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8, 2022

三寶經(寶石經) 1-3段詞句注解Ratana sutta

 經文的翻譯

第一段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Yānīdha: yāni + idha 任何+在此, 連聲詞。yāni是已變格的中复主名詞, idha是不變格詞, 此岸彼岸是idha para, 在此亦指此世間, 而世間在巴利三藏裡指的是身心。不變格詞可與其他詞構成連聲詞, 亦可與复合詞構成复合連聲詞。此二詞連在一起, 短音的i去除, 接連idha後轉為長音。

bhūtāni: 過去分詞bhūta的中复主對格, 已出生, 眾生。此詞跟satta, pāṇa是同義詞, 都是眾生, 但種類有別。凡是已出生, 包括植物、神鬼等, 有呼吸或沒有呼吸的生物, 有沒有心識都包在bhūta裡。satta指有情識的生物, 故植物並不在輪迴眾生之列, 但包在bhūta類中。而pāṇa指有呼吸的生物。有沒有生物沒有呼吸的呢? 有啊, 科學家在最近才在以色列找到沒有呼吸系統的生物。但佛陀時代即透過襌定見到有生物沒有呼吸的。

samāgatāni: 過去分詞作中主复, 由前綴sam與āgata形成。前綴有集合、聚合之意, āgata是āgacchati的過去分詞, 已來了, 就是已來聚集了。聚集作善, 得善果, 得樂, 得定, 得智慧, 會多作善因。得智慧, 得解脫, 得解脫知見, 入聖。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此是不變格詞vā的結構。bhummāni 地上, 梵語是bhūmi, 印尼語是bumi, 都是同源。antalikkhe 是天上, 與地上相對的詞。yāni在句子中間, 即任何地上或任何天上, 偈誦結構較長行句法靈活。此兩詞都是在人世間或世俗所用, 與六道輪迴的天與地所用詞語有別。

Sabbeva: sabbā eva, bhūtā sumanā, 同一變格詞組, 复數主格, bhūtā是主詞, 另二詞是修飾主詞的形容詞, sabbā bhūtā sumanā 一切已出生的眾生安樂。加eva為加強語氣。

sumanā: 由前綴su+manā構成, su有好、善、舒適之意。manā是心意, 好的心意, 心好, 善意, 心善, 舒心, 安心, 安樂。

athopi: atho+api, 接着+亦, 二詞都是不變格詞。

sakkacca: 獨格, 恭敬後。

suṇantu: 祈願式三复, 願他們聽。

bhāsitaṃ: 過去分詞作對格單數, 是suṇantu的賓語。

聽經是須用恭敬心, 以恭敬心聽法能入心, 被心記憶及由心推動實行。

第二段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Tasmā hi: 固定片語, 如tena hi, taṃ hi等, 這些固定片語不能拆分當中的詞來個別理解意思, 而須整體理解其意。目前所知道有巴利語的固定片語的字典是志蓮淨苑出版的Dictionary of Pali Idioms,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Thera, Ph.D. 

從格的ta雖是變格, 但后面的hi是不變格, 故兩詞并列成固定片語, 譯為因此。

nisāmetha :動詞的使役形式, 第二人稱复數, 意思: 你們使傾聽。使誰來聽? 眾生。此處的你們指各層天的天眾。佛教認為神不只一位, 而是很多, 無一主宰神。

sabbe: 形容詞, 一切。修飾bhūtā。

mettaṃ karotha :動詞顯示第二人稱复數, 你們作或譯為施亦可, 施慈或作慈。

mānusiyā pajāya: 人類的世世代代。天界的諸神, 大能小能的一個善行是保護人。在佛教, 神該保護人, 善人聖人能得到更多更大能的神所保護。有個說法是三皈依者有36類善神保護, 而持五戒的佛教徒則再加25善神護身。那有襌定觀智及果位者, 善神護身數將更多, 這些人的念頭若起, 就有護法去使念頭實現。所以佛教徒無須拜神的, 修行好, 自有神護, 我們迴向功德給護法神即可。巴利經中關於人的詞語有個: nara, manusa, pajā, purisa, puggala, 意思接近而各有不同。

Divā ca ratto ca :日及夜及, 標準的ca結構。日與夜表示時間, 無間無盡時, 無時無𠛑。巴利經里的夜有長久的含義, 日夜無間即是永遠。由於日夜會交替, 有變化, 所以就算有變化, 天神護人也是該做的。人呢, 亦會念天敬天, 所以佛教亦有天隨念的修法, 亦有請天眾來聽法之偈。人與天神是互相護持的, 地位是平等的, 都是輪迴中的眾生, 天神與人類其實各有各的善, 是人看天界神仙好, 而天界神仙看人類好, 因為人界容易修行證果; 但對無修行者或已證二三果的, 天界是善道及證四果處。對無修行的天神來說, 福報享完就起惡報, 人界是惡報中最好的地方, 故天神轉生, 就希望轉落人間而非無啖好食的餓鬼及苦道的地獄。

haranti ye baliṃ: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haranti現三复, 此處的他們指天神, 他們的力量是大於人類。不過人類亦能修止觀達到神通, 亦能施行神跡。在佛教, 各級力量的天神都需要聽佛法, 以延續善福。天神修行證悟是會比人類快, 但是跟人或其他眾生一樣, 都是難聞佛法, 有大福報的天神更是常處玩樂中, 好難修苦與滅苦的佛法。所以要修行, 要嘛就是在人間證果先, 未證果而上天, 沒保證。在人間修得初果, 才有保證入流到最終的般涅槃。否則以善福上天, 輪迴無保證了。

ne : ta的對格复數特別形式, 正常是te。

rakkhatha : 現二复, 你們保護。-a類動詞,此類動詞比其餘六類動詞在數量上多很多, 用於平述句子中。動詞分類, 其實分開使役動詞及非使役動詞即可。

appamattā: 此詞有三種拆法: appa+mattā 少+量; a+p+pamattā 否定前綴+插入字母+放逸; appa+m+attā 少+插入字母+自我。第三種拆法是絶對的錯誤。佛陀否定有我, 絶不會有自我的名與少。故可排除第三種拆法及其意思。另二種拆法則須看上文下理來決定。在此則是不放逸之意。

