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5, 2022

喜馬拉雅山的上座部雪山派

 印度的部派佛教與中國佛教都是亂七八糟。現代居然出現為上座部雪山派, 好像要跟現時南傳佛教分開的。僧團對法的不同理解, 從中部的牛角經即見。初果的阿難認為多聞、受持與博學、讀誦、思維法, 對法有正見, 然後以優美的詞句有條理的解釋, 使人根除不善的習性, 這就是比丘的亮點。

離婆多尊者認為喜歡獨處修止觀是比丘的亮點。

阿那律陀尊者認為有天眼能觀千個世間是比丘的亮點。

大迦葉尊者認為修習頭陀支、獨來獨往, 精進而具有戒定慧解脫與解脫之見是比丘的亮點。

大目犍連尊者認為兩個比丘對法, 互相提問及解答, 是比丘的亮點。

舍利弗認為比丘能作心的主人, 想怎樣就能隨意而安住在各種正受中, 是比丘的亮點。

佛陀對不同尊者對法的理解都贊同的, 都是善說的。佛滅時, 很多阿羅漢在世, 各傳各善說。

到佛滅百年後, 對法與律的見解出現更不能一致, 多數人比較沒法持法与修行。大般涅槃經都講及佛陀要般涅槃了, 有比丘感到不用再受管束了, 佛滅後, 認為戒律可因時地而改變, 肯定有不同意見, 一分為二, 持開放態度的大眾部與保守長老們的上座部就決裂了。即是不愛管束派與嚴持戒律派決裂。在印度的整體佛教被滅前, 僧團一直處在分裂中。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決裂後, 大眾部人多口雜又戒律鬆散, 不愛管束, 分裂再分裂。

在佛滅二百年左右, 就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看不下去這一直分裂又亂七八糟的, 就請國師目犍連子帝須來處理, 凡非持上座部分別說觀點的, 勒令還俗。因此阿育王時代, 上座部就是持分別說的, 傳到鍚蘭的上座部被稱為鍚蘭分別說部。

而現在巴利聖典的傳承正是依鍚蘭分別說部。

雪山派亦是上座部的, 不過是佛滅三百年後, 上座部分裂而出雪山派與說一切有部。這個分裂亦各有各說, 一說上座部就是雪山派, 一說是上座部分出雪山派, 反正雪山派就是從在印度大陸上的上座部分出來的。這個派別是阿難的傳承, 但是這支僧團在佛滅後, 名聲不太好, 因此他們的影响就很少, 人數亦少, 在北犍陀羅一帶活動。被稱為雪山派, 並非因為地理位置處在喜馬拉雅山脉的冰線, 不是, 是北犍陀羅一帶的氣候較為寒冷, 人少, 及据佛光大辞典記載, 因"賢聖漸少, 宗風微弱, 如風雪之寂寞", 即是好快溶到消失的。其實此派最後都消失了的。

這個雪山派受到大眾部的學說影响, 所以根據異部宗輪論記載, 此部認為阿羅漢亦有無知, 有佛國....人數少又少聖賢, 快溶化的一個部。這派是阿難的一支, 阿難是在同期各大尊者中, 他是最後才證阿羅漢的, 但他比其他尊者年輕, 在世時間長, 有比較多的弟子, 但是弟子一多就亂七八糟, 這支僧團的戒律荒廢, 所以名聲不太好, 加入的人少, 修行差就少聖賢。

巴利聖典是由分別說部持有的, 由阿育王將印度本土的上座部分別說通過摩晒陀僧團傳到鍚蘭。印度的僧團一再分裂時, 在鍚蘭的分別說部大寺派完完整整, 到西元前一世紀建起無畏山寺後, 兩派互相爭執, 爭到公元十二世紀, 由當時的國王勒令無畏山寺派的出家眾還俗, 大寺派被認定為佛教正統。

星期四, 1月 20, 2022

五蘊與五取蘊之分別

 相應部的第三集蘊相應自島品的蘊經有這樣一段:

Pañca khandhe pañcupādānakkhandhe ca. 五蘊及五取蘊

Katame pañcakkhandhā? 什麼是五蘊?

rūpaṃ vedanā saññā saṅkhārā viññāṇaṃ 色受想行識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aṃ 未來、過去、現在

ajjhattaṃ vā bahiddhā vā 內或外

oḷārikaṃ vā sukhumaṃ vā 粗或幼細

hīnaṃ vā paṇītaṃ vā 劣或勝

yaṃ dūre santike vā, 遠或近

ayaṃ vuccati rūpakkhandho.這是五蘊

Katame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什麼是五取蘊?

rūpaṃ vedanā saññā saṅkhārā viññāṇaṃ色受想行識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aṃ…pe… yaṃ dūre santike vā 未來、過去、現在...遠或近

sāsavaṃ upādāniyaṃ伴隨煩惱執取

注釋對sāsavaṃ=āsavānaṃ ārammaṇabhāvena paccayabhūtaṃ 諸煩惱通過所緣而緣生。

upādāniyaṃ=upādānānaṃ paccayabhūtaṃ 執取緣生。

中部的象跡喻大經中有這一段:

Katamo rūpupādānakkhandho? 什麼是色取蘊?

