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9, 2013

青中眾老師



(網上圖片)



 

90年或以前的老師
1. 何世明校長, 1961接任青中校長, 1977年退休。1996年離逝 
2. 辛兆勤校長,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未升任校長前, 教中文。離逝。
                        1977至1987年任校長。
                        辛校長的墓在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域多利道下路)4-2-l2-a1-207, 21239 
3. 張成光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住美國, 2011年9月8日在美國離逝, 92歲 
4. 曾國權老師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退休。
5. 梅冷堅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6. 莫耀焜老師, 1969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7. 金寶楨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地理。離逝。學長的網誌有談及這老師。
                        他的高足是胡宋玉老師。
8. 袁鳯文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9. 陳漢章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2010年離逝, 王小薇老師, 饒清芬老師及蘇戩嫻老師                          致送花圈
10.梁樹芬老師, 74年離逝
11.李榮基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2012年11月在美國離逝。
12.譚榮燊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2010年在美國離逝。
13.李悦英老師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14.王炳焜老師,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1969或之前入職。教英文。太極高手。1988年為5B班主任, 
                        1991及92年任中六及中七班主任,  2010 Feb 28 在美國離逝。
15.麥鏐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歷史。書法高手。離逝。
                        蘇戩嫻老師珍藏其墨寶。 
16.林廷輝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由何牧師聘任。教音樂, 1963創立詩班。
                        1973年離校, 移居美國。
17.王    曦老師, 接替林廷輝教音樂, 1964或之前入職, 教音樂及繪畫。創立木童笛班。住香港。
                        亞視百人訪  問王曦老師 。2017年8月28日離逝。享年94歲。
18.何長霖老師, 1970年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英文。退休
19.莫家駒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退休, 住香港。
20.鄧光武老師, 1933年生。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體育。退休。
21.鍾戚秋老師, 74銳社 
22.彭耀宗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文學。退休。
                        住港, 常出席校友會活動。
23.陳華植老師, 教物理。
24.楊楚璋老師, 教中史。離逝
25.蘇戩嫻老師, 1970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英文 西史。92年移居北雪梨。
                        2022 Aug 30在美國離世。
26.陳越群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化學。移民加拿大
27.胡宋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與譚少剛老師是夫婦。教地理。住香港
28.王小薇老師, 1966年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聖經, 中文, 中國文學。退休
29.張勵嫻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退休
30.熊碧章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移居加拿大。
31.饒清芬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西史。
32.陳文信老師, 教英文
33.黃韻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英文及西史。與辛兆勤校長是夫婦, 
                        2014年離逝。https://www.facebook.com/WongWanChow 
34.譚海生老師, 教英文及西史。聽說移民澳洲。
35.楊寶源老師
36.潘家揚老師, 教數學。住香港。
37.林    珍老師, 教生物。住香港, 與潘家揚老師為夫婦。http://www.facebook.com/GraceLamChun
38.甄榮歡老師, 教中文。https://www.facebook.com/morris.yan.94
39.霍秉根老師, 與孔瑞娟老師結婚, 移居加拿大。FB可聯絡: http://www.facebook.com/pk.fok.9
40.羅芙祐老師, 教英文。
41.胡美娜老師, 教聖經。
42.周智英老師
43.韋小慧老師, 聽說移居澳洲。
44.潘靜霞老師, 教聖經, 退休。https://www.facebook.com/PoonChingHar
45.黃緣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46.林炳輝老師, 退休
47.何汝洛老師, 1973年入職青中,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 副校長。退休。  
                            http://www.facebook.com/hoyulok?sk=wall 
48.鄧鏡芳老師
49.陳振華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退休。
50.譚少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副校長, 教英文及歷史, 2019年5月9日離世
51.李春林老師, 1970年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2.張安民老師
53.楊  ?生老師
54.李少鵬老師
55.葉沃培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6.方鏡熹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文學。退休
                         youtube上有方老師的國學講座
57.李達文老師
58.鮑冠雄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9.狄觀宗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0.譚笑儀老師
61.張淩川老師
62.馮寶賢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3.邱海燕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4.林愛恩老師
65.盧健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地理。在陸運會上做司儀。
                        1989移民加拿大, 後回流。
66.梁燕婷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7. 蔡德銓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8. 梁松波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9. 葉達有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0. 何六韜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1. 黃宗濣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2. 梁柱華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3. 唐如慶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4. 方仁傑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5. 張愛華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6. 羅熾培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7. 鍾慧賢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8. 李悅英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9. 李文娟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0. 余順蘭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1. 盧建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2. 葉秀華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3  喻英傑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4. 李兆文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5. 鄭邦龍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6. 馬繼承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7. 李惠如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8. 黃鴻光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9. 


 




何世明校長任職青年會中學的十六年中所聘任的老師。
1964年時, 青年會中學有教師36人, 29位男教師, 7位女教師
1969年時,青年會中學有教師33人,22位男教師,11位女教師。 
1976年時,青年會中學的教師人數增加至40位,27位男教師,13位女教師。



星期一, 10月 21, 2013

觀世音與大悲咒節錄

<觀世音與大悲咒>談鍚永,金佛

六字大明咒

嗡,白色,解脫天道輪迴苦

摩,藍色,解脫阿修羅道輪迴苦

尼,黃色,解脫人道輪迴苦

啤,綠色,解脫畜生道輪迴苦

咩,紅色,解脫餓鬼道輪迴苦

吽,黑色,解脫地獄道輪迴苦

許月民族,都把水跟智慧聯想在一起,例如希臘神适的音樂女神,便從水中誕生,印度婆羅門教的音樂天女,便是羣居於水邊的精靈。

觀音造型轉化系統:

龍頭----瀧見---思維----如意輪

----水月---白衣

四臂觀音一手持唸珠,一手持半開放的蓮花,餘兩手合什當胸。他的心咒即六字大明咒。

大悲咒

namah ratna trayaya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皈依三寶

namo aryavalokitesvaraya 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鉢囉耶---皈依觀自在

bodhisatvaya菩提薩埵婆耶---覺有情(等於菩薩)

mahasatvaya摩訶薩埵婆耶---大有情(大菩薩)

maha karunikaya摩訶迦盧尼迦耶---大悲者

om sarva rabhaya唵 薩皤囉罰曳---皈依一切聖眾

sudharadasye數怛那怛寫---具喜悅的正語

namo skrtva南無悉吉栗埵---皈依頂禮完畢

imom aryavalokitesvara ramdhava伊蒙阿唎耶婆盧志帝室佛囉楞馱婆

---彼洛迦山聖觀自在

namo narakindhi haraye南無那囉謹墀醯唎---皈依菩薩的賢善,順佛所教

maha vadhasame摩訶皤哆沙咩---大光明

sarva athadu subhum薩婆阿他豆輸朋---一切無貪妙淨

ajeyam sarva satva阿逝孕 薩婆薩哆---無比 一切有情

namo vastatva那摩婆薩哆---皈依大樂有情

namo vaga那摩婆伽---皈依大樂童子

mavadudhu摩罰特豆---天人所親近

tadyatha怛姪他---即說咒日

om avalikelokatekarate唵 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敬大悲觀自在

ehre maha bodhisatva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蓮花心 大菩薩

sarva sarva mala mala薩婆薩婆 摩囉摩囉---一切清淨離垢

mahe mahredayam摩醯摩醯唎馱孕---大自在心

kuru kuru karum dhuru dhuru俱盧俱盧羯幪 度盧度盧---作法度脫

vajayate maha vajayate罰闍耶帝 摩訶罰闍耶帝---不動尊 大不動尊

dhara dhara dhirini svaraya陀羅陀羅 地唎尼 室佛囉耶---能持勇猛放光

cala cala mama vamara muktele遮囉遮囉 摩摩罰摩囉 穆帝隸---變化行離我執解脫

ehe ehe cinda cinda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順召弘誓

aram pracali vasa vasam prasaya阿囉參佛囉舍利 罰沙罰參佛囉舍耶---法王統治

huru huru mara huru huru hri呼盧呼盧摩囉 呼盧呼盧醯唎---無垢行 如意行(隨心行)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娑囉娑囉 悉唎悉唎 蘇盧蘇盧---堅固 勇猛 甘露

bodhiya bodhiya bodhaya bodhaya菩提夜菩是夜 菩馱夜菩馱夜---覺道 覺者

maitriya narakindi dharsirina彌帝唎夜 那囉謹墀 地唎瑟尼那---大慈 大悲 堅利

payamana svoha波夜摩那 娑婆訶---把聞成就

siddhaya svoha悉陀夜 娑婆訶---義利成就

maha siddhaya svoha摩訶阿悉陀耶 娑婆訶---大義利成就

cakra asiddhaya svoha者吉囉阿悉陀夜 娑婆訶---轉無比法輪成就

padmaka staya svoha波陀摩羯悉哆夜 娑婆訶---妙淨業義成就

narakindi vagaraya svoha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娑婆訶---賢愛尊成就

mavari sankraya svoha摩婆利勝囉夜 娑婆訶---自性成就

namah ratna trayaya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皈依三寶

namo aryavolokitesvaraya南無阿唎耶婆盧吉帝爍皤囉夜---皈依觀世音

om sidhyantu mantra padaya svoha唵悉殿都 漫哆囉 跋馱耶 娑婆訶---圓滿成就

十方法界

十方法界

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

法 dhamma,有五種意思

1. 四聖諦

2. 八正道

3. 緣起法則

4. 佛教三藏

5. 心的現象

法界:

1. 地獄界

2. 餓鬼界

3. 畜生界

4. 阿修羅界

5. 人界

6. 天界

7. 聲聞界

8. 緣覺界 / 辟支佛界

9. 菩薩界

10. 佛界

分別心與無分別心

分別心與無分別心

分別心 = 差別心 = 執取心 = 不平衡的心 = 起心念

無分別心 = 無差別心 = 不執取 = 平衡的心 = 平等心 = 捨心 = 無想

分別心的形成,就是一看、一聽、一聞、一嚐、一觸、一想什麼,就知道那是什麼,就立即生起感受或感覺,於是又立即判別這是喜歡的,這是不喜歡的,這是平淡的,接著就是趨吉避凶、趨樂避苦的行動出現。

我們的各種感官與外界接觸就一定會產生感覺或感受,佛陀在<觸根經>裡說:樂觸有樂受、苦觸有苦受、不苦不樂觸,有不苦不樂受。

任何一種心理狀態如想法、概念、想像、情緒、記憶、希望或恐懼,浮上意識表層,感受就會跟著生起,是舒服快樂愉悦滿足的感受,我們會想一再擁有,延長或再遇上;若是不舒服痛苦難捱不快樂的感受,我們會起抗拒的心,每當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時,就表示起了分別心。

強烈的感受必然伴隨習性思維,想與受互相牽扯及發展,形成更強烈的情緒,於是會發展為行動,在這個狀況時,總是要做些什麼的,以發洩那盲動力所引起的情緒。通常情緒發洩後,心就平靜了,但只是暫時性潛伏著,下次遇刺激又再來,這都是心對刺激分別了。

