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6, 2014

第二次獨住樹林

大師父與僧團還在, 我第二次獨住樹林, 本來是想學隆波林的, 樹下宿。但肯定心未到咯, 誦經至六時半, 天全黑後, 我還是要入蚊帳裡過一夜的。

這一次有別於前一次的獨修, 而是從前日晚十時起, 就沒吃東西, 只依靠一樽水至第二朝。饑饉四十吧, 日間還是事照做的。晚間則徹夜襌坐, 但到零晨二時, 還是想小睡, 結果睡了一個半小時, 四時半起來又坐一會, 又躺一會或睡了一會吧, 六時半上回地面。

這次的襌坐嘛, 坐不了樹下宿啦, 但四十小時沒吃東西是可以的, 也不感到餓。隆波是三日走山只帶蜜糖及三樽水, 大師父則在印尼森林修三日吃一餐, 逐步至七日只吃一餐。森林修法就是如此吧。

我們則在被保護的環境中來修, 也修吾掂的。

由於屋主放了毛氈, 故不感到冷, 溫暖而襌坐, 心很平靜, 身很舒服的。所以太舒服時, 就是想睡覺咯, 也去睡了一個半小時咯。

獨住樹林中的蚊帳, 沒驚生起。但什麼保護也沒有而樹下宿, 怕狗會入來。想像的驚無法去克服, 連日間在樹下修, 也被同一恐懼侵擾而無法久坐, 試了三次都無法久坐, 實在感到出奇及挫折的。

為此又找了另一日來試, 不吃午飯就落樹林, 這回依靠大師父及上面吃飯的僧團的力量而克服了後面的聲音。有屋與沒有屋, 差很遠啊。終於還是可在樹下坐一小時。若日間無法克服恐懼, 晚間更不能克服的了, 故一定要在日間克服先, 晚間嘛, 可能還是要逐步來吧。

光頭女人聖悅想住廟, 給拒絕


今朝我好早到廟,我都感到莫明奇妙的, 平時不會如此早出門口的。到了廟都無人, 我最早到啦, 廚房野吾識做, 就不理了。原來就是她要來。怪不知得我要早到啦。大師父、二師父及三師父居然齊齊不岀來,只有四當家在寫字樓。我是沒理她了。她的淨人Vimala到廚房要東西,廚房裡沒人理她,跟我碰面,我叫她有什麽需要可找我。呵呵。我連叫也沒叫,過了很久,她等的士要離開時,才主動叫我,那我也回應的啦。亦會主動幫她忙的,但我已不當她是比丘尼了,就當是居士一位穿了橙色衫吧。事實上, Locus事件後, 她還穿那件衫的, 就跟法護沒分別了。

法護也回港了, 他的事嘛, 傳通街啦, 當然亦有人不知道的。光頭爛尼的事也是傳通街啦, 當然也有無知眾不知的啦。

她的事呢, 也是傳通街的。剩睇大師父至三師父都不出來就知乜事啦。這樣的人,連隆波林亦不出來,其他資深人又不在,我做了臨時執事咯。但費事理佢咁多。今時不同往日, 呵呵。 我點處理, 大二三師父們都一定在睇戲啦。咁佢地吾出來, 主要執事又不在, 有乜需要就照事做, 其他就免了。

她叫的士來,那駕車上到來, 她又不接住, 她跑去追,師父們看著,都在笑她。笑什麼呢? 泰國的八戒女有一條法則, 就是走跟而不可跑, 要慢慢走也不可急走, 食飯飲水要坐著, 不可站著。這是基本法。所以師父們看見她跑去追的士, 都在笑。還是車開師父們去托缽的高佬車她們回西貢。不過這樣一車就出事了, 高佬出了事, 接了爛尼沒得祝福而得了禍, 接錯人咯, 車佢到元朗咪得啦, 又車到入西貢。

聽説她在此廟的居士屋住了兩晚,住居士屋? 咁搞笑? 我第一晚住就住樹林了啦, 佢吾夠膽咩? 還是給眾生擋住了啊? 

她住的兩晚, 當然也弄到神僧鬼厭啦。供僧時,她要如師父們般坐高處,哈, 直接給師父拒絕, 吾識規矩的女人, 此廟係泰國系, 吾系蘭卡系, 佢在泰國人眼中係酸尼, 吾係比丘尼, 比八戒高一級吧了, 吾可能同師父們平起平坐啦, 而且咁差的修行, 點同比丘眾同起同坐呢?

佢都識時務, 無留下來食飯, 否則我可能會非常的不客氣咯。已通知一些執事, 不用跟她客氣, 當普通女人即可。 

阿贊平已說此女會落惡道了, 咁三位大師父都不出來, 即是都無得救啦, 這個女人實在可憐,但自作業,自招報吧。我跟她也止於禮貌的打招呼吧了,一點也不想多接觸。

致電給蘭卡朋友談及此事, 此女要請蘭卡僧來港搞活動, 搞咯, 蘭卡朋友問我有沒請我, 哈, 不用了吧, 此女人已非尼師, 跟法護一樣的厚顏地穿袈裟, 她做她的事, 我修我的行。大襌師都不見的人,  是沒得救的啦。少接觸為妙。

