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30, 2015

比丘尼捨墮戒之二:非時衣堅持是時衣

巴利律

‘‘Yā pana bhikkhunī akālacīvaraṃ ‘kālacīvara’nti adhiṭṭhahitvā bhājāpeyya, nissaggiyaṃ pācittiya’’nti.

任何比丘尼非時衣, 堅持是時衣, 希望分配, 犯捨墮。


Tena samayena buddho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 Tena kho pana samayena sambahulā bhikkhuniyo gāmakāvāse vassaṃvuṭṭhā [vassaṃvutthā (sī. syā.)]sāvatthiṃ agamaṃsu vattasampannā iriyāpathasampannā duccoḷā lūkhacīvarā. Upāsakā tā bhikkhuniyo passitvā – ‘‘imā bhikkhuniyo vattasampannā iriyāpathasampannā duccoḷā lūkhacīvarā, imā bhikkhuniyo acchinnā bhavissantī’’ti bhikkhunisaṅghassa akālacīvaraṃ adaṃsu. Thullanandā bhikkhunī – ‘‘amhākaṃ kathinaṃ atthataṃ kālacīvara’’nti adhiṭṭhahitvā bhājāpesi. Upāsakā tā bhikkhuniyo passitvā etadavocuṃ – ‘‘apayyāhi cīvaraṃ laddha’’nti? ‘‘Na mayaṃ, āvuso, cīvaraṃ labhāma. Ayyā thullanandā – ‘amhākaṃ kathinaṃ atthataṃ kālacīvara’nti adhiṭṭhahitvā bhājāpesī’’ti. Upāsakā ujjhāyanti khiyyanti vipācenti – 

星期五, 12月 25, 2015

佛教與耶教的不同

佛教與耶教的不同
1. 佛教:信相緣起論,輪迴,四聖諦,因果業報。原始佛教相信有天人(神),但沒有一位主宰及創造世界的神。亦未有將阿修羅歸入三善道,故只有五趣。後來到論書時代,將修羅納入三善道中,故有六道。 原始佛教經典有闡述主宰神的由來。參看佛陀對上帝的觀點。大乘佛教相信有諸天菩薩、有天界佛國。
耶教:信相宇宙有上帝,自有永有。上帝創造宇宙, 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沒解釋主宰神的由來。猶太人對YHVH以上主代替, 不直稱其名。華人的基督教則直稱耶和華。耶和華實況是中東的其中一位戰神, 舊約聖經保持戰神的殺戮特徵, 新約聖經則把戰神改為慈愛世人的神。新舊約之間的四百年, 此神由於猶太人沒出先知而沒人寫耶神話。

2. 佛教:信相諸法﹝現象)因緣生, 即是依各種不同的個人原因與外在各種條件而使現象或事件現起。沒有所謂的第一因,因與緣生起,至少有因及眾緣和合, 因此沒有第一因, 必是因加緣。 
耶教:信相上帝創造萬物。上帝是第一因。不能解釋誰創造上帝? 也不能解釋上帝這第一因如何生起? 而聖經亦充滿矛盾, 甚至在一句中也顯示矛盾, 如<<出埃及記>>, 說上帝經過摩西面前時說自己的特性, 既說是有恩惠的上帝, 不輕易發怒, 有慈愛與信實, 之後又說必懲罰有罪的人, 直到三、四代。舊約聖經所記的上帝是殘暴的戰神, 新約的上帝由於耶穌所說, 變成愛世人的慈天父。

3.佛 教:人是因緣而生, 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生的。人由五蘊聚合,有生,故有老死等結果。無明是因為有老死,無明是老死的結果,而非因;十二緣起中的每一支都是因, 亦是緣, 通過身心這些緣, 而有行為,行為或習慣才是無明的結果。十二緣起是佛教核心理論。
耶教:信相上帝按其形象而造人, 而人的祖先是阿當, 阿當與人的希伯來文是同一詞。偷食了分別善惡樹上果而知是非後, 世人都有罪了,一人犯罪, 要世人受罪。創造出的上帝不喜欢人有智慧, 能分辦善惡來。若然沒有人, 也沒人介紹這麼的猶太人的戰神給世人。但猶太人的神教與非猶太國家的神教在很多方面都非統一。獨一神的觀念並非源自猶太人, 而是古埃及人所敬拜的太陽神阿頓。