無分別心是對全部的刺激持平等平衡的心態對待。

實況是在感受生起後,生起喜歡或抗拒的心念前,心平靜地住在這前後的中間,只如實觀察感受的剎那刹那的生住異滅的變動。這個在內觀時較容易觀察,而在日常生活中,除非念定慧在同一水平,或已用內觀方法斷除貪與瞋的根,否則就好難不起分別心。因為意識的作用就是分別,這是山而不是水,這是某人而不是另一人。這樣的認知對人來說也是需要的。但認知後所生起的貪愛及厭惡就非必要了。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是兩回事。無分別心只是捨心,指心的狀況而言,主要在於止住貪愛及厭惡生起,從而按實相觀察感受的生滅,以達到行捨智,行捨智是證初果的前階段。菩薩想成佛就證到這個階段而不證入初果。

無分別智是唯識朮語。世親著<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二>,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無分別智名依慧學。是無分別智差別。唯識有唯識的修法,不過現代各漢傳道場都以天台止觀法或禪宗的禪定法作為定學的修習,法相宗則在義理中打轉。

無分別心不是叫人什麼都不要去分別,連善惡都不作分別,這物與那物又不作分別,我們是不可能不對現象界作出分別的,也不能對善惡不作分別的,否則做了惡事,遇緣是要得惡果的。

無分別心的對應是感受與心態,而不是現象與道德。

釋迦牟尼只是一個哲學家,可以幫人什麼

2006-08-19

釋迦牟尼是一個出家修練的人,,他在菩提樹下思索人生道理,,
無疑是一個智者,,但他怎會知道..只要修練,,死後就能到涅槃的境界?
他也是一個人...自渡又如何?..就算怎樣都是人,,改變不了什麼..
之後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還是不是釋迦牟尼本身的原意?.
涅槃的境界不是空白一片的嗎??..為什麼會變極樂世界?.
如果是極樂世界,,四季如春,,那為什麼要燒金銀衣紙?.
還是\"大乘非佛\"?如果大乘非佛,,就應該沒有普渡眾生這個說法,,
因為釋迦牟尼只是自渡,,並沒打算救人,,


我想問的問題是
1.涅槃的境界不是空白一片的嗎??..為什麼會變極樂世界?.

2.如果是極樂世界,,四季如春,,那為什麼要燒金銀衣紙?.

3.之後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還是不是釋迦牟尼本身的原意?.

「但他怎會知道..只要修練,,死後就能到涅槃的境界?」


1. 涅槃的境界不是在死後才逹,生前凡是貪瞋痴全滅的人,就是已證涅槃。佛陀不在死後證涅槃,其後的阿羅漢也不在死後證涅槃。


2. 「佛陀如何知道..」這涉及印度當時的情況,沙門都在追求滅苦的方法,有些沙門裸體修行,有些拜火,有些連飲水都過濾,步步為營,怕殺害小生命,令自己不能證悟。沙門大致分兩groups,一group是與婆羅門同道,另一group反對婆羅門,佛教是後者。所以出家對那些追尋真理的人是很common的做法。


被稱為佛陀,就是自度度他度行完滿,否則怎叫自覺覺他覺行完滿?佛陀說了四十五年法,度了無數眾生,連怒氣沖沖的畜生也被佛陀慈悲感化,惡鬼也被佛陀降伏,正是因佛陀是人,所以能知人類的情況,所教之法也很實際,否則佛教不會到現在也很興盛,對佛教徒來說,我們沒有侵略他國的記錄。在西方,佛教徒也在增長中。世界多些佛教徒,就少了無謂的戰爭。大乘非佛說有排講,吾講住。


1. 涅槃的境界不是空白一片的嗎??..為什麼會變極樂世界?.

涅槃的境界怎樣無人知,是否空白,證左的人才有資格說。不是由涅槃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如天堂的,以後踎在那裡吾知做什麼,上了天堂做什麼?以什麼形態存在?極樂世界只是菩薩學習的一處場所,聽了經,開了智慧,還是要回人間行菩薩道,渡眾生的。佛陀說法因應不同眾生根機,想涅槃的有修涅槃的方法,想渡眾的,佛陀介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那裡修無人間甘辛苦,但也有佛教徒不選擇涅槃,也不去極樂世界,直接在人間修。佛教慈濟功德會的慈濟人就有這悲願。


2.如果是極樂世界,,四季如春,,那為什麼要燒金銀衣紙?.

燒金銀衣紙是中國拜神的傳統儀式,歸屬道教吧。正信佛徒不會燒金銀衣紙,但我們不會過份執著一定不做,要看清況,例如父母要做才心安的,講又講不聽時,會隨順去做。不會因此與父母不和,用慈悲感化勝於強橫而行,弄得大家不和。


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極樂世界的國界有七重欄楯,地下有七重行樹,空中有七重羅網,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四寶者,是金、銀、琉璃、玻瓈,而欄楯、羅網、寶樹也都是四寶所成。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而嚴飾之。池中連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所謂八種功德就是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方。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彿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3.之後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還是不是釋迦牟尼本身的原意?.

佛陀容許佛弟子自由思考佛法,自由宣說佛法,但對聽法的人,他就好明確話比人知,要自己看經對照他人所講的是否合於經上所說,自己衡量合不合佛法。原始佛教的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認的,大乘佛教的義理也從根本佛教而有不同發展方向,無論南傳或北傳佛教,只要合於三法印,所說的就是佛陀本意。佛陀容許弟子一日未證悟,對教理提質疑是可以的,在襌宗的說法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有關五蘊的問題

這條問題很有挑戰性。


我在網上尋找有關五蘊的資料,但發現很多解釋的意思都唔同,有些說得太簡單,有些就複習化。另到我有很多疑團,希望師兄能解答我的問題。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色蘊 = 有形態,有顏色,能觸摸。例如:身體,物件
有別的解釋為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問題:但風不能看見,就算風是動態能另物件或身體動,我們看見的只是物件或身體動作,而動的力量和風的形態是看不見的,為什麼風大算是色蘊呢?


受蘊 = 人的感覺/感情,如喜怒哀樂,見到/觸到事物時產生的感覺。
問:那冷熱痛的感覺算不算是受蘊?


想蘊:腦袋的思想/幻想。
問:當發白日夢存在喜怒哀樂時,這算不算是想蘊?
當我在計算數字時,這是識蘊還是想蘊?


行蘊:動作,動性活動的意思。用意念做身、語的行為動作。
問:我只想不做,算不算行蘊?
心理咒罵人,但沒罵出口算不算行蘊?


識蘊:意識的意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用識蘊感受聲、香、味、觸、法
問:那麼識蘊與想蘊/受蘊有何分別呢?


色蘊 = 物質 = 四大 = 地水火風 = 身體


地大 = 堅硬性 = 軟硬
水大 = 流動性

火大 = 冷熱性 = 冷熱

風大 = 風動性 = 呼吸或動作



問題:但風不能看見,就算風是動態能另物件或身體動,我們看見的只是物件或身體動作,而動的力量和風的形態是看不見的,為什麼風大算是色蘊呢?



當一個人以內觀修行方法去觀看身體時,他是能夠觀看到身體內的呼吸的風的形態是大風或小風,皮膚的呼吸是什麼情形。可以觀到風的力量及風的形態,可以如實親見的。當一個人活動手腳時,也可以觀見外風與身體的接觸情況,及身體活動時的力量及產生的風是如何的,也因修行者可以如實見到身體的風動力量及形態,故風大是屬於色蘊。
受蘊 = 人的感覺/感情,如喜怒哀樂,見到/觸到事物時產生的感覺。問:那冷熱痛的感覺算不算是受蘊?

凡是感覺就是受蘊。喜及樂歸類為樂受,怒哀為苦受,無論是見到,聽到,聞到,嚐到,聞到,觸到等這些由六種感官系統所產生的感覺或感受,都是受蘊。


想蘊:腦袋的思想/幻想。問:當發白日夢存在喜怒哀樂時,這算不算是想蘊?當我在計算數字時,這是識蘊還是想蘊?


發白日夢時是想蘊的作用。但當中若有感受時則是受蘊的作用,當你在計數時,是五蘊也在作用的,沒有色身就無其他蘊,計數時要想蘊的作用才能計到數,也要識蘊的作用,當你計到數就開心,計不到時就不開心,未計到時無苦無樂的,也是受蘊的作用。所以計數或做其他事,是身心五蘊同時互相成用的結果。


行蘊:動作,動性活動的意思。用意念做身、語的行為動作。
問:我只想不做,算不算行蘊?心理咒罵人,但沒罵出口算不算行蘊?

既然行蘊是統攝身口意的行為,一動念就是行蘊發揮作用了。所以只想不做,也已在做了。心裡駡人,這已是意的行動了,當然算在行蘊了。有內觀修證的人可以見到每一個行動前都有一個作意,這個作意也是行蘊所攝。這個作意生起到一個意念生起,也有一個過程的,從一個意念生起到身行或出口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這些過程也是行蘊所攝。



想蘊:意識的意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用識蘊感受聲、香、味、觸、法
問:那麼識蘊與想蘊/受蘊有何分別呢?

因為用錯字眼,也就令思路抯塞了。不是用六識來感受六境,而是六根加上六識而有六境。試過心不在焉嗎?聽人講野但聽到一點又聽不到一點,耳根運作,也有聲音在,但因為耳識沒用上,去了意識那裡想東想西,於是就聽不了他人說什麼。



我們並不是用識蘊去感受六境,是用受蘊去感受六境,識蘊只是判別所見所聽所聞所嚐所觸及所想的是什麼。

知道香蕉是黃色長形的,這是識蘊的作用

想起香蕉是黃色掛在樹上一串串的,這是想蘊的作用

感到食香蕉是件快樂事,這是受蘊的作用



這個蘊字是聚合的意思,五蘊一定指身心,當中的色蘊指身體這物質。延伸色蘊才指世界上的物質。而分析到物質到最小的分子,佛教用極微,物質界指原子,而在人體裡,則是從細胞到感官系統,包括神經系統,這些統稱為蘊,色蘊有一堆的聚合物,受蘊也有一堆的聚合物,想行識等都有一堆的聚合物。



了解五蘊是被認為修慧學的。


若要從書本上了解,最好同時去看一些關於腦科學的書。若從佛教修行中了解,必須修內觀。

人死後幾時先會投胎?

人死後幾時先會投胎呢??
點計到佢死左去左邊一條道呢??
另人死係化寶比佢, 化多d往生紙錢係咪好d??
另濫用藥物過量失救而死的,佢其實係咪陽壽未盡的,要到地獄受苦呢???
如果係點化解???

人死後幾時先會投胎呢??


