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Yānīdha: yāni + idha 任何+在此, 連聲詞。yāni是已變格的中复主名詞, idha是不變格詞, 此岸彼岸是idha para, 在此亦指此世間, 而世間在巴利三藏裡指的是身心。不變格詞可與其他詞構成連聲詞, 亦可與复合詞構成复合連聲詞。此二詞連在一起, 短音的i去除, 接連idha後轉為長音。
bhūtāni: 過去分詞bhūta的中复主對格, 已出生, 眾生。此詞跟satta, pāṇa是同義詞, 都是眾生, 但種類有別。凡是已出生, 包括植物、神鬼等, 有呼吸或沒有呼吸的生物, 有沒有心識都包在bhūta裡。satta指有情識的生物, 故植物並不在輪迴眾生之列, 但包在bhūta類中。而pāṇa指有呼吸的生物。有沒有生物沒有呼吸的呢? 有啊, 科學家在最近才在以色列找到沒有呼吸系統的生物。但佛陀時代即透過襌定見到有生物沒有呼吸的。
samāgatāni: 過去分詞作中主复, 由前綴sam與āgata形成。前綴有集合、聚合之意, āgata是āgacchati的過去分詞, 已來了, 就是已來聚集了。聚集作善, 得善果, 得樂, 得定, 得智慧, 會多作善因。得智慧, 得解脫, 得解脫知見, 入聖。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此是不變格詞vā的結構。bhummāni 地上, 梵語是bhūmi, 印尼語是bumi, 都是同源。antalikkhe 是天上, 與地上相對的詞。yāni在句子中間, 即任何地上或任何天上, 偈誦結構較長行句法靈活。此兩詞都是在人世間或世俗所用, 與六道輪迴的天與地所用詞語有別。
Sabbeva: sabbā eva, bhūtā sumanā, 同一變格詞組, 复數主格, bhūtā是主詞, 另二詞是修飾主詞的形容詞, sabbā bhūtā sumanā 一切已出生的眾生安樂。加eva為加強語氣。
sumanā: 由前綴su+manā構成, su有好、善、舒適之意。manā是心意, 好的心意, 心好, 善意, 心善, 舒心, 安心, 安樂。
athopi: atho+api, 接着+亦, 二詞都是不變格詞。
sakkacca: 獨格, 恭敬後。
suṇantu: 祈願式三复, 願他們聽。
bhāsitaṃ: 過去分詞作對格單數, 是suṇantu的賓語。
聽經是須用恭敬心, 以恭敬心聽法能入心, 被心記憶及由心推動實行。
第二段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Tasmā hi: 固定片語, 如tena hi, taṃ hi等, 這些固定片語不能拆分當中的詞來個別理解意思, 而須整體理解其意。目前所知道有巴利語的固定片語的字典是志蓮淨苑出版的Dictionary of Pali Idioms,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Thera, Ph.D.