4.佛教: 信相六道輪迴,眾生包括虫蟻,人,修羅與鬼神還要輪來輪去,上帝耶和華或梵天亦是眾生之一, 未出三界, 仍有貪嗔痴。由業(習慣行為)負責此輪回的上升與下降。 
耶教:信相只有天堂與地獄。人的靈魂在這兩地,不會再有變動。
但人道亦有畜生, 牠們去那裡呢? 聖經中亦有靈, 這些是否也是上帝的創造呢? 靈體返回, 這概念來自巴比倫神話, 猶太人抄襲了大量巴比倫及古埃及神話, 寫入創世紀中。魔鬼本來是上帝創造的天使長, 卻後來下降為魔鬼, 但跟上帝也密切相連。魔鬼在猶太人被擄前後的角式有不同。上帝要考驗人, 就叫魔鬼去試探人。魔鬼從住天堂變到落地獄住, 人上了天堂隨時也會落地獄, 這個就是佛教的輪迴觀念。人們創作耶穌從上帝的子投胎人間, 這也是佛教的輪迴觀, 耶穌從人間死後往生天堂, 這也是輪迴, 但新教就不承認有輪回觀念, 這中間經過教會對聖經的選取。耶教的世俗教會權力大過耶神與耶穌。 

5. 佛教: 相信天界中的鬼神仍要墮落。 天福享盡就要墮落的。天魔形態除住天上的魔, 亦有心魔、五蘊魔及死魔。在佛教, 魔指向惡念、死亡等不幸事吧了, 並非實體的邪魔。
耶教:相信上帝自有永有。 
但天使長都會墮落成魔鬼, 舊約的天魔是投訴人類行惡事的, 但猶太人被擄後的天魔成了惡魔邪靈。上帝之子耶穌也會墮落到人間, 誰保上帝自有永有, 不會墮落? 誰見證上帝自有永有呢? 就是抄寫文學作品者吧。聖經耶教的源頭須要從猶太民族及他們的文化來了解。大量抄了巴比倫及埃及神話。

6. 佛教: 相信涅槃是信徒最終理想,涅槃是在生時即可證得, 而般涅槃則是靜寂、無相、不死、不生。 
耶教:相信信徒肉身死後靈魂仍有知覺,過天上屬靈佳美生活。 
天使長與一眾天使都會墮落為魔鬼啦, 難保人上到天堂也會變壞, 有知覺則仍有貪瞋痴, 上帝也發怒。上帝發怒則人當災的, 而人發怒則拋棄上帝, 此為因果。除佛教外的一神教都宣稱其神為獨一的, 他教之神都是假的, 因此也引發宗教戰爭, 神打神; 鬼打鬼; 人打人, 結果使宗教衰落。猶太教限於猶太人的教, 回教被各國所限制, 天主教被分裂, 基督新教興起, 不斷分裂, 一開始就分宗分派, 越分越細, 要聯合其他宗派, 以維持生存。

7. 佛教:釋迦牟尼是人,由住在忉利天的天人轉生為人,有父母, 是印度(今尼泊爾)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佛骨舍利被英國考古學家所發掘出, 證實有其人。 
耶教:上帝耶和華, 在埃及的猶太人摩西抄襲了埃及阿頓神的一神信仰, 改名為耶和華。猶太人依耶和華文獻創作了神話故事。直到在希臘的猶太人耶穌及其門徒承續抄襲與創作新約故事, 教會在中世紀討論耶穌是人是神後, 耶教分裂。 若是人, 又反科學的說馬利亞童貞所生; 亦未找到任何證據支持确有穌耶其人。若是神, 又經過胎生過程。半人半神, 神學依然無法解決反科學的立足點。除了聖經以外, 沒有其他文獻提及耶穌。耶穌從十二歲到三十歲, 聖經又無任何記載, 又成了神學問題。有說他到了印度學襌。

8. 佛教:釋迦佛本身不是道,是菩薩求解脫輪回道者之一,是一名修解脫道的等正覺者, 是人類與天眾的導師。 
耶教:耶和華是人創作出來的神, 耶穌本身是道。求輪迴道者之一, 只求升天享福。 

