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乘菩薩教將小乘冠在說一切有部頭上, 有部僧團滅亡, 大乘竊有部義理為己理, 後將小乘稱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認為大乘經典出處成疑, 大乘非佛教。
2. 大乘菩薩教繼承說一切有部的教理, 將佛陀以神格看代, 說佛陀是一切智成就, 無所不能, 般涅槃後仍回轉人間繼續渡眾生。
南傳佛教將佛陀以人格看代, 佛陀是從人而修成阿羅漢, 般涅槃而不會再轉回人間。
3. 大乘菩薩教的佛陀是救濟佛, 並有十方無量的佛菩薩。
南傳佛教的佛陀是誰的證悟因緣成熟就去渡誰, 只說過去有六佛, 往後只有彌勒佛。
4. 大乘菩薩教以佛傳文學為經典, 並根據文學創作來修菩薩法, 例如六波羅密。
南傳佛教以佛滅三個月的第一次結集流傳下來的巴利聖典為修行指引, 主要修三十七助道解脫法。
5. 大乘菩薩教傳來中國後, 愚公愚婦教, 求神拜佛求保佑, 為死人服務, 未有災難求保佑, 有了災難求熄災, 拜懺消業障, 布施積陰德, 買賣骨灰龕, 建大寺, 起大廟, 念佛上西天, 往生念佛八小時, 買動物作放生求長壽。
南傳佛教過了千年才傳來中國, 求神拜佛求保佑非佛教, 為死人服務非佛教, 拜懺不能消業障, 買賣骨灰龕非佛教, 釋迦佛沒教人念彌陀佛上西天, 沒教人買動物放生求長壽。釋迦佛陀教人解脫道, 而非輪迴道, 教人修八正道, 而非拜懺道, 教人修四念處, 而非念咒語。
6. 大乘菩薩教依仗祂力救度。
南傳佛教依靠自己救渡, 不依神力及菩薩力或佛力。
7. 大乘菩薩教, 八宗奉龍樹為師, 龍樹裸體自封為一切智, 自以為是佛, 荒誕不經的, 卻是大乘菩薩教祖師。
南傳佛教各派皆以釋迦佛、佛所說法及四雙八輩聖弟子為師, 所以又名為長老說。
8. 大乘菩薩教, 隋煬帝受菩薩戒, 弒父淫妃, 奴役人民, 為智顗開創天台宗, 智顗為其受菩薩戒, 開創了中國菩薩教一邊做壞事, 一邊做法事消業障的先河。
南傳佛教不授菩薩戒, 也沒有這頭做壞事, 那頭做法事消業障的觀念, 做了壞事就要受報; 做了善事亦要受報, 善事無法蓋惡事, 善惡遇緣即起。
9. 大乘菩薩教在印度被滅, 在斯里蘭卡被認為是邪法, 被滅, 在泰國被滅, 在緬甸被滅, 在印尼只剩婆羅浮圖的世界遺址, 少量的大乘僧團在, 在中國亦衰竭不振。
南傳佛教傳往斯里蘭卡, 泰國, 緬甸, 印尼, 在印尼的佛教課程及佛教史依巴利聖典所記, 官方場合以南傳佛教僧團為佛教代表, 亦傳往以色列, 現代西方亦有西方人建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團。
10. 大乘菩薩教萬法唯識。
南傳佛教一切法無常, 苦, 無我, 萬法因緣生因緣滅。
11. 大乘菩薩教開出八識或九識或如來藏。
南傳佛教只說六識。
12. 大乘菩薩教, 在中國有菩薩創作老子化胡經, 此經從晉朝流傳到元朝, 在唐朝更被認為是事實; 另外心經有可能是玄奘偽造。創作文學作佛經, 從印度傳到中國, 中國是偽佛經最多之國, 多得菩薩不少。
南傳佛教巴利三藏的集合由當代的賢聖僧團審定。第一次結集大約五百阿羅漢, 第二次結集是當代的聖賢僧團, 第三次結集由阿育王主持, 第四次結集由斯里蘭卡大寺派賢聖僧團結集, 此後緬甸、泰國各有結集, 緬甸結集邀請當代南傳國家的賢聖僧團結集, 泰國的結集由政府與皇室主持。
13. 大乘的食素, 是由梁武帝下禁令的結果, 亦與耆那教義及婆羅門教義密切關聯
南傳佛教遵行釋迦佛陀要與耆那教及婆羅門教驅別, 食三淨肉。
14. 大乘菩薩教聽梁武帝的食素, 也不聽佛陀的食三淨肉, 復活及提倡提婆達多法。
南傳佛教食三淨肉, 拒絶落地獄的提婆達多禁制食魚肉戒。
15. 大乘菩薩教, 人人是菩薩, 善人是菩薩, 壞人也是菩薩, 謗無因果, 反正人人是菩薩, 將來必成佛, 落地獄有地藏王超度。
南傳佛教善人是善人, 做善事的稱為善人, 惡人是惡人, 做惡事的稱為惡人, 或愚人, 惡人不戒惡,不能證覺, 只有善人才能證覺, 也沒超度這回事, 但有回逈功德。
16. 大乘菩薩教, 總愛說小乘人自了漢, 可這些菩薩卻忘恩負義, 最初是誰去傳法呢? 是阿羅漢, 並非菩薩, 大乘菩薩要到佛滅後二三百年才出現。大乘菩薩出, 印度佛教走向衰敗。那裡多大乘菩薩, 那裡走向衰敗。
南傳佛教, 釋迦佛陀叫阿羅漢不要兩人一起, 要單獨去不同的地方傳法。今天的南傳佛教國家, 百分之九十的民眾是佛教徒, 大乘佛教的國家有幾人是佛教徒? 大乘才是自了漢, 無力渡人亦無力渡己, 都在求幻想的佛菩薩打救。
17. 大乘菩薩教, 看不起阿羅漢, 認為是自了漢, 菩薩要度眾生, 但無眾生可渡, 菩薩自度不了也渡不了眾生, 就愛說妄語, 創作文學自我安慰。
南傳佛教, 佛陀是阿羅漢, 佛陀看不起菩薩啦, 佛的九號或十號中, 沒有菩薩, 但有阿羅漢, 佛陀是自了漢, 自渡後, 教人成四雙八輩聖者, 皆自了。
18. 大乘菩薩教, 菩薩不能自了, 又教人不要自了, 結果無人得了, 世世輪迴六道, 是害人而非救人。
南傳佛教, 佛陀自了, 教人自了, 了結輪迴, 誰跟著修的, 就可自了, 也可教人自了, 不用世世常行菩薩輪迴道。
19. 大乘菩薩教創出維摩詰經, 說阿羅漢蕉芽敗種, 中國菩薩教是越修越衰落, 駡聖者, 看不起聖者, 中國菩薩教不衰落才奇啊。
南傳佛教, 佛陀讚嘆四雙八輩聖弟子, 巴利經裡並沒有維摩詰居士的, 這是後世菩薩的創作人物, 故修南傳佛教的, 並沒誰認識這創作小說人物, 是佛學研究者才知道。
20. 大乘菩薩教, 將上座部分裂出的正量部西方師所創作的阿彌陀佛當寶, 以為真有個西方極樂佛國, 修了千年, 大概修到中東去, 阿彌陀佛原來是波斯太陽神信仰。
南傳佛教從不教人愚癡無明啦, 佛陀教人誰說是佛法, 聽者要對照經藏與律藏, 原始佛經沒有阿彌陀佛, 只說有阿羅漢就有極樂世界。
21. 大乘菩薩教說有中陰身。
南傳佛教沒說有中陰身, 死亡意識生起, 就是再生意識, 中間沒有中陰身。
22. 大乘菩薩教的創作文學主要是譯自梵文及西域文。
南傳佛教的經典是巴利語, 佛陀說的是摩竭陀語, 巴利語是摩竭陀語之一種, 佛陀亦反對用梵語。
23. 大乘菩薩教有雜崩冷的戒律, 四分律, 十誦律, 摩訶僧伽律, 菩薩戒, 僧俗都全當小小戒, 可捨, 食三餐, 收利是, 叫人捐錢消業障。
南傳佛教嚴守過午不食戒, 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及由大寺派制定的75學處。
24. 大乘菩薩教, 常恐嚇人, 謗佛又話落地獄, 謗經又話落地獄, 謗僧又話落地獄, 動輒就是落地獄, 禁人看戒律。
佛陀在法句經明確說非穿了袈裟就是僧人, 僧人稱為僧人是四雙八輩人士才稱為僧人, 普通僧眾沒精進修行, 就不會得到尊重的, 南傳佛教鼓勵人看戒律, 以護持出家眾及遠離邪僧惡人。
25. 大乘菩薩教, 邪法一大堆, 故一直在被滅, 故一直在末法的, 修習大乘菩薩教的就是末法眾生。
南傳佛教只要有阿羅漢及四雙八輩聖弟子, 依然是正法時。
26. 大乘菩薩教, 著重儀式, 認為能通過儀式而得各種功德, 是戒禁取見。
南傳佛教的儀式簡單, 要斷戒禁取見, 疑及我見才能證初果。
27. 修大乘菩薩教的好多人都不求甚解的, 答人問題就只識復印經文, 而不會針對性解除他人的煩惱。
研究南傳佛教的, 對佛陀的說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 不會含糊不清的, 實事求事的解除他人當下的煩惱。
28. 大乘菩薩教宣揚「我擁有無限的生命」「真我」「常﹑樂﹑我﹑淨」「世間即涅槃」「不住涅槃」的思想。
南傳佛教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29. 大乘空宗將一切有為法視為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發展成什麼都空掉了, 才出有宗。
南傳佛教不落有無二邊的偏執,依苦﹑集﹑滅﹑道四諦,有的就說有,無的就說無,見到苦,它就是苦,是存在的,不必把它視成如幻如化,見到滅,就說是苦沒有了,也不必說滅是如幻如化。
30. 大乘空宗, 龍樹在中觀論說: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南傳佛教不如是說, 佛陀說世間是低俗的, 涅槃是高尚的, 從低俗到高尚需要修道, 苦集滅道, 若涅槃與世間無分別, 何需修道呢? 龍樹裸體展現體空, 空想世間與涅槃無分別, 結果成了頑空, 惡取空的, 他想奪皇權, 被射死於宮殿, 這是他的世間與涅槃的無分別。在佛教, 他是愚人一個, 卻受到菩薩眾的尊崇, 以他作祖。難怪歷朝歷代限制大乘發展, 沒有皇權會支持想奪權者。
31. 大乘涅槃經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我者,名為如來……常者,如來法身……樂者,即是涅槃。
南傳佛教明明就說無我, 亦無提及佛性, 更沒說我者即名如來, 亦無如來法身。
32. 大乘唯識, 將六識發展為八識, 分四智。轉識成智, 千百年來, 轉得大乘行者頭暈轉向也未生起智慧。
南傳佛教只說六識, 並說識是無常, 那來常識?