從格的ta雖是變格, 但后面的hi是不變格, 故兩詞并列成固定片語, 譯為因此。
nisāmetha :動詞的使役形式, 第二人稱复數, 意思: 你們使傾聽。使誰來聽? 眾生。此處的你們指各層天的天眾。佛教認為神不只一位, 而是很多, 無一主宰神。
sabbe: 形容詞, 一切。修飾bhūtā。
mettaṃ karotha :動詞顯示第二人稱复數, 你們作或譯為施亦可, 施慈或作慈。
mānusiyā pajāya: 人類的世世代代。天界的諸神, 大能小能的一個善行是保護人。在佛教, 神該保護人, 善人聖人能得到更多更大能的神所保護。有個說法是三皈依者有36類善神保護, 而持五戒的佛教徒則再加25善神護身。那有襌定觀智及果位者, 善神護身數將更多, 這些人的念頭若起, 就有護法去使念頭實現。所以佛教徒無須拜神的, 修行好, 自有神護, 我們迴向功德給護法神即可。巴利經中關於人的詞語有個: nara, manusa, pajā, purisa, puggala, 意思接近而各有不同。
Divā ca ratto ca :日及夜及, 標準的ca結構。日與夜表示時間, 無間無盡時, 無時無𠛑。巴利經里的夜有長久的含義, 日夜無間即是永遠。由於日夜會交替, 有變化, 所以就算有變化, 天神護人也是該做的。人呢, 亦會念天敬天, 所以佛教亦有天隨念的修法, 亦有請天眾來聽法之偈。人與天神是互相護持的, 地位是平等的, 都是輪迴中的眾生, 天神與人類其實各有各的善, 是人看天界神仙好, 而天界神仙看人類好, 因為人界容易修行證果; 但對無修行者或已證二三果的, 天界是善道及證四果處。對無修行的天神來說, 福報享完就起惡報, 人界是惡報中最好的地方, 故天神轉生, 就希望轉落人間而非無啖好食的餓鬼及苦道的地獄。
haranti ye baliṃ: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haranti現三复, 此處的他們指天神, 他們的力量是大於人類。不過人類亦能修止觀達到神通, 亦能施行神跡。在佛教, 各級力量的天神都需要聽佛法, 以延續善福。天神修行證悟是會比人類快, 但是跟人或其他眾生一樣, 都是難聞佛法, 有大福報的天神更是常處玩樂中, 好難修苦與滅苦的佛法。所以要修行, 要嘛就是在人間證果先, 未證果而上天, 沒保證。在人間修得初果, 才有保證入流到最終的般涅槃。否則以善福上天, 輪迴無保證了。
ne : ta的對格复數特別形式, 正常是te。
rakkhatha : 現二复, 你們保護。-a類動詞,此類動詞比其餘六類動詞在數量上多很多, 用於平述句子中。動詞分類, 其實分開使役動詞及非使役動詞即可。
appamattā: 此詞有三種拆法: appa+mattā 少+量; a+p+pamattā 否定前綴+插入字母+放逸; appa+m+attā 少+插入字母+自我。第三種拆法是絶對的錯誤。佛陀否定有我, 絶不會有自我的名與少。故可排除第三種拆法及其意思。另二種拆法則須看上文下理來決定。在此則是不放逸之意。
第三段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ṃ kiñci: 可視為固定片語。kiṃ ci, 無論什麼, 任何。非常多的固定片語由對格、具格及處格構成。鼻音遇-c, -p, -k會轉成同組的鼻音, 連聲詞的規則。連聲文法規則從源頭語的亞蘭語流傳下來, 與亞蘭語並列的希伯來語也有大量連聲詞的轉音規則。
vittaṃ: 財富。巴利語經藏與律藏由阿羅漢審訂, 用詞精準。從此詞亦可見一例。在經藏中, 其實很少見此詞, 較多見的是bhoga。這二詞是同義詞, 但背後的觀念則有別, 故在經律中的用法有別。三寶經的這財富無論在哪裏, 都不及三寶之勝, 這樣的財富並不帶來快樂。而用bhoga時, 這財富是被擁有的, 能帶來快樂的。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vā結構句子, 不變格與變格並列, 標點符號是第五及第六緬版三藏加入的, 第四次蘭卡結集與英國版本並沒有。在此或在哪的結構是常見的vā結構, 而後面在天界或, 這個或是指vā句子, 故第六緬版在天界前加個逗號, 方便後學分別句子吧了。在此即在此世, 在哪即在已解脫的對岸, 而在天界就看在世時有否證果了, 只有善而上天界的, 看業緣決定, 大多數輪迴多, 福盡即再入輪迴道; 若在世已證果, 就在世間或在天界, 都必然流入般涅槃的完全解脫。
