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16, 2024

十六觀智之緣攝受智 paccayapariggahañāṇa

 緣攝受智, 是七清淨十六觀智的第二智, 修觀完成名色分別智後, 就要看因緣果報。其實一修觀時, 看因緣果報就要開始了, 只不過, 在緣攝受智階段, 心智要較多地看因緣果報的, 因為定力與智慧增強了, 能觀名色轉起因緣更深入, 此時也不會如普通人般有事就一味怪別人, 而會向內觀察受想之間的互動影响。

另外, 在這階段的觀察名色或五蘊, 由於已經過名色分別智, 故能更微細地看身起動與心念的因果關係, 例如身起動作, 之前, 心有起作意, 若沒觀到作意的起動, 會觀到心意起, 接著才有動作出現, 這過程中, 並沒有任何的主宰或人為之因, 全是法界在運轉。

七清淨的記載是在中部傳車經, 但十六觀智的部份說法, 巴利三藏是沒有的, 而是出自覺音的清淨道論, 換句話說, 十六觀智的說法非佛陀所說的, 而是覺音所創。

緬甸重論藏, 崇敬清淨道論, 但蘭卡與泰國上座部對此並不很著重, 泰國林派更對此及所有文字持保留態度, 修過了, 這些文字就是識食; 未修過而看這些文字, 吸引心鑽研, 就是襌修毒藥。

一個現象的出現, 在佛教, 不會無因無緣的,  依清淨道論, 五蘊出生, 因為無明愛取業而出生, 生為人類必有善業, 但亦帶無明等三法, 這三法是親依止緣。另外食物是主要的條件, 因此五蘊的出生是依四因一主緣。當然是否順利出生也有其他的助緣如母親身體狀況及醫院設備之類的等等緣, 而緣即是條件, 可以非常的多。看名色的因緣果報不是等到有什麼使心感到苦的事發生時才看, 而是在修觀期, 一旦分別了色法與名法或五蘊後, 就要時刻觀察色法與名法的出現是由於什麼因緣引起的, 拆解到最基本的法來觀。

緣攝受智的修習主要是拿來證集諦的, 依清淨道論, 能斷十六種疑惑, 也能斷疑師等八種疑惑及鎮伏六十二種惡見。

泰國系林派並不著重這些, 而是直接觀名色現象發生的原因, 現象已是果報, 一是如理思維原因, 一是果報起, 直接觀原因。

例如當下的身的某部份痛生起, 直接觀察此痛生起的名色法的原因, 是因為四大不調或受心法之中的那一法導致? 若然在反思現象時, 會用上如理思維, 即因果鏈來推測原因。

例如有段時間行襌時又誦佛隨念, 但感到心臟痛, 當下觀不到原因, 襌師提議思維, 用如理思維來推測, 找到原因後, 作出改變, 就無再發生心痛現象。

在訓練期, 除了日常生活的事件的因果關係, 主要是觀察色身與名身的互動所引發的現象的因緣果報。這部份系統的訓練, 緬甸馬哈希係是比較全面的, 緬甸葛印卡的內觀亦是較全面的, 泰系林派要找對襌師, 才會有比較系統的訓練。

走對路, 即起正見,=法住智=如實智=度疑清淨。

走錯路, 會起邪見, 疑師在所難免, 疑法有可能導致離開佛教, 轉往他教, 輪迴無可避免。

順利過渡的話, 就到無常苦無我的思惟智, 五取蘊會在此階段起, 五取蘊起後, 應知五取蘊是苦, 才有因緣至滅的。

泰國系林派的僧眾並不很認識十六觀智, 但有個經驗是他們看重的: 腳自己行路。其實也不獨腳自己行路啦, 身體也會自己去行動, 這才是無我現象, 五蘊無法自主操控, 想去A地, 腳自己行去B地, 不想做A做, 身體自己去做B做, 會以為腦出了問題的, 但其實內觀不斷修習當下當下的觀名色法, 熱力可能影响到腦部某些區域, 出現腦神經科學裡的自動症, 例子是起意想左手開門, 但右手把門關了。內觀的情況有類似自動症, 還能靠內觀越過去的, 此時需要對三寶起信心, 否則就是找醫生。

五取蘊起後, 才會在某段時間引起對名色或這五蘊的驚懼, 部份人對此很難越過, 還是要有決意及最好遇三四果襌師, 未必是出家眾, 三果在家人也可以的, 例如當年的緬甸Dipa Ma, 她引領很多人證初果的。

在緣攝受智階段, 還是非常安全的, 只是觀察名色現象的因緣業報。



星期六, 12月 14, 2024

大草地襌坐

 


不再怕自己摸黑行山, 就柳暗花明見到個有大草地的公園, 地又大, 晨早又好少人, 整個草地就我一個在坐, 多舒服啊。

昨日溫度是有點冷啦, 十三度, 又大風, 雖然不是坐得很好, 但證明那個怕黑是過了啦, 自己一個人處在無人的山路上, 無驚, 附近亦無師父在, 就是完全自己一個人處在黑夜中, 這感覺也太美好了。當然, 若然有怕, 就call大師父們啦。他們的確無時空限制啊。自己也有護法啦。

當年在鹿頸, 有街燈下, 阿贊在村子的, 我繞村子行幾個圈, 前後無人, 心都是有點慌的, 只是不去亂想啦。


行四十五分鐘的山路, 就到了另一個區的公園, 有大草地。


我就只舖垃圾袋在地下吧了, 輕裝而行。那些年跟阿贊炳去行幾日幾夜的山, 就帶睡袋及水吧了, 都無帶其他嘢的, 咁我現在只不過爬個山去另一區的公園咁大把, 就無帶乜嘢啦。

吾駛一定要去乜寺院的佛堂啦, 佛堂坐得幾舒服都無用, 有時間限制的, 一陣寺院無居士在, 又要在門外等, 一陣臨食飯又要去幫手, 係, 幫手拿飯菜來來去去都有輕安, 都好舒服, 但有鬼用咩? 吾係要這些, 這些我在家誦經都有啦, 程度不同吧了。

這邊有個大草地, 實在太好了, 爬四十五分鐘山吧了。

四五時誦經, 誦完經去行山, 然後在大草地坐一小時, 回去。

持八戒, 然後工作, 如此也很好。

今天布薩日, 我也誦律藏吧。請回來的五本律藏, 都要開始看看啦, 誦律藏。居士中, 都無乜人會誦律藏。


誦附隨, 誦到25頁。

香港的居士, 都無乜人會keep 住巴利原典的律藏吧? 

那個書夾是有證嚴上人的頭像的, 也keep 了十多年, 一直其實無乜用過。現在拿來夾律藏附隨, 也很好。


午餐後, 又去行山, 今次行快了, 半小時即到了大草地的公園, 但很多人, 行了一圈, 轉回山上。

我選了半路的一塊大石頭, 四面都是樹的, 諗住無咁凍, 點知一雙盤, 感到腳抽筋的, 那放鬆身體啦, 已在用心念做例行的法供養了, 但又好像難集中精神的, 於是諗係咪這處不適合我襌坐呢? 即起身, 腳的抽筋即停了。

這處若不適合, 那去邊度坐呢? 一路向上都無乜地方適合襌坐的, 一係就已有人佔據的。有處我都幾鐘意, 但條路好斜, 又不是很想行該段路。於是行另一邊, 原來行大約百幾米, 有個亭的, 比大石處開陽好多, 於是在此襌坐。

這處無人, 正好我襌坐, 雖然有點大風, 但入到襌就不感到冷的啦, 是坐完才感到冷。
今日坐得吾錯的。
不知何因那大石處不適合坐呢? 大概開陽的地方會較適合我吧, 有護法的指引。







觀刹那定 khaṇikasamādhi

 khaṇika 此詞的詞性是形容詞, 意思有: 刹那的、暫時的、可改變的。此詞亦是衍生詞, 由名詞khaṇa 加構成形容詞的尾綴 ika而成。khaṇa的意思是刹那, 瞬間。

此詞在小部的無礙解道有對格的形式及與samodhānā配置而構成形容詞复合詞。

故在經藏的後期時代, 小部的無礙解道有對格形式及一個复合詞形式, 並沒有與samādhi 結合成刹那定。

論藏時代, 七部論書都沒有刹那定, 更莫說觀刹那定了。巴利七部論書也沒有, 那此觀念又是何時出現呢? 最早就到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了, 那已是距佛滅千年了。

在佛陀時代的須深經, 有乾觀者, 該經要說明的是解脫無須深定, 只是指無須要無色界定, 而非無須要欲界四層襌的正定, 因此在佛陀時代, 並沒有任何聖者是沒有四層襌的, 包括在家居士, 多多少少就是有些定根定力的, 如須達多(給孤獨長者), 他第一次去見佛陀時, 就是在半夜零晨時份, 經過黑暗暗的樹林, 又經過墓地, 使他的心起畏懼, 但他並沒有退步, 這樣的定力, 無須深定, 而是一種淺定力吧了。南傳佛教要求的定力也是如此吧了, 在面對危難時, 有定力而不跋腿即跑。

七歲的維沙卡也能靠很淺的定力而證得初果, 在佛陀的教導中, 普通居士只需要有淺定及基本定力即可修觀而達到第一階段的。

過了千年的覺音時代, 大概出現一種觀念, 認為證果無須有四襌八定吧, 於是那個戒定慧的公式就被打破, 故覺音創立"觀刹那定", 就是純觀也是有定的, 一刹那一刹那的持續專注在名色現象的無常苦無我, 如此的定力, 給個名謂"觀刹那定"。

但在佛陀時代, 戒定慧的次第修行, 有定才起智慧的, 無定則無慧, 有深定也未必有慧, 故佛陀把初二三四襌設為修觀基礎的正定。

根據《清淨道論》的說法,不具備正定者而想直接修觀及已證得欲界襌那或已證八定, 但卻想先修觀色法的分別,皆必須先簡略或詳盡,或簡略與詳盡地修四界分別觀。而四界分別觀能達到近行定。

經藏並沒有"近行定"這名相的, 而四界分別觀是作為觀襌來修, 非止襌的。所以佛陀並沒有教達到近行定或刹那定的, 佛陀的正定就是初襌二襌三襌四襌, 而這欲界四層襌亦非如後期般的難修, 根本就是身心放鬆及有走過路的襌師指導即很容易到達的。

總之觀剎那定, 首先非佛說, 是覺音所說的。



星期二, 10月 29, 2024

大棠寺的袈裟節及紀念隆波叔基



大棠寺的袈裟節, 也是遇到很多熟人。

第一件事就是把柑吉送給昨天share pun給我的大檔主及二判三判。然後才是供僧的益力多。我以為有誦經, 點知好短。

二判叫我食早餐, 就是昨天整的豬皮鵪鶉蛋的一大煲嘢。食完後, 遇到三判珠姊, 她叫我去坐, 佢哋霸了位, 我就有位坐。坐無耐, 要去找貼姊的朋友, 想拿貼姊的聯絡方法, 但原來她都無電話, 用Line, 等啦。迪比想見貼姊, 隨緣了。