按正信的佛教教理,而非後期西藏佛教的理論,人死後是即刻投生的。死亡時的死亡意識生起,接著就是再生意識,中間是沒有所為的中陰身,中陰身己是鬼道,漢傳佛教混雜了藏傳佛教的說法,加上中國本土民間傳說而有所謂的七七四十九日之說,這個說法不合根本佛法。


點計到佢死左去左邊一條道呢??
計就好難計的,但你可以根據死前的生活來差測,若生前的生活沒有殺過人,就一定不會有緣落地獄的,沒有做過大惡事,有一半的緣不會去畜生道的,若性格不是很差的,例如好慳吝或見死不救等,就有一半的緣也不會去餓鬼道的。看這人生前會否成日起瞋心,跟人鬥咀或嘈交等,若有這些性格但無以上其餘三種的,有可能會去善道中的修羅道,若無這些,但又無大善業的,就多數會投胎人道,若有大善業,例如捐大錢給僧團,修禪定等,或捐好多錢做善事或做義工等,就好大可能去天道享福的。


按佛教,大部份的好人其實得兩道好去的,天道去享福,或人道繼續學習與考驗。


另人死係化寶比佢, 化多d往生紙錢係咪好d??
若果死後為餓鬼,這些或許有用,但人死只有六份之一的緣會去餓鬼道,請問作為死者的親人,我們是否要假設死者往惡道,為何不假設死者往生善道?化生善道的眾生,法力大過人道眾生的,發願祝福天道眾生更好。


另濫用藥物過量失救而死的,佢其實係咪陽壽未盡的,要到地獄受苦呢???

咁佢或者會投生畜生道多點了。因為種的是愚痴因。佢無殺人或做什麼大惡的行為,吾夠緣去地獄的。

你以後見到任何一種動物或昆蟲,就祝福這些眾生吧。


如果係點化解???

各人有各人的業,為佢祝福眾生,或為佢學好佛,以後或往世,有另些緣相遇時,你有足夠的能力來度他學佛向上,以化解他自己的業緣。你也可以念經迴向給十方法界的眾生,包括他。或者你做了的善業功德迴向給他。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你學好佛,以後有緣再相遇時,度化他。

為什麼佛陀說女眾出家會早滅500年?


佛陀並無說女眾出家會令佛教早滅五百年。佛陀只是說女眾出家,正法可能會少五百年。

这段話記載於增支部第八集橋達彌經。是阿難尊者為其母請求佛陀讓女眾加入僧團。佛陀講: "saddhammo  tiṭṭheyya brahmacariyaṃ ciraṭṭhitikaṃPañceva vassasatāni ṭhassati."
通常把這句譯為正法唯五百年。
問題出在saddhammo 此詞是個前綴saṃ + 法的組合詞, 並未用到sammā, 若是表達正確, 會用上sammā 這不變格詞, 但這裡用的是前綴加名詞組合成的詞語。這個正法的正並非指正確, 而是快樂或與...一起, 快樂的法或與法在一起, 另外要用的是動詞用了假設語氣的祈願式, 即是可能, 另一詞ṭhassati 則是未來式, 亦是假設語氣。明顯是不确定。
注釋對saddhamma 指三種:
1. pariyattisaddhammo 教授正法
2. paṭipattisaddhammo 修習正法
3. adhigamasaddhammo 證悟正法
依此定義, 正法的正並非單指正確, 而是指有人教授, 有人修習, 有人證悟, 有此三者稱為正法。

南傳佛教仍有人在教法、修習正法與證悟正法, 因此修習南傳佛法者到現在依然是處在正法時的。

佛陀沒說女眾出家會導致佛法早滅500年啊, 天大的誤會。



世尊80歲 第一次結集經與律


須跋達比丘聽到佛陀般涅槃的消息後,公然宣稱:「世尊已入滅,以後的言行不會再受到令人厭煩的制約了!」這樣的言行讓大迦葉尊者警覺結集正法律的必要性。


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靈鷲山結集正法律,由優波離尊者誦律典,阿難尊者主誦經典,經過全體會眾確認遵行。


第二次結集 佛滅百年


佛滅約103年,住在印度東方毘舍離城的跋耆族比丘違背戒律,開始勸募並接受信眾的金錢供養。耶舍尊者回到西方拘贍彌城請長老商那和修與離婆多尊者,並得到西南方阿盤提(Avanti)、波利耶(Boliya)等地的僧團支持,共計約700位長者比丘來毘舍離城,會同跋耆族的比丘召開會議,厘清「比丘收取金錢」等十件事都是非法律的行為,再度確認世尊所制定的正法律,稱之為第二結集。此後,僧團開始分裂為嚴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隨緣的大眾部,即是所謂佛教的根本分裂。由於戒規的鬆弛造成分歧,正法律開始分裂。


第三次結集 阿育王即位十七年


阿育王勒令全國歸順分別說部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轉入僧團,正法律開始被外道思想嚴重混淆,引起了僧團內部長期的爭議,甚至無法和合布薩誦戒,仿冒的像法也開始廣泛地滲入僧團中。此是分別說部的初啓,故上座部巴利佛教體係亦稱為分別說部。

在阿育王首都華氐城的分別說部召集第三次結集,會眾以上座分別說部系統為主,由阿育王贙助,此時巴利語的五部柅柯耶和律藏大致己經全部集成。

分裂十八部


大眾部的大天派係宣揚「阿羅漢仍有可能遺精」等五項自創主張,詆毀並貶低阿羅漢的素質而意圖破壞了正法律,也造成大眾部的嚴重分裂。佛教的出家團體於此時己經分裂成十八個部派,分散在印度與西域諸國, 亦在此段時期, 持分別說的僧團與各大小乘僧團活動於東南亞地區, 佛教從印度往外擴展。


正法282至289年


阿育王的摩哂陀太子出家,與王妹帶領上座部僧團進入斯里蘭卡宏傳佛法。斯里蘭卡王天愛帝須建立大寺供養僧團。


山崎大乘塔


大乘佛教徒積極建巴嚇特塔,又擴建山崎第一塔,開始以本生故事的浮雕裝飾於欄栒上,大量生動的傳說伴隨著虔誠的佛塔崇拜,逐漸與印度傳統文化交滆。此時上座部的正法則在斯里蘭卡發展。


正法500年 西元29年


斯里蘭卡王毘多加摩尼二度即位,建立無畏山寺,供養他的恩人摩訶帝須。立場偏向大乘的無畏山寺派,由於廣泛地結交並迎合俗人的作風,受到大寺派(分別說部)的嚴厲排斥。大寺派的長老比丘們擔憂正法會消失於人間,因此將三藏以針刺書(僧伽羅語)寫於貝葉。此貝葉書是根據三次結集,代代傳誦的經律為核心而刻成,史稱第四結集,成為文字化的正法律。

正法900年 西元409-431年

大註釋家覺音尊者(Buddhaghosa) 來到鍚蘭, 住在分別說部的大寺, 做巴利三藏的註釋。他依大寺傳承寫下巴利佛教名著<<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把鍚蘭語的三藏傳譯為巴利語。

正法1500年 西元1153-1186年

大寺與無畏山寺之爭結束,婆羅迦摩跋護王一世(Parakkamabahu)認定大寺的佛教為正統, 進行僧團淨化。以大乘為主的無畏山寺派被認定為邪說,非佛法,被否定,荒廢至今。

正法2100 西元 1881年

英國人基督徒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1843-1922)把鍚蘭分別說部的巴利語轉譯為羅馬體巴利語,並把分別說部的巴利三藏帶到英國,正法從東南亞傳往歐洲。

正法2200 西元1953年

中國人才開始接觸到分別說部的正法。此前有小乘佛教僧侶來華譯小乘經典,大概亦有零星的巴利語經典翻譯本,但都消失無影。小乘經典如阿含經等流傳至今。





醫王耆婆的成長過程及遇佛陀

佛經裡對耆婆的記載有若干差異,四分律記載耆婆是一個妓女,名婆羅跋提的次子。而生父則有眾生不同的說法。

依照古印度的風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嬰都會被遺棄,這男嬰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著丟在路邊。第二日一早,頻婆梳羅王的兒子無畏王子經過見到,於是就接了回皇宮,因為嬰兒被救起時仍生還,故取名為有生Jivika。耆婆是國語音譯,有生是意譯。

耆婆長大後,無畏王子問他將來要從事那一行?有生決定學習醫術。於是耆婆就去了當時的醫學中心叉尸羅國,跟從當地的名醫賓迦羅學醫七年。到考畢業試時,老師要耆婆在叉尸羅國一由旬的地方找尋各種草,要他從中挑選不能當藥物用的花草樹木。結果,耆婆找不到非藥的草木,因而通過了老師的考驗。

四分律記載有一位財主的妻子頭痛了十二年,遍尋群醫都醫不好。耆婆聽到這消息,便自告奮勇的去財主的家裡。財主的妻子見耆婆那麼年輕,對他的醫術無信心,拒絕他的診治。耆婆沒氣餒,因為對自己的醫術有信心,就對守衛說:「若醫不好,不取分文。」財主妻子聽了,心想也沒損失,就讓耆婆一試。

耆婆問診相當仔細。耆婆信心滿滿的對財主妻子說:「我會醫好你的病。」

他取出酥煮溫,把藥汁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讓酥與唾液均從女患者的口中流出來。他如此醫治,不久就把病醫好了。

有一次頻婆梳羅王患了痔瘡,根據<國譯大品>記載他用擦藥治療法,而在<四分律>則記載耆婆曾經動過手術。

耆婆拿出鐵桶,盛滿熱水,叫國王進去水裡,國王聽話進去,他吩咐國王坐在水裡,國王立即坐下,他要國王卧在水裡,國王也照做,耆婆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逐漸睡著了。顯然,這是一種催眠法。

他慢慢放出水,快速取出利刀,劃破國王的患處,將瘡口洗淨,再用妙藥擦上,塗上藥後,病除瘡癒。接著他放水到桶裡,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便慢慢醒過來。


<五分律>記載世尊住在王舍城時期,有一次,奶媽正在給耆婆洗澡,眼裡露出憎恨的神情。耆婆好奇的問她為什麼以憎恨的神情看他?奶媽答說:「你的身體雖然健美,可惜還沒有親近佛法僧。」耆婆聽了讚嘆說:「好啊,我正要好好聽聞佛法。謝謝你指點我這件事。」他快捷的跑去拜訪世尊。

佛陀為他開示施論、戒論和生天論,讓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盡煩惱的羈絆,接著談到四聖諦。

施論屬於布施與慈善的話題,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給所有窮人。

戒論屬於不殺生、不偷竊別人財物、不撒謊、不犯邪淫、不飲酒等,有關怎樣守持戒律與道德。

生天論談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論與戒論落實到生活裡,自然會有善報,來世得以出生天道。

當中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貪慾而殺人或說妄語時,下世會墮入三惡道,受盡痛苦,惡有惡報。

世尊向耆婆談到因果律,作為佛門的入門常識。接著才漸漸談到四諦法。

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 十善業 = 十聖德 = dasa paramita

parami = param 超越,彼岸(菩提或覺悟) + i,意為去,原意為能究竟趨向彼岸。

這是出世善法,是菩薩修行成佛的資糧。

<佛所行讚>注疏,波羅蜜是善德,應以悲心修習,以理智為指導,不受自私動機的影響。

1. 布施 daana

2. 持戒 siila

3. 捨離 nekkhamma

4. 智慧 pa~n~naa

5. 精進 viriya

6. 忍辱 khanti

7. 真實 sacca

8. 意志 adhit.t.haana

9. 慈 mettaa

10. 捨 upekkhaa

菩薩修行布施是不計較接受者是否真實,以智慧及平等施一切眾生。

持守戒律。

出離指遠離世間之樂,及以禪定制服五種障礙。

智慧指正確知見世界的本質為無常anicca、不滿dukkha、無我anatta。智慧有三種,聞所成慧bahussuta、思所成慧sutamaya-panna、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nna。智慧亦是八正道的第一道正見samma-ditthi,七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a)的慧覺支,四如意足(vimansa-iddhipada)的慧如意足,五力(pannabala)的慧力,五根(pannindriya)的慧根。