第三段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ṃ kiñci: 可視為固定片語。kiṃ ci, 無論什麼, 任何。非常多的固定片語由對格、具格及處格構成。鼻音遇-c, -p, -k會轉成同組的鼻音, 連聲詞的規則。連聲文法規則從源頭語的亞蘭語流傳下來, 與亞蘭語並列的希伯來語也有大量連聲詞的轉音規則。

vittaṃ: 財富。巴利語經藏與律藏由阿羅漢審訂, 用詞精準。從此詞亦可見一例。在經藏中, 其實很少見此詞, 較多見的是bhoga。這二詞是同義詞, 但背後的觀念則有別, 故在經律中的用法有別。三寶經的這財富無論在哪裏, 都不及三寶之勝, 這樣的財富並不帶來快樂。而用bhoga時, 這財富是被擁有的, 能帶來快樂的。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vā結構句子, 不變格與變格並列, 標點符號是第五及第六緬版三藏加入的, 第四次蘭卡結集與英國版本並沒有。在此或在哪的結構是常見的vā結構, 而後面在天界或, 這個或是指vā句子, 故第六緬版在天界前加個逗號, 方便後學分別句子吧了。在此即在此世, 在哪即在已解脫的對岸, 而在天界就看在世時有否證果了, 只有善而上天界的, 看業緣決定, 大多數輪迴多, 福盡即再入輪迴道; 若在世已證果, 就在世間或在天界, 都必然流入般涅槃的完全解脫。

ratanaṃ: 寶。在巴利聖典中, 有分三寶的佛法僧, 亦有七寶的金銀居士王馬象等國家防衛𠔊種。佛法僧三寶的觀念是漸進式而有的, 最初是佛與法吧了, 在有五比丘後, 才開始有佛法僧三寶。佛陀亦為佛法僧下了定義, 隨佛陀的觀念即可, 歷代出家與在家聖眾也隨佛陀所定下的觀念而宣揚, 一直流傳至今。僧團是四雙八輩聖弟子組成的, 包括出家與在家聖眾, 正是有聖弟子一代又一代地把佛說的正法傳揚, 今天才仍有正法可修可證。

paṇītaṃ: 形對單, 最優勝。在佛教, 我們不是三體合一的神觀, 而是佛法僧都是寶, 三位因緣觀。最優勝的是三寶, 而各寶的內容亦非單一, 佛寶有三類: 普通覺者buddha, 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 獨覺者paccekabuddha。法有不同分類法: 戒法定法慧法解脫法及解脫智見法的解脫道修行五順序法; 亦有三十七品助道法, 各分類法及各法本身的內容都非單一, 必有因緣觀在其中。僧寶有八類聖者。佛陀把解脫八苦之法指導眾生, 輪迴的眾生中, 佛陀最勝, 不再輪迴了; 法是佛陀的老師, 佛陀亦禮敬法, 解脫世間煩惱的無量法中, 解脫法最勝。僧是隨佛修解脫法的賢聖團體, 是開法眼的佛弟子, 團體中, 賢聖團體最勝。佛陀已入滅, 佛法由賢聖的出家在家弟子所傳承與弘揚, 至今已過二千五百多年了。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沒有與如來等同。tathāgatena可以有三種拆法:tatha+āgata, tathā+āgata, tathā+gata。第一種是形复, 真+來=真來。第二三種是副复, 如來、如去。譯為如來是從前至今的譯法, 如此而來。佛陀自稱亦是用tathāgata的, 並不用buddha。

idampi : 鼻音連聲詞, idaṃ+api/pi, ima的中主對單, 意思: 這。修飾ratanaṃ的, 定指功能是一種指明或特別指出這個, 而非別的。連聲詞在巴利經藏與律藏中有大量, 跟源頭語的亞蘭語有關係。亞蘭語是從閃語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轉聲變化, 由於原初沒有元音關係, 只有子音, 與其他詞合在一起時, 個別子音不發音或轉別音, 梵巴語承接這規則。

buddhe : 陽處單, 在佛陀處。有人譯為諸佛最勝, 與文法不相符。句子中, 這寶才是主詞。形容詞的最勝修飾的亦是寶, 而非佛的。在古印度時, buddha不只佛教在用, 耆那教亦有用, 因此佛陀自稱如來, 而在律藏中, 用覺者世尊buddho bhagavā。巴利長部只提及五佛, 第六佛是喬達摩佛陀, 彌勒極少被提及, 彌勒佛的救世觀有受到猶太教的彌賽亞影响。

Etena saccena: 英譯為"by this truth", 中文有譯為"由此真實故", "以此真實"。具格譯法: 以..., 由..., 依..., 用..., 具..., 另外具格在一些條件下, 可表示理由、原因。sacca是真實、真理、諦之意。四聖諦是cattaro ariyasaccāni。三寶經中, 說明在佛法僧處, 這寶最勝, 這真理。 

suvatthi : 此詞可以有三種拆法: su+vatthi, su+v+atthi, u+v>o, sotthi。第一個拆法是好的灌腸、好的護套, 跟此經沒關係。第二種拆法是歡呼、打招呼, 等於現在的嗨, 你好。跟此經亦沒關係。第三種的拆法是快樂、祝福、安康、健康等意思。是此經的意思。suvatthi只出現在小部, 另四部都沒有。sotthi則較常用, 故suvatthi可被視為sotthi的另一種形式。吉祥經用sotthi, 三寶經用suvatthi。

hotu: 祈三單。祈願式可表達願望、命令、邀請。而hotu此詞無論在何處都是表達願望、祝願。在源頭語的亞希語中, 命令式再細分為鼓勵式、情態式及祈願式。在巴利語中, 表達語氣的動詞類是祈願式與命令式。