33. 中國人創作大乘起信論, 死抱偽經, 專出附佛外道。
南傳佛教只看巴利經, 其他經都是創作文學小說, 與佛教相違。四雙八士聖弟子輩出, 滅各種煩惱。
34. 大乘菩薩的各種經典是在佛滅四百年後不知從那裡集結而來的, 傳說是龍樹從龍宮帶回來的, 往生咒是龍樹發夢而來的。
南傳佛教的巴利聖典卻從佛滅三個月的第一次結集而來, 由五百阿羅漢以每句皆同意是佛說的認證每一篇經。
35. 大乘菩薩愛說「隨緣消舊業, 不再造新秧」, 意思是今生的惡報都是過去業現起的, 消了不再造新業, 就沒有業了。
佛教並不如是教, 佛陀在巴利經中指出「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業所造成的」, 這見解是耆那教的見解, 佛陀是反對這見解, 在增支部一把鹽經裡, 有這樣的經文:
「一個人作了各種的業, 他會因此而受回各種的報」, 若如是說, 便沒修行這回事。「一個人所受的各種報, 是由於作了各種業所帶來的各種果」, 這樣說便有修行改命運的事, 否則隨緣只消舊業, 是在說命運己在前世定了, 只有消業, 不再造新業。佛陀卻教導隨緣造新業改變未來, 舊業不影響心, 中一枝箭而不中兩枝箭。
36. 大乘菩薩只看大乘的創作文學, 什麼都歸咎於過去的業, 亦因為大智度論的一句 「隨緣消舊業, 不再造新秧」 , 大乘行人就執以為實, 一代一代的傳給僧俗, 以至俗人被騙千年, 到現在依然大把人被騙。
佛陀則在相應部36:21, 每個人今生所受的果有八種原因:
1. 膽汁病
2. 痰病
3. 風病
4. 這三者失調而成病
5. 節氣
6. 自我損傷
7. 別人加害
8. 過去的業
37. 學者已定楞嚴經是中國人的偽造經典, 大乘僧俗還在死抱假貨及賣假經給人
南傳佛教在幾次的結集裡, 凡是偽經即拋棄, 不含糊。
38. 大乘的大悲心, 有證據展示與耆那教義有關聯
釋迦佛陀要與耆那教驅別, 不提出大悲心。大悲心在經與律藏中, 出現率奇少, 總是與四無量心接在一起, 並沒獨立提倡。
大乘=Mahayana=bodhisatta
小乘=khuddhayana=hinayana
南傳佛教=Theravada
hinayana是大乘在印度對小乘的說一切有部的稱呼, 是有看低, 貶低, 劣質的意思。結果大乘整個被回教及婆羅門教滅絶於印度, 而今天的大乘理論卻又竊取了不少說一切有部的義理來發展。大乘傳到中國後, 中國僧俗將小乘套在南傳佛教上, 結果整個中國菩薩教衰落破滅, 太虛大師要救中國菩薩教, 就派人去學巴利佛教。 今天的中國菩薩教徒依然用貶低的心態看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 菩薩教滅亡是可預期的。
Mahayana, 追朔到摩揭陀語mahajina, 原來出自耆那教的經典Ayaranga I.3.4.2.
dukkham logassa janitta vanta logassa samjogam
janti vira maha-janam, parena param janti, navakankhanti jiviyam
知世界之苦,去除世界的束縛,勇者親赴大乘。順序趨赴高處而不欲生
星期二, 10月 25, 2016
在家五戒 - 不偷盜
不偷盜的制戒因緣
有位長者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結夏安居後,無照佛陀的教導拆除草屋去弘法,而是保留草屋,一直住在那裡。點知有一日,他出外後回來,見草屋被人拆除了,於是他又另造一個新草屋,他不喜歡去弘法,就算草屋被人接二連三的拆走,令他好苦惱,他就是不去弘法。他想起以前有個老朋友,是管理皇室木材的,於是他假傳國王答應給他木材為由,拿走了一些防洪用的木料。當時的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知道後好嬲,警告檀尼迦陶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的人犯死罪!」佛陀知道後,制定不與取戒。
‘‘Yo pana bhikkhu gāmā vā araññā vā adinnaṃ theyyasaṅkhātaṃ ādiyeyya, yathārūpe adinnādāne rājāno coraṃ gahetvā haneyyuṃ vā bandheyyuṃ vā pabbājeyyuṃ vā – ‘corosi bālosi mūḷhosi thenosī’ti, tathārūpaṃ bhikkhu adinnaṃ ādiyamāno ayampi pārājiko hoti asaṃvāso’’ti.
若比丘以偷盜的意圖, 從村或森林拿了未被給予的東西, 如同偷拿了這樣的未被給的東西時, 國王們
抓到盜賊後, 處死、囚禁或放逐, 說: "你是盜賊、愚人、癡人、小偷。" 像那樣, 比丘偷了未被給予的
東西, 這也犯驅擯, 不共住。
Adinnam namam yam addinam anissattham apariccattam rakkhitam gopitam mamayitam parapariggahitam. Etam adinnam nama.
不給予︰凡是不給予,非捨棄物,非永遠捨棄物,被守護之物,被人珍愛,他人所有物,此稱為
「不給予」。
偷盜的定義
1. 他人的物品
2. 明知是他人的物品
3. 賊意
4. 致力偷盜
5. 結果移動了該物
六種致力的方法:親手、煽動、拋擲、固定的陷阱、詭計及超能力
進行的四種方式:強硬手段、隱瞞、設計或偽造
輕重的根據依物品的價值多少及所屬的人的品德高低,價值越高越重,越多越重,物主越有德行就越重。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在聚落, 若空處, 不與懷盜心取, 隨所盜物, 若為王, 若王大臣所捉, 若殺若縳, 若驅出國, 汝
是賊, 汝癡, 汝無所知, 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 是比丘尼, 波羅夷, 不共住。
南山行事鈔
具六緣成犯:
1. 有主物
2. 有主物想
3. 有盜心
4. 重物
5. 有方法
6. 舉離本處, 犯
有主物有三類
1. 盜三寶物
2. 盜他人的物
3. 盜非畜物
三寶物
1. 佛像舍利, 彫塑用具滿某個價值
2. 佛經, 紙墨人工滿某個價值, 損壞滿某個價值
3. 佛寺常住物, 如寺院的眾具, 金錢重物, 花果樹林, 田園牲畜, 眾僧廚庫, 生熟食物
4. 十方常住物, 如每日供僧常食
5. 僧眾衣藥卧具飲食等, 答應給僧眾, 僧眾亦接受了, 但物在施主處, 物交到執事處, 或物已入僧手後,
滿某個價值
6. 供佛的物品, 供養此寺的花果香等, 入了此寺, 不可移往他寺
7. 無論僧俗, 能還可借
8. 父母孤窮等人, 但許私物, 眾僧物不得取與, 對一切俗人亦不得說此是我物, 隨便用與
9. 佛物: 供花香燈, 糕點瓜菓飯菜
盜他人的物
1. 有守護, 如櫃中綿絹財物
2. 無守護, 如田中五穀
3. 無守護, 如地中伏藏
4. 僧可分物, 令人守掌者
5. 比丘失物, 為官奪得
6. 若比丘或居士, 為寄附物主, 不好看守而失破者, 應償, 反之, 不應償
7. 若有賊取物, 物主不捨, 奪者未作得想, 後得奪取
8. 物主已作失想, 奪者決不決定, 不可奪, 若奪得重罪
9. 若弟子為賊所護, 自逃回, 無犯; 若師奪弟子回, 犯重罪
10. 賊贓勿乞
11. 賊贓, 不得受用, 應還本處用
12. 賊未被官收囚, 其物可取; 已被官收囚, 其物不可取
13. 若知是狂人施物, 父母親屬自手與, 可取
14. 若不知是狂人施物, 父母親屬若施, 可取
15. 例如藥單, 值某價值, 出家眾偷看, 犯重罪
16. 例如咒治病, 值某價值, 出家眾偷聽, 犯重罪
17. 偷聞、嘗、觸, 犯重罪
18. 若秘方要術得值方授, 出家眾去偷師, 心緣即犯重
19. 有呪扇藥塗, 出家眾偷搖而不付價值, 犯重
20. 若起閣臨空界, 妨他起造, 即名盜空
21. 智慧屬識, 人有伎倆不空教人, 出家眾方便, 就彼學得, 計直犯重
盜非畜物
1. 非人物, 有護主, 盜得重罪, 無人護者或有神護, 若非人供養得受
2. 非人物, 無護主, 盜得懺悔
3. 畜生物, 盜犯惡作, 但可受畜生供養
有主無主想
1. 若作有主想, 後轉想無主, 懺悔
2. 若作無主想, 後轉想有主, 驅擯
3. 若作無主想, 始終不轉, 無犯
重物定義值五錢
開緣
1. 若與想, 無犯
2. 若己有想, 無犯
3. 若糞掃想, 無犯
4. 若暫取想, 無犯
5. 若親厚意想, 無犯
1. 親厚意取, 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意, 作親厚意取
2. 暫取非盜心, 無犯, 不應不問主而暫取用
3. 有豹捉鹿, 鹿被瘡, 來入寺死, 取食, 無犯
4. 使守園人壞彼鳥巢, 地穴得金, 佛言鳥獸無用, 無犯, 但不應受
5. 誤指他人地為僧地, 無犯, 但不應該
6. 以慈心解放牛, 無犯, 但不該
7. 賊偷小兒去, 出家人以慈心取返, 無犯, 但不該
Adiyeyyati adiyeyya hareyya avahareyya iriyapatham vikopeyya thana caveyya savketam vitinameyya.
取 ︰奪、取去、盜、壞原位、脫離本處、等候於某特定的地方而取。
Yo pana bhikkhu : 任何比丘
gāmā vā araññā vā : 或村或森林
adinnaṃ : a + dadati, 不給予
theyyasaṅkhātaṃ: theyya + savkhayati, 偷盜意思
ādiyeyya: 取
yathārūpe 如此這樣
rājāno : 國王
coraṃ: 盜賊
gahetvā 抓
haneyyuṃ 殺
bandheyyuṃ 監禁
pabbājeyyuṃ 驅逐
‘corosi bālosi mūḷhosi thenosī : 盜賊 愚人 癡人 小偷
ādiyamāno : 取
pārājiko 驅擯
asaṃvāso 不供住
有位長者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結夏安居後,無照佛陀的教導拆除草屋去弘法,而是保留草屋,一直住在那裡。點知有一日,他出外後回來,見草屋被人拆除了,於是他又另造一個新草屋,他不喜歡去弘法,就算草屋被人接二連三的拆走,令他好苦惱,他就是不去弘法。他想起以前有個老朋友,是管理皇室木材的,於是他假傳國王答應給他木材為由,拿走了一些防洪用的木料。當時的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知道後好嬲,警告檀尼迦陶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的人犯死罪!」佛陀知道後,制定不與取戒。
‘‘Yo pana bhikkhu gāmā vā araññā vā adinnaṃ theyyasaṅkhātaṃ ādiyeyya, yathārūpe adinnādāne rājāno coraṃ gahetvā haneyyuṃ vā bandheyyuṃ vā pabbājeyyuṃ vā – ‘corosi bālosi mūḷhosi thenosī’ti, tathārūpaṃ bhikkhu adinnaṃ ādiyamāno ayampi pārājiko hoti asaṃvāso’’ti.
若比丘以偷盜的意圖, 從村或森林拿了未被給予的東西, 如同偷拿了這樣的未被給的東西時, 國王們
抓到盜賊後, 處死、囚禁或放逐, 說: "你是盜賊、愚人、癡人、小偷。" 像那樣, 比丘偷了未被給予的
東西, 這也犯驅擯, 不共住。
Adinnam namam yam addinam anissattham apariccattam rakkhitam gopitam mamayitam parapariggahitam. Etam adinnam nama.
