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5, 2015

佛教與耶教的不同

佛教與耶教的不同
1. 佛教:信相緣起論,輪迴,四聖諦,因果業報。原始佛教相信有天人(神),但沒有一位主宰及創造世界的神。亦未有將阿修羅歸入三善道,故只有五趣。後來到論書時代,將修羅納入三善道中,故有六道。 原始佛教經典有闡述主宰神的由來。參看佛陀對上帝的觀點。大乘佛教相信有諸天菩薩、有天界佛國。
耶教:信相宇宙有上帝,自有永有。上帝創造宇宙, 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沒解釋主宰神的由來。猶太人對YHVH以上主代替, 不直稱其名。華人的基督教則直稱耶和華。耶和華實況是中東的其中一位戰神, 舊約聖經保持戰神的殺戮特徵, 新約聖經則把戰神改為慈愛世人的神。新舊約之間的四百年, 此神由於猶太人沒出先知而沒人寫耶神話。

2. 佛教:信相諸法﹝現象)因緣生, 即是依各種不同的個人原因與外在各種條件而使現象或事件現起。沒有所謂的第一因,因與緣生起,至少有因及眾緣和合, 因此沒有第一因, 必是因加緣。 
耶教:信相上帝創造萬物。上帝是第一因。不能解釋誰創造上帝? 也不能解釋上帝這第一因如何生起? 而聖經亦充滿矛盾, 甚至在一句中也顯示矛盾, 如<<出埃及記>>, 說上帝經過摩西面前時說自己的特性, 既說是有恩惠的上帝, 不輕易發怒, 有慈愛與信實, 之後又說必懲罰有罪的人, 直到三、四代。舊約聖經所記的上帝是殘暴的戰神, 新約的上帝由於耶穌所說, 變成愛世人的慈天父。

3.佛 教:人是因緣而生, 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生的。人由五蘊聚合,有生,故有老死等結果。無明是因為有老死,無明是老死的結果,而非因;十二緣起中的每一支都是因, 亦是緣, 通過身心這些緣, 而有行為,行為或習慣才是無明的結果。十二緣起是佛教核心理論。
耶教:信相上帝按其形象而造人, 而人的祖先是阿當, 阿當與人的希伯來文是同一詞。偷食了分別善惡樹上果而知是非後, 世人都有罪了,一人犯罪, 要世人受罪。創造出的上帝不喜欢人有智慧, 能分辦善惡來。若然沒有人, 也沒人介紹這麼的猶太人的戰神給世人。但猶太人的神教與非猶太國家的神教在很多方面都非統一。獨一神的觀念並非源自猶太人, 而是古埃及人所敬拜的太陽神阿頓。

4.佛教: 信相六道輪迴,眾生包括虫蟻,人,修羅與鬼神還要輪來輪去,上帝耶和華或梵天亦是眾生之一, 未出三界, 仍有貪嗔痴。由業(習慣行為)負責此輪回的上升與下降。 
耶教:信相只有天堂與地獄。人的靈魂在這兩地,不會再有變動。
但人道亦有畜生, 牠們去那裡呢? 聖經中亦有靈, 這些是否也是上帝的創造呢? 靈體返回, 這概念來自巴比倫神話, 猶太人抄襲了大量巴比倫及古埃及神話, 寫入創世紀中。魔鬼本來是上帝創造的天使長, 卻後來下降為魔鬼, 但跟上帝也密切相連。魔鬼在猶太人被擄前後的角式有不同。上帝要考驗人, 就叫魔鬼去試探人。魔鬼從住天堂變到落地獄住, 人上了天堂隨時也會落地獄, 這個就是佛教的輪迴觀念。人們創作耶穌從上帝的子投胎人間, 這也是佛教的輪迴觀, 耶穌從人間死後往生天堂, 這也是輪迴, 但新教就不承認有輪回觀念, 這中間經過教會對聖經的選取。耶教的世俗教會權力大過耶神與耶穌。 

5. 佛教: 相信天界中的鬼神仍要墮落。 天福享盡就要墮落的。天魔形態除住天上的魔, 亦有心魔、五蘊魔及死魔。在佛教, 魔指向惡念、死亡等不幸事吧了, 並非實體的邪魔。
耶教:相信上帝自有永有。 
但天使長都會墮落成魔鬼, 舊約的天魔是投訴人類行惡事的, 但猶太人被擄後的天魔成了惡魔邪靈。上帝之子耶穌也會墮落到人間, 誰保上帝自有永有, 不會墮落? 誰見證上帝自有永有呢? 就是抄寫文學作品者吧。聖經耶教的源頭須要從猶太民族及他們的文化來了解。大量抄了巴比倫及埃及神話。

6. 佛教: 相信涅槃是信徒最終理想,涅槃是在生時即可證得, 而般涅槃則是靜寂、無相、不死、不生。 
耶教:相信信徒肉身死後靈魂仍有知覺,過天上屬靈佳美生活。 
天使長與一眾天使都會墮落為魔鬼啦, 難保人上到天堂也會變壞, 有知覺則仍有貪瞋痴, 上帝也發怒。上帝發怒則人當災的, 而人發怒則拋棄上帝, 此為因果。除佛教外的一神教都宣稱其神為獨一的, 他教之神都是假的, 因此也引發宗教戰爭, 神打神; 鬼打鬼; 人打人, 結果使宗教衰落。猶太教限於猶太人的教, 回教被各國所限制, 天主教被分裂, 基督新教興起, 不斷分裂, 一開始就分宗分派, 越分越細, 要聯合其他宗派, 以維持生存。

7. 佛教:釋迦牟尼是人,由住在忉利天的天人轉生為人,有父母, 是印度(今尼泊爾)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佛骨舍利被英國考古學家所發掘出, 證實有其人。 
耶教:上帝耶和華, 在埃及的猶太人摩西抄襲了埃及阿頓神的一神信仰, 改名為耶和華。猶太人依耶和華文獻創作了神話故事。直到在希臘的猶太人耶穌及其門徒承續抄襲與創作新約故事, 教會在中世紀討論耶穌是人是神後, 耶教分裂。 若是人, 又反科學的說馬利亞童貞所生; 亦未找到任何證據支持确有穌耶其人。若是神, 又經過胎生過程。半人半神, 神學依然無法解決反科學的立足點。除了聖經以外, 沒有其他文獻提及耶穌。耶穌從十二歲到三十歲, 聖經又無任何記載, 又成了神學問題。有說他到了印度學襌。