精進即是四正勤(sammappadhana):未生惡令不生,己生惡令速斷,未生善令速生,己生善令增長。精進亦是七覺支之一,四如意足之一,五力之一,五根之一。

忍辱是克制忍受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容忍他人之過。

真實指無虛偽不實,任何真理對他人有利,他會知無不言,即使會給自己帶來不利。

決意即是決心。

慈即是仁慈、善意、友善、慈善,希望他人快樂。

捨upekkha是由 upa + ikkha合成,upa指公正的、平等的、正確的。ikkha指見解、認識和觀看。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風浪所動,菩薩之心靜如止水。

南傳十善業是菩薩修行成佛的資糧,北傳的十善業則只是升天道的資糧。

身三善業

1. 不偷盜

2. 不邪淫

3. 不殺生

口四善業

4. 不綺語

5. 不兩舌

6. 不惡口

7. 不妄語

意三善業

8. 不貪

9. 不瞋

10. 不痴

印度的種性制度

印度婆羅門教典<吠陀>明記載了種性制度的四種種性及其故事。<摩奴法論>說:
1. 人是生來就不平等的
2. 造物主規定: 婆羅門的職業是教授吠陀、祭祀; 剎帝利的職業是保國衛民; 吠舍的職業是畜牧經商; 首陀羅只有一種工作, 服侍上面三種姓。
3. 上等三種姓的人若因愚蠢而娶低賤種姓者為妻, 則他們的家庭及後代立即成為首陀羅。
4. 在這世上, 令男人變壞正是女人的本性, 正因如此, 智者們絶不放鬆對女人的戒備。
5. 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
該制度最早稱為“瓦爾納”,梵文的意思是“色”。最初用以區分白膚色雅利安人與黑膚色達羅比荼人。隨著雅利安人社會的不斷分化,其內部出現了不同等級的社會職業分工。以前的祭司,成為專門從事祭祀、教授吠陀的最高等級“婆羅門”。他們壟斷祭祀和文化事業,不從事生産,專靠他人的布施生活。以前的部落首領和以戰事為業的武裝集團,則成為武士等級,被稱作“剎帝利”。上述兩者是處于統治階級地位的等級。第三是從事各種生産活動、繳納貢稅的平民,被稱作“吠舍”。這三個等級基本來自于雅利安人。以前的當地土著人,也就是充當奴隸的這部分人,則成為受壓迫、奴役和歧視的“首陀羅”。在婆羅門教盛行時期,由于婆羅門祭司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于是他們便利用手中的宗教特權,將這四種等級進一步加以神化,稱這四種人分別是從創造神梵天的口中、雙臂、雙腿和雙足生出。同時,由于出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四個“瓦爾那”的地位有別,尊卑高低不同。由此便形成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後來又出現一個“賤民”階層,被稱作“不可接觸者”,也叫“天民”,實際上是第五個等級。

在佛經中也有這不可觸摩一級的人, 稱為旃陀羅。<摩奴法論>稱這些人為雜種, 其來源是四種姓間不遵守規則而被驅逐出種姓之外的人。

<摩奴法論>記載賤民的職業包括劊子手、運屍與焚屍業、捕殺動物、捕魚伐木、行醫行商等。這些行業被視為賤是因會沾染婆羅門教中的被認為的污物。這些賤物住在村落以外, 用破缽裝食物, 要施給食物給這些賤民, 亦只能由僕人放到破缽裡, 他們結婚亦只能找賤民。


受輪回思想觀念影響,印度的種姓制度具有很強的祖傳世襲傳統,一般不能更改。後來佛教打破了這套觀念。

根據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只能內部通婚,不同種姓之間則不允許通婚,這叫做“順婚”。不允許“逆婚”,即高種姓男子可以娶低種姓女子,但低種姓男子不能娶高種姓女子。寡婦再嫁是嚴格禁止的,守寡婦女要終身服喪,且備受歧視。
婆羅門的地位最高,權力最大;首陀羅地位最低,無權上學,沒資格進廟朝拜,甚至不允許與高種姓人打照面,看見高種姓人走來,就得趕緊躲起來,否則難逃打罵。

各種姓之間均有自己的傳統職業,不僅有高低貴賤之分,還是世代相傳。凡同宗教相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由婆羅門承擔;凡同骯臟東西相關的,如掃地、洗衣服等,則被認為是卑污下賤的,這類工作包括護士、理髮、織布、皮匠等。

飲食上,種姓之間也有著嚴格的限制。印度教徒只能吃本種姓、同級種姓或高於自己種姓人做的食物,高種姓人不能接受低種姓人手中的任何食物。此習慣同樣適用於用水,即種姓之間不能混用一口井中的水,特別是首陀羅,必須用自己的井水,如玷污了高種姓人的水,輕則遭打,重則被處死。

種姓內部通婚制,極易産生多種社會問題,如童婚盛行、高額嫁粧,婦女地位低下等。男方未得到滿意嫁粧把媳婦逼死,貧寒之家早嫁女兒,童男幼女早早成家,早婚早産、孤兒寡母等現象,都每每見報,嚴重影響到社會。

種姓制度造成婦女地位低下,這有緊密關係。在印度,女人結婚後,要辭去原有工作。生孩子、照顧丈夫、洗衣做飯等家務是婦女的“天職”。婚後工作屬不守婦道,會被看成給丈夫丟臉或是品行不端。一旦成為寡婦則更是苦不堪言,因為按照傳統觀念,寡婦是決不能再嫁的。因不堪屈辱,寡婦自焚事件是屢有發生。此外,還有一些低種姓的年輕女子被送進寺廟“為神服務”,其命運更是慘不忍睹。

菩提心

菩提心 bodhicitta

菩提 bodhi,意思是覺悟。大乘佛教著重發菩提心,並以此驅別小乘或南傳佛教修行者,這真是鴨寶與蘋果的誤會吧。

有如無知的人說一日食一鴨寶,就是健康人。個個愛健康的人就食鴨寶,就說是那些生了病的人都只吃蘋果,沒食鴨寶,所以才會病。在有知識的病患中聽了這樣的說法,鴨寶是apple的音譯,蘋果是意譯,就笑死人吧,笑可醫病,倒是對病患的良藥。

同理,菩提是音譯,意譯是覺悟。這邊說發菩提心就是大乘修行人,小乘或南傳教修行人是不發菩提心的,他們只發覺悟的心,對南傳佛教修行人來說,是十足的笑話吧。

驅別大乘行者與小乘行者的,並非菩提心,而是大悲心mahakurunacitta。

菩提或覺悟有三種:

1. 正等正覺的覺悟或三藐三菩提 sammaasambodhi

2. 辟支菩提 paccekabodhi

3. 弟子菩提或聲聞菩提 saavakabodhi,又分三種:

3.1 上首弟子菩提 aggasaavakabodhi,例如舍利弗尊者

3.2 大弟子菩提 mahaasaavakabodhi,例如阿難尊者

3.3 普通弟子菩提 pakatisaavakabodhi,阿羅漢

現在所有覺悟者都是普通弟子菩提。

凡發要覺悟的心的,就稱為發菩提心。

星期日, 10月 20, 2013

彌陀經的譯本與願數

阿彌陀經因為翻譯者的不同,就先後產生了十二個譯本,後來有七個版本遺失了,只剩下五個版本:

1. 東漢支婁迦讖所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廿四願),

2. 東吳支謙所譯的《阿彌陀經》(廿四願)

3. 曹魏康僧鎧所譯的《佛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4. 唐普提流志所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四十八願)

5. 北宋法顯所譯的《劍說大乘無量莊嚴經》(三十六願)。

還有一本《悲華經》(四十五願), 此經認為阿彌陀佛的生命並非無量,是有量的,他是在始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祗劫時成佛,而觀世音是在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祗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時,觀世音將成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因為阿彌陀佛滅度後,其正法住世是八萬四千兆劫。因為觀世音的成佛,是在阿彌陀佛正法滅度後,經于一夜至明旦時成佛。這樣就可以算出,阿彌陀佛的壽命,應是半個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減去八萬四千兆劫。因之,阿彌陀佛壽命是「有量壽」,不是「無量壽」。單單這一項,就會使阿彌佛無法成佛。因為他曾發願,若有人知道他的年壽有多長,他就不作佛。

在本經中,阿彌陀佛的前身無諍念轉輪聖王,他發願他若成佛,將令其國中無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這是和其他的淨土經相反的。
在本經明言觀世音菩薩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第一兒子,文殊師利是他的第三兒子,普賢如來是他的第四兒子,東方淨土的阿閃佛是他的第九王子,而當時「無諍念轉輪聖王」時的「寶海梵志」,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些佛都是自「無諍念轉輪聖王」出家時就開始出家,到後來才成佛的。像觀世音在未來的成佛,像釋迦迦牟尼在賢劫的成佛,都是第一次成佛。不像其他的佛經所說的那樣,他是早已成佛,又在這「賢劫」示現的。

大乘的經就是如此神神化化。

大乘菩薩教的老祖宗: 荒誕不經的龍樹

大乘信徒真奇妙啊, 竟認個荒誕不經的龍樹為大菩薩, 八宗之首,  
推測大約是在公元150年到公元250年間的一位傑出大乘人物。
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西藏布頓的「佛教史」以及「大唐西域記」卷十:
文龍樹,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天性聰穎,博學四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秘讖。迎親時,因為愛妻猝逝,深受刺激。曾與三個契友以化妝術混入小國王宮中,淫亂宮女,恣情縱慾。後來事情敗露,三友被殺,龍樹倖得身免,遂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而出家於那爛陀,就學於沙羅訶婆羅門。爾後追隨長老羅跋陀羅,學習有部的教典。後來遊學東南方,在龍國得閱龍宮中珍藏的「十萬頌般若」和「 華嚴經」等方等經典而得大悟。

從此歸心大乘法,以「一切智者」自居,返歸俗家宏法,不重戒律,方便演說,穿插黎俱吠陀的戀歌。

傳統佛教僧團視之為異端,稱之為破戒者,而龍樹則發揚般若空義,抨擊當時傳統佛教的主流「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他與徒眾穿黃色衣袍,劃清他們與傳統佛教的界限。