9. 佛教:釋迦曾婚,約二十九歲時棄家出走,赴森林苦修六年, 成正等正覺佛,三十五歲傳道教人脫離輪迴道,至八十歲般涅槃。 佛陀生平事蹟可經巴利聖典、阿育王石柱、耆那教文獻及考古學檢證, 确有其人, 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耶教:耶穌, 聖經反科學的說馬利亞童貞所生, 猶太教並不承認瑪利亞是童負, 只承認瑪利亞是童女生子。耶穌一生未婚,有十幾年時間行踪不明,有說到了印度學佛,約三十歲左右出來傳道救人,傳道幾年就被釘死。 但是耶穌是否真有其人, 暫未有證據, 仍在尋找中。因為除聖經的幾本福音書外, 沒有任何文獻與他國歷史提及耶穌。

10. 佛教:修心不落兩邊極端(過份苦修及世俗過份的享樂)而行中道,修行以解脫現世生活煩惱及解脫輪迴證入涅槃, 進入般涅槃為終點。 佛教分三個傳承, 南傳佛教(原始佛教)、北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后期佛教)。兩類佛教從早期到后期, 基本教理是一致的, 只是中間修行方法與終點的到達途徑有別。三個傳承各有派別, 南傳共分十五宗派, 北傳也是十多個宗派, 藏傳幾個, 基本教理全部一致, 修法、戒規與目標不同。
耶教: 耶教分猶太教、天主教、回教、基督教。從猶太教到新教的基督教的各教各派, 基本教義不同, 教派分裂從猶太教到基督新教都越分越多, 神學觀念互相衝突, 如瑪利亞是童貞生子或童女生子; 稱名耶和華亦有別, 就連聖經內的各種經書也有別。

11. 佛教:釋迦佛能令妖魔鬼怪成為護法居士,亦曾顯大能令整條村的瘟疫退滅,亦曾將污水化為淨水,奇蹟事一大堆,不只以言教勸人努力自修,更降服殺人魔。 所有通過止觀通達神通的, 都能行神蹟, 當時与現今的出家在家人, 都能通過修習止覌而得神通。
耶教:耶和華無能令埃及人信服耶神, 其時埃及除了一個法老皇朝信一神的阿頓神外, 其餘皇朝都是多神信仰。摩西立法猶太人不能信別神, 既證明摩西的神無能滅別神, 諷刺的是摩西在山上襌修創立神與人的立約時, 其兄阿倫就造金牛犢。耶穌曾以言教及神蹟奇事救人,但就被門徒出賣及救不到他自己,而要被釘十字格。由於耶穌有十八年失踪, 被說是到印度學佛修行, 回國才能行神蹟。有可能修襌達到高深的定而能行神通。但他卻沒有把所學的通神方法教導國人啊, 或者他也沒時間去教, 傳導幾年即被人釘死了。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卻來自耶穌的復活事件。 

12. 佛教:釋迦佛與阿羅漢都熄滅貪瞋痴而證般涅槃,並已脫離三界輪迴。 
耶教:耶穌被釘十架而死,但三天後復活升天,證明祂是神。
但是神墮落為人, 死後又上升為神, 幾時又會墮落為人, 死後又升天為神。這不就是佛教說的輪迴? 聖經中所創作的耶神如人一般, 還有貪瞋痴, 容易發怒, 未離三界。人升為天使又到天使長, 也會墮落成魔鬼。

13. 佛教:佛經最早在釋迦般涅槃後二百年就有阿育王石柱,佛滅三百年就已經有貝葉經文。 印度人的習慣是將重要經典以背誦方式來傳,文字記錄是在第四次結集, 在斯里蘭卡。
耶教:舊約與新約聖經是在不同時期及由不同門徒或先知陸續抄寫改寫而成,輾轉相抄襲,加加減減的,矛盾之處甚多。今天的聖經大概在公元前二世紀已定形。最早聖經的舊約也是以背誦方式來傳承的, 後來才刻寫經文。從公元一世紀的約瑟夫斯寫下的猶太古史, 說及當時只有摩西五經及先知書十三本, 今天的猶太文聖經的經數與中文和合本聖經經數有出入。 

14. 佛教:原始佛教說眾生皆能覺悟,北傳佛教說眾生皆能成佛。佛是「覺者」或覺悟」, 基本上指向同一概念;但是后期佛教發展佛性,原始佛教不承認。因為佛性之說非釋迦佛所說。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所謂證覺,具有神通,為眾天神所喜愛,為畜生所喜愛,為人所喜愛,為眾生喜愛。
耶教:聖經把神與人分別清楚,神是神,人是人,人悔改後能以純潔的心靈敬拜神, 為神所喜悅。 聖經著墨於人與神的關係, 其他眾生與事物, 聖經並沒有論及。