段落: 1-3, 4-6, 7-9, 10-12, 13-15, 16-18

三寶經 (寶石經) Ratana sutta

 三寶經記載在巴利聖典經藏小部小誦第六經, 小誦的九篇經, 除了第八的伏藏經, 其實都有出現在律藏與經藏中的, 把這九篇經集合在小誦, 是方便誦經吧, 如同我們現在的課誦, 把不同的三藏經句集合在課誦本中。第四結集的蘭卡結集已集結小部十五部經, 而小誦的九篇小經亦已集為小誦, 可以見到的是佛滅後, 在第四結集前, 有把平常課誦的經集中在一起。

Ratana sutta 寶經、三寶經或寶石經亦在經集中出現。寶經、慈經與吉祥經構成南傳佛教重要的護衛經, 亦是重要的修行指導經。

經題: ratana 原意是珠寶或寶物, 另一意思是量度單位的腕尺, ratanattaya這复合詞才是三寶, ratana+t+taya。ratana sutta 寶經。譯為三寶經是因其內容以佛法僧為最勝之寶而來的。

三寶經共有十八段偈誦。第三至第九段及第十一至十五段偈誦有"idampi...suvatthi hotu";第十段沒此句; 第十六至十八段這三段幾乎完全一樣, "Yānīdha bhūtāni...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只有佛法僧不同。不像是一開始就如此, 像現代課誦本的東西集合在一頁中, 這三寶經的結構也像如此。三寶經由四至六句偈構成一段。

詞句注解

        1.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ṃ.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願一切眾生安樂, 願恭敬聽聞所說。

2.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ṃ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ṃ,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因此, 在所有地方, 你們使眾生傾聽, 在人類世代中作仁慈;

日夜, 在任何地方, 他們帶來力量, 因此, 你們要不放逸的保護他們。

3.

Yaṃ kiñci vittaṃ idha vā huraṃ vā, saggesu vā yaṃ ratanaṃ paṇītaṃ;

Na no samaṃ atthi tathā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任何在此在哪或在天上的財富, 三寶是最勝;

沒有能與如來等同, 在佛陀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4.

Khayaṃ virāgaṃ amataṃ paṇītaṃ, yadajjhagā sakyamunī samāhito;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熄滅而無貪, 不死是最勝; 當釋迦牟尼達證專注時;

沒與這法等同, 在教法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5.

Yaṃ buddhaseṭṭho parivaṇṇayī suciṃ,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Samādhinā tena samo na vijjati, idampi dhamm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佛陀之勝, 讚揚清淨, 定心相續;

沒有能與定等同。在法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6.

Ye puggalā aṭṭha sataṃ pasatthā,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Te dakkhiṇeyyā sugatassa sāvakā,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任何地方, 這四雙八輩人, 受悅意頌揚;

那些善逝的聲聞弟子, 在此給了布施而得大果報;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7.

Ye suppayuttā manasā daḷhena, nikkāmino gotamasāsanamhi;

Te pattipattā amataṃ vigayha, laddhā mudhā nibbutiṃ bhuñjamānā;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任何地方, 善治具堅固心意, 在喬達摩教法中, 離貪者, 他們達證進不死後;

到達涅槃享受熄滅之樂。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8.

Yathindakhīlo pathavissito  siyā, 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

Tathūpamaṃ sappurisaṃ vadāmi, yo ariyasaccāni avecca passa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猶如因陀羅柱入地中, 通過四風而沒顫動;

我說:知道聖諦後, 在此, 任何人見到賢人素質;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9.

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 gambhīrapaññena sudesitāni;

Kiñcāpi te honti bhusaṃ pamattā, na te bhavaṃ aṭṭhamamādiyanti;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任何人顯耀四聖諦, 以深慧善說;

就算他們非常怠惰, 亦不受第八生;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0.

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 , tayassu dhammā jahitā bhavanti;

Sakkāyadiṭṭhī vicikicchitañca, sīlabbataṃ vāpi yadatthi kiñci.

逆意為證得智見, 已捨離三法:

有身見、疑與戒禁取見。

11.

Catūhapāyehi ca vippamutto, chaccābhiṭhānāni abhabba kātuṃ ;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脫離四種地獄苦, 不可能作六重罪;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2.

Kiñcāpi so kamma karoti pāpakaṃ, kāyena vācā uda cetasā vā;

Abhabba so tassa paṭicchadāya , abhabbatā diṭṭhapadassa vuttā;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無論他以身語意惡業, 他不可能隱瞞, 

對見道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3.

Vanappagumbe yatha phussitagge, gimhānamāse paṭhamasmiṃ  gimhe;

Tathūpamaṃ dhammavaraṃ adesayi , nibbānagāmiṃ paramaṃ hitāya;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如在初夏炎熱時, 林叢中觸及頂端;

同樣, 為益處, 他開示殊勝法: 至上涅槃道;

在佛陀中, 這寶最勝;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4.

Varo varaññū varado varāharo, anuttaro dhammavaraṃ adesayi;

Idampi budd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最勝者是知道最勝的、給與最勝的、帶來最勝的, 開示無上最勝法;

在佛中, 這寶最勝, 願以此真實語得安樂。

15.

Khīṇaṃ purāṇaṃ nava natthi sambhavaṃ, virattacittāyatike bhavasmiṃ;

Te khīṇabījā avirūḷhichandā, nibbanti dhīrā yathāyaṃ padīpo;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ṃ paṇītaṃ,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舊業已滅盡,新業不再起, 未來的存在, 心離染;

智者滅盡種子, 不增長意欲, 如燈熄滅;

在僧團中, 這寶最勝, 願以這真實語得安樂

16.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buddh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佛陀得安樂。

17.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dhamm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法得安樂。

18.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a antalikkhe;

Tathāgataṃ devamanussapūjitaṃ, saṅghaṃ namassāma suvatthi hotūti.

