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7, 2016

在家五戒 - 不邪淫

不邪淫的制戒因緣 (巴利律)
須提那子跟佛陀出家八年,回到故鄉,父母見這個獨子沿途乞食,心感難受,勸他還俗。須提那子不為所動。後來父母對他說:「求你看在我們孤苦無依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後繼有人。」須提那心想:「若我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的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的,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是盡了孝道。」於是須提那子三次與前妻行淫,被僧團比丘們將他的行為告知佛陀,佛陀譴責須提那子有損比丘的威儀,故制定不淫戒,而對在家人則是不邪淫戒。

 邪淫的定義
 1. 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對象
2. 致力於享受
3. 設計佔有
4. 結果佔有

 罪之輕與重取決於邪淫的對象,有六種:
 1. 淫阿羅漢比丘尼,必墮無間地獄
2. 淫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學法女戒、沙彌、沙彌尼戒、受持八關齋戒於其齋日的佛弟子,落三惡道
3. 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落三惡道
 4. 與夫婦以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落三惡道
5. 與自己的妻子於非時、非道行淫者,落三惡道
6. 與非人行淫者,落三惡道

要修證至三果阿那含,始得永斷淫欲,修禪定而入初禪而上,能暫伏淫慾。

星期五, 3月 04, 2016

吉祥經及註釋

此經是在祗樹給孤獨園說的,這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蘇達多與祗洹太子一起供養佛陀與僧團的,黃金鋪地。

經文: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人, 在後夜分, 身發光明遍照祗林, 步近世尊, 向世尊頂禮, 後立一旁, 立於一旁後, 天人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 思索吉祥; 期求幸福, 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于應供, 是至上吉祥。
擇鄰安適住, 往昔修福行; 合理於生活, 是至上吉祥。
博聞善工巧, 勤學於律儀; 言語溫和, 是至上吉祥。
奉養于父母, 養護于妻兒; 處事不紊亂, 是至上吉祥。
佈施及法行, 濟助諸親友; 不作諸惡事, 是至上吉祥。
戒除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遵行於不放逸法, 是至上吉祥。
恭敬與謙遜, 知足及感恩; 適時而聞法, 是至上吉祥。
忍辱易受教, 親見諸沙門; 適時而談法, 是至上吉祥。
精進聖潔行, 徹見四聖諦; 促使證涅盤, 是至上吉祥。
心觸世間法, 不動不執染; 離憂心安寧, 是至上吉祥。
若能如是作, 事事得無礙; 隨處得安樂, 是至上吉祥。

此經問法的是一位天女,在後夜時分。身光遍照祗林。

天人分三種:
1。世俗天人=國王及王子=天子
2。轉生天人=做了大善事而再生為天人,四天王天及天眾等
3。清淨天人=阿羅漢

印度將夜晚分三時:
前或第一時:晚六點至十點,這段時間通常是佛陀專門指導比丘的,或比丘有疑問,亦可在此段時間去問佛陀。
中夜:晚十點至淩晨二點,這段時間通常是對天人說法的。
後夜:淩晨二點至早六點,對佛陀來說又分成四段時間。第一段是經行;第二段是睡眠;第三段是享受涅盤之樂;第四段時用大悲定看眾生,看可以幫助什麼。

這天女在後夜才接近世尊,向世尊頂禮,後站在一旁。

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類,思索吉祥;期求幸福,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很多人思索吉祥, 做什麼事得吉祥呢? 什麼是吉祥呢? 吉祥=幸福, 期求幸福, 天女請佛陀說什麼是最高吉祥, 最大的幸福。

佛陀聽了天眾們的問題後,開始了偈誦, 第一句就是遠離愚癡人。什麼是遠離呢? 直接就是不結交有呼吸的愚癡人, 沒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愚癡人? 做惡行惡那些, 殺人殺生、盜賊、愛邪淫、喜歡說妄語、酒鬼等。不結交愚人=不結交行惡者。