15. 佛教: 佛教從來沒有否定有神,但否定有獨一創造神或萬能神, 佛教沒否定有創造神, 只是否定有獨一的創造神。對於靈, 佛教認為一是神靈, 二是靈體, 即是鬼, 對這兩種靈, 佛教徒都不拜, 但會將做善事的功德或善福回向這些靈。佛教著重用心和誠實實踐佛法,五戒中就有不妄語戒。
耶教:聖經要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因上帝是靈,眼不能見,所以禁止人為祂雕刻偶像,但也有十字格來象徵,有耶穌釘十格的是天主教,沒有的是基督教。 

16. 佛教:佛教堅持必須修習解脫道才可能證入涅槃,永遠超脫輪迴之苦, 涅槃在生即可證得, 般涅槃則是五蘊皆滅時。故孔子孟子在「 天道」之中,若有緣聽聞佛法,修習解脫道而證入初果,就保證會證涅槃而永斷輪回之苦。不信佛的或已信佛卻沒修行的, 皆隨其所作業而有相應的果報。
耶教:聖經體諒那些從未曾聽過耶穌之名的人,他們必不按律法滅亡;他們的是非之心同作見證﹝羅 2:12-15﹞。因此耶教認為孔子孟子雖未曾信耶穌,但上帝會公平審判。 

17. 佛教: 佛教認為院中豬狗可能是前生父母,家中親人又可能是前生動物或鬼魂,前來索債或還債,故佛教主張對畜生也要生起慈悲。 
耶教:聖經把人與牲畜分別清楚,人不會變牲畜,牲畜不會變人。人是根據上帝形像 樣式而造的。因此人高過萬物,是世界的主人翁。 畜生也是上帝的創造,就是給人及其他動物食的,足見創作上帝的人的殘忍性或無知。某些部落還有人食人的習俗。創作上帝的人, 沒想到有些殘缺的人啊。 因此人帝造人只能是个神話。

18. 佛教: 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或釋迦佛教強調要自修悟道﹝自力解救﹞,漢傳淨土宗提倡須唸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希望死後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他力解救」。他力解救的大乘佛教有可能受到耶教的影响, 大乘教徒轉信耶教的也是大量, 甚至出家人也還俗轉信耶教。而耶教徒則轉信原始佛教。 
耶教:舊約聖經只能行猶太律法才能得救, 舊約明言耶和華只選擇以色列人, 不包括外國人。新約的耶穌則因信得救、接納耶穌的救恩,而非憑自己的行為, 此是新教基督教的見解, 與舊教及天主教有不同的見解。在上帝的公義 聖潔面前,任何人也不配自稱為義,惟有白白領受救恩。這只是新教的見解。新教舊教對耶和華就沒有統一的觀點。公元一世紀時的基督徒甚至宣告廢除舊約, 後不被教會接納。 

19. 佛教:將佛教傳往西方的是一位基督徒傳教士之子, 亦是虔誠的基督徒, 他本來是想找佛經的渣滓來攻擊佛教的低劣, 當他研讀原始佛教巴利聖典後, 即轉投皈依佛教, 成為將佛教傳往西方的重要人物。在斯里蘭卡佛教衰落時期, 曾有傳教士與佛教徒辯論, 結果是佛教一方勝利, 令耶教失去在斯里蘭卡的傳教權。
耶教:比較多淨土宗拜神者這些會由佛教轉投耶教。念佛與念主都一樣的, 反正也是上天堂的。

20. 佛教:佛教團體幫助耶教人士起教堂,修繕教會醫院,佛教徒去探訪耶教徒的老人家,能無我的唱耶教歌。
耶教: 耶教團體心量狹隘,善款只用於自家教會,窮到破產就等佛教團體將教會買下,以助耶教團體。耶教徒對佛教無知,不會尊重他教,一開口就是要傳教的,都難聽聞耶徒會放下私心去唱佛歌令他人歡喜了。不過法國還是有耶教團體與佛教團體合作救濟中東國家。中東國家是耶教老家啊, 卻從古至今都難有平安。