8. 佛教:釋迦佛本身不是道,是菩薩求解脫輪回道者之一,是一名修解脫道的等正覺者, 是人類與天眾的導師。 
耶教:耶和華是人創作出來的神, 耶穌本身是道。求輪迴道者之一, 只求升天享福。 

9. 佛教:釋迦曾婚,約二十九歲時棄家出走,赴森林苦修六年, 成正等正覺佛,三十五歲傳道教人脫離輪迴道,至八十歲般涅槃。 佛陀生平事蹟可經巴利聖典、阿育王石柱、耆那教文獻及考古學檢證, 确有其人, 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耶教:耶穌, 聖經反科學的說馬利亞童貞所生, 猶太教並不承認瑪利亞是童負, 只承認瑪利亞是童女生子。耶穌一生未婚,有十幾年時間行踪不明,有說到了印度學佛,約三十歲左右出來傳道救人,傳道幾年就被釘死。 但是耶穌是否真有其人, 暫未有證據, 仍在尋找中。因為除聖經的幾本福音書外, 沒有任何文獻與他國歷史提及耶穌。

10. 佛教:修心不落兩邊極端(過份苦修及世俗過份的享樂)而行中道,修行以解脫現世生活煩惱及解脫輪迴證入涅槃, 進入般涅槃為終點。 佛教分三個傳承, 南傳佛教(原始佛教)、北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后期佛教)。兩類佛教從早期到后期, 基本教理是一致的, 只是中間修行方法與終點的到達途徑有別。三個傳承各有派別, 南傳共分十五宗派, 北傳也是十多個宗派, 藏傳幾個, 基本教理全部一致, 修法、戒規與目標不同。
耶教: 耶教分猶太教、天主教、回教、基督教。從猶太教到新教的基督教的各教各派, 基本教義不同, 教派分裂從猶太教到基督新教都越分越多, 神學觀念互相衝突, 如瑪利亞是童貞生子或童女生子; 稱名耶和華亦有別, 就連聖經內的各種經書也有別。

11. 佛教:釋迦佛能令妖魔鬼怪成為護法居士,亦曾顯大能令整條村的瘟疫退滅,亦曾將污水化為淨水,奇蹟事一大堆,不只以言教勸人努力自修,更降服殺人魔。 所有通過止觀通達神通的, 都能行神蹟, 當時与現今的出家在家人, 都能通過修習止覌而得神通。
耶教:耶和華無能令埃及人信服耶神, 其時埃及除了一個法老皇朝信一神的阿頓神外, 其餘皇朝都是多神信仰。摩西立法猶太人不能信別神, 既證明摩西的神無能滅別神, 諷刺的是摩西在山上襌修創立神與人的立約時, 其兄阿倫就造金牛犢。耶穌曾以言教及神蹟奇事救人,但就被門徒出賣及救不到他自己,而要被釘十字格。由於耶穌有十八年失踪, 被說是到印度學佛修行, 回國才能行神蹟。有可能修襌達到高深的定而能行神通。但他卻沒有把所學的通神方法教導國人啊, 或者他也沒時間去教, 傳導幾年即被人釘死了。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卻來自耶穌的復活事件。 

12. 佛教:釋迦佛與阿羅漢都熄滅貪瞋痴而證般涅槃,並已脫離三界輪迴。 
耶教:耶穌被釘十架而死,但三天後復活升天,證明祂是神。
但是神墮落為人, 死後又上升為神, 幾時又會墮落為人, 死後又升天為神。這不就是佛教說的輪迴? 聖經中所創作的耶神如人一般, 還有貪瞋痴, 容易發怒, 未離三界。人升為天使又到天使長, 也會墮落成魔鬼。

13. 佛教:佛經最早在釋迦般涅槃後二百年就有阿育王石柱,佛滅三百年就已經有貝葉經文。 印度人的習慣是將重要經典以背誦方式來傳,文字記錄是在第四次結集, 在斯里蘭卡。
耶教:舊約與新約聖經是在不同時期及由不同門徒或先知陸續抄寫改寫而成,輾轉相抄襲,加加減減的,矛盾之處甚多。今天的聖經大概在公元前二世紀已定形。最早聖經的舊約也是以背誦方式來傳承的, 後來才刻寫經文。從公元一世紀的約瑟夫斯寫下的猶太古史, 說及當時只有摩西五經及先知書十三本, 今天的猶太文聖經的經數與中文和合本聖經經數有出入。 

14. 佛教:原始佛教說眾生皆能覺悟,北傳佛教說眾生皆能成佛。佛是「覺者」或覺悟」, 基本上指向同一概念;但是后期佛教發展佛性,原始佛教不承認。因為佛性之說非釋迦佛所說。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所謂證覺,具有神通,為眾天神所喜愛,為畜生所喜愛,為人所喜愛,為眾生喜愛。
耶教:聖經把神與人分別清楚,神是神,人是人,人悔改後能以純潔的心靈敬拜神, 為神所喜悅。 聖經著墨於人與神的關係, 其他眾生與事物, 聖經並沒有論及。

15. 佛教: 佛教從來沒有否定有神,但否定有獨一創造神或萬能神, 佛教沒否定有創造神, 只是否定有獨一的創造神。對於靈, 佛教認為一是神靈, 二是靈體, 即是鬼, 對這兩種靈, 佛教徒都不拜, 但會將做善事的功德或善福回向這些靈。佛教著重用心和誠實實踐佛法,五戒中就有不妄語戒。
耶教:聖經要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因上帝是靈,眼不能見,所以禁止人為祂雕刻偶像,但也有十字格來象徵,有耶穌釘十格的是天主教,沒有的是基督教。 

