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24, 2013

蘭卡僧團遊大嶼山大佛

司葛陳居士去西半山接蘭卡三尼眾, 我直接去東涌。

就見到聖悅師父及司葛都不願見的法護、上座尼及幾位居士。
不過, 我就吾識法護啦, 該位尼師, 聽聞之前是跟聖悅出家的, 只受九戒, 但要受大戒時, 就走佬, 咁做乜走佬, 就吾清吾楚啦。點解蘭卡戒師可以授九戒咁離奇, 又係大家及北傳尼師那邊都好疑惑的, 但各團有各自的出家玩法吧, 鐘意點就點, 收到弟子是最上乘吧。可惜九戒女最後還是選擇離開, 去了第二處受大戒, 住在弘法精舍。
此上座尼點都係住在僧團裡, 不似聖悅獨居於西貢。
上座部的比丘尼戒的十七條僧殘戒裡, 又的確有條不可獨自入村、過河、夜晚離開住處及遠離僧團獨住。故另兩位在上座部出家的女尼, 都住在僧團裡, 唯此聖悅一直獨住。這個事實, 推也推不掉啦, 其戒師許可其獨住, 也是奇妙。


聖悅跟法護的過節, 誰知道。聖悅住過弘法精舍, 也是事實啦, 究竟發生過些什麼事, 居士不宜理咯。
陳居士就好怕遇法護, 他的事, 聖悅通街人人都去說, 尼師說是尼師的業咯, 這裡就不說啦。
陳居士帶了三位尼眾來到東涌, 聖悅則帶了另一位男居士來到, 說淨資給了這位男居士拿。
泰國的比丘, 若有男居士在場, 淨資那些由男居士拿的; 港尼蘭卡係, 淨資交給男居士, 各人有各人習慣, 我就費事拿精舍的淨資, 不做活動銀包啦。

當然乘兩架的士上大嶼山啦。


都好出奇的, 司葛也是幫聖悅及無憂精舍的, 交情亦非淺啊, 但淨資居然交給一個不熟的男居士, 真奇妙的。

相機是用聖悅的, 是她叫我幫他們影相啦, 我就少用自己架機, 並且拿了佢架機回家下載所有相片先, 及後就歸還給師父啦, 當時還是稱師父啦。

尼眾上大佛是脫鞋的, 

戒師本來不願上去, 後還是被聖悅打動, 聖悅扶著戒師上去大佛, 故還是上了去。
尼團繞佛誦經, 好些居士也一起合十跟在後面行。



後來尼眾也為我們三位居士祝福, 說在大佛前祝福會很有福的。

接著就去食飯, 尼眾一張枱, 居士三人另一張枱。
尼眾的供飯食跟泰式不同, 每上一碟菜, 又要居士再供養, 就搞到居士無啖好食的, 跟泰國師父那邊為居士想埋, 讓居士安心食飯, 尼眾這裡, 福大概在後世才對現吧。

食完飯, 就去心經簡林行一轉。行到這處, 幫尼眾影些相, 又有堆歐洲人要跟尼團一起影, 有法國人。影完一輪相後, 我們自己又影啦。


影完相就去了心經簡林。


聽蘭卡人那邊說, Sudhamma長老是比較好的一位啦, 少話及說話時, 就是說法。

至於戒師嘛.............

司葛要趕回去, 故離開心經簡林後, 就乘船回中環, 再轉小巴到家。












星期三, 12月 18, 2013

勤修身念處,將有十種功德

勤修身念處,將有十種功德︰

1. 克服苦與樂,令其不苦,征服已生起的苦。

2. 克服怖、畏,令其不怖畏,絕對征服已起之怖畏而住。

3. 寒、熱、飢、渴、虻、蚊、風、熱、爬蟲類所咬,不能忍受的話、不好聽的話,身體能忍受猛、粗、利、不悅、不可意之苦。

4. 易得、無苦而得、沒有困難而得四禪,得現法樂住。

5. 得無量神通。

6. 得天耳通。

7. 得他心通。

8. 得宿住智。見眾生於善趣、惡趣之死、生、卑、尊、美、醜,隨業而趣向。

9. 得天眼通。

10. 諸漏盡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而住。

──《身行念經》(M.119)

星期一, 12月 16, 2013

帶蘭卡比丘尼僧眾到火碳御龍山應供

這位居士曾參加第一次由弘法精舍法護搞的短期沙彌尼營的, 那次他更請來律儀精苑的衍慈法師做戒師, 這次這位居士就供養比丘尼僧團。


我去接尼僧眾, 她們住在蘭卡居士的屋中, 只有一間房。反正比較方便吧。有蘭卡人照顧。

這位"污他話"港尼的話, 經過上次後, 只能信一半。事前總是說得天衣無縫的, 到事發生時, 就不是那回事, 她又不是聖僧, 無法令他人心改變什麼啦。
事前, 我問她撘的士, 從西環半山到火碳, 大約要預幾多錢? 她說不用我付費的, 到時該施主就會在樓下等我們的啦, 她會付費的。
我就一點都不信"污他話"港尼的話, 就帶多幾百蚊啦, 費事塞車或什麼的。
結果, 如我所料啦, 無人接我們。
港尼遲到了半小時, 又打不通施主的電話, 真是搞笑的。
後來終於都通了, 兩位施主衝下來, 每人向每位尼師行頂禮, 即是每人頂了九次禮, 兩人就是十八次禮。這也是頭一次見的事, 因為在泰國與緬甸, 都是頂禮上座就可以了。
接著蘭卡尼眾向她們作祝福偈。
似乎就是頂禮一次, 尼師們就祝福一次, 但若居士分開兩次來頂禮, 尼師則只祝福第一位, 而不祝福第二位的。
她們接了我們上去, 聖悅師父在我們要進大堂時, 也來了。施主叫了她的朋友去接聖悅師父。
一上到去, 四位尼師就埋位食飯啦, 我們就等她們食完先用餐。

用了餐後, 又是一輪的祝福, 戒師為兩位施主帶手繩, 我就沒興趣此道。兩位居士付利是, 由我收下先。後來又是誦經祝福, 卻多了個儀式:


將水倒滿, 代表圓滿喎。接著將水倒掉。倒有點浪費吧。

食完飯, 戒師要去行街..........行街? 
怎麼如北傳尼般呢? 去那裡行街啊? 要買東西嗎? 誰去付錢呢? 

施主帶尼眾到萬佛寺, 戒師不願上山, 她背痛, 一見高山就怕行上去, 施主去探路, 說可以在下面影些相的。戒師很不願, 後來我跟施主去探路, 的確是可以行一行的, 就叫大家向前行了。就在下面影了些相就離開。



兩位施主回家, 沒跟我們一起去行街了。
戒師要買手信, 我帶了她們去山頂, 。那裡的丁丁東東比較便宜。
兩位施主共給了千二三元吧, 施主的朋友從大陸來港的, 給人民幣。
乘的士啦, 去了山頂, 買東西就買去近千元, 所剩無幾了。
飲咖啡後, 還可乘一程的士回西環居士家。
她們想第二日去大嶼山大佛, 我有時間可陪的, 但再花錢就無謂啦。
於是叫前弘法精舍的職員scott陳居士, 但我想陳居士都沒什麼正職的, 於是對師父說, 他都無咩錢的, 而聖悅師父就說由精舍付費, 叫我拿精舍的淨資, 我就不理, 總之, 我就不是開金鑛的, 如此揮霍, 就會食窮啦, 無謂。
雖則布施是越施越多, 但浪費則不是嘛, 可以乘巴士的, 因為某些人習慣乘的士喎, 又買無謂野, 與佛法無關的, 又非助人急難的, 就無謂施吧。
師父叫我打給陳居士, 這也是無謂啦, 佢打慣給他, 由她打也應該, 她跟他咁熟。還是她去打, 去叫啦, 總之他會去, 並且由他去接尼師眾到東涌。