21. 佛教:六道輪迴, 依善惡業而上升或下降, 沒有一道會永遠停留的, 沒有永不超生這回事。
耶教:耶教說只有天堂與地獄。
但人間又不知是天堂還是地獄呢? 天使長會墮落為魔鬼, 住到地獄中, 又有邪靈, 人間又有畜生, 故耶教說升了天堂就永享天福, 但耶子又會被降人間受苦, 死後又生天, 邪靈又會在人間攪人, 耶教的地獄說是永不超生, 但魔鬼又可上升人間來攪人? 聖經故事, 一大堆的創作故事。

22. 佛教:沒有誰去審判誰的觀念, 眾生依自己業力(行為作用力)而上升或下降, 亦不會永不超升, 總是無常的。
耶教:有神審判, 於是又有代神去審判的人, 中世紀就燒死了一大堆女人與科學家, 就是這些代神人士私權私利而對人殘忍無道, 又有十字軍東征, 侵略他國; 耶教夾著侵略國入境中國, 水洗都不清的歷史, 入到來就盡毁中國文化, 又偷了一大堆古董回國。

23. 佛教: 雖有三個傳承之分, 但一旦皈依了佛教中的任何一個傳承, 對在家人來說, 若轉傳承, 不用重新行皈依。
耶教: 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中的教徒若要轉教, 須重新洗禮及重新上各教的慕道班。慕道班在各教中的內容及上課時間各不相同。都是同一個上帝, 但舊教與新教卻在對聖經、教義、入教儀式、聖禮、核心教義、慕道各有各義。

24. 佛教: 对於信徒轉教, 認為是因緣生住異滅之事, 有緣來佛教認識人生真理; 緣不夠, 去他教只是延誤了證覺的時間, 種下的種子遲早或總有一世開花結果, 得成正果的。對皈依者與離教者, 都只是緣來緣去之平常事吧了。
耶教: 由於他們認為只有一世, 死後就是等上帝的審判, 因此對離教者感到可惜, 亦感到憂慮, 怕有連鎖反應, 令相關教友一起離開。而耶教的離教者有離教症候群, 怕這憂那的, 須要特別輔導。

25. 佛教: 三藏分巴利語三藏、北傳三藏及藏傳的三藏, 收錄各有不同。但是佛教整體對文字都認為是次要的, 並不把由文字所記錄的認為是至高無上。
耶教: 說聖經是神啓, 但天主教收錄的經数與基督教所收錄的, 不同。舊教與新教對經文收錄不協同, 而無論是舊教或新教都認為自己的聖經是神啓。也因此而被質疑, 既然是神啓, 那一版本是真呢? 各有各說。

26. 佛教: 佛教沒有或极少跟暴力拉上關係, 佛典中難找到支持暴力奪權的經文。
耶教: 從古到今, 耶教都跟宗教暴力與借宗教入侵他國有關。甚至有新教反猶太主義的。聖經充滿了暴力奪權的句子。 

27. 佛教: 全球自称佛教徒的居士 走入任何一间寺庙, 都受到认可, 无須从新受三皈五戒。出家众則按各传承所持的戒, 在转傳承時, 才須從新受戒。如漢傳出家僧侶到南傳寺院出家, 須捨漢傳出家戒, 從新受持南傳出家戒。但對在家居士而言, 所持的三皈五戒, 則在任何傳承的寺廟通用。
耶教: 在猶太教、天主教及基督新教中的各宗各派, 都須從新行受洗禮。各教、宗、派、教會對聖經與聖禮等的詮釋都不同, 因此洗禮的儀式到意義都不盡相同。

28. 佛教: 佛教徒無須忠於任何的寺廟、寺院或佛教團體, 來去自由。寺院或佛教團體的服務與活動亦開放給所有人, 包括非教徒。請來看看ehipassiko 是邀請任何人來看佛陀的教法怎樣的, 因此無論去任何的寺院或佛教團體, 或不去寺院而看佛教的經書, 亦是可以的。
耶教: 猶太教, 須忠於聖殿; 基督新教, 須忠於所屬教會。

29. 佛教: 佛陀當初傳教是從大城市開始向在當時的四大強國傳法的, 其弟子阿羅漢更是單獨前往各地傳法, 東從王舍城至西北方的俱盧, 從俱盧再往西走, 即是喀什米爾了。佛陀的聽眾大部份是婆羅門及武士族及平民百姓, 就是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
耶教: 猶太人分散各地, 猶太教主要對象是猶太人, 一直要到希臘時代才有住在希臘的猶太人寫猶太簡史給外國人。但當時的希臘人並不相信猶太教。耶穌傳教的地區從加利利小區及周邊地區, 非城市, 傳教; 主流及上層猶太人並不相信他, 甚至他的十二門徒對他所說的福音也持懷疑。此教一直要到皇帝宣布為國教後, 才發展迅速。
  