不給予︰凡是不給予,非捨棄物,非永遠捨棄物,被守護之物,被人珍愛,他人所有物,此稱為
「不給予」。
偷盜的定義
1. 他人的物品
2. 明知是他人的物品
3. 賊意
4. 致力偷盜
5. 結果移動了該物
六種致力的方法:親手、煽動、拋擲、固定的陷阱、詭計及超能力
進行的四種方式:強硬手段、隱瞞、設計或偽造
輕重的根據依物品的價值多少及所屬的人的品德高低,價值越高越重,越多越重,物主越有德行就越重。
四分律比丘尼戒:
若比丘尼, 在聚落, 若空處, 不與懷盜心取, 隨所盜物, 若為王, 若王大臣所捉, 若殺若縳, 若驅出國, 汝
是賊, 汝癡, 汝無所知, 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 是比丘尼, 波羅夷, 不共住。
南山行事鈔
具六緣成犯:
1. 有主物
2. 有主物想
3. 有盜心
4. 重物
5. 有方法
6. 舉離本處, 犯
有主物有三類
1. 盜三寶物
2. 盜他人的物
3. 盜非畜物
三寶物
1. 佛像舍利, 彫塑用具滿某個價值
2. 佛經, 紙墨人工滿某個價值, 損壞滿某個價值
3. 佛寺常住物, 如寺院的眾具, 金錢重物, 花果樹林, 田園牲畜, 眾僧廚庫, 生熟食物
4. 十方常住物, 如每日供僧常食
5. 僧眾衣藥卧具飲食等, 答應給僧眾, 僧眾亦接受了, 但物在施主處, 物交到執事處, 或物已入僧手後,
滿某個價值
6. 供佛的物品, 供養此寺的花果香等, 入了此寺, 不可移往他寺
7. 無論僧俗, 能還可借
8. 父母孤窮等人, 但許私物, 眾僧物不得取與, 對一切俗人亦不得說此是我物, 隨便用與
9. 佛物: 供花香燈, 糕點瓜菓飯菜
盜他人的物
1. 有守護, 如櫃中綿絹財物
2. 無守護, 如田中五穀
3. 無守護, 如地中伏藏
4. 僧可分物, 令人守掌者
5. 比丘失物, 為官奪得
6. 若比丘或居士, 為寄附物主, 不好看守而失破者, 應償, 反之, 不應償
7. 若有賊取物, 物主不捨, 奪者未作得想, 後得奪取
8. 物主已作失想, 奪者決不決定, 不可奪, 若奪得重罪
9. 若弟子為賊所護, 自逃回, 無犯; 若師奪弟子回, 犯重罪
10. 賊贓勿乞
11. 賊贓, 不得受用, 應還本處用
12. 賊未被官收囚, 其物可取; 已被官收囚, 其物不可取
13. 若知是狂人施物, 父母親屬自手與, 可取
14. 若不知是狂人施物, 父母親屬若施, 可取
15. 例如藥單, 值某價值, 出家眾偷看, 犯重罪
16. 例如咒治病, 值某價值, 出家眾偷聽, 犯重罪
17. 偷聞、嘗、觸, 犯重罪
18. 若秘方要術得值方授, 出家眾去偷師, 心緣即犯重
19. 有呪扇藥塗, 出家眾偷搖而不付價值, 犯重
20. 若起閣臨空界, 妨他起造, 即名盜空
21. 智慧屬識, 人有伎倆不空教人, 出家眾方便, 就彼學得, 計直犯重
盜非畜物
1. 非人物, 有護主, 盜得重罪, 無人護者或有神護, 若非人供養得受
2. 非人物, 無護主, 盜得懺悔
3. 畜生物, 盜犯惡作, 但可受畜生供養
有主無主想
1. 若作有主想, 後轉想無主, 懺悔
2. 若作無主想, 後轉想有主, 驅擯
3. 若作無主想, 始終不轉, 無犯
重物定義值五錢
開緣
1. 若與想, 無犯
2. 若己有想, 無犯
3. 若糞掃想, 無犯
4. 若暫取想, 無犯
5. 若親厚意想, 無犯
1. 親厚意取, 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意, 作親厚意取
2. 暫取非盜心, 無犯, 不應不問主而暫取用
3. 有豹捉鹿, 鹿被瘡, 來入寺死, 取食, 無犯
4. 使守園人壞彼鳥巢, 地穴得金, 佛言鳥獸無用, 無犯, 但不應受
5. 誤指他人地為僧地, 無犯, 但不應該
6. 以慈心解放牛, 無犯, 但不該
7. 賊偷小兒去, 出家人以慈心取返, 無犯, 但不該
Adiyeyyati adiyeyya hareyya avahareyya iriyapatham vikopeyya thana caveyya savketam vitinameyya.
取 ︰奪、取去、盜、壞原位、脫離本處、等候於某特定的地方而取。
Yo pana bhikkhu : 任何比丘
gāmā vā araññā vā : 或村或森林
adinnaṃ : a + dadati, 不給予
theyyasaṅkhātaṃ: theyya + savkhayati, 偷盜意思
ādiyeyya: 取
yathārūpe 如此這樣
rājāno : 國王
coraṃ: 盜賊
gahetvā 抓
haneyyuṃ 殺
bandheyyuṃ 監禁
pabbājeyyuṃ 驅逐
‘corosi bālosi mūḷhosi thenosī : 盜賊 愚人 癡人 小偷
ādiyamāno : 取
pārājiko 驅擯
asaṃvāso 不供住
星期日, 10月 16, 2016
為什麼初禅、二禅、三禅天都有三層?
初襌, 亦称離生喜乐地, 離是離了不善法, 生喜乐, 分大梵天maha brahma,梵辅天brahma purohita, 梵众天brahma parisajja, 从巴利语就可知个大概, 大梵天王所居及統領大千世界, 在世间善事做到无量的多, 常住於初襌, 就生於此天; 梵辅天次之, 是大梵天王之大臣所居处, 善事做得不夠多, 不常住於初襌; 最低的是梵众天, 只是大梵天王的隨众吧了。此处只是離了不善法, 即是五蓋啦, 但仍有寻有祠, 此处都开始有光的啦, 或許就是一点或一个小範圍的, 不穩定, 时有时无, 忽明忽暗, 五顏六色都有的, 从近行定都有的啦。伴隨喜乐。此时的喜乐未及全身性, 时有时无。
二襌是定生喜乐地。分极光天或称光音天ābhassara, 无量光天appamānābha, 少光天parittabha。那些在襌定生起极強的光, 通常每座以一小时计, 就一小时都是光, 坐二小时计, 二小时都是光, 就跟初襌有非常明显的分別。初襌都有光, 但不穩定, 忽明忽暗, 或那光点很小範圍的, 也不長的, 因为寻祠的関係。
但二襌, 极光的, 当然不只光, 还有喜乐伴隨的。三層的分法, 就看光成怎样了, 上面说的坐一小时全是光, 坐兩小时全是光, 每次襌座都光的, 这是极光天, 无寻祠无念头无言语, 身体与光合在一起的。少光天, 如其所说, 就是少光啦, 少光的意思是有光但不太強烈的, 就是面前吧了。
三襌, 離喜, 妙乐地。遍淨天subhakinna, 无量淨天appamānāsubha, 少淨天parittasubha, 此襌的主要特徵就是離开喜。剩下心乐、念、清淨, 所以称为淨天。由於心仍有乐, 所以看戲可以在这襌裡看的。
四襌, 捨了喜乐, 只有念与清淨。
四襌分淨居天suddhavasa, 无想天asaññasatta, 广果天vehapphala。在凡人中, 广果天是大善报。无想天, 亦如其名, 斷想。此天是外道天, 外道压制妄想, 想不生起, 就居此天。淨居天則是淨土, 那本初期大乘的弥陀经说的淨土, 就是此处。此处又分長久天, 无煩天, 善美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淨居天是二果或三果圣者居住的, 一般人不生此天。
修证每一襌那jhana, 普通程度的去每一天的最低層, 修证較高層次的去中層, 能自主襌那的去最高層。
南传共26天, 北传是28天。北传四襌有九天。
參考那爛陀長老著的佛陀与佛法
二襌是定生喜乐地。分极光天或称光音天ābhassara, 无量光天appamānābha, 少光天parittabha。那些在襌定生起极強的光, 通常每座以一小时计, 就一小时都是光, 坐二小时计, 二小时都是光, 就跟初襌有非常明显的分別。初襌都有光, 但不穩定, 忽明忽暗, 或那光点很小範圍的, 也不長的, 因为寻祠的関係。
但二襌, 极光的, 当然不只光, 还有喜乐伴隨的。三層的分法, 就看光成怎样了, 上面说的坐一小时全是光, 坐兩小时全是光, 每次襌座都光的, 这是极光天, 无寻祠无念头无言语, 身体与光合在一起的。少光天, 如其所说, 就是少光啦, 少光的意思是有光但不太強烈的, 就是面前吧了。
三襌, 離喜, 妙乐地。遍淨天subhakinna, 无量淨天appamānāsubha, 少淨天parittasubha, 此襌的主要特徵就是離开喜。剩下心乐、念、清淨, 所以称为淨天。由於心仍有乐, 所以看戲可以在这襌裡看的。
四襌, 捨了喜乐, 只有念与清淨。
四襌分淨居天suddhavasa, 无想天asaññasatta, 广果天vehapphala。在凡人中, 广果天是大善报。无想天, 亦如其名, 斷想。此天是外道天, 外道压制妄想, 想不生起, 就居此天。淨居天則是淨土, 那本初期大乘的弥陀经说的淨土, 就是此处。此处又分長久天, 无煩天, 善美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淨居天是二果或三果圣者居住的, 一般人不生此天。
修证每一襌那jhana, 普通程度的去每一天的最低層, 修证較高層次的去中層, 能自主襌那的去最高層。
南传共26天, 北传是28天。北传四襌有九天。
參考那爛陀長老著的佛陀与佛法
星期日, 8月 14, 2016
緬甸善法派Thudhamma
緬甸佛教分成九派, 直到一九八零年代要通过法律禁止再分裂。此事本身就是搞笑的, 僧团一直处在分裂狀态, 要在家人的官員通过政府法令來禁止僧團再分裂。
緬甸第一大派是善法派, Thudhamma Nikaya, 此派由十八世紀的緬王波道帕耶 (Bodawpaya, 1745年3月11日-1819年6月5日), 清史稿称为孟雲, 是擁及牙的第五个兒子, 由他所創立的。其时緬派有彼袈裟之爭, 孟雲想統一僧团, 請了四位長老開善法法師會議來處理此事。
後來孟雲委任了八位僧王。尤以Mahasangharaja Nanabhivamsa最有名, 他在28歲即被委任為僧王了。
善法的由來則是從佛陀上三十三天說阿毗達磨, sudhammā-sabhā.
