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16, 2024

十六觀智之緣攝受智 paccayapariggahañāṇa

 緣攝受智, 是七清淨十六觀智的第二智, 修觀完成名色分別智後, 就要看因緣果報。其實一修觀時, 看因緣果報就要開始了, 只不過, 在緣攝受智階段, 心智要較多地看因緣果報的, 因為定力與智慧增強了, 能觀名色轉起因緣更深入, 此時也不會如普通人般有事就一味怪別人, 而會向內觀察受想之間的互動影响。

另外, 在這階段的觀察名色或五蘊, 由於已經過名色分別智, 故能更微細地看身起動與心念的因果關係, 例如身起動作, 之前, 心有起作意, 若沒觀到作意的起動, 會觀到心意起, 接著才有動作出現, 這過程中, 並沒有任何的主宰或人為之因, 全是法界在運轉。

七清淨的記載是在中部傳車經, 但十六觀智的部份說法, 巴利三藏是沒有的, 而是出自覺音的清淨道論, 換句話說, 十六觀智的說法非佛陀所說的, 而是覺音所創。

緬甸重論藏, 崇敬清淨道論, 但蘭卡與泰國上座部對此並不很著重, 泰國林派更對此及所有文字持保留態度, 修過了, 這些文字就是識食; 未修過而看這些文字, 吸引心鑽研, 就是襌修毒藥。

一個現象的出現, 在佛教, 不會無因無緣的,  依清淨道論, 五蘊出生, 因為無明愛取業而出生, 生為人類必有善業, 但亦帶無明等三法, 這三法是親依止緣。另外食物是主要的條件, 因此五蘊的出生是依四因一主緣。當然是否順利出生也有其他的助緣如母親身體狀況及醫院設備之類的等等緣, 而緣即是條件, 可以非常的多。看名色的因緣果報不是等到有什麼使心感到苦的事發生時才看, 而是在修觀期, 一旦分別了色法與名法或五蘊後, 就要時刻觀察色法與名法的出現是由於什麼因緣引起的, 拆解到最基本的法來觀。

緣攝受智的修習主要是拿來證集諦的, 依清淨道論, 能斷十六種疑惑, 也能斷疑師等八種疑惑及鎮伏六十二種惡見。

泰國系林派並不著重這些, 而是直接觀名色現象發生的原因, 現象已是果報, 一是如理思維原因, 一是果報起, 直接觀原因。

例如當下的身的某部份痛生起, 直接觀察此痛生起的名色法的原因, 是因為四大不調或受心法之中的那一法導致? 若然在反思現象時, 會用上如理思維, 即因果鏈來推測原因。

例如有段時間行襌時又誦佛隨念, 但感到心臟痛, 當下觀不到原因, 襌師提議思維, 用如理思維來推測, 找到原因後, 作出改變, 就無再發生心痛現象。

在訓練期, 除了日常生活的事件的因果關係, 主要是觀察色身與名身的互動所引發的現象的因緣果報。這部份系統的訓練, 緬甸馬哈希係是比較全面的, 緬甸葛印卡的內觀亦是較全面的, 泰系林派要找對襌師, 才會有比較系統的訓練。

走對路, 即起正見,=法住智=如實智=度疑清淨。

走錯路, 會起邪見, 疑師在所難免, 疑法有可能導致離開佛教, 轉往他教, 輪迴無可避免。

順利過渡的話, 就到無常苦無我的思惟智, 五取蘊會在此階段起, 五取蘊起後, 應知五取蘊是苦, 才有因緣至滅的。

泰國系林派的僧眾並不很認識十六觀智, 但有個經驗是他們看重的: 腳自己行路。其實也不獨腳自己行路啦, 身體也會自己去行動, 這才是無我現象, 五蘊無法自主操控, 想去A地, 腳自己行去B地, 不想做A做, 身體自己去做B做, 會以為腦出了問題的, 但其實內觀不斷修習當下當下的觀名色法, 熱力可能影响到腦部某些區域, 出現腦神經科學裡的自動症, 例子是起意想左手開門, 但右手把門關了。內觀的情況有類似自動症, 還能靠內觀越過去的, 此時需要對三寶起信心, 否則就是找醫生。

五取蘊起後, 才會在某段時間引起對名色或這五蘊的驚懼, 部份人對此很難越過, 還是要有決意及最好遇三四果襌師, 未必是出家眾, 三果在家人也可以的, 例如當年的緬甸Dipa Ma, 她引領很多人證初果的。

在緣攝受智階段, 還是非常安全的, 只是觀察名色現象的因緣業報。



星期六, 12月 14, 2024

大草地襌坐

 


不再怕自己摸黑行山, 就柳暗花明見到個有大草地的公園, 地又大, 晨早又好少人, 整個草地就我一個在坐, 多舒服啊。

昨日溫度是有點冷啦, 十三度, 又大風, 雖然不是坐得很好, 但證明那個怕黑是過了啦, 自己一個人處在無人的山路上, 無驚, 附近亦無師父在, 就是完全自己一個人處在黑夜中, 這感覺也太美好了。當然, 若然有怕, 就call大師父們啦。他們的確無時空限制啊。自己也有護法啦。