然後遇到R, 哈, 印象中好像是第一次見面交談, 此前只是在FB交流吧了。交流襌修, 講起阿贊平啦, 他當然勁啦, 我地夜晚獨自在墓地襌坐過夜的。全港的法宗派比丘眾, 有誰有能力帶女眾夜晚到墓地襌坐?  阿贊平當時是派一人一個墓地。誰認為自己的定力夠的, 可以到鹿頸, 那裡方圓五條村無人。這處有料的, 再勁的, 可以到鎖羅盤, 全港最猛處:


講起平師就很多事講啦, 修行很多事。

然後有個比丘經過, 他介紹我給該比丘識, 就是新主持啦。

(相片下載自FB)

新主持隆普胡(中間誦經那位), 我全身有反應, 即時三頂禮, 吾駛問, 勁僧一個。

隆普胡識廣東話, 這間寺的居士, 寺院觀有正確知見: 寺院不是你的我的, 人人來護持。

R說了一句: "隆波胡說隆波震達好勁, 尤其古曼童。"

我真是笑啊, 度鬼就得, 度人就亂七八糟。渡鬼是容易過渡人, 等那班人跌落鬼道時, 才容易教。

 有趣的是, 他的戒腊短, 故排尾二尾三, 我放了一包米落去, 他示意放即食的食物, 故我放了一件即食品, 如此就算供了食物給托缽僧隆波胡啦。

其實嘛.....這些人人都有的啦, 去寺院親手供僧, 就會供到的啦。我們跟阿贊平的時候, 他讓幾位女眾拿他的缽, 我在鹿頸時, 從地上接過他的缽, 然後去解開; 又在中心接過他的缽來洗。這些就不是個個女眾有份。

當年學會的短期出家營, 女眾那邊也是托缽的。我那一期也是用缽食飯的。赤腳走去街市的。


香港的泰國寺, 女性就是埋沒在廚房煮菜中, 既推不進香港南傳佛教的發展, 個個只修執著法, 如此這般, 有何吸引? 廚房就是給塵沙多者來磨的, 磨到差不多, 塵沙少啦, 則去襌修或說法。襌修須要有大量的善業支持, 其中一個是心快樂, 身輕鬆。襌定修到上去, 那個為大眾做善的快樂就要捨去, 用捨心來修觀, 上到觀智, 休息用止襌; 修觀直觀貪瞋痴, 讓取蘊起。

西華路泰寺有些泰國居士修火雲邪功, 非常容易著在外相而發火, 如此, 當在廚房繼續磨, 磨到平為止, 就是做到夠苦。又愛說是非, 無中生有, 所以泰國尊者似乎教泰國人很被動。好多泰國人, 我們看到就是不懂修的, 狂積惡因。對港人來說, 師父如此被動教法, 難構成師生關係。

同R在交流時, Oi有注意到我這邊, 她一直有注意, 但我無理。也是啊, 十年在泰國佛堂, 都不跟人對談的, 那當然有原因。

泰國佛堂的一眾居士有來, 但無緣打招呼。 遇到Ent, 就得他們兩丁人。他們去供袈裟, 我就無興趣, 這類居士供袈裟, 完全是方便法吧了, 那一件功德衣就是某位居士來供的, 通常是泰領事供的, 其他人的那些呢, 就是方便法啦。這些儀式, 我沒興趣。

見到阿贊祖, 向他頂禮。從阿祖師接過傘網後, 我可以自己去吊傘襌修了。


最得意是隆普馬輪, 其時我在食嘢, 他在高處, 我想頂禮, 但手上拿著食品, 於是他向我笑著點頭, 此時, 我覺得還是該放下手上的食物, 向他頂禮。法勝過物質。隆普厲害, 了無聲色的, 高人一個。

是好多嘢食, 但好多人, 所以又無拿很多嘢食。

上年吊水果那位, 干嘛今年無得吊呢? 

其實凡是師父叫一個人做乜做乜, 無論錢或事, 最佳做法是去找人一起share, 自己納晒是福細的, 同人去share, 那個福就會大的。越多人夾錢來做一件事或夾事去完成一件事, 大家的福就大好多, 要修襌的那一堆人, 需要這樣的福支持的。比些少錢就不要到處去說啦, 幾千蚊有乜好講呢? 

佢肯定受到倒亂事件影响。與我無關, 剩知她今次無得吊水果。

在等誦經時, 我同E傾傾, 震又係度, 又講起被人趕走事件, 因為那泰人也是被某某趕走的, 即是泰國佛堂的不良風氣, 佢就好嬲, 我就好笑, 然後我講: "隆波見到我, 千奇吾好話好耐無見。吾關我事。"這句話使到聽者都感到好笑。

要修到一隻通, 這些人才會怕的。薩度這班人, 我就決心要修深定。六痴居士勁過隆波馬勒, 他示現, 我都搞對抗, 話之他。現在的一個念頭出去, 對方的報太慢起。誰供煙比隆波, 手痛, 但他又找到第二位去供, 莫非就是要該人手痛? 總之這種, 太慢了。時靈時不靈, 吾好。那隻通就即時的。夜晚光撐撐那種, 無用。不要這個。

見到P, 十多年無見了。也沒什麼交流到。

見到阿沙, 佢想我幫她一起洗碗, 我無回應。咁多人, 邊有得佢去洗呢? 佢要洗, 插入去洗咪得咯, 叫埋我做乜! 我無答她。咁多人洗碗, 我又無興趣。無人做, 我來做; 有人做, 比人做。

肯定無人關注到內地人來參加泰寺的法會這件事啦, 我向有關人士去反映, 向隆波胡去說情況, 看看能否關注一下這件事。希望大棠寺能注意有內地人來參加法會的, 不是只有港人。能否有懂普通話的居士或尊者能給與相應的栛助。 

其實本來是想向隆波Suklee去說的, 點知他往生了。

泰國佛堂, 隆打厲害, 一早安排了位懂普通話的阿贊普啦。內地很多人是想修習南傳佛法的, 也會想參與南傳佛教傳統的法會。










星期一, 10月 28, 2024

大棠德瑪輪寺的袈裟節前的準備工作

 上次袈裟節前一日, 去西華路泰國佛堂幫手, 跟所有人都不熟的, 看有無人share啲乜比我做啦, 如果無, 掃完地就走的。有啊, 搞了一日一夜啊。

這次又來啦, 完全陌生的一間寺院, 對上那次去是六七年前了, 帶學生去的, 跟隆波熟基影了一張相。又試看看有無泰國人分啲嘢比我做。

撞到熟人, 但想不起什麼名, 後來還是想到了。咦, 她好像不知道我搞白泥倒亂, 那六位的人緣也太差了吧, 乜人都不知道, 點得㗎, 咁你地點知邊個趕走人最多呢? 六痴居士比賽趕走人多唄, 遇到的人都不知道, 吾得嘅。

還是我醒起她的名稱。她說: "你咁好記性。"我答: "係吔, 我的記憶力好強的。"

她行去一檔包糉子處:


企了一陣, 見他們無意比乜我做, 所以就行開了。

有幾人行上樓梯, 我跟着她們, 有兩個是首次來的, 正好啦, 我也是接近首次來的啦。她們以為我是泰國人, 而我𣒝有限的泰語, 狂講mai nu, 泰居士狂講, 我還是mai nu。後來有人問: 是什麼人? 我答khun Hong Kong, 原來她們識廣東話的。原來呢, 我講錯, 該說咪溝仔的, 不是mai nu。就跟這班人做啦, 放鵪鶉蛋落熱水處, 去鵪鶉穀, 這些要慢慢來的細工是適合我的, 切東菰, 切豬皮, 切芋頭皮等等。



在切東菰時, 有位泰姊在身旁講一堆嘢, 我吾識聽, 無回應, 旁邊那位說問我要不要咖啡, 要啦。成班泰國人, 無香港人啊, 那處就得我一個, 而且亦吾駛講乜, 反正吾識聽。可以專心做當下事。

供僧, 泰姊叫我及另一位落去, 另一位跪不到, 故也沒去供, 四個人搞菜, 沒去下面供僧, 供完食飯時才落去食飯。

開始見到熟人, 第一位是貼姐, 我問她從泰國回來了? 她反問: "你又知我返了泰國?" 我說: "你同我講的嘛, 我打過電話比你的啊。"她忘記了。我在拿菜, 對話中斷。

朝早那位PM越過我要去洗手間, 去完經過我處, 問我叫咩名? 我想起這間寺好多是非, 叫她叫我妹妹就得啦, 不用知名啦。下次再見她時, 才給名吧。

食完飯才再跟貼姊談過。但忘了拿她的電話。
她的旁邊有一位好熟但不知是誰, 我望着她說: "好熟啊。"她立即說: "梗係熟啦, 西華路嘛。"啊, 是啦, 那日我幫手切菜的, 她有份比嘢我做。問我做乜吾見我, 我話被人趕走啊。原來她也是啊, 她大駡回那位, 佢無講邊個趕走佢, 我就講左阿款, 阿雲(她沒直接用行動趕我的, 她想叫隆波的, 算她識做, 但她有趕走一個泰國人), 阿蟻, 仲有兩個白泥的。我就薩度的, 乘機走路的, 吾係無嬲, 不過無咁嬲, 因為我去, 真係煩, 時間好緊張, 去又只不過是玩吧了, 有點浪費時間, 被人趕走就是隨這緣, 乘機脫難。隆波見我不要說好耐無見, 我被你教的居士趕走, 吾關你事就假的, 那班人是你教的啊。我小朋友倒亂, 你教的, 又拿刀又拿鎚, 無發生血案, 你都要薩度我夠定力啊, 否則發生血案, 大家就吾駛玩啦。發生血案, 一干人不單生前麻煩, 死後必落地獄, 而且非法搞到我的, 無一個長命, 從前至今都如此的, 輕則被人炒魷, 重則就是拜拜。

跟住見到連姊, 她說阿沙找我, 叫我致電比阿沙。打了兩次無人聽就算了。

那位姊姊就好嬲的, 我就覺得好搞笑的。好啦, 泰國佛堂的一干居士入來了, 見到Flora, 還俗了, 話我無修行啊, 佢都無得修啦, 還俗。這個報也快現起啊, 見到震震, 又係笑容滿面的。見Flora 咁難得一見, 跟貼姊及她一齊影張相, 泰姊姊影不到, 見到阿橋, 請她幫我們影一張相。見到阿款, 黑暗暗的, 阿蟻也是黑暗暗的。不是已被她們趕走了嗎?  成功趕走了人啊, 不是該高興嗎? 干嘛還黑暗暗呢? 有跟蘇必達打招呼, 見到輪姊, 問我點解吾見我, 我直說: 被人趕走嘛。她說: "無嘢啦, 過咗了。得閑再來啦。"我問那個meechi ting 呢? 倒亂事件是由她引起的,  出家乜都吾做, 連去厠所都不沖, 不是極品嗎? 上次那個爛尼都拜拜了啦, 乜寺佢都吾會再出現。我跟輪姊說第二次了, 也跟她道歉, 整亂了她的廚房, 她說: "無嘢啦, 過了啦。" 叫我去, 我話好呀。佢話真係個喎, 我答真嘅。在寺院不能說妄語的。