由於英囯將緬甸殖民, 此派僧眾成了反英統治的主要力量。1947年緬甸獨立, 第一任緬甸總統是吴奴。他是虔誠佛教徒, 想用佛教統一緬甸全國, 政教合一。但善法派實況也一點也不善的,那派僧團戒律極鬆, 打人有之, 就在選舉前將不喜歡的參選人打傷, 導致后來的軍人政變, 吴奴被迫遲職。
善法派佔全緬甸人數80-95百仙之多, 大概有25萬名僧人(Harris et al. 1992, 351)
那段时间的僧眾由於政治力量的介入, 全國僧眾都需在善法派傳承之下出家。
因此有些名僧也是此傳承的, 如雷迪西亞多。(The Birth of Insight: Meditation, Modern Buddhism, and the Burmese Monk Ledi 作者:Erik Braun)此派亦有森林僧。
此派出了很多大師啊, 除雷迪西亞多外, 馬哈希尊者的老師, Theelon Sayadaw 也是善法派傳承的, 馬哈希尊者系的僧團。
緬甸的居士戒无須向出家人求。
此派戒律:
1. 去托鉢时要全彼衣, 孟雲王所規定。
2. 第一位長老比丘由國王委任, 即是Thudhamma Sayadaws
3. 可以吸煙
4. 午後可食檳榔
5. 可在塔前的佛像前供花及食物
6. 可使用傘和草鞋
7. 可以看戲
8. 特別誦經場合, 可以用扇
9. 在佛寺及出外,著衣都要偏袒右戶
10. 積極參加社會關懷
只找到这些。
受到的批評:
Okpo 西亞多认为若嚴格遵从比丘戒, 不应由在家人來保护僧團. 认为思业重要过表面行为。认为善法派的出家儀式不如律, 他帶領僧众从新出家。
Ngettwin西亞多認為襌修是必須的。他要求那些求出家者必須要有襌修經驗先。他建議在家眾停止在塔前供花及食物。此舉直接挑戰善法派。
Shwegyin西亞多增加了兩條戒給他的僧团, 一是不可吸煙; 一是不可午後嚼檳榔。此舉亦是很針對善法派。他也是反對僧團要得政權保護。
參考
Burmese Monk's Tales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ischoff/wheel399.html
Buddhism in Myanmar, by Roger Bischoff, BPS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32.html
緬甸第一大派是善法派, Thudhamma Nikaya, 此派由十八世紀的緬王波道帕耶 (Bodawpaya, 1745年3月11日-1819年6月5日), 清史稿称为孟雲, 是擁及牙的第五个兒子, 由他所創立的。其时緬派有彼袈裟之爭, 孟雲想統一僧团, 請了四位長老開善法法師會議來處理此事。
後來孟雲委任了八位僧王。尤以Mahasangharaja Nanabhivamsa最有名, 他在28歲即被委任為僧王了。
善法的由來則是從佛陀上三十三天說阿毗達磨, sudhammā-sabhā.
由於英囯將緬甸殖民, 此派僧眾成了反英統治的主要力量。1947年緬甸獨立, 第一任緬甸總統是吴奴。他是虔誠佛教徒, 想用佛教統一緬甸全國, 政教合一。但善法派實況也一點也不善的,那派僧團戒律極鬆, 打人有之, 就在選舉前將不喜歡的參選人打傷, 導致后來的軍人政變, 吴奴被迫遲職。
善法派佔全緬甸人數80-95百仙之多, 大概有25萬名僧人(Harris et al. 1992, 351)
那段时间的僧眾由於政治力量的介入, 全國僧眾都需在善法派傳承之下出家。
因此有些名僧也是此傳承的, 如雷迪西亞多。(The Birth of Insight: Meditation, Modern Buddhism, and the Burmese Monk Ledi 作者:Erik Braun)此派亦有森林僧。
此派出了很多大師啊, 除雷迪西亞多外, 馬哈希尊者的老師, Theelon Sayadaw 也是善法派傳承的, 馬哈希尊者系的僧團。
緬甸的居士戒无須向出家人求。
此派戒律:
1. 去托鉢时要全彼衣, 孟雲王所規定。
2. 第一位長老比丘由國王委任, 即是Thudhamma Sayadaws
3. 可以吸煙
4. 午後可食檳榔
5. 可在塔前的佛像前供花及食物
6. 可使用傘和草鞋
7. 可以看戲
8. 特別誦經場合, 可以用扇
9. 在佛寺及出外,著衣都要偏袒右戶
10. 積極參加社會關懷
只找到这些。
受到的批評:
Okpo 西亞多认为若嚴格遵从比丘戒, 不应由在家人來保护僧團. 认为思业重要过表面行为。认为善法派的出家儀式不如律, 他帶領僧众从新出家。
Ngettwin西亞多認為襌修是必須的。他要求那些求出家者必須要有襌修經驗先。他建議在家眾停止在塔前供花及食物。此舉直接挑戰善法派。
Shwegyin西亞多增加了兩條戒給他的僧团, 一是不可吸煙; 一是不可午後嚼檳榔。此舉亦是很針對善法派。他也是反對僧團要得政權保護。
參考
Burmese Monk's Tales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ischoff/wheel399.html
Buddhism in Myanmar, by Roger Bischoff, BPS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32.html
星期一, 8月 01, 2016
在家五戒 - 不妄語
不妄語的制戒因緣
有一年,毘舍離發生大饑荒,比丘化緣很困難,但有一群比丘卻容光煥發,身體發福的,佛陀問這
些弟子什麼情況,這群比丘很得意的說:「我們剛開始也是化不到食物,後來為了獲得信眾供養食
品,以渡過難關,於是想出一個好辦法,即在信徒面前相互讚嘆上人法:某比丘己證初果二果三
果;某比丘己得初禪二禪及至得六神通。」信徒得知後,自己不食,也拿出食物給比丘。」
佛陀得知原因後,訶斥他們說:「愚痴比丘!你們竟然把佛法當作討生活,騙取衣食的工具!這是
盜人飲食的賊!是世上最可惡、最可厭的賊!」
於是佛陀就給比丘們訂了不妄語戒。
妄語的定義
1. 不真實之事
2. 欲欺騙的意念
3. 致力欺騙
4. 傳達該事給其他人
罪業輕重,決定於他人受到損害的利益是大是小。
星期四, 7月 28, 2016
佛的十號出現的經典
Taṃ kho pana bhagavantaṃ evaṃ kalyāṇo kittisaddo abbhuggato –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世尊的名聲是這樣傳頌出去: "這是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佛的十號
1. 世尊: 世間所尊敬
2. 阿羅漢: 應供, 滅貪瞋癡證涅槃斷輪迴
3. 正等正覺: 自覺, 令人覺悟, 令自他皆覺悟
4. 明行足: 三明與德行具足
5. 善逝: 佛陀在生時, 稱為善說, 般涅槃後稱為善逝, 佛陀是獅子卧, 進入初襌至八定後入滅受想定, 般涅槃, 不再回六道。
6. 世間解: 四無礙解說世間法
7. 無上士: 沒人比佛陀更高
8. 調御丈夫: 能調御可被調御的人
9. 天人師: 天人與人類的老師
10. 佛世尊: 覺悟者世所尊敬
長部
3. Ambaṭṭhasuttaṃ
4. Soṇadaṇḍasuttaṃ
5. Kūṭadantasuttaṃ
6. Mahālisuttaṃ
12. Lohiccasuttaṃ
13. Tevijjasuttaṃ
Mahāvaggapāḷi
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世尊的名聲是這樣傳頌出去: "這是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佛的十號
1. 世尊: 世間所尊敬
2. 阿羅漢: 應供, 滅貪瞋癡證涅槃斷輪迴
3. 正等正覺: 自覺, 令人覺悟, 令自他皆覺悟
4. 明行足: 三明與德行具足
5. 善逝: 佛陀在生時, 稱為善說, 般涅槃後稱為善逝, 佛陀是獅子卧, 進入初襌至八定後入滅受想定, 般涅槃, 不再回六道。
6. 世間解: 四無礙解說世間法
7. 無上士: 沒人比佛陀更高
8. 調御丈夫: 能調御可被調御的人
9. 天人師: 天人與人類的老師
10. 佛世尊: 覺悟者世所尊敬
長部
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3. Ambaṭṭhasuttaṃ
4. Soṇadaṇḍasuttaṃ
5. Kūṭadantasuttaṃ
6. Mahālisuttaṃ
12. Lohiccasuttaṃ
13. Tevijjasuttaṃ
Mahāvaggapāḷi
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Pāthikavaggapāḷi
1. Pāthikasuttaṃ
10. Saṅgītisuttaṃ
11. Dasuttarasuttaṃ
中部
1. Pāthikasuttaṃ
10. Saṅgītisuttaṃ
11. Dasuttarasuttaṃ
中部
Mūlapaṇṇāsapāḷi
Vatthasuttaṃ
Mahāsīhanādasuttaṃ
Sāleyyakasuttaṃ
Verañjakasuttaṃ
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Sekhasuttaṃ
Apaṇṇakasuttaṃ
Māgaṇḍiyasuttaṃ
Raṭṭhapālasuttaṃ
Bodhirājakumārasuttaṃ
Kaṇṇakatthalasuttaṃ
Brahmāyusuttaṃ
Selasuttaṃ
Caṅkīsuttaṃ
Vāseṭṭhasuttaṃ
Uparipaṇṇāsapāḷi
Dhātuvibhaṅgasuttaṃ
Nagaravindeyyasuttaṃ
Vatthasuttaṃ
Mahāsīhanādasuttaṃ
Sāleyyakasuttaṃ
Verañjakasuttaṃ
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Sekhasuttaṃ
Apaṇṇakasuttaṃ
Māgaṇḍiyasuttaṃ
Raṭṭhapālasuttaṃ
Bodhirājakumārasuttaṃ
Kaṇṇakatthalasuttaṃ
Brahmāyusuttaṃ
Selasuttaṃ
Caṅkīsuttaṃ
Vāseṭṭhasuttaṃ
Uparipaṇṇāsapāḷi
Dhātuvibhaṅgasuttaṃ
Nagaravindeyyasuttaṃ
Saṃyuttanikāyo
Sagāthāvaggo
Dhajaggasuttaṃ
Nidānavaggo
Pañcaverabhayasuttaṃ
Saḷāyatanavaggo
Sakkasuttaṃ
Gilānadassanasuttaṃ
Mahāvaggo
Paṭhamavibhaṅgasuttaṃ - Dutiyavibhaṅgasuttaṃ
Paṭilābhasuttaṃ
Cakkavattirājasuttaṃ
Brahmacariyogadhasuttaṃ
Dīghāvuupāsakasuttaṃ
Paṭhamasāriputtasuttaṃ
Thapatisuttaṃ
Veḷudvāreyyasuttaṃ
Paṭhama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Tatiya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Brāhmaṇasuttaṃ
Ānandattherasuttaṃ
Duggatibhayasuttaṃ
Duggativinipātabhayasuttaṃ
Paṭhamamittāmaccasuttaṃ - Dutiyamittāmaccasuttaṃ