星期日, 12月 15, 2013

比丘尼kathina正日

我原本是答應做淨人的, 後來改為誦巴利經, 這個是比較好的, 變成在台上獨誦經, 夠刺激。

在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1901, 聖悅師父在whatsapp無憂義工--無憂、無染、安穩, 此為最吉祥的群組中, 出了一句留言:
"2013年11月17日卡帝那慶典正日, 所有施主、善長將於上午9:30前抵達襌悅阿蘭若, 領取袈裟, 修習布施波羅密; 上午10點正, 慶典正式開始。sadhu.
10:00-11:15 慶典
11:15 僧團托缽
12:30前 男淨人恭送比丘僧團離開、上車。然後, 返回襌悅阿蘭若。
約13:15 上座部比庫尼僧團將在已結界的、上座部比庫尼戒壇作卡帝那衣kamma, 即僧團會議; 在家居士可觀禮。
約14:00 開始, 煩請所有義工、發心者幫忙還原場地、清潔。
約16:00 功德圓滿
11:15 僧團用午膳
11:30 義工午膳"

到10月12日及17日, 分別由無憂董事之一兼聖悅師父的淨人, nimala及師父分別寄來的流程圖:
8:30-9:00 設置茶水, 設置詢問、即時捐款櫃枱、領取袈裟櫃枱
9:00-10:00 開始接待僧伽及服侍茶水; 開始讓大眾領取袈裟及接受大眾即時捐款、查詢; 背景音樂開始(播: Narasiha Gatha 獅子偈); 大眾自攜食物供僧, 指示食物指定枱面待處理
9:00         淨人組到步, 領取僧伽淨資袋; 淨人組組長講解予各淨人的工作責任; 司儀到步; 統籌指示司儀當日程序。
9:15         佛前大供供品準備、迴向功德樽2個, 放置好於高台下面的枱面; 指示負責上供貴賓居士的上供程序。
9:50        司儀: 大眾左右排班、靜默, 準備迎送僧伽進場; 糾察指示大眾左右排班; 誦經組到達台準備
10:00      音樂起, 迎送僧迦進場; 淨人組長持大傘恭迎僧伽進場
10:00-10:05 司儀: 大會正式開始; 邀請僧伽進場及就座
10:05-10:15 司儀: 佛前大供開始; 供養花、供養燈、供養香、供養水、供養果; 誦經組帶領信眾誦供養文
10:15         司儀: 上供完畢; 大眾就坐; 糾察組指示信眾整齊一排排好, 司儀協助指示
10:15-10:20 司儀: 邀請主席致辭; 淨人組入場站於僧伽身後準備; 音響組準備咪給長老開示
10:20-10:35 司儀: 邀請長老開示
10:35-11:10 司儀: 講解供袈裟的形式; 供袈裟開始; 開始時背景音樂起; 糾察控制人流
11:05           負責供資具的義工就位, 等候大眾供袈裟完畢
11:10-11:15 供養資具(日用品、紅包)
11:15          撿查回向功德樽2個要準備好; 兩位大施主需就位; 司儀: 供養完成; 邀請僧伽祝福、迴向
11:15-11:25 僧伽祝福、迴向; 大施主以功德樽協助回迥功德
11:25           僧伽用餐; 大眾用餐
12:15           僧伽回到坐椅上坐下等候接送回寮; 服侍茶水。

----------------------------------------------------------------------
擺到明, 做此事的一干人士都是無做過法會經驗啦。
南北傳的法會, 在事前都不會弄張這樣的流程表, 佛法是什麼呢? 無常嘛。

當日, 我要跟司儀合作, 亦到處影一影相, 攝影與錄影, 說暢公那邊的義工分不了身, 叫了住深圳的朋友來幫忙, 但那人卻沒來, 於是各人影各人的啦, 我則預備腳架, 帶了相機, 到時找人企定影相及錄影就得啦。
師父那邊找scott, 他嘛........情緒不穩定, 好難講。
我影我的啦。


那朝早預備東西, 大家都很忙的。台下未及預備什麼的椅子給僧團坐, 故僧眾來到就自己上台就坐了。
像法光法師帶領學生來似的。原本話有下白泥的師父, 僧眾共接近三十位, 後來只有黃師父一個來, 又話衍空師會來, 結果也沒有。當然這中間有很多人與事穿插其中。


主要施主是修大乘佛教的, 還有十多位蘭卡居士。
事前預有一百五十人的, 當日大概近一百人吧, 也差不多。


義工人數是夠的, 只是大部份都非修學南傳佛教的, 所以不知道典禮的進行程序。事前說要找四位義工幫法師洗腳的, 但既然個個都穿拖鞋, 而非赤腳的, 洗不洗腳也沒關係啦。水、布與桶是準備了的, 但無人。所以有個水桶在那裡, 就很搞笑的。

蘭卡的儀式不同泰國, 泰國是要人人互相將手放在前面人的膊頭, 以示一齊做的供養, 但蘭卡人就方便很多, 點一點所要供養物品就可以了。中國人這邊更上一層樓, 隨心就是了, 無形無相的。各處各乘各處方便法吧。

供袈裟分幾次, 施主供完再叫他們再供, 但如此搞兩搞, 也要停啦, 那些大施主, 聖悅師父還是叫這些人特別上台供袈裟。

這裡供袈裟的施主, 很主要是來自佛光山的徒眾, 幸好該位師姊帶人來奉場, 否則隨時義工多過施主的啦。 比丘尼的傳承由佛光山尼眾來傳, 故佛光人奉場, 亦很合理的。



至於kathina還是由聖悅師父的淨人來供給僧團。
這在泰國與緬甸都是不容許的, 淨人是淨人, 居士是居士, 施主是施主, 泰國與緬甸分得很清楚, 否則以文師父在港得僧俗人心, 歷年都沒搞什麼kathina供養, 文師父嚴持戒律。
而香港的泰國寺則因為皇室的供養, 就有供kathina。
蘭卡有蘭卡的方便法吧。聖悅師父的淨人身兼居士與施主角式, 方便師父向外宣稱她得居士供養, 以此取信一些人。
但泰國僧團對這些關係是比較嚴謹的, 淨人是淨人, 居士是居士, 施主是施主。居士可以是施主, 但未必成為淨人。佛世的淨人不是僧眾的活動荷包。

不過, 參加了供養了, 就做了件事吧。反正有任何惡業都是僧眾的事, 與居士無關的。

學問僧沒有缽, 蘭卡僧眾亦沒有帶缽來港, 故取消托缽的環節。改為僧團坐枱食飯。


不用預備缽給僧眾。也預備一張枱給日本教授夫婦。

他們食完飯就有車送他們離開, 兩位中國尼師則留下, 還有下半場。


一位是宏順師父, 另一位是瑞深師父。蘭卡尼僧團則誦經及決定誰得衣。戒師Sumitra長老尼得衣。她受戒十六年, 是第一批授戒的蘭卡尼。





















比丘尼kathina前的星期六


星期六一早, 八時就到石崗。好多物資要般上去, 義工都有十幾廿個。
我下午要教學, 勝悅師父就話佢安排車, 車我來回。點知等到要離開的時間, 我都吾見有乜人車我, 致電給師父, 佢叫我接的士後, 交收據給她的淨人開數。咁, 這個師父的言, 就不可當金洗了, 從此, 她的話, 信住一半先了。

道耀出現, 真令人意外, 原來佢要拆竹, 原來佢地無向地政處申請, 政府限令要清拆。咁勝悅師父借義工給道耀, 我就覺得佢既然是南傳襌修學會董事之一, 該以南傳名義叫人來幫手拆的啦, 但佢又叫不動人, 既然師父借人手給他, 都好既, 反正這壇事, 又非南傳學會亦非無憂那邊, 而是衍空師那邊的事, 個idea都不知是衍空師的, 還是文師父的, 文師父就做了個模型, 到文師父往生, 阿贊平不知頭不知路的, 香港不同馬來西亞及泰國, 不能亂來。米雪誤導阿贊, 明知非法的, 就怕人影相放上網? 此事在事前, 米雪、兩兄妹等都被人提醒過, 要申請的, 但無人理會, 達朵空師, 大家以為空師勝了官司, 就可為所欲為嗎? 
佛法不能違當地法律吧?