眾生聚集此世間, 或天或地已出生;

天人與人禮敬如來, 願禮敬僧團得安樂。

星期四, 11月 10, 2022

初遇蘇戩嫻老師


如是我遇, 一時, 在小學階段, 就讀於牛頭角官立小學, 家住九龍區, 如何無雷公地飛到半山的必列者士街青年會中學呢? 當時的青中是band 2的政府資助學校, 我是以第二志願入讀該校, 就是貪個街名水蛇春的長, 又貪該校遠離九龍區, 遠離同學們。遠離同學們似乎也不斷重复的, 遠離中學同學、遠離設計班的同學、遠離大學同學、也遠離襌修的同修們啊, 但沒遠離各老師眾。我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沈雪芳老師及教英文的Miss Wong, Miss Wong住在半山的羅便臣道, 我們有在中環相遇過。 與各老師眾的接觸時間保持較久, 最長久的, 該是蘇戩嫻老師, 整整三十年, 由1984年的初次相遇至最後收到老師寄來的2014年的卡片, 那張卡是她最沒心思的一張卡, 大概她也知道我們今生無緣再見。2014年我開始教巴利語, 在規劃課程及製作內容, 收生與改作業等等, 我最後寄給老師的卡, 就說明情況, 然後想及師丈該也退休, 他們多在美國, 故停了寄信。好頭好尾的結束接觸。不過我確信在未來的某一世, 我們還是會再見, 因為教與學的因緣, 我與老師那份緣, 未完。襌修, 很明確的心識, 是要再回來的, 正正就是還要再見老師們, 其中一位是Miss So。

中學的校舍細個小學很多, 學校的外觀亦甚不吸引, 校址在半山, 要爬樓梯, 對我來說, 爬樓梯街, 真是慘慘慘, 背着重書包, 須要半途休息, 多數我是走到水池街來爬樓梯, 一來梯級不及樓梯街的高, 二來樓梯數目少過樓梯街的, 所以返學若由上環地鐵站出, 就爬一節樓梯街到文武廟, 轉入四方街, 爬水池街。上環地鐵站是1986才通車, 此前住九龍區的學生返學, 要在中環轉車或行路, 我多數坐電車到上環站, 行路也是很辛苦的事。坐巴士在堅道落車, 從上落樓梯, 我有點畏高, 所以也不常如此。

放學亦是走水池街, 大部份學生是從樓梯街落去, 我則選取較少人行的路。這個行路都預示了, 人生也是行了一條少人行的路。


1984年的9月

當年日記: 一位老師進課室, 她在黑板上寫上"蘇"字, 然後自我介紹: "我姓蘇, 教你哋英文, 你哋吾鐘意聽嘅, 可以瞓覺, 但吾好比我知, 我知道嘅, 就一定會話。"

1985年的年終英語口試, 日記如是記錄:

6月20日, 星期四, 雨

當我坐在Miss So對面時, 有些緊張。因此次是最後一次和Miss So對話。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Miss So, 她比起其他女先生都好好多, 無論在樣貌、儀態、教書方法都比其他的女先生好得多。

Eng Oral, Miss So一開始就叫我讀書, 然後她開始提問。

Miss So: What do you do in your summer holiday?

me: I will go to learn computer to increase my knowledge.

Miss So: Have you a computer at home?

me: No.

Miss So: Have you play computer?

me: No.

Miss So: Have you any interest?

me: My interest includes collecting stamp, reading and swimming.

Miss So: What knid of book do you like to read?

me: I like ghost story.

Miss So: Where do you collect your stamps?

me: Some stamps I buy, some from Indonesia....

說到這裏, 就忘記了"寄來香港"怎樣說, 後來她可能知道我要說什麼, 就說是不是大多數郵票都是印尼寄來的? 我趕忙說是。

Miss So: Thank you.

我希望在中三她可以再教我或中四做我的班主任, 因為今年她是中四某一班的班主任。

再見了! Miss So!

----------------------------------------

雖然喜歡Miss So, 但並沒有改善我的英文。英文的改善一直要到大學吧, 尤其英語的改善。而中學時的英語, 三個學期的成積, 就如下: 


多數不合格的。無因為喜歡某老師而令成積改善。

-----------------------------------------------------------------------
1984-85年, 與Miss So就是非常普通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無事不會去找老師, 就是Oral才對談幾句。
當年她介紹完自己後, 就介紹她的教書方法, 做一份人名表, 默書合格的就用藍筆tick, 不合格的就用紅筆, 而人名表貼在公告板, 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上英文課, 她讀一段, 大家跟她讀一段。亦叫名同學起立讀書, 糾正讀音。但對無聽書的同學, 她也是會叫起立讀書的, 即是叫人醒一醒啦。

當年我是希望年年都是老師教, 但沒很大期望。所以日記裡就是"再見了"。誰知道可持續三十年, 而且也因她改變不少, 人生路向與性格的改變。
在校內與在校外, 尤其在她家及書信往來, 完全是兩回事。






星期二, 11月 08, 2022

蘇戩嫻老師

 蘇戩嫻老師, 1945年1月16日在香港出生。

這個年份還是日治時期啊, 日本在港投降是在9月16日。

他的父親在堅道開補習社, 在家排名第九, 所以蘇家就是大家族, 而且這個家族又住在一起的。這個Miss So有講過, 當年我Y2時, 做Research, 無聊地Fax給她問了一些問題, 希望可取得些靈感, 所以她也fax回答我, 她是跟很多叔伯一起住在一間大屋裡, 她說有些封建。她似乎沒有兄弟姊妹, 但因為在大家庭中生活, 倒也有其他唐兄弟姊妹, 故她也會稱"家姊"、"阿哥"之類的。一直到結婚吧, 才自組家庭。

中學畢業於英華女校, 1963年。然後入讀香港大學, 主修西史。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在必列者士街的正式創立是1966年, 當時的首任校長是何世明牧師(1961-1977), 他規定任教英文科的老師必須是港大畢業生(wiki)。Miss So有教初中與高中英文, 不過我覺得她教西史勝過英文。