親近智慧者, 這裏的智慧者=阿羅漢, 可以見到後世的, 見到覌智的。
供養于應供=四雙八輩聖弟子, 包括出家與在家。應該供養的聖者, 比單獨供養聖者的福大的是供養僧團, 大過供養僧團的是皈依三寶, 大於皈依三寶的是持五戒, 大於持五戒的是修習慈心襌, 最大的福則是覌無常。
但若遇聖者及僧團, 應該供養的。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於應該供養的聖䝨出家人與在家人, 這是第一類最吉祥的。
供養除了四資具的供養外, 就是法供養。法供養則是最勝的。什麼是法供養聖僧團呢? 以作善事的功德供養; 以襌修的功德供養, 這些是法供養。

選擇適當鄰居, 可安心的住。選擇什麼的鄰居可令人安心而住呢? 古時印度不同現今的高樓, 最好選擇喜歡做善事的鄰居、喜歡去聽佛法的鄰居、喜歡修行的鄰居, 選擇這些鄰居就可以安樂而住。現代買樓很難選鄰居, 都依靠個人福德因緣的。也不要以為有錢般到高尚住宅區沒有煩惱, 麻煩鄰居倒處有。
往昔有修福行, 有做福, 今世收果, 今世又做福, 即世與下世收果。今世怎樣就看往昔世做了什麼善與惡, 遇緣即起。
往昔世的事無可改變已過了去的, 但可以現在選擇怎樣的行法。

要生活合理, 有正確志向, 舍惡戒而修善戒, 舍惡法而修善法, 確立正志止惡行善。這些是至上吉祥。
即是若未受戒的, 去受皈依五戒,受了五戒的,就要找些日子去持八戒。未襌修的, 生起決意去襌修,未證襌定的,就要決意去證,自己有些什麼惡不善法的, 要舍, 善法那些未有的, 就去修。

要廣博見聞,即是要博學,博學才不會被人蒙,見識廣就不易受騙,尤其學佛,人人都喜歡教人的,若自己沒點博學,很易給人騙。很多說這是佛說,這是佛經記載,或不說佛法, 世間法很多吃什麼會健康之類,若自己沒去看看,人說你去做,業也是隨你。多聞是好的。既要多聞又要善於工芸,為什麼要善於工芸呢?就是很多東西要自己去做,若懂怎做就不用依賴別人,尤其出家眾,袈裟要自己去染,掃把要自己去造,連起寺也是自己去造的,故善於工芸。

勤學善戒,居士也是要學好五戒、八戒,學習上座部是可以看律藏的,可以瞭解比丘戒,方便護持及分別那些戒德不好的。居士要熟悉南傳的五戒與八戒,才不會受騙。五戒的覌念跟大乘那邊是不同的。此處亦是勤學戒律,居士無律有戒,出家眾有律儀,包括75條學處戒。
善說語言,即是不說粗話,不說惡語,不妄語,這些善說話。

接著的一段是要奉養父母, 在增支部第一集中說, 父母如同梵天及先導師, 值得供養的, 故除了四雙八輩聖弟子外, 還有父母是要供養的。對父母好的人, 諸事較順利, 對父母不好的, 障礙襌修。帶父母去做供養僧團, 能讓父母接觸佛法, 也是好的。
供養父母亦是四種生活必需品的供養, 即住所、衣服、食物、藥物。
父母若生病, 照顧病人等同照顧佛陀, 若要照顧佛陀, 該去照顧病人。(相應部或增支部)
佛陀覺悟後也回迦毗羅衛城度其父親, 當時是證初果。淨飯王往生前是證得三果的。而其母摩耶夫人則在佛陀上天時, 摩耶夫人飛天經過, 聽了佛陀說阿毗達摩而證初果。