龍樹的晚年,捲入了宮廷的權利鬥爭中,被殺了。

敦煌寫本的大乘疑偽經

1. 護身命經
2.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
3. 決罪福經
4. 妙好寶車經
5. 像法決疑經
6.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7. 妙法蓮華經廣量天地品第二十九
8. 首羅比丘經
9. 小法滅盡經
10. 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
11. 天公經
12. 如來在金棺囑累清淨莊嚴敬福經
13. 救疾經
14. 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15. 究竟大悲經卷第二 三 四
16. 善惡因果經
17. 咒魅經
18. 法王經
19. 大威儀請問
20. 佛性海藏智慧解脫破心相經
21. 佛為心王菩薩說投陀經
22. 父母恩重經
23. 延壽命經
24. 續命經
25. 如來成道經
26. 山海慧菩薩經
27. 現報當受經
28. 大辯邪正經
29. 三廚經
30. 要行捨身經
31. 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
32. 天地八陽神咒經
33. 高王觀世音經
34. 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
35. 齋法清淨經
36. 法句經
37. 法句經疏
38. 無量大慈教經
39. 七千佛神符經
40. 現在十方千五百佛名並雜佛同號
41. 三萬佛同根本神秘之印並沒龍種上尊王佛法
42. 普賢菩薩行願王經
43.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王品
44. 地藏菩薩經
45. 金有陀羅尼經
46. 讚僧功德經
47. 無常三啓經
48. 七女觀經
49. 觀經
50. 救諸眾生一切苦難經
51. 勸善經
52. 新菩薩經
53. 釋家觀化還愚經
54. 佛母經
55.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

創作文學的開頭

放光般若經-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意解無垢,眾智自在已了眾事,譬如大龍所作已辦,離於重擔逮得所願,三處已盡正解已解。復有五百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諸菩薩摩訶薩——已得陀隣尼空行三昧,無相、無願藏;已得等忍,得無罣礙陀隣尼門;悉是五通。諸菩薩者德皆如是——其名曰護諸繫菩薩、寶來菩薩、導師菩薩、龍施菩薩、所受則能說菩薩、雨天菩薩、天王菩薩、賢護菩薩、妙意菩薩、有持意菩薩、增益意菩薩、現無癡菩薩、善發菩薩、過步菩薩、常應菩薩、不置遠菩薩、懷日藏菩薩、意不缺減菩薩、現音聲菩薩、哀雅威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慈氏菩薩,及餘億那術百千菩薩俱,盡是補處應尊位者。復有異菩薩無央數億百千,及諸尊者子皆悉來會。

道行般若經-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摩訶比丘僧不可計,諸弟子舍利弗、須菩提等;摩訶薩菩薩無央數,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大方廣佛華嚴經-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遶,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香焰光幢菩薩摩訶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須彌華光執金剛神、清淨雲音執金剛神、諸根美妙執金剛神、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密焰勝目執金剛神、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恆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積集無邊清淨福業,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獲神通力,隨如來住,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處於眾會,威光特達,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照十方身眾神、海音調伏身眾神、淨華嚴髻身眾神、無量威儀身眾神、最上光嚴身眾神、淨光香雲身眾神、守護攝持身眾神、普現攝取身眾神、不動光明身眾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蓮華光足行神、清淨華髻足行神、攝諸善見足行神、妙寶星幢足行神、樂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樹光足行神、蓮華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積集妙華足行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須彌寶光道場神、雷音幢相道場神、雨華妙眼道場神、華纓光髻道場神、雨寶莊嚴道場神、勇猛香眼道場神、金剛彩雲道場神、蓮華光明道場神、妙光照耀道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所謂:寶峯光耀主城神、妙嚴宮殿主城神、清淨喜寶主城神、離憂清淨主城神、華燈焰眼主城神、焰幢明現主城神、盛福光明主城神、清淨光明主城神、香髻莊嚴主城神、妙寶光明主城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堅福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淨目觀時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香毛發光主地神、悅意音聲主地神、妙華旋髻主地神、金剛嚴體主地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復有無量主山神,所謂:寶峯開華主山神,華林妙髻主山神、高幢普照主山神、離塵淨髻主山神、光照十方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勝主山神、微密光輪主山神、普眼現見主山神、金剛密眼主山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擢幹舒光主林神、生芽發耀主林神、吉祥淨葉主林神、垂布焰藏主林神、清淨光明主林神、可意雷音主林神、光香普遍主林神、妙光迴耀主林神、華果光味主林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有無量可愛光明。
  復有無量主藥神,所謂:吉祥主藥神、栴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復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復有無量主河神,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普潔泉澗主河神、離塵淨眼主河神、十方遍吼主河神、救護眾生主河神、無熱淨光主河神、普生歡喜主河神、廣德勝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海德光明主河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無量數,皆勤作意利益眾生。
  復有無量主海神,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成金剛幢主海神、遠塵離垢主海神、普水宮殿主海神、吉祥寶月主海神、妙華龍髻主海神、普持光味主海神、寶焰華光主海神、金剛妙髻主海神、海潮雷聲主海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
  復有無量主水神,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海潮雲音主水神、妙色輪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離垢香積主水神、福橋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淨喜善音主水神、普現威光主水神、吼音遍海主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
  復有無數主火神,所謂: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大光普照主火神、眾妙宮殿主火神、無盡光髻主火神、種種焰眼主火神、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威光自在主火神、光明破暗主火神、雷音電光主火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
  復有無量主風神,所謂:無礙光明主風神、普現勇業主風神、飄擊雲幢主風神、淨光莊嚴主風神、力能竭水主風神、大聲遍吼主風神、樹杪垂髻主風神、所行無礙主風神、種種宮殿主風神、大光普照主風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散滅我慢之心。
  復有無量主空神,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普遊深廣主空神、生吉祥風主空神、離障安住主空神、廣步妙髻主空神、無礙光焰主空神、無礙勝力主空神、離垢光明主空神、深遠妙音主空神、光遍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復有無量主方神,所謂: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現光明主方神、光行莊嚴主方神、周行不礙主方神、永斷迷惑主方神、普遊淨空主方神、大雲幢音主方神、髻目無亂主方神、普觀世業主方神、周遍遊覽主方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恆照十方,相續不絕。
  復有無量主夜神,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喜眼觀世主夜神、護世精氣主夜神、寂靜海音主夜神、普現吉祥主夜神、普發樹華主夜神、平等護育主夜神、遊戲快樂主夜神、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淨福主夜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以法為樂。
  復有無量主晝神,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發起慧香主晝神、樂勝莊嚴主晝神、香華妙光主晝神、普集妙藥主晝神、樂作喜目主晝神、普現諸方主晝神、大悲光明主晝神、善根光照主晝神、妙華瓔珞主晝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妙法能生信解,恆共精勤嚴飾宮殿。
  復有無量阿脩羅王,所謂:羅睺阿脩羅王、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巧幻術阿脩羅王、大眷屬阿脩羅王、大力阿脩羅王、遍照阿脩羅王、堅固行妙莊嚴阿脩羅王、廣大因慧阿脩羅王、出現勝德阿脩羅王、妙好音聲阿脩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
  復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所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無能壞寶髻迦樓羅王、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心不退轉迦樓羅王、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堅固淨光迦樓羅王、巧嚴冠髻迦樓羅王、普捷示現迦樓羅王、普觀海迦樓羅王、普音廣目迦樓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悉已成就大方便力,善能救攝一切眾生。
  復有無量緊那羅王,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寶樹光明緊那羅王、見者欣樂緊那羅王、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動地力緊那羅王、攝伏惡眾緊那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恆快樂,自在遊戲。
  復有無量摩睺羅伽王,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清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如燈幢為眾所歸摩睺羅伽王、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師子臆摩睺羅伽王、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須彌堅固摩睺羅伽王、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
  復有無量夜叉王,所謂:毘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焰眼主夜叉王、金剛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勇敵大軍夜叉王、富資財夜叉王、力壞高山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復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焰口海光龍王、普高雲幢龍王、德叉迦龍王、無邊步龍王、清淨色龍王、普運大聲龍王、無熱惱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復有無量鳩槃荼王,所謂:增長鳩槃荼王、龍主鳩槃荼王、善莊嚴幢鳩槃荼王、普饒益行鳩槃荼王、甚可怖畏鳩槃荼王、美目端嚴鳩槃荼王、高峯慧鳩槃荼王、勇健臂鳩槃荼王、無邊淨華眼鳩槃荼王、廣大天面阿脩羅眼鳩槃荼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學無礙法門,放大光明。
  復有無量乾闥婆王,所謂:持國乾闥婆王、樹光乾闥婆王、淨目乾闥婆王、華冠乾闥婆王、普音乾闥婆王、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樂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
  復有無量月天子,所謂月天子:華王髻光明天子、眾妙淨光明天子、安樂世間心天子、樹王眼光明天子、示現清淨光天子、普遊不動光天子、星宿王自在天子、淨覺月天子、大威德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顯發眾生心寶。
  復有無量日天子,所謂日天子:光焰眼天子、須彌光可畏敬幢天子、離垢寶莊嚴天子、勇猛不退轉天子、妙華纓光明天子、最勝幢光明天子、寶髻普光明天子、光明眼天子、持勝德天子、普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利益眾生,增其善根。
  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普稱滿音天王、慈目寶髻天王、寶光幢名稱天王、發生喜樂髻天王、可愛樂正念天王、須彌勝音天王、成就念天王、可愛樂淨華光天王、智日眼天王、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
  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所謂:善時分天王、可愛樂光明天王、無盡慧功德幢天王、善變化端嚴天王、總持大光明天王、不思議智慧天王、輪臍天王、光焰天王、光照天王、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善根,心常喜足。
  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所謂:知足天王、喜樂海髻天王、最勝功德幢天王、寂靜光天王、可愛樂妙目天王、寶峯淨月天王、最勝勇健力天王、金剛妙光明天王、星宿莊嚴幢天王、可愛樂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勤念持一切諸佛所有名號。
  復有無量化樂天王,所謂:善變化天王、寂靜音光明天王、變化力光明天王、莊嚴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眾妙最勝光天王、妙髻光明天王、成就喜慧天王、華光髻天王、普見十方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所謂: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靜境界門天王、妙輪莊嚴幢天王、華蘂慧自在天王、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
  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所謂:屍棄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雲音天王、觀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靜光明眼天王、光遍十方天王、變化音天王、光明照耀眼天王、悅意海音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
  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清淨妙光天王、能自在音天王、最勝念智天王、可愛樂清淨妙音天王、善思惟音天王、普音遍照天王、甚深光音天王、無垢稱光明天王、最勝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住廣大寂靜喜樂無礙法門。
  復有無量遍淨天王,所謂:清淨名稱天王、最勝見天王、寂靜德天王、須彌音天王、淨念眼天王、可愛樂最勝光照天王、世間自在主天王、光焰自在天王、樂思惟法變化天王、變化幢天王、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已安住廣大法門,於諸世間勤作利益。
  復有無量廣果天王,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清淨莊嚴海天王、最勝慧光明天王、自在智慧幢天王、樂寂靜天王、普智眼天王、樂旋慧天王、善種慧光明天王、無垢寂靜光天王、廣大清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安住其中。
  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所謂:妙焰海天王、自在名稱光天王、清淨功德眼天王、可愛樂大慧天王、不動光自在天王、妙莊嚴眼天王、善思惟光明天王、可愛樂大智天王、普音莊嚴幢天王、極精進名稱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六度集經-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