16. 佛教:佛教堅持必須修習解脫道才可能證入涅槃,永遠超脫輪迴之苦, 涅槃在生即可證得, 般涅槃則是五蘊皆滅時。故孔子孟子在「 天道」之中,若有緣聽聞佛法,修習解脫道而證入初果,就保證會證涅槃而永斷輪回之苦。不信佛的或已信佛卻沒修行的, 皆隨其所作業而有相應的果報。
耶教:聖經體諒那些從未曾聽過耶穌之名的人,他們必不按律法滅亡;他們的是非之心同作見證﹝羅 2:12-15﹞。因此耶教認為孔子孟子雖未曾信耶穌,但上帝會公平審判。 

17. 佛教: 佛教認為院中豬狗可能是前生父母,家中親人又可能是前生動物或鬼魂,前來索債或還債,故佛教主張對畜生也要生起慈悲。 
耶教:聖經把人與牲畜分別清楚,人不會變牲畜,牲畜不會變人。人是根據上帝形像 樣式而造的。因此人高過萬物,是世界的主人翁。 畜生也是上帝的創造,就是給人及其他動物食的,足見創作上帝的人的殘忍性或無知。某些部落還有人食人的習俗。創作上帝的人, 沒想到有些殘缺的人啊。 因此人帝造人只能是个神話。

18. 佛教: 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或釋迦佛教強調要自修悟道﹝自力解救﹞,漢傳淨土宗提倡須唸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希望死後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他力解救」。他力解救的大乘佛教有可能受到耶教的影响, 大乘教徒轉信耶教的也是大量, 甚至出家人也還俗轉信耶教。而耶教徒則轉信原始佛教。 
耶教:舊約聖經只能行猶太律法才能得救, 舊約明言耶和華只選擇以色列人, 不包括外國人。新約的耶穌則因信得救、接納耶穌的救恩,而非憑自己的行為, 此是新教基督教的見解, 與舊教及天主教有不同的見解。在上帝的公義 聖潔面前,任何人也不配自稱為義,惟有白白領受救恩。這只是新教的見解。新教舊教對耶和華就沒有統一的觀點。公元一世紀時的基督徒甚至宣告廢除舊約, 後不被教會接納。 

19. 佛教:將佛教傳往西方的是一位基督徒傳教士之子, 亦是虔誠的基督徒, 他本來是想找佛經的渣滓來攻擊佛教的低劣, 當他研讀原始佛教巴利聖典後, 即轉投皈依佛教, 成為將佛教傳往西方的重要人物。在斯里蘭卡佛教衰落時期, 曾有傳教士與佛教徒辯論, 結果是佛教一方勝利, 令耶教失去在斯里蘭卡的傳教權。
耶教:比較多淨土宗拜神者這些會由佛教轉投耶教。念佛與念主都一樣的, 反正也是上天堂的。

20. 佛教:佛教團體幫助耶教人士起教堂,修繕教會醫院,佛教徒去探訪耶教徒的老人家,能無我的唱耶教歌。
耶教: 耶教團體心量狹隘,善款只用於自家教會,窮到破產就等佛教團體將教會買下,以助耶教團體。耶教徒對佛教無知,不會尊重他教,一開口就是要傳教的,都難聽聞耶徒會放下私心去唱佛歌令他人歡喜了。不過法國還是有耶教團體與佛教團體合作救濟中東國家。中東國家是耶教老家啊, 卻從古至今都難有平安。

21. 佛教:六道輪迴, 依善惡業而上升或下降, 沒有一道會永遠停留的, 沒有永不超生這回事。
耶教:耶教說只有天堂與地獄。
但人間又不知是天堂還是地獄呢? 天使長會墮落為魔鬼, 住到地獄中, 又有邪靈, 人間又有畜生, 故耶教說升了天堂就永享天福, 但耶子又會被降人間受苦, 死後又生天, 邪靈又會在人間攪人, 耶教的地獄說是永不超生, 但魔鬼又可上升人間來攪人? 聖經故事, 一大堆的創作故事。

22. 佛教:沒有誰去審判誰的觀念, 眾生依自己業力(行為作用力)而上升或下降, 亦不會永不超升, 總是無常的。
耶教:有神審判, 於是又有代神去審判的人, 中世紀就燒死了一大堆女人與科學家, 就是這些代神人士私權私利而對人殘忍無道, 又有十字軍東征, 侵略他國; 耶教夾著侵略國入境中國, 水洗都不清的歷史, 入到來就盡毁中國文化, 又偷了一大堆古董回國。

23. 佛教: 雖有三個傳承之分, 但一旦皈依了佛教中的任何一個傳承, 對在家人來說, 若轉傳承, 不用重新行皈依。
耶教: 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中的教徒若要轉教, 須重新洗禮及重新上各教的慕道班。慕道班在各教中的內容及上課時間各不相同。都是同一個上帝, 但舊教與新教卻在對聖經、教義、入教儀式、聖禮、核心教義、慕道各有各義。

24. 佛教: 对於信徒轉教, 認為是因緣生住異滅之事, 有緣來佛教認識人生真理; 緣不夠, 去他教只是延誤了證覺的時間, 種下的種子遲早或總有一世開花結果, 得成正果的。對皈依者與離教者, 都只是緣來緣去之平常事吧了。
耶教: 由於他們認為只有一世, 死後就是等上帝的審判, 因此對離教者感到可惜, 亦感到憂慮, 怕有連鎖反應, 令相關教友一起離開。而耶教的離教者有離教症候群, 怕這憂那的, 須要特別輔導。

25. 佛教: 三藏分巴利語三藏、北傳三藏及藏傳的三藏, 收錄各有不同。但是佛教整體對文字都認為是次要的, 並不把由文字所記錄的認為是至高無上。
耶教: 說聖經是神啓, 但天主教收錄的經数與基督教所收錄的, 不同。舊教與新教對經文收錄不協同, 而無論是舊教或新教都認為自己的聖經是神啓。也因此而被質疑, 既然是神啓, 那一版本是真呢? 各有各說。