跟住要上去幫手時, 見到A, 她笑問: "你日日嚟哩度? " 我答: "吾係, 剩今日嚟幫手。忘了問她的腦霧好了嗎? 見佢面色好, 笑容滿面, 該好了吧。

然後我上回去繼續幫手。新識的泰友說我食咁耐啊, 我答係, 遇見啲熟人, 打聲招呼。

下午西華路泰國佛堂的隆普誦經。泰姊叫我去聽, 但她們又無去聽, 我話幫手仲好。

有泰姊拿著白信封, 新朋友要去拿錢, 另一位則捐了些少錢, 我問做乜? 她說做功德, 好呀, 我也捐些少, 問捐去邊的, 做什麼的? 為明日kathin的, 那很好。

大概到三時, 新泰友說要走, 咁我跟她走, 帶佢坐小巴。又約星期日一齊去。佢帶其他朋友一齊。

佢在此寺做了功德, 她的朋友有車, 星期日會車佢去。我這邊也送樽柑吉多謝佢各樣嘢。教我點切嘢啦, 要薩度的。

咁新朋友有車接佢到, 那我又可以早點去, 看有乜可以幫忙啦。

如願可以幫幫手。

薩度薩度薩度。







星期四, 10月 24, 2024

𣑽語與巴利語的空性suññata

 


巴利聖典三藏都有空 suñña此詞, 亦有空性suññata, 意思與梵語有分別。

梵語是sūnya, 此詞在印度教有甚多不同類別的意思: 聽、留意、空處、虛無、真空、深淵、空洞、空間、不存在, 孤獨、荒涼、僻靜、沮喪、完全沒有、冷漠、無意義。

佛陀在律藏反對誦經用梵語, 看此詞即知何解。佛陀是否懂梵語? 因為他是武士階級, 不是婆羅門, 但摩竭陀國及周邊國家, 他是有遊歷過的, 多多少少都會知道梵語的一些意思, 正如懂印尼語或馬拉語的人, 到雙方國家會大概知道對方說什麼吧, 或者福建人會知道台語在說什麼。

佛陀在說及空與空性這樣的概念時, 有幾類:

1. 他把空與屋連結在一起, 空屋suññāgāra, 

2. 也把五蘊說成空, 把空性與無常性無我性等併列, 作為對五蘊、色身四大及五取蘊的如理思維所緣。

3. 道果智之間對定的定義: 定有空性定、觸有空性觸

4. 近論書時代才有的觀念: 空性解脫。

第一類的把空與屋連結, 空屋, 這個空屋有時是真的空無人住的屋, 但有時這個空屋會比喻為襌定, 就是空性定suññato samādhi, 通往無為道的。

第二類: 相應部第四集六入處品六入相應願品空性界經, 佛陀對阿難說: Yasmā ca kho, ānanda, 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tasmā suñño lokoti vuccati.阿難, 因此空以自己或屬於自己而被稱為空界。

Cakkhu kho…. Rūpā suññā …, cakkhuviññāṇaṃ …, cakkhusamphasso… vā…pe…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suññ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

眼識眼觸以意觸為條件生起已感知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空是以自己或屬於自己。

此處的空肯定不是什麼都沒有, 把色等六根與眼識等六識及眼觸等六觸等同空的。這裡的空又指什麼呢? 無實質。

空性是無實質性, 不是不存在, 存在但無實質的, 可從中部摩羅迦大經:

So yadeva tattha hoti rūpagataṃ vedanāgataṃ saññāgataṃ saṅkhāragataṃ viññāṇagataṃ te dhamme aniccato dukkhato rogato gaṇḍato sallato aghato ābādhato parato palokato suññato anattato samanupassati. 在此即使趣向色趣向受趣向想趣向行趣向識, 他對那些法觀察為無常性苦性病性、疾病性、瘇性、箭性、不幸性、疾病性、其他、敗壞性、空性、無我性。

此句的主格是So, 動詞是系動詞的hoti , 從aniccato 至anattato 都是主格單數, 這個"他" , 由色受想行識組合, 實況是無常、苦、病、疾病、瘇、箭、不幸、疾病、其他、敗壞、空、無我。

所以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等全是無實質性, 該視為無常....無我。這是如理思維。

長爪經也有同一結構的句子, 換成 kāyo rūpī cātumahābhūtiko 身體為由物質的四大種...

第三集蘊品蘊相應說法品具聞經, 同一結構, 說的是五取蘊。

巴利經藏的空界不是龍樹那㮔什麼因緣法, 而是自己或屬於自己的五蘊及五取蘊, 五蘊就是平時所謂的身心, 五取蘊要修觀智, 至道非道智見清淨中的生滅智或壞滅智, 才較明顯的, 那也不是平時貪吃或對人對事起怒火那種, 而是心自動執取形成日夜24小時都起的, 不斷起的, 也不斷逝去, 又再起的, 類似神經系統病變, 心取那一蘊, 各人有各人的不同, 去到此就要找走過路的尊者指導, 必然對生活構成影响的。佛陀指出的空界是五蘊與五取蘊, 都該視為無常....無我。

佛陀提出的這個空與空性或空界, 把婆羅門教的無意義、沮喪、不存在等等, 轉為修觀的有意義、有意義就不會沮喪, 由於有五蘊與五取蘊, 肯定不是不存在啦, 只不過無常變遷吧了, 勿執以為實。

第三類的空性定及空性觸

增支部第二至第四集畏懼品注釋: suññato: nissattaṭṭhena 空性即無眾生之意。無眾生指無靈魂。因此suññato samādhi 空性定, 指的是已越過行道智見清淨的九個智, 進入智見清淨的道智階段, 內觀已接近道定 vippassanāgamanena maggasamādhi, 名為空性定; 及依道抵達果定 maggāgamanena phalasamādhi。空性定是修內觀越過行道智見清淨後, 需要有強定力來等待苦滅的發生, 此時的定稱為空性定, 別於欲界初二三四襌及無色界的四定, 接近道智果智時的定, 稱為空性定。

那兩句也通無相定與無願定的。

空性觸也是在此時所發生的現象, 取蘊與滅的對撞, 就是<<中部>>有明小經注釋說的有功德的空性, 在道智苦滅起後, 即是空性涅槃境起了後, 已生起達到果位uppannaphalasamāpattiyaṃ, 這樣的現象稱為空性觸。

十二緣起的觸滅及所有十二支同時滅, 就在此時發生, 在道智階段。

第四類的空性解脫, 只有近論藏的無礙解道解脫說義釋:

Tayome , bhikkhave, vimokkhā. Katame tayo? Suññato vimokkho, animitto vimokkho, appaṇihito vimokkho. 比丘們, 這裡有三種解脫。那三種? 空性解脫, 無相解脫, 無願解脫。Katamo suññato vimokkho? Idha bhikkhu araññagato vā rukkhamūlagato vā suññāgāragato vā iti paṭisañcikkhati – ‘‘suññamidaṃ attena vā attaniyena vā’’ti.

什麼是空性解脫? 在此比丘已去了森林或樹下或空屋, 審察: “, 這個是依自己或屬於自己的。"由於依自己或屬於自己而證無靈魂存在, 因此他傾向不造作   So tattha abhinivesaṃ na karotīti - 這是空性解脫  suññato vimokkho。

總之在巴利語聖典經藏裡, 空與空性都指向無實體靈魂存在。

巴利七論有提及第二類與無常性...無我性的固定句子及空性觸, 無講空性解脫。

巴利聖典並沒有把緣起與空性連結在一起, 有連結五蘊、色身四大及五取蘊吧了, 作為合理思維的所緣。分別了從道智至果智的定為空性定, 觸為空性觸。

vimokkha此詞跟vimutti, 兩者雖意思相近, 近到幾乎一樣, 但貪瞋痴的解脫是vimutti, 非vimokkha, 所以前者的解脫主要從各種心自動執取的現象釋放出來, 並非貪瞋痴等十結的解脫。空性解脫也只是修觀的一個方法, 依自己或屬於自己來觀空, 無任何靈魂存在。證得空性的意思就是經驗無常與無我性, 因此這個vimokkha, 從觀念中解脫了偏見吧。



 




星期五, 9月 06, 2024

泰國佛堂的故事: 一些泰國人要瞞什麼?

無明泰國居士若不搞這人搞那人的, 都不知這間泰國佛堂有咁多事。

他們要瞞什麼呢? 泰國人靜靜地, 不亂搞香港人, 就無事的。你們咁厲害, 還怕人寫怕人講? 泰國人好喜歡當面比說話人聽, 又當面做, 咁就引起好奇, 有乜事吾比得人知呢? 除了這班無知泰國人搞的一堆事, 一陣沒得隆波同意搞填Form事, 一陣又趕泰國人及香港人走, 一陣又騙錢, 一陣吾識又教人, 一陣邊個同邊個嘈交, 還有些什麼事要瞞人呀? 

花時間去查什麼事要瞞? 

出到報紙有新聞的, 一單是洪水橋, 一單就是西華路。

洪水橋那單, 首批泰國人好多都老了, 往生了, 仍健在的, 好少對港人說及洪水橋時代的十年事。大概現在好多人首次就是上西華路, 六十歲以上那些才有幾會去洪水橋的。

泰國人一邊虔誠供僧, 但五戒都守不住, 尤其妄語戒, 權力欲非常強, 連個供僧位, 都可以弄權, 真是大開眼界。阿款那種, 也是使人大開眼界的。泰國人喜歡亂點港人, 港人自己被人老點, 活該啊, 香港到處都有佛學讀, 也有巴利語讀, 華人地區的巴利語是開放給在家人讀的, 不像泰國九級巴利語, 只限出家眾, 給在家人讀的, 只有泰語佛學三級。泰國人這邊做善事, 那邊做惡事, 惡業大過善業, 惡果當然也大過善果啦。

洪水橋單新聞可看油管: 香港奇案

這單事該要多多說啊, 該泰國女居士, 我不知是否德姨說的三位女施主之一, 德姨有講過另兩位, 一個被斬死, 一個被車死。不過該地址曾是隆波馬勒及僧團所在處。命案發生前, 已轉移到西華路。泰國居士熱忱供僧但另一邊又做不如法事, 例如妄語啦, 結果招引不善緣。這單事不只上了報紙, 油管都有。該泰國居士常到西華路泰國佛堂供僧的。那邊整個僧團, 從隆打到小師父的庫把, 都狂講正法與持戒。泰國居士眾極少人聽, 當然也沒做啦。連管寺都有人妄語啊, 完全不怕業報的。大家持住僧團保佑, 保得誰呢? 請隆普史僧團駐港的三大泰國施主, 供養了一生啊, 無個有善終。錢搞到尾, 就沒有了, 橫死。中間供僧有各種錢財來, 上上落落, 無錢時, 泰國人無修行的心, 亦無法力, 剩求錢財積累, 各種手段, 結果搞到尾, 一場空。這件事泰國班人該多多去講的, 邊個在寺院做pun, 弄權妄語, 就係咁啦。

德姨也是啊, 走前不也給隆波馬勒讚嗎? 讚她的那件事, 勁事一件來的, 她有隆普史的大大個佛牌, 當然也有隆打的佛牌吧, 大節時就show出來, 就是向人講是此寺的大施主大護法啦, 咁又點呢? 剩修福, 止觀上不去, 妄語也是有啦, 騙錯了人, 報起, 整個僧團誰保得了呢? 被騙的當事人無嬲的。但報一樣的起啊, 舉頭三尺有神明, 神明就保護修法者。無修剩求神明, 神明邊幫得咁多求神拜佛又在另一邊做惡業者呢? 西華路與下白泥, 下白泥是少點眾生啦, 西華路多眾生。積小惡成大惡, 一大班泰國居士啊。 