Paṭhamadevacārikasuttaṃ - Dutiyadevacārikasuttaṃ - Tatiyadevacārikasuttaṃ
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Godhasakkasuttaṃ
Paṭhamasaraṇānisakkasuttaṃ - Dutiyasaraṇānisakkasuttaṃ
Paṭhama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 - Dutiya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
Paṭhamabhayaverūpasantasuttaṃ - Dutiyabhayaverūpasantasuttaṃ
Paṭham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 Du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 Ta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Paṭhamadevapadasuttaṃ - Dutiyadevapadasuttaṃ
Devasabhāgasuttaṃ
Mahānāmasuttaṃ
Kāḷigodhasuttaṃ
Nandiyasakkasuttaṃ
Paṭhamaabhisandasuttaṃ - Dutiyaabhisandasuttaṃ - Tatiyaabhisandasuttaṃ
Paṭhamamahaddhanasuttaṃ - Dutiyamahaddhanasuttaṃ
Suddhakasuttaṃ
Nandiyasuttaṃ
Sagāthakasuttaṃ
Dhammadinnasuttaṃ
Gilānasuttaṃ
增支部
第三集
Venāgapurasuttaṃ
Kesamuttisuttaṃ
Uposathasuttaṃ
Nivesakasuttaṃ
第四集
Du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Pattakammasuttaṃ
第五集
Saṃkhittasuttaṃ
Vitthatasuttaṃ
Nāgitasuttaṃ
Dhanasuttaṃ
Padhāniyaṅgasuttaṃ
Paṭhamapatthanāsuttaṃ
Gihisuttaṃ
第六集
Mahānāmasuttaṃ
Anussatiṭṭhānasuttaṃ
Mahākaccānasuttaṃ
Nāgitasuttaṃ
第七集
Vitthatabalasuttaṃ
Vitthatadhanasuttaṃ
Nagaropamasuttaṃ
Paṭhamaidhalokikasuttaṃ
Dīghajāṇusuttaṃ
Ujjayasuttaṃ
第八集
Dutiyasampadāsuttaṃ
Yasasuttaṃ
第九集
Paṭhamaverasuttaṃ
Dutiyaverasuttaṃ
第十集
Senāsanasuttaṃ
Bhayasuttaṃ
第十一集
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
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Nandiyasuttaṃ
經集
大品
Selasuttaṃ
Vāseṭṭhasuttaṃ
律藏
Sagāthāvaggo
Dhajaggasuttaṃ
Nidānavaggo
Pañcaverabhayasuttaṃ
Saḷāyatanavaggo
Sakkasuttaṃ
Gilānadassanasuttaṃ
Mahāvaggo
Paṭhamavibhaṅgasuttaṃ - Dutiyavibhaṅgasuttaṃ
Paṭilābhasuttaṃ
Cakkavattirājasuttaṃ
Brahmacariyogadhasuttaṃ
Dīghāvuupāsakasuttaṃ
Paṭhamasāriputtasuttaṃ
Thapatisuttaṃ
Veḷudvāreyyasuttaṃ
Paṭhama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Tatiya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Brāhmaṇasuttaṃ
Ānandattherasuttaṃ
Duggatibhayasuttaṃ
Duggativinipātabhayasuttaṃ
Paṭhamamittāmaccasuttaṃ - Dutiyamittāmaccasuttaṃ
Paṭhamadevacārikasuttaṃ - Dutiyadevacārikasuttaṃ - Tatiyadevacārikasuttaṃ
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Godhasakkasuttaṃ
Paṭhamasaraṇānisakkasuttaṃ - Dutiyasaraṇānisakkasuttaṃ
Paṭhama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 - Dutiya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
Paṭhamabhayaverūpasantasuttaṃ - Dutiyabhayaverūpasantasuttaṃ
Paṭham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 Du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 Ta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Paṭhamadevapadasuttaṃ - Dutiyadevapadasuttaṃ
Devasabhāgasuttaṃ
Mahānāmasuttaṃ
Kāḷigodhasuttaṃ
Nandiyasakkasuttaṃ
Paṭhamaabhisandasuttaṃ - Dutiyaabhisandasuttaṃ - Tatiyaabhisandasuttaṃ
Paṭhamamahaddhanasuttaṃ - Dutiyamahaddhanasuttaṃ
Suddhakasuttaṃ
Nandiyasuttaṃ
Sagāthakasuttaṃ
Dhammadinnasuttaṃ
Gilānasuttaṃ
增支部
第三集
Venāgapurasuttaṃ
Kesamuttisuttaṃ
Uposathasuttaṃ
Nivesakasuttaṃ
第四集
Dutiyapuññābhisandasuttaṃ
Pattakammasuttaṃ
第五集
Saṃkhittasuttaṃ
Vitthatasuttaṃ
Nāgitasuttaṃ
Dhanasuttaṃ
Padhāniyaṅgasuttaṃ
Paṭhamapatthanāsuttaṃ
Gihisuttaṃ
第六集
Mahānāmasuttaṃ
Anussatiṭṭhānasuttaṃ
Mahākaccānasuttaṃ
Nāgitasuttaṃ
第七集
Vitthatabalasuttaṃ
Vitthatadhanasuttaṃ
Nagaropamasuttaṃ
Paṭhamaidhalokikasuttaṃ
Dīghajāṇusuttaṃ
Ujjayasuttaṃ
第八集
Dutiyasampadāsuttaṃ
Yasasuttaṃ
第九集
Paṭhamaverasuttaṃ
Dutiyaverasuttaṃ
第十集
Senāsanasuttaṃ
Bhayasuttaṃ
第十一集
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
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Nandiyasuttaṃ
經集
大品
Selasuttaṃ
Vāseṭṭhasuttaṃ
律藏
Pārājikapāḷi
Verañjakaṇḍaṃ
Mahāvaggapāḷi
Bimbisārasamāgamakathā
Meṇḍakagahapativatthu
Mahāvaggapāḷi
Bimbisārasamāgamakathā
Meṇḍakagahapativatthu
星期一, 7月 25, 2016
夜叉 yakkha
yakka意譯是夜叉, 屬於非人amanussa. 此詞在耆那教, 佛教及婆羅門教都有出現。吠陀語是yaks.a, 鬼。字幹yaks, 快速行動的意思。在森林書時已出現,是Kubera的侍者,而在巴利注釋書中 yajanti tattha baliṃ upaharantī ti yakkhā (餓鬼事注釋224)犠牲作供奉是夜叉。
在印度的農業發展史中, 夜叉作為古人對樹有生命的崇拜, 后來的民間故事就是說夜叉住在树幹上。印度的裝飾藝術中的夜叉形象是介於前伊朗印度人与后期印度人之間(The Naga Race, Paul Manansala)。
巴利經中有関夜叉的記載, 包括:
長部3阿摩晝經中的vajirapāṇī yakkho金剛手夜叉拿着燃燒的紅色大鐵錘, 站在阿摩晝頭上。
長部15大緣經中的yakkhānaṃ vā yakkhattāya 夜叉眾的或夜叉界。
長部18人中牛王經, janavasabha , 頻婆梳羅王的前世, 是個夜叉, 已证初果
長部20大會經 共有几萬夜叉集會。
長部21帝釋問經, 此經的大夜叉正是帝釋mahesakkhe yakkhe
長部23弊宿經 說所有那些非人夜叉吃sabbe so yakkho amanusso bhakkhesi
在印度的農業發展史中, 夜叉作為古人對樹有生命的崇拜, 后來的民間故事就是說夜叉住在树幹上。印度的裝飾藝術中的夜叉形象是介於前伊朗印度人与后期印度人之間(The Naga Race, Paul Manansala)。
巴利經中有関夜叉的記載, 包括:
長部3阿摩晝經中的vajirapāṇī yakkho金剛手夜叉拿着燃燒的紅色大鐵錘, 站在阿摩晝頭上。
長部15大緣經中的yakkhānaṃ vā yakkhattāya 夜叉眾的或夜叉界。
長部18人中牛王經, janavasabha , 頻婆梳羅王的前世, 是個夜叉, 已证初果
長部20大會經 共有几萬夜叉集會。
長部21帝釋問經, 此經的大夜叉正是帝釋mahesakkhe yakkhe
長部23弊宿經 說所有那些非人夜叉吃sabbe so yakkho amanusso bhakkhesi
長部32阿吒拿迪耶經, 四天王率夜叉軍, 有高位夜叉, 中位夜叉, 下位夜叉犯五戒, 四大天王请世尊說阿吒那智護衛經, 以保護四眾弟子。此經亦說及非人夜叉, 夜叉女, 夜叉男童, 夜叉女童, 夜叉大臣, 夜叉家屬、夜叉侍從。此經專講夜叉。
中部31牛角林小經有位長爪夜叉
中部35薩遮迦小經有位vajirapāṇī yakkho金剛手夜叉, 與長部同。
中部37愛盡小經有位夜叉=帝釋
中部50有位惡心夜叉
相應部有夜叉相應十二篇經。
增支部第三集有位夜叉放棄猛獸yakkhā vāḷe amanusse ossajjanti
增支部第七集難陀母經, 難陀母死后生為夜叉
小部伏藏經, 殺夜叉yakkhā vāpi haranti naṃ
自說經1.7 阿闍加勒加夜叉驚嚇世尊
4.4 兩個夜叉之一整蠱舍利弗
經集蛇品, 幾個夜叉說話
1.10 Āḷavaka夜叉經, 三次叫世尊出去又入來的故事
經集小品Sūcilo 夜叉
天宮事亦有夜叉, 餓鬼事亦有夜叉
