱的壞處, 他怎樣在近三十五歲時見到老病死懮呢? 這要看《沙門果經》中談及從止襌轉入觀襌的過程。

        在達到四襌後, 轉向智見, 認識這身體是由物質形成的, 是四大的組合、由父母所生、靠米飯養成; 是無常壞滅、磨損、分解、散滅, 心識依附著, 受到束縛。

這個初步認識已是達到最初的觀智。這段話已是修定轉觀出現當下苦的現象,須要認識此是苦, 應要知。已知道此是苦、無常無我後, 首次的眼即具有。

        達到初步智見後, 也是從四襌出發, 轉向由意識主導的各種神通來認識前世與未來世, 佛陀修得六通, 《沙門果經》提及神變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前世智與滅盡智, 這六通須要較高階的襌定。對佛陀來說, 他有高階襌定, 故以四襌為基礎而轉向, 是容易的。

在《尋求聖法經》中, 說及生老病死懮法的過患, 以神通來認識一生又一生的生老病死懮的輪迴過患, 而污染法的過患則是當下的。  故此, 過患不只以特別的智所見的各現像, 也包括當下證得高階襌也無法滅的微細煩惱。在《轉法輪經》中,  他當下觀的內容是五取蘊所起的現象, 初階觀智由色取蘊所起的, 由識所起的則是除色取蘊外的受想行識取蘊蘊所起的現象, 對五取蘊所起的現像須要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起因須要知道、應斷除及已斷除;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熄滅, 應知道、應證知及已證知; 對修行方法要知道、應修及已修。他通過止觀並行, 體證五取蘊的生滅而生起智見, ñāṇadassana

所以他尋求從這些過患解脫的心思, 這裡用的尋求, 詞語是pariyesati, 此詞有調查欲求尋找尋求的意思。就是說生法已生起,從這些現象中尋求解脫與安穩處, 若果把此對應十六觀智或《七車經》, 這裡就是在《七車經》的第六階段, 行道智見清淨, 十六觀智中的第九的欲解脫智。大部份人在這階段都會非常困擾, 須要善知識指導的。佛陀則無師自通, 靠極高的定力極強的念力與極強的精進力。生起堆現像導致他在短短的時間從初階觀智到證得最終的四果涅槃, 把所有煩惱熄滅。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佛陀雖把煩惱淨化了, 但在初證覺時, 有無記的不善想生起, 用了魔羅勸入滅這段, 然後有梵天勸請, 初證覺時, 有過善惡念之爭的。

經文總有文字的順序㝍法, 但實況, 那些文字並不一定如實發生, 即是說佛陀由四襌來轉入的各種意識主導的神通順予並一定如文字般順序出現, 正如《大念處經》所說的修法, 並不一定按色法中的出入息念入手, 所以從止襌轉入觀襌, 亦不一定必須從四襌轉入, 大量的初二果居士都沒有深定, 初二果亦無須深定, 這是佛陀自己的修法, 但他在教導眾生時, 卻非常的靈活。他把初果的首要條件放在指導者的善知識, 也該是知道人們會執著文字, 另外在尋求解脫階段, 普通人須要指引的。

    前人都以達到神通來證明神的大能與人是被神所選取與喜悅的, 修襌是取悅神、敬拜神、與神溝通、與神合一、從神處而得到神力。佛陀則不認為神通是由神所賜予,也不認為神通有大能至可滅煩惱,神通有其功用,但並不高於智見或觀智。他修觀並沒修定至色界定,而是欲界定的四襌,轉向觀。四襌能起神通, 以神通之智觀過去生與眾生的輪迴,以滅當下五取蘊而證得漏盡智asavakkhaya ñāna,解脫微細煩惱, 我們要注意的是以神通之知觀過去世與眾生的輪迴, 此是四果的, 對佛陀來說, 這是容易的, 他已證達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了。這是他的修行過程,但他並沒教普通人跟隨他的方法, 佛世時, 除了未證佛果前被稱為菩薩的釋迦聖者外, 沒有其他人被稱作菩薩, 因此他完全沒有教任何菩薩, 普通人被稱菩薩的年代是在大乘佛教興起後才出現, 那已是佛滅幾百年後的事了。佛陀依普通人的條件而有不同的教學內容, 這是佛陀作為人天師的善巧, 這裡的人天師也是跟前人不同, 此時的天眾的老師是佛陀, 而非其他的神明。當他其中一個號: 天人師被宣揚時, 這觀念該是多麼使人換然一新的, 的確佛陀開啓了新的時, 人的覺醒超出天神。

