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5, 2022

喜馬拉雅山的上座部雪山派

 印度的部派佛教與中國佛教都是亂七八糟。現代居然出現為上座部雪山派, 好像要跟現時南傳佛教分開的。僧團對法的不同理解, 從中部的牛角經即見。初果的阿難認為多聞、受持與博學、讀誦、思維法, 對法有正見, 然後以優美的詞句有條理的解釋, 使人根除不善的習性, 這就是比丘的亮點。

離婆多尊者認為喜歡獨處修止觀是比丘的亮點。

阿那律陀尊者認為有天眼能觀千個世間是比丘的亮點。

大迦葉尊者認為修習頭陀支、獨來獨往, 精進而具有戒定慧解脫與解脫之見是比丘的亮點。

大目犍連尊者認為兩個比丘對法, 互相提問及解答, 是比丘的亮點。

舍利弗認為比丘能作心的主人, 想怎樣就能隨意而安住在各種正受中, 是比丘的亮點。

佛陀對不同尊者對法的理解都贊同的, 都是善說的。佛滅時, 很多阿羅漢在世, 各傳各善說。

到佛滅百年後, 對法與律的見解出現更不能一致, 多數人比較沒法持法与修行。大般涅槃經都講及佛陀要般涅槃了, 有比丘感到不用再受管束了, 佛滅後, 認為戒律可因時地而改變, 肯定有不同意見, 一分為二, 持開放態度的大眾部與保守長老們的上座部就決裂了。即是不愛管束派與嚴持戒律派決裂。在印度的整體佛教被滅前, 僧團一直處在分裂中。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決裂後, 大眾部人多口雜又戒律鬆散, 不愛管束, 分裂再分裂。

在佛滅二百年左右, 就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看不下去這一直分裂又亂七八糟的, 就請國師目犍連子帝須來處理, 凡非持上座部分別說觀點的, 勒令還俗。因此阿育王時代, 上座部就是持分別說的, 傳到鍚蘭的上座部被稱為鍚蘭分別說部。

而現在巴利聖典的傳承正是依鍚蘭分別說部。

雪山派亦是上座部的, 不過是佛滅三百年後, 上座部分裂而出雪山派與說一切有部。這個分裂亦各有各說, 一說上座部就是雪山派, 一說是上座部分出雪山派, 反正雪山派就是從在印度大陸上的上座部分出來的。這個派別是阿難的傳承, 但是這支僧團在佛滅後, 名聲不太好, 因此他們的影响就很少, 人數亦少, 在北犍陀羅一帶活動。被稱為雪山派, 並非因為地理位置處在喜馬拉雅山脉的冰線, 不是, 是北犍陀羅一帶的氣候較為寒冷, 人少, 及据佛光大辞典記載, 因"賢聖漸少, 宗風微弱, 如風雪之寂寞", 即是好快溶到消失的。其實此派最後都消失了的。

這個雪山派受到大眾部的學說影响, 所以根據異部宗輪論記載, 此部認為阿羅漢亦有無知, 有佛國....人數少又少聖賢, 快溶化的一個部。這派是阿難的一支, 阿難是在同期各大尊者中, 他是最後才證阿羅漢的, 但他比其他尊者年輕, 在世時間長, 有比較多的弟子, 但是弟子一多就亂七八糟, 這支僧團的戒律荒廢, 所以名聲不太好, 加入的人少, 修行差就少聖賢。

巴利聖典是由分別說部持有的, 由阿育王將印度本土的上座部分別說通過摩晒陀僧團傳到鍚蘭。印度的僧團一再分裂時, 在鍚蘭的分別說部大寺派完完整整, 到西元前一世紀建起無畏山寺後, 兩派互相爭執, 爭到公元十二世紀, 由當時的國王勒令無畏山寺派的出家眾還俗, 大寺派被認定為佛教正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