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塵識‧大腦運作機制
所有的訊息(外塵)都從感覺管道(六根)進來,都先進入視丘,在那裡分類後送到合適的處理站去處理。例如看見草中有一條蛇(境),這個訊息(塵)兵分兩路進入大腦,兩條路都通到杏仁核。
這就是佛法上說,當身心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時,感受生起。
第一條路,訊息進入視覺皮質(眼根),一個長的、細的、會動的綠色東西,有花紋在牠的背上(眼識作用)。接下來,辦識中心開始運作,分別這個東西是什麼,稱為「蛇」(意識判別作用),原來儲藏在長期記憶中有關蛇的訊息被釋放出來,成為一個集合訊息:「是蛇!在這裡!現在有危險!救命!」(想的作用),這個訊息送到杏仁核(受生起),身體立即作出反應(行:有意識的行,構成業力)。
第二條路,由視丘(眼根)直接將訊息(塵)送往杏仁核(受生起),身體即時作出反應(行:無意識的行,沒意業,但還是會有身行及業力)。
兩個境,某人說一句說話,假設是面對面的,就有四種情況。
某人說一句話(塵‧訊息)進入耳朵(耳根),語氣及聲線等,進入海馬回(處理訊息中心‧耳根),其他視覺訊息如面容、表情等訊息則進入視丘處理,接著分別為某人的說話、語氣、聲音、面部表情等,從長期記憶中將有關訊息綜合,得出第一種情況:「這句話與經驗知識不合!」訊息送到杏仁核,產生不喜歡的感受,作出反應是反駁。這個經驗被儲存於潛意識中,即是杏仁核,此後,再遇上這個人或類似的人或類似的說話等,都會令人生起不愉快的感受,新的不愉快感受又再強化,成了瞋恨,以後凡遇上這類人的人、這類型的語氣、類似的說話,都只會增加反感及瞋恨。這就成了佛教所說的習性反應,即是無明緣行,即是我執。世俗的說法較溫和:偏見。
若以第二條路來回應這一句話,情況會如何呢?由視丘或海馬回直接將訊息送往杏仁核,即時反感及反駁。這個反駁會涉及想蘊的,沒有想蘊的參與,是不會發到語言的。身行可
以無意識的參與,口行尤其駡人或反駁就好難不會無意識的。
某人都是說那麽一句話(塵‧訊息)進入耳朵(耳根),語氣及聲線等,進入海馬回......從長期記憶中將有關訊息綜合,得出的想法是:「這個人的話說得很有趣!」訊息送到杏仁核,產生喜歡的感受,作出反應是笑。這個經驗被儲存於潛意識中,此後,再遇上這一類人,這一類語氣,我們都會感到歡喜,這就是習性反應,也是我執。
這樣的歡喜反應有時也因刺激很大而直接從根門進入潛意識而直接作出反應。
修習內觀可以切斷第一條路的路線,將第二條路線的訊息送往意識層覺知。
從腦科學的知識中,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佛教將無感覺或捨受視為愚痴?那是因為六根對六塵必然會有受,若感到無樂無苦的捨受,這正好是證明覺知能力不夠之故。禪修內觀不是讓人修得無感受,相反是修得很敏感,但不執取,不執取即是捨心。若修得無感受,那是學錯法。禪修內觀是對感受完全開放,能感受細微的變化,但保持平等的捨心,即是不執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