Cattāri ca mahābhūtāni, catunnañca mahābhūtānaṃ upādāya rūpaṃ. 四大種及四大種執取色。

此经大量編幅说及色取蘊, 少數幾句說及受想行識取蘊。

阿姜曼有段描朮是取蘊現象, 其心活躍不已, 他在早期的日子裡, 不能調和心時, 觀腳部時, 腳鑽入地下, 一會又跳到空中去, 心快樂, 他就苦。其正念趕不上心的速度, 無法駕馭其心。他也打仗失敗很多次, 問其師, 其師無他的經驗, 所以迫使他自己來。

非常多人的定與觀都修不到一個高度, 又遇不到師, 不去見賢聖者, 五取蘊現象生不起, 停在觀五蘊的煩惱來去。在觀各種煩惱時, 太快把煩惱止熄了, 而沒去觀察煩惱, 因此也難去到五取蘊。

五蘊的煩惱是由接触而起的, 通過各種方法即可止息。

而五取蘊是由內觀所緣、業与當前的緣而起的, 五取蘊起, 就會經歷怖畏現起智、厭離隨觀智、行捨智, 至到觀與所緣同時熄滅的。這是五蘊的煩惱所不會達到的。

經文長細地講及色取蘊, 這對襌師來說, 襌修者有色取蘊現象, 比較容易處理; 而襌修者若對佛法僧有高度信心, 與襌師配合而修, 能夠到達熄滅時。

襌修不要過於自信, 也莫把經典文字當修證。經典文字, 眼看色就看過去的啦, 修證是打仗的, 在家人遇上五取蘊现象, 必須要找到三四果聖僧, 才比較容易渡過。

五蘊與五取蘊在經藏與律藏的出現次數

五蘊Pañcakkhandha與五取蘊Pañcupādānakkhandha: 色受想行識是五蘊; 執取色受想行識是五取蘊, 後者是有漏執取。五蘊人人有, 人的構成就是五蘊; 五取蘊就要去見聖人賢人學聖法, 都未必有的, 還要看善福緣戒定念勤慧有幾多。

五蘊與五取蘊在巴利經藏與律藏裡的情況有別, 五蘊Pañcakkhandha的相關變格只出現在長部等誦經一次相應部的蘊相應的蘊經四次小部的長老偈第一二十中, 共有四位長老提及, 長老尼偈第五集有位長老尼提及, 另外是無礙解道的大品有七次及慧品有四十二次 律藏沒這詞。故經藏共提及六十次。

五取蘊Pañcupādānakkhandha的相關變格有長部:等誦經, 十上經, 大念處經,共提及五次; 中部: 象跡喻大經有明小經,滿月大經,六淨經,諦分別經,大六經;共三十一次; 相應部的蘊相應:重擔經, 觀察經取轉經應食雅瑪迦經繩索經及具戒經, 其他相應有六次提及, 共出現四十七次 ; 增支部在第四集出現一次; 小部小誦的童子問; 小義譯; 無礙解道, 蘭卡版小部十五部經共出現九次; 律藏大品有出現一次, 經律藏共出現八十九次。

換句話說, 五蘊這詞在經藏與論藏都有出現, 律藏沒這名相; 而五取蘊在三藏中都有出現, 並且出現率多過五蘊很多。這裡還未計五取蘊分開的情況, 五蘊並沒有分開兩詞的句子, 而蘊亦有插入其他詞語的, 但五取蘊則有分開二詞或三詞的情況, 取蘊並沒插入其他詞語, 因此取蘊此詞是獨立無異的。上面沒有計算五取蘊分開的情況。

五蘊與五取蘊在巴利語及分類上的分別

Pañcakkhandha由數詞的五+名詞的聚集或蘊khandha組成複合詞。

Pañcupādānakkhandha, 由三個詞組成複合詞, 數詞的五+名詞的取+名詞的聚集或蘊。那個取upādāna放在中間, 而非放在前或後。五蘊與五取蘊之定義的分別在五取蘊的有漏執取sāsava upādāniya(相應部蘊經) sāsava=sa+āsava, sa=saha伴隨+(煩惱), 伴隨煩惱或與煩惱相關的, 形容詞; upādāniya upādāna+形成形容詞的尾綴iya, 與執取相關的, 也是形容詞。 此兩詞修飾五取蘊。

五蘊本身並沒有伴隨煩惱或執取的, 是由於接觸內外, 無明起思生貪瞋癡等才引起煩惱的, 除了無知於四諦外, 是帶有動機而接觸內外, 動機不善引生煩惱, 起思即帶有善惡業及遇緣起現像。五取蘊本身就是帶有煩惱與執取的, 本身是業報, 由內觀引起的。不修止觀不會引發; 修止觀才會引發。遇聖賢者或會引發; 不見聖賢不會引發。

五取蘊屬於法念處, 而五蘊則分在身念處受念處與心念處中。法念處的隨觀不是只觀善法, 起始已是五蓋, 然後就是五取蘊。

五蘊的煩惱發生在內根對外境的接觸處, 而五取蘊的發生就是名色, 內根在內境而起的, 所以法念處觀五取蘊後, 就到六根, 從粗到微細, 層層深入的。

佛陀既觀五蘊及五取蘊的無常苦無我, 而滅的是五取蘊, 滅五取蘊時, 五蘊是在的。到般涅槃時, 才五蘊火化。所以在般涅槃前, 不是五蘊滅, 而是五取蘊滅。無可能經歷五蘊集滅的, 經歷的是五蘊在而五取蘊滅。

經文是有描述五取蘊的。中部的象跡喻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