悲華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一切自在,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譬如善調摩訶那伽,所作已辦,
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心得自在,於一切心,得度彼岸,唯除阿難。菩薩摩訶薩四百四十萬人,彌勒菩薩最為上首,皆得陀羅尼忍辱禪定,
深解諸法空無定想,如是大士皆不退轉。是時,復有大梵天王與無量百千諸梵天子,俱他化自在天王與其眷屬四百萬人俱,化樂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兜率天王亦與眷屬三百萬人俱,夜摩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忉利天王釋提桓因亦與眷屬四百萬人俱,毘沙門天王亦與鬼神眷屬十萬人俱,毘樓勒天王亦與拘辦荼眷屬一千俱,毘樓勒叉天王亦與諸龍眷屬一千俱,提頭賴吒天王與乾闥婆眷屬一千俱,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亦各與一千眷屬俱,如是等眾,皆已發心趣於大乘,已行六波羅蜜。

大般若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調慧馬亦如大龍,
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至心自在第一究竟。
除阿難陀獨居學地得預流果,大迦葉波而為上首。復有五百苾芻尼眾,皆阿羅漢,大勝生主而為上首。復有無量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見聖諦。 復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眾,一切皆得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住空、無相、無分別願,已得諸法平等性忍,具足成就四無礙解,凡所演說辯才無盡,於五神通自在遊戲,所證智斷永無退失;
言行威肅聞皆敬受,勇猛精進離諸懈怠,能捨親財不顧身命,離矯離誑無染無求,等為有情而宣正法;契深法忍窮最極趣,得無所畏其心泰然,超眾魔境出諸業障,
摧滅一切煩惱怨敵,建正法幢伏諸邪論,聲聞、獨覺不能測量;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業、惑、見障皆已解脫,擇法辯說無不善巧,入深緣起生滅法門,離見、隨眠、捨諸纏結,智慧通達諸聖諦理;曾無數劫發弘誓願,容貌熙怡先言接引,遠離嚬蹙辭韻清和,讚頌善巧辯才無滯,處無邊眾威德肅然,抑揚自在都無所畏,多俱胝劫巧說無盡;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離下劣心說法無畏,能隨證入無量法門,善知有情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於諸有情心無罣礙,成就最上無生法忍,善入諸法平等性智,甚深法性能如實知,隨其所應巧令悟入,能善宣說緣起法門;
攝受無邊佛國大願,於十方界無數諸佛,等持正念常現在前,諸佛出世皆能歷事,亦能勸請轉正法輪,不般涅槃度無量眾;善能伏滅一切有情種種見纏諸煩惱焰,須臾遊戲百千等持,引發無邊殊勝功德。此諸菩薩具如是等妙功德海,設經無量俱胝大劫歎不能盡。其名曰:賢守菩薩摩訶薩、寶性菩薩摩訶薩、寶藏菩薩摩訶薩、寶授菩薩摩訶薩、導師菩薩摩訶薩、仁授菩薩摩訶薩、星授菩薩摩訶薩、神授菩薩摩訶薩、帝授菩薩摩訶薩、廣慧菩薩摩訶薩、勝慧菩薩摩訶薩、上慧菩薩摩訶薩、增長慧菩薩摩訶薩、無邊慧菩薩摩訶薩、不虛見菩薩摩訶薩、無障慧菩薩摩訶薩、善發趣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菩薩摩訶薩、極精進菩薩摩訶薩、常精進菩薩摩訶薩、常加行菩薩摩訶薩、不捨軛菩薩摩訶薩、日藏菩薩摩訶薩、月藏菩薩摩訶薩、無比慧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寶印手菩薩摩訶薩、摧魔力菩薩摩訶薩、金剛慧菩薩摩訶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常舉手菩薩摩訶薩、大悲心菩薩摩訶薩、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莊嚴王菩薩摩訶薩、山峰菩薩摩訶薩、寶峰菩薩摩訶薩、德王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如是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摩訶薩,皆法王子,堪紹佛位而為上首。

妙法蓮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目*侯]羅。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目*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
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
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脩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
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目*侯]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

無量義經-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
越三界菩薩、毘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大寶積經-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其山高峻嚴麗可觀。持諸雜種猶如大地。眾華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復有天龍夜叉毘舍闍緊那羅等。常所遊止。復有種種異類諸獸。
所謂師子虎狼麒麟象馬熊羆之屬。止住其中。復有無量百千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鴝[只*鳥]羅鳥鳧鴈鴛鴦命命等類。依之而住。是諸眾生。以佛威力。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猶如母子。是山王中多諸雜樹。叢林蓊鬱枝葉繁榮。謂天木香樹。菴摩羅樹。甄叔迦樹。尼俱陀樹。栴檀沈水。如是等樹。無不備有。
復有水陸無量雜華。所謂阿提目多華。瞻婆香華。波吒羅華。婆師迦華。蘇曼那華。由提迦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芬陀利華。迦羅娑華。摩訶迦羅娑華。
如是等類諸雜名華。光飾山王處處充遍。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大密雲。輕雷細雨。從初至末漸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如[(殼-一)/牛]乳頃廓然消散。
涼風微動適悅身心。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卉木。滋潤光澤如妙華鬘。微加水灑。光色鮮明倍更增勝。此山王中眾生草木。含滋發暉亦復如是。而此山中生諸軟草。
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綠暉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師迦華。其觸又類輕兜羅綿。枝葉華果繁榮茂盛。未嘗有一不具足者。山地柔軟無傷趾步。
下足之時陷深四指。舉足之時還復如故。其中多有陂泉池沼。清冷盈滿生雜蓮華。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火等色。大如車輪。香氣普熏一踰繕那。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無降伏寶帝青金剛。以為其莖。大吠琉璃為諸寶鐸。瞻部檀金為廣淨葉。順時清淨。栴檀為臺。瑪瑙寶王以為其鬚。其華縱廣猶如大海。十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
十億雜色摩尼寶網彌覆其上。十億龍王雨妙香雨。十億金翅鳥王口銜繒綵。十億緊那羅王至誠瞻仰。十億摩[目*侯]羅伽王虔恭俯視。十億乾闥婆王歌詠讚歎。十億百千諸大天帝。興布瑞雲。而雨末香燒香衣服華鬘幢幡寶蓋。十億梵王曲躬恭敬。十億淨居天眾合掌頂禮。十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十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
十億光明摩尼寶以為照曜。十億淨福摩尼寶珠。為勝莊嚴。十億遍照摩尼寶。為無垢藏。十億妙光摩尼寶。為大照明。十億雜色摩尼藏寶。而為遍照。
贍部幢寶為善安持。十億金剛師子摩尼寶。難勝莊嚴。十億日藏摩尼寶。間錯廁填廣大嚴飾。十億不思議摩尼寶。出種種色為妙莊嚴。十億如意寶。出無盡莊嚴。
是大蓮華從於如來超過世間善根所生。菩薩志意之所愛慕。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以無諍法性理趣。莊嚴如夢法性。無行法印順無著理。遍滿十方一切法界。是順佛境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色相功德莊嚴。不可窮盡。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
尊者阿濕婆氏多。尊者摩史波。摩訶男優陀夷。耶舍。富那。無垢。善臂。憍梵缽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目*侯]羅。難陀等。而為上首。悉皆覺悟自性諦理。現證實際。入法本性。度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悉能永斷隨眠結縛。
而於攝藏。住無所住行空寂靜。於如來所永斷疑惑。入佛智海勝信道中。利益世間為不請友。常能衛護一切眾生。與諸有情為不捨友。通達佛法。所行境界守護聖法。
誓願受持諸佛正教。現前得生如來種性。善能趣向一切智智。復有菩薩摩訶薩眾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而為上首。
所謂最上智智菩薩。最上寶智菩薩。一切語言智菩薩。無著智菩薩。花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光幢菩薩。妙高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端嚴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照幢菩薩。陀羅尼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福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普勝威德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清淨功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照藏菩薩。齊藏菩薩。勝蓮華藏菩薩。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明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
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照法界摩尼冠菩薩。妙菩提摩尼冠菩薩。照十方冠菩薩。出現一切佛藏冠菩薩。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無映蔽冠菩薩。
執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佛變化影像髻菩薩。妙菩提髻菩薩。一切願海音聲摩尼王髻菩薩。
放一切如來圓光摩尼寶雷聲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差別表示摩尼寶網覆髻菩薩。一切如來法輪聲髻菩薩。一切三世名輪聲髻菩薩。大光菩薩。無垢光菩薩。
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神變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光菩薩。智光菩薩。法光明菩薩。
神通光菩薩。光照菩薩。華光菩薩。寶光菩薩。覺光明菩薩。梵光菩薩。普照光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地吼音菩薩。世間王音菩薩。山王音菩薩。山王相擊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伏諸魔音菩薩。大悲理趣雲雷音菩薩。遍息一切世間苦惱音菩薩。法勝涌菩薩。殊勝涌菩薩。智勝涌菩薩。須彌勝涌菩薩。功德最勝涌菩薩。名聞勝涌菩薩。普光勝涌菩薩。大慈勝涌菩薩。智照勝涌菩薩。如來種姓勝涌菩薩。光德菩薩。勝德菩薩。法涌德菩薩。遍照德菩薩。法德菩薩。
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光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帝王菩薩。法帝王菩薩。象帝王菩薩。梵帝王菩薩。山帝王菩薩。眾帝王菩薩。天帝王菩薩。寂靜帝王菩薩。不動帝王菩薩。最勝帝王菩薩。菩提寂靜聲菩薩。無著聲菩薩。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音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根雷聲菩薩。發悟本願聲菩薩。摧一切魔軍聲菩薩。智須彌覺菩薩。虛空覺菩薩。清淨覺菩薩。無礙覺菩薩。開寤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光覺菩薩。
法界理趣照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皆悉安住普賢願行。所行無著者。普遍一切諸佛剎故。變無邊身者。親近一切佛如來故。所緣無際限境界清淨者。了知一切佛神變故。趣無量者。往詣諸佛現等覺處。無休息故。無邊光明者。於一切法實相海中。得無邊智光明故。無邊劫中說功德無盡者。辯才清淨故。等虛空界者。智所行境清淨故。無所依者。隨世意樂現色身故。能離翳者。了知無有眾生界故。虛空智慧者。放光明網遍法界故。究竟寂靜者。最寂靜心故。一切陀羅尼種性智境界者。於三摩地勇猛無畏者。眼住法界盡其際者。於一切法住無所得者。遊無邊智海者。已度智彼岸者。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世間波羅蜜者。
於三摩地彼岸得自在者。復有五百比丘尼俱。其名曰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瞿曇彌比丘尼。安隱比丘尼。優缽羅華比丘尼。瘦瞿曇彌比丘尼。
耶輸陀羅比丘尼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塞俱。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超名稱威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目*侯]賢優婆塞。大賢優婆塞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夷俱。其名曰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
可樂身優婆夷。賢德優婆夷。月光優婆夷。光明優婆夷。勝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等。而為上首。及餘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等。圍繞恭敬。而為說法。