佢的事, 梗係要同廟裡長住眾講一講啦, 尤其佢已經吾係比丘尼, 酸尼都吾係啦。搶人野, 乜尼呀?係蘭卡係佛教墮落, 其戒師貪錢收佢,   佢又攞吾到簽證留在僧團學習, 獨居就犯比丘尼大戒啦, 一早吾係比丘尼了, 又跟法護咁耐, 吾知攪了乜。 

攪一事, 必然衰一事的, 越攪野, 越多人知佢的無厘頭事吧了。

                                                                                    

星期四, 12月 25, 2014

在泰國廟過夜襌修之第二晚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六
這一日, 朋友會來過一晚。

她早上與大仔及一個朋友來廟。我帶她去頂禮隆波震達, 後我們幾人在Office旁站著談天, Alice走過來大聲駡我們不該站在那裡, 叫我們離開沒問題, 但她說: 我有責任教你們。我心感反感的, 念頭升起, 我無須你教, 我也不會聽你的。話是沒出口, 但面部表情顯示我不會聽她說的啦, 她說她只會講一次, 下次再如此, 不會再教。心念升起: 你不用教, 你教不到我的。
我有用言語對她說: 得啦, 你講左啦。後我們向大肚佛處行, 我對朋友說, 她就是這樣, 所以好多人不喜歡她。

接著, 我們幾個到大肚佛前談佛法, 接著我們決定去下白泥。
跟Alice說一聲, 我們去下白泥及夜晚會回廟。

就跟隆波震達說一聲, 師父說下面有杯麵及咖啡可以食同飲。我們也沒貪廟食啦, 在外吃點東西, 我吃了一碗火腿通粉, 有點擔心夜晚會否肚餓, 不理了。

吃完後, 我們入下白泥, 到後, 五隻狗衝出來狂吠, 我怕狗, 故不敢入, 鐵閘也鎖了, 故我帶他們到石崗, 我以前修行的地方襌修。在石崗時, 我心想Alice可能擔心朋友不懂廟規而隨便亂入, 故我說行後門直入小屋處。

回來落小巴後, 我帶朋友行另一條路, 誰知到達入口處, 心感到極不舒服, 知道不能再前後, 對朋友說心感到乸住, 要調頭行。故還是要行回正路, 從正路而入。
上到廟, 見到Alice, 她似乎還未消怒氣, 故我也沒理她, 帶朋友直落小屋處。我們是擔心Alice若回來, 有可能會加重她的瞋心, 對三人的修行都不好, 故有希望她不回來的心。
好奇的是, 是師父駛走她還是她自願給善緣我們? 還是其他事情令她不回來?

朋友樹下宿。舖張席就席地而睡、坐。
我則在小屋旁的小磚塊坐。
這一晚, 知道的是整個僧團在護持我們, 很和暖, 手也感到暖的, 不冷。
我的境是很美的, 一格格如同小電影的播放, 很的式的。我沒理朋友, 她睡、坐、行。而當她睡或坐時, 我就行一行。想起Alice的態度呢, 她整個人就是與我無關, 我也會停與她分享, 但這心念升起, 心立即感到不舒服的。這回我直接用心念跟大師父交涉。 對大師父說: 師父, 一個那麼難聽人講的人, 你都難搞, 你吾好搞我吧? (心即時感到很不舒服, 即時要轉心念)好吧, 我找個因緣跟她說吧。(心轉為平靜, 但我吾服的, 依然吾想再接觸這樣的人, 麻煩人免接觸) 再以心念對大師父說, 吾講吾得咩?  (心立即又轉向不舒服, 只好服從)講她是不會聽的啦, 用文字咯。有字為證, 她見之, 原形畢露吧。

這件事就放下了, 繼續修襌。我整晚是感到很舒服啦, 也感到能以心念直接跟大師父溝通時, 就不需要言語了, 大師父或其他師父知我想什麼時, 我也不用說什麼, 多好。

至於朋友嘛, 第一次襌修就這樣子, 哈, 反正整個僧團在護持我們啦, 故她也過了她的關。我們臨天光時, 不約而同的要向僧團、大師父、隆波震達、隆波林、及Alice頂禮的。Alice沒落來真的是幫了個大忙的。我也想向該處樹林的眾生多謝的。


在泰國廟過夜襌修之第一晚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晚, 元朗泰國廟的大師父隆波馬勒來港, 此次留港兩星期, 除開僧團會議外, 也處理港廟事務吧。

我只見過大師父三次吧, 第一次在機場, 第二次也是, 前兩次, 他只來港兩三日吧了, 但此次留港兩星期, 東南亞的代表聚集在港開僧伽會議, 決定各地寺廟的主持在未來四年由誰擔任。聽說隆波使的寺廟在全球有五百多間。在港有兩間, 悠潭尾及下白泥, 舊廟與新廟。但舊廟現時則因土地問題有點阻礙, 大家持觀望態度, 也有居士在處理中。

 

星期五當天, 師父們帶領居士眾籌備星期日的僧團會議。般枱般椅子, 沫枱沫椅子, 弄會議的長方桌子。若大的寺廟, 幫手的居士只有十多廿人吧了, 多人有多人的做法, 少人有少人的做法吧, 反正大家開開心心地做, 就好。

