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7, 2024

薩度薩度薩度 sādhu sādhu sādhu

 Sādhu 在詞類分類上, 是屬不變格詞。在三藏的出現率是1155次。

此詞在句子中, 有出現三次,  兩次及一次。出現三次的結构是相同的, 如"sādhu sādhu 某某, sādhu 某某做了什麼事。"這個結構通常都是由世尊對各類人士如比丘, 舍利弗等人說的, 如長部合誦經:

bhagavā uṭṭhahitvā āyasmantaṃ sāriputtaṃ āmantesi – ‘sādhu sādhu, sāriputta, sādhu kho tvaṃ, sāriputta, bhikkhūnaṃ saṅgītipariyāyaṃ abhāsī’ti. 

世尊起立後, 呼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 薩度薩度, 舍利弗, 薩度, 你說了比丘們合誦的理由。"

中部有五篇經, 世尊分別對比丘們、尊者阿難, 國王及舍利弗說, 讚賞各人說法與聞法。
如: Sādhu sādhu, mahārāja, Sādhu kho te etaṃ, mahārāja, evaṃ hoti, sādhu ca pana te etaṃ arahataṃ sutaṃ. 摩偷羅經

相應部有九篇經, 也全是世尊對不同人的讚賞, 所讚之事也是說法與聞法。

但到了增支部, 有六篇經, 此部開始把只有世尊用三次薩度的傳統, 在一篇經裡轉為舍利弗讚賞沙彌提, 第九集獅吼品沙彌提經。亦不同前三部般, 讚賞說法或聞法, 而是舍利弗讚的是沙彌提的回答。

小部十五篇經都沒有這結構。

二次的sādhu 的句子大量存在, 共71經有此結構, 都是"薩度薩度某某"。但長部沒有這結構, 長部有出現三次與單次的。

單次出現的sādhu 部份不是作副詞用法, 有形容詞用法或作為補語的, 用法較廣泛。

三次薩度在相應部、中部與長部中, 都是由世尊來說的, 連續說三次的詞語, 就這個sādhu, 也在千字出現率有過千次啊, 是個重要的詞語。

這個結構並非巴利聖典獨有, 希伯來文聖經中的先知書已出現, 但只出現一次,  "聖哉!聖哉!聖哉!" (希伯來文Qādos) 由天使讚美耶神的。

佛陀把不變格詞的薩度用在說法者與聽法者處, 也是用三次。在希伯來文, 連說三次是代表最高級, 另外由天使來向神讚賞, 不是普通人說; 在巴利聖典佛經, 有點不同, 句子結構中, 這薩度並非連續出現, 連續兩次後, 斷開, 稱呼人名, 再來一次, 也稱呼人名, 人名出現兩次, 表明薩度的對象也是重要的, 薩度的原因是說法或聞法。佛陀的老師是法Dhamma, 對佛陀來說, 說法者與聞法者都是值得讚賞與恭敬的, 而讚賞及恭敬的詞語性質是不變格詞, 那在背誦時代, 肯定不會說錯或背錯的, 不像變格詞隨時間推移, 而變了格使意思不同了。

增支部是五部經中, 內容較相應部及中部為後的, 其中一篇經, 說三次薩度的人從覺者世尊轉為聖者阿羅漢, 所讚賞的事情不再限於說法與聞法, 而是擴大為問答。這倒跟現代聽到或看見問答而給與讚賞薩度, 是相似的, 就是善的範疇擴大了。這篇經是在第幾次結集才插入去的呢? 早期經典都不敢把世尊說的, 轉為其他人來說, 是到了這篇經才改了。

用佛陀之口來讚賞及恭敬法, 使Dhamma被抬高了, 法是最高的。但對普通人來說, 佛陀是最重要的, 由他來介紹正法, 所以阿羅漢的結集把三寶之首歸給佛陀, 佛法僧。

二次薩度有聖者薩度另一聖者, 如中部的牛角林大經, 亦有在家人薩度異教徒的尼乾子拿達子, 亦有佛陀薩度比丘們的, 二次薩度就是很多謝某某的意思。




星期日, 4月 07, 2024

襌修經驗部份或整個身體消失

 在坐襌時, 感覺身體部份或整體消失, 是不少襌修者會經驗的。

身體消失的感覺, 是身識不起或是身受所起的幻覺現象或是其他? 正定的初二三四襌有沒有身體? 

