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pana bhikkhunī ekā vā gāmantaraṃ gaccheyya, ekā vā nadīpāraṃ gaccheyya, ekā vā rattiṃ vippavaseyya, ekā vā gaṇamhā ohīyeyya, ayampi bhikkhunī paṭhamāpattikaṃ dhammaṃ āpannā nissāraṇīyaṃ saṅghādisesa’’nti.
任何比丘尼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入村; 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到河的對岸; 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在晚間離開居所; 一個人或希望從團體中獨留下來。這比丘尼在初法中應捨, 犯僧殘。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 犯初法應捨, 僧殘。Yāpana bhikkhunī: 任何比丘尼
ekā vā gāmantaraṃ gaccheyya:一個或希望獨自入村
ekā vā nadīpāraṃ gaccheyya: 一個或希望獨自到河對岸
ekā vā rattiṃ vippavaseyya: vippavasati (to be away from home), 一個或希望獨自在晚間離開居所
ekā vā gaṇamhā ohīyeyya: ohiiyati, ava+hi+ya, 一個或希望從團體中獨留
ayampi bhikkhunī :這比丘尼
paṭhamāpattikaṃ dhammaṃ āpannā nissāraṇīyaṃ saṅghādisesa: 在初法中犯僧殘
背景故事(巴利律)
那時, 佛位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 跋陀‧加毘羅女住近邊界, 有比丘尼與比丘尼眾嘈咬後, 入親戚家住。跋陀‧加毘羅女不見那比丘尼, 問比丘尼眾: "那女士叫什麼名? 不見了。"
"女士, 與比丘尼眾嘈咬, 不見了。"
"女士, 在那村的親戚家, 你去識別。"
比丘尼眾進去那裡, 見到那比丘尼後, 如是說: "女士, 你怎麼啊, 一個人去了, 沒有冒犯嗎?"
"女士, 沒有冒犯。"
有少欲知足的比丘尼發嬲怒心, 以鄙視的語氣說: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入村!"
向佛陀說情況, 佛陀問明是事實, 嚴厲責備: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入村!比丘們, 為未生信者生信, 已生信者增長, 今制定學戒 -
那時兩個比丘尼在舍衛城的薩迦達進入中間的路段, 要渡河, 那比丘尼眾接近岸邊時, 這樣說: "同修, 你渡河吧。"女士, 不, 你自己游過去吧。"
一個人過了去。游出游入而毁名譽, 他們被問: "女士, 你怎麼啊, 一個人去了, 沒有冒犯嗎?"
"女士, 沒有冒犯。"
有少欲知足的比丘尼發嬲怒心, 以鄙視的語氣說: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過河!"
向佛陀說情況, 佛陀問明是事實, 嚴厲責備: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過河!比丘們, 為未生信者生信, 已生信者增長, 今制定學戒 -
四分律疏: 具四緣成犯:
1. 是河水
2. 獨渡
3. 無因緣
4. 獨越河過犯
開緣
1. 若二尼共渡水, 待後伴相及, 不犯
2. 若去時不疾疾去, 以待伴, 不犯
3. 若上岸時, 待後伴, 不犯
4. 若神足渡, 不犯
5. 若乘船渡, 不犯
6. 若橋上渡, 躡梁渡, 石渡, 不犯
7. 若伴尼命終, 休道, 遠行, 不犯
8. 若賊捋去, 不犯
9. 若命難, 梵行難, 不犯
10. 若惡獸難, 不犯
11. 若強力者捋去, 不犯
12. 若縳捋去, 不犯
13. 若水漂, 不犯
獨入村戒
四分律疏, 具四緣成犯
1. 是俗人村落
2. 獨入
3. 無因緣
4. 越界犯