奇怪的是要在kathina前拆清光, 這就很特別的吧?
到我回來, 已拆清光了。
義工在起比丘尼僧團戒壇。

接著是比丘尼僧團的儀式。也是誦經啦。


這些物品, 是勝悅的無憂精舍請購還是有居士供養的, 我不知道, 但在那個環境, 還是要有人供給僧團的, 於是就有三個人拿著來供給僧團, 非自己買卻假自己手親供給僧團, 功德是等同的。事後, 我在臉書寫了句: 有福供佛像給僧團。
誰知聖悅師父向他人澄清說佛像非我請購, 我只是拿給僧團。
哈哈, 做師父做著她那麼的小家子氣, 我也真是頭一次遇。她該認真學一學四無量心的隨喜mudita啊。
尼師的小家子氣, 白字黑字的寫進律藏比丘尼戒律裡: 166戒中有一條, 就是不可對施主小氣。

比丘那邊對此是完全沒問題, 並且鼓勵付錢者與親手供養者可以分開, 功德等同。
有一次, 有人買了藥, 煲了藥, 倒在一個杯中, 而我剛好在現場, 阿贊平突然要我將那杯藥供養給他, 我是莫名其妙的, 但好恭敬地照做, 並在做時, 將功德回迥給媽咪及一切眾生。
而尼師的言語, 實在顯示她不夠德, 就是不夠德, 小氣就是小氣咯。
她小氣是她的事, 她的業。改勝為聖, 也聖不了啦。
我有緣供佛像給僧團, 想起此事, 還是滿有快樂的, 呵呵。也該要多謝聖悅師父的啦。
尼僧團在臨時戒壇誦經, 其他人跪著聆聽, 我則到處影相及錄影。
本來是要將相片與影片公開的, 誰知又聽見聖悅看了我的臉書貼, 又向一位男居士說要出律師信, 嘩, 尼師有殘僧戒不能興訟, 但若她指示其弟出什麼律師信給我, 我都幾驚啊。那還是不要出有她在的影片了。連相片都不出了。
小氣的尼師是好麻煩及帶給居士煩惱的啦。
晚間, 本來說好是小燈燒佛像, 尼僧團繞佛誦經的。
後來因為小燈要拆盒, 延誤了時間, 改為義工獻燈。

接著在晚黑時, 又一起誦經, 黑暗暗的, 尼師去誦了, 居士那邊都沒什麼識誦巴利經。
大概七八時, 散場, 有幾位男義工則留在石崗看守物資。

這晚, 我是無預自己會在現場的, 獻燈亦是臨時決定的。但都幾好啦, 大家有點東東做, 否則剩聽僧團誦經, 又不明意思時, 好悶的啦。

比丘尼僧團的誦經韻律.........

不是他人破壞尼師的名聲, 而是她在身口意上不檢點, 亂說話亂做事, 引來的, 自招業, 惡緣惡業現起。

有泰國襌師已預言這位尼師往生後的趣向, 是真的嗎? 不過她未死, 業還是可以改變的吧? 若她繼續她的各項做法, 說法, 而不從根本性的看透她自己的因緣, 也就難說了。












星期三, 12月 04, 2013

寺院的由來

寺院, 這個譯法始於東漢, 佛教傳入中國後, 漢朝當時設立了外交官處, 處理外來人的事務。公元75年, 明帝將鴻臚寺賓舍改為僧人居住的佛寺, 這是中國有寺院之始。當時寺裡建有若干庭院, 所以就將僧團居所譯為寺院。
而當時的中國佛寺前多數有幡杆, 稱為刹, 故寺院別名有寺刹、梵刹、僧刹。亦有從aranya音譯的阿蘭若、蘭若。杜甫的「謁真諦寺禪師」, 就有一句: 「蘭若山高處, 煙霞嶂幾重。」唐代劉禹錫亦有一首西山蘭若試茶歌。而中國的寺院自宋代起, 好多又供奉祖先牌位, 因此寺院從那時起, 又被稱為寺廟。而庵則是古代出世修行隱士所居的矛屋, 後來用在比丘尼所居的佛寺, 而佛世時的東園, 有園林之處, 故又稱比丘尼居所為精舍, 淨土宗那邊則稱淨苑。

佛陀在世時, 後25年才有居士捐出的建築物, 之前捐出的都是空地一塊吧了, 兩大在家居士兼初果聖者捐了祗樹給孤獨園及東園, 前者是給孤獨長者聯同祗洹太子, 另一是維沙卡女居士, 佛陀及僧團分別住了19年及6年。但是, 這並非為某僧團的長久安居處, 而是為雨安居及僧眾遊行到那裡後的暫住處吧了, 律藏規定僧眾要遊行的, 是雨安居才暫住三個月, 雨安居後也要遠行的, 正是免僧眾如同在家人般著取住所。

巴利聖典裡, 佛教寺院是vihara

但在佛滅三四百年後, 政治原因及僧團的墮落, 僧人不再需要遊行乞食, 有皇家供養及貪僧貪供養, 而住在寺院裡長居, 開始帶來不同的問題, 直到現在, 這些問題還在各南北傳佛教寺院中發生。

在南傳各國, 傳統上, 寺院是作為民眾學習知識之處, 後來政府開公立學校後, 寺院才成為宗教場所。
佛陀時代, 出家人是遊行居無定所的, 佛陀鼓勵出家眾住樹下、林間, 因此對於在家人, 只是叫居士去見有德的聖僧, 而非多到寺院, 根本那時亦沒有寺院, 到有兩間寺院後, 居士去寺院守八戒是適當的。現代, 自有襌修中心分別於寺院後, 居士到襌修中心或寺院襌修都是適當的, 或者獨自或與同修一齊到無人的地方襌修, 也是適當的。


星期五, 11月 15, 2013

接斯里蘭卡長老尼機

聖悅師父說有車能載多個人去接機, 所以我也去了接機。

當日一早約了新雅一齊去石崗, 在地鐵又還另一師兄, 他們兩人早認識。
石崗這一天, 要般運物資。中午飯餐由玲姐帶, vimala亦帶了水, 阿贊平留下的物資也是可用的啦。尤其那些水。

見到南傳襌修學會的董事之一的道耀, 感到很意外, 他來看聖悅師父搞乜嗎? 原來他來拆竹。拆竹? 為什麼呢? 怎麼得他一個人拆呢?

原來南傳襌修學會沒有向政府申請, 地政處要他們兩日內拆清違建的竹。咦, 原來當初他們怕他人影相, 就是因為違建嗎?