她入職青年會中學該是該校正式成立後吧, 1968-1969年之間, 做事後二年結婚。

1971年, 她結婚。大概是結婚後般往干德道吧。結了婚後, 並非立即生兒子, 九年後才生兒。

(何汝洛老師舊有blog下載)
這張相片攝於1970年, 還是黑白照的時代。Miss So當時是25歲。當時還是何世明牧師做校長, 34位老師在此相中。
老師畢業於英華, 她起碼有位學姊在, 原來黃韻秋老師也是英華畢業生, 但年長過Miss So十年, Miss So有說過在教同一班時, Miss Wong教英文, 她教西史, 若她教英文, Miss Wong就教西史。 當Miss So是一班的班主任時, 而Miss Wong有份教該班, 若學生有學習問題, Miss Wong會向Miss So談論學生的學習情況。


(https://www.facebook.com/WongWanChow)

1974年, Miss So 年近30歲。十位老師在此相中, 該是與Miss Wong較親密的吧。Miss So與Miss Yiu, Miss Hung, 2位Miss Wong較friend, 直至移民澳洲後, 與她們仍有直接聯絡。

與Miss So的相遇在1984年, 其時她已近40歲。但看上去, 像三十歲的。首次見面, 那份感覺與其他老師不同。

1988年, Miss So 43歲, 五個同學到她家。

這五個同學裡, 也有位博士, 神學博士, 講道。拿相機那位, 則趕走了三個博士, 包括佛學博士。

1990年, Miss So、楊寶源、麥鏐光、Miss Tam, 彭耀宗、Miss Yau、陳越群、陳華直、鄧光武, 這些老師全部遲職。這一年, 有二位老師對駡, 有二位老師結婚, 這學校的第三任校長所推的校政使到人事劇烈變動。就是由何世明牧師請回來的一班老師在這一年, 大部份遲職。部份老師是因為移民的, Miss So在92年之前已移居澳洲。當年的七月份, 我有致電到她干德道的家, 號碼取消了。

Miss So移民澳洲初期, 其父母仍在港, 故她每年都回港一至二次, 一直到其父過世。她的父親在1994年六月三十日在港去世, 該是比較突然的事情, 年初其父母還致電給她的。這時間她回港住了一個多月, 在其父過世後, 她把母親帶往澳洲同住。而師丈的父母在新世蘭, 故Miss So此後才減少回港, 倒是她的親戚多了到澳洲她家。但其子在美國讀書及工作後, Miss So 去美國時, 也會來港停一會, 後來也減少。

Miss So的眾多親戚似乎也般往澳洲, 她的哥嫂一家人與她家距離很近, 住同一條街。
1994年初, 澳洲發生山林大火, 近她們所住區, Miss So間屋無事, 但她的哥嫂的屋子後花園則波及。其母移往澳洲當在95或96年吧。Miss So 很孝順的, 有些事情, 她會親力親為, 剛好給我遇上, 所以我也借機問些問題。
學生中, 是否只有我跟過其母吃飯呢? 我喜歡她媽咪, 很隨和的, 至今我仍記得她媽咪的樣子, 不笑也使人感到慈祥的。

Miss So 無論在港或在澳洲的生活, shopping, 外出與親友聚餐外, 她的性格中, 在她可行的範圍裡, 她非常樂意助人, 有求必應的, 但也非無度, 不是老好人那種, 有時也會拒絶。她的樂意助人不單單是相識, 也包括不相識, 總之就是她接觸到, 她會盡所能的協助, 也會找朋友協助, 所以她其實也排滿不少事, 親戚又多, 朋友又多, 但跟學生的接觸, 不多, 大概得幾個學生跟她持續接觸。

2004年, 其子在美國哈佛讀博士, 她與師丈開始兩邊或三邊飛, 有時會途經香港短住。但至2012或13年後也少飛來港, 二邊飛多。

2011年, 她已般往chatwood的大厦居住, 其子在美國發展。
2012年, 她有個孫女。她會去美國幫手照顧孫女。
我與Miss So的最後書信往來是2014年。當時她說將迎接新的孫兒誕生。
2015年, 她有另一個孫。

2018年, 她患cancer, 似乎也沒通知Miss Yiu, 該年Miss Yiu的父親往生, 所以Miss So 沒跟朋友們說吧, 親戚那邊則知道, 每星期的週末例行的聚餐, 不可能不知道。

2021年, 師丈的醫務所在放售, Miss So 移居美國。
2022年八月三十日離世。

Miss So, 我們還是會再見的, 仍是師生關係。














星期六, 10月 01, 2022

長眠Bellevue


 

Miss So 的遺體躺在這處。她已轉生了吧。在她往生後幾天, 我的房裡有至少二次聞到花香。她必然轉生為花仙, 以老師在世的做人處事, 必往生天上的。我們必然會再相見的, 也必然是師生關係, 會是同性還是異性呢? 同性該比較能較長時間跟隨吧? 如同這一世的同性, 使我比其他學生能接觸更長時間及更深入。

從學校到離校, Miss So的衣着大部份都有花, 我們到她在香港的家及我到她在澳洲的家, 我卻沒留意到她家的傢俬大多有花紋, 我也沒怎留意過她送給我的節日卡, 也是大多有花的。居然有一年, 就在信件中問她喜不喜歡花? 

每想起這件事, 我都感到好笑的, 是啊, 她由頭到尾都在顯示她非常的喜歡花, 而我卻完全沒有留意過。她沒有答我的問題, 但去買了一張從撤種子到成花, 又被人扎成一束的花, 一切盡在不言中, 就是如她這樣子吧? 沒有說喜歡不喜歡, 但去了行動, 以行動來選取物件來告知, 既試我的悟性, 她又免直接說喜歡不喜歡, 多麼的有智慧呢? 


