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13, 2014

正念

長部大念處經 Mahasatipaṭṭhānasutta
中部念處經 Satipaṭṭhānasutta
相應部 念處相應 Satipaṭṭhāna Saṃyutta
S II 132; S IV 245, 360; S IV 363; S V 142, 167, 178, 180, 186
增支部 念品 Sati Vagga
A III 142; A IV 336
分別論 念處分別 Satipaṭṭhāna Vibhaṅga
論事 念處論
無礙解道 念處論

Satipaṭṭhāna: Sati + (u)paṭṭhāna 念+ 現前
sati 念, 其動詞是sarati 記得。
念的標準定義即是記憶。記憶的驚人威力就是宿命智, 而記憶力最厲害的弟子就是阿難尊者。記憶的修習則是六隨念: 佛法僧戒施天。
paṭṭhāna 首次出現在阿毗達磨與注釋書
梵文: smṛtyupasthāna
M I 56,《念住經》本身談及「已安立了念」(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和「念被建立」(satipaccupaṭṭhitā)。
M I 329 sati pamuṭṭhā 意指「忘記」
M III 23,upaṭṭhita sati ﹝念現前﹞和muṭṭhassati ﹝失念﹞
M III 85,upaṭṭhita sati 是修習念住的結果
S IV 119,upaṭṭhitāya satiyā ﹝念已現前﹞;
A I 24 中:阿難在記憶﹝念﹞的卓越成就,受到佛陀的稱讚。但Vin I 298,他也有「念」記憶失誤的狀況,例如,他有一次出門托缽,卻忘記穿上他自己的僧袍。
A II 244,sati sūpaṭṭhitā hoti ﹝念是善現前的﹞
A II 183 表示宿命智是由「念」而起。
A IV 22,「使役語態」形式的satiṃ upaṭṭhāpessanti ﹝使得念現前﹞
A IV 192,對於比丘自己曾經被譴責犯某個戒這件事,當這個比丘假裝忘了之時,使用asati ﹝失念﹞這個詞來描述。
D I 180 sati udapādi 是「記住」
《長老偈》( Theragāthā)中記載著一位比丘的例子,他是基於隨念佛陀的功德而獲得證悟。
《摩尼跋陀經》( Maṇibhadda Sutta)中,佛陀指出:雖然「念」有多方面的優點,但是只靠「念」本身仍不足以斷除敵意。



D II 35 提及毘婆尸菩薩於五蘊作法隨觀,肯定正念之道是過去諸佛所行的古修習法。
S II 105 提及正念為古仙人道,是過去諸佛所行。
S V 178, 佛陀將四念住含括在他所洞見的各種佛世時的「前所未聞法」。
S V 167, S V 185, 經中描述剛剛成等正覺後的佛陀,作此思惟:「四念住是導向覺悟的直接之道。」
S V 326,經中敘述佛陀在證等正覺之後,仍然持續地修習觀呼吸。
A II 29 提及正念是古修習法。
在《安那般那念經》( Ānāpānasati Sutta)描述如何以包括全部四念住的方式,來發展觀呼吸。

Dhammadharo 1997:p. 54 將全部的四念住集結在單一禪修之下;葛印卡(Goenka)1994b:p. 2 作同樣的建議,他解釋:因為「身」應當經由「諸受」而被感知;諸受,同時又因為作為「心的對象」而與「心」相關聯─經由觀察身的感受,修習者可以涵蓋全部的四念住。Sunlun 1993:p. 110 對「觸受」採取類似的立場。Taungpulu
1993:p. 189,也在單一的身念住修習下,涵蓋全部的四念住。
阿姜查系襌師亦採此教導襌修。

Micchā sati ﹝ 邪念﹞ 在D II 353;D III 254;D III 287;D III 290;D III 291;M I 42;M I 118;M III 77;M III 140;S II 168;S III 109;S V 1;S V 12;S V 13;SV 16;S V 18-20;S V 23;S V 383;A II 220-9;A III 141;A IV 237 和A V 212-48
,與注釋書將「念」解說為「只是善的心的要素」(如As250)」不符合。

參考: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無著比丘著

星期日, 1月 12, 2014

paṭṭhāna


paṭṭhāna: pa+sthā
基礎或原因
動詞: paṭṭhahati
此字在經藏中從未與sati一起出現過, 早期的經文亦沒有paṭṭhāna, 此字最早出現在論書, 巴利七論之中的法趣論及註釋書時才開始由覺音尊者使用。

法趣論闡釋24緣
1. 因緣 ------- Hetupaccayo
2. 所緣緣 ---- ārammaṇapaccayo
3. 增上緣 ---- adhipatipaccayo
4. 無間緣 ---- anantarapaccayo
5. 等無間緣 - samanantarapaccayo
6. 俱生緣 ---- sahajātapaccayo
7. 相互緣 ---- aññamaññapaccayo
8. 依止緣 ---- nissayapaccayo
9. 親依止緣 - upanissayapaccayo
10. 前生緣 -- purejātapaccayo
11. 後生緣 -- pacchājātapaccayo
12. 習慣緣 -- āsevanapaccayo
13. 業緣 ---- kammapaccayo
14. 果報緣 - vipākapaccayo
15. 食緣 ---- āhārapaccayo
16. 根緣 ---- indriyapaccayo
17. 禪定緣 - jhānapaccayo
18. 道緣 --- maggapaccayo
19. 相應緣 - sampayuttapaccayo
20. 不相應緣 vippayuttapaccayo
21. 有緣 ----- atthipaccayo
22. 無有緣 -- natthipaccayo
23. 離去緣 -- vigatapaccayo
24. 不離去緣 avigatapaccayo

而另一相似但不同意思的字, upaṭṭhahati, 則有照顧現前的意思。
D II 271 - 天眾必須照顧帝釋天
D III 189 - 侍候老師
A I 151 - 照顧父母
A I 279 - 照料僧團事務
Sn 262 - 照顧父母
S III 95 - 侍者  upaṭṭhaka
吉祥經- 照顧父母

此字與sati同用時, 成為念處, 正念的基礎。
巴利: satipaṭṭhāna
梵文: smṛtyupasthā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