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4, 2015

緬甸佛教史

佛教怎樣傳入緬甸,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
1044年,阿奴律陀(King Anawrahta)的蒲甘王朝統一緬甸。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他聽從上座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氾濫成災的阿利教,恢復和發展上座部佛教。他遣使向直通國王摩奴哈迎請三藏佛典和舍利,遭到拒絕,遂發兵破城,俘獲包括國王、工匠等在內的僧俗3萬人,用32頭像馱30部三藏和佛舍利回蒲甘。阿奴律陀將得來的30部三藏由孟文譯成緬文,又派人去斯里蘭卡求回錫蘭三藏,由阿羅漢作了校讀。

1067年,阿奴律陀派遣佛教傳戒使團,幫助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僧伽。這個使團在楞伽島蒐集並抄寫了大量散佚的佛經,在1077—1084年間先後送回蒲甘。其中重要的巴利文經典都譯成緬文。

1084—1113江喜陀時代,他本人信奉佛教,但他的加冕典禮卻是按婆羅門儀式舉行的。

1113—1167阿隆悉都時代,也是虔誠的佛教徒。

1173—1210,那羅波帝悉都時代地位相當於國師的烏多羅耆婆,於1180年率領一批門徒前往錫蘭,其中他的弟子車波多在這里呆了十年之久,並在大寺受具足戒,參加了錫蘭僧團。此後車波多帶著弟子重回緬甸,即以大寺戒法為正統,否認其他緬甸僧人的合法性,拒絕與他們一道舉行法事。那羅波帝悉都王支持車波多等人的作法,同意他們在緬甸弘揚大寺戒法和儀式。
緬甸佛教由此分為前宗和後宗。後宗便是自居正統的僧伽羅僧團,也稱大寺派。前宗則指源於直通孟人一系的承傳系統,儘管它也來源於南傳上座部。
到13世紀的最後20年,在元帝國的攻擊下,蒲甘王朝崩潰。此後國內動亂,持續了200年。

1453—1472信修浮女王繼續奉行佛教。女王還向斯里蘭卡派出求法教團,再次激起國內的佛教熱情。這一運動的中心在迦耶尼寺,該寺得名於錫蘭的佛教聖地迦尼耶河。被派往楞伽島求法的僧人,在迦尼耶河的木筏上受戒,回國後形成了緬甸的另一大派羅曼那派。

1472—1492信修女王的女婿達磨悉提在位,原來也是迦耶尼寺的僧人,被佛教徒視作理想的法王。 1475年,他遣使臣率22位上座長老前往錫蘭,按大寺法受戒,並研習經典。後為這批學成歸來的僧人在京城西郊另闢清淨地界,專為國內青年比丘授戒傳法。這是羅曼那派的正式出現,勢力逐漸強大,一直傳播到今日的泰國、柬埔寨和斯里蘭卡。
當時的佛教共有六派,分屬於柬埔寨和錫蘭系統。達摩悉提要求他們一律按大寺制度,在他指定的上座蘇伐那索跋納主持下重新受戒,統一起來,由一個上座部僧團指導。

1689基督教傳教士進入緬甸。

從18世紀開始,緬甸佛教僧團就僧服穿著是全衣還是袒肩的問題,展開了爭論。 “袒肩派”和“全衣派”都聲稱自己的行儀符合正統戒律,先後爭論了75年。

1781—1819佛陀波耶在位,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結束。但直至今日仍有袒肩的僧人,袒肩派並未因此而消失。

1853—1878曼同王在曼德勒召開了南傳佛教史上第五次結集,有2400名比丘參加,由三位博學的上座輪流主持。這次結集考訂對校了以巴利文為主的各種文本的南傳藏經,並將結集的三藏鐫刻在729塊石碑上,立於曼德勒的拘他陀寺,四周環繞45座佛塔。刻石5年方成,至今猶存。

1752—1885 雍籍牙時代, 促進了學僧對經典的研究,特別是對《摩奴法典》及阿毘達磨的研究。孟雲王在位時,吳貌東上座從印度迎來大批梵文經典,在一些婆羅門協助下,展開了對星象、醫學和文法的研究,並將許多經典譯成緬文。


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

1906年創立了佛教青年會參政。

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實行佛教社會主義政策

1954—1956年,由國家出面,舉行了南傳佛教的第六次結集,有7個國家、2500比丘參加。

1961年8月,緬甸議會通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宣布佛教為緬甸聯邦的國教。

軍政府時期
1962年8月以後,國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取消佛教的國教地位,同時採取一系列限制僧侶干預政治的措施。在全國一萬多座寺廟裡,只有少數是襌修寺院,有些專給在家人,有些專給出家人,有些兩者都可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