罪相
1. 獨行, 隨所至村, 僧殘
2. 獨詣空野, 無道處行, 僧殘
3. 獨行, 未至村, 偷蘭遮
4. 獨行, 村中行一界, 突吉羅
5. 求方便欲去而不去, 突吉羅
6. 結伴欲去而不去, 突吉羅
開緣
1. 若二尼入村, 不犯
2. 餘者同上渡水, 不犯
3. 村中先有尼者, 不犯
任何比丘尼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入村; 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到河的對岸; 一個人或希望獨自在晚間離開居所; 一個人或希望從團體中獨留下來。這比丘尼在初法中應捨, 犯僧殘。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 犯初法應捨, 僧殘。Yāpana bhikkhunī: 任何比丘尼
ekā vā gāmantaraṃ gaccheyya:一個或希望獨自入村
ekā vā nadīpāraṃ gaccheyya: 一個或希望獨自到河對岸
ekā vā rattiṃ vippavaseyya: vippavasati (to be away from home), 一個或希望獨自在晚間離開居所
ekā vā gaṇamhā ohīyeyya: ohiiyati, ava+hi+ya, 一個或希望從團體中獨留
ayampi bhikkhunī :這比丘尼
paṭhamāpattikaṃ dhammaṃ āpannā nissāraṇīyaṃ saṅghādisesa: 在初法中犯僧殘
背景故事(巴利律)
那時, 佛位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 跋陀‧加毘羅女住近邊界, 有比丘尼與比丘尼眾嘈咬後, 入親戚家住。跋陀‧加毘羅女不見那比丘尼, 問比丘尼眾: "那女士叫什麼名? 不見了。"
"女士, 與比丘尼眾嘈咬, 不見了。"
"女士, 在那村的親戚家, 你去識別。"
比丘尼眾進去那裡, 見到那比丘尼後, 如是說: "女士, 你怎麼啊, 一個人去了, 沒有冒犯嗎?"
"女士, 沒有冒犯。"
有少欲知足的比丘尼發嬲怒心, 以鄙視的語氣說: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入村!"
向佛陀說情況, 佛陀問明是事實, 嚴厲責備: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入村!比丘們, 為未生信者生信, 已生信者增長, 今制定學戒 -
那時兩個比丘尼在舍衛城的薩迦達進入中間的路段, 要渡河, 那比丘尼眾接近岸邊時, 這樣說: "同修, 你渡河吧。"女士, 不, 你自己游過去吧。"
一個人過了去。游出游入而毁名譽, 他們被問: "女士, 你怎麼啊, 一個人去了, 沒有冒犯嗎?"
"女士, 沒有冒犯。"
有少欲知足的比丘尼發嬲怒心, 以鄙視的語氣說: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過河!"
向佛陀說情況, 佛陀問明是事實, 嚴厲責備: "什麼比丘尼! 一個人過河!比丘們, 為未生信者生信, 已生信者增長, 今制定學戒 -
四分律疏: 具四緣成犯:
1. 是河水
2. 獨渡
3. 無因緣
4. 獨越河過犯
開緣
1. 若二尼共渡水, 待後伴相及, 不犯
2. 若去時不疾疾去, 以待伴, 不犯
3. 若上岸時, 待後伴, 不犯
4. 若神足渡, 不犯
5. 若乘船渡, 不犯
6. 若橋上渡, 躡梁渡, 石渡, 不犯
7. 若伴尼命終, 休道, 遠行, 不犯
8. 若賊捋去, 不犯
9. 若命難, 梵行難, 不犯
10. 若惡獸難, 不犯
11. 若強力者捋去, 不犯
12. 若縳捋去, 不犯
13. 若水漂, 不犯
獨入村戒
四分律疏, 具四緣成犯
1. 是俗人村落
2. 獨入
3. 無因緣
4. 越界犯
罪相
1. 獨行, 隨所至村, 僧殘
2. 獨詣空野, 無道處行, 僧殘
3. 獨行, 未至村, 偷蘭遮
4. 獨行, 村中行一界, 突吉羅
5. 求方便欲去而不去, 突吉羅
6. 結伴欲去而不去, 突吉羅
開緣
1. 若二尼入村, 不犯
2. 餘者同上渡水, 不犯
3. 村中先有尼者, 不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