26. 佛教: 佛教沒有或极少跟暴力拉上關係, 佛典中難找到支持暴力奪權的經文。
耶教: 從古到今, 耶教都跟宗教暴力與借宗教入侵他國有關。甚至有新教反猶太主義的。聖經充滿了暴力奪權的句子。 

27. 佛教: 全球自称佛教徒的居士 走入任何一间寺庙, 都受到认可, 无須从新受三皈五戒。出家众則按各传承所持的戒, 在转傳承時, 才須從新受戒。如漢傳出家僧侶到南傳寺院出家, 須捨漢傳出家戒, 從新受持南傳出家戒。但對在家居士而言, 所持的三皈五戒, 則在任何傳承的寺廟通用。
耶教: 在猶太教、天主教及基督新教中的各宗各派, 都須從新行受洗禮。各教、宗、派、教會對聖經與聖禮等的詮釋都不同, 因此洗禮的儀式到意義都不盡相同。

28. 佛教: 佛教徒無須忠於任何的寺廟、寺院或佛教團體, 來去自由。寺院或佛教團體的服務與活動亦開放給所有人, 包括非教徒。請來看看ehipassiko 是邀請任何人來看佛陀的教法怎樣的, 因此無論去任何的寺院或佛教團體, 或不去寺院而看佛教的經書, 亦是可以的。
耶教: 猶太教, 須忠於聖殿; 基督新教, 須忠於所屬教會。

29. 佛教: 佛陀當初傳教是從大城市開始向在當時的四大強國傳法的, 其弟子阿羅漢更是單獨前往各地傳法, 東從王舍城至西北方的俱盧, 從俱盧再往西走, 即是喀什米爾了。佛陀的聽眾大部份是婆羅門及武士族及平民百姓, 就是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
耶教: 猶太人分散各地, 猶太教主要對象是猶太人, 一直要到希臘時代才有住在希臘的猶太人寫猶太簡史給外國人。但當時的希臘人並不相信猶太教。耶穌傳教的地區從加利利小區及周邊地區, 非城市, 傳教; 主流及上層猶太人並不相信他, 甚至他的十二門徒對他所說的福音也持懷疑。此教一直要到皇帝宣布為國教後, 才發展迅速。
  







吉祥經

Maṅgalasuttaṃ 吉祥經
maṅg 吉祥 ala 足夠= maṅgala, 足夠吉祥
1. 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ṃ jetavanaṃ obhāse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aṭṭhāsi. Ekamantaṃ ṭ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人, 在後夜分, 身發光明遍照祗林, 步近世尊, 向世尊頂禮, 後立一旁, 立於一旁後, 天人以偈對佛說:
2.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ṃ;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ṃ, brūhi maṅgalamuttamaṃ’’.

許多天人與人, 思索吉祥;
期求幸福, 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3. ‘‘Asevanā ca bālānaṃ,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Pūjā ca pūjaneyyānaṃ ,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於應供, 是至上吉祥。
4.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Attasammāpaṇidhi ca,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擇鄰安適住, 往昔修福行;
合理於生活, 是至上吉祥。
5.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博聞善工巧, 勤學於律儀;
言語溫和, 是至上吉祥。
6. ‘‘Mātāpitu upaṭṭhānaṃ, puttadārassa saṅgaho;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奉養於父母, 養護於妻兒;
處事不紊亂, 是至上吉祥。
7.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布施及淨行, 濟助諸親友;
不作諸惡事, 是至上吉祥。
8. ‘‘Āratī viratī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ṃyamo;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戒除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遵行於正法, 是至上吉祥。
9.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i ca
kataññutā;
Kālena dhammassavanaṃ ,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恭敬與謙遜, 知足及感恩;
適時而聞法, 是至上吉祥。
10.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ṃ;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忍辱易受教, 親見諸沙門;
適時而談法, 是至上吉祥。
11.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 dassanaṃ;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精進聖潔行, 徹見四聖諦;
促使證涅槃, 是至上吉祥。
12.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ṃ yassa na kampati;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心觸世間法, 不動不執染;
離憂心安寧, 是至上吉祥。
13.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ṃ gacchanti, taṃ tesaṃ maṅgalamuttama’’nti.

若能如是作, 事事得無礙;
隨處得安樂, 是至上吉祥。

星期四, 12月 24, 2015

緬甸佛教史

佛教怎樣傳入緬甸,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
1044年,阿奴律陀(King Anawrahta)的蒲甘王朝統一緬甸。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他聽從上座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氾濫成災的阿利教,恢復和發展上座部佛教。他遣使向直通國王摩奴哈迎請三藏佛典和舍利,遭到拒絕,遂發兵破城,俘獲包括國王、工匠等在內的僧俗3萬人,用32頭像馱30部三藏和佛舍利回蒲甘。阿奴律陀將得來的30部三藏由孟文譯成緬文,又派人去斯里蘭卡求回錫蘭三藏,由阿羅漢作了校讀。

1067年,阿奴律陀派遣佛教傳戒使團,幫助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僧伽。這個使團在楞伽島蒐集並抄寫了大量散佚的佛經,在1077—1084年間先後送回蒲甘。其中重要的巴利文經典都譯成緬文。

1084—1113江喜陀時代,他本人信奉佛教,但他的加冕典禮卻是按婆羅門儀式舉行的。

1113—1167阿隆悉都時代,也是虔誠的佛教徒。

1173—1210,那羅波帝悉都時代地位相當於國師的烏多羅耆婆,於1180年率領一批門徒前往錫蘭,其中他的弟子車波多在這里呆了十年之久,並在大寺受具足戒,參加了錫蘭僧團。此後車波多帶著弟子重回緬甸,即以大寺戒法為正統,否認其他緬甸僧人的合法性,拒絕與他們一道舉行法事。那羅波帝悉都王支持車波多等人的作法,同意他們在緬甸弘揚大寺戒法和儀式。
緬甸佛教由此分為前宗和後宗。後宗便是自居正統的僧伽羅僧團,也稱大寺派。前宗則指源於直通孟人一系的承傳系統,儘管它也來源於南傳上座部。
到13世紀的最後20年,在元帝國的攻擊下,蒲甘王朝崩潰。此後國內動亂,持續了200年。