泰國人肯定好多像雲款般啦, 正面地比說話人聽啦, 搞到住寺與入寺的一大班人, 不論泰國人港人都中招。這裡痛那裡痛, 周身痛時, 該多多做事的。 妄語的, 吾知這單事與一干泰國大施主的事吧?  一大堆妄語者, 報來時, 可有想過弄權妄語及做了些什麼惡業呢? 下白泥不是寺院, 出了什麼事也不是很一回事, 但在西華路泰國佛堂就不是啦, 在該寺妄語的, 嘿嘿。

文字版:  山寨探案實錄 

這件事, 那班泰國人及港人該好少人知, 都已過二三十年了, 早期的事, 般了去西華路後, 好多泰國居士也老了, 那條長命斜也障了很多泰國老居士啊。是隆波馬勒來港時, 才上寺院的, 棒隆波馬勒場的。早期這支僧團的首任住持就是隆波馬勒, 有些人只供僧, 大概也沒被叫修行吧, 或者那個因緣不夠, 這些師父似乎也選擇性的選取某些人來指導, 那是當然的啦, 佛陀當年都吾想教多塵沙在家人啦。他們較關心出家眾的修行, 泰國在家人變相只有供僧, 止觀進展不了。僧團師父眾也沒有運用某些法力啊, 有定該可運用一些法力使人知因果的。即時知道咪可以有教育作用嗎? 僧團只給那些有修到觀的居士行使, 其他人則供供僧, 做點善事, 積點福就算了, 保住啲命又算, 命前命後就吾理。

另一件事, 他們想瞞的是西華路泰寺那個大佛處潛建, 樹林潛建近廿間小屋及霸佔官地。此事只過了十年啊。

東方探射燈有報導: 泰廟霸官地

現時都未解決。地已大啦, 人又少, 還霸什麼官地搞種菜呢? 有款雲及一班無知泰國人在, 專趕人走的, 比邊個食呢? 邊有咁多人食呀? 泰國人又話廚房泰姊煮得吾好食, 泰國人食泰國菜, 去煮得好食又無趕人走, 又無話人食得慢, 又無趕住收枱的寺院啦。

都無乜人修行, 起咁多間小屋又做乜呢? 都是大節時, 僧團來到, 班供僧泰國人才來聚集, 平時班泰國人就是上寺院講是講非, 講妄語一大堆, 又喜弄權, 咁結局就是自己埋單。

這兩單事上了報紙。

下白泥要瞞什麼呢?

之吾係該塊地吾係供給僧團, 而是借出給師父的。因此僧團無實質擁有權, 僧團都無實質擁有權, 在家眾, 有乜權去管?  也並非西華路的分院, 下白泥掛泰國佛堂的牌就屬於無牌寺院, 不能公開慕款的。所以泰國人自己都無公開叫泰國人去下白泥的。隆打及隆波不就是沒有設立功德箱嗎? 此事泰國人該好多人知道吧? 剩港人吾知。從前有幾多港人去呢? 又遠又住著非善男信女的, 三四丁人都超多事的。現在多了阿雲阿款及一班愛管人管事眾, 還有福吾多夠的比丘, 無其他正牌寺院收留, 又無有力居士收留嗎? 貪舒服的爛尼貪無人管。 

 難怪文師父從來沒有帶過學生到下白泥啊, 他的學生裡有督察級及普通警員, 也有不少公仆的, 若然帶去就搞笑了。他自己有在下白泥休息過但完全無向人提及。米雪(前學會懂事) 也沒提及啊。當然也沒叫學生去啦。

塊地本身有問題, 不能𧶠也不能租, 地主借出來。成塊地不是泰國人的, 那班泰國人又管咩呢? 該管的那些無牌潛建小屋, 該全部拆的, 自稱管廟的那幾位, 敢管嗎? 建屋那位也是無牌的, 香港建屋是要領牌的。 建咁多屋又做乜呢?  收錢建屋就是黑工啊! 犯法的啊! 農地亦不可以明火煮食, 不能非法斬樹的。說管理的, 有去管嗎? 敢管嗎? 

隆波振達提起下白泥, 用的是"哩度"、"嗰度", 佢無用"新廟舊廟"稱呼, 我就無聽過。

泰國居士做乜又吾學隆波呢? 不知道, 不構成妄語。不過該跟上去啲人講明, 吾係西華路的分寺, 至於供養與否, 個人選擇。不過就是大施主的德姨都無乜善果啊, 連走咗去邊, 隆波振達都吾知道, 法力有限, 保得了誰? 佢剩係知道邊個快死, 邊個吾留嗰度修行的, 出去就病會轉重, 留係嗰度, 病就會轉輕。

寺院保命, 這是南北傳寺院的一個功能, 有止觀的, 可以自修; 有止無觀及無止無觀, 入寺院做功德。下白泥有些傻人, 他人病了, 叫人走。完全對三寶無信心的, 但又鐘意教港人。搞笑到顛的。

下白泥那間, 不是泰國佛堂的分寺, 不能公開𦸫款, 泰國人那邊並沒有公開叫人去的, 就是私下叫去的, 私人party, 就可以。

有高僧指點與護法團護持的那師, 回港就般出去了, 修學期借住下白泥, 亦是低調的, 無叫人去下白泥, 亦無搞慕款事或搞什麼襌營。無福想儲徒眾的, 小心成為第三位還俗者。前兩位就是想積徒眾, 以為自己是大僧大尼, 想教人。結果, 逆緣起, 最終還俗。

有人以為幫那光頭女有福, 她無被泱及都算佢有福啦。佢聽隆波馬勒勸, 無再理。不過當年, 三至四位師父叫佢吾好理, 佢都無聽, 係都要去跟隆波馬勒講, 搞笑。

要趕乜人走, 吾係去跟隆波振達或隆波馬勒講啦, 跟阿款講, 即可趕人走, 阿款勁過晒僧團啊。阿雲都得的, 要趕泰國人走, 找阿雲, 想趕港人走, 找阿款。港人呢, 曾經把某寺的比丘告上泰國宗教局, 使該比丘不能留港兼還俗。港人也有試過趕走泰國比丘, 收回借出的地方。 也有港人試過當街打泰國比丘, 這件事影响甚巨。也曾經有過大駡某緬僧, 影响也甚巨; 又有趕走緬僧。

下白泥原本地主借出另一塊地, 較細塊, 交通也不太方便。根本就無人去, 後來地主想收回其中一塊, 就退回細塊的。當年有美棋常獨住該塊地的, 食飯落下白泥食。該地又拿來種香茅, 種嘢。下白泥的地都夠大啦, 又無人去, 種咁多嘢做乜呢? 

洪水橋時代的十年, 該沒有什麼港人去的, 大概就是丹桂花園左右鄰居吧, 就出嚴重事故。隆波馬勒做主持, 都保吾住虔敬供僧布施的泰國居士啦。

般到西華路後, 多了港人去, 2013年時, 有人去地政處投訴吧, 或者又係吾知邊個泰國人得罪了港人, 就去投訴咯。

還有一單事啊, 那班泰國人大概也不知道西貢那塊地的由來啊。

當年是阿贊華達拿移出西華路泰國佛堂, 去了西貢那間寺, 隆打及僧團等都有去開光吧, 想發展該塊地, 但呢......中間遇障礙, 隆波林有叫他回去, 他沒有回去。

這塊地首先是合法的, 只不過農地吧, 發展要經審批, 前寺院沒得發展吧, 就因為某人的親戚關係, 就搭了條路給阿贊。阿贊接受。由來是某光頭女叫人供給阿贊華達拿的。 注意的是, 不是供給僧團, 而是供給指定比丘, 阿贊有否貪塊地做主持呢? 要問阿贊自己了。是否如法, 見人見智。不過阿贊拿了塊地, 發展受阻, 是事實。由於這件事, 下白泥就出現了一件不如戒律的事, 泰國人吾識巴利律啦, 喜歡管人管事的那堆, 就無去管。愛管事班人好似未來到。此事發生時, 下白泥就得幾丁人及三隻大狗。

前寺若能發展, 有水入的, 就吾會無端端供比阿贊啦, 發展不了轉比阿贊, 阿贊接受。改寺名, 再入紙伸請發展, 審批不通過, 所以無法發展。不過可以見到阿贊起碼行條正路,  不像下白泥, 地有事, 大概連入紙申請都不能啦。

西貢塊地, 無得發展。 蘇必達當年跟泰國人到處講妄語, 大概她識的泰國人少啦, 款雲那班泰國人都吾知。這件事, 都會講的啦。這件事該很有教育作用的啊。 

想借泰寺名聲來抬高身價, 從前至今, 都有不同的爛比丘及不同級別的爛尼及護持爛僧尼的無知施主搞不同的事, 超多的。  

隆波什麼都說得, 因為與他無關, 地又不是他的, 事又與他無關。誰搞誰的業, 誰的事, 他的定力的確就是高強, 什麼都不理。咁高定力, 三吋煙卻戒不了, 又搞笑的。 

護持爛僧尼的, 也不會有福的, 禍事就一大堆。起碼下白泥出了一僧二尼還俗, 十年間, 第四個會是誰呢? 前三位都是貪徒眾啊, 想教人, 尤其教港人, 但修行欠德欠力, 到尾一場空。

依巴利律, 認同及隨喜提婆達多僧團的, 也要落地獄。所以護持爛僧尼的, 有其因, 有其緣, 有其果亦有其報。




 










星期六, 8月 24, 2024

東平洲的萬年沉積岩適合襌坐

 


從襌修中得益的, 就可獨自前往無人處襌坐, 反正修行是一個人的事, 襌坐也是一個人的事。
東平洲的萬年沉積岩適合襌坐, 因為天然斜, 日間可能比較熱, 下午至晚間則會非常的舒服。

海浪、風與空曠處, 這本身就推動空氣流動, 所以大念處經住身觀身開首就是前往森林, 樹下(arañña rukkhamūla), 日間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 産生大量的自然氧氣, 有技巧的襌修者不容易昏沉, 天然的氧氣能促進細胞的活躍, 在身心放松下, 入定入觀會較容易。另外空地(abbhokāsa), 正是因為空氣流動, 磁場適合襌修吧。

入襌修營若有試過在室內襌坐與在樹下或空地襌坐, 感受到磁場不同, 就會知道室內與室外的分別。

若能雙盤的, 東平洲的天然斜石是非常適合, 會坐得非常舒服的。

世尊說法四十五年, 後廿五年才長住寺院, 前廿年都是游走在各處, 多數也在森林中, 超多的阿羅漢也是在森林中修行而證果。這所以泰國林派祖師阿姜曼正正就是見到經典如此說, 因此也照經典而實踐, 林派也不只泰國有啦, 蘭卡及緬甸亦有林僧的, 只不過泰國林派比較出名。
阿姜曼的最後弟子隆普史, 在港已有三十年, 近十年才為港人認識吧。但利益港人的是阿姜查系的文比丘, 他當年般到尖沙咀後半年, 即帶我們去實踐頭陀營, 除了他外, 至今無人搞到。


三日兩夜, 第一晚落大雨, 非常好的體驗。當年開這把傘, 我就無力的, 連那個網都要兩個人一起搞的。但隨文師父修三四年吧, 到平師時代, 我已有力自己開傘與蚊網, 再到下白泥時, 從阿贊祖接過這把傘與網, 較蚊帳方便到處去。當然有些地方像東平洲這些石頭就不用開什麼傘啦。

隆波振達見到米雪把學會送的一大堆傘, 就說無用。鬼咩, 他自己那把都搞到長開, 給了AH, 也不用開關的, AH無去一排就拆了。PT就從隆打宴處接了一把。

東平洲亦沒有什麼蚊, 極少。就算是坡上的綠色地帶, 行過去另一邊, 沿路也沒什麼蚊。


這邊也有堆原住民的墓地, 甚是適合林派襌修的, 當然, 定力要夠。

在長部沙門果經、須婆經、大典尊經及優曇巴域經都提及獨修者在森林樹下山嶺石洞山巖、墓地、樹林、空地、稻田堆修行。
araññaṃ rukkhamūlaṃ pabbataṃ kandaraṃ giriguhaṃ susānaṃ vanapatthaṃ abbhokāsaṃ palālapuñjaṃ.