此廟的出家人嘛, 大部份是不懂廣東話的, 能說英語者也只有一兩位吧了, 所以要叫香港人幫忙嘛, 言語是障礙來的。我都有幫點忙的, 真是幫少少吧了。




打掃佛堂裡裡外外。泰國人連屋頂也打掃的。門窗也是裡裡外外的沫著, 一開始就有四五人在打掃裡裡外外的佛堂, 後來師父們弄布及枱, 後來三個人從山坡上般椅子下來, 那些椅子很重的啊。



陳年不用的鐵椅子, 從坡上般下來十幾張後, 有居士就開始拍塵, 米師父用英語教我怎拍塵, 要好大力的, 很累。這位泰國女居士則逐張椅子抺, 抺椅子又由頭抹到尾, 又是裡裡外外的抹, 她用醋來沫, 她沫了整個下午, 我也是幫微少忙吧了, 我可是拿筆都沒點力氣的, 故很難抺那些陳年舊塵的。


Alice下午來到,  又去抺椅子。


師父們則修理椅子。



開帳篷準備星期日有食物檔在此處開。

弄完這些後, 共有四位女居士會在廟裡過夜, Alice想我睡最入的小屋, 而我其實想睡最出的那間由婆婆起的木台, 但她一直叫我試最入的小屋, 聽了兩次後, 沒回絶第三次, 就沒逆她意。我是覺得反正我不會睡, 在那裡都一樣的。

於是她在小屋修, 我在小屋前方的木板處修, 反正想試兩晚都修, 會怎樣呢?

那處樹林, 前面就是大墓地, 那個位置亦非常的入, 但對面卻對著廠房門口, 斜對面有一枝街燈, 故那個位置實況是非常的光, 月光亦照到下來的。
那晚非常的寒冷, 通常在此境, 我是無法抵抗寒冷而入襌定的。

Alice問我要不要吃東西, 我感到驚奇的, 不是守八戒嗎? 我答不吃。她又問我要不要飲咖啡, 我再次感到奇怪的, 襌修搞咁多野做乜呀?  接著又問我要不要開帳幕, 再次令我感驚奇, 又問我要不要弄個蓋擋露水, 帳幕我沒打算開的, 是留給朋友第二晚用的, 但她說拿來擋露水嘛, 拒絶了那麼多東西, 就不逆她的善意吧, 就跟她弄個蓋。晚時, 她叫我點爉燭行襌, 我沒理會。接著又問我要不要毛氈, 我想起下午Flora傳譯大師父說舒服令人懶散, 故還是拒絶了。

那邊的磁場的確不同, 我脫鞋行襌兩小時半, 預定是三小時半的, 但太冷了。那時, Alice點了爉燭, 問我介不介意她點爉燭, 我說不介意。但點了爉燭後, 我來回徑行幾次後, 覺得轉去上面的直路徑行較好, 故穿過中間樹林到那直路。


但那條路刺痛腳的, 來回行了幾次後, 還是回到原處徑行。此時見到Alice跪著誦經, 覺得我也該這樣誦經的, 不是共修時才跪著誦, 回到家就坐著誦吧, 不過, 還是隨緣吧。

半夜, 真的很寒冷, 我想要毛氈的, 這裡很爭扎的, 想叫Alice, 也想入小屋, 就算坐在蚊帳前也好的, 我是望向她這邊非常多次的, 但還是忍住了, 還是由得身體在寒風裡發抖, 直到天光。

這是第一晚的情況。

第二晚則比較精彩。











星期日, 10月 19, 2014

元朗泰國廟的袈裟節




年年的袈裟節, 大師父隆波馬勒都來港一至兩日來給信眾修大褔。此年的泰國廟, 師父們在佛堂側門起了大頂給信眾避風雨的。

由於有大師父及泰國高僧到, 所以每年的袈裟節, 此佛堂都人山人海的, 坐滿佛堂亦佔了前面的一大塊空地。但事前佈置的居士卻謬謬可數, 前一星期, 大概就是每日幾個人吧了, 是前一日的準備才稍為多點人吧了。



晒地席也是一或兩個人吧了, 弄菜那些也是三至四個吧了。





這衣車平時收起, 節日前才拿出來。




泰國居士弄的龍, 有頭有尾的。泰國廟的泰國居士非常有心思, 這若大的一個節日, 事實上也沒誰在弄什麼的統籌, 都是各人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 只是食物方面, 那些麵檔或水檔等, 有人作協調吧了, 協調的意思也只是誰有錢的就出錢, 沒錢又想做的, 就給他們來做, 自己找些朋友一起幫忙, 所以這個做法, 是人人開開心心的啦。

其他的佈置, 則可說各有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 有人放水果掛樹幹, 有人弄些結緣品掛樹枝, 有人弄這些龍頭與尾放門口。有人負責拿飯給信眾去供養托鉢僧團。




這些法工是常到廟幫手的, 有大節要開檔就來幫忙, 水檔看似很簡單, 實況是前一天要準備很多東西的, 六個大筒裝水, 要洗筒, 要煲水, 要準備各式飲品, 至少也要準備一天的。