佛法都不能違當地法律的, 大乘是其來有自的違法建這建那, 南傳不應跟從的嘛。

後來才知道曾經有人提醒過相關人士的, 耀、輝、寶等, 都有人提醒過他們起這些要入紙申請的, 但無人聽這位有力人士說, 人地個親戚係這方面的專業人士, 做野的地方又是與警字相關的部門, 居然當人阿豆的, 不聽。不聽智者言, 唯有拆竹咯。當時的相關人士達朵空師, 咁空師又如何呢? 不過是個出家人, 又無背境又無乜的, 阿唐唐違建都要上法庭被罰啦。

文師父一走, 就有好多不如法與不如律的事出現, 咁叫承傳文師父法咩?

道耀師兄為承傳文師父法而接了董事之職, 熱心於起這壇竹, 結果還是要拆。



中午時, 好快食完飯, 去機場接機。

班機延遲了, 在機場等了很久。有兩架車去接機, 共七個人, 後來一架車無電, 又無得買, 就一架車吾用得, 由annie的車接比丘尼團離開回酒店, 居士眾四個乘的士到元朗海逸酒店。



居然是我們到酒店先。

這一日, 師父狂叫我打給mallika, 一位斯里蘭卡居士, 是要照顧尼師僧眾的, 她要返工, 但都好有心的, 六時後放工會到元朗見尼師眾。

送了尼師眾回酒店, 要付酒店費, 當然就要叫勝悅師父的淨人, monica比錢啦, 叫酒店加了牀後, 我們就回石崗處理石油氣的事了, 叫了送石油氣到蘭若。

雖然阿贊平說可用留在石崗的物資, 但南傳襌修學會的董事米雪吾多鐘意勝悅師父用, 所以無憂精舍的義工眾亦吾敢用啦, 至於我, 兩邊都不理, 佛法義工吧, 好多物品, 我都有份供比阿贊, 阿贊亦話可用, 我就吾客氣啦。米雪的小家子氣, 又被居士周圍傳到泰國人、馬來西亞人、香港人那裡了, 激鬼死她的, 見了我的一些臉書貼, 火到離開我的朋友名單, 我都無佢地咁好氣的。


有好多物資是從一位居士的廠房裡借出的; 亦有好多物資去買的, 這大批的貨放在一個貨倉中, 後般到荃灣另一居士的倉中, 暢懷法師那邊的一位義工幫手車物資。

般幾箱書都吾知做乜的, 都無咩人會拿的, 實情有需要看的人吾係這一批的。







星期四, 11月 07, 2013

志蓮淨苑

最近坐巴士往沙田, 從天橋跨過鳥瞰整個志蓮淨苑時, 升起些思緒。鑽石山, 我曾在那個木屋區住過三至四年吧, 就在現今的志蓮淨苑斜對面, 星河明居對面那塊空地。與這個地方也實在很有緣。那四年, 亦是人生很重要的幾年, 由小學升上中學。
但那時並沒有在這個區周圍行, 對於那間木屋, 我也不喜歡住, 所以一放假, 我與媽咪就會出尖沙咀或去阿姨家消遣。
到中三時, 才般往私樓。

志蓮淨苑都有很悠久的歷史, 它原是富戶陳七的花園別墅,因陳七敬仰佛教,便將別墅廉價售予覺一法師及葦庵法師兩師徒,以 弘揚佛法。一九三四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一堆居士協助下,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香港的女眾叢林規模也不小, 在香港的歷史上, 幾個大叢林都有着救急扶危的功能在。

鑽石山當年是香港大型木屋區之一, 容納了四十年代日本侵佔中國時, 大量難民湧到香港, 他們就在鑽石山興建簡陋的木屋或石屋。
志蓮淨苑在一九四八年就起義學為當區的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一九五七年起孤兒院及老人院。
直到一九八八年, 政府起大佬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後來志蓮淨苑需要重建, 一班演藝界人士大力支持, 包括梅艷芳, 曾志偉等, 他們大額佈施捐贈, 一九八九年開始重建, 直至九八年才完成所有工程。

我般離鑽石山後, 沒再去這個地方, 一直要到大概零一年吧, 才去了一倘朋友在黃大仙的家。她給了我一份志蓮淨苑文化部的課程表。當時我只報了趙國森老師的免費初級佛學課程。

志蓮淨苑的文化部是比夜書院成立的早, 在一九九五年, 也在預備成立夜書院, 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夜書院提供佛學與哲學的專上文憑課程。

那個年代, 香港的尼師互相之間都互相照顧, 慈航淨苑的瑞融老法師住進志蓮淨苑, 慧瑩長老尼也必然是志蓮淨苑的常客, 因此呢, 志蓮, 妙華, 慈航與慈濟關係非常的密切。
文法部成立後, 慧瑩長老尼的至少兩位皈依弟子及學生就成為夜書院的副研究員, 即是蕭式球老師與陳瓊璀老師, 這兩位老師亦成為推動香港與大陸的原始佛教的主要人物。尤其蕭式球老師, 他去了斯里蘭卡蘭毗園襌修後, 回港被邀請出任志蓮夜書院的襌修課程導師, 在葛榮導師指導下逐步推廣原始佛教。這兩位老師當時也同是妙華佛學會的董事, 故此, 蕭老師就可借用華嚴閣及迴蘭作襌修用途。另外, 在志蓮淨苑也舉辦了幾次葛榮導師的講座, 九五年至九九年, 連續五年。後來是由烏普導師接繼來講宏傳鍚蘭的襌修方法。
而蕭老師自己亦常帶領襌修營, 跟葛榮導師修習的學生亦成為這些襌修營的護法及義工, 有王珷, 張彩庭, 何國榮, 陳積, 周碧枝, 召媽媽, 胡文德, 這些師兄師姊在後來也是原始佛教的推動者。
除在迴蘭及華嚴閣舉辦襌修營外, 有時星期日也會舉行一日襌營, 而星期一晚則有共修。
志蓮淨苑雖是淨土宗道場, 不過宏薰師是有感於那個時期, 北傳很多出家眾轉往南傳學法, 在文化部開南北藏傳佛學課程, 有地方, 有人教, 就開檔了。
後來更由於三藏老法師Ven Anuruddha過境香港而住進志蓮, 更開始了全港首個巴利文課, 蕭式球老師當然亦成為老法師的第一屆學生, 同期的還有張倩儀(現在志蓮淨苑導修初級巴利語), 胡文德(被蕭老師邀請在妙華講印度佛教史半個學期), 馮志輝(現與張倩儀共同導修初級巴利語)。

文化部倒沒開什麼淨土宗的課程, 現時全職的七位副研究員中, 兩位是專研原始佛教的, 一位研唯識, 一位是法華, 以前有位是藏傳, 往生後, 都似乎找不到代替人, 另些是哲學系那邊的。其餘很多是兼職的, 流水轉得都婆厲害。

葛榮導師在一九九五年第一次來港後, 跟隨導師襌修的一班人就開始成立葛榮襌師同學會, 主要人物有蕭式球, 王珷, 張彩庭, 陳積, 何國榮, 周碧枝, 朱艷媚, Joe, 路(Emond Lam)(他在溫暖人間每期都寫襌修分亨, 亦帶領一個襌修小組), 陳磊(有時會代Edmond帶領小組襌修), 胡文德。但同學會一直到二零零一年才正式註冊為慈善團體。

我就是認識了朱艷媚。正是她拿志蓮淨苑文化部的課程表給我, 我當年只報讀趙國森老師的初級佛學, 也跟趙老師研讀了唯識一段時間。但與志蓮倒也結了長期緣, 我倒愛聽宏薰法師父的法, 故每星期六也去上念佛晚課, 聽開示。法師的CD, 我是全搜括的, 因為宏薰師父講得實在太好笑了。宏薰師父的誦咒也誦得很好聽, 大悲咒, 楞嚴咒, 不過我實在對這些咒沒什麼興趣, 故聽了師父誦楞嚴咒一次後, 就是知道師父誦得好聽吧了。