星期五, 7月 15, 2022

佛陀的觀襌一: 佛陀開創觀襌

       觀襌是由佛陀所提出,此前只有止襌,其時最高的止襌是非想非非想處定(Nevasaññīnāsaññī) 。佛陀這邊創立了滅盡定超越外道最高襌定, 但滅盡定又規定與道德最高者的四果阿羅漢才能證入, 佛陀也是阿羅漢之一, 普通貪與神接觸者或普通人有貪瞋痴的, 與滅盡定無緣。襌定並非佛教專有,亦非印度人獨修,在中東的猶太人極早已發展襌定。從猶太教到婆羅門教的止襌,其作用都是用來與神溝通或與神合一的。

        猶太教或後來的基督教的默禱的目的是與耶和華溝通、借此與神親近,並且得到啓示力量與平靜快樂。默禱分兩邊: 一是默想, 一是祈禱。猶太教的襌修記載始於以撤,創世紀24:63 黃昏時,以撤出來田間默想,צא יצחק לשן   בשדה לפנו

以撤יצחק (Isaac)是阿伯拉罕的兒子, 此詞跟巴利語issara, 非常相似。 長中部都有issara此詞。創世紀把代表襌修的希伯來詞語: שןח (suach), 中譯為默想(聖經新譯本及和合本), 英譯的諸多版本都是meditation 在此, 田間象徵的是大自然。佛陀在童年時即已在田間證入初襌,  佛陀在談大念處經時, 那個襌修背景也是大自然處的, 在樹下或在露天處。

    以撤當時的襌定並不入得深, 聽見聲音即開眼, 開眼後見到駱駝來。

        耶教最高達到的目標是得到極樂及得到各種神通, 以此證明他們是獨一神所選取之人, 尤以從光中見神或直接就是見光即等同見神, 新約的約翰一書1:5 神是光。這句既有象徵性, 亦有從襌光中見神的幻象。襌修見光在印度教與佛教的襌修, 在近行定時即能産生光, 從光中向外觀時, 即可見神見仙見鬼見各種山河大地或天界或地獄界, 在佛教裡, 這只是心向外求的錯修歧途。但在耶教, 由於聖經並沒說及襌修方法, 默想內容與技巧並沒說明, 寫作聖經或抄經者並非那些擁有襌修經驗的人, 所以他們的默想只能利用大自然的寧靜來使心靈也靜下來, 如此無法産生襌定之光。

    猶太人有誦經與背經的傳統, 所以該有些經文是用來反复背誦, 而反复背誦能使心達到專一, 即或許能達到初襌的境界, 這個背經之法而作為襌修工具, 在瑜伽的誦那個天字om與佛陀的誦經, 以此達到某個境界是一樣的。

   印度的瑜珈,此最早出現在西元前1500年,略後於猶太教的。婆羅門也是拿來通神用,但發展出不同的方法,有呼吸法、聲音法、誦咒法,例如用oṃ作根詞重複念誦。無論那種方法,其目的也是通神或與神合一的。

佛陀之前是沒有觀襌的, 都是止襌的, 並且都是用來通神或以此得到各種神通, 吸引信眾。

佛陀在童年在田間襌修, 即證入襌定, 出家六年的沙門修行中,也跟從兩位外道老師, 阿羅羅.迦拿摩(āḷāra kālāma)及優迖迦.羅摩子(udaka rāmaputta)修襌定達到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是那個時代,襌定能達到最高之處。但是,佛陀還是察覺有微細煩惱無法靠最高襌定消滅, 該注意的一句話是dhammo nibbidāya na virāgāya na nirodhāya na upasamāya na abhiññāya na sambodhāya n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不能導致厭離離貪熄滅平伏特別知識證覺涅槃。襌定去到最高處都不能導致這些, 亦即不能消滅導致投生的煩惱。