1453—1472信修浮女王繼續奉行佛教。女王還向斯里蘭卡派出求法教團,再次激起國內的佛教熱情。這一運動的中心在迦耶尼寺,該寺得名於錫蘭的佛教聖地迦尼耶河。被派往楞伽島求法的僧人,在迦尼耶河的木筏上受戒,回國後形成了緬甸的另一大派羅曼那派。

1472—1492信修女王的女婿達磨悉提在位,原來也是迦耶尼寺的僧人,被佛教徒視作理想的法王。 1475年,他遣使臣率22位上座長老前往錫蘭,按大寺法受戒,並研習經典。後為這批學成歸來的僧人在京城西郊另闢清淨地界,專為國內青年比丘授戒傳法。這是羅曼那派的正式出現,勢力逐漸強大,一直傳播到今日的泰國、柬埔寨和斯里蘭卡。
當時的佛教共有六派,分屬於柬埔寨和錫蘭系統。達摩悉提要求他們一律按大寺制度,在他指定的上座蘇伐那索跋納主持下重新受戒,統一起來,由一個上座部僧團指導。

1689基督教傳教士進入緬甸。

從18世紀開始,緬甸佛教僧團就僧服穿著是全衣還是袒肩的問題,展開了爭論。 “袒肩派”和“全衣派”都聲稱自己的行儀符合正統戒律,先後爭論了75年。

1781—1819佛陀波耶在位,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結束。但直至今日仍有袒肩的僧人,袒肩派並未因此而消失。

1853—1878曼同王在曼德勒召開了南傳佛教史上第五次結集,有2400名比丘參加,由三位博學的上座輪流主持。這次結集考訂對校了以巴利文為主的各種文本的南傳藏經,並將結集的三藏鐫刻在729塊石碑上,立於曼德勒的拘他陀寺,四周環繞45座佛塔。刻石5年方成,至今猶存。

1752—1885 雍籍牙時代, 促進了學僧對經典的研究,特別是對《摩奴法典》及阿毘達磨的研究。孟雲王在位時,吳貌東上座從印度迎來大批梵文經典,在一些婆羅門協助下,展開了對星象、醫學和文法的研究,並將許多經典譯成緬文。


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

1906年創立了佛教青年會參政。

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實行佛教社會主義政策

1954—1956年,由國家出面,舉行了南傳佛教的第六次結集,有7個國家、2500比丘參加。

1961年8月,緬甸議會通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宣布佛教為緬甸聯邦的國教。

軍政府時期
1962年8月以後,國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取消佛教的國教地位,同時採取一系列限制僧侶干預政治的措施。在全國一萬多座寺廟裡,只有少數是襌修寺院,有些專給在家人,有些專給出家人,有些兩者都可以。



















星期二, 11月 24, 2015

(轉載)涅磐路上的陷阱_妙烏尊者

涅磐路上的陷阱
妙烏sayadaw開示
心和所緣被禪修者不間斷地觀察後,定力會增強,此時你的危險朋友來了:
1、定力強了,光和影像出現。例如:雖閉眼禪修,但感覺眼前,打開了無數盞燈,光線刺眼。例如:禪修者看到佛陀站在面前微笑或一群僧人走來。例如:禪修者看到白骨或殘肢斷骸等不淨之物。也許,會覺得自己得到涅磐。
2、喜和樂出現:定力強,喜和樂會出現。例如:坐禪時,明明坐在墊子上,卻感覺騰空而起或坐在空中。例如:感知到一些細微的生滅升起時,心生狂喜後,卻想大哭一場。可能覺得自己體證涅磐。
3、身心輕安出現。例如:行禪時,覺得自己的腳踩在棉花上或者在空中飄著走。例如:坐禪或立禪,無論是三個小時或五個小時,一點不覺得痛。例如:觀察所緣時,看到所緣清清楚楚地生滅。此時,禪修者覺得自己涅磐。
4、信根太強。禪修者清楚看到生滅時,看到苦無常生起時。對佛陀和禪師的教導,生起恭敬心。想如何買東西來供養佛陀或禪師。這樣的禪修者被世間的福報心打敗了,禪修者應該將此心做作為所緣來觀。

5、精進太強。太強的精進力,讓禪注者只想坐禪或行禪或立禪,連飯也不想吃。此時覺得自己涅磐了。
以上這些禪修時的體驗,是獲得涅磐的禪修者,必須都經歷過;如果這些都沒有經歷過,你就是走錯了通往涅磐的路。
這些樂受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觀察的所緣,它們還是因緣和合之物,不要被這個所緣帶走,我們繼續觀,還是看到它們還在不停生滅。所以此刻還不是涅磐,只是我們已經走在通往涅磐的路上。

星期三, 10月 21, 2015

上座部巴利三藏的歷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
時間: 佛滅不久
地點: 王舍城靈鷲山
原因: 有位比丘很高興佛陀入滅, 往後再無人管束。給大迦葉聽見而感到危及聖教, 決定招集大眾, 保存佛說。
在那年, 用九十日的雨安居時間, 在王舍城招集大眾。 在阿闍世王護持下, 由大迦葉招集五百阿羅漢, 阿難誦出九分教成巴利經藏, 優婆離誦律, 每誦出一經或一律後, 問大眾有沒有說錯? 大眾靜默即表示無錯, 定為佛說。這次結集稱五百結集、或王舍城結集。這次結集亦記載於巴利律藏。此次結集主要是經藏與律藏。

第二次結集
時間: 佛滅百年後, 公元前395年
地點: 毘舍離Valikarama
原因: 在毘舍離的拔耆族比丘犯了十种戒律, 而與遊行到毘舍離的耶舍長老起衝突, 但耶舍長老 反而被當地的比丘們驅逐, 因此而向阿槃提與南路的比丘及波利邑的比丘求救。就是破戒僧眾与嚴持戒僧眾之爭。

破戒僧眾分裂僧團, 成立大眾部。嚴持戒僧眾即是上座部。上座部再次招集大眾, 共有七百人, 兩邊共推四個代表, 共有八位長老, 但當中六位是阿難的弟子, 由Sabbakami主持。稱為七百結集。
此事亦記載於巴利律藏。此次結集亦是只有經藏與律藏。