吉祥經

Maṅgalasuttaṃ 吉祥經
maṅg 吉祥 ala 足夠= maṅgala, 足夠吉祥
1. 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ṃ jetavanaṃ obhāse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aṭṭhāsi. Ekamantaṃ ṭ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天人, 在後夜分, 身發光明遍照祗林, 步近世尊, 向世尊頂禮, 後立一旁, 立於一旁後, 天人以偈對佛說:
2.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ṃ;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ṃ, brūhi maṅgalamuttamaṃ’’.

許多天人與人, 思索吉祥;
期求幸福, 請為他們宣說最高吉祥。
3. ‘‘Asevanā ca bālānaṃ,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Pūjā ca pūjaneyyānaṃ ,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遠離愚癡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於應供, 是至上吉祥。
4.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Attasammāpaṇidhi ca,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擇鄰安適住, 往昔修福行;
合理於生活, 是至上吉祥。
5.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博聞善工巧, 勤學於律儀;
言語溫和, 是至上吉祥。
6. ‘‘Mātāpitu upaṭṭhānaṃ, puttadārassa saṅgaho;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奉養於父母, 養護於妻兒;
處事不紊亂, 是至上吉祥。
7.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布施及淨行, 濟助諸親友;
不作諸惡事, 是至上吉祥。
8. ‘‘Āratī viratī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ṃyamo;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戒除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遵行於正法, 是至上吉祥。
9.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i ca
kataññutā;
Kālena dhammassavanaṃ ,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恭敬與謙遜, 知足及感恩;
適時而聞法, 是至上吉祥。
10.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ṃ;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忍辱易受教, 親見諸沙門;
適時而談法, 是至上吉祥。
11.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 dassanaṃ;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精進聖潔行, 徹見四聖諦;
促使證涅槃, 是至上吉祥。
12.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ṃ yassa na kampati;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心觸世間法, 不動不執染;
離憂心安寧, 是至上吉祥。
13.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ṃ gacchanti, taṃ tesaṃ maṅgalamuttama’’nti.

若能如是作, 事事得無礙;
隨處得安樂, 是至上吉祥。

星期四, 12月 24, 2015

緬甸佛教史

佛教怎樣傳入緬甸,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
1044年,阿奴律陀(King Anawrahta)的蒲甘王朝統一緬甸。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他聽從上座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氾濫成災的阿利教,恢復和發展上座部佛教。他遣使向直通國王摩奴哈迎請三藏佛典和舍利,遭到拒絕,遂發兵破城,俘獲包括國王、工匠等在內的僧俗3萬人,用32頭像馱30部三藏和佛舍利回蒲甘。阿奴律陀將得來的30部三藏由孟文譯成緬文,又派人去斯里蘭卡求回錫蘭三藏,由阿羅漢作了校讀。

1067年,阿奴律陀派遣佛教傳戒使團,幫助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僧伽。這個使團在楞伽島蒐集並抄寫了大量散佚的佛經,在1077—1084年間先後送回蒲甘。其中重要的巴利文經典都譯成緬文。

1084—1113江喜陀時代,他本人信奉佛教,但他的加冕典禮卻是按婆羅門儀式舉行的。

1113—1167阿隆悉都時代,也是虔誠的佛教徒。

1173—1210,那羅波帝悉都時代地位相當於國師的烏多羅耆婆,於1180年率領一批門徒前往錫蘭,其中他的弟子車波多在這里呆了十年之久,並在大寺受具足戒,參加了錫蘭僧團。此後車波多帶著弟子重回緬甸,即以大寺戒法為正統,否認其他緬甸僧人的合法性,拒絕與他們一道舉行法事。那羅波帝悉都王支持車波多等人的作法,同意他們在緬甸弘揚大寺戒法和儀式。
緬甸佛教由此分為前宗和後宗。後宗便是自居正統的僧伽羅僧團,也稱大寺派。前宗則指源於直通孟人一系的承傳系統,儘管它也來源於南傳上座部。
到13世紀的最後20年,在元帝國的攻擊下,蒲甘王朝崩潰。此後國內動亂,持續了200年。