在讀初級佛學時, 我也利用了志蓮圖書館, 以每星期五本書的, 逐格逐本書來看, 從印度佛教史的一格開始逐本書看, 看遍南北傳史學類及理論, 也遍看阿含經幾個版本, 大陸與台灣的。大大概後的兩年吧了, 我選了巴利文初級班及法句經。
當年的巴利文初級影帶班, 是由蕭老師導修上學期, 張倩儀導修下學期。而當時的法句經, 亦由蕭老師或惟中師父做翻譯。
我亦有上蕭老師的星期一共修班及近幾年參加陳瓊璀老師的雜阿含讀經班。

現時志蓮仍保有老法師的獨立房間, 老法師幾時回來都可入住。
慧瑩長老尼則入住志蓮安老院, 與另一居士為鄰, (不知現在是否仍如是)逢星期四, 瑞深師父都會去探望慧瑩長老尼。而昭慧法師若來香港, 也必然會到志蓮探望長老尼。
現時志蓮文化部與泰國國際大學連結上, 完成夜書院的佛學文憑可到該大學讀碩士課程, 但必須完成一學期的巴利語或梵語課程。
由老法師帶領的巴利佛典翻譯學報, 大陸需求很大, 馬來西亞的喬達摩佛寺是最早與志蓮連結的, 學報直接寄給喬達摩佛寺, 再由那寺分發給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寺院, 後來花花要求寄往慧光師父那間寺, 志蓮淨苑亦通過, 由蕭老師寄發。
志蓮也將學報寄往大陸的佛學院。
學報的第一期到不知第幾期是斷了版的, 喬達摩佛寺那邊曾經續印。

南傳襌修學會所舉辦的活動海報, 志蓮淨苑的文化部及圖書館亦曾批准貼在當眼處。
還有段超小插曲, 南傳襌修學會的主理人之一, 周美霜在供養文比丘前, 曾去了志蓮問某位老師意見, 是否值得供養。
所以這個志蓮淨苑雖是淨土宗道場, 但是在香港卻又是推動原始佛教及南傳佛教的主要與重要的地方。志蓮所擁有的中學與小學也提供地方給南傳佛教團體開辦講座及襌修營, 尤其志蓮小學, 趙國森是這間小學的校長, 阿贊朱連的佛法講座就曾不只一次在這裡開辦。

葛榮‧三摩羅羅頓 Godwin Samararatne

我接觸這個名字時, 已是他往生後的一年吧, 我好像也參加了葛榮襌修同學會的記念葛榮導師的一個聚會。但在此之前, 是因為查什麼叫做"南傳佛教", 誰又是Godwin? 他說了些什麼? 正是從網上看見他的文章, 關於味道: 吃東西不要帶有喜歡或不喜歡, 只是感受味道的變化。就用這句來試一試媽咪煮的我從不吃的菜, 喲, 不去想好吃不好吃, 只是知道味道的變化, 這就改了我偏食的惡習, 就證明南傳佛法的有效性, 非常實際, 也非常容易, 難的只是嘗試的推動力吧了。

基本上, 我對於襌師是限陌生的, 大概就只是知道他來過香港主持襌修營, 蕭式球老師是他的學生, 一班跟隨葛榮襌師學習的人創立葛榮襌修同學會, 在大嶼山有間華嚴閣及迴蘭。我也有同學會送的葛榮指導襌修營的記念書, 當時我也有每期投稿寫點襌修心行。

但原來葛榮襌師很不簡單, 他在斯里蘭卡曾經協助美國維珍尼亞大學的Stevenson研究輪回, 直到1988年, 他本人在1977年亦被邀請去過美國。1980年, 他成為尼藍毘襌修中心的看管人, 往後成為該襌修中心的襌修指導師, 直到他往生。

這個尼藍毗襌修中心是由一位商人Mr. Alahakoon將他的茶園捐出, 也不只, 還起了一些屋子來給人襌修, 這商人就找了葛榮去看屋, 葛榮就遲了圖書館館理員的之職, 般入尼藍毗襌修心中住下來。

葛榮本身則曾跟隨羅摩智法師 (Ven.Nanarama),向智法師 (Ven.Nyanaponika) 等大師學習襌修。 

這個尼藍毗襌修中心的最初指導襌師都大有來頭, 一位是Ven S Dhammika, Yogacara Rahula, Joseph Goldstein. 都是內觀襌修大師。襌修大師總是給人邀請去當地教襌修啦, 前指導襌師走清光後, 葛榮就作為襌修中心的指導師, 襌師駐襌修中心導師約二十年,他也在康提市(Kandy)內多個地方指導禪修,包括:尼藍毘禪修中心兩個分院; 離韋拉禪修中心(Lewella Meditation Centre)和衛塞迦禪修中心(Visakha Meditation Centre);University of Peradeniya,私人的住所及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等。 而後他又被各地居士邀請前往教導襌修後, 接替者則是烏普居士(Upul Gamage)。

1983年, 蕭式球老師前往尼藍毗襌修中心跟隨葛榮襌師修習。

根據蕭師兄在葛榮襌師記念專輯中寫道: "葛榮居士曾對香港南傳佛教禪修的推廣作出很大貢獻:志蓮淨苑的禪修班、太古城的共修班、山上的密集禪修、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以及這份《禪修之友》等,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他的帶動,才能得以成就。"

尼藍毗襌修中心


摘錄一些葛榮襌師的說法~~ 如果你想很敏銳、很清晰地看清楚周圍的事物, 那麼就要慢下來, 我們才能時時刻刻都很敏銳、很清晰地看到我們身心的狀況; 我們也能很敏銳、很清晰地看到外邊的事物。與此相關的是, 當放慢下來和正念越來越持續時, 我們便能夠觀察到在行事之前的動機。隨著越來越多的動機觀察, 你會發覺到會有越來越多的正念。

~ 觀察動機另一方面的益處, 是它能使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的真正意圖。因此它使我們能夠真正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 它也使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正面與負面,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 正念另一個重要的地方是體驗當下。通過修習, 我們能夠培育出調御我們內心的能力。

~正念另一個重要的地方, 是我們能夠運用正念去探索、去觀察、去學習、去明白我們正在經歷的任何事情。當你在經歷身體上的痛楚時, 你可運用正念去探索痛楚的實相.....我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對自己的身心有多方面的發現。

~ 正念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是它自然會帶來合符道德和戒行的生活方式, 這對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 正念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是幫助我們開展自信。因為正念, 以自己的努力, 我們能夠解決很多自己的問題, 於是我們變得對自己有信心及信賴自己。之後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不去埋怨別人和四周的環境。

~ 正念是修行的關鍵, 所以佛陀稱正念是"唯一的道路"。 

星期一, 11月 04, 2013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佛學研究論集加入時間:2009-4-13 1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第一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三個月,印度Magadha 的國王Ajatashatru 舉辦了結集。地點是在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阿拉漢Maha Kassapa (大迦葉尊者),Ananda (阿難尊者),和Upali (優波離尊者) MahaKassapa 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拉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Ananda(阿難尊者) 重述經藏(Suttas),和持戒第一的Upali (優波離尊者)重述律藏(Vinaya)。

  他們完成了重述之後,阿拉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阿拉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拉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於Vajjian (Vesalian) 的比庫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慚悔時(Uposatha)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庫紀律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僧團中的Yasa 比庫看到,他總共指出了十項被違反的紀律∶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午後進食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紀律(食量過多)
·在同一教區裡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伍波薩他(巴利語uposatha的音譯。誦戒)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法令(權力)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在飯後用乳漿
·喝還沒發酵的發酵果汁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接受金銀