接著是養護妻兒, 這是對為人父母者說的, 若結了婚那些又有兒女時, 就要養護妻子兒女。上養父母, 下護妻兒。處事井然有序, 不亂做事, 這是至上吉祥。
什麼叫亂做事呢? 某位法師度人出家就亂來一通, 既沒直接邀請戒師來為戒子受戒, 亦會使人去接戒師, 亦沒向廟的主持借廟, 亦沒跟主持去說要為戒子受比丘戒, 弄得該批戒子不受僧團祝福及承認。這就是亂做一通。惡名必遠揚。諸事也必不順。
居士也有很多亂做一通的。


接著是有佈施, 佈施分兩種:財佈施及法佈施, 法佈施最勝。財佈施是用財所買的東西, 四資具: 住屋、醫藥、衣服、食物。這些是要用錢買的。法佈施則是用襌修功德作供養, 在大般涅盤經中, 佛陀就說實踐佛法者才是最恭敬佛陀的, 故以修行功德作供養是最勝的。另外就是將佛法流通, 讓人去修佛法的, 也是法佈施。
佈施者將得很多人愛護, 但在佈施時, 心要無貪, 不能這邊佈施, 那邊想通過佈施而得到什麼, 否則也是得不到之餘, 所作佈施的福亦少了。
佈施, 生起佈施的念頭就已有福, 若去做就更有, 在巴厘經裏說只是倒了些食物渣到坑渠, 動物若吃了, 這樣的佈施已帶來福報, 所以從念頭起到實行到佈施對像等, 福從點點到無量, 其中修習慈心襌及覌無常是最無量的福。就要識種福。

除佈施外, 法行即十種善業道行, 及在家人通過身法行寂靜三種慢心。這十善業即身三善業, 口四善業及意三善業=正思維的三業, 正語的四業, 正業的三業。
三種慢心: 我勝、我等、我劣三慢心。
應要知道轉生天界的因。對在家人來說, 法行=行十善業, 舍三慢心及知道做些什麼能轉生天界。
適時濟助諸親戚朋友, 除了錢財之類的幫助外, 亦包括助他們捨棄邪見, 多做善事, 往生天界, 這些是至上吉祥。

不做有過失的行為。什麼是沒有過失? 身口意善行沒有過失, 另外是持布薩支, 即八戒時, 服務(寺廟及僧團)樂於種樹、造橋等。這些能得到樂, 故被稱吉祥。

這段有四種吉祥: 佈施、法行、濟助親友、持八戒樂於服務。如此往生後, 將生天界。
接著的一段是, 遠離節制惡。惡=不善, 需要精進戒除及遠離。遠離引起貪執的酒類。遠離戒除殺生、偷盜、邪淫等五種惡行。
在法之中不放逸。什麼是放逸? 在善法中, 不小心行動, 沒毅力, 不堅定, 偷懶, 不想求(法), 放下(修行)責任, 不練習, 不修習, 不多修, 沒有決心,不奉行 。這些稱為放逸。
若在法之中不放逸, 是至上吉祥。

接著是恭敬、謙遜、知足及感恩。要恭敬誰呢? 覺音注釋:
佛陀、僻支佛、如來聲聞弟子、戒師、法師、父、母、年老長輩、兄、姊等。對這類人士恭敬是趣向善道之因。要對他們禮敬。
謙遜即低調的生活。知足是指容易對物質容易滿足。佛陀與僧團有次受到一位富翁邀請到某地作供養, 誰知僧團到步後,富翁忘了供養佛陀與僧團此事。當地鬧起饑荒, 佛陀與僧團都沒得吃, 佛陀遣散僧團, 只留阿難尊者在身邊, 他們要吃馬麥維生。饑荒過後, 邀請期也完了, 那位富翁還未記起此事, 到佛陀去向他道謝時, 他才想起曾作出邀請, 佛陀還是感恩這富翁的, 弄得富翁非常尶介。
佛陀與僧團知足, 如慈經說知足易供養, 此處亦是, 知足, 知感恩。佛陀雖沒吃到富翁的供養, 但還是去向富翁感恩。
對四資具知足, 知道這些只不過是為養色身好修行吧了。