ratanaṃ: 寶。在巴利聖典中, 有分三寶的佛法僧, 亦有七寶的金銀居士王馬象等國家防衛𠔊種。佛法僧三寶的觀念是漸進式而有的, 最初是佛與法吧了, 在有五比丘後, 才開始有佛法僧三寶。佛陀亦為佛法僧下了定義, 隨佛陀的觀念即可, 歷代出家與在家聖眾也隨佛陀所定下的觀念而宣揚, 一直流傳至今。僧團是四雙八輩聖弟子組成的, 包括出家與在家聖眾, 正是有聖弟子一代又一代地把佛說的正法傳揚, 今天才仍有正法可修可證。
paṇītaṃ: 形對單, 最優勝。在佛教, 我們不是三體合一的神觀, 而是佛法僧都是寶, 三位因緣觀。最優勝的是三寶, 而各寶的內容亦非單一, 佛寶有三類: 普通覺者buddha, 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 獨覺者paccekabuddha。法有不同分類法: 戒法定法慧法解脫法及解脫智見法的解脫道修行五順序法; 亦有三十七品助道法, 各分類法及各法本身的內容都非單一, 必有因緣觀在其中。僧寶有八類聖者。佛陀把解脫八苦之法指導眾生, 輪迴的眾生中, 佛陀最勝, 不再輪迴了; 法是佛陀的老師, 佛陀亦禮敬法, 解脫世間煩惱的無量法中, 解脫法最勝。僧是隨佛修解脫法的賢聖團體, 是開法眼的佛弟子, 團體中, 賢聖團體最勝。佛陀已入滅, 佛法由賢聖的出家在家弟子所傳承與弘揚, 至今已過二千五百多年了。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沒有與如來等同。tathāgatena可以有三種拆法:tatha+āgata, tathā+āgata, tathā+gata。第一種是形复, 真+來=真來。第二三種是副复, 如來、如去。譯為如來是從前至今的譯法, 如此而來。佛陀自稱亦是用tathāgata的, 並不用buddha。
idampi : 鼻音連聲詞, idaṃ+api/pi, ima的中主對單, 意思: 這。修飾ratanaṃ的, 定指功能是一種指明或特別指出這個, 而非別的。連聲詞在巴利經藏與律藏中有大量, 跟源頭語的亞蘭語有關係。亞蘭語是從閃語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轉聲變化, 由於原初沒有元音關係, 只有子音, 與其他詞合在一起時, 個別子音不發音或轉別音, 梵巴語承接這規則。
buddhe : 陽處單, 在佛陀處。有人譯為諸佛最勝, 與文法不相符。句子中, 這寶才是主詞。形容詞的最勝修飾的亦是寶, 而非佛的。在古印度時, buddha不只佛教在用, 耆那教亦有用, 因此佛陀自稱如來, 而在律藏中, 用覺者世尊buddho bhagavā。巴利長部只提及五佛, 第六佛是喬達摩佛陀, 彌勒極少被提及, 彌勒佛的救世觀有受到猶太教的彌賽亞影响。
Etena saccena: 英譯為"by this truth", 中文有譯為"由此真實故", "以此真實"。具格譯法: 以..., 由..., 依..., 用..., 具..., 另外具格在一些條件下, 可表示理由、原因。sacca是真實、真理、諦之意。四聖諦是cattaro ariyasaccāni。三寶經中, 說明在佛法僧處, 這寶最勝, 這真理。
suvatthi : 此詞可以有三種拆法: su+vatthi, su+v+atthi, u+v>o, sotthi。第一個拆法是好的灌腸、好的護套, 跟此經沒關係。第二種拆法是歡呼、打招呼, 等於現在的嗨, 你好。跟此經亦沒關係。第三種的拆法是快樂、祝福、安康、健康等意思。是此經的意思。suvatthi只出現在小部, 另四部都沒有。sotthi則較常用, 故suvatthi可被視為sotthi的另一種形式。吉祥經用sotthi, 三寶經用suvatthi。