廚房當天的人忙個不停, 男居士就幫忙煮大獲菜及大獲湯, 女居士弄細碟菜, 出出入入的。在大節日, 所有大煲全出動, 大碟也是用得七七八八的, 這廟的碗碟倒也是夠多, 大大小小幾百至過千吧。這些是居士用的, 僧團用的則另有小房間儲存。供僧團用的東西則在供僧團物的小房處理, 不撈亂的。這是此處廟規, 若是獨行僧那些, 這些通常就不太分別了, 實際運作也是難作分別, 所以這些, 各僧團各例, 各僧各處各種例, 居士還是聽從指示。
在此廟, 就算是洗水果也是在供僧儲物房處理而不在這個廚房處理的, 供僧碟那些當然也是如此, 但對於不知道的居士, 無知也是沒什麼啦, 或者供僧房的杯碟不夠而拿居士廚房的杯碟來裝菜, 也是沒什麼啦, 反正佛教說的是隨緣, 什麼東西也是法的啦.




袈裟節當然就是有袈裟給人請啦, 這些袈裟沒人看檔, 即是自便, 喜歡捐幾多就捐幾多, 實情已有人全包了, 其他人就自便的。實況是供養袈裟是幾時都可做的事, 有時有些信眾上廟供一大堆物品時, 也順便連袈裟一起供, 佛陀有兩個筒及袈裟, 就是給要供養的信眾物品連袈裟一起供僧團,  感覺功德大一點吧。
而袈裟節的由來則是雨安居三個月後, 讓居士們以供養袈裟來給精進修行的僧人。巴利經上的記載是有團僧團要拜訪佛陀, 但因進入雨安居而要停留三個月不得前行, 故他們精進襌修三個月後, 再出發往訪佛陀, 佛陀見到他們個個袈裟都爛了, 有些如破布的, 剛巧有居士供養了一塊布給佛陀, 佛陀把這塊布改做了兩三件袈裟轉給最破爛的兩三位僧眾, 往後就成了袈裟節, 讓居士這邊種大福。
而一個僧團中誰可得袈裟, 誰不可得, 則由僧團會議決定。

此廟九時半開始供僧。


泰國居士的虔誠在這些小節上可見一斑, 就是連放上預備供僧的枱上, 泰國居士也是樽下雙手舉高至額頭後, 才放到枱上的。


滿枱是飯與菜。節日嘛, 通常好難食到僧團捨出來的泰國各式菜的, 若要食僧團捨出來的泰國菜, 就要是平時或星期六或非節日的星期日吧。有時星期日, 此廟也不會太多人的。

此廟的隆波林是說過, 捐大量物質或錢財到廟中, 也不在平日修修身口意, 所得功德是非常少的, 而且若想捐大量物質給廟後, 師父加持祝福了, 就會得大福, 這是沒有的事, 個人自己也要修一修才能與師父的加持相應的, 這才能得到大福。



排頭位的那位師父肯定也是大果者, 第一次來港的。排第二位的就是此廟的大師父, 佛使尊者的第一代弟子吧, 現時管理佛使尊者的全球五百多個道場, 超勁的一位師父。慈心亦是超勁。
這些大師父實在就是不用說什麼的佛法, 單單存在就已令人生起對佛法的信心, 何況做些小事, 更顯出那份對信眾的慈悲心。


一到供飯給托鉢團, 整個寺廟就被人群包圍, 僧團由大師父帶領也走了兩個圈才回到佛堂。



第一位供袈裟的, 通常是給泰國領事代表泰國政府及皇室來供養的。泰國領事首先唱誦泰國國歌, 接著進佛堂供袈裟, 接著頂禮佛陀及僧團, 離開後, 才到信眾供養袈裟。


供袈裟時, 也真是水洩不通的, 外邊也開始信眾食飯, 各据一處, 有些小組開餐, 有些邊行邊食, 有些在找位子, 也有些人陸續離開。

要見聖僧, 可在袈裟節來此廟。事實上, 修行遇樽頸位的, 你不說, 那些大僧也會自動來幫你的, 言語不是障礙。
















星期六, 10月 11, 2014

古印度摩揭陀國

古印度摩揭陀(公元前493 年)

大約從公元前6 世紀初,古代印度就進入了列國爭戰的時代。此時有16 個大國:鴦伽Anga、摩竭陀Magadha、迦斯Kasi、拘薩羅Kosala、跋祗Vajjī、馬拉Malla、支提Cetiya、拔沙Vamsa、拘樓Kuru、鍵陀羅Gandhāra、阿濕波Assaka、阿般提Avanti、馬蹉Maccha、蘇羅婆Sūrasena、般查羅Pañcāla、甘波宅Kampoja。此外還有一些小國如迦毗羅衛等。事實上,當時大大小小的國家總共約有20 多個。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主要是君主制與共和制兩種。16 國中,有14 個是君主制,只有跋祗和馬拉及一些小國是共和制。而共和國又分由單一部落組成,如釋迦國及由部落聯盟組成,例如跋祗就由九個部落聯盟組成。共和國沒有世襲的王,其首領稱“羅阇”r āja,由選舉產生,國家內政、外交、軍事、司法等大事,都由公民大會及長老會議討論決定。而君主專制內,則強調王權。
及後,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因為鐵器的使用,令人民開發東面的肥沃土地耕種,另外就是波斯帝國的入侵,迫使 人民移往東部。公元前6 世紀末(前518 年)波斯征服了鍵陀羅,其國被列入波斯帝國的第七個州。從此,西方對印度有了初步了解,流行於西亞的阿拉米亞字母也傳入印度。波斯的建築風格及藝術也影響了印度。