  而這些Vajjian 比庫反對Yasa 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Vajjian 比庫們的人們道歉。Yasa 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使得Vajjian 的比庫們更加憤怒並逐Yasa 出了僧團。Yasa 於是到了Kausambi 並送信報告給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庫們。

  Yasa 到了Ahoganga Hill 找尋大阿拉漢Sambhuta Sanavasi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在同一時間,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漢和八十位從Avanti 和南方來的阿拉漢們聚在Ahoganga Hill。他們選出了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來處理Vajjian 比庫們的問題,而Revata 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於是七百位阿拉漢在Vesali 舉行了結集。

  當時是Kalasoka 國王的時代。明確的地點是在Vesali 的Valikarama,時間是Kalasoka 國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漢Sabbakami 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他們宣布了Vajjian 比庫們的行為是違反紀律且不被允許的。

  根據Dipavamsa 的記載,Vajjian 的比庫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結集,稱為Mahasangiti (大乘結集)。在此之後,Vajjian 的僧侶們離開了長老部(Therava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團體,稱為Mahasanga (大乘僧團),他們稱自己為Mahasanghikas (大乘比丘)。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乘佛教(Mahasanghikas)。此次結集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第234 年,結集是在印度Asoka (阿育王)國王時代的Patiliputta 舉行的。由Asoka(阿育王)國王信奉了佛教,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得Asoka (阿育王)的支持。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侶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誦戒。於是在Patiliputta 約有七年沒有誦戒。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僧侶的數量,於是Asoka 便請求正統僧侶們來和異教徒作誦戒,但是被正統僧侶們拒絕了。

  Asoka(阿育王)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Ahoganga Hill 去請阿拉漢Moggaliputta Tissa 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 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Patiliputta 和Asoka 會面。根據歷史記載,Asoka 跪在河裡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阿拉漢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請求了Moggaliputta Tissa 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拉漢,他同意了並在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這更增加了Asoka (阿育王)對Tissa 的信任。

  隨著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Asoka (阿育王)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結集。經過了Asoka (阿育王)的幫助,60,000 位異教僧侶被逐出了僧團。Moggaliputta Tissa 於是選出了1,000 位阿拉漢來集成正法。阿拉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經典結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寫了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來推翻異教徒們加在佛教裡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此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裡) 第三次經典結束後,Asoka (阿育王)便送出傳教士四處去傳播佛教正法。根據Mabavamsa,佛教傳到了以下國家∶

  國名傳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獅子國,斯里蘭卡古稱“楞伽”(Lanka),或“楞伽島”(Lankadvipa))

此次結集一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四次經典結集

  第四次結集發生於公元前29 年,是在國王Vattagamani 時代的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蘭卡) 舉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僧侶能像當時的阿拉漢Mahinda 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Sri Lanka斯里蘭卡發生許多內亂,此時有許多僧侶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後,他們才回到Sri Lanka 斯里蘭卡和其他僧侶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裡的經典是準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入滅後便從未改過,每天僧侶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正確的字句。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僧侶記憶裡,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拉漢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葉子上(貝葉經)。地點是在一個叫做Aloka lena 的山洞。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從這之後,葉片書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老撾)等地。

第五次經典結集

  第五次結集發生在公元1871,在緬甸國王Mindon(敏東) 的時代,地點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結集一樣的嚴謹。這次結集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每片大理石有5 inch 高,5.5 feet 長,和3.5 feet 寬。

  佛塔名為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書)

第六次經典結集

  第六次結集發生在西元1954 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由緬甸首相烏努U Nu 率領建造了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結集的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5 月17 日,西元1954 年。就像之前的結集一樣,這次結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2,500 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

  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尊者)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除了印度以外)。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總算於佛入滅後的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注: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為為“比丘”、“苾芻”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眾。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泰國森林派的佛教史

1868-1910 暹羅國王朱拉隆宮Chulalongkor 開始劃定疆土,成立一中央集權的暹羅國。統一語言, 以曼谷語言為國語, 地方民眾必須接受老師、政府官員與曾在曼谷接受訓練的僧侶,來教導此種語言。
1871-1949 阿姜曼 Ajan Man Phurithat
1888-1985 阿姜汶 Ajan Waen Sujinno、阿姜頓 Ajan Dun Atulo
1898-1977 阿姜範 Ajan Fan Ajaro
1902-1994 阿姜帖 Ajan Thet Thettrangsi
1907-1961 阿姜李 Ajan Li Thammartharo
1911-1996 阿姜拉 Ajan La Khempatato
1918-1992 阿姜查 Ajan Cha Phothiyan
1920-1980 阿姜撰 Ajan Juan Kulachettho
1922-1980 阿姜宛 Ajan Wan Uttamo

19世紀初,在中央平原的暹羅族(Siameae)、東北的寮族(Lao)、北方的原族(Yuan)、西部邊區與撣州為鄰的撣族(Shan),與沿著柬埔寨東北邊區、緊鄰南方的吉蔑族(Khmer),還有分佈於中央平原與北部地區之間的蒙族(Mon),存在著不同型態的佛教,甚至在一個公國之中,王國與王國或村落與村落之間,宗教習俗皆有所不同。在東北的寮族,其佛教習俗不同於普安(Phuan)、拉瓦(Lawa)、宋(Song)、普泰(Phu Thai)與瑤族(Yau)。再者,在蒙族的傳統裡,南噴省蒙族的宗教習俗,也不同於拉武里、堪布里、巴克雷特、巴吞他尼、暖武里或巴南等省。同樣地,在原族的傳統裡,清邁、清來、帕堯、南噴、南邦、難省與帕省地區的佛教習俗也各異。在這裡的每一個佛教傳統,皆或多或少受到當地鬼神信仰形式,和早在十四世紀之前即已盛行的大乘與密教傳統的影響。

1830 曼谷出現了另一類型的佛教宗派,此教派的創始人,是三十三歲的暹羅王子—拉瑪二世(Rama II)之子孟庫(Mongkut)。孟庫早期於暹羅佛教傳統出家,孟庫出家達二十七年之久,直到其胞弟身故才還俗。孟庫出家六年之後,遇見一個位於曼谷河畔的蒙族寺院方丈,蒙族的嚴持戒律令他震懾,於是建立一個嚴持戒律的新教派—「法宗派」(Thammayut),意指奉行「法」的教派。在孟庫的僧團裡,他強調巴利文的學習,特別是要精通戒律。為了持戒精嚴,孟庫堅持在家信眾必須履行一些必要的義務,諸如供養僧伽食物、清掃居住空間、洗滌僧衣與照料僧伽的公有物等。該宗派的僧眾大多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為了與曼谷寺院所見到的暹羅傳統有所區隔,孟庫改變了若干寺院的修行方式。他引進了新的僧袍穿著方式(一種蒙族遮覆雙肩的著法)、新的出家儀式、新的巴利經典語言的發音、新的作息(包括日常課誦),與新的宗教節日,孟庫堅稱這一切改變是為了讓法宗派更真實。
然而,依欬瑞•雷諾(Craig Reynolds)指出,此一新宗派事實上「引發怨憤、意見不和,造成糾紛,而非團結」。若非有王室的支持,法宗派勢必無法持續下去,因為其引發曼谷寺院暹羅傳統的抵制。孟庫貶抑尊奉「大宗派」(Mahanikai)傳統的僧侶,他認為大宗派是「沿襲舊制」的教派—意指這些僧侶與在家人,只是盲目地遵從父親與祖父所傳下的佛教。孟庫同時極力主張,研習巴利經典與註釋,比修習禪定更為重要。他相信真正的宗教,應是理性的教義與信仰,而輕視一切用來弘法的民間故事與寓言的傳統,以及與佛法結合的當地文化。