除了墓地修有特別的作用外, 其他地方都是因為空氣流通及較多氧氣, 不易昏沉, 身心亦容易放松的。墓地修, 主要對治心畏懼, 怕鬼是主要的, 多數人不怕變成鬼, 但就怕鬼。如何面對鬼, 隆打宴是有教的, PT是有正式學過的。隆波振達都有教的。下白泥都有的, 比較少, 西華路那邊較多, 但也已走了不少啦。有位泰國居士, 曾說其師勁過隆打宴, 但該居士在面對鬼道眾生時, 不懂處理。誰位師勁無用的, 法要傳給居士, 居士又修到, 並能用上, 這才有用啊。
阿贊平就有教的。不境我們在全港最猛鬼的地方過了三個月雨安居。


星期四, 7月 04, 2024

vitakka 尋伺中的尋

 vitakka, 玄奘前的舊譯為覺觀的覺; 玄奘後的新譯為尋伺的尋。目前的漢譯本中, 仍有人用這兩種譯法。而英譯本則有PTS 的initial application 或其他譯者的initial thought, 坊間佛學書有投向目標等尋的現代解釋。

此詞譯為思維則與saṅkappa混淆, 也容易使人誤會初襌是有思考在。

vitakka與takka 的分別

前者多了個前綴的vi-, 就是vipassana內觀的那個vi-, 巴利文法裡的前綴是不能單獨出現, 必須與名詞或動詞結合, 當結合後也産生出新的意思, 或者較深入的意思, 別於沒有前綴的純詞。takka 是明副其實的念頭, 尤其文字式的念頭, 而非圖像式念頭。前綴vi-的意思有: 異於, 別於, 分離。所以takka與vitakka 是有點分別, vitakka有別於念頭, 分離念頭, 跟念頭並非同一回事。

眾多譯本的譯詞裡, 譯為"尋"是較貼近vitakka的意思。

<<說文解字>>尋表示從一團亂絲中理出頭緒來。

這個意思很符合現實修定, 從妄念紛飛的思緒中理出個頭緒來。

<<釋名>>指短小的距離或面積。

<<說文通訓定聲>>: 尋以度物, 故揣度以求物謂之尋。

vitakka譯為尋是很貼巴利詞語。任何人經過正確襌師指導, 在入襌過程中, 都須要經過探尋, 有探尋就不會死盯在某處, 入過襌定者都知道, 盯死某處帶來身心緊張, 不可能入到襌的。從一處跳到另一處, 例如從所緣跳到思緒中, 一樣因為心的跳動而無法入襌。探尋是在所緣處微距離地尋找入襌的路徑, 所以初襌是有尋, 這個尋不是思考或思維, 而是探尋, 還要是微探尋。

巴利經藏, vitakka的主格、對格、從格在五部都有的, 而takka的主格只出現在中部, 而對格則只出現在小部。加否定前綴的a-, avitakkaṃ 五部亦有。另外明確思考及提供思考內容的parivitakko 亦是五部有, 此詞在句子結構中, 明顯地有思業在。句式:evaṃ cetaso parivitakko。這三詞表示主動思考, 後面就會有所思考的內容, 有另外的結構也表示思考的。

而純名詞的vitakka並非思業, 而是修行的善果報, 有尋是初襌支之首。但善果報也要捨去, 才能前進到二襌的。若然是思考思維, 如何能在二襌時被主動捨去? 思緒紛飛若如此容易被捨去, 就不用修襌啦, 在初襌時也已能捨去, 干嘛要到二襌才捨去呢? 未襌修前的人們, 日常生活就是思考與思緒紛飛的, 若初襌支是思考, 何用修襌? 

在巴利經藏裡, 與vitakka相關的詞語及其變格, 只有十八個: 純陽性名詞的vitakko, vitakkaṃ, vitakkā。再加前綴的:  avitakkaṃ, parivitakko, 及初襌襌支之首savitakkaṃ; 複合詞: kāmavitakko, byāpādavitakko, vihiṃsāvitakko 所謂的三不善尋, 亦有對格單數形式; 只有主格的三善尋: nekkhammavitakko, abyāpādavitakko, avihiṃsāvitakko 。名相的尋伺: vitakkavicārānaṃ, vitakkavicārā 並列複合詞。

五部都有的詞語是肯定重要的。四部都有的只有作為使役動詞的vitakketi, 也只出現在中相增小部, 並沒其他四部組合。

論藏把經藏中部四十大經的一句: Yo kho, bhikkhave, ariyacittassa anāsavacittassa ariyamaggasamaṅgino ariyamaggaṃ bhāvayato takko vitakko saṅkappo appanā byappanā cetaso abhiniropanā vacīsaṅkhāro ayaṃ, bhikkhave, sammāsaṅkappo ariyo anāsavo lokuttaro maggaṅgo. 比丘們, 任何人為聖心無漏心具有聖道、由於修習聖道而有念頭、探尋、思維、專注、入定、思的運用、語行 - 比丘們, 這正思維是聖者無漏出世間道的要素。

變成問句: katamo tasmiṃ samaye vitakko hoti?  在此時什麼是尋? 

yo tasmiṃ samaye takko...abhiniropanā sammāsaṅkappo – ayaṃ tasmiṃ samaye vitakko hoti.

經藏那句是出世間聖者心。論藏把此句變成vitakka 的定義。

另外在論藏法集出世間善與清淨有關的行道、分別論的道支分別阿毗達摩分別都說明這是正思維的內容; 法集心生起集出世間善二十不善及分別論中的界分別也把同一句式說成邪思維micchāsaṅkappo。在論藏阿毗達摩裡, 相同的句式, 可以是正思維也可以是邪思維。

vitakka 有名詞亦有動詞。巴利語須要嚴格及次第的學習, 不是查字典即能知其文法的。此詞的動詞形式是vitakketi, 使役動詞類, 跟其他六類動詞又不同的。 經藏中部四十大經的這一句, 其餘四部都沒有的, 給論藏阿毗達摩師鑽了個空子, 提出什麼是尋後, 用這句話來回答。

看文字而修襌者倒也樂意接受, 沒襌修或沒得正確指導襌修者, 識食的思考與思緒紛飛本來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 論藏給了這定義, 那平時的狀態也就是初襌襌支之一了。經藏非如是說。所以佛陀把初果四預流支之首定在要有善知識指導, 而非看文字。止觀修習須要有活生生的老師指導的。

襌支中的尋是純名詞, 加了saha縮略語前綴的sa-, savitakka, 表示狀態, 首先非動作, 故主動思考, 非此詞含意。有尋就是有探尋, 若然是主動思考, 有思業, 但襌支是果報來的, 是善的。

什麼的狀態會有尋? 

長部帝釋問經給與這答案: vitakko papañcasaññāsaṅkhāya sati vitakko hoti, papañcasaññāsaṅkhāya asati vitakko na hoti.

當定義為妄想出現時, 有尋; 當定義為妄想沒出現時, 沒尋。

papañcasaññāsaṅkhā 首先是名詞, 复合詞。saññā是想, papañca是障礙, 妨礙, 錯覺, 迷思。saṅkhā是陰性名詞, 定義。整個詞是陰性复合詞。

注釋對此經中的papañca是Tesu idha taṇhāpapañco adhippeto. 意謂渴愛的虛妄。故此句的妄想指渴愛。

yaṃ vitakkaṃ ākaṅkhissati taṃ vitakkaṃ vitakkessati, 

yaṃ vitakkaṃ nākaṅkhissati na taṃ vitakkaṃ vitakkessati.

凡會希求探尋, 他將追尋那探尋, 凡沒希求探尋, 他將沒追尋那探尋。(中部尋形經)

增支部第四集輪品安居經, 把這段擴展為追尋路徑中, 已掌握心的人, 在希求尋時, 追尋探尋; 不希求探尋時, 不追尋; 希求思維saṅkappaṃ, 他想思維, 不希求時, 不思維。

就是說要追尋時就追尋, 要思考時就思考, 不尋找時, 沒尋找, 不思考時沒思考。這是已掌握心者。未掌握心的, 無法自主, 思緒紛飛, 要停也停不了。

渴愛妄想出現時, 有尋, 沒有時, 沒尋。

這裡的妄想, 不是文字式的思維過程, 跟過去與未來的妄念不相干, 而是從想而起的迷障, 最多人遇見的, 例如光(心對光的渴愛)。

正確襌修, 很容易出現光或者一堆好看的境, 這些從想而生, 走過路的襌師會告訴學生, 此光不可取, 故勿愛緣取, 須要穿越光, 在穿越時, 須要尋找入襌路徑。

妄想出現時, 有尋, 所以妄想並非不善, 到達這裡, 那個探尋才會有。但二襌也要捨去。二襌跟初襌的分別就是有沒有探尋。

經藏時代的正定, 起點是初襌; 到了論書時代, 起點降至近行定, 光及一堆好看的境, 上天入地等等, 屬於不穩定的近行定會起的現象。在經藏時代, 妄想出現也代表修襌進到某個標誌。

至於念頭takka, 只要不離開所緣, 念頭來來去去, 不用理會的。加"妄"字, 成了妄念, 在北傳襌修中, 好像是罪大惡極的; 但在南傳襌修中, 念頭來來去去, 實屬自然, 心不去理會, 自然消逝。經藏對此詞並不強調, 作為主格也只是中部四十大經, 曇花一現, 只出現一次, 其他變格都只出現在小部。

三善尋與三不善尋

三善尋: nekkhammavitakko, abyāpādavitakko, avihiṃsāvitakko

遠離尋, 無瞋尋, 無害尋

三不善尋: kāmavitakko, byāpādavitakko, vihiṃsāvitakko

欲尋, 瞋恚尋, 害尋

這三善尋與三不善尋首先是五部都有的觀念, 即重要觀念, 另外亦作為主格主詞, 被強調了; 三不善尋的對格形式, 五部亦有, 作為惡不善法的例子, 如: so bhikkhu divāvihāragato pāpake akusale vitakke vitakketi, seyyathidaṃ – kāmavitakkaṃ, byāpādavitakkaṃ, vihiṃsāvitakkaṃ.(第一集森林相應不善尋經那比丘在午休時追尋惡不善尋, 如欲尋, 瞋恚尋, 害尋。