公元前6 世紀以後,在北印度列國中最先興起的是迦斯。它與拘薩羅南北相對,經常發生衝突。一度還兼併了拘薩羅。摩揭陀和鴦伽則為奪取恒河下游而兵戎相見。對摩揭陀也常有敵對行動。跋祗也來爭奪。迦斯地處上述幾個重要國家之間,便於與鄰國爭衡,也易於受到鄰國的威脅。後來拘薩羅強盛起來,又轉而兼併了迦斯,並將包括佛陀故鄉迦毘羅衛城在內的一些小國納入自己範圍之內。
摩揭陀位於現代印度比哈爾邦的南部,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又有豐富的金、鐵等礦藏。公元前6 世紀中期,為頻婆梳羅王(約公元前544 ~前493 年)所統治,是摩揭陀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王。頻婆梳羅王建都於王舍舊城,為五山所環抱,形成自然屏障。玄奘在《大唐西遊記》中稱之為矩奢揭羅補羅,或日上茅宮城,因這裡" 多出勝上吉祥香茅". 王舍舊城有內外兩重衛城圍繞,還有豎立在各山丘之上的瞭望台和瞭望塔。內衛城則位於群山腳下谷地的四周。
王舍舊城大約建於公元前6 世紀,而舊城以北不遠的地方還建有王舍新城。新城的修建,據玄奘的記載是為了防禦來自吠舍厘( 跋祇)的北方邊患。" 以王( 指頻婆梳羅)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  在《法顯傳》中說:" 新城者,是阿闍世王所造。"
摩揭陀在頻婆梳羅王統治時代國勢漸強。國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大批官吏分掌行政、司法和軍事。國王對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實行嚴格的控制。在國內,他一方面熱衷於佛教,另一方面卻實行嚴刑苛法。其刑罰包括監禁、鞭笞、烙印、斬首、割舌、肢解等。頻婆梳羅王晚年為其子阿闍世所殺。

佛陀出生後,十六國混戰下,只剩四大強國:阿般提Avanti、拔沙Vamsa、拘薩羅Kosala、摩竭陀Magadha。四國之中,最強大的還是摩竭陀國,而由於國王的護持,對佛教的擴張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頻婆梳羅王和當時的許多強國保持著友好關係。他與鍵陀羅通好,該國曾派遣使者到摩揭陀。他還選派五位醫生為阿般提國王治病。他與拘薩羅等國聯姻,其拘薩羅籍夫人以一個收益豐厚的迦斯田莊作陪嫁。同時,他也侍機對外擴張,以武力吞併了近鄰鴦伽國。

摩竭陀同北鄰跋祗共和國,只有恒河一水之隔。為了爭奪水源,雙方進行了長達16 年的戰爭。戰前雙方都積極備戰。跋祗共和國為了對抗摩竭陀,同馬羅共和國和迦斯—拘薩羅王國結成了同盟。阿闍世也在積極籌劃。 阿闍世曾派大臣雨果前去問佛陀有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是大般涅槃經的背景。戰爭已呈不可避免之勢,最後終於爆發。由於印度人不重歷史,因此這場戰爭的詳情很少被記錄,結果以跋祗為首的東印度聯盟被擊潰。阿闍世王勝利後,成為東印度的霸主。他對內實行嚴刑峻法,同時又支持佛教的傳播,收攬人心。




星期日, 9月 28, 2014

蘭卡人的在家供養僧團

Mallika請我星期日到她家, 還囑咐一定要到, 並提醒要帶相機, 當然也想我在臉書上幫忙宣傳吧。我也不知是什麼的日子, 反正蘭卡菜也很好食的。

一入屋就見佈置如此, 此日或許有僧團來應供? 這樣的佈置, 我也是首次見。白色在印度與蘭卡都是尊貴的象徵吧。蘭卡人進進出出的, 她的屋子其實容量有限, 一多人就得站著。那天多人到連站立也難的。
港大的佛學研究院的碩博士生, 都是蘭卡人。五位比丘, 第二位是Ven Amitananda。人太多, 故我站在這個位置上影相, 難移動到任何位置。
蘭卡傳統吧, 特別的一份供僧團的物品, 要人人點一點的, 以示一起供養或隨喜吧。
在聽祝福或聽法時, 人人合十恭敬地聽。在供僧前, 比丘帶領誦慈經、吉祥經、三寶經,也說了點法的。有人問問題, Ven Amitananda解答。


地方細而人多時, 也有他們的解決方法, 適時送上水讓僧眾洗手, 禮還是沒有廢的。


蘭卡人有蘭卡人的特式。


學問僧, 沒有帶缽, 故都用在家人的碟, 但用手食飯, 蘭卡人亦是用手食飯。我當日入屋隨俗, 也用手食飯, 他們見我用手食飯, 倒也感到很親切及開心吧。

比丘夠了就用手示意夠了。


一人拿一碟來逐個供僧。

比丘吃剩的, 就拿到廚房倒了它。

吃完飯, 居士拿水給僧團逐個僧眾來洗手, 一手洗一盤的, 由遠而近或由長老先吧。

用一條蠅貫給所有在場人士, 接著僧團誦經祝福在場居士眾。僧團一邊誦經, 居士眾則一邊倒水, 蘭卡式的倒水含有祝福、法會圓滿及迴向的功用, 泰國式亦有。可視為南傳的特別儀式吧。