適時聞法。什麼是適時呢? 當心有五蓋時, 去聽法而令心轉變, 此是適時。
在平靜時就保持心的平靜啦, 此時法應舍去, 法是拿來對治煩惱, 若沒有煩惱, 就不要自尋煩惱, 用法去弄亂心, 很多人會如此。沒事弄亂心的。當心亂了卻不懂用法對治。適時就是在煩惱時, 有苦時, 去聞法, 以法降伏煩惱。當能用法對治煩惱時, 會對佛法更增信心, 修行動力大增。戒定慧增長, 煩惱一生起就可對治。

接著是在梵行中精進。在那裏去精進呢? 在惡法之中要精勤的除去惡法。梵行在佛陀處是最高的宗教行持, 此宗教與彼宗教不同解釋, 人生宗旨, 佛陀生活教育, 什麼是佛陀的教育呢? (=什麼是佛教?) 聖諦=四聖諦。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緣起亦包在聖諦裏。佛陀在另一篇經答他教什麼? 苦與滅苦=四聖諦。所以其實三藏都在此主提展開的。為什麼那麼多經呢? 就是眾生業與緣不同, 所以就有不同說法。

精進在梵行中, 在什麼地方要精勤呢? 在惡法中。惡法在那裏呢? 在根門, 根門失念煩惱起, 此時要精勤修修。怒生起時要用精進=四正斷=四正勤, 就是惡生起要即斷除。這裏的精進含有刻苦的意思, 刻根門入賊之苦及貪瞋癡慢疑、懶散懈怠時, 這些惡法生起時, 要刻苦修正行為。在這些地方要刻苦的修修。

另外, 梵行的另一意思是捨棄非梵行, 即是不淫。居士的五戒中的不邪淫還是有淫, 此處指不淫。
刻苦修梵行, 徹見四聖諦, 親見涅盤, 至上吉祥。最初徹見四聖諦是在初果的道與果的殺那。道與果之間沒有間隔,道生起後,滅,接著就是果生起, 滅。所以在證悟時, 是殺那的。
親證涅盤, 不通思維邏輯。此處指阿羅漢果。
由初果至四果就用兩句講完。證到阿羅漢果, 才至上吉祥, 證初果都吉祥的, 但不是至上咯。所以三果以下還是有東西要學, 故名有學。

星期二, 3月 01, 2016

在家五戒 - 不殺生戒

殺生戒制戒因緣(巴利律)

佛陀指導比丘眾修習不淨觀,點知比丘眾出了問題,佛陀又不在,他們修習時,見到自己的色身好
無常,又污濁,因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慚、厭惡,覺得生不如死,就有好多比丘自殺或叫人將他
們殺死。

佛陀因此制定了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的定義

1.是人manussaviggaho
2. 畜意去殺 sañcicca
3. 運用殺生的方法或工具 satthahārakaṃ
4. 殺生 jīvitā voropeyya
5. 死亡 maraṇā

有六種致力的方法
:親手、煽動、拋擲、固定的陷阱、詭計及超能力。

殺生惡業分輕重,殺父殺母殺羅漢、令佛陀受傷及令僧團分裂,這是五逆罪,果報是落地獄。另外
的就是看作意,深思熟慮而決定殺害的意欲,惡業最重。以殺人為重,體形越細的昆蟲,惡業越
輕。無意傷害眾生,眾生卻因之而死,惡業較輕。在傷害時不知道是有情眾生,罪極輕微。

與不殺生戒有關的一個事件是提婆達多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制定如下五戒:

1. 比丘應住山林
2. 比丘應以乞食為生
3. 比丘應著從垃圾及墓地中拾來的破布做袈裟
4. 比丘應休息於樹下
5. 比丘一生不得食用魚肉

最後那一戒就是要求佛陀制定比丘要持素,不吃魚肉。提婆達多希望佛陀拒絶,以此為藉口來貶低
佛陀,並由此而得無知大眾的支持。

佛陀的做法是任由比丘自己決定遵行或不遵行。
沒犯殺生戒的條件: 非畜意、不知道、沒有意圖其死亡、顛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