她多麼的有心思啊? 去找這麼一張卡也非容易吧? 給她遇見又送給我, 就看她的學生是否能領悟。

原來我一直只留意到她說的話, 用的詞與句子。

從學校至後來的書信往來, 我都有掘她的智慧的傾向, 尤其在她家住的二星期, 既密切地觀察她的行動, 亦問了我想問的人生問題。

我沒有遇上老師太多的笑容, 印象中, 她一直顯示的是不耐煩, 並非很好的聆聽者, 但是非常的caring, 那種caring很精緻的, 很美的。對於老師的不耐煩, 她是遇到個不理會她的情緒的人, 而當我們都在情緒中時, 也起不了火花, 我始終對她有份尊敬在, 所以不敢在她面前發脾氣, 至於她的脾氣, 並不影响我在下次的接觸。

這大概是在外見老師與在她家裡與她同住之別, 同住必然有堆問題會出現, 尤其我的性格, 跟她是天與地的, 她喜歡談話, 我則偏靜。但那個學生敢提出去老師家住呢? 我也是因緣際會的事。各種因緣條件俱有, 才有這麼一件事吧。我何其有幸的見到老師的真性情, 這不同於在校。

看! 單單就是一條問題: Miss So, 你喜歡花嗎?

答案如此地特別啊。

星期六, 9月 03, 2022

紀念蘇戩嫻老師


(1988年)                

Miss So, 

三頂禮老師。

自我學佛後, 寄給Miss So的所有書信, 都以此禮敬老師。

自第一次, 你入課室, 什麼都沒說, 即以行動在黑板上寫上"蘇"字, 然後才以言語自我介紹: "我姓蘇, 教你哋英文, 你哋吾鐘意聽既, 可以𥃹覺, 但吾好比我知, 我知道嘅, 就一定會話。"

老師很特別, 跟其他老師很不同, 自此我希望日日都見到你, 亦期望你做我班主任。你的教書方法很有趣, 做一份表, 默書測驗考試合格的, 用藍筆tick, 不合格的就用紅筆, 然後把那份同學的成績表貼在當眼處, 就是給大家看, 以此激勵同學。

我一直覺得你的教學方法非常活潑、有趣。連帶個人與說話方式、語氣等, 都非常有趣。

課室裡的Miss So 有威嚴, 但落堂後, 則常有笑容的。

中三再遇你教英文, 但這一年, 你經常駡同學, 你有惡的一面, 但你的惡, 對我們來說, 吾明為什麼發脾氣的, 發了脾氣都無用, 喜歡讀書的, 自然會讀, 讀不上或不喜歡的, 也不會因為老師的駡就轉性啦, 咁你駡來就有點無謂。

但這一年, 我們有整蠱你啊, 就把白色粉筆畫在椅子與桌子邊, 當天她卻正好穿件黑色裙, 於是就中晒招。整蠱的學生當然是陰陰笑的, 你也發覺我們陰陰笑, 於是直接問: "我嗰樣有嘢?" 我哋答:"無。"

你疑惑的問: "咁點解你哋兩個陰陰笑?"

我們繼續否認, 扮無嘢, 但也實在壓制不住我們的惡作劇。差不多到落堂時, 我們笑飽了, 才由巫婆對你說: "Miss So, 你條黑裙後面有好多白粉線。"

你起座向右邊行, 轉頭望望裙後, 大叫: "嘩, 整得咁多白線呀!"

你拍打粉沫, 卻沒問誰弄的惡作劇, 想來你早已知道吧。但沒有責備我們, 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是Miss So的一個處事特質。這在往後的接觸中, 我覺得你都是如此的, 以行動來展示你的智慧。

Miss So教西史有趣過教英文, 你講故事真是一流, 很是有趣。有趣的人講的故事, 必然有趣。

在畢業的一年, 我提出到你家。那一年的那一天, 我知道你下午是要到殯儀館參加喪禮, 但你並沒有取消我們的約會。Miss So , 你很caring , 就連學生, 你也很照顧到的。

當年阿蒙不想跟大家一起吃飯, 但你卻留她一起吃。

Miss So, 你的觀察力亦很利的, 單單就是這樣一次的聚會, 你就知道我的好朋友是巫婆, 故在日後的書信往來時, 你只問及巫婆, 但就無問其他人。

巫婆跟你沒什麼緣, 而我是攀緣吧, 我覺得Miss So 很有智慧, 大部份人遇上你的caring, helping, understanding, 這些我也感受到, 但我遇上你的智慧, 一種很襌意的智慧。在跟老師密切接觸時,  你會直接用行動來展示, 不以言說, 也不解釋。如此直接地在經驗每一個當下。

我的性格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是由你開始的。我要求到你家借住, 但不想插入你的家人中, 只想單獨地接觸老師, 與你交談及近距離經驗與你的生活。以老師的觀察力, 必然見到我性格上及與人相處的弱點。你將我放到生活的經驗裡, 直接去經驗生活, 以此轉變觀念。

這個跟襌修不也一樣嗎? 

後來文師父也是如此做法, 推我落人群中去經驗。

當時我對你的做法很不喜歡, 亦不理解為什麼你硬要我去。但過後, 我很欣賞你沒有理會學生的不喜歡, 使到該經驗成為日後, 性格改變的一個起始, 這所以我認為Miss So , 你非常的有智慧。

青中學生中, 看來就只有我能跟你接觸, 整整三十年, 我也把我們的接觸與對話全記錄下來。我連發夢夢見你, 也記錄下來。

Miss So, 謝謝你。

我相信我們必然會再相遇的。今世的相遇並非第一次, 是你使我襌修過了幾年都過不去的關, 就是因為我收到你封信, 使心處於大樂, 有心力去對境。

我覺得以第二志願入讀青中, 就是遇你吧。正如我曾跟你說, 在校, 除了你, 我跟所有老師對話不過五分鐘的。在校你教我的三年, 不是很重要。在畢業後, 我能聯絡到你, Miss Wong給你的聯絡, 這不是緣份嗎? 其他好多同學都在打探, 向各老師打探, 就無緣。往後持續的交往, 持續的接觸, 單單是書信卡的往來, 我已覺得在上課的, 你寄的卡, 都存有深思。

我倒慶幸在最後的幾封信裡, 有多謝你, 所以就算再見不到老師, 也沒遺憾。

2014後, 我停了寫信給你。想及師丈該也退休吧, 你們多在美國, 所以不打擾了。

老師, 封封信我都跟你說, 我掛念你。

所以吾可能係今世先識, 過往世肯定有相遇過,  教與學, 緣未完, 所以還是會再見的。

                                                              








星期一, 7月 04, 2022

伽藍摩經在巴利增支部與中阿含內容一樣嗎?