接著就是僧團為居士眾帶上吉祥繩。
蘭卡人頂禮是每個僧眾都頂一次禮, 但地方有限就沒頭點地, 只是半彎腰合十就是了。有些女居士頭點地的頂禮, 也去摸比丘的腳, 這是蘭卡式的恭敬吧。

僧團離開後, 就到居士眾食飯。其實這次也是每人帶些食物來一起供僧的, 幸好習慣上, 到她家, 我也總買些水果上去的。也隨喜地捐點錢。

蘭卡菜也是辣的, 很好味道的。那些飯似是印度米又不像的, 比印度米短一點, 肯定就不是中國米, 不上手的, 故用手食時, 粘些菜一起弄成一團才好送進口。

洋蔥蕃茄辣椒, 這樣弄也很好味道啊。























星期日, 9月 14, 2014

法的德號的七種翻譯本

手上有七個版本的佛法僧德號,一排列......
法的德號:
1.法是世尊1善說、2自見、3實時、4來見、5返照、6智者可各自證知的。(法雨道場,襌修手冊)
2.世尊所善妙宣說的法,須經過學習及奉行才能親自體證的(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不被時間所限制的(無時) 、請來親自試試看(請來看)、向內返照(導向)、智者皆能親自體證(智者各自證知)。(馬來西亞法光襌林)
3.完美地闡述的、可觀到的、沒有時間性的、來參考的、引入內心的、賢哲各自可以領悟的。(泰國佛教詞典,大智比丘譯)
4.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益、應來見、明了、導至解脫,令智者各自體證。(元享寺南傳大藏經)
5.法為世尊所善說,是現證、無時、來則可見、循循善誘、智者各自證知。(北京大學長部,段晴李穎譯)
6.此(法)可現生體證於不消瞬間、且人皆可達、能趣向解脫、並為智者依一己內悟的法義,已得到世尊完滿地解說。(香港巴利翻譯組,寧樂譯)
7.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香港巴利翻譯組, 蕭式球譯)

星期四, 9月 04, 2014

送泰國大長老機

大長老是隆普使的第一代弟子, 隆波瑪勒。而隆普史是阿姜曼的弟子, 故香港有阿姜曼的道場啊。




Flora有事沒去寺, 我心大心細, 吾知去好定吾去好, 該朝是決定不去了, 山長水遠, 那裡又無師父識講廣東話, 還是不去了。
在開電腦後, 感到個心吾舒服的, 即是吾去係錯誤決定啦, 於是還是換衫出門口。
近八時才出門口, 這樣的時間隨時就是遲到的啦。會遲供僧時間, 亦會遲受福時間。

到達小巴站, 遇到位師兄, 他也遲到。

我想寺裡該完了祝福儀式了, 但上到去, 廚房無人, 空地亦無人, 佛堂半關著, 即是未出來, 我快步進佛堂, 該師兄轉入廚房。我無理他。

進到佛堂, 好多人啊, 蘭姐也改穿白衣守八戒, 下白泥的居士們也到來, 很多人的。師父又多了幾個, 坐頭位的未見過, 吾知邊個。定一定神後, 行頂禮。

當該遲到的居士進佛堂並開始頂禮後, 大師父開始祝福儀式。我就感到不好意思, 大師父原來等我們啊。那今朝的心不舒服, 是否大師父叫的呢? 

祝福完後, 大家出來食飯。我問Pi-Um那是誰, 她說就是她的師父。啊。她說食完飯向大師父頂個禮吧。啊。即是隆波瑪勒, 佛使尊者的第一代弟子, 現是世界各地佛使尊者的道場的總主持。

實情我對頂禮師父這回事嘛, 有點無可無不可的, 好像不太關我事般的。

食完飯, 也不知何時去頂禮, 只見一班人跪在office門口, 好像是布施吧。我食完飯就散步, 誦慈經。磁場震動, 很是舒服的。不知Pi-Um幾時帶我去頂禮大師父, 我心想用心頂禮都可以的啦,不用一定要用身在大師父面前頂禮吧。就沒理會了, 繼續散步。

及後, 蘭姐揮手叫我過去, 問我吃了飯沒有, 她以為我剛來到。我說食了。只見李太在廚房打電話。後她出來我們那邊, 問我要不要送大師父機? 好啊。

送大師父出機場時, 大家都跪著, 我也跟著跪著合十頂禮。有段幾秒時間, 大師父的車在我面前, 大師父就在我面前, 身體有點震動。啊, 真是大師父了。

我們乘的士到機場。

另一位是下白泥的阿贊震達。這位師父則識講點廣東話的。

首次見大師父, 如同見其他出家人吧, 我多數都不說話, 總想泰僧不懂廣東話, 言語不同, 笑吓就算啦。原來大師父識講廣東話啊。原來他在港都住了幾年的啊。

大師父進閘後, 散場。

我想剩頂禮大師父, 好像沒什麼意思的, 就在當晚十一時開始徹夜襌坐, 共坐了四節, 超好啊。以此供養佛陀、隆波瑪勒、阿贊平及所有聖者, 亦回向給怨親債主, 護法神、父母、親戚朋友及一切眾生。