那時爭得另起爐灶的大眾部, 還是終因非如法如律行持而在歷史中消失了。

第三次結集
時間: 佛滅百多至二百年, 孔雀皇朝的阿育王時代
地点: 摩竭陀國華氐城
原因: 外道混入佛教, 敗壞佛教。阿育王禮請目犍蓮子帝須為上座, 選出一千年學德兼備的比丘, 以分別說來分別佛說或非佛說, 重新結集三藏。此次結集, 經律論三藏齊備, 加入了<<論事>>。此次結集亦稱華氐城結集。

第四次結集
時間: 佛滅五百年,公元前29年
地点: Aloka lena山洞
在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結集, 參加結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裏的五百位阿羅漢, 亦首次以辛哈拉文刻在貝葉上。

這個版本的三藏成為巴利聖典協會的羅馬體版本。斯里蘭卡因各種原因而沒有再進行結集。而傳往泰國的三藏亦是這個版本。

第五次結集
時間: 西元1871年, 緬甸國王 Mindon時代
地点: 曼德勒
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這次結集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

第六次結集
時間: 西元1954年, 現代緬甸
地点: 仰光Passana Guha (大山洞)
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西亞多)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明昆大長老)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歷史兩年。
這次結集將第四次結集的十五篇經加多了四篇, 成十九篇經。而斯里蘭卡及泰國依然沿用小部十五篇經, 並沒採用緬甸版本。另外現時西方及香港的原典翻譯版本亦多以蘭卡版本為準。

星期一, 9月 21, 2015

(轉載)Lee G Moore的證果經驗

本帖最后由 大念住 于 2014-7-6 01:10 编辑

原文:http://www.dharmaoverground.org/ ... view_message/122865

我青少年时期就被东方宗教和开悟的概念所吸引,18岁时,我一口气读完了小说《悉达多》,有了一次意识转移的经验。有两个多星期我以为我开悟了,但最后这个经验消逝无影。之后的二十多年我都没有找到正式的修行。

2007年5月,受到Daniel的采访和他的书的激励我开始严肃的佛法修行。每天我练习呼吸禅修一到两个小时直到我能保持某种类似定的境界。4到6周后,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愉快的层次,我猜想是初禅近分定或者初禅。2007年7月我去Bhanvana禅修中心闭关了七天,希望能够达到生灭随观智。我全神贯注地觉知并且努力全天连续不断地觉知。 非常有挑战性,我用力过度,不停地在自我评价和发现自己松懈时的自我批评的念头中挣扎。在这样逼迫自己三天后,我脑海里自发的浮现出一个念头“你逼自己太过了”。那一刻,我崩溃了。我清楚地看到由于自己的执著,我的野心使我成了一个混蛋,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言。我哭泣了很长时间。之后我禅修时放松了不少。我怀疑我经历了内观智的几个初级层次,但是没有达到生灭随观智。

接着我去圣荷西的上座部禅修中心参加了一次14天的禅修。在那里我遵循马哈希系统的觉知方式。刚开始几天很糟,我无法集中注意力,第三天,我开始用Daniel的觉知感受的技巧,努力最快的觉知。在行禅的时候,我会觉知“抬,抬,抬,移动,移动,移动,触,触,触”努力地去看到每一帧的感受。在坐禅时我也同样的觉知(腹部)升起和降下。第三天的傍晚,看见单个的“帧”变得容易了。快乐,狂喜,能量像潮水一样涌来,我能够一秒钟觉知20到30个感受。我记得行禅时因为能够如此快速的看到感受而充满喜乐甚至哭泣。非常典型的生灭随观阶段的东西。接下来的几天我非常享受这个层次。有几次,我可能自然地进入二禅。我的心会突然的看到一个无比愉快和稳定的地方,而放松的进入那里。那里充满喜乐,而且不需要很多努力。

第八天下午,尽管没有我能清楚认出生灭(A&P)相,“黑夜”(dark night)袭来了。我不能清楚的回忆每个阶智。但是我记得我开始更深入的审查我的信仰,判断和对世界的看法。尽管(我知道)它们和生灭智阶段我观察到的现象一样的无常和无意义,某种程度上这种认知要深刻的多。我开始怀疑所有我对生活的看法和先入之见。没有什么可以相信,无处可以休息,无处可以依靠的感觉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开始着迷的想要只待在当下的一刻。我会迫使心只注意当下因为其他一切都是胡扯。我以极大的努力去觉知试图赶走哪怕是短暂的杂念。那天逐渐地事情不是那么愉快了。在行禅时,我的脸上和胸前开始感到杂乱的振动波,导致眩晕让我感觉很难受。我觉得我都要晕倒在地了。这个“黑夜”(dark night)阶段从下午两点持续到晚上十点种我睡觉为止。

第二天早上,一切都看起来很好,很轻松容易。暴风雨过去了。我的想法,观点和信念依然是无常,不满意和无意义的但我可以接受。第十天。等持心加强了,我开始有一些有趣的禅相。坐禅时,一声巨响会出现并吓着我,但我的感受则是声波和我身体的振动然后产生“恐惧振动”。这些振动感觉都差不多。但是我的禅修质量开始变得不一致。有的时候我的杂念非常多,心飘忽不定。我没有着意的去努力修行,但这也还不是那种不费力气的修行。偶尔我会禅坐的很好,非常稳定,但经常我会懒懒地进入愉快的定境中,让我的心滑到新鲜玩意儿上去。等持(“定”)给心提供了很多新鲜玩意儿。对于我来说,在等持(“定”)中的一个挑战是创造力的巨量爆发。我会被新想法和主意迷住了。

接下来几天,我仍然在等持(“定”)中,沉迷于那些玩意儿,然后闭关结束了。在现实生活里,(似乎)等持(的能力)大部分保持了下来。接下来一年我参加了三次不同的闭关。两次我回到了等持(“定”)(的阶段)但是停在那里没有进步,或者我会在“黑夜”(dark night)和等持中循环往复。接着2008年一月我开始修长假。