hotu: 祈三單。祈願式可表達願望、命令、邀請。而hotu此詞無論在何處都是表達願望、祝願。在源頭語的亞希語中, 命令式再細分為鼓勵式、情態式及祈願式。在巴利語中, 表達語氣的動詞類是祈願式與命令式。
第四段
Khayaṃ virāgaṃ amataṃ paṇītaṃ, yadajjhagā sakyamunī samāhito;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Khayaṃ 熄滅, 此詞跟nirodha是相通的, 漏滅, 但兩詞在細微處還是有別的。khaya的滅用於個別煩惱, 如貪滅、瞋滅、痴滅時, 用khaya; 整體煩惱的滅, 用nirodha。故四聖諦的苦滅, 用nirodha。三結熄滅的滅是parikkhaya, 生滅隨觀智的滅又是另外的詞, vyaya, 此詞指衰退, 退了後還是會再起的, 所以那個階段是生與滅不斷地交替, 與khaya 及nirodha 不同的。
virāgaṃ : 離貪、無貪。前綴的vi 有分離、離開的意思。修證上, 離開貪時, 該時即是無貪, 是善的。而把貪根拔斷, 則至少修到三果。
amataṃ : a-mataṃ 不死, 另一名稱是涅槃。各宗教都有不死、永生的盼望,佛教的不死指證入涅槃, 與他教不同的是, 涅槃可在生時能證到, 五取蘊與意識同時熄滅, 是可以通過修觀經驗到的, 而不是在死後。般涅槃是不生不死的, 在四果連身心滅盡時, 就是般涅槃。在生時的不死狀況是涅槃。
paṇītaṃ: 形容詞作對單, 最勝。三寶經中的佛法僧三寶, 當然是最勝。
yadajjhagā : yad+ajjhagā , yad=yaṃ指示前面的一句, ajjhagā=addhigacchati 經驗, 獲得。
sakyamunī : 此詞是釋迦牟尼, sakya+munī 釋迦+牟尼/聖者。釋迦族的聖者。釋迦族在佛陀覺悟後, 一家人及親族都修證聖果。一人出家, 家族有福。這也是南傳佛教國家的傳統觀念。釋迦族在佛滅後, 仍分得舍利, 我們就是從釋迦族後人處得到佛陀的舍利子, 證明釋迦佛陀是歷史人物, 而非神話人物。他修解脫道而般涅槃, 其家族也有不少人從輪迴解脫。
samāhito: 過去分詞作陽主單, 專注的意思, 在三寶經中, 指已達到襌定。此詞在巴利經藏五部都有的, 該是重要的詞語。在長部闍沙泥經講及四念處時, sammā samāhito sammā vippasanno 正確專注, 正確內觀, 即有正確有不正確, 這須要由走過路的老師指點。正確專注才能入定才能修觀。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什麼也沒與那法等同。這里指明那法=釋迦聖者所教的解脫法, 而非其他人所教的法。當時有婆羅門法、耆那教法、順世教法等六師外道法, 還有西方耶教法, 波斯拜火教法.....不是只有六師外道法。指示詞有定指的功能, 指明那是釋迦世尊的教法。samatthi= sama+atthi 有等同, 前面有個否定不變格, 沒有等同。
dhamme: 可作處單或對复, 無論那種, 佛法僧都是最勝的。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可看第一至第三段
第五段
Yaṃ buddhaseṭṭho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nā tena samo na vijjat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buddhaseṭṭho: buddha+seṭṭho 形复, 佛陀最勝。給出滅煩惱的八種聖法導向煩惱的完全止熄, 無須求大能神, 無須在不可知的死後, 而是通過自己努力, 在今生現世上, 能達到。佛陀與八類聖弟子已作出榜樣, 在現生能達到與天神一樣的快樂, 並超越天神的煩惱止熄。這是佛陀的最勝。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讚揚清淨。suci有清淨、純粹、清楚的意思。佛陀所讚揚的是心的清淅淨化, 沒有雜染、沒有煩惱、沒有污染, 心已完全淨化、捨除不善的質素。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定+心+相續+他們已說了, 复合連聲詞。samādhi 音譯三摩地, 意譯是襌定, 這詞包括色界四層襌與無色界四層定。mānan: 心, 此詞有聲音的變化, 尾鼻音遇上齒音的-t, 轉為同組鼻音n。tarikañña是相續的意思。āhu: 过三复。他們已說了。整個詞的意思: 他們已稱為定心相續。