1453—1472信修浮女王繼續奉行佛教。女王還向斯里蘭卡派出求法教團,再次激起國內的佛教熱情。這一運動的中心在迦耶尼寺,該寺得名於錫蘭的佛教聖地迦尼耶河。被派往楞伽島求法的僧人,在迦尼耶河的木筏上受戒,回國後形成了緬甸的另一大派羅曼那派。

1472—1492信修女王的女婿達磨悉提在位,原來也是迦耶尼寺的僧人,被佛教徒視作理想的法王。 1475年,他遣使臣率22位上座長老前往錫蘭,按大寺法受戒,並研習經典。後為這批學成歸來的僧人在京城西郊另闢清淨地界,專為國內青年比丘授戒傳法。這是羅曼那派的正式出現,勢力逐漸強大,一直傳播到今日的泰國、柬埔寨和斯里蘭卡。
當時的佛教共有六派,分屬於柬埔寨和錫蘭系統。達摩悉提要求他們一律按大寺制度,在他指定的上座蘇伐那索跋納主持下重新受戒,統一起來,由一個上座部僧團指導。

1689基督教傳教士進入緬甸。

從18世紀開始,緬甸佛教僧團就僧服穿著是全衣還是袒肩的問題,展開了爭論。 “袒肩派”和“全衣派”都聲稱自己的行儀符合正統戒律,先後爭論了75年。

1781—1819佛陀波耶在位,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結束。但直至今日仍有袒肩的僧人,袒肩派並未因此而消失。

1853—1878曼同王在曼德勒召開了南傳佛教史上第五次結集,有2400名比丘參加,由三位博學的上座輪流主持。這次結集考訂對校了以巴利文為主的各種文本的南傳藏經,並將結集的三藏鐫刻在729塊石碑上,立於曼德勒的拘他陀寺,四周環繞45座佛塔。刻石5年方成,至今猶存。

1752—1885 雍籍牙時代, 促進了學僧對經典的研究,特別是對《摩奴法典》及阿毘達磨的研究。孟雲王在位時,吳貌東上座從印度迎來大批梵文經典,在一些婆羅門協助下,展開了對星象、醫學和文法的研究,並將許多經典譯成緬文。


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

1906年創立了佛教青年會參政。

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實行佛教社會主義政策

1954—1956年,由國家出面,舉行了南傳佛教的第六次結集,有7個國家、2500比丘參加。

1961年8月,緬甸議會通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宣布佛教為緬甸聯邦的國教。

軍政府時期
1962年8月以後,國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取消佛教的國教地位,同時採取一系列限制僧侶干預政治的措施。在全國一萬多座寺廟裡,只有少數是襌修寺院,有些專給在家人,有些專給出家人,有些兩者都可以。



















星期三, 12月 16, 2015

(轉載)泰國僧階制度

泰國雖未明令佛教為其國教,但依舊時歷代傳統設立,全國僧伽領袖僧王一位,並有副僧王、教區尊長、府尊長、縣市尊長等管理者;全國最高僧伽單位為「大長老僧伽會」,大長老會計有十三位委員,僧王為主席,四位副僧王為當然委員,其餘委員由各教區僧伽會推舉。
大長老會下轄僧伽法庭、大教區僧伽會兩大組織;僧王由國王尊封,為終身職,多由法宗派僧人擔任,僧伽​​法庭與泰國政府宗教廳或行政法庭均無相關,大教區僧伽會亦分大宗派與法宗派之差別,由於大宗派佛寺僧數眾多,全國分中部、北部、東北部、南部四大教區,每一教區設僧伽尊長一位,法宗派人數較少,全國僅設一位;其餘尚有管區僧伽會、府僧伽會、縣僧伽會、各鄉鎮僧伽會下轄各佛寺。
另外有兩大教育管理機構,佛學教學總管處、巴利語教學總管處,分別負責佛學院與巴利語等教育管理;其他組織有行政、福利、宣傳等組;特別對外單位有:佛教使節局,一般派遣僧人至外國弘法均由此單位負責。
華僧在泰弘法另有華僧尊長一職,管理全國華人佛寺及大乘僧人,越南僧人亦有同等職封,惟兩者虛名大於實權,主要管理領導仍按大長老會規章辦理。
http://taifomi.com/fo/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