在此我們得見一件事,佛陀的覺察能力極高,比當世之前的所有人都要高,否則他不會覺察還有煩惱並未盡滅,而且他也不以達到神通或特別知識為最高目標,  而以消除心理污染與煩惱為最高目標,他想達到心理的清淨無染, 所以他認為這些襌定不能達到不能止息煩惱,也不能止息投生。他也不認為神能主宰萬物, 不承認神的創造世界, 當時他都未證覺的, 但也非普通人, 因已證到當世最高的襌定, 在如此高的襌定, 必然經歷初級襌已能達到的各種超常現像, 見光該是最普通的。但由於他不信神權思想, 所以他不認為達到最高的襌修境界是終極, 他達到當世的最高二種襌定也是靠神通來達到的。於是另找方法,這個另找方法就已跟前人分道揚標了,前人找的方法是與神溝通之法,並且以見光及通過光見神為見證。以襌修作敬神拜神之工具。佛陀找的方法是盡除煩惱根,跨越被前人認為的最高天神,也跨越人類的雜染煩惱心




星期一, 7月 04, 2022

伽藍摩經在巴利增支部與中阿含內容一樣嗎?

 伽藍摩經中的十不判斷善不善法是佛陀容許自由思考的明證之一, 另一法是記載在長部大般涅槃经的四大教法(cattuttha mahāpadesa)。

在增支部中有二篇經談及十不判斷法: 第三集的伽藍摩經, 但此經在緬版第六結集中的經題是Kesamutti-sutta, 另一經是第四集的Bhaddhiya-sutta。前者的對像是伽藍摩人, 而後者是離車人。而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是業相應品第六經。增支部中的兩篇經內容大至接近, 但中阿含的內容就缺了十不判斷法。

緬版第六結集的增支部第三集的紀沙目迪經共有53段, 十不判斷法記在第4, 25, 26, 41段。重複提出即表示這個判斷法的重要性, 在判斷法義是否有益, 法義是善或不善, 切勿依這十種方法來判斷, 重要是依據是否對己有益, 帶來快樂的, 若能如此, 即該住在這些法中, 否則該捨棄。

增支部的紀薩目迪經內容:

佛陀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去到憍薩羅國的紀薩目迪伽藍摩人所居處。他們聽到喬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出家, 現在到這裡來。他們聽到世尊名聲遠揚, 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師.天人師.覺者世尊。他們認為去看看這位世尊是好的。

各人有各人的禮儀, 有些對佛陀行禮後才坐下, 有些沒對佛陀行禮便坐下; 有些對佛陀打招呼後才坐下, 有些人在佛陀前報上名字後, 才坐下。

各自坐好後, 他們開始對世尊說, 有些沙門或婆羅門到來後, 說及他們各自的法義, 都在自讚毁他, 使到他們不知誰說的是真理, 誰妄語。

佛陀對他們說這樣的疑惑是合理的。

接着佛陀開出十不判斷法義的合理性:

1. 不依傳統 mā anussavena

2. 不依傳承 mā paramparāya

3. 不依傳言 mā itikirāya

4. 不依宗教典藏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5. 不依邏輯 mā takkahetu

6. 不依哲理推測 mā nayahetu

7. 不依表面推論 mā ākāraparivitakkena

8. 不依持見解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9. 不依似是而非 mā bhabbarūpatāya

10. 不依沙門為我師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十不判斷後有兩句是非常重要又常被人忽略的:

佛陀說: 當明白這些事是不善、錯誤的、受智者讉責、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痛苦的, 就該捨棄。

當明白這些事是善、對的、受智者讚賞、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幸福與快樂的, 就該住在其中。

貪瞋痴是不善法, 殺盜邪淫妄語是不善的, ; 無貪無瞋無痴是善法, 戒𣪩盜邪淫妄語是善的。接着是聖弟子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