Samādhinā : 具單。由於後面有sama, 故此詞用具格, 與定一起, 指四襌八定。從正定轉觀需轉出近行定先, 安止定時, 心是專一而深入。故心要觀察在變化中的所緣時, 須退回近行定才能。各層正定都有近行定, 不境襌與襌或定與定之間, 總有中間地帶, 這中間地帶就是近行定所在。但上到無色界則沒有這中間地帶, 所以四無色界的四定無法修觀。因此佛陀把能修觀的襌定, 制定在初二三四襌。
tena samo na vijjati: 此句中的tena作不變格詞的原因或理由理解, 譯為因此。能表示原因理由的格有具從二格。vijjati 是ya類動詞, 有內連聲的變化, 動詞根vid+ya=vijja+ti = vijjati, 現三單, 出現、存在。因此沒有等同出現/存在。
idampi dhamme...suvatthi hotu.可看第一至第三段
第六段
Ye puggalā aṭṭha sataṃ pasatthā,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Te dakkhiṇeyyā sugatassa sāvakā,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e :代名詞在巴利語文法書上有四種:人稱、指示、關係及疑問。這些代詞亦分陽中陰性, 亦分單复數。詞干ya, ta屬關係代名詞, ye可以是對复或處單, 在此是處單, 在任地方。
puggalā aṭṭha : 指八種人: 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向四果、四果。向果與證果共八類人士。那些屬於向果人士呢? 已上觀智路又未滅五取蘊的道上人士。
sataṃ pasatthā 讚揚具正念者。sata作中性解具正念者。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這四對人士, 就是指四向果與四果。
Te dakkhiṇeyyā: dakkhiṇa+eyyā組成, 形容詞加尾綴, 仍是形容詞, 修飾sāvaka。有一類尾綴加了在名詞或形容詞後, 使詞語功能改變或意思改變, 此詞改變了意思。原意是南方或正面, 加了尾綴後, 引申為值得供養, 指善逝的聲聞弟子值得禮敬或供養。在佛教, 單純生起布施的念頭已起福德善業, 單是布施給小昆蟲亦有大量善福德, 而三寶經則說明善逝的聲聞弟子值得供養, 福無量。中部的布施分別經有分析布施給動物至佛陀的功德分別。
sugatassa sāvakā: 善逝的聲聞弟子。sugatassa是過分作屬格, su是前綴, 有善、好、舒適之意, 後面的過去分詞可拆為gata或āgata已去或已來,故可譯為善逝或善至, 善來。聲聞弟子是佛陀的聖弟子, 修解脫道得聖果的弟子。善逝是佛九號之一, 佛的九個稱號亦即佛隨念, 四十業處之一, 能證得近行定。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在此處有二大果。由於大果的果phala是中性, 故二也用了中性复數。二大果即三果及四果。
saṅghe: 在僧團中。saṅgha是個集合名詞, 四人以上是僧團。佛世時, 僧團此詞若不說明, 就包括四眾弟子並已證四雙八輩的聖弟子。普通未證的, 稱出家者(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 居士(男居士、女居士)或在家人、到凡夫、愚人等, 各有各的名稱。
三寶經第七段
Ye suppayuttā manasā daḷhena, nikkāmino gotamasāsanamhi;
