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5, 2022

皈依受戒的重要

 在佛陀時代, 在家人聽了佛陀說法後, 便向佛陀表示要盡形壽皈依佛陀, 此時的皈依已經是二皈依; 皈依佛陀與皈依法。最初的二位居士就是當佛陀覺悟後前往鹿野園途中所遇的兩商人: 達普沙及柏力加(tapussa-bhallikaa)。此事記在律藏大品。後來有了五比丘這首個僧團後, 在家人則表達三皈依: 皈依佛法僧。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aam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aam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aami

當時的五比丘已經是證果聖者, 因此, 皈依僧的僧就不是那些普通僧, 而是四雙八輩聖賢僧伽了。現時三皈依偈也入了經藏, 單獨成三皈依經, 記在小部巴利。

在佛陀時代, 很多在家人是聽了法後, 才向佛陀或僧眾表達要皈依的, 未有戒律時, 就是三皈依。這三皈依並非戒律, 而是表明自己成為信任佛陀、佛法及聖賢僧團將引領自己到達滅苦的涅槃, 這是在家人最初對佛法僧的一種信任, 這樣的信任或信心稱為saddha, 很基本的信心吧了, 隨時若證明佛法僧對滅苦無益的, 亦可對任何人說自己不信, 轉信其他, 這亦沒什么的, 任何未證初果者, 都可以從信佛中退信而轉信其他。而一旦證得初果的, 就不會退轉, 此時的信心也是saddha, 但這信心堅固不動搖。

信佛、信法、信僧伽又信什么呢? 就是相信佛陀是如來、是阿羅漢、是正等正覺、是德行與行持具足、是善說或善逝、理解世間、是無上調御師、是天人與人的老師、是覺悟者、是世間所尊敬者。其實即是佛陀念。

itipi so bhagavaa arahaṃ sammaasambuddho, vijjaa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u, anuttaro purisadammasaarathi satthaa devamanussaanaṃ buddho bhagavāāti.

相信法是世尊所善妙及詳細宣說的, 可親自見, 無時間限制, 請來看看, 導向(涅槃); 智者皆能親自體證。即是法隨念。

svaakkhaato bhagavataa dhammo, sanditthiko aka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uuhiiti.

相信僧伽是世尊的弟子僧團善於修習; 正直入道; 正確修習;依教奉行。他們即是四雙八輩人, 那才是世尊的弟子僧團, 應當虔誠禮敬, 應當熱忱歡迎; 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十敬禮; 是世間無上福田。即是僧隨念。

supatipanno bhagavato saavakasaṅ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aavakasaṅgho, 

ñaayapatipanno bhagavato saavakasaṅgho, 

saamiicipatipanno bhagavato saa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aari purisayugaani atthapurisapuggalaa.

esa bhagavato saavakasaṅgho, aahuneyyo paahuneyyo dakkhineyyo añjaliikaranīīyo,

anuttaraṃ puuññakkhettaṃ lokassaati.

這僧隨念就明確指出世尊的僧團是四雙八輩聖弟子, 而非普通的僧團。所以皈依僧的僧指的是由出家與在家組成的聖賢僧團。

三皈依是在家人對相信佛法僧的初步聲明。後來戒律陸續被制定, 對於居士來說就開始也有了五戒與八戒的持戒。五戒是盡形壽的, 即是這一期生命, 而八戒則是特定日子如僧團誦戒日或居士到寺廟持八戒期。現今若居士各條件許可, 亦可天天持八戒的。

律藏是為出家眾制定的規則, 並沒特別為在家人限定戒律規則, 只是經藏裡有在家人該受持五戒或八戒的記載, 而條文則參考律藏出家戒的相同條文。

在家人聽了或看了佛法, 認為可信的, 首先要皈依與受五戒先。在上座部皈依受五戒是同時進行的, 三皈依並非戒, 只是一種聲明對佛法僧的信任吧了, 戒才是五戒或八戒。修學上是戒定慧, 定與慧以戒為基石, 故沒持戒, 定就難生起, 慧將更難。受戒給居士則任何持具足戒的出家眾都有資格, 該出家眾只是代表僧團授戒, 而非就成了在家人的師父; 不過亦有在家人專找某位師父去求戒及學法亦跟那位師父, 這亦可以。

在南傳僧俗的觀念裡, 戒師與襌師可以有很多位, 在家人無須跟死某一位的, 而在襌修營或寺院的法會等, 三皈五戒或八戒也是會授與的, 那也只是僧人念一句戒文, 在家人或居士眾跟著念誦, 誦完後, 出家人給與祝福, 在家人或居士答應一聲, 就完了。

皈依持戒的重要:

1. 表示對佛法僧的信任

2. 入佛門註冊成為佛陀的學生

3. 將會開始學習持戒、了解戒律

4. 將會開始學習佛法, 了解佛法

5. 以戒為基礎, 踏上修行路, 實踐與驗證佛法

6. 表示不再對那些神棍或神廟去拜, 五戒弟子可回向功德給天眾, 無須去拜高低神鬼

7. 有戒有定有慧的, 將受到護法神的保護及指引, 諸如在樹林迷路或遇惡畜, 護法神會保護, 免危難

8. 有戒後, 就可修戒隨念

9. 證果特徵之一是戒不壞淨, 若不皈依持戒, 肯定與證果無緣, 佛世時所有證果者必然立即皈依持戒的; 現今若沒持戒, 不要說到證果, 證個定都難

10 皈依持戒是有福的示現, 若連如此容易做的一件事都無法成就, 其他就更難了

若找不到上座部受具足戒的僧眾求戒, 也可向北傳的僧眾求戒, 反正南北傳的三皈依與五戒內容也一樣, 只是受戒儀式上及解釋上, 南北有別。

授戒僧只是代表僧團, 所以五戒子跟戒師在求戒後, 可以各行各的。最初的二位商人居士皈依佛陀後, 也是各走各路的, 他們並沒跟佛陀去鹿野園。

若是修習森林派的在家人, 因為護外襌修是必修科, 有皈依受戒的, 五戒或八戒, 就多眾生與護法保護。

而現今科技發達, 亦可利用视訊進行三皈五戒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