及捨棄的對象, 並作為四精勤中的捨棄精勤的所緣, 如長部合誦經: uppannaṃ kāmavitakkaṃ (byāpādavitakkaṃ, vihiṃsāvitakkaṃ) nādhivāseti pajahati vinodeti byantiṃ karoti anabhāvaṃ gameti. …pe… ...已生起的欲尋( 瞋恚尋, 害尋)不忍受捨棄、驅散、滅沒, 使它不出現。

在相應部的第二集比丘相應歌利達經,   尊者大目鍵連問聖者怎樣保持沉靜? 

 vitakkasahagatā saññā manasikārā samudācaranti 伴隨尋的想及作意經常出現。 此三詞, 純名詞是saññā, 其餘兩詞非純名詞, 一個分詞, 一個衍生詞。由於這句話是阿羅漢的尊者大目鍵連問聖者怎樣保持沉靜呢? 從向初果聖者起, 已不會有普通人妄想紛飛的情況出現啦, 更何況在問如何保持沉靜? 伴隨尋, 不可能二襌。這可在無礙解道中得到印證: Dutiyassa jhānassa lābhiṃ vitakkasahagatā saññāmanasikārā samudācaranti – hānabhāgiyo dhammo. 二襌的得到伴隨尋的想及作意經常出現-退失法 (無礙解道大品智說聞智義譯)。伴隨尋的想及作意就是退失二襌, 但初襌是有尋的。

進入二襌須要捨棄探尋, 探尋到入襌路徑, 這個探尋即被捨棄, 接著就是𧙈。

伴隨尋的想及作意指向外尋勝境, 或者從定轉入觀。從止五蓋到初襌之間有個初襌的近行定, 從初襌至二襌之間也有個二襌的近行定, 無論那一層的近行定, 都不穩定的, 在這空檔中, 想saññā會出現很多幻覺, 若然伴隨追尋這些由想生起的勝境, 或者由此轉入觀襌, 會退失二襌, 在進進退退時, 連初襌都會退失, 跌回近行定或者心散了, 近行定也失了。

佛陀都有探尋的: Tathāgataṃ arahantaṃ sammāsambuddhaṃ dve vitakkā bahulaṃ samudācaranti – khemo ca vitakko, paviveko ca. (如是語第二集第二品探尋經)

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經常出現二種尋: 安穩尋及遠離尋。

那說明佛陀平時的生活是常住在初襌中。而初襌肯定非妄念紛飛的, 也表明這個尋有善及不善。

vitakka的動詞vitakketi

巴利語有七類動詞, 表達不同的動詞敍述類別, 如最大類的-a類動詞, 是陳述式動詞類。雖然六類動詞都能夠插入使役符號而成為使役動詞, 但基本的七類動詞, 有一類先天決定是使役動詞類, vitakketi即屬此類。跟其他六類動詞最大分別是, 使役及動作者有意及專注地做這動作。

vitakketi 是除了長部外, 其餘四部都有的。這是現在式。除此外, 也有過去式、未來式、命令式、祈願式、不定式、現在分詞, 沒有純動詞的獨立過去分詞, 但有复合形態的過去分詞。三種人稱都有。

作為動詞的vitakketi與作為名詞的vitakka, 有些句子會一起出現, 如pāpake akusale vitakke vitakketi 他追尋諸惡不善尋。(相應部) 不過, 佛陀在第五集大品真實相應定品想經,  用了個極強列的否定詞 vitakketi, 勿追尋。所謂惡不善尋指欲尋、瞋尋及害尋。該追尋的是遠離、無瞋與無害。

中部有明小經, 法施比丘尼對居士說尋祠是語行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另外相應部, 尊者迦瑪普對質多居士也這樣說。但沒有其他經顯示佛陀有說。

法施比丘尼及尊者迦瑪普的解釋是: Pubbe vitakketvā vicāretvā pacchā vācaṃ bhindati, tasmā 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在先前, 追尋後, 𧙈察後, 後發語, 因此尋𧙈是語行。

這個動詞的獨式用法, 表示先有追尋與祠察, 之後才有語行, 句子結構有時間先後性, 在句子中亦被強調了, 加不變格詞的pubbe pacchā, 強調次序先後, 另外用上獨式, 也強調動作的先後。再者使役動詞類, 是有意地及專心地, 不是散亂心那類。觀念上, 尋𧙈等同語行, 動作上, 有時序與動作先後, 有專注, 名詞的vitakkavicārā vacīsaṅkhāro 是總結, 而過程就是vitakketvā vicāretvā vācaṃ bhindati。

止襌的尋

尋首先是襌修者最初的經驗。既須尋得所緣, 亦須在所緣處探尋。 

襌支, 經藏或佛陀是用四襌支, 初襌就是尋𧙈喜樂, 而五襌支非佛說, 是舍利弗說及後期阿毗達摩所採用。佛陀是把心一境放在四襌, 而五襌支是舍利弗提出。該考慮舍利弗在遇到阿說示尊者前, 是婆羅門教徒, 他所修習的定是有心一境的。而佛陀並非由外道定進入觀, 他是回到童年時代已修習過的初襌來進入的, 與舍利弗的證果經驗不同, 果位亦不同, 教學方法亦不同。

現代, 重阿毗達摩即持五襌支說, 否則就持佛說四襌支。

尋是襌支之首, 表示有尋即進入襌支範圍, 尋得所緣有個過程, 在所緣處安住及探尋亦有個過程, 在此階段, 所緣已是明顯的, 修定須要穩定地知道, 例如出入息念, 須知風出風入, 如此而已, 不是去看什麼的, 止與觀若分不清, 混為一談, 難修。

襌修初期的所緣不清楚, 與定無關係, 根本未有定, 是覺知力或念力弱, 該加強覺知力與念力, 加強後也才能提升定力的。五根五力若然不平衡, 前進會有障礙。所以要去找適合的襌師指導, 也就是因為初學, 缺少了什麼, 自己不知道。走過路的襌師能使勤力學生在短時間裡升級。若然遇爛師, 就要多做與人結善緣先。遇到正師, 則須勤修, 升級快。

有尋就已近入襌的啦, 也無須語言標記什麼的, 那些以標記或默念buddho等來修行的, 有尋, 標記與默念即會停止了。標記與默念只是入襌工具, 不能修出入息念的, 用其他工具來把心定在一個所緣, 免心散亂。

初襌具足四或五襌支, 那未具足前呢? 就是經藏沒提及而論藏說及的近行定階段, 這階段的襌支並不穩定, 若然是穩定, 那已是初襌啦, 就是不穩定, 襌相變來變去, 幻覺一堆, 未到達穩定的初襌。在經藏時代, 佛陀沒把如此不穩定的階段納入初襌條件中, 佛滅後, 襌修者越來越難入襌, 論師又鑽了個空子, 把不穩定的階段, 納入心清淨範圍, 對時人來說有個鼓勵作用。

到了現代, 感官欲樂非常多, 入近行定者, 也越來越少, 還有大師再把心清淨降至只要止住五蓋即到達嗎? 

佛陀把正定設在初二三四襌的作用, 是作為修觀基礎, 達到三四果, 不用回到世間及般涅槃。論師認為近行定即可轉修觀, 達到初二果, 入流即能順流到般涅槃。


有尋的先決條件

有尋需要有二個條件: 

1. 與欲疏離 vivicca kāmehi

2. 與不善法疏離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此處的欲指五欲。有些襌師把此定在斷情欲, 是非常不合理的, 聖典中的vivicca 即說明只是遠離、疏離或隔離, 並非斷除。基本佛法該知道, 斷除情欲已是三果啦, 屬五下分結之第四kāmaraga。而結縛的斷除是修觀的結果, 非修定的結果。

在襌修的尋未起前, 欲入襌該是極多人都想的, 但是欲望本身就帶來身心緊張, 身心轉緊, 身體硬綁綁, 初襌的入門路徑即無法探知。疏離想入襌的欲貪, 使身心放松, 微探尋路徑, 會跌進去。"入襌"這個"入" 若是主動地入, 求不得的; 跌進去, 就到祠生起, 後隨喜樂。無論止襌或觀襌, 該要有合格的技術襌師指導, 這過程會容易很多, 否則, 好難的。

另外疏離不善法。我們須注意這裡只是不善法, 而非惡不善法。入襌過程的不善法指五蓋, 修觀過程的惡不善法才是貪瞋痴。雖然貪瞋疑有重叠, 但是巴利語的貪, 並不相同, 範圍不同的, 那個瞋也是三果才斷的, 五蓋中的疑也要證初果後才滅的, 所以修襌只是疏離五蓋這不善法吧了, 並非要去斷什麼後才能入襌。


與思考相關的巴利詞語

有名詞的思維saṅkappa, 想saññā, 思ceta, , 思維parivitakka, 作意manasikāra; 動詞的maññati, saṅkappeti, 思考parivitakketi, 還有經藏表達念頭升起的詞語結構。

巴利聖典三藏, 與vitakka此詞相關的各類詞語共有201個。五部都有的, 18個: 純名詞的vitakko, vitakkaṃ, vitakkā, avitakkaṃ, parivitakko, savitakkaṃ; 12個複合詞: kāmavitakko, byāpādavitakko, abyāpādavitakko, vihiṃsāvitakko, avihiṃsāvitakko, nekkhammavitakko, cetoparivitakkamaññāya, vitakkavicārānaṃ, vitakkavicārā, kāmavitakkaṃbyāpādavitakkaṃ, vihiṃsāvitakkaṃ。

四部(中相增小)只有動詞的vitakketi。

三部(長中小)色等六尋: rūpavitakko, saddavitakko, gandhavitakko, rasavitakko, phoṭṭhabbavitakko, dhammavitakko。

(中相小)只有名詞的vitakkānaṃ。(相增小)有4個: 動詞的vitakkehi, 複合詞的vitakkasahagatā, ākāraparivitakkena, vitakkavicāre。

另外是各種組合的兩部及五部獨自出現的。







 



星期六, 4月 27, 2024

薩度薩度薩度 sādhu sādhu sādhu

 Sādhu 在詞類分類上, 是屬不變格詞。在三藏的出現率是1155次。

此詞在句子中, 有出現三次,  兩次及一次。出現三次的結构是相同的, 如"sādhu sādhu 某某, sādhu 某某做了什麼事。"這個結構通常都是由世尊對各類人士如比丘, 舍利弗等人說的, 如長部合誦經:

bhagavā uṭṭhahitvā āyasmantaṃ sāriputtaṃ āmantesi – ‘sādhu sādhu, sāriputta, sādhu kho tvaṃ, sāriputta, bhikkhūnaṃ saṅgītipariyāyaṃ abhāsī’ti. 