1851 孟庫還俗為國王。現代佛教的創始者是孟庫之子瓦契拉央(Wachirayan)王子,他是朱拉隆宮王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曼谷布翁尼維(Wat Bowonniwet)寺的住持。瓦契拉央是一位巴利文學者,迫切希望鞏固他認為已經走下坡的佛教,他認為以學術與戒律為主的法宗派,優於遵奉其它佛教常規與習俗的教派,瓦契拉央與孟庫一樣也稱後者為「大宗派」。所以,主要座落於曼谷皇家寺院的法宗派與新設立的中央集權政府,兩者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成為現代國教的典範。

1902 通過的法案,建立了一個以暹羅教會長老(由曼谷當局任命)為首的僧伽組織。先前自治、隸屬於不同傳承的佛教僧侶,如今都歸於擁有標準經文與常規的暹羅宗教體制中的一部分, 現今的教制將原本無組織的僧伽,納入平民政府的體制之下,僧伽與政府如今是平行的單位。瓦契拉央同時以他個人對巴利經典、註釋與律藏的詮釋為基礎,成立一個僧伽教育系統,現代佛教奉瓦契拉央所印行的經典為權威法典。此系統至今仍沿用,所依據的是學位、考試與僧伽制度中的層級化。它將模範比丘界定為:嚴守戒律、精通瓦契拉央法典、以曼谷泰語教授、履行行政責任、遵守以曼谷習俗為基準的神聖節日與宗教儀式。

1941 披汶(Phibun)政權時更名為泰國(Thailand), 瑪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曇與僧伽內政部長在一九四一年的「僧伽法案」中,試圖整合禪修與經典研習,將它們合而為一,以改革並複興現代佛教。

自從泰國成為現代國家後,曼谷政府一直將雲遊僧與村落僧視為目標。他們稱頭陀僧為流浪漢,企圖以中央集權來管理各種佛教傳統的僧侶,在曼谷菁英的眼中,實踐苦修的頭陀僧是毫無價值的。
1949 瑪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曇從龍蓋、孔敬、柯叻與烏汶等省,邀請當地傳統的禪脩大師到瑪哈太寺,指導比丘與沙彌修習奢摩他。

1950年代, 禪修在都市佛教徒中建立起地位,大宗派高階僧侶阿薑皮蒙曇(Phimon-tham),以曼谷的瑪哈太寺(Wat Mahathat)為中心,開始全國性的禪修課程,並授予幾位教授禪定的老師—包括一些頭陀僧榮譽頭銜。但不長久, 主因是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間,右翼軍人及新政府的國家經濟發展與闢林政策。

1951 瑪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曇建立毘婆舍那禪修中心, 推廣襌修。
阿薑皮蒙曇的改革受到緬甸宗教復興,以及行政院長烏努(U Nu) 對僧俗禪修的支持所影響。他覺得緬甸式的毘婆舍那禪法,對泰國的都市人來說,既簡單又實用。
法宗派南方領袖邀請阿薑辛(Sing,阿姜曼的資深弟子)到南方的碧武里省,教導僧侶與在家信徒禪修。

1952 阿薑皮蒙曇從東北送一位具有九級巴利文程度,名為瑪哈求度央拿西提(Maha Chodok Yanasithi)的泰寮大宗派比丘,到緬甸修習毘婆舍那。當瑪哈求度回到泰國時,也帶回兩位緬甸禪師(其中一位是他的指導者)到泰國來教授毘婆舍那。

1953-1960 瑪哈求度一直在瑪哈太寺禪修中心指導禪修。這項大宗派行政管理高僧的創舉,引發了法宗派長老對該派禪僧的注意,並善用這些資源。

1957 具有皇家頭銜的「洛恰喀那大師」(Phra Racha Khana)贈予阿姜曼的三位弟子—阿薑辛、阿姜帖與阿姜李(Li), 這是一九○二年建立僧伽官僚制度以來,法宗派長老首度將皇家頭銜,贈予未接受過巴利文考試的僧侶。
阿姜曼的第一代弟子五十九歲的阿姜範,開始定居於沙功那空省帕那尼空縣(Phanna Nikhom)的康穴隱居所(Kham Cave Hermitage),後來稱為帕森康寺(Wat Pa Tham Kham),他在那裡停留了六年。
四十八歲的阿姜拉,定居於麥克打汗省的召卡小山丘隱居所(Jau Kau Hill Hermitage,即普召卡山寺(Wat Phu Jau Kau))。

1958 阿姜撰出發去尋找適合隱居禪修的洞穴,阿姜撰過了四天沒有食物的日子後,他決定走到卡慕族村,如他所預料的,卡慕族村民並不知道供養僧侶的習俗,阿姜撰教導他們,之後他們便定期供養。阿姜撰發現森林獨居有助於他的禪修,因此他停留於珍樹穴(Jan Tree Cave),次年,一位年老的八戒女(mae chi)、一位男性淨人與沙彌,來此與阿姜撰共度雨安居。由於卡慕族村民沒有能力負擔四人的飲食,阿姜撰決定靠水和野菜過日子。

1959 四十歲的阿姜查,在烏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Phong Pond)森林裡,創立了森林寺。
阿姜誇(Khaw)在烏隆省建立中日鼓穴隱居所(Midday Drum Cave Hermitage)。
阿姜李在位於曼谷南方二十五公里的巴南省,建立了教導禪修的阿梭卡藍寺(Wat Asokaram),於三年後的一九六一年逝世。

1960 阿薑皮蒙曇遭到撤職,頭銜被撤銷,更身陷牢獄,在瑪哈太寺的禪修中心也被拆除。至於兩位緬甸來的禪師,一位回到緬甸,而另一位到春武里省的威維卡松(Wiwekasom)教導禪修。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次的瓦解?一九五○年代末期的政治事件,使泰國產生根本社會性的改變,這個蛻變造成「森林僧團期」的結束。以反共律令來逮捕或拘留他們。阿薑皮蒙曇被認為是共產黨的支持者而遭逮捕的另一原因,是他藉由禪修教育的推廣,而致力於現代宗教改革。唯有理論與實修結合,才有可能證得阿羅漢果。

1961 東北地區的百分之四十二(即泰國的百分之五十一)是森林,到了一九八八年只剩百分之十四了(整個泰國的百分之十九),如今剩下的更少了。

1962 「新僧伽法案」仿照一九○二年的「僧伽法案」而重新制訂僧伽職權,並賦予僧王無上的權力。在軍事戒嚴之下,任何一位不順從的僧侶—不論是城市僧、村落僧或森林僧,也不管其傳承為何,都有被貼上共產黨卷標的危險,也可能在不准保釋或未經審判的情況下遭收押。
七十二歲的阿姜汶,住進清邁省湄龐山(Maipang Mountain)的寺院。

1965 六十二歲的阿姜帖,定居於龍蓋省的巨岩隱居所(Huge Rock Hermitage,後來成為希瑪蓬寺(Wat Hinmakpeng)),並且在兩年後開始建造寺院。

1970年代, 泰國皇室開始在東北地區尋找法宗派的森林僧,皇室夫婦在一九七二年首度拜訪阿姜範,並在一九七五年到阿姜宛的洞穴隱居所拜訪他。

政府稱頭陀僧為流浪漢。

1988年11月,剝蝕丘陵區的大雨造成了大洪與山崩,淹沒了許多南部的村莊,上百位居民因而喪生。這是曼谷政府第一次被迫面對森林無限制開發的後果,為了響應強烈的公共抗議,政府暫停國內的伐木行為,最後甚至全面禁止(3)。