本生經的夜叉開始吃鮮肉及吸血, 吃嬰孩, 法句注釋就有個故事說妃子死后化作夜叉, 要報大婆殺其孩子的仇, 狂追了很多世, 來到佛陀这一世才冰釋前嫌。
夜叉名称顯示夜叉的住處或背景, 如人中王夜叉, 是頻婆梳羅王的前世; ālavaka是林居的; Kakudha是植物。
夜叉觀念在前期還是男夜叉, 越發展越成了惡女人的代名詞, 母夜叉, 沒有夜叉公, 夜叉佬的。從前期帝釋是大夜叉, 後期墮落到食人夜叉, 夜叉都降格的。
星期一, 7月 11, 2016
巴利語中的變音符
巴利语中的变音符diacritic mark即是元音上的長橫線, (¯), 在-a, -i, -u中都有長音的 ā, ī, ū。语言学称为長音符macron。macron 是由希臘语的μακρόν (makrón)而來, 意思就是長。長音亦表示音重, 以音乐节奏來说是兩个拍子。
在巴利语中, 只有三个元音上帶有長音符, 另兩个元音 -e, -o 沒有, 因其本身已是長音。在巴利语中有三短五長共八个元音, 这与前孔雀皇朝的婆罗米文一样, 这时期的婆罗米文, 据语言学家的分类时期, 大約是公元前600-350。此时期的子音也从18音增至30音, 而到孔雀皇朝时則发展至34个子音。巴利子音是33个, 沒有摖音的硬齶音 's。
在原始婆罗米文时 (公元前1700-600), 元音只有三个短音: -a, -i, -u, 到前孔雀皇朝时代, 加多了五个長音。
巴利语中这三个元音有長音符, 当它们与子音組成词语时, 涉入极多的文法規則, 不只涉及发音的長短, 也影响到連声变化, 另外就是意思的不同或相同, 有时短音或長音, 意思沒影响, 有时短音或長音, 意思会不同, 若然发生連声变化, 也难弄清是前词尾綴是短音或長音, 若拆为短音, 有时是阳性意思, 若拆为長音, 則是阴性意思。部份词语既有阳性意思亦有阴性意思, 这样的情況, 翻译就各有各拆, 各有各解。
由三个短輕音加多五个長重音, 这肯定就是为了增加词语与句子, 增加意思來表达复杂的覌念。
词语若只含三个短元音的, 不太涉及到什么文法, dhamma, 兩音節, 简简單單的, 词干: 法。一变格为dhammā, 就至少涉及兩个不同的文法: 可以是主格复数(nom pl)或从格單数(abl sg), 那就至少有兩个意思, 而从格又可以表达理由、原因, 單是此词就可表达诸法(主格复数), 从法(从格單数), 由於法/因为法(表达理由)。
若只涉及发音的長短, 对我们現在去看文字, 沒什么影响, 那只影响诵经吧了。
有些词是長音或短音都不影响意思的, 如va, vā, 共同意思: 或, 不过它若跟其他词合在一起, 就有可能是連声词, 就有几个可能性了。
有些词長短音不同词类及意思: 如asi, āsi, 前者是名词或动词, 后者是动词。
三个元音头上加多一画, 文法就因此加了一大堆了。
在巴利语中, 只有三个元音上帶有長音符, 另兩个元音 -e, -o 沒有, 因其本身已是長音。在巴利语中有三短五長共八个元音, 这与前孔雀皇朝的婆罗米文一样, 这时期的婆罗米文, 据语言学家的分类时期, 大約是公元前600-350。此时期的子音也从18音增至30音, 而到孔雀皇朝时則发展至34个子音。巴利子音是33个, 沒有摖音的硬齶音 's。
在原始婆罗米文时 (公元前1700-600), 元音只有三个短音: -a, -i, -u, 到前孔雀皇朝时代, 加多了五个長音。
巴利语中这三个元音有長音符, 当它们与子音組成词语时, 涉入极多的文法規則, 不只涉及发音的長短, 也影响到連声变化, 另外就是意思的不同或相同, 有时短音或長音, 意思沒影响, 有时短音或長音, 意思会不同, 若然发生連声变化, 也难弄清是前词尾綴是短音或長音, 若拆为短音, 有时是阳性意思, 若拆为長音, 則是阴性意思。部份词语既有阳性意思亦有阴性意思, 这样的情況, 翻译就各有各拆, 各有各解。
由三个短輕音加多五个長重音, 这肯定就是为了增加词语与句子, 增加意思來表达复杂的覌念。
词语若只含三个短元音的, 不太涉及到什么文法, dhamma, 兩音節, 简简單單的, 词干: 法。一变格为dhammā, 就至少涉及兩个不同的文法: 可以是主格复数(nom pl)或从格單数(abl sg), 那就至少有兩个意思, 而从格又可以表达理由、原因, 單是此词就可表达诸法(主格复数), 从法(从格單数), 由於法/因为法(表达理由)。
若只涉及发音的長短, 对我们現在去看文字, 沒什么影响, 那只影响诵经吧了。
有些词是長音或短音都不影响意思的, 如va, vā, 共同意思: 或, 不过它若跟其他词合在一起, 就有可能是連声词, 就有几个可能性了。
有些词長短音不同词类及意思: 如asi, āsi, 前者是名词或动词, 后者是动词。
三个元音头上加多一画, 文法就因此加了一大堆了。
星期四, 7月 07, 2016
巴利三藏義注Commentaries on the Pali Tipitaka
上座部佛教三藏: 律、經、論的義注,原為僧伽羅文sinhalese,包括《大義注》等古代鍚蘭僧眾的著述共28種。公元5~6世紀時,由覺音尊者 Buddhaghosa、法護尊者 Dhammapala、近軍尊者Upasena、覺授尊者Buddhadatta、大名尊者Mahanama等譯編用僧伽羅字母書寫的巴利語本,現存共24種。
律藏:
1. 律藏義注──《一切善見律毘婆沙》Samantapāsādikā;覺音尊者
2. 具足戒義注──《解惑棄疑》Kankhavitarani,又名《戒本義注》, 覺音尊者。
經藏:
3. 長部諸經義注──《吉祥悅美》Sumangalavilasili 覺音尊者;
4. 中部諸經義注──《猶豫排斥》Papañcasūdani 覺音尊者;
5. 相應部諸經義注──《真義闡明》Saratthappakasini 覺音尊者;
6. 增支部諸經義注──《欣求滿足》Manorathapurani 覺音尊者。
小部諸經義注:
7. 小誦經義注──《勝義顯揚》Paramatthajotika (I)覺音尊者;
8. 法句經義注──《法句經註》Dhammapada-atthakatha 覺音尊者;
9. 自說經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0. 如是語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1. 經集義注──《勝義顯揚》Paramatthajotika (II)覺音尊者;
12. 天宮事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3. 餓鬼事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4. 長老偈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5. 長老尼偈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6. 本生經義注──《本生經註》Jatakatthavannana覺音尊者;
17. 義釋經義注──《正法開闡》Saddhammapajotika 近軍尊者;
18. 無礙辯道義注──《正法闡明》Saddhammappakasini 大名尊者;
19. 譬喻經義注──《淨人悅美》Visuddhajanavilasini 匿名;
20. 諸佛譜系義注──《妙義悅美》Madhuratthavilasini 覺受尊者;
21. 行藏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論藏:
22. 法聚義注──《義秀雋逸》Atthasalini 覺音尊者;
23. 分別義注──《排難解紛》Sammohavinodani 覺音尊者;
24. 五論義注(論事、人說、界論、雙對、發趣)──《五論義注》Pancappakaranatthakatha 覺音尊者。
律藏:
1. 律藏義注──《一切善見律毘婆沙》Samantapāsādikā;覺音尊者
2. 具足戒義注──《解惑棄疑》Kankhavitarani,又名《戒本義注》, 覺音尊者。
經藏:
3. 長部諸經義注──《吉祥悅美》Sumangalavilasili 覺音尊者;
4. 中部諸經義注──《猶豫排斥》Papañcasūdani 覺音尊者;
5. 相應部諸經義注──《真義闡明》Saratthappakasini 覺音尊者;
6. 增支部諸經義注──《欣求滿足》Manorathapurani 覺音尊者。
小部諸經義注:
7. 小誦經義注──《勝義顯揚》Paramatthajotika (I)覺音尊者;
8. 法句經義注──《法句經註》Dhammapada-atthakatha 覺音尊者;
9. 自說經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0. 如是語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1. 經集義注──《勝義顯揚》Paramatthajotika (II)覺音尊者;
12. 天宮事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3. 餓鬼事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4. 長老偈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5. 長老尼偈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16. 本生經義注──《本生經註》Jatakatthavannana覺音尊者;
17. 義釋經義注──《正法開闡》Saddhammapajotika 近軍尊者;
18. 無礙辯道義注──《正法闡明》Saddhammappakasini 大名尊者;
19. 譬喻經義注──《淨人悅美》Visuddhajanavilasini 匿名;
20. 諸佛譜系義注──《妙義悅美》Madhuratthavilasini 覺受尊者;
21. 行藏義注──《勝義解明》Paramatthadipani 法護尊者。
論藏:
22. 法聚義注──《義秀雋逸》Atthasalini 覺音尊者;
23. 分別義注──《排難解紛》Sammohavinodani 覺音尊者;
24. 五論義注(論事、人說、界論、雙對、發趣)──《五論義注》Pancappakaranatthakatha 覺音尊者。
星期日, 3月 27, 2016
在家五戒 - 不邪淫
不邪淫的制戒因緣 (巴利律)
須提那子跟佛陀出家八年,回到故鄉,父母見這個獨子沿途乞食,心感難受,勸他還俗。須提那子不為所動。後來父母對他說:「求你看在我們孤苦無依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後繼有人。」須提那心想:「若我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的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的,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是盡了孝道。」於是須提那子三次與前妻行淫,被僧團比丘們將他的行為告知佛陀,佛陀譴責須提那子有損比丘的威儀,故制定不淫戒,而對在家人則是不邪淫戒。
邪淫的定義
1. 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對象
2. 致力於享受
3. 設計佔有
4. 結果佔有
罪之輕與重取決於邪淫的對象,有六種:
1. 淫阿羅漢比丘尼,必墮無間地獄
2. 淫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學法女戒、沙彌、沙彌尼戒、受持八關齋戒於其齋日的佛弟子,落三惡道