我的第一次假期闭关是在MBMC度过了三周半。我本来打算待三个月,但是我的背伤导致我改变了计划。开始时非常困难。那个中心非常热,嘈杂,没有纱窗以致蚊子泛滥。但是我尽了最大努力。这次记录禅修过程很困难,我觉得我在各阶智之间跳来跳去。同时我也在想着辞职和中止持续了十年的个人感情。期间有几次接近生灭(A&P),“黑夜”(dark night)和等持,但是它们乱糟糟的,似乎完全乱了次序。我猜想是因为这些阶段我都经历了好多次的缘故。

这时Thurzana西亚多离开了,代替他的是Pannathami西亚多,他听了我的小参报告后,给了我相当长时间的劝诫,让我只注意升起和落下,不要留心其他东西,而且要勇猛精进。我遵从了他的告诫。不幸的是,更多的努力和更精密的集中力似乎不是那时候我需要的。但是我仍然努力推进。接下来两天我退步了,我的身体背叛了我。我似乎一再重复经历我对身心的了解和关于因果的知识,但是不能从我当时修习的方式中突破。接着我的背痛又犯了,我决定出关休息一个礼拜。

我联系了一些朋友和老师,他们都劝我继续修行,达成目标。一周后我回到禅修中心。开始在觉知练习中混入一些阿迪亚香提(Adyashanti)的法谈和一些自我问询(我是谁)。这次正精进似乎变得自然和容易。我迅速进入一个扎实的状态。在第五天和第六天我开始有一些高质量的禅坐,心很容易就能觉知和穿透。第七天结束时,躺着禅修的我觉知到呼吸中不断的无常和遍满全身的振动。我开始觉察到愉快的麻刺感和喜乐感。我觉知这些喜和乐,在我觉知到的10到20个对象中我大约能够标记一个。我也开始注意到觉醒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正念非常强烈,感觉越来越强,精力也在增强。定力也很强。等持和止力也很强。我觉知了所有这一切。我觉知到空间感,我觉知到期待感。我觉知到这些。当力度增强时,我下了强烈的决心不卷入这些念头,感觉和期待中。我在这不断增强的经验中尽我所能觉知和标注着。然后当这些经验不断增强,开始接近顶点的时候,有两个特殊的片刻,某些事情发生了,但那时候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然后现实扭曲了,我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所有的紧张,能量和喜乐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下意识的觉知:有些事情发生了。我自问: 是这个么?是初果么?我检查了心的状况。看起来很平静,也许太平静了点。什么东西不太一样了。好像大脑过去通常干的讨厌的事情现在它不再干了,而且我直觉地知道他将来也不会干了。但是我不能确认“这个事情”是什么。同时对修行成就和目标的执著也完全消失无影了。事实上我觉得我想终止修行一段时间尽管我刚到一周而已。没有了对成就的欲望,密集禅修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我联系了一些人,告知了他们我的经验,但是当时没有西亚多在。我得到的回答是“也许是,也许不是”。我接着半心半意的修习了一周就离开了。接下来几周我没有注意到”验果“(review fruitions)的现象,也没有(境界的)的循环所以我认为也许那不是初果。

几个月后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起初我以为是我被震惊了或者睡着后又被惊醒。但不是,当我真的犯困的时候并不会发生。只有在我的注意力减弱,没有努力和执著的时候会发生,像一种梦般的状态降临到我身上。我不会注意到开始发生的时候,因为似乎只有在我不故意寻找,心在别处的时候才会发生。我注意到的是一种现实和意识的重新交互。我不是直接看到现实消失,但是在现实重新回来的时刻可以明显的注意到一个 “掉线”的现象。我开始怀疑这就是”验果“。我和Kenneth谈了我的故事和那些奇怪的“现实重新交互“的现象,他非常肯定我经历了初果,而正在经历”验果“的阶段。

我在其他帖子里提到过,接下来我在Forest Refuge闭关的时候,开始的几天充满了”验果“。在Forest Refuge完成课程后,”果“变得更强烈和容易辨识。通常我在六根门停止和开启的时候感知这个。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时刻”感知“会要么太强,要么太弱,然后意识会迅速的移动到恰当的强度范围。出关后我仍然可以感知到但是变得微妙很多。我不像其他一些证果者,不能控制这些经验,我仍在学习中。

(译者注:Dhamma Overground是Daniel Ingram主办的网络论坛,Daniel和Bill Hamilton,Kenneth Folk(即文中的Kenneth)是西方几个公开宣称自己已经证果的禅修者。Daniel尤其鼓励禅修者公开自己的禅修和果证的经验,虽然他们对内观传统的十六观智很熟悉,也经常引用,但同时他们也主张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语汇来来描述这些经验。A&P(Arising&Passing),Dark Night,Review Fruitions都是他们对禅修经验的一些总结。这些在Daniel的书(Mastering the Cor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简称MCTB  http://integrateddaniel.info/book/)里有详细的描述,可供参考,西方批评Daniel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至少愿意用直白的文字表述自己的实修经验来接受大众的评判,这点相比佛教中某些派别的“大师”整天胡扯自己得到到佛菩萨的“加持”却讲不出一点实修的经验要强的多。)

八个月长假的结束
当我来到森林禅修中心(Forest Refuge)的时候,前面一次闭关的惯性和那地方的寂静让我很快入定。我将前面四个半月的禅修经历和可疑的初果经验和那里的老师谈了,她鼓励我扩展修行范围,试着探索一番。我觉得自己被吸入无分别的觉知中(内观的那种,不是不二的那种),便顺其自然。将主要禅修对象和标示放下去除了我禅修中过多的“管理”和开销,似乎给单纯的觉知提供了更多的心力资源。

开头几天,我注意到很多貌似“验果”的现象。上一次在马来西亚的禅修末尾我也经历过。
几天后,我好像进入了新的A&P(生灭)领域。和第一次两周禅修时很相似,但是感觉“净化”过程不一样,更加微妙。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看见振动,很轻松地看到无常,而感到极喜的程度让我觉得仿佛我体内那个导致喜乐的按键被按的太久太狠了。不需要逼迫我就可以一天修行15-16个小时。这样过了几天后,我进入了一次新的”黑夜“(dark night)。