接着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而中阿含的伽藍摩經裡, 並沒提到十不思想, 只說及殺盜淫妄四戒、離兩舌、離麤言、離綺語的三善想, 另外是離貪、離瞋、離邪見、除去睡眠、調貢高、斷疑度慢的雜亂無章法,   接着是聖弟子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後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伽藍摩經沒提及十不判斷,  不該把此經等同巴利增支部的伽藍摩經的。



星期三, 5月 18, 2022

須達多 . 給孤獨長者

 巴利聖典中, 給孤獨長者出現在律藏與經藏。

巴利聖典中的給孤獨長者的經文與小乘殘典阿含經及後期菩薩教的大乘都不同。說《相應部》第2經第20篇(101)《給孤獨長者經》(《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及《相應部》第1經第48經《祇樹給孤獨園林經》(《Jetavanasuttaṃ》)的內容與大小乘相同者, 是不懂看巴利聖典, 不懂巴利語而人云亦云的。

大乘各經典說及給孤獨長者的, 不知在哪裡, 熱門的大乘經都無提及給孤獨, 除了說發事件發生起點的祗樹給孤獨園外, 則特別提及須達多. 給孤獨長者, 大乘要借助小乘化地部的 《五分律》, 及說一切有部的殘本阿含經, 大乘菩薩們沒為給孤獨長者創作文學啊。

小乘有部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的187經, 不該與《相應部》的二篇經作比較, 因該二經只是說及四對偈吧了, 與小乘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187能作對照的是《中部》143的給孤獨教誡 (Anāthapiṇḍikovādasuttaṃ)

別譯雜阿含187經                                    中部143

世尊聽說長者病了, 即前往探望                長者請舍利弗前往探望

世尊自己設座                                           (巴利聖典沒有那一經是在有人時, 自己設座)

長者對世尊訴說病況                                舍利弗問起長老病況, 長者才訴說病況

佛陀對長者說四不壞淨                            舍利弗對長者說內觀深法, 起步即四念處中的法念處                                                                    的六根

然後說六隨念                                         舍利弗對已是初果的長者說內觀深法: 不執取六根、                                                                不執取六境、六識、六根觸、六根觸受、四界、                              五蘊、無色界四定, 到不執取此世、他世, 不執取                              見聞覺知、不探求已得的、不隨尋隨行心.....                                  意識不依靠這些

長者回答世尊已具四不壞淨        長者向舍利弗要求向塵沙少的眾生開示這深法。

長者亦說已修過六隨念了

長者請人為世尊供餐, 長者當晚往生    長者在舍利弗離開不久, 即往生

長者往生兜率天                長者往生兜率天

長者在夜後到佛前頂禮感恩        長者在夜後到佛前頂禮感恩, 並稱揚舍利弗

別譯雜阿含的偈誦

「此今猶故是,祇洹之園林,仙聖所住處,林池甚閑靜。

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樂,信戒定慧業,正命能使淨。

若能修如是,向來之上行,非種姓財富,能得獲斯事。

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處樂恬靜,最勝無倫匹。」

世尊在重覆須達多天子的這偈時, 此時的世尊改了一詞

「信戒定慧業,正念能使淨,非種姓財富,能獲如斯事。

智慧舍利弗,寂滅能持戒,空處樂恬靜,最上無倫匹。」


在小乘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中的佛陀顯得相當無知, 他自己度給孤獨長者為初果, 度其一家證果, 怎會不知道須達多是什麼果位? 另外四不壞淨是修行的結果, 而非修行的方法, 難怪說一切有部無法修證, 至僧團衰亡。初果已具四不壞淨, 修六隨念亦俱有, 佛陀所教之法怎會如此膚淺? 