當年在鹿頸, 有街燈下, 阿贊在村子的, 我繞村子行幾個圈, 前後無人, 心都是有點慌的, 只是不去亂想啦。


行四十五分鐘的山路, 就到了另一個區的公園, 有大草地。


我就只舖垃圾袋在地下吧了, 輕裝而行。那些年跟阿贊炳去行幾日幾夜的山, 就帶睡袋及水吧了, 都無帶其他嘢的, 咁我現在只不過爬個山去另一區的公園咁大把, 就無帶乜嘢啦。

吾駛一定要去乜寺院的佛堂啦, 佛堂坐得幾舒服都無用, 有時間限制的, 一陣寺院無居士在, 又要在門外等, 一陣臨食飯又要去幫手, 係, 幫手拿飯菜來來去去都有輕安, 都好舒服, 但有鬼用咩? 吾係要這些, 這些我在家誦經都有啦, 程度不同吧了。

這邊有個大草地, 實在太好了, 爬四十五分鐘山吧了。

四五時誦經, 誦完經去行山, 然後在大草地坐一小時, 回去。

持八戒, 然後工作, 如此也很好。

今天布薩日, 我也誦律藏吧。請回來的五本律藏, 都要開始看看啦, 誦律藏。居士中, 都無乜人會誦律藏。


誦附隨, 誦到25頁。

香港的居士, 都無乜人會keep 住巴利原典的律藏吧? 

那個書夾是有證嚴上人的頭像的, 也keep 了十多年, 一直其實無乜用過。現在拿來夾律藏附隨, 也很好。


午餐後, 又去行山, 今次行快了, 半小時即到了大草地的公園, 但很多人, 行了一圈, 轉回山上。

我選了半路的一塊大石頭, 四面都是樹的, 諗住無咁凍, 點知一雙盤, 感到腳抽筋的, 那放鬆身體啦, 已在用心念做例行的法供養了, 但又好像難集中精神的, 於是諗係咪這處不適合我襌坐呢? 即起身, 腳的抽筋即停了。

這處若不適合, 那去邊度坐呢? 一路向上都無乜地方適合襌坐的, 一係就已有人佔據的。有處我都幾鐘意, 但條路好斜, 又不是很想行該段路。於是行另一邊, 原來行大約百幾米, 有個亭的, 比大石處開陽好多, 於是在此襌坐。

這處無人, 正好我襌坐, 雖然有點大風, 但入到襌就不感到冷的啦, 是坐完才感到冷。
今日坐得吾錯的。
不知何因那大石處不適合坐呢? 大概開陽的地方會較適合我吧, 有護法的指引。







觀刹那定 khaṇikasamādhi

 khaṇika 此詞的詞性是形容詞, 意思有: 刹那的、暫時的、可改變的。此詞亦是衍生詞, 由名詞khaṇa 加構成形容詞的尾綴 ika而成。khaṇa的意思是刹那, 瞬間。

此詞在小部的無礙解道有對格的形式及與samodhānā配置而構成形容詞复合詞。

故在經藏的後期時代, 小部的無礙解道有對格形式及一個复合詞形式, 並沒有與samādhi 結合成刹那定。

論藏時代, 七部論書都沒有刹那定, 更莫說觀刹那定了。巴利七部論書也沒有, 那此觀念又是何時出現呢? 最早就到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了, 那已是距佛滅千年了。

在佛陀時代的須深經, 有乾觀者, 該經要說明的是解脫無須深定, 只是指無須要無色界定, 而非無須要欲界四層襌的正定, 因此在佛陀時代, 並沒有任何聖者是沒有四層襌的, 包括在家居士, 多多少少就是有些定根定力的, 如須達多(給孤獨長者), 他第一次去見佛陀時, 就是在半夜零晨時份, 經過黑暗暗的樹林, 又經過墓地, 使他的心起畏懼, 但他並沒有退步, 這樣的定力, 無須深定, 而是一種淺定力吧了。南傳佛教要求的定力也是如此吧了, 在面對危難時, 有定力而不跋腿即跑。

七歲的維沙卡也能靠很淺的定力而證得初果, 在佛陀的教導中, 普通居士只需要有淺定及基本定力即可修觀而達到第一階段的。

過了千年的覺音時代, 大概出現一種觀念, 認為證果無須有四襌八定吧, 於是那個戒定慧的公式就被打破, 故覺音創立"觀刹那定", 就是純觀也是有定的, 一刹那一刹那的持續專注在名色現象的無常苦無我, 如此的定力, 給個名謂"觀刹那定"。

但在佛陀時代, 戒定慧的次第修行, 有定才起智慧的, 無定則無慧, 有深定也未必有慧, 故佛陀把初二三四襌設為修觀基礎的正定。

根據《清淨道論》的說法,不具備正定者而想直接修觀及已證得欲界襌那或已證八定, 但卻想先修觀色法的分別,皆必須先簡略或詳盡,或簡略與詳盡地修四界分別觀。而四界分別觀能達到近行定。

經藏並沒有"近行定"這名相的, 而四界分別觀是作為觀襌來修, 非止襌的。所以佛陀並沒有教達到近行定或刹那定的, 佛陀的正定就是初襌二襌三襌四襌, 而這欲界四層襌亦非如後期般的難修, 根本就是身心放鬆及有走過路的襌師指導即很容易到達的。

總之觀剎那定, 首先非佛說, 是覺音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