星期六, 8月 23, 2014

巴利文獻簡介及略語

  藏  (Tipitaka):


一、 Suttapitaka《經藏》
1. D.-- Dīghanikaya     《長部》
2. Majjhimanikaya  《中部》
3. Samyuttanikaya  《相應部》
4. Anguttaranikaya 《增支部》
5. Khuddakanikaya  《小部》
1. KhuddakapathapāL《小誦經》
2. DhammapadapāLi  《法句經》
3. UdAnapāLi        《自說》
4. ItivuttakapāLi      《如是語》
5. SuttanipAtapāLi     《經集》
6. VimAnavatthupāLi   《天宮事》
7. PetavatthupāLi      《餓鬼事》
8. TheragAthā pāLi     《長老偈》
9. TherIgāthāpāLi     《長老尼偈》
10. āpadānapāLi      《譬喻經》
11. BuddhavaMsapāLi  《佛史》
12. CariyāpiTakapāLi   《所行藏》
13. JātakapāLi         《本生》
14. MahāniddesapāLi   《大義釋》 
15. CULaniddesapāLi    《小義釋》
16. PaTisambhidAmaggapāLi《無礙解道》
17. NettippakaraNapāLi    《導論》
18. PeTakopadesapāLi    《藏釋》
19. MilindapañhapāLi    《彌蘭陀王問經》
斯里蘭卡的小部只有十五部經, 14 是《義釋》15 《無礙解道》, 不包其他。


二、 VinayapiTaka《律藏
1. PārājikapāLi     《波羅夷》2. PācittiyapāLi     《波逸提》3. MahāvaggapāLi   《大品》
4. CULavaggapāLi    《小品》5. ParivArapALi      《附隨》
三、 Abhidhammapitaka《論藏》
1. DhammasaGgaNipāLi   《法集論》
2. VibhaGgapāLi         《分別論》
3. DhAtukathapāLi        《界論》
4. PuggalapaññattipāLi    《人施設論》
5. KathāvatthupāLi       《論事》
6. YamakapāLi          《雙論》
7. PaTThānapāLi           《發趣論》
註解書文獻:
一、SuttapiTaka-aṭṭhakathA  《經藏注釋》
1. DIghanikāya-aṭṭhakathASumaGgalavilāsinI   《吉祥悅意》
2. Majjhimanikāya-aṭṭhakathāPapañcasudanI     破除疑障》
3. SaMyuttanikāya-aṭṭhakathāsāratthappakāsinI  《顯揚心義》
4. āGguttaranikaya-aṭṭhakathāManotathapUraNI   《滿足希求》
5. KhuddakapāTha-aṭṭhakathāParamatthajotika    《勝義光明》
6.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法句經注釋》
7. Udāna-aṭṭhakathā            《自說注釋》
8. Itivuttaka-aṭṭhakathā          《如是語注釋》
9. Suttanipāta-aṭṭhakathā
10. Vimānavatthu-aṭṭhakathā
11. Petavatthu-aṭṭhakathā          ParamatthadIpanI   《勝義燈》
12. TheragAthā-aṭṭhakathā
13. TherIgAthā-aTThakathā
14. CariyāpiTaka-aTThakathā
15. āpadāna- aṭṭhakathā        VisuddhajanavilAsinI   《淨士悅意》
16. BuddhavaMsa-aṭṭhakathā    MadhuratthavilAsinI    《顯明妙義》
17. Jātaka-aṭṭhakathā                  
18. Mahāniddesa-aṭṭhakathā ──【 SaddhammapajjotikA 《正法光明》
19. CULaniddesa-aṭṭhakathā  
20. PaTisambhidAmagga-aṭṭhakathāSaddhammappakāsinI】《顯揚正法》
21. NettippakaraGa-aṭṭhakathā                          《導論注釋》
二、VinayapiTaka-aTThakathā《律藏注釋》
1. PārājikakaNDa-aṭṭhakathā    
2. Pācittiya-aṭṭhakathā
3. Mahāvagga-aṭṭhakathā          SamantapāsAdikā《一切歡喜》(律藏注釋)
4. CULavagga-aṭṭhakathā                          或《一切善見律》
5. Parivāra-aṭṭhakathā
三、Abhidhammapitaka-aṭṭhakathā《論藏注釋》
1. DhammasaGgaNi-aṭṭhakathā     《法集論注釋》
2. VibhaGga-aṭṭhakathā           《分別論注釋》
3. Dhātukathā-aṭṭhakathā                
4. Puggalapaññatti-aṭṭhakathā    
5. Kathāvatthu-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na-atthakatha】《五論注釋》
6. Yamaka-aṭṭhakathā                           
7. PaTThāna-aṭṭhakathā
āñña pALi gantha

