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3, 2013

巴利文法書

巴利文法書:有關介紹和解釋巴利語音韻、語形、造語法、文章論等語法、文法的文獻及書籍。

1.《迦旃延文法》(Kaccāyana Vyākaraṇa),是巴利文法最早的一部書,著者迦旃延是印度人,此書後來流傳到斯里蘭卡,成為研究巴利語必須學習的課本。這位迦旃延文法家,可能是覺音以後的人。迦旃延開始寫巴利語文法,是受到梵文文法的影響。內容分為八類,即連聲、名詞、造句法、複合詞、名詞轉成語、動詞、動詞轉成語、部分之語詞。每類先列文法規則,次作解釋,再次舉例。
2.《目犍連文法》(moggallāna Vyākaraṇa),目犍連是斯里蘭卡十二世紀著名的巴利文法家(不是大目犍連),在他著的《釋目犍連》(Vuttimoggallana)一書里,曾敘述他是在波洛羅摩婆訶王(Parakkamabahu,公元1153~1186)時代寫的。在他的時代,斯里蘭卡佛教正風行梵文,所以他有意要提倡巴利文及創立巴利文學校,與梵文相抗。《目犍連文法》共分六類,即:字母及連聲、名詞、複合語、名詞轉成語、動詞、動詞轉成語。每類也用規則、解釋、舉例三個次序。
3.《形色成就》(Rupasiddhi),或《句形成就》(Padarupasid-dhi),組織與《迦旃延文法》同,缺最後第八“部分之語詞”,是解釋《迦旃延文法》的。著者佛愛(Buddhapiya),或燃燈(Dipankara)。約十三世紀人。
4.《注釋》(Nyasa),又名前燈(Mukhamuttadipani)是解釋《迦旃延文法》的。組織分八類,與《迦旃延文法》同。著者毗馬喇菩提(Vimalabuddhi),斯里蘭卡人。
5.《造句關係》(Sambandhacinta),十二世紀僧護(Sangha-rakkhita)著,是有名的巴利語聲韻學者。
6.《初學入門》(Balavatara), 是迦旃延文法精要的一本小冊,十四世紀法稱(Dhammakitti或妙法稱Saddhamma-kitti)著,依《迦旃延文法》分類。
7.《善覺莊嚴》(Subodhalangara),或單名莊嚴(Alangara),僧護著,是研究巴利文詩構造的藝術,全書分五章,有三六八偈,每偈四句,非常著名。
8.《烏陀耶》(Uttonaya),是說明詩的性質,同為僧護名著。
9.《造句》(Padasadha),是屬目犍連文法派的,著者畢耶達悉(Piyadassi)。同時有一本注釋名為《造句疏》(Pada-sadhanatika),著者為諦多伽摩(Titthagama),為斯里蘭卡名著者。
10.《迦旃延語根筐》(Kaccayanadhatumanjusa或Dhatu-manjusa),是研究巴利文語根的,屍羅拔沙(Silavansa)著。
近代人用英文編寫的巴利文法,對西方人學習巴利語及研究佛學有很大的貢獻。

1.《新巴利課本》第一冊、第二冊(The New Pali Course Part Ⅰ,Ⅱ),佛授(Buddhadatta)著,以現代語新方式寫的文法書。
2.《高級巴利課本》(The Higher Pali Course)佛授著。
3.《巴利文會話及翻譯》(Aids to Pali Conversation and Translation),佛授著。此書分字彙、會話、翻譯三部分。
4.《巴利語文法》(A Grammar of the Pali Language),珀諾拉(V.Perniola)著,是一本有系統的巴利文法書。

轉自http://www.therawikipedia.org/index.php?title=%E5%B7%B4%E5%88%A9%E6%96%87%E6%B3%95%E4%B9%A6&variant=zh-han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