Te pattipattā amataṃ vigayha, laddhā mudhā nibbutiṃ bhuñjamānā;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suppayuttā :連聲詞, su+p+payuttā, 前綴的su 有善、好、良、舒适的意思; payuṭṭā 是payuñjati 的过去分詞, 已全面應用、已致力于, 合起來, 已善於全面應用、已善致力於, 在三寶經中, 譯為善治理。動詞的符號是ṃ-a, 尾鼻音遇五組子音後, 轉為同組鼻音。yuj 是動詞根。pa有全面、完全的意思。
manasā daḷhena: 兩詞都是陽性具格單數。manasā 是心組的具單, daḷhena是形容詞, 具堅固, 形容詞可跟在所修飾名詞前或後, 位置沒一定。在佛世時的經藏時代, mana, citta, viññāṇa 心靈、心、意識這三詞是相通的, 只是用在的範圍不同, 一直到注釋時代, 開始分別, 到大乘發展為八識, 更與佛陀所教有衝突。六識說符合現代的腦神經科學。
nikkāmino : 離貪者。nik+k+kāmino, 詞干是nikkāmi。佛教的貪有三詞較常見: taṇhā, rāga, kāma, 從粗糙的男女情慾到微細的喜歡、喜愛, 十二因緣公式中, 是渴愛taṇhā, 包括所有類別的貪。三寶經中主要指情慾的貪者。
gotamasāsanamhi; gotama+sāsanamhi 喬達摩+ 在教說處, 在喬達摩教說處, 就是在佛教處。佛教, 在巴利聖典已有的了, 一是此詞, 一是buddhasāsana。就是佛陀所說的生活教育, 與拜神那些無關係。佛教無須拜神, 用回向功德即可。
pattipattā : 並列复合詞, patti+pattā, 二詞意思都是達證、達到。佛教的證覺有一個過程, 漸進式地到達一個解脫的滅, 從來沒有頓悟這回事。釋迦佛陀從修證也用了六年時間, 還要修錯了, 到改正後也用了一日一晚, 從證初襌到四襌轉修觀後, 再逐漸深入四聖諦、走七清淨道, 才到滅五取蘊的微細煩惱而解脫十結的。法次法向dhammānudhamma 此詞即說明佛法是有次第性的, 巴利語句法與詞句等, 也顯示次第性。
amataṃ vigayha: 入不死後, vigayha 是獨格, 其現三單是vigāhati, 此詞與進入的pavisati 的用法有別, 巴利佛經是由佛陀所說, 阿羅漢所記錄, 用詞非常精準, 同義卻不同用法。進入不死是名法的進入, 與色身的進入, 分別用二個詞。
laddhā : 獨格, 已達到, 已得到。現三單: labhati。
mudhā : 不變格詞, 指示涅槃, 而非常見的nibbāna, 似乎有着深意。涅槃的同義詞有好幾個, 不死是其中之一, 熄滅是另一個, 此詞也是另一個。在不同的經典用上同義詞, 而這些詞語又各有其詞性及微細差別。
nibbutiṃ : 與熄滅的nibbuta很接近。但nibbuti是陰性名詞。寂滅、快樂、涅槃。
bhuñjamānā: 現在分詞作主格复數, 修飾te 他們。現三單是bhuñjati, 原意是他吃, 他享受, 他享用。在三寶經中, 他們享受熄滅、寂靜之樂, 也用上bhuñjati。此動詞的符號是ṃ-a, 其中尾鼻音遇到後面的五組子音之一組時, 即轉為該組的尾鼻音。此詞的-j- 屬腭音組, 故轉為ñ鼻音。
第八段
Yathindakhīlo pathavissito siyā, 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
Tathūpamaṃ sappurisaṃ vadāmi, yo ariyasaccāni avecca passa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thindakhīlo : 連聲詞, yatha+indakhilo, 而後詞則是复合詞inda+khilo合成, 猶如+因陀羅+柱子。古印度的美學高度發達, 無論是繪畫、建築、戲劇、文學等都是。柱子刻上因陀羅神象作裝飾, 該是當時的流行做法, 寫到詩偈中。
pathavissito : pathavi+s+sito 躺在地上。由於前詞在說柱子, 故此詞意思是柱子插入地上。