巴利聖典的佛陀為什麼沒去探望? 給孤獨長者為什麼不是請佛陀去探望呢? 要說回初果的特質啦, 初果能夠自皈依而不依靠別人啦, 初果的給孤獨長者不願給佛陀麻煩, 故證得初果後, 他盡可能都不煩擾世尊的, 沒向世尊提問, 但佛陀有給他說法, 故我們可以從律藏與經典中見到世尊為他及他家人說法。

四果的舍利弗肯定也知道面前的給孤獨是個初果, 沒有多餘的問答, 問了病況後, 即向他說內觀深法。給孤獨雖然沒有因此而證得更高的果位, 但肯定減輕不少痛苦, 在舍利弗離開不久即往生。而這樣的內觀深法, 舍利弗講明不會教普通居士, 只教有一定修證的弟子, 就教初果的給孤獨。

在他成為天人後, 回來向佛陀頂禮感恩, 就說了一偈, 這偈就是《相應部》48及101那二篇經的偈:

‘Idañhi taṃ jetavanaṃ, isisaṅghanisevitaṃ;
Āvutthaṃ dhammarājena, pītisañjananaṃ mama.
‘‘Kammaṃ vijjā cadhammo ca, sīlaṃ jīvitamuttamaṃ;
Etena maccā sujjhanti, nagottena dhanena vā.
‘‘Tasmā hi paṇḍitoposo, sampassaṃ atthamattano;
Yoniso vicine dhammaṃ, evaṃtattha visujjhati.
‘‘Sāriputtovapaññāya, sīlena upasamena;
Yopi pāraṅgato bhikkhu,etāvaparamo siyā’’ti.

因在此那祗樹林, 仙人團歡喜, 

依法王所居, 我的歡喜生起。

由於明白業與法, 戒與正命最勝, 
因此淨化死亡, 不依家族或財富
因此有智慧的人, 為自身利益, 
如理擇正法, 在此得清淨。
如舍利佛具慧, 具戒具寂靜, 
任何比丘達彼岸, 亦實為最尊。

Idañhi=idaṃ+hi 在此+因此
isisaṅghanisevitaṃ=isi+saṅgha+nisevitaṃ 仙人+團+已歡喜
dhammarājena = dhamma+rājena 依主釋, 依法的王
pītisañjananaṃ =pīti+sañjananaṃ 喜悅, 歡喜+(陽)製造, (形)産生, 形复
cadhammo = ca+dhammo 及+法
jīvitamuttamaṃ = jīvita+m+uttamaṃ 正命+插入m+最勝
nagottena =na+gottena 否定不變格+依家族
paṇḍitoposo = paṇḍito+poso 智者的+人
atthamattano = attha+m+attano 利益+插入m+自己的
evaṃtattha = evaṃ+tattha 如是+在此
Sāriputtovapaññāya =Sāriputto+iva+paññāya 舍利弗+如同+具慧
pāraṅgato = pāraṃ+gato 對岸+已去
etāvaparamo = eta+eva+paramo 這+就是+最勝

此偈跟別譯雜阿含187經, 核心要旨不同, 巴利聖典中部的偈是明白業與法, 那也是初果的特質, 證得無常苦無我及緣起, 明白業果法質, 依戒正命而活。巴利聖典的得清淨是如理擇法, 正念只是修法之一, 雖然重要, 但其重要性並不蓋過其他法的, 擇法成為覺悟要素之一, 其他各覺悟要素也是重要的。

有部的另一殘經本中阿含舍利子相應品教化病經中, 有與巴利聖典接近的故事, 教法由舍利子來, 而內容則是十廣說: 上信、善戒、多聞、惠施、善慧、正見、正志、正解、正脫、正智。
同是有部的殘經, 故事情節居然出現不同, 兩經都只是提醒給孤獨是個初果, 沒有進一步說法, 而巴利本則深入修觀法。給孤獨雖然沒因此而證得更高的果位, 但他向舍利子要求向居士說深法, 這對後世當有重要影响吧。
當時的居士一旦證得初果後, 似乎沒有進一步的修習, 就停在初果, 然後轉世, 轉世後的初果總會遇緣而成就到更高的果位。這是佛陀與各聖者所信, 所以也就沒有向他們再深入地說及內觀深法, 而給孤獨這一情節則說明了往後向居士說法, 可以說及較深的內觀法。

佛陀獨有的內觀修法並沒有在各部派中承接好, 以至部派的僧俗修證無法達聖, 無法對抗外來宗教, 乃至內部的修法亦有各種問題, 結果泥石流一沖, 部派僧俗即被沖散至消失了。

以巴利聖典修行, 僧團歷二千五百多年, 仍然有四果、三果、二果、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