3. 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落三惡道
4. 與夫婦以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落三惡道
5. 與自己的妻子於非時、非道行淫者,落三惡道
6. 與非人行淫者,落三惡道
要修證至三果阿那含,始得永斷淫欲,修禪定而入初禪而上,能暫伏淫慾。
須提那子跟佛陀出家八年,回到故鄉,父母見這個獨子沿途乞食,心感難受,勸他還俗。須提那子不為所動。後來父母對他說:「求你看在我們孤苦無依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後繼有人。」須提那心想:「若我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的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的,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是盡了孝道。」於是須提那子三次與前妻行淫,被僧團比丘們將他的行為告知佛陀,佛陀譴責須提那子有損比丘的威儀,故制定不淫戒,而對在家人則是不邪淫戒。
邪淫的定義
1. 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對象
2. 致力於享受
3. 設計佔有
4. 結果佔有
罪之輕與重取決於邪淫的對象,有六種:
1. 淫阿羅漢比丘尼,必墮無間地獄
2. 淫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學法女戒、沙彌、沙彌尼戒、受持八關齋戒於其齋日的佛弟子,落三惡道
3. 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落三惡道
4. 與夫婦以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落三惡道
5. 與自己的妻子於非時、非道行淫者,落三惡道
6. 與非人行淫者,落三惡道
要修證至三果阿那含,始得永斷淫欲,修禪定而入初禪而上,能暫伏淫慾。
星期五, 3月 04, 2016
吉祥經及註釋
此經是在祗樹給孤獨園說的,這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蘇達多與祗洹太子一起供養佛陀與僧團的,黃金鋪地。
經文: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人, 在後夜分, 身發光明遍照祗林, 步近世尊, 向世尊頂禮, 後立一旁, 立於一旁後, 天人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 思索吉祥; 期求幸福, 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于應供, 是至上吉祥。
擇鄰安適住, 往昔修福行; 合理於生活, 是至上吉祥。
博聞善工巧, 勤學於律儀; 言語溫和, 是至上吉祥。
奉養于父母, 養護于妻兒; 處事不紊亂, 是至上吉祥。
佈施及法行, 濟助諸親友; 不作諸惡事, 是至上吉祥。
戒除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遵行於不放逸法, 是至上吉祥。
恭敬與謙遜, 知足及感恩; 適時而聞法, 是至上吉祥。
忍辱易受教, 親見諸沙門; 適時而談法, 是至上吉祥。
精進聖潔行, 徹見四聖諦; 促使證涅盤, 是至上吉祥。
心觸世間法, 不動不執染; 離憂心安寧, 是至上吉祥。
若能如是作, 事事得無礙; 隨處得安樂, 是至上吉祥。
此經問法的是一位天女,在後夜時分。身光遍照祗林。
天人分三種:
1。世俗天人=國王及王子=天子
2。轉生天人=做了大善事而再生為天人,四天王天及天眾等
3。清淨天人=阿羅漢
印度將夜晚分三時:
前或第一時:晚六點至十點,這段時間通常是佛陀專門指導比丘的,或比丘有疑問,亦可在此段時間去問佛陀。
中夜:晚十點至淩晨二點,這段時間通常是對天人說法的。
後夜:淩晨二點至早六點,對佛陀來說又分成四段時間。第一段是經行;第二段是睡眠;第三段是享受涅盤之樂;第四段時用大悲定看眾生,看可以幫助什麼。
這天女在後夜才接近世尊,向世尊頂禮,後站在一旁。
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類,思索吉祥;期求幸福,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很多人思索吉祥, 做什麼事得吉祥呢? 什麼是吉祥呢? 吉祥=幸福, 期求幸福, 天女請佛陀說什麼是最高吉祥, 最大的幸福。
佛陀聽了天眾們的問題後,開始了偈誦, 第一句就是遠離愚癡人。什麼是遠離呢? 直接就是不結交有呼吸的愚癡人, 沒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愚癡人? 做惡行惡那些, 殺人殺生、盜賊、愛邪淫、喜歡說妄語、酒鬼等。不結交愚人=不結交行惡者。
親近智慧者, 這裏的智慧者=阿羅漢, 可以見到後世的, 見到覌智的。
供養于應供=四雙八輩聖弟子, 包括出家與在家。應該供養的聖者, 比單獨供養聖者的福大的是供養僧團, 大過供養僧團的是皈依三寶, 大於皈依三寶的是持五戒, 大於持五戒的是修習慈心襌, 最大的福則是覌無常。
但若遇聖者及僧團, 應該供養的。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於應該供養的聖䝨出家人與在家人, 這是第一類最吉祥的。
供養除了四資具的供養外, 就是法供養。法供養則是最勝的。什麼是法供養聖僧團呢? 以作善事的功德供養; 以襌修的功德供養, 這些是法供養。
選擇適當鄰居, 可安心的住。選擇什麼的鄰居可令人安心而住呢? 古時印度不同現今的高樓, 最好選擇喜歡做善事的鄰居、喜歡去聽佛法的鄰居、喜歡修行的鄰居, 選擇這些鄰居就可以安樂而住。現代買樓很難選鄰居, 都依靠個人福德因緣的。也不要以為有錢般到高尚住宅區沒有煩惱, 麻煩鄰居倒處有。
往昔有修福行, 有做福, 今世收果, 今世又做福, 即世與下世收果。今世怎樣就看往昔世做了什麼善與惡, 遇緣即起。
往昔世的事無可改變已過了去的, 但可以現在選擇怎樣的行法。
要生活合理, 有正確志向, 舍惡戒而修善戒, 舍惡法而修善法, 確立正志止惡行善。這些是至上吉祥。
即是若未受戒的, 去受皈依五戒,受了五戒的,就要找些日子去持八戒。未襌修的, 生起決意去襌修,未證襌定的,就要決意去證,自己有些什麼惡不善法的, 要舍, 善法那些未有的, 就去修。
要廣博見聞,即是要博學,博學才不會被人蒙,見識廣就不易受騙,尤其學佛,人人都喜歡教人的,若自己沒點博學,很易給人騙。很多說這是佛說,這是佛經記載,或不說佛法, 世間法很多吃什麼會健康之類,若自己沒去看看,人說你去做,業也是隨你。多聞是好的。既要多聞又要善於工芸,為什麼要善於工芸呢?就是很多東西要自己去做,若懂怎做就不用依賴別人,尤其出家眾,袈裟要自己去染,掃把要自己去造,連起寺也是自己去造的,故善於工芸。
勤學善戒,居士也是要學好五戒、八戒,學習上座部是可以看律藏的,可以瞭解比丘戒,方便護持及分別那些戒德不好的。居士要熟悉南傳的五戒與八戒,才不會受騙。五戒的覌念跟大乘那邊是不同的。此處亦是勤學戒律,居士無律有戒,出家眾有律儀,包括75條學處戒。
善說語言,即是不說粗話,不說惡語,不妄語,這些善說話。
接著的一段是要奉養父母, 在增支部第一集中說, 父母如同梵天及先導師, 值得供養的, 故除了四雙八輩聖弟子外, 還有父母是要供養的。對父母好的人, 諸事較順利, 對父母不好的, 障礙襌修。帶父母去做供養僧團, 能讓父母接觸佛法, 也是好的。
供養父母亦是四種生活必需品的供養, 即住所、衣服、食物、藥物。
父母若生病, 照顧病人等同照顧佛陀, 若要照顧佛陀, 該去照顧病人。(相應部或增支部)
佛陀覺悟後也回迦毗羅衛城度其父親, 當時是證初果。淨飯王往生前是證得三果的。而其母摩耶夫人則在佛陀上天時, 摩耶夫人飛天經過, 聽了佛陀說阿毗達摩而證初果。
接著是養護妻兒, 這是對為人父母者說的, 若結了婚那些又有兒女時, 就要養護妻子兒女。上養父母, 下護妻兒。處事井然有序, 不亂做事, 這是至上吉祥。
什麼叫亂做事呢? 某位法師度人出家就亂來一通, 既沒直接邀請戒師來為戒子受戒, 亦會使人去接戒師, 亦沒向廟的主持借廟, 亦沒跟主持去說要為戒子受比丘戒, 弄得該批戒子不受僧團祝福及承認。這就是亂做一通。惡名必遠揚。諸事也必不順。
居士也有很多亂做一通的。
接著是有佈施, 佈施分兩種:財佈施及法佈施, 法佈施最勝。財佈施是用財所買的東西, 四資具: 住屋、醫藥、衣服、食物。這些是要用錢買的。法佈施則是用襌修功德作供養, 在大般涅盤經中, 佛陀就說實踐佛法者才是最恭敬佛陀的, 故以修行功德作供養是最勝的。另外就是將佛法流通, 讓人去修佛法的, 也是法佈施。
佈施者將得很多人愛護, 但在佈施時, 心要無貪, 不能這邊佈施, 那邊想通過佈施而得到什麼, 否則也是得不到之餘, 所作佈施的福亦少了。
佈施, 生起佈施的念頭就已有福, 若去做就更有, 在巴厘經裏說只是倒了些食物渣到坑渠, 動物若吃了, 這樣的佈施已帶來福報, 所以從念頭起到實行到佈施對像等, 福從點點到無量, 其中修習慈心襌及覌無常是最無量的福。就要識種福。
除佈施外, 法行即十種善業道行, 及在家人通過身法行寂靜三種慢心。這十善業即身三善業, 口四善業及意三善業=正思維的三業, 正語的四業, 正業的三業。
三種慢心: 我勝、我等、我劣三慢心。
應要知道轉生天界的因。對在家人來說, 法行=行十善業, 舍三慢心及知道做些什麼能轉生天界。
適時濟助諸親戚朋友, 除了錢財之類的幫助外, 亦包括助他們捨棄邪見, 多做善事, 往生天界, 這些是至上吉祥。
不做有過失的行為。什麼是沒有過失? 身口意善行沒有過失, 另外是持布薩支, 即八戒時, 服務(寺廟及僧團)樂於種樹、造橋等。這些能得到樂, 故被稱吉祥。
這段有四種吉祥: 佈施、法行、濟助親友、持八戒樂於服務。如此往生後, 將生天界。
接著的一段是, 遠離節制惡。惡=不善, 需要精進戒除及遠離。遠離引起貪執的酒類。遠離戒除殺生、偷盜、邪淫等五種惡行。
在法之中不放逸。什麼是放逸? 在善法中, 不小心行動, 沒毅力, 不堅定, 偷懶, 不想求(法), 放下(修行)責任, 不練習, 不修習, 不多修, 沒有決心,不奉行 。這些稱為放逸。
若在法之中不放逸, 是至上吉祥。
接著是恭敬、謙遜、知足及感恩。要恭敬誰呢? 覺音注釋:
佛陀、僻支佛、如來聲聞弟子、戒師、法師、父、母、年老長輩、兄、姊等。對這類人士恭敬是趣向善道之因。要對他們禮敬。
謙遜即低調的生活。知足是指容易對物質容易滿足。佛陀與僧團有次受到一位富翁邀請到某地作供養, 誰知僧團到步後,富翁忘了供養佛陀與僧團此事。當地鬧起饑荒, 佛陀與僧團都沒得吃, 佛陀遣散僧團, 只留阿難尊者在身邊, 他們要吃馬麥維生。饑荒過後, 邀請期也完了, 那位富翁還未記起此事, 到佛陀去向他道謝時, 他才想起曾作出邀請, 佛陀還是感恩這富翁的, 弄得富翁非常尶介。
佛陀與僧團知足, 如慈經說知足易供養, 此處亦是, 知足, 知感恩。佛陀雖沒吃到富翁的供養, 但還是去向富翁感恩。
對四資具知足, 知道這些只不過是為養色身好修行吧了。
適時聞法。什麼是適時呢? 當心有五蓋時, 去聽法而令心轉變, 此是適時。
在平靜時就保持心的平靜啦, 此時法應舍去, 法是拿來對治煩惱, 若沒有煩惱, 就不要自尋煩惱, 用法去弄亂心, 很多人會如此。沒事弄亂心的。當心亂了卻不懂用法對治。適時就是在煩惱時, 有苦時, 去聞法, 以法降伏煩惱。當能用法對治煩惱時, 會對佛法更增信心, 修行動力大增。戒定慧增長, 煩惱一生起就可對治。