正定的初二三襌裡, 佛陀對這三階段的公式定義是明確的:

初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希望與欲疏離、與不善法疏離, 有尋求、偵察目標, 分離生起, 獲得喜樂, 住在初襌。

心喜身樂, 有尋有𧙈,  這是初襌的定義。那麼沒有身體也就沒有感覺到身樂, 非佛教初襌。

二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 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du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偵察目標, 平伏內心獲得清淨, 心安住一境, 沒有尋求沒有偵察目標, 有由定而生的喜與快樂, 進入並住在二襌。

仍然有身樂在的, 二襌與初襌的不同,  此襌最有利的是斷了妄念, 沒有念頭。由於仍有身樂, 不可能沒有身體的。

三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pītiyā ca virāgā upekkhako ca viharāmi sato ca sampajāno sukhañca kāyena paṭisaṃvedemi, yaṃ taṃ ariyā ācikkhanti –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ta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經驗捨離喜後, 保持捨心(平靜心), 有念有覺知, 體驗快樂遍滿身體內外, 有捨具念、安住在樂中的三襌。

講明體驗快樂遍滿全身的, 沒有身體, 那能經驗快樂遍身呢? 

初二三襌肯定是感覺到身體在襌坐的, 能感覺到身體住在樂中的。

四襌是否感覺到身體在襌坐或在呢? 要看專一的程度,  有些人只是沒有感覺到身觸, 有些人只是沒聽到外界聲音, 有些人沒感到呼吸、沒感到心跳、 就是沒有感覺到, 從少項到多項。

識viññāṇa , 功能是分別悉知。身識,  與身體有關的識,  法集注釋說生起身識有四個條件:

Asambhinnattā kāyassa, 身體的純粹, 就是純身體的, 不混雜其他。

āpāthagatattā phoṭṭhabbānaṃ, 諸接觸範圍。

pathavisannissitaṃ, 基於地, 此處的地是四界地水火風的地, 皮膚有軟硬度, 屬於地。

manasikārahetukaṃ  關聯作意

感覺不到身體或身體消失, 不等同身體事實不存在, 只是覺知不到。等於很多襌修者覺知不到呼吸不等同呼吸不存在, 只不過呼吸非常微細, 覺知不到吧了。覺知不到身體, 首先障入初二三四襌, 其次障觀智。

眼識是分別形狀與顏色; 身識分別什麼呢? 肢體位置、觸覺、軟硬度(或壓覺)。

感覺身體消失即是感覺觸覺消失, 通常出現在近行定中, 有人會以為證得無我anatta, 但由於這現象多在近行定引發, 並非在觀智道上引起, 所以是由修定引起的幻覺, 而非修觀引起的無我現象。

不過一切現象都是無我的。

又有人說感覺身體消失因為身識沒有生起。身識只分別肢體位置, 觸覺與壓覺, 身識不可能部分身體有, 部分身體無的; 身體感覺的現起與消失並非由身識來識別, 而是名法與識的作用。感覺就可以分割, 身體部份或整個消失, 實況身體並沒有消失啊, 只不過感覺不到, 所以是受蘊與識蘊引起的幻象, 多在近行定出現。近行定是不穩定的狀態, 很多幻覺就在此狀態出現。 

近論藏時代才出現的安止定apanasamādhi, 有人說安止定的心路過程是純意門心路過程, 所以安止定沒有身識生起。經藏對初二三襌的定義首先就破了沒有身體身識這事, 其次, 純意門心路過程不經五門生起, 只經有分心生起, 在意門時有分也只波動幾下, 心路過程生不起, 談什麼入襌定呢? 沒有五門參與的純意門心路過程根本談不上入安止定。

有根門及其隨起的心路過程的意門心路過程, 倒是與經藏的識依名色相應, 識不能獨立存在的, 依名色而存在, 所以意門心路過程其實是組合式運作, 有根門參與, 入安止定才較符合經藏論朮。

修習內觀者都知道當覺知所緣, 力不夠時, 覺知不到所緣, 試去覺知1cm X 1cm的頭皮範圍, 完全覺知不到, 頭皮消失嗎? 只是覺知力不夠; 對身體的存在感到消失, 原因一是覺知力差, 整個或部份身體感覺不到, 二是心力太強太專注, 致使感覺不到身體, 身體像消失了; 三是心路過程中對根門的心路被干擾, 組合式運作被打亂。

感覺身體消失, 這情況多發生在修定(未入襌定)過程中, 動一動身體, 即能感覺到身體再次出現, 或者出定後再次感覺身體的存在。前者是關聯作意使身識生起, 後者是退出近行定, 開眼破幻覺。這個身體或觸覺消失, 是修定幻覺之一, 是無常無我的。生起只代表專注力夠, 心力夠, 如此而已。

感覺身體消失, 在神經科學裡, 有些人是腦傷後, 傷及神經系統, 有些是血管病變。感覺消失可能只是發生在末端肢體或身體特定區域,半側身體,或全身都失去感覺。

襌修在近行定發生對感覺身體消失, 與腦病變或血管病變當然沒關係, 這個現象對於達到初二三四襌亦沒必要; 對於觀智亦沒進益, 對於滅煩惱, 它本身就引來煩惱, 所以這樣的現象, 只是受無常苦無我的一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