世尊起立後, 呼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 薩度薩度, 舍利弗, 薩度, 你說了比丘們合誦的理由。"

中部有五篇經, 世尊分別對比丘們、尊者阿難, 國王及舍利弗說, 讚賞各人說法與聞法。
如: Sādhu sādhu, mahārāja, Sādhu kho te etaṃ, mahārāja, evaṃ hoti, sādhu ca pana te etaṃ arahataṃ sutaṃ. 摩偷羅經

相應部有九篇經, 也全是世尊對不同人的讚賞, 所讚之事也是說法與聞法。

但到了增支部, 有六篇經, 此部開始把只有世尊用三次薩度的傳統, 在一篇經裡轉為舍利弗讚賞沙彌提, 第九集獅吼品沙彌提經。亦不同前三部般, 讚賞說法或聞法, 而是舍利弗讚的是沙彌提的回答。

小部十五篇經都沒有這結構。

二次的sādhu 的句子大量存在, 共71經有此結構, 都是"薩度薩度某某"。但長部沒有這結構, 長部有出現三次與單次的。

單次出現的sādhu 部份不是作副詞用法, 有形容詞用法或作為補語的, 用法較廣泛。

三次薩度在相應部、中部與長部中, 都是由世尊來說的, 連續說三次的詞語, 就這個sādhu, 也在千字出現率有過千次啊, 是個重要的詞語。

這個結構並非巴利聖典獨有, 希伯來文聖經中的先知書已出現, 但只出現一次,  "聖哉!聖哉!聖哉!" (希伯來文Qādos) 由天使讚美耶神的。

佛陀把不變格詞的薩度用在說法者與聽法者處, 也是用三次。在希伯來文, 連說三次是代表最高級, 另外由天使來向神讚賞, 不是普通人說; 在巴利聖典佛經, 有點不同, 句子結構中, 這薩度並非連續出現, 連續兩次後, 斷開, 稱呼人名, 再來一次, 也稱呼人名, 人名出現兩次, 表明薩度的對象也是重要的, 薩度的原因是說法或聞法。佛陀的老師是法Dhamma, 對佛陀來說, 說法者與聞法者都是值得讚賞與恭敬的, 而讚賞及恭敬的詞語性質是不變格詞, 那在背誦時代, 肯定不會說錯或背錯的, 不像變格詞隨時間推移, 而變了格使意思不同了。

增支部是五部經中, 內容較相應部及中部為後的, 其中一篇經, 說三次薩度的人從覺者世尊轉為聖者阿羅漢, 所讚賞的事情不再限於說法與聞法, 而是擴大為問答。這倒跟現代聽到或看見問答而給與讚賞薩度, 是相似的, 就是善的範疇擴大了。這篇經是在第幾次結集才插入去的呢? 早期經典都不敢把世尊說的, 轉為其他人來說, 是到了這篇經才改了。

用佛陀之口來讚賞及恭敬法, 使Dhamma被抬高了, 法是最高的。但對普通人來說, 佛陀是最重要的, 由他來介紹正法, 所以阿羅漢的結集把三寶之首歸給佛陀, 佛法僧。

二次薩度有聖者薩度另一聖者, 如中部的牛角林大經, 亦有在家人薩度異教徒的尼乾子拿達子, 亦有佛陀薩度比丘們的, 二次薩度就是很多謝某某的意思。




星期日, 4月 07, 2024

襌修經驗部份或整個身體消失

 在坐襌時, 感覺身體部份或整體消失, 是不少襌修者會經驗的。

身體消失的感覺, 是身識不起或是身受所起的幻覺現象或是其他? 正定的初二三四襌有沒有身體? 

正定的初二三襌裡, 佛陀對這三階段的公式定義是明確的:

初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希望與欲疏離、與不善法疏離, 有尋求、偵察目標, 分離生起, 獲得喜樂, 住在初襌。

心喜身樂, 有尋有𧙈,  這是初襌的定義。那麼沒有身體也就沒有感覺到身樂, 非佛教初襌。

二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 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du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偵察目標, 平伏內心獲得清淨, 心安住一境, 沒有尋求沒有偵察目標, 有由定而生的喜與快樂, 進入並住在二襌。

仍然有身樂在的, 二襌與初襌的不同,  此襌最有利的是斷了妄念, 沒有念頭。由於仍有身樂, 不可能沒有身體的。

三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pītiyā ca virāgā upekkhako ca viharāmi sato ca sampajāno sukhañca kāyena paṭisaṃvedemi, yaṃ taṃ ariyā ācikkhanti –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ta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經驗捨離喜後, 保持捨心(平靜心), 有念有覺知, 體驗快樂遍滿身體內外, 有捨具念、安住在樂中的三襌。

講明體驗快樂遍滿全身的, 沒有身體, 那能經驗快樂遍身呢? 

初二三襌肯定是感覺到身體在襌坐的, 能感覺到身體住在樂中的。

四襌是否感覺到身體在襌坐或在呢? 要看專一的程度,  有些人只是沒有感覺到身觸, 有些人只是沒聽到外界聲音, 有些人沒感到呼吸、沒感到心跳、 就是沒有感覺到, 從少項到多項。

識viññāṇa , 功能是分別悉知。身識,  與身體有關的識,  法集注釋說生起身識有四個條件:

Asambhinnattā kāyassa, 身體的純粹, 就是純身體的, 不混雜其他。

āpāthagatattā phoṭṭhabbānaṃ, 諸接觸範圍。

pathavisannissitaṃ, 基於地, 此處的地是四界地水火風的地, 皮膚有軟硬度, 屬於地。

manasikārahetukaṃ  關聯作意

感覺不到身體或身體消失, 不等同身體事實不存在, 只是覺知不到。等於很多襌修者覺知不到呼吸不等同呼吸不存在, 只不過呼吸非常微細, 覺知不到吧了。覺知不到身體, 首先障入初二三四襌, 其次障觀智。

眼識是分別形狀與顏色; 身識分別什麼呢? 肢體位置、觸覺、軟硬度(或壓覺)。

感覺身體消失即是感覺觸覺消失, 通常出現在近行定中, 有人會以為證得無我anatta, 但由於這現象多在近行定引發, 並非在觀智道上引起, 所以是由修定引起的幻覺, 而非修觀引起的無我現象。

不過一切現象都是無我的。

又有人說感覺身體消失因為身識沒有生起。身識只分別肢體位置, 觸覺與壓覺, 身識不可能部分身體有, 部分身體無的; 身體感覺的現起與消失並非由身識來識別, 而是名法與識的作用。感覺就可以分割, 身體部份或整個消失, 實況身體並沒有消失啊, 只不過感覺不到, 所以是受蘊與識蘊引起的幻象, 多在近行定出現。近行定是不穩定的狀態, 很多幻覺就在此狀態出現。 

近論藏時代才出現的安止定apanasamādhi, 有人說安止定的心路過程是純意門心路過程, 所以安止定沒有身識生起。經藏對初二三襌的定義首先就破了沒有身體身識這事, 其次, 純意門心路過程不經五門生起, 只經有分心生起, 在意門時有分也只波動幾下, 心路過程生不起, 談什麼入襌定呢? 沒有五門參與的純意門心路過程根本談不上入安止定。

有根門及其隨起的心路過程的意門心路過程, 倒是與經藏的識依名色相應, 識不能獨立存在的, 依名色而存在, 所以意門心路過程其實是組合式運作, 有根門參與, 入安止定才較符合經藏論朮。

修習內觀者都知道當覺知所緣, 力不夠時, 覺知不到所緣, 試去覺知1cm X 1cm的頭皮範圍, 完全覺知不到, 頭皮消失嗎? 只是覺知力不夠; 對身體的存在感到消失, 原因一是覺知力差, 整個或部份身體感覺不到, 二是心力太強太專注, 致使感覺不到身體, 身體像消失了; 三是心路過程中對根門的心路被干擾, 組合式運作被打亂。

感覺身體消失, 這情況多發生在修定(未入襌定)過程中, 動一動身體, 即能感覺到身體再次出現, 或者出定後再次感覺身體的存在。前者是關聯作意使身識生起, 後者是退出近行定, 開眼破幻覺。這個身體或觸覺消失, 是修定幻覺之一, 是無常無我的。生起只代表專注力夠, 心力夠, 如此而已。

感覺身體消失, 在神經科學裡, 有些人是腦傷後, 傷及神經系統, 有些是血管病變。感覺消失可能只是發生在末端肢體或身體特定區域,半側身體,或全身都失去感覺。

襌修在近行定發生對感覺身體消失, 與腦病變或血管病變當然沒關係, 這個現象對於達到初二三四襌亦沒必要; 對於觀智亦沒進益, 對於滅煩惱, 它本身就引來煩惱, 所以這樣的現象, 只是受無常苦無我的一個現象。



星期一, 3月 18, 2024

巴利聖典沒有無量三昩

 無量三昩(梵語:aprameyasamādhi; 巴利語: appamāṇasamādhi)。巴利聖典三藏是沒有這詞語, 無論是散詞或複合詞都是沒有的。此詞出現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567經中: "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與此雜阿含經相對應的巴利聖典相應部第四集六入處品心相應牛施經, 有無量心解脫āppamāṇā cetovimutti , 而定義是慈悲喜捨, 並非單指慈心。若單個心解脫則是慈心解脫、悲心解脫、隨喜心解脫及捨心解脫, (單個慈心解脫並不是無量心解脫。

無量心解脫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亦出現在中部的有明大經。

āppamānā 由否定前綴的 ā+pamānā 組成, 長音 ā遇雙子音而變短, 意思: 無量。此詞在巴利三藏裡, 沒有與samādhi, jhāna等詞語並列或形成複合詞, 所以在巴利聖典裡, 並沒有"無量定"或"無量三昧"這詞語。

無量心解脫指慈悲喜捨這四種修心法, 無量的意思指是是多多修習, 通過慈悲喜捨四種修法可以達到心解脫。而所謂的心解脫, 在增支部及義釋是說離執rāgavirāgā cetovimutti, 捨心解脫等同四襌, 慈悲喜並不能達到四襌, 最多就是三襌, 所以心解脫即等同襌那; 中部的心材喻大經說明這點, ayaṃ akuppā cetovimutti 這不動搖即心解脫。
只要達到近行定, 五蓋即被暫時降伏, 五蓋與錯誤見解的有身見及靈我atta的錯誤觀念沒有直接關係, 這些見解要在修觀智達到思惟智, 證得無我時, 有身見與疑才會棄除。但在降伏五蓋時, 錯誤知見或妄念被隔離, 不理會, 而慈悲喜捨四無量或四梵住的修法是修襌定的方法之一, 無須要如雜阿含般在破無明慧解脫後才修的, 相反, 依巴利聖典,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該無量修習。

雜阿含567經的對象是聖弟子, 而巴利聖典在相應部是在家人吧了, 而在其他四部有聖弟子, 亦有普通人, 如增支部說的有些人(ekacco puggalo 增支部慈經一及二), 所以四無量心的修法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該無量地修習, 而非證聖後才修。
在巴利聖典, 三昧samādhi 是有量有數, 就是世尊宣說的四襌八定加只有阿羅漢才修到的滅盡定, 另外佛滅後, 論書把近行定列入心清淨。
在入近行定前, 已不執著五蓋的, 所以入定後並沒有靈我atta或貪瞋痴的煩惱, 無煩惱才能入定, 有煩惱是入不到定的。而定只是作為修觀的基礎, 修至正定, 需要轉修觀, 上觀智, 思惟智證無常苦無我後, 觀察五取蘊的生滅, 觀察苦與證苦滅。只有定, 就算上到第八定, 也只如提婆達多, 隨時因作惡而落得地獄報之果, 襌定是不能直接涅槃的, 涅槃之所以為涅槃就是滅苦, 在定中沒有苦, 只有樂與靜, 苦生不起, 無從滅苦。