虽然很讨厌,这次的”黑夜”经验相对不是很激烈,也可以掌控。我第一次闭关的”黑夜”经历持续了8个小时,非常悲惨,几乎一切事物都让我厌恶,振动一波一波的袭来让我头晕感觉就像病了似的。我对个人所有的思想和主意都是垃圾这个事实非常着迷,无处可立,无处可依,等等,等等。

这次的”黑夜”经验有些地方类似上一次,但是加上了对于二元性的更深入的审查。我有强迫症般的习惯,喜欢把一切思想,主意和情绪,感受都标上好坏,对错,真假等等,这其实本质上归结到主客对立。这个习惯非常讨厌,举个例子,当我给一个想法标记上“正确”的记号时,我会下意识地感知到这种评价的不完整性。但是心不会放弃那个立即进行判断的习气,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迫性地打上一个“错误”的标签。这个及其讨厌。这个感受就如同每天睡前我放一个牙齿到枕头下面尽管我知道没有牙仙女,然后第二天早晨感到失望,责怪自己如此愚蠢居然会把牙齿放在那儿。我同样觉知到这些反应和感受。

在几天的“黑夜”后,我进入了“等持”。强迫性的二元对立仍然有,但是程度大大减轻了,而且我不会觉得讨厌。过去我必须强力地控制我的修行才能到达(“等持”),然后再从新学习放松和减少控制。这次因为无分别觉知已经不需要很多努力,当我到达等持,一切运行得很好。

几天后,我有了一次峰值体验。觉知变得极其深广,但又非常普通和显白。一连串的思绪和感受升起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在对它们进行对错,好坏,主客的分别判断之前,它们就被觉知到了。无我地,轻松地看到这些念头赋予它们一种无实体的属性,使得它们没有力量去绑架身份和经验。过去我需要一些努力才能穿越一个念头,看到其三特性之一,但现在我可以在(产生)主客分别之前就轻松地穿透所有的念头和感受。接着是强烈的光,孩童般地天真的感受,喜乐和慈悲,但是所有这些也都不重要,而且这些感受穿越身体时毫无阻碍。

接下来的几天我开始循环往复,经历动荡和剧变。有时15到20分钟我就经历一个循环。同时那个我从前怀疑是验果(review fruitions)的现象又回来了,不过不是很经常,但是更强烈,而且清楚地标识着从等持到生灭(A&P)的转变。这不是每次循环都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则非常明显。在这个阶段,“地图”变得非常清楚明白。我不再觉得我是在强迫自己的经验和地图吻合然后如果不合则很烦恼。现在道(果)和之后的路径都和循环吻合得很好,基本根除了过去的怀疑。我也很自信我证得了另一个果,而且不是初果。我见到了不会再看不见的,了解了不会再不了解的。我认为这不是初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验果(review fruitions)之前已经发生过。

我当初对初果不是很确定的一个原因是我在闭关的刚开始两周(那时内观进阶很明显)就获得等持,但是之后的14个月和多次闭关基本走过的是同样的领域,都疲劳了。到我获得入流时,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我称为“证果后的净化”。就像Bill Hamilton说的那样,我只需要抓住我的罐子,接住那些我不停的捡起又丢下的金币就可以了。我怀疑这是为什么我没有经历很多循环往复(另一个可能是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学家, 天生定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当我在9到10天就到达一个果位的时候,这种循环和“证果后的净化”就非常明显。

修行现在和那时一样是直觉的。通过闭关让我的修行稳定以后,我放松了一些,将修行强度降低了一档。当然我可以试图更努力一些,可我觉得那不太对。现在依然这样。我每天禅修,但是大部分时间只是检验和重温。现在我有信心如果我需要进入新领域,这些领域会自己显现。不然我就会有强烈的动机来加强修行。如果必要,事情自然会安排好,给我一个机会去闭关。

我对修行的态度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充分信任(修行)的过程。非常明显的,有某种潜伏的进化过程被激活了,而且已经展开了够远所以它自己知道怎么做。我直觉的知道如果我用力过度,或者制定一个时间表,反而会延缓整个进程。有趣(甚至可以说非常奇幻)的是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内在的。外部的力量和同步过程好像和内在的进程有一个协议,要“唤醒Lee”。我不能肯定我和生活的自然进程完全一致还是处于幻觉之中,不过这及其有趣。

星期一, 5月 11, 2015

梵語與巴利語的不同

梵語是古典語言,有過千年歷史,但在現代卻失去光彩。巴利語也是古老語言,廣泛用於佛教經典中。吠陀梵語是古老過巴利語,但古典梵語則在巴利語之後才發展的。

梵語曾在吠陀時期已被應用,在宗教與文學有巨大的影响,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被認為是印歐語言之一,影响耆那教、印度教及佛教的宗教用語。

巴利語被認為是帕拉克里語或印歐語。雖然巴利語與梵語有很多相似處, 但巴利語並非附屬於梵語。巴利語是組合語言, 有些方言, 建基於佛陀傳法, 故被認為是摩竭陀語方言之一。但學者意見不一。

當比較這兩種語言時,巴利語是較梵語簡單的。梵語與巴利語有部份詞彙是共用的,文法亦相似, 但巴利語的文法較簡單。

在單元音及雙元音中,梵語的"ava” 及“aya”轉成巴利語的“o” 及“e.”例如梵語“dhārayati”,轉為巴利語是 “dhāreti”;梵語“avatāra”轉為巴利語是“otāra.”。

梵語 “avi”轉為巴利語是 “e” ,例如梵語“sthavira”轉為巴利語是“thera”。

總括:

1. 吠陀梵語古老過巴利語,但古典梵語卻在巴利語之後。

2. 巴利語被廣泛用於佛教經典。

3. 梵語與巴利語的文法比較, 巴利語比梵語簡單

4. 梵語是印歐語言, 對耆那教、印度教及佛教有影响。

5. 巴利語是中期印歐語言, 是帕拉克里語之一種。


參考<http://www.differencebetwee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