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4, 2018

(轉載)警惕巴利經典翻經譯中的偏譯見

作者: metta
不时有人在推荐一个“汉译巴利三藏app”,于是就选了一篇特别重要的经典译文来看,这篇就是《中部 131 一夜贤者经》。但注意到译者把本来该译成“过去时”的地方,都译成了“过去世”,“时”与“世”,一字之差,就会把人人可用的修行方法变成奇怪 不合理的方法。下面摘一段译文:
“      不追忆过去,
       不期待未来;
       过去已过去,
       未来未到来;
       对现在之法,
       当处即观照。
       智者增修彼,
       不羁.不动摇。

       热忱今日事,
       谁知明日死?
       绝没有不与
       死大军相约!

       如此热忱住,
       日夜不懈惰;
       此一夜贤者,
       寂静牟尼说。

      273. 诸比库,如何是追忆过去呢?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色’而喜欢其处;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受’而喜欢其处;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想’而喜欢其处;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行’而喜欢其处;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识’而喜欢其处。诸比库,这就是追忆过去。
      诸比库,如何是不追忆过去呢?不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色’而喜欢其处;不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受’而喜欢其处;不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想’而喜欢其处;不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行’而喜欢其处;不追忆‘过去世有如此之识’而喜欢其处。诸比库,这就是不追忆过去。

注意这里把对偈颂里追忆过去的解释翻译成“追忆‘过去世...’” ,这就有问题了。按照上下文,正确的译法应该是“过去时”,而不是“过去世“”。我见到的以前的三个中译本都没有翻译成过去世。最早的元亨寺版:“
“然者,诸比丘!如何为‘追过去?’‘于过去时有如是色。’于此随起喜悦。”  香港萧式球老师的译本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455 和庄春江老师的译本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31.htm ; 也都没有翻译成过去世,大家可以直接打开看。

这里涉及到的关键巴利字addhāna ,按照字典可以翻译成‘时’,也可以翻译成‘世’,正确的选择应该考虑上下文的合理性。对于这个巴利字,
这里6楼有比较清楚的说明 http://bbs.sutta.org/thread-3990-1-1.html 。
 
 在这个APP的翻译出来之前,其它的三个译本早就有了;而且论坛上也讨论过“过去时”、“过去世”的翻译问题;那么译者坚持翻译成过去世,应该就是受他们那种必须观过去世的观念的影响。按他这种翻译,“勿追于过去”就是看到过去世的情况不起贪爱,那么他们就可能说按照这里的经典,就需要练习观过去世并且看到过去世不起贪爱了。但是大多数人也看不到过去世。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定力看到了过去世,因为有定力镇服了五盖,那时候是没有贪爱生起的,那么这种观法就没什么实际意义。

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这样翻译的经文就没有涉及今生今世的过去了,而我们脑子里追忆的最多的却是今生今世的过去。比如看到某个异性起了贪爱放不下老在想。一个比库要这样就麻烦了,比如有的就还俗了(《阿姜曼尊者传》里就有例子)。不还俗而犯色戒就更麻烦。 所以,忆起今生今世的过去时不起贪爱,才是更急切需要修的。
所以翻译成“过去世”是有问题的,而翻译成“过去时”能够既涵盖今世也涵盖过去世,这样才是全面和正确的。

译者过去对经典的解读就有因偏见导致的错误。因为他们主张先修止在修观,受其影响就弄出慧解脱也有禅那甚至无色定了。
比如他说:“第六种慧解脱阿拉汉,是他们除了四禅,还拥有无色禅空无边处的定力。第七种慧解脱阿拉汉,则拥有识无边处的定力。第八种慧解脱阿拉汉,是拥有无所有处定的定力;”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20&highlight=%E6%85%A7%E8%A7%A3%E8%84%B1

他这种观点直接违背经典,因为经典里直接说,慧解脱没有无色定:“比丘們!哪種個人是慧解脫者呢?比丘們!這裡,某個人不以身觸後住於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但,他以慧看見後,諸煩惱被滅盡,比丘們!這個人被稱為慧解脫者”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70.htm

他的观点也违背他导师的主张,因为他导师都说慧解脱没有证得禅那:“问74:根据禅师开示,要达到观禅必须具备强而有力的定力,但须师摩经里的阿罗汉们却未有止禅,可否请禅师对慧解脱作个解析? 答74:慧解脱就是没有证得任何禅那、只是通过修行纯观禅而证得解脱,...” http://bbs.sutta.org/thread-7989-11-1.html 。