siyā: 動詞根As 的祈三單形式, 表示可能之意。其現三單是atthi。
catubbhi vātehi : 兩詞都是具單, 通過四(方)的風
asampakampiyo: 由四部組成, 三個前綴+根本名詞kampiyo, 前三個a, sam, pa都是前綴, 各有意思。名詞本意是動搖, 加pa, 指超越尋常的動搖, 前再加sam, 指伴隨, 伴隨超越尋常的動搖, 前再加否定前綴的a, 不動搖, 而這動搖是超越尋常的, 換句話說, 對四方八面無論何等的超級風暴, 都不會動搖。有定有智有慧, 才可處在四方吃來的風中, 也不動搖。有沒有定, 非看歷了什麼境界, 而是看在經歷一些情境時可否有定力站定面對。佛陀在面對瘋象瘋婦時, 就是站定面對。在襌修歷幻境時, 也須定力直接面對的。
Tathūpamaṃ : tathā+upamaṃ, tathā分三種詞類: 形容詞: 真實的、事實的; 心性名詞: 真實、事實; 不變格: 如此、如同。在三寶經中, 作不變格理解。upamaṃ在复合詞中作等同, 如同。故此詞看似是連聲詞, 由於upamaṃ的關係, 确定為副詞复合詞而帶連聲, 复合連聲詞。
sappurisaṃ : 由前綴的sa+p+purisaṃ, 陽對單組成。前綴的sa可以是幾個詞的縮略詞, 如saha, sayaṃ, sant等。此詞的sa 是sant的𦂨詞。sant有好、善、真實、真理。此詞多譯為善人, 賢人, 少數譯為真人。指已通達教理及已在修行, 但未證聖的人, 跟沒去看沒聽聞佛法的普通人有別。
vadāmi: 現一單, 我說。
第九段
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 gambhīrapaññena sudesitāni;
Kiñcāpi te honti bhusaṃ pamattā, na te bhavaṃ aṭṭhamamādiyan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e: ye...te 是句子結構, 主從句關係, 無論誰/誰...他們。梵語經典較多這類結構句子, 巴利經典相對較少, 文法書或課程, 梵文會特別有一章或一課來說, 而巴利文法書或課程則輕輕地帶過。至於翻譯, 意譯通常被中文文法取代。
ariyasaccāni : 复合詞, 聖諦, ariya+saccāni 聖的/聖人的+真理/諦。以中性复数表示內容的個別, 故指四聖諦, 四種聖人的真理: 苦集滅道。苦指人生八苦; 集指愛取二支; 滅指取愛之滅; 道指聖八支道。初果時滅五取蘊之取; 三果時滅貪愛。
vibhāvayanti: 他們顯耀, 指四雙八輩聖弟子證得四聖諦。此詞只有小部才有, 可被視為佛滅後才有的詞語。
gambhīrapaññena: 复合詞, gambhīra+paññena, 形容詞复合詞, 以深慧。
sudesitāni: 已善說了, 過去分詞作中性主格复數, 修飾聖諦。
Kiñcāpi : 連聲詞 kiṃ+ca+api , 就算、即使。
te honti : 現三复, 他們是, 系動詞。a類動詞。
bhusaṃ: 形對單, 非常多, 大量。此詞所修飾的詞是bhavaṃ, 合起來是多生。指初果就算放逸, 也不會受第八生。
pamattā: 放逸, 懶散。過去分詞可作動詞過去式。此詞在此是多功能詞, 作謂語修飾名詞, 亦可作動詞過去式。
na aṭṭhamamādiyanti : aṭṭhama+m+ādiyanti, 第八+插音+發生。被動式, 現三复, 第八次出生, 指證初果後只會在人間或天界出生七次, 必定般涅槃, 不會再有第八生。
te : 人稱代名詞主格复數, 與動詞aṭṭhamamādiyanti 相配。
bhavaṃ : 存在。對單。
第十段
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 , tayassu dhammā jahitā bhavanti;
Sakkāyadiṭṭhī vicikicchitañca, sīlabbataṃ vāpi yadatthi kiñci.