 伽藍摩經中的十不判斷善不善法是佛陀容許自由思考的明證之一, 另一法是記載在長部大般涅槃经的四大教法(cattuttha mahāpadesa)。

在增支部中有二篇經談及十不判斷法: 第三集的伽藍摩經, 但此經在緬版第六結集中的經題是Kesamutti-sutta, 另一經是第四集的Bhaddhiya-sutta。前者的對像是伽藍摩人, 而後者是離車人。而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是業相應品第六經。增支部中的兩篇經內容大至接近, 但中阿含的內容就缺了十不判斷法。

緬版第六結集的增支部第三集的紀沙目迪經共有53段, 十不判斷法記在第4, 25, 26, 41段。重複提出即表示這個判斷法的重要性, 在判斷法義是否有益, 法義是善或不善, 切勿依這十種方法來判斷, 重要是依據是否對己有益, 帶來快樂的, 若能如此, 即該住在這些法中, 否則該捨棄。

增支部的紀薩目迪經內容:

佛陀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去到憍薩羅國的紀薩目迪伽藍摩人所居處。他們聽到喬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出家, 現在到這裡來。他們聽到世尊名聲遠揚, 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師.天人師.覺者世尊。他們認為去看看這位世尊是好的。

各人有各人的禮儀, 有些對佛陀行禮後才坐下, 有些沒對佛陀行禮便坐下; 有些對佛陀打招呼後才坐下, 有些人在佛陀前報上名字後, 才坐下。

各自坐好後, 他們開始對世尊說, 有些沙門或婆羅門到來後, 說及他們各自的法義, 都在自讚毁他, 使到他們不知誰說的是真理, 誰妄語。

佛陀對他們說這樣的疑惑是合理的。

接着佛陀開出十不判斷法義的合理性:

1. 不依傳統 mā anussavena

2. 不依傳承 mā paramparāya

3. 不依傳言 mā itikirāya

4. 不依宗教典藏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5. 不依邏輯 mā takkahetu

6. 不依哲理推測 mā nayahetu

7. 不依表面推論 mā ākāraparivitakkena

8. 不依持見解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9. 不依似是而非 mā bhabbarūpatāya

10. 不依沙門為我師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十不判斷後有兩句是非常重要又常被人忽略的:

佛陀說: 當明白這些事是不善、錯誤的、受智者讉責、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痛苦的, 就該捨棄。

當明白這些事是善、對的、受智者讚賞、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幸福與快樂的, 就該住在其中。

貪瞋痴是不善法, 殺盜邪淫妄語是不善的, ; 無貪無瞋無痴是善法, 戒𣪩盜邪淫妄語是善的。接着是聖弟子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

接着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而中阿含的伽藍摩經裡, 並沒提到十不思想, 只說及殺盜淫妄四戒、離兩舌、離麤言、離綺語的三善想, 另外是離貪、離瞋、離邪見、除去睡眠、調貢高、斷疑度慢的雜亂無章法,   接着是聖弟子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後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伽藍摩經沒提及十不判斷,  不該把此經等同巴利增支部的伽藍摩經的。



星期三, 5月 18, 2022

須達多 . 給孤獨長者

 巴利聖典中, 給孤獨長者出現在律藏與經藏。

巴利聖典中的給孤獨長者的經文與小乘殘典阿含經及後期菩薩教的大乘都不同。說《相應部》第2經第20篇(101)《給孤獨長者經》(《Anāthapiṇḍikasuttaṃ》)及《相應部》第1經第48經《祇樹給孤獨園林經》(《Jetavanasuttaṃ》)的內容與大小乘相同者, 是不懂看巴利聖典, 不懂巴利語而人云亦云的。

大乘各經典說及給孤獨長者的, 不知在哪裡, 熱門的大乘經都無提及給孤獨, 除了說發事件發生起點的祗樹給孤獨園外, 則特別提及須達多. 給孤獨長者, 大乘要借助小乘化地部的 《五分律》, 及說一切有部的殘本阿含經, 大乘菩薩們沒為給孤獨長者創作文學啊。

小乘有部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的187經, 不該與《相應部》的二篇經作比較, 因該二經只是說及四對偈吧了, 與小乘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187能作對照的是《中部》143的給孤獨教誡 (Anāthapiṇḍikovādasuttaṃ)

別譯雜阿含187經                                    中部143

世尊聽說長者病了, 即前往探望                長者請舍利弗前往探望

世尊自己設座                                           (巴利聖典沒有那一經是在有人時, 自己設座)

長者對世尊訴說病況                                舍利弗問起長老病況, 長者才訴說病況

佛陀對長者說四不壞淨                            舍利弗對長者說內觀深法, 起步即四念處中的法念處                                                                    的六根

然後說六隨念                                         舍利弗對已是初果的長者說內觀深法: 不執取六根、                                                                不執取六境、六識、六根觸、六根觸受、四界、                              五蘊、無色界四定, 到不執取此世、他世, 不執取                              見聞覺知、不探求已得的、不隨尋隨行心.....                                  意識不依靠這些