雜阿含經在無量定的另一問題是在492經: "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 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
就是說得無量定, 即可證涅槃至證三果。修定而無須修慧, 直證入流至涅槃, 非佛說。
發展到現在就是有人認為依定即能證果, 無須修內觀, 那是把佛說的戒定慧, 去除了修觀慧的過程。難怪說一切有部理論發達, 但僧團覆滅。僧團無法發展, 證理論的不切實際。

巴利聖典三藏並沒有無量定或無量三昧這名相。

星期日, 1月 28, 2024

蘭若半日修

 D約了我及C去石崗蘭若, D有事不能去, C怕有事而不去; 昨晚是有微雨, 天氣又冷, 兩人不去, 今朝我自己去啦。那個觀智的修習, 其中一個改變, 就是能夠獨自到處去, 以前去哪裡的山頭野岭, 那敢一個人去呢? 以前入石崗, 日間一個人處在哪邊, 都有點怕的。

現在沒有了。一個人去就一個人去啦。

掃乾淨佛台及木台, 然後掃了半場的樹葉。沒有了道耀師兄割草, 那邊長滿了長草, 以前的路不見了, 長滿了野草。
供花供水供燈, 果, 不就是我來做些法事嗎? 
拿了師與媽咪的相片, 右繞三次誦佛法僧隨念。
然後去了後山吊傘。這傘是學會的, 由阿贊祖給我, 他們泰國人是不用的啦, 一大堆講是非的, 煮飯供僧, 還有趕人走啦。
趕人走遲早也會被趕走, 白泥那塊地除了只是借出外, 還有其他問題, 現在就不理會先, 這裡是香港, 隆波怎樣都不能超越香港法律。當年就是某位, 貪了一塊地, 那又如何? 也一樣沒有了啦。怪不知得他急急地向泰居士說事情與他無關。
Edmond的箱還在啊。希望他已轉世吧。



這樣的頭陀傘在廟中, 隆打有給過一把 T, 但她沒用過, 隆波振達那把不能帶出去的, 只能在廟用, 在廟用不用也如此。這把傘是拿來出去山頭野嶺吊樹襌坐修止觀的。我倒是喜歡吊傘營, 真正是阿姜曼式的泰國林派修行, 在廟, 無嘢玩的。這把傘也始自阿姜曼, 佛世時並沒有。

當年隨師修半年, 就有幸參加南山的三日兩夜吊傘營, 當年有師親教, 怎樣開傘、吊傘、上蚊網、捲蚊網, 這傘並不太適合女眾用的, 要好大力開。初修時, 完全無力開, 也獨自不能開網, 當然不可能獨自在山頭野嶺開傘啦。修行的好處, 以前無力的, 修行後就有力了; 在南山第一次上那個蚊網, 需要兩個人一起弄的; 現在一個人都得了。

獨自到山頭野嶺, 戒須要清淨, 戒不清, 樹葉响一响都怕有鬼; 疑心生暗鬼嘛; 否則有佛法僧及護法神保謢, 不亂想, 就不會生起驚怕的。經阿贊的黑夜與墓地襌坐後, 日間處在無人之地, 不怕了; 夜間處在黑暗中, 也不怕了。

不過, 還沒有穩定的夜視能力, 夜晚就不獨自去行山了。廟裡有夜視能力的, 兩位女居士。兩個也不是這間廟教出來的, 縮世緣起。

我也不是這廟教出來的, 這廟教出來的, 不經師許可而趕人走的, 既趕走泰國人, 也趕走香港人, 嘿嘿。我們就不敢啦, 就算有人捣亂, 我們也不敢私自趕人走, 他們也太不尊重僧團了, 也不懂業報。看看幾年後怎樣吧。隆波倒是夠定啊。

幾年前, 我剛來時, 也不見這班人。那年德連駡我, 我沒還口, 幾年後的今天, 他也離開廟啦, 也甚少上廟啦。奇怪他是大廚, 怎麼住在廟時就不給僧團煮菜呢? 

由於地下有水, 所以沒在網內襌坐, 倒是在網外襌坐一會兒。離開前誦轉法輪經及慈經。


適合晴天時襌坐。

想起這個地方, 自己也有份建設, 見證過那佛像般上去的過程, 現在有回報啦, 就是想起都感到喜悅, 福來的。

搞完幾小時後, 身體並不感到冷的, 雖然只有十至十一度, 元朗沒有雨。非常順利地做了計劃做的事, 圓滿。






 





星期六, 1月 27, 2024

去供僧誦巴利語供僧文

 


這朝又去供僧, 也是四樣物品, 這回我拿了巴利語的供僧文, 阿贊拿了張中文版的, 想給我, 我說誦巴利語那張。一誦巴利經文, 心即感到喜樂的。

個別的祝福, 有種專為自己祝福的。做善本身也已是祝了自己福啦, 師的祝福是加倍。

不過從前至今, 所做的事, 都得出家眾祝福的, 甚至試過有師帶領我們為佛像開光, 這個真是夠新鮮的, 居士在師帶領下, 為佛像進行開光儀式。

飯後, 去準備明日的供佛與紀念眾師的物品。

供僧文: 

Imāni mayaṃ bhante bhattāni saparivārāni bhikkhu sīlavantassa oṇojayāma sādhu no bhante sīlavanto. Imāni bhattāni saparivārāni paṭiggaṇhātu amhākaṃ dīgharattaṃ hitāya sukhāya.

尊者, 這是我們請求供養食物及各種附屬品給具戒者, 希望具戒者接受這些食物及各種附屬品, 以便給我們長夜的利益與快樂。

這段經文, 以前在阿贊平時代, 曾背過了。在阿贊平時代, 幾乎每餐飯前都要誦的。

而在泰國佛堂, 大概沒什麼人識誦, 故只在大莭日時才誦吧, 由領誦居士帶大家來誦。

耀師處則派經文, 讓識誦巴利文的一起誦。

巴利語併音對港人來說, 並不難, 聽多幾次就識的啦, 但背下來則有點難度。短短的, 背下來, 去到哪裡都可隨眾而唸。

巴利語是佛陀所說語, 能直接誦巴利語者, 是較好, 接通佛陀與歷代聖賢僧俗, 與他們未有法的連接前, 至少有巴利語這個共同語言。

不太主動做供僧的我, 這回就因獨自誦巴利語供僧文, 獨自受福, 而有推動力去勤供僧吧。

物施怎都該做點吧? 隆波說放十蚊廿蚊到箱裡, 😀 我笑。如此放, 當下無什麼喜悅感。錢財的增加, 我不認為跟泰佛堂有關, 那邊只是一種有趣吧, 其他, 並不很吸引。

阿贊這個就夠吸引了。供少少, 都行施僧程序。

在泰佛堂, 我多數直接拿到廚房, 不經師的誦經, 換句話說, 不是施僧啦, 而是施居士眾, 因為領誦那位不是我吧, 他人領誦我隨誦的, 無興趣, 那個儀式就免了。

我也不覺得物品施僧後再捨出來, 更有福, 非我誦經時, 當下心都已缺興趣, 當下已無福, 也就免麻煩了。

自己親手供, 自己誦經, 自己領福, 就是親自, 帶來喜悅, 也帶來推動力的物施供僧。

願此道場有更多港人親手供、親口誦供養文, 親自領福, 福慧增長; 道場也日益興盛。






星期二, 1月 16, 2024

黑云, 讲人咁叻, 被人讲吾得呀!?

简体字, 识看吗? 駛吾駛G呀, 庙裡有位懂看简体字的, 你吾识睇可以找她看啊。

黑云, 我写网誌关你Q事? 咁鈡意管, 管得了吗? 你吾係好叻叫人填form 咩? 无啦? 趕走了多少泰囯人与港人呢? 这单业报, 吾知点呢? 

好多人同你friend咩? 面前friend, 背后你管得了吗? 你乜水呀!

叫人吾好同我讲庙裡事, 黑云, 你估人人好似你咁八卦咩? 庙裡若沒有你乱做一通, 有乜事呢? 填form无啦, 同B嘈大交, 我都知啊。

有定, 要知乜, 都好易知啦。你不知道吗? 

还有呀, 寺院吾係得人的。好多deva的。

 你讲人讲得咁叻, 食飯时大大声比说话人听, 话: "做乜都要隆波叫, 吾係自把自为。" 我都无出声啊, 不过我就会写落嚟。这句话你有无问过隆波呢? 係咪隆波叫你讲这句呢? 趕人走又係吾係隆波叫你的呢? , 你讲乜, 我写乜, 你做乜, 我写乜, 你叫边个都无用的啦, 无本事, 吾被人讲得的, 就吾好去讲人啦, 受吾到, 学乜人讲是非呀? 腰痛背痛吾去止痛? 你叫乜乜幫你止痛嘛。

有本事, 你学阿蘇, 去同隆波马勒讲。当年阿蘇係同各隆波讲的, 无人理佢, 佢去同隆波马勒讲啦, 結果? 佢消失, 我反而多入了寺。

隆波叫你做, 你都吾愿做; 我吾通拔野草扫枯叶填垃圾坑倒厠所垃圾, 问隆波得吾得呀? 野草枯叶垃圾又吾係隆波的。黑云, 你该搞清楚, 有些事, 例如要入寺者填form , 就要隆波许可的, 你有问吗? 趕人走要得隆波许可的, 你有问吗? 你趕了谁走呢? 有向人道歉吗? 有请回入寺吗? 你同阿B嘈大交, 谁位隆波许可呢? 你做得出, 怕人讲? 

你同隆波讲, 隆波叫你萨度啦。

你该请回被你趕走的那位, 向人道歉, 请回入寺院。

我这单事, 计落好小事, 反正我継续写, 无受影响。係你搞大了, 我都費事开黑云的故事啦, 都吾係好得闲。都听了不少啊, 旧庙白泥吾少事啊。你以为无人讲你咩? 旧庙有位通天神的, 又有堆讲乜讲乜的, 好多嘢听的。

你离间他人与我的关係, 就好搞笑的; 我都吾同泰囯人讲乜嘢, 都无关係的。反而你这单事, 个个同我讲多咗嘢, 多得你吾少。

你比说话我听, 我咪有嘢㝍咯; 你口黑面黑, 咁我咪有嘢㝍咯, 你同人讲我乜乜乜, 咁我咪有嘢写咯, 係你比料我写的。又特登來看我写啲嘢, 睇咯。

口黑面黑, 由頭黑到落腳, 由外黑到內, 又想趕人走呀? 背痛腰痛未夠痛, 是吗? 想痛到点呀? 

隆波叫你做嘢, 你又不愿做, 又抯人做。抯到我做吗? 都抯吾到啦。个个叫我住耐啲, 黑云, 我无你咁得闲的, 入寺讲人是非, 比说话人听, 原來被人讲, 你受吾到。受吾到仲讲咁多嘢? 

隆波叫你做嘢, 积功德, 有功德就吾会由头黑到落腳, 由外黑到內啦!你咁黑, 印堂發黑啦, 仲吾入寺做多啲。

你识做, 就吾駛隆波叫啦; 就係你吾识做, 隆波就叫你做啦。叫你做都吾识做, 吾愿做, 又抯人做。

去学吓ayye 与爽婆婆啦! 那间屋的那兩个人都识做过你, 吾识广东话的那位泰姊都识做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