接著是在梵行中精進。在那裏去精進呢? 在惡法之中要精勤的除去惡法。梵行在佛陀處是最高的宗教行持, 此宗教與彼宗教不同解釋, 人生宗旨, 佛陀生活教育, 什麼是佛陀的教育呢? (=什麼是佛教?) 聖諦=四聖諦。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緣起亦包在聖諦裏。佛陀在另一篇經答他教什麼? 苦與滅苦=四聖諦。所以其實三藏都在此主提展開的。為什麼那麼多經呢? 就是眾生業與緣不同, 所以就有不同說法。
精進在梵行中, 在什麼地方要精勤呢? 在惡法中。惡法在那裏呢? 在根門, 根門失念煩惱起, 此時要精勤修修。怒生起時要用精進=四正斷=四正勤, 就是惡生起要即斷除。這裏的精進含有刻苦的意思, 刻根門入賊之苦及貪瞋癡慢疑、懶散懈怠時, 這些惡法生起時, 要刻苦修正行為。在這些地方要刻苦的修修。
另外, 梵行的另一意思是捨棄非梵行, 即是不淫。居士的五戒中的不邪淫還是有淫, 此處指不淫。
刻苦修梵行, 徹見四聖諦, 親見涅盤, 至上吉祥。最初徹見四聖諦是在初果的道與果的殺那。道與果之間沒有間隔,道生起後,滅,接著就是果生起, 滅。所以在證悟時, 是殺那的。
親證涅盤, 不通思維邏輯。此處指阿羅漢果。
由初果至四果就用兩句講完。證到阿羅漢果, 才至上吉祥, 證初果都吉祥的, 但不是至上咯。所以三果以下還是有東西要學, 故名有學。
經文: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人, 在後夜分, 身發光明遍照祗林, 步近世尊, 向世尊頂禮, 後立一旁, 立於一旁後, 天人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 思索吉祥; 期求幸福, 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于應供, 是至上吉祥。
擇鄰安適住, 往昔修福行; 合理於生活, 是至上吉祥。
博聞善工巧, 勤學於律儀; 言語溫和, 是至上吉祥。
奉養于父母, 養護于妻兒; 處事不紊亂, 是至上吉祥。
佈施及法行, 濟助諸親友; 不作諸惡事, 是至上吉祥。
戒除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遵行於不放逸法, 是至上吉祥。
恭敬與謙遜, 知足及感恩; 適時而聞法, 是至上吉祥。
忍辱易受教, 親見諸沙門; 適時而談法, 是至上吉祥。
精進聖潔行, 徹見四聖諦; 促使證涅盤, 是至上吉祥。
心觸世間法, 不動不執染; 離憂心安寧, 是至上吉祥。
若能如是作, 事事得無礙; 隨處得安樂, 是至上吉祥。
此經問法的是一位天女,在後夜時分。身光遍照祗林。
天人分三種:
1。世俗天人=國王及王子=天子
2。轉生天人=做了大善事而再生為天人,四天王天及天眾等
3。清淨天人=阿羅漢
印度將夜晚分三時:
前或第一時:晚六點至十點,這段時間通常是佛陀專門指導比丘的,或比丘有疑問,亦可在此段時間去問佛陀。
中夜:晚十點至淩晨二點,這段時間通常是對天人說法的。
後夜:淩晨二點至早六點,對佛陀來說又分成四段時間。第一段是經行;第二段是睡眠;第三段是享受涅盤之樂;第四段時用大悲定看眾生,看可以幫助什麼。
這天女在後夜才接近世尊,向世尊頂禮,後站在一旁。
以偈對佛說:
許多天人與人類,思索吉祥;期求幸福,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很多人思索吉祥, 做什麼事得吉祥呢? 什麼是吉祥呢? 吉祥=幸福, 期求幸福, 天女請佛陀說什麼是最高吉祥, 最大的幸福。
佛陀聽了天眾們的問題後,開始了偈誦, 第一句就是遠離愚癡人。什麼是遠離呢? 直接就是不結交有呼吸的愚癡人, 沒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愚癡人? 做惡行惡那些, 殺人殺生、盜賊、愛邪淫、喜歡說妄語、酒鬼等。不結交愚人=不結交行惡者。
親近智慧者, 這裏的智慧者=阿羅漢, 可以見到後世的, 見到覌智的。
供養于應供=四雙八輩聖弟子, 包括出家與在家。應該供養的聖者, 比單獨供養聖者的福大的是供養僧團, 大過供養僧團的是皈依三寶, 大於皈依三寶的是持五戒, 大於持五戒的是修習慈心襌, 最大的福則是覌無常。
但若遇聖者及僧團, 應該供養的。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於應該供養的聖䝨出家人與在家人, 這是第一類最吉祥的。
供養除了四資具的供養外, 就是法供養。法供養則是最勝的。什麼是法供養聖僧團呢? 以作善事的功德供養; 以襌修的功德供養, 這些是法供養。
選擇適當鄰居, 可安心的住。選擇什麼的鄰居可令人安心而住呢? 古時印度不同現今的高樓, 最好選擇喜歡做善事的鄰居、喜歡去聽佛法的鄰居、喜歡修行的鄰居, 選擇這些鄰居就可以安樂而住。現代買樓很難選鄰居, 都依靠個人福德因緣的。也不要以為有錢般到高尚住宅區沒有煩惱, 麻煩鄰居倒處有。
往昔有修福行, 有做福, 今世收果, 今世又做福, 即世與下世收果。今世怎樣就看往昔世做了什麼善與惡, 遇緣即起。
往昔世的事無可改變已過了去的, 但可以現在選擇怎樣的行法。
要生活合理, 有正確志向, 舍惡戒而修善戒, 舍惡法而修善法, 確立正志止惡行善。這些是至上吉祥。
即是若未受戒的, 去受皈依五戒,受了五戒的,就要找些日子去持八戒。未襌修的, 生起決意去襌修,未證襌定的,就要決意去證,自己有些什麼惡不善法的, 要舍, 善法那些未有的, 就去修。
要廣博見聞,即是要博學,博學才不會被人蒙,見識廣就不易受騙,尤其學佛,人人都喜歡教人的,若自己沒點博學,很易給人騙。很多說這是佛說,這是佛經記載,或不說佛法, 世間法很多吃什麼會健康之類,若自己沒去看看,人說你去做,業也是隨你。多聞是好的。既要多聞又要善於工芸,為什麼要善於工芸呢?就是很多東西要自己去做,若懂怎做就不用依賴別人,尤其出家眾,袈裟要自己去染,掃把要自己去造,連起寺也是自己去造的,故善於工芸。
勤學善戒,居士也是要學好五戒、八戒,學習上座部是可以看律藏的,可以瞭解比丘戒,方便護持及分別那些戒德不好的。居士要熟悉南傳的五戒與八戒,才不會受騙。五戒的覌念跟大乘那邊是不同的。此處亦是勤學戒律,居士無律有戒,出家眾有律儀,包括75條學處戒。
善說語言,即是不說粗話,不說惡語,不妄語,這些善說話。
接著的一段是要奉養父母, 在增支部第一集中說, 父母如同梵天及先導師, 值得供養的, 故除了四雙八輩聖弟子外, 還有父母是要供養的。對父母好的人, 諸事較順利, 對父母不好的, 障礙襌修。帶父母去做供養僧團, 能讓父母接觸佛法, 也是好的。
供養父母亦是四種生活必需品的供養, 即住所、衣服、食物、藥物。
父母若生病, 照顧病人等同照顧佛陀, 若要照顧佛陀, 該去照顧病人。(相應部或增支部)
佛陀覺悟後也回迦毗羅衛城度其父親, 當時是證初果。淨飯王往生前是證得三果的。而其母摩耶夫人則在佛陀上天時, 摩耶夫人飛天經過, 聽了佛陀說阿毗達摩而證初果。
接著是養護妻兒, 這是對為人父母者說的, 若結了婚那些又有兒女時, 就要養護妻子兒女。上養父母, 下護妻兒。處事井然有序, 不亂做事, 這是至上吉祥。
什麼叫亂做事呢? 某位法師度人出家就亂來一通, 既沒直接邀請戒師來為戒子受戒, 亦會使人去接戒師, 亦沒向廟的主持借廟, 亦沒跟主持去說要為戒子受比丘戒, 弄得該批戒子不受僧團祝福及承認。這就是亂做一通。惡名必遠揚。諸事也必不順。
居士也有很多亂做一通的。
接著是有佈施, 佈施分兩種:財佈施及法佈施, 法佈施最勝。財佈施是用財所買的東西, 四資具: 住屋、醫藥、衣服、食物。這些是要用錢買的。法佈施則是用襌修功德作供養, 在大般涅盤經中, 佛陀就說實踐佛法者才是最恭敬佛陀的, 故以修行功德作供養是最勝的。另外就是將佛法流通, 讓人去修佛法的, 也是法佈施。
佈施者將得很多人愛護, 但在佈施時, 心要無貪, 不能這邊佈施, 那邊想通過佈施而得到什麼, 否則也是得不到之餘, 所作佈施的福亦少了。
佈施, 生起佈施的念頭就已有福, 若去做就更有, 在巴厘經裏說只是倒了些食物渣到坑渠, 動物若吃了, 這樣的佈施已帶來福報, 所以從念頭起到實行到佈施對像等, 福從點點到無量, 其中修習慈心襌及覌無常是最無量的福。就要識種福。
除佈施外, 法行即十種善業道行, 及在家人通過身法行寂靜三種慢心。這十善業即身三善業, 口四善業及意三善業=正思維的三業, 正語的四業, 正業的三業。
三種慢心: 我勝、我等、我劣三慢心。
應要知道轉生天界的因。對在家人來說, 法行=行十善業, 舍三慢心及知道做些什麼能轉生天界。
適時濟助諸親戚朋友, 除了錢財之類的幫助外, 亦包括助他們捨棄邪見, 多做善事, 往生天界, 這些是至上吉祥。
不做有過失的行為。什麼是沒有過失? 身口意善行沒有過失, 另外是持布薩支, 即八戒時, 服務(寺廟及僧團)樂於種樹、造橋等。這些能得到樂, 故被稱吉祥。
這段有四種吉祥: 佈施、法行、濟助親友、持八戒樂於服務。如此往生後, 將生天界。
接著的一段是, 遠離節制惡。惡=不善, 需要精進戒除及遠離。遠離引起貪執的酒類。遠離戒除殺生、偷盜、邪淫等五種惡行。
在法之中不放逸。什麼是放逸? 在善法中, 不小心行動, 沒毅力, 不堅定, 偷懶, 不想求(法), 放下(修行)責任, 不練習, 不修習, 不多修, 沒有決心,不奉行 。這些稱為放逸。
若在法之中不放逸, 是至上吉祥。
接著是恭敬、謙遜、知足及感恩。要恭敬誰呢? 覺音注釋:
佛陀、僻支佛、如來聲聞弟子、戒師、法師、父、母、年老長輩、兄、姊等。對這類人士恭敬是趣向善道之因。要對他們禮敬。
謙遜即低調的生活。知足是指容易對物質容易滿足。佛陀與僧團有次受到一位富翁邀請到某地作供養, 誰知僧團到步後,富翁忘了供養佛陀與僧團此事。當地鬧起饑荒, 佛陀與僧團都沒得吃, 佛陀遣散僧團, 只留阿難尊者在身邊, 他們要吃馬麥維生。饑荒過後, 邀請期也完了, 那位富翁還未記起此事, 到佛陀去向他道謝時, 他才想起曾作出邀請, 佛陀還是感恩這富翁的, 弄得富翁非常尶介。
佛陀與僧團知足, 如慈經說知足易供養, 此處亦是, 知足, 知感恩。佛陀雖沒吃到富翁的供養, 但還是去向富翁感恩。
對四資具知足, 知道這些只不過是為養色身好修行吧了。
適時聞法。什麼是適時呢? 當心有五蓋時, 去聽法而令心轉變, 此是適時。
在平靜時就保持心的平靜啦, 此時法應舍去, 法是拿來對治煩惱, 若沒有煩惱, 就不要自尋煩惱, 用法去弄亂心, 很多人會如此。沒事弄亂心的。當心亂了卻不懂用法對治。適時就是在煩惱時, 有苦時, 去聞法, 以法降伏煩惱。當能用法對治煩惱時, 會對佛法更增信心, 修行動力大增。戒定慧增長, 煩惱一生起就可對治。
接著是在梵行中精進。在那裏去精進呢? 在惡法之中要精勤的除去惡法。梵行在佛陀處是最高的宗教行持, 此宗教與彼宗教不同解釋, 人生宗旨, 佛陀生活教育, 什麼是佛陀的教育呢? (=什麼是佛教?) 聖諦=四聖諦。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緣起亦包在聖諦裏。佛陀在另一篇經答他教什麼? 苦與滅苦=四聖諦。所以其實三藏都在此主提展開的。為什麼那麼多經呢? 就是眾生業與緣不同, 所以就有不同說法。
精進在梵行中, 在什麼地方要精勤呢? 在惡法中。惡法在那裏呢? 在根門, 根門失念煩惱起, 此時要精勤修修。怒生起時要用精進=四正斷=四正勤, 就是惡生起要即斷除。這裏的精進含有刻苦的意思, 刻根門入賊之苦及貪瞋癡慢疑、懶散懈怠時, 這些惡法生起時, 要刻苦修正行為。在這些地方要刻苦的修修。
另外, 梵行的另一意思是捨棄非梵行, 即是不淫。居士的五戒中的不邪淫還是有淫, 此處指不淫。
刻苦修梵行, 徹見四聖諦, 親見涅盤, 至上吉祥。最初徹見四聖諦是在初果的道與果的殺那。道與果之間沒有間隔,道生起後,滅,接著就是果生起, 滅。所以在證悟時, 是殺那的。
親證涅盤, 不通思維邏輯。此處指阿羅漢果。
由初果至四果就用兩句講完。證到阿羅漢果, 才至上吉祥, 證初果都吉祥的, 但不是至上咯。所以三果以下還是有東西要學, 故名有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