長者回答世尊已具四不壞淨        長者向舍利弗要求向塵沙少的眾生開示這深法。

長者亦說已修過六隨念了

長者請人為世尊供餐, 長者當晚往生    長者在舍利弗離開不久, 即往生

長者往生兜率天                長者往生兜率天

長者在夜後到佛前頂禮感恩        長者在夜後到佛前頂禮感恩, 並稱揚舍利弗

別譯雜阿含的偈誦

「此今猶故是,祇洹之園林,仙聖所住處,林池甚閑靜。

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樂,信戒定慧業,正命能使淨。

若能修如是,向來之上行,非種姓財富,能得獲斯事。

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處樂恬靜,最勝無倫匹。」

世尊在重覆須達多天子的這偈時, 此時的世尊改了一詞

「信戒定慧業,正念能使淨,非種姓財富,能獲如斯事。

智慧舍利弗,寂滅能持戒,空處樂恬靜,最上無倫匹。」


在小乘殘經的別譯雜阿含經中的佛陀顯得相當無知, 他自己度給孤獨長者為初果, 度其一家證果, 怎會不知道須達多是什麼果位? 另外四不壞淨是修行的結果, 而非修行的方法, 難怪說一切有部無法修證, 至僧團衰亡。初果已具四不壞淨, 修六隨念亦俱有, 佛陀所教之法怎會如此膚淺? 

巴利聖典的佛陀為什麼沒去探望? 給孤獨長者為什麼不是請佛陀去探望呢? 要說回初果的特質啦, 初果能夠自皈依而不依靠別人啦, 初果的給孤獨長者不願給佛陀麻煩, 故證得初果後, 他盡可能都不煩擾世尊的, 沒向世尊提問, 但佛陀有給他說法, 故我們可以從律藏與經典中見到世尊為他及他家人說法。

四果的舍利弗肯定也知道面前的給孤獨是個初果, 沒有多餘的問答, 問了病況後, 即向他說內觀深法。給孤獨雖然沒有因此而證得更高的果位, 但肯定減輕不少痛苦, 在舍利弗離開不久即往生。而這樣的內觀深法, 舍利弗講明不會教普通居士, 只教有一定修證的弟子, 就教初果的給孤獨。

在他成為天人後, 回來向佛陀頂禮感恩, 就說了一偈, 這偈就是《相應部》48及101那二篇經的偈:

‘Idañhi taṃ jetavanaṃ, isisaṅghanisevitaṃ;
Āvutthaṃ dhammarājena, pītisañjananaṃ mama.
‘‘Kammaṃ vijjā cadhammo ca, sīlaṃ jīvitamuttamaṃ;
Etena maccā sujjhanti, nagottena dhanena vā.
‘‘Tasmā hi paṇḍitoposo, sampassaṃ atthamattano;
Yoniso vicine dhammaṃ, evaṃtattha visujjhati.
‘‘Sāriputtovapaññāya, sīlena upasamena;
Yopi pāraṅgato bhikkhu,etāvaparamo siyā’’ti.

因在此那祗樹林, 仙人團歡喜, 

依法王所居, 我的歡喜生起。

由於明白業與法, 戒與正命最勝, 
因此淨化死亡, 不依家族或財富
因此有智慧的人, 為自身利益, 
如理擇正法, 在此得清淨。
如舍利佛具慧, 具戒具寂靜, 
任何比丘達彼岸, 亦實為最尊。

Idañhi=idaṃ+hi 在此+因此
isisaṅghanisevitaṃ=isi+saṅgha+nisevitaṃ 仙人+團+已歡喜
dhammarājena = dhamma+rājena 依主釋, 依法的王
pītisañjananaṃ =pīti+sañjananaṃ 喜悅, 歡喜+(陽)製造, (形)産生, 形复
cadhammo = ca+dhammo 及+法
jīvitamuttamaṃ = jīvita+m+uttamaṃ 正命+插入m+最勝
nagottena =na+gottena 否定不變格+依家族
paṇḍitoposo = paṇḍito+poso 智者的+人
atthamattano = attha+m+attano 利益+插入m+自己的
evaṃtattha = evaṃ+tattha 如是+在此
Sāriputtovapaññāya =Sāriputto+iva+paññāya 舍利弗+如同+具慧
pāraṅgato = pāraṃ+gato 對岸+已去
etāvaparamo = eta+eva+paramo 這+就是+最勝

此偈跟別譯雜阿含187經, 核心要旨不同, 巴利聖典中部的偈是明白業與法, 那也是初果的特質, 證得無常苦無我及緣起, 明白業果法質, 依戒正命而活。巴利聖典的得清淨是如理擇法, 正念只是修法之一, 雖然重要, 但其重要性並不蓋過其他法的, 擇法成為覺悟要素之一, 其他各覺悟要素也是重要的。

有部的另一殘經本中阿含舍利子相應品教化病經中, 有與巴利聖典接近的故事, 教法由舍利子來, 而內容則是十廣說: 上信、善戒、多聞、惠施、善慧、正見、正志、正解、正脫、正智。
同是有部的殘經, 故事情節居然出現不同, 兩經都只是提醒給孤獨是個初果, 沒有進一步說法, 而巴利本則深入修觀法。給孤獨雖然沒因此而證得更高的果位, 但他向舍利子要求向居士說深法, 這對後世當有重要影响吧。
當時的居士一旦證得初果後, 似乎沒有進一步的修習, 就停在初果, 然後轉世, 轉世後的初果總會遇緣而成就到更高的果位。這是佛陀與各聖者所信, 所以也就沒有向他們再深入地說及內觀深法, 而給孤獨這一情節則說明了往後向居士說法, 可以說及較深的內觀法。

佛陀獨有的內觀修法並沒有在各部派中承接好, 以至部派的僧俗修證無法達聖, 無法對抗外來宗教, 乃至內部的修法亦有各種問題, 結果泥石流一沖, 部派僧俗即被沖散至消失了。

以巴利聖典修行, 僧團歷二千五百多年, 仍然有四果、三果、二果、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