藏 外 文 獻 :
1.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2. AbhidhammamAtikApALiMohavicchedanI  阿毘達摩論母《斷除愚痴》
3. Abhidhammatthasagaho                  《攝阿毘達摩義論》
ābhidhammatthavibhāvinITIkā       《攝阿毘達摩義論解疏》
SaccasaGkhepa                   《諦要略論》
4. ParamatthadIpanI                       《第一義燈論》
5. LokanIti                              《世間法》(格言集)
6. RasavāhinI                            《趣味故事》
7. SubodhālaGkAro                        《莊嚴明瞭》
8. BAlāvatāra                            《新入門》(巴利初學入門)
9. ābhidhānappadIpikā ŢIkā              《同義字 &復註》
10. KaccāyanabyākaraNam                  《迦旃延文法》
   MoggallānabyAkaraNam                  《目犍連文法》
11. Visuddhimagga-mahAtIkā                 《清淨道論大復註》
ParamatthamañjUsā】&【NidInakathā     《勝義筐》&《因緣論》
12. Vuttodaya                              《巴利詩學》
13. BhikkhubhikkhunIpāTimokkhapāLi        《比丘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KaGkhāvitaraNI-aṭṭhakathā               《渡脫疑惑注釋》


略語
Vinaya Piṭaka 律藏
Vin. -- Vinaya Piṭaka (5 vols) 律藏
VinA -- Vinaya Aṭṭhakathā 律注
(Samantapāsādikā) 善見律毗婆沙注
VinṬ -- Vinaya Aṭṭhakathā Ṭikā 律注疏
-Sāratthadīpanī- 心義燈疏

Sutta Piṭaka 經藏
D. -- Dīghanikāya 3 vols 長部
DA. -- Dīgh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長部注
-Sumaṅgalavilāsinī- 妙吉祥注
DAṬ. -- Dīgh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Ṭikā 長部注疏
-Līnattthapakāsinī- 隐義顯示
M. -- Majjhimanikāya 3 vols 中部
MA. -- Majjhim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中部注
-Papañcasūraṇī- 滅戲論注
S. -- Saṃyuttanikāya 5 vols 相應部
SA -- Saṃyutt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 Sāratthapakāsinī-
A. -- Aṅguttaranikāya 5 vols
AA -- Aṅguttaranikāya
Manorathapūraṇī-
Khuddakanikāya
Kh. -- Khuddakapāṭha
KhA -- Khuddakapāṭha Aṭṭhakathā
Paramatthajotikā
Dh -- Dhammapada
DhA -- Dhammapada Aṭṭhakathā
Ud -- Udāna
UdA -- Udāna Aṭṭhakathā
Paramatthadīpanī
It -- Itivuttaka
ItA -- Itivuttaka Aṭṭhakathā
- Paramatthadīpanī-
Sn. -- Suttanipāta
SnA -- Suttanipāta Aṭṭhakathā
- Paramatthadīpanī-
Vv -- Vimānavatthu
VvA -- Vimānavatthu Aṭṭhakathā
- - Paramatthadīpanī-
Pv -- Petavatthu
PvA -- Petavatthu Aṭṭhakathā
- - Paramatthadīpanī-
Thag -- Theragāthā
ThagA -- Theragāthā Aṭṭhakathā
- - Paramatthadīpanī-
J -- Jātaka (包括Aṭṭhakathā)
Nd1 -- Mahāniddesa 大義釋
Nd2 -- Cūḷaniddesa 小義釋
NdA -- Niddesa Aṭṭhakathā
-Saddhammapajjotikā-
Ps -- Patisambhidāmagga 無礙解道
PsA -- Patisambhidāmagga Aṭṭhakathā
-Saddhammapajjotikā-
Ap -- Apadāna 譬喻經
ApA -- Apadāna Aṭṭhakathā
-Visuddhajanavilāsinī-
Bv -- Buddhavaṃsa 佛種姓經
BvA -- Buddhavaṃsa Aṭṭhakathā
Madhuratthavilāsinī
Cp -- Cariyāpiṭaka 所行藏經
CpA -- Cariyāpiṭaka Aṭṭhakathā
-Paramatthadīpanī-
Miln -- Milindapañhā 彌蘭陀經
Nett -- Nettipakaraṇa 指導論
Ptk -- Peṭakopadesa 藏釋

Abhidhamma Piṭaka
Dhs -- Dhammasaṅgaṇī 法集論
DhsA -- Dhammasaṅgaṇī Aṭṭhakathā
-Aṭṭhasālinī-
Vbh -- Vibhaṅga 分別論
VbhA -- Vibhaṅga Aṭṭhakathā
-Sammohavinodanī-
Kvu -- Kathāvatthu 論事
KvuA -- Kathāvatthu 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ṇaṭṭhakathā
Dhtk -- Dhātukathā 界論
DhtkA -- Dhātukathā 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ṇaṭṭhakathā
Pug -- Puggalapaññatti 人施設論
PugA -- Puggalapaññatti 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ṇaṭṭhakathā-
Yam -- Yamaka 雙論
YamA -- Yamaka 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ṇaṭṭhakathā-
Pat -- Paṭṭhāna 法趣論
PatA -- Paṭṭhāna Aṭṭhakathā
-Pañcappakaraṇaṭṭhakathā-

藏外文獻
Comp -- 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Abhidhammatthasaṅgaha 攝阿毗達磨議論
Vism --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VismṬ -- Visuddhimagga Mahāṭikā
Paramatthamañjus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