1989年6月, 僧侶普拉甲(Prajak)與四位從沙拉武里省邀請來的僧侶,舉辦了一場佛教剃度法會,以加持樹木,使之神聖,他們恭敬地將像僧侶們身上穿的橘黃色衣,穿在森林裡每一株最老、最大的樹上。普拉甲偶爾會參與監督的工作,伐木者為了要報復而恐嚇僧侶,還對著靜修場所開槍來激怒他;當地的政府官員也來拜訪他,並要求他離開。在一切恐嚇行動都失敗後,政府官員向武里南省僧伽省長投訴,命令他離開,還要他還俗。1994年還俗, 僧獵十七年。

因為多數的森林隱居所是大宗派。

1987 大長老僧伽會下令,除了住在「合法」森林寺院之外的頭陀僧,其它全部都要離開森林。

所謂的「中央集權改革」,對改革者與被改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對改革者而言,目標是將不同族群的僧伽納歸於曼谷的體制之下,使他們更趨近巴利聖典(由僧伽當局所詮釋的巴利聖典),讓國家脫離他們所認為的迷信,透過實施以曼谷為標準的經典、儀式與戒律,僧伽當局因此認為佛陀的教導是可以有單一的理解與詮釋方式。

在今天的泰國,不同的佛教行為會引起別人懷疑的眼光,這或許是因為學者與名作家—不論過去或現在,均主張外地的佛教常規是腐敗與不純正的。

不同宗派的存在並不一定會使宗教惡化,也並不表示僧侶不夠團結。當各宗派林立時,僧伽會彼此監督,也會盡力擁護他們自己的常規與原則,各宗派會力求自我革新,隨著社會改變而改善,以免遭到淘汰。



星期五, 11月 01, 2013

對佛教最高的信心

任何人對佛陀有信心, 這信心是最優勝的。而在這最優勝的信心中, 果報亦是最優勝的。

在有為法與無為法之中, 離貪被稱為最優勝的。任何人對離欲法有信心, 這信心是最優勝的。

任何僧團或團體中, 如來的聲聞僧團被稱為最優勝的, 指的是四雙八輩的聖者, 這些才是世尊的僧團。

所以在最勝處生起信心, 知道最優勝的法, 就是對佛陀生起信心, 這是無上的供養。

而對佛法生起最優勝的信心, 處於離貪與平靜, 對最優勝的聖僧團有信心, 這僧團成為無上福田。

布施在最優勝的聖僧團之中, 增進無量的福, 能得到長壽、美貌、善名、地位、快樂與力量。

~ 如是語5.1

星期二, 10月 29, 2013

青中眾老師



(網上圖片)



 

90年或以前的老師
1. 何世明校長, 1961接任青中校長, 1977年退休。1996年離逝 
2. 辛兆勤校長,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未升任校長前, 教中文。離逝。
                        1977至1987年任校長。
                        辛校長的墓在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域多利道下路)4-2-l2-a1-207, 21239 
3. 張成光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住美國, 2011年9月8日在美國離逝, 92歲 
4. 曾國權老師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退休。
5. 梅冷堅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6. 莫耀焜老師, 1969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7. 金寶楨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地理。離逝。學長的網誌有談及這老師。
                        他的高足是胡宋玉老師。
8. 袁鳯文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9. 陳漢章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2010年離逝, 王小薇老師, 饒清芬老師及蘇戩嫻老師                          致送花圈
10.梁樹芬老師, 74年離逝
11.李榮基老師, 1964或之前入職(原任教於智行中學), 由何牧師聘任。2012年11月在美國離逝。
12.譚榮燊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2010年在美國離逝。
13.李悦英老師1964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離逝
14.王炳焜老師,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1969或之前入職。教英文。太極高手。1988年為5B班主任, 
                        1991及92年任中六及中七班主任,  2010 Feb 28 在美國離逝。
15.麥鏐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歷史。書法高手。離逝。
                        蘇戩嫻老師珍藏其墨寶。 
16.林廷輝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由何牧師聘任。教音樂, 1963創立詩班。
                        1973年離校, 移居美國。
17.王    曦老師, 接替林廷輝教音樂, 1964或之前入職, 教音樂及繪畫。創立木童笛班。住香港。
                        亞視百人訪  問王曦老師 。2017年8月28日離逝。享年94歲。
18.何長霖老師, 1970年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英文。退休
19.莫家駒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退休, 住香港。
20.鄧光武老師, 1933年生。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體育。退休。
21.鍾戚秋老師, 74銳社 
22.彭耀宗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文學。退休。
                        住港, 常出席校友會活動。
23.陳華植老師, 教物理。
24.楊楚璋老師, 教中史。離逝
25.蘇戩嫻老師, 1970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英文 西史。92年移居北雪梨。
                        2022 Aug 30在美國離世。
26.陳越群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化學。移民加拿大
27.胡宋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與譚少剛老師是夫婦。教地理。住香港
28.王小薇老師, 1966年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聖經, 中文, 中國文學。退休
29.張勵嫻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退休
30.熊碧章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移居加拿大。
31.饒清芬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西史。
32.陳文信老師, 教英文
33.黃韻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教英文及西史。與辛兆勤校長是夫婦, 
                        2014年離逝。https://www.facebook.com/WongWanChow 
34.譚海生老師, 教英文及西史。聽說移民澳洲。
35.楊寶源老師
36.潘家揚老師, 教數學。住香港。
37.林    珍老師, 教生物。住香港, 與潘家揚老師為夫婦。http://www.facebook.com/GraceLamChun
38.甄榮歡老師, 教中文。https://www.facebook.com/morris.yan.94
39.霍秉根老師, 與孔瑞娟老師結婚, 移居加拿大。FB可聯絡: http://www.facebook.com/pk.fok.9
40.羅芙祐老師, 教英文。
41.胡美娜老師, 教聖經。
42.周智英老師
43.韋小慧老師, 聽說移居澳洲。
44.潘靜霞老師, 教聖經, 退休。https://www.facebook.com/PoonChingHar
45.黃緣偉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46.林炳輝老師, 退休
47.何汝洛老師, 1973年入職青中,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數學, 副校長。退休。  
                            http://www.facebook.com/hoyulok?sk=wall 
48.鄧鏡芳老師
49.陳振華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退休。
50.譚少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牧師聘任。副校長, 教英文及歷史, 2019年5月9日離世
51.李春林老師, 1970年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2.張安民老師
53.楊  ?生老師
54.李少鵬老師
55.葉沃培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6.方鏡熹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中文及中國文學。退休
                         youtube上有方老師的國學講座
57.李達文老師
58.鮑冠雄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59.狄觀宗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0.譚笑儀老師
61.張淩川老師
62.馮寶賢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3.邱海燕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4.林愛恩老師
65.盧健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教地理。在陸運會上做司儀。
                        1989移民加拿大, 後回流。
66.梁燕婷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7. 蔡德銓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8. 梁松波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69. 葉達有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0. 何六韜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1. 黃宗濣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2. 梁柱華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3. 唐如慶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4. 方仁傑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5. 張愛華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6. 羅熾培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7. 鍾慧賢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8. 李悅英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79. 李文娟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0. 余順蘭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1. 盧建開老師  1969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2. 葉秀華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3  喻英傑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4. 李兆文老師  1970至1976年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5. 鄭邦龍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6. 馬繼承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7. 李惠如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8. 黃鴻光老師  1964年或之前入職, 由何世明牧師聘任。
89. 


 




何世明校長任職青年會中學的十六年中所聘任的老師。
1964年時, 青年會中學有教師36人, 29位男教師, 7位女教師
1969年時,青年會中學有教師33人,22位男教師,11位女教師。 
1976年時,青年會中學的教師人數增加至40位,27位男教師,13位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