Sahāvassa: 連聲詞, saha+avassa 伴着, 伴有, 與...一起+逆意。
dassanasampadāya: 复合詞, dassana+sampadāya 見+達證, 成就, 獲證。此詞的見指見涅槃證初果。證初果是需要證得滅法, 尤其滅五取蘊。在種姓智時, 心以涅槃為所緣, 但涅槃並非因緣法, 不待條件而證的, 在行舍智時日修夜修, 在入流道時經驗兩邊同時滅。這個兩邊同時滅或滅五取蘊, 說不待條件只是指這滅的狀況不待因緣條件, 而非指證得這滅的修行方法不待因緣條件, 佛陀明語入預流果須要四個條件, 首個就是善知識, 這善知識要嘛是已證果聖者, 要嘛就是非常熟悉巴利聖典者。遇到走過路的聖者指導是最好, 否則遇熟悉巴利聖典者亦可以, 指原典非只懂翻譯者。
tayassu : 連聲詞, tayo+assu 三+可能是。
dhammā: 諸法, 前面是三, 三法。故此詞是复數。
jahitā bhavanti : 對於bhavanti 是否屬系動詞, 各文法書意見不一, 緬版的文法書認為是系動詞, 而蘭卡的文法書不認為是。是與不是影响什麼呢? 時式的不同。有條文法是過去分詞配系動詞構成現在完成式, 否則只是單純的現在式。而過去分詞還是作過去分詞的功能, 但主動詞是現在式。jahitā 已捨棄了的, 修飾法。他們可能已捨棄三法。有assu這詞在, 此句即成假設句, 可能。
Sakkāyadiṭṭhī : 复合詞, 亦有連聲變化, sa+k +kāya+diṭṭhī, 前綴的sa 可以是三個詞的縮寫: saha, sayaṃ, santa 與...一起, 我的, 自己的, 存在的。故音譯薩迦耶見, 而意譯有: 有身見, 把sa理解為santa存在, 存有; 我身見, 把sa理解為sayaṃ 我的, 自己的。"我見"這詞則是說一切有部雜阿含所譯。由於原詞有kāya 身體, 故單譯為"我見"並不適當。kāya指五蘊, 作一個身心整體。diṭṭhī 見解。有身見指五蘊有靈說, 屬邪見。在觀名色與緣起後, 這見解會被一連串的無我現象所瓦解, 直到同時發生取與滅時, 就不會再信任何其他教。
vicikicchitañca: 連聲詞, 疑+及。十結中的疑有一定範圍, 並非所有疑都是煩惱, 只有對八類事物有疑, 才是疑結: 1. 佛 2 法 3 聖僧團 4 戒 5 過去 6 未來 7 過去及未來 8 緣起。這八疑結中並沒包括現在, 與此八疑無關的疑惑不包括在疑結中。
sīlabbataṃ : 复合詞, sīla + abbataṃ 戒+ 沒有道德責任, 古譯戒禁。按原意是指沒有道德責任的戒律或戒律沒有道德責任。佛教從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到具足戒, 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責任, 任何與此違背的, 無益無慧及有苦果。
vāpi :連聲詞, vā+api 或+亦。兩者合在一起是同樣的, 同等的; 表明身見、疑及戒禁是同等。若理解為"或", 只捨其中之一, 不符實際。若是"或", 經文不會加api, 直接用"vā"即可。vāpi就是同樣的。
yadatthi : 連聲詞, yad/yaṃ + atthi, yad是梵語詞干, yaṃ 是巴利語對格, 指示代名詞, 若不依梵語拆法, 依巴利語拆法, d是插音, ya+d+atthi, 沒影响最終的理解。此詞的指示代名詞yaṃ指身見疑戒禁。atthi 是動詞, 有之意。
kiñci: 連聲詞 kiṃ ci 無論什麼, 任何。
段落: 1-10 11-12, 13-15, 16-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