这就说明译者比较轻率地下结论。如果严谨地对经典和他人的观点全面考证然后取其合理的观点,也就能够避免这种错误。不过严谨就要花很多时间,比如庄春江老师和香港译经组萧式球老师他们翻译的经文,都是多少年心血的积累。

 
《中部》131-134连续四篇经文讲一夜贤者偈,这样反复强调在中部经典里是绝无仅有的,说明一夜贤者偈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一定要严密准确地学习和了解。133经从六入处的角度讲,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33.htm ;可能更容易直观地把握。

最后说下译文的质量。本来巴利经文对‘’追过去‘’的解释很简单明了,就是想到过去如何如何,就在那里心生欢喜,但是APP的译者翻译成“而喜欢其处”,也就不明不白了。既不是按照巴利语的直译,也不是让人一读就懂的意译,比已有的版本译得都更难懂。

 所以,学习汉译巴利经典,推荐萧式球老师为首的香港译经组的译本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asp?section_id=5和庄春江老师的译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愿正法久住!
Ciraṃ tiṭṭhatu saddhammo ! 

星期五, 2月 02, 2018

泰語收尾音与梵語的関係

การเรียนการสอนภาษาไทย สอนทุกเรื่องราวที่มีประโยชน์ จากครัว จากบ้าน ไปร้านอาหาร จนถึง 3โลก โลกมนุษย์ สวรรค์ นรก ~อาจอรย์นก
🤣
此處的ภาษา, มนุษย์ and ยักษ์ 

bhaasaa, manusya and yaksa
泰語書㝍文完全跟梵文, 音節簡化了。มนุษย์ ยักษ์, 其中ย์ ษ์ 表号無音, 即是不發音的。

以為泰語只有詞語部份有梵文詞干, 原來文法也涉及到梵語的連音規則, 尤其絶對尾音原來跟梵語, 梵語有十個, 泰語简化為8個。
泰語: ง น ม ย ว ก ด บ (ng n m y w k d b)
梵語:ṅ=ng ṇ n m l h. k ṭ t p
泰語中有六個相等於梵語。泰語部份尾音與部份元音結合, 部份不能與尾音結合, 亦等同梵語。

泰語分單元音、复合元音及特殊元音, 這部份亦跟梵語相似, 尤其复合元音。
梵語中有三個絶对語尾: k t ṭ, 泰語中的濁輔音也是三個ก ด บ 作收尾音。
短元音-o โ-ะ 若后面有尾音時, 此元音省去, 此亦是梵巴語常見的文法規則。因此在泰語中, 此音若被删略, 形成書面語看似沒有元音, 如ชก สบ. 

梵语裡有所谓的先行音, 泰語亦在中輔音中有อ 作为前引字, 与高輔音的ห, 作为前引字母, 不發音。
泰語雖然沒有格的变化, 但若連聲規則跟梵語, 也將帶來่教學与学習的難度。


星期六, 1月 20, 2018

滴水回向

滴水回向是南傳佛教一個儀式, 泰國、斯里蘭卡及緬甸都有這儀式。是否重要, 見仁見智。對修襌的居士來說, 泰國大隆波們都認為沒必要做這儀式, 心念一句更實用。


這個儀式並非始於佛教, 先於佛教, 婆羅門教有用水清淨的傳統, 佛陀似乎不讚同用水能淨化的理論, 因此四部巴利經並沒有記載, 接近佛世時期的小部經典亦沒有記載。而是在小部餓鬼事的牆外經的一段經文。本生經中亦有類似的經文, 於是就有滴水回向這儀式。


這儀式是在師父在誦祝福經文時, 居士一邊倒水, 一邉心念回向某某或眾生什麼什麼的。師父誦經完後, 居士就把倒了的水再倒出去淋樹或淋花, 表示將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
泰國的潑水節亦由此而演變來的, 水潑出去某人身上, 即是喻意其功德回向給某人, 被潑水的該感到高興而回潑對方, 即互相祝福的。


這樣的倒水儀式, 我就認為無須傳入中國的南傳佛教, 我們直接用心念回向, 祝福完對象後, 轉回修習業處。這也是泰國廟的隆波林的教導。是有些人就是心多多, 向外求, 要做些什麼的, 那做這樣的儀式才感到做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