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的巴利文是
sampajaññā, 來自 janati 知道, 經典沒對此字落定義, 但從經中能推論其意。
中部第119經 身行念經 Kayagatasati Suttam 中 :
"再者, 比丘們, 向前行或返回時, 比丘以覺知 sampajaññā 而行; 向前看或向旁看時, 他以覺知而行。屈伸肢體時, 他以覺知而行。穿着袈裟、執持衣鉢時, 他以覺知而行。吃飯、飲水、咀嚼、嘗味時, 他以覺知而行。大小便利時, 他以覺知而行。行站坐卧與醒來, 說話或沉默時, 他以覺知而行....。"
"一位比丘如何提起覺知呢? 當受生, 住, 滅時, 他覺知到; 當想生, 住, 滅時, 他覺知到.....。"
sampajaññā, 來自 janati 知道, 經典沒對此字落定義, 但從經中能推論其意。
中部第119經 身行念經 Kayagatasati Suttam 中 :
"再者, 比丘們, 向前行或返回時, 比丘以覺知 sampajaññā 而行; 向前看或向旁看時, 他以覺知而行。屈伸肢體時, 他以覺知而行。穿着袈裟、執持衣鉢時, 他以覺知而行。吃飯、飲水、咀嚼、嘗味時, 他以覺知而行。大小便利時, 他以覺知而行。行站坐卧與醒來, 說話或沉默時, 他以覺知而行....。"
"一位比丘如何提起覺知呢? 當受生, 住, 滅時, 他覺知到; 當想生, 住, 滅時, 他覺知到.....。"
而在律藏的波凂提, 出家眾的第一戒中, 有 '以完全覺察的心躺下' , 故 sampajaññā 指覺知或覺察。
覺知了, 才能幫助念的修習。
念即sati, 襌修培養正念, 有正念才有生起定, 八正道是正念後才是正定, 戒定慧, 正念對生起正念與智慧同樣重要。
Sati有憶念, 不忘失, 記得, 這些意思, 動詞根是smrti, 意思是記得。記得除指記得過去事外, 現在或未來都記得, 例如出門要記得帶錢包, 帶鎖匙等, 記得幾時約了人, 要去赴會。
與sati 有關的修習是四念處, satipatthana, 憶念身體,感受, 心念及佛法, 觀照身心, 其實即是觀照五蘊: 身體, 感受, 心念, 意志動機與心識。
一個未曾知道佛法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基本的覺知與念力的, 否則人們是無法正常的生活。但人們在做事時, 會發生意外, 例如切菜時, 在想其他事而切到手指流血; 或出門忘了帶鎖匙, 帶銀包, 或忘了約會地點或時間, 每個人都曾試過, 這表明在當下不知自己在做什麼, 沒覺察到當下在做的事, 心不在然的想了過去與未來, 沒有在當下。
佛教襌修的訓練是教人覺察自己在做什麼, 對當下身體, 感受, 心念及佛法不忘失, 知道當下的身體在做什麼, 感受點樣, 心態點樣, 及想了些什麼, 若知道身體在當下是在行路的, 感受行路的動作為主, 全身與外界的接觸為次要, 心態平靜的觀察, 當下就是現象在生滅, 這樣的經驗生起, 又記住了這樣的經驗, 煩惱就好難侵入的。減少了煩惱時, 平靜與快樂時間必然增加。
佛教襌修訓練基本上, 是截斷思考或念頭, 它來了由它來, 但不去追逐它, 或者要計劃什麼, 總是想一想計劃, 想完就停, 回到當下, 當下的身受心法, 都有好多現象不斷生起, 以正知正念來觀察, 過去末。
覺知了, 才能幫助念的修習。
念即sati, 襌修培養正念, 有正念才有生起定, 八正道是正念後才是正定, 戒定慧, 正念對生起正念與智慧同樣重要。
Sati有憶念, 不忘失, 記得, 這些意思, 動詞根是smrti, 意思是記得。記得除指記得過去事外, 現在或未來都記得, 例如出門要記得帶錢包, 帶鎖匙等, 記得幾時約了人, 要去赴會。
與sati 有關的修習是四念處, satipatthana, 憶念身體,感受, 心念及佛法, 觀照身心, 其實即是觀照五蘊: 身體, 感受, 心念, 意志動機與心識。
一個未曾知道佛法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基本的覺知與念力的, 否則人們是無法正常的生活。但人們在做事時, 會發生意外, 例如切菜時, 在想其他事而切到手指流血; 或出門忘了帶鎖匙, 帶銀包, 或忘了約會地點或時間, 每個人都曾試過, 這表明在當下不知自己在做什麼, 沒覺察到當下在做的事, 心不在然的想了過去與未來, 沒有在當下。
佛教襌修的訓練是教人覺察自己在做什麼, 對當下身體, 感受, 心念及佛法不忘失, 知道當下的身體在做什麼, 感受點樣, 心態點樣, 及想了些什麼, 若知道身體在當下是在行路的, 感受行路的動作為主, 全身與外界的接觸為次要, 心態平靜的觀察, 當下就是現象在生滅, 這樣的經驗生起, 又記住了這樣的經驗, 煩惱就好難侵入的。減少了煩惱時, 平靜與快樂時間必然增加。
佛教襌修訓練基本上, 是截斷思考或念頭, 它來了由它來, 但不去追逐它, 或者要計劃什麼, 總是想一想計劃, 想完就停, 回到當下, 當下的身受心法, 都有好多現象不斷生起, 以正知正念來觀察, 過去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