大般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遶。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薄俱羅。尊者優波難陀。如是等諸大比丘。遇佛光者其身戰掉。乃至大動不能自持。心濁迷悶發聲大喚。生如是等種種苦惱。
爾時復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皆阿羅漢。爾時復有拘陀羅女。善賢比丘尼。優波難陀比丘尼。海意比丘尼。與六十億比丘尼等。一切亦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爾時復有一恒河沙菩薩摩訶薩。人中之龍。位階十地安住不動。方便現身。其名曰海德菩薩。無盡意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解大乘。愛樂大乘守護大乘。爾時復有二恒河沙諸優婆塞。受持五戒威儀具足。其名曰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善德優婆塞等。而為上首。深樂觀察諸對治門。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這是六祖壇經中的四弘誓願原文 。

而四弘誓願最早的出處是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3 賢聖學觀品〉:「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CBETA, T24, no. 1485, p. 1013, a20-22)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原來六祖創作了這四句後, 到明朝, 《三藏法數》將兩者合在一起, 就成了:
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此觀苦諦境。
二、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數誓願斷,此觀集諦境。
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觀道諦境。
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觀滅諦境也。

敦煌本、敦博本此段皆是:「慧能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 自性自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壇經祖本今已不存,敦煌本、敦博本皆屬「壇經原本」系統,早於元以後的通行本「宗寶本」系統,也就是敦煌本、敦博本更接近原始的壇經。不過燉煌本雖然最古,也並不是壇經原貌。

現在通行本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心經

《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
http://www.douban.com/note/210696938/

1. 《心經》版本約184種,包括漢語50種,梵語39種,英語29種,日語39種,藏語6種,韓語7種,印尼語1種,越南語2種,法語4種,德語4種,俄語3種,另附滿語和蒙古語各一種。 尚有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語等語種的譯本。
2. 徐文堪先生在《上海書評》第159期上刊載的短評《〈心经〉与〈西游记〉》。 (徐文堪, 2011)其中提到美國學者那體慧(Jan Nattier)的名著《心經:一部中國的偽經?》(The Heart Sūtra:A Chinese Apocryphal Text?)
3. 《心經》 的四個特點,第一,此經沒有一個一般佛經之中都有的序分(即“如是我聞,一時,佛在”); (Brough, 1950)第二是沒有流通分;第三是佛陀在此經中沒有出現。第四, 《心經》是以一個曼陀羅咒作為結尾的。
4. 玄奘本《心經》與什譯《大經》(題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223)(梵: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即《大般若經》),以及漢譯玄奘本《心經》與孔澤刊行的梵語《心經》之間,存在著逐字(英:word-for-word)對應的關係。
5. 梵語《大經》(即《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梵: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這裏的《大經》梵本是從吉爾吉特寫本中轉寫而來,其中有非常明顯的佛教混合梵語(英:Buddhist Hybrid Sanskrit)的諸特徵 )與梵語《心經》之間令人驚異的差異。
6. 这一行(“没有過去,没有將來,[也]没有現在”)在吉尔吉特寫本和多特的晚期尼泊尔寫本,以及中譯本的《大經》中都有發現。但在所有版本的《心經》(所有語言)中,除了被歸為鳩摩羅什所譯的非常有問題的那個漢譯本外,全都沒有此行。
7. 漢語本羅什譯《大經》與玄奘本《心經》有逐字對應的情況只能是後者承襲或者抄錄了前者。但對梵語本《大經》與梵語本《心經》的分析則並非如此。因為兩個梵語本之間,雖然觀點甚至次序都相同,但所選的詞匯有異,並且還用形容詞代替了動詞,用複數代替了單數,以及一些佛教術語的同義詞替代(如用kṣasy 代替nirodha),這些都說明,就文獻修訂的一般原則而言,梵語《大經》之中無法衍生出梵語《心經》,反之亦然。
8. 從梵語《大經》到什譯漢語《大經》之間的傳播路線並無疑問。 漢語《大經》遠比歸名為玄奘的《心經》出現要早,所以從漢語《大經》中相應部分再到漢語《心經》之間的線索也非常清楚。
9. 《心經》的諸注釋文獻,可以發現現存最早的印度注釋文獻是起自公元八世紀。 (Donald S.Lopez, 1988, pp. 4、8-13) (Eckel, 1987, p. 71)在此之前,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獨立的證據表明此經的存在。 而漢語文獻中,《心經》的注釋則至少不會晚於公元7世紀的後半葉,而且可能還要早數十年。
10. 《心經》本身,則要複雜得多,雖然有所謂的“羅什本”,但其實是在《開元釋教錄》之中,方才被歸為羅什所譯,並且此錄之前也沒有地方提到玄奘譯過《心經》。但就《心經》文本所能知道的確鑿的最早的存世證據,則至少是玄奘的傳記中提到的四川之行中(618-622年間),而印度最早的則應該是蓮花戒(梵:Kamalaśīla)的《心經》注——是在大約八世紀末。 (Donald S.Lopez, 1988, p. 4、11)所以,得出結論:漢語《心經》早於梵語《心經》。
11. 日本著名學者福井文雅的研究中找到了原因,即《心經》本來並不是一部經,“心”的原義不是精髓,而是陀羅尼。 (福井文雅, 1987, pp. 201-207)。
12. 既然解決了漢語本應該是梵語本的祖本的問題,這部梵語經典可能是玄奘所譯。 (Nattier, 1992, pp. 173-178)。
13. 玄奘西行的故事,其中曾經提到清辨(梵:Bhavaviveka)曾背誦《心經》以使觀音菩薩現形(英:conjure up a vision)。 (Eckel, 1987, p. 70) (Donald S.Lopez, 1988, p. 13)但其實這是基於比爾的翻譯本(《西域記:對西天的佛教紀錄》,1884,卷2,頁223-225。Si-yu-ki: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s,1884,rpt.New York:Paragon Reprint Corp.,1968,vol.2.pp.223-225)中的虛構故事(英:figment)。而實際上並不是《心經》。紀按:此乃指《大唐西域記》中所載“(清辨)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歷三歲,觀自在菩薩乃現妙色身。”T51,930c,顯然不是《心經》。
14. 日本的法隆寺(Hōryūji)梵語貝葉經寫本《心經》。據推測是在公元609年由中國帶到了日本。這個觀點最早出現在繆勒(F.Max Müller)的作品中,以後即被西方學界廣為稱引。 (Conze, 2000, p. 115)但那體慧指出其實繆勒是被他的日本研究助理誤導了。以下引自那體慧原注:他告訴繆勒在日本資料來源中顯示此經到達日本的年代是公元609年(參繆勒編,《來自日本的佛教寫本》,牛津,1881,頁4-5。Max Müller,ed.,Buddhist Texts from Japan,Oxford,Clarendon Press,1881,pp.4-5)。確實如此,但是這個我們談到的來源,是一個1836年編訂的,叫做《斑鳩古事便覽》(Ikaruga koji benran)的地方編年史,此書記錄古代的編年完全不可靠。僅舉一個例子,其中提到609年與貝葉《心經》一起(拉:inter alia)來到日本的還有菩提達磨(梵:Bodhidharma)的袈裟和缽具,而衣鉢在禪宗具有了象徵性的重要性不會早於神會(684-758)的年代。也就是說這個傳說最早可能是在公元730年左右形成的,故而說菩提達磨的衣缽是在公元609年傳到日本就明顯(英:patently)有誤。這也使得《心經》寫本也是同一次使命被帶來的證據不再有效。
15. 那麼玄奘在此經成立史中扮演了什麽角色呢。首先要注意《慈恩傳》中記載玄奘曾在蜀獲一位法師所授《心經》,並且在西遊印度過程中又多蒙此經所祐護,而非常關鍵的一點還有,玄奘在印度時曾經把《大乘起信論》等經譯成了梵語,所以他確實是,到目前為止所知的將此經譯成梵語的“最可能人選”。而且,作者在這裏指明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即與傳統觀念中認為中印佛教關係之中,中國往往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但其實中國人“也是佛經的熱心的製造者”,並且也有一個經典的向西傳播方向。 (Nattier, 1992, pp. 180-182)。
16. 觀世音沒有出現在任何般若經之中。
17. 對《心經》最早記錄的是在道宣(596-667年)的《大唐內典錄》卷五“代錄”之中。
18. 一位玄奘的同時代人阿地瞿多,他到達長安之時,正好是玄奘從印度返回之日。阿地瞿多曾譯了一部可能對玄奘本《般若心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經典——《陀羅尼集經》。
19. 首先玄奘本人,也是非常喜歡陀羅尼經典的,所以在他回到長安後,他翻譯的最早的四種經典之一就包括一部陀羅尼經。(T.50,254a)而阿地瞿多譯的這部經典中有一個陀羅尼題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卷三,804c-805a),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經讓人頗覺懷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和《心經》中完全一樣的咒語: 《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呪曰:跢姪他,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囉僧揭帝,菩提莎訶。(0807b)
20. 般若類經典的起源地,同時也與大乘起源地相關聯, 目前學界主流意見是南印度說和西北印度說:前者確切來講即起源於南印度基斯那河(Kistnā)的案達羅(Andhra)地區,在此地的阿馬拉瓦第(Amarāvatī)和達尼亞柯塔卡(Dhānyakaṭaka)附近,大眾部(Mahāsāṅghika)有兩座重要寺院,分別為此部派中的東山住派(梵:Pūrvaśaila)和 西山住派(梵:Aparaśaila)。大眾部的這兩個分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1)他們有俗語(Prakrit)的般若經典;(這點也可以參考渥德爾的介紹, (渥德尔, 1987, p. 339))2)他們對法界(dharmadhātu)的表述同於般若類文獻;3)他們的佛教思想為般若思想奠定了基礎。 (Conze, 2000, p. 1)渥德爾也認為,一些特別的經典,如《護國尊者所問經》等就是大眾部的東山住部所為。 (渥德尔, 1987, p. 331)
21. 公認的最早的般若類經典《八千頌般若經》之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般若類經典是起源於南方。
22. 孔澤還提到了在般若經注釋書《大智度論》之中,其中的四十二字門這樣一種對晚期佛教影響很大的修持形式, (平川彰, 2004, pp. 462-464)也顯示有南方方言的語言學遺存,顯示了此類經典早期可能是起源於南方。
23. 龍樹即曾生活在和達尼亞柯塔卡(Dhānyakaṭaka)附近,在附近jaggayyapaṭa的一座佛塔的銘文上還明確地標明了“大德龍樹阿阇梨”(梵:Bhadanta Nāgārjunācārya)。 (J.Burgess, 1882, p. 57)而此地區,則受到達羅毗荼(Dravidian)和雅典(Greek)深刻影響
24. 觀自在(梵:Avalokiteśvara),這位菩薩的原名因為玄奘法師曾經認為早期的“觀世音”(梵:Avalokitasvara)是個訛傳,所以以後幾乎成為了共識。但是隨著上世紀初即1923年8月,米羅諾夫(N. D. Mironov)在大谷搜集品中的《法華經》中發現了Avalokitasvara 即“觀世音”的原語共出現了五次,從而使這一問題有了從文獻學上的解決的可能。 (Mironov, 1961) (Mironov, 1927) (于君方, 2009, p. 63)這個梵語本後來經過蔣忠新的整理,其序言中專門對觀世音的名號作出了解釋,提供了“什譯觀世音一名可靠的文獻學證據”。

梵網經菩薩戒本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 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奉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一殺戒】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婬戒】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讚譭他戒】

若佛子,自讚譭他,亦教人自讚譭他。譭他因、譭他緣、譭他法、譭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譭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譭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第一不敬師友戒】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眾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註: 是 "給" 音)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七不往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諮問者,犯輕垢罪。

【第八心背大乘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第十畜殺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罥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第十一國使戒】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十二販賣戒】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註: 是 "承" 音)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第十三謗譭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者,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遘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一瞋打報讎戒】

若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讎,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註: 是 "朽" 音),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以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時,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行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註: 是 "給" 音)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賣,供給(註: 是 "己" 音)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註: 是 "份" 音)。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經理白衣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經理白衣,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二 損害眾生戒】

若佛子,不得販賣刀杖、弓箭,畜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貓、貍、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註: 是 "聽 4 聲" 音)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註: 是 "月" 音)之聲。不得樗(註: 是 "書" 音)蒲、圍碁(註: 是 "棋" 音)、波羅塞戲、彈碁(註: 是 "棋" 音)、六博、拍毬(註: 是 "球" 音)、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註: 是 "失" 音)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四暫離菩提心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缾、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

一切齋會求願,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湖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婬、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若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三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香囊,盛(註: 是 "承" 音)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眾,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如獄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如三百矛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提婆達多以魚肉等欲破和合僧團

十誦律裡的提婆達多的故事
佛住在王舍城。那時提婆達多求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是人有嫉妒心。方便作是念。我獨不能得破沙門瞿曇和合僧壞轉法輪。
是提婆達多有四同黨。一名俱伽梨。二名騫陀陀驃。三名迦留陀提舍。四名三文達多。提婆達多到是四人邊已作是言。汝當共破沙門瞿曇和合僧壞轉法輪。
時彼四人語提婆達多言。沙門瞿曇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得天眼知他心念。是人知見我等欲破和合僧壞轉法輪。我等云何能破沙門瞿曇和合僧壞轉法輪。提婆達多語四人言。沙門瞿曇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我等到邊用五法誘取。語諸比丘言。汝盡形壽受著納衣。盡形壽受乞食法。盡形壽受一食法。盡形壽受露地坐法。盡形壽受斷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涅槃。
若有長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識久習梵行得佛法味者。當語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樂閑靜受現法樂。汝等所須事我當相與。我等以是方便能破沙門瞿曇和合僧壞轉法輪。四比丘言。如是受提婆達多語。提婆達多後時到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誘之:
1. 汝盡形壽受著衲衣。
2. 盡形壽受乞食法。
3. 盡形壽受一食法。
4. 盡形壽受露地坐法。
5. 盡形壽受斷肉法。
汝等行是五法。疾得涅槃。復語諸長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樂閑靜受現法樂。汝所須事我當相與。
爾時提婆達多。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律說律。律說非律。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用法說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說是常法。非教說教。教說非教。
時諸比丘見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壞轉法輪。見已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佛言世尊。是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因緣事。是人非法說法......非教說教。佛語諸比丘。汝等當呵提婆達多令捨是破僧因緣事。
是比丘受佛語已。到提婆達多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事。當與僧和合。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汝當捨是破僧因緣事。
時提婆達多不捨是事。爾時提婆達多四同黨。呵諸比丘言。汝等莫說提婆達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說法說律。是人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說。非不知說。是人所說皆是我等所樂忍。如是諸比丘。再三教提婆達多。不能令捨惡邪便從坐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一面坐。坐已。
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約敕提婆達多。而不捨惡邪。

有四同黨復作是言汝等莫說提婆達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說法說律。是人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說。非不知說。是人所說。皆是我等所樂忍。諸比丘再三約敕。不捨是事。
爾時佛作是念。如提婆達多癡人及四同黨。或能破我和合僧壞轉法輪。我當自約敕提婆達多令捨是事。佛作是念已。即自約敕提婆達多。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緣事。汝當與僧和合。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汝莫非法說法法說非法......教說非教。汝當捨是破僧因緣事。
爾時提婆達多。聞佛口教暫捨是事。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種種因緣呵責。云何名比丘求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佛如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欲破和合僧。勤求方便受持破僧事。諸比丘應如是呵言。汝莫破和合僧。莫求方便受持破僧事。當與僧和合。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汝當捨是求破僧事。諸比丘如是教時。不捨是事者。
當再三教令捨是事。再三教已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香港佛教史

1. 公元五世紀, 晉代杯渡襌師在青山建杯渡庵, 1926年由顯奇法師改名青山襌院, 是最早的佛教寺院。
2. 1842年後, 香港為英國殖民地, 紀修和尚在大嶼山創建十方道場, 是寶蓮寺的前身。
3. 1914年由宏願法師創建, 為女眾道場, 有講經班。虛雲老和尚曾居於此。
4. 1916年, 潘達薇、陳靜濤組織佛學會研究佛學。後太虛大師來港弘法, 鼓吹佛教改革運動, 推動香港佛教發展, 以素食館為傳教所。
5. 定慧寺是大埔區最早建立的襌寺。初名為蘭若園, 由增秀老和尚所建。
5. 1926年, 菩提學會已買下荃灣的地興建西方寺, 1970年, 西方寺修建完成。
6. 1932年開始興建竹林襌院, 到1982年整座襌院才告落成。
7. 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與居士等創立女眾十方叢林。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童提供教育。1957年開辦孤兒院與安老院。1988年重建志蓮淨苑, 1995年成立文化部。
2000年正式啓用。
8. 1935年由何東夫人張蓮覺女士出資興建的東蓮覺苑。
9. 二次大戰後, 不少大陸僧眾逃來香港, 如:茂峰、芝峰、虛雲、倓虛、筏可、樂果、定西、印順、證蓮等。他們好多又轉去台灣, 令台灣佛教成為中國與香港的先鋒。
10. 1945年,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 由四眾組成。
11. 1964年, 永惺法師創立香港菩提學會。舉辦誦經、念佛晚會、佛學講座、法會禮懺、靜坐共修。
12. 1968年, 暢懷法師創立佛教青年協會, 提供佛經講座, 氣功班, 法會, 佛學班。
13. 1968年, 慧瑩法師成立妙寶經室, 每週講經, 1986年合併妙寶經室和華嚴閣, 成立妙華佛學會。
14. 1979年, 何澤霖居士夫婦獨自創立佛教圖書館, 亦提供兒童經典讀誦班, 讀書研討會, 靜坐初級班, 念佛共修, 準提法共修, 誦經法會。
15. 1981年, 由果通法師創立的普明佛學會。有佛學班, 法會, 襌修活動及義工服務。
16. 1991年6月, 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創立, 港九新界現有33個分會。
17. 1992年, 秀峰襌院成立, 是國際觀音襌院的成員。
18. 1992年3月, 衍慈法師創立律儀淨苑。開辦佛經講座, 儀規班, 靜坐班。
19. 1993年, 愍生講堂註冊為非牟利佛教慈善團體。
20. 1993年, 慈濟成立香港分會。
21. 1994年,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創立香港分會。
22. 1997釋意超長老容許太和寺僧人用第一所房子起, 其時的主持是白加攝師父, 副主持是文比丘, 亦充作翻譯。
 1999年, 溫暖人間成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以十方錢財來運作。
23. 2001年11月, 居士眾為留文比丘而創立香港南傳襌修學會, 舉辦南傳佛教佛學講座、襌修班、上座部的頭陀傘襌修營、短期出家。
24. 2008年, 第一位香港女性前往斯里蘭卡受具足戒, 成為上座部第一位比丘尼。


修習南傳佛教的道場:

1. 大埔太和寺, 泰皇認可的佛寺。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667498347
2. 元朗德馬倫寺, 或稱大棠寺, 亦是泰皇認可的,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dhammaram.7
3. 元朗牛潭尾泰國寺, 阿姜曼的弟子隆普史系, 分廟為元朗下白泥, 主持隆波振達識講點廣東話。
4. 元朗觀佛寺, Wat Buddha Vipassana Dham,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WatBuddhaVD/
5. 志蓮淨苑葛榮襌師系的蕭式球老師開的靜坐班, http://www.godwin.org.hk/
6. 香港內觀智慧襌學會, 馬哈希系統, https://www.hkims.org/
7. 普明佛學會, 宣隆襌法, http://www.poming.org/
8. 香港內觀靜坐中心, https://mutta.dhamma.org/zh-hk/

吠陀中的諸神



1. <黎俱吠陀>與<阿闍吠陀>均將空間分為天、空、地三界, 天有三十三天; 地有前東方、後西方、上北方、下南方, 人之上方及人之下方, 共六方。佛教忉利天源於此。

2. 婆羅那(Varnna): 是宇宙規律神, 掌掌罰。天是其座處, 火神為面, 風為呼吸, 星為使者, 為天、空、地三界支持者。後論為雨神、夜神、水神, 在梵書中降為自私的神。

3. 毗妞笯(Visnu): 居中天, 諸神遊樂之處, 人死後往生此處。

4. 阿蘇雲(Asuin): 是光神、金色、戴蓮花冠, 後轉為救濟神, 普渡眾生。佛教觀音菩薩源於此神。

5. 因陀羅(Indra): 宇宙統王。佛陀稱其為釋提桓因, 住於忉利天, 佛陀曾為其說法。

6. 阿耆尼(Agni): 居於天上, 使雷雹發光, 使地具有生長力, 送供物給諸神, 降恩惠於人, 是知一切者。

7. 祈禱主(Braahmanaspati): 頭戴銳角, 有七光、七口、美石、大戰小戰無不勝。

8. 河川神(Slarasratii):除去污穢, 與人以高貴、小孩。後為梵天妻, 稱為吉祥天女, 辯才天。為送子觀音的光驅思想。

9. 牛神: 梨俱吠陀謂牝牛為因陀羅之母。夜柔吠陀指牝牛不可殺, 晚期印度教說牛是毘妞笯神的化身。印度人不食牛源於此。

10. 野羊(Aja): 管理河川大洋, 又稱"不生"界, 羊在中印度被視為吉祥神。

11. 閰羅(Yama): 有兩犬作使者, 皆四眼, 一為灰色, 一為褐色, 分別導人於死亡之路, 以後佛教閰王之黑白無常由此而來。

12. 野豬(Prajaaputi): 為毘妞笯之化身, 印度人的祖先在狩獵時代, 野豬是他們賴以維生之生主。

13. 阿修羅(Asura): 有形之惡神, 與天神爭戰, 佛教後期列為六道之一。

14. 羅剎(Raks): 無形之惡神, 佛教亦有此神。

15. 畢舍遮(Pisaca): 為幽魂厲鬼、餓鬼, 佛教因襲之。

16. 乾達婆(Gandharva): 為抽象化之男性神格化。<阿闥婆吠陀>時代為阿修羅之別號, 也有香神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