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19, 2014

元朗泰國廟的袈裟節




年年的袈裟節, 大師父隆波馬勒都來港一至兩日來給信眾修大褔。此年的泰國廟, 師父們在佛堂側門起了大頂給信眾避風雨的。

由於有大師父及泰國高僧到, 所以每年的袈裟節, 此佛堂都人山人海的, 坐滿佛堂亦佔了前面的一大塊空地。但事前佈置的居士卻謬謬可數, 前一星期, 大概就是每日幾個人吧了, 是前一日的準備才稍為多點人吧了。



晒地席也是一或兩個人吧了, 弄菜那些也是三至四個吧了。





這衣車平時收起, 節日前才拿出來。




泰國居士弄的龍, 有頭有尾的。泰國廟的泰國居士非常有心思, 這若大的一個節日, 事實上也沒誰在弄什麼的統籌, 都是各人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 只是食物方面, 那些麵檔或水檔等, 有人作協調吧了, 協調的意思也只是誰有錢的就出錢, 沒錢又想做的, 就給他們來做, 自己找些朋友一起幫忙, 所以這個做法, 是人人開開心心的啦。

其他的佈置, 則可說各有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 有人放水果掛樹幹, 有人弄些結緣品掛樹枝, 有人弄這些龍頭與尾放門口。有人負責拿飯給信眾去供養托鉢僧團。




這些法工是常到廟幫手的, 有大節要開檔就來幫忙, 水檔看似很簡單, 實況是前一天要準備很多東西的, 六個大筒裝水, 要洗筒, 要煲水, 要準備各式飲品, 至少也要準備一天的。


廚房當天的人忙個不停, 男居士就幫忙煮大獲菜及大獲湯, 女居士弄細碟菜, 出出入入的。在大節日, 所有大煲全出動, 大碟也是用得七七八八的, 這廟的碗碟倒也是夠多, 大大小小幾百至過千吧。這些是居士用的, 僧團用的則另有小房間儲存。供僧團用的東西則在供僧團物的小房處理, 不撈亂的。這是此處廟規, 若是獨行僧那些, 這些通常就不太分別了, 實際運作也是難作分別, 所以這些, 各僧團各例, 各僧各處各種例, 居士還是聽從指示。
在此廟, 就算是洗水果也是在供僧儲物房處理而不在這個廚房處理的, 供僧碟那些當然也是如此, 但對於不知道的居士, 無知也是沒什麼啦, 或者供僧房的杯碟不夠而拿居士廚房的杯碟來裝菜, 也是沒什麼啦, 反正佛教說的是隨緣, 什麼東西也是法的啦.




袈裟節當然就是有袈裟給人請啦, 這些袈裟沒人看檔, 即是自便, 喜歡捐幾多就捐幾多, 實情已有人全包了, 其他人就自便的。實況是供養袈裟是幾時都可做的事, 有時有些信眾上廟供一大堆物品時, 也順便連袈裟一起供, 佛陀有兩個筒及袈裟, 就是給要供養的信眾物品連袈裟一起供僧團,  感覺功德大一點吧。
而袈裟節的由來則是雨安居三個月後, 讓居士們以供養袈裟來給精進修行的僧人。巴利經上的記載是有團僧團要拜訪佛陀, 但因進入雨安居而要停留三個月不得前行, 故他們精進襌修三個月後, 再出發往訪佛陀, 佛陀見到他們個個袈裟都爛了, 有些如破布的, 剛巧有居士供養了一塊布給佛陀, 佛陀把這塊布改做了兩三件袈裟轉給最破爛的兩三位僧眾, 往後就成了袈裟節, 讓居士這邊種大福。
而一個僧團中誰可得袈裟, 誰不可得, 則由僧團會議決定。

此廟九時半開始供僧。


泰國居士的虔誠在這些小節上可見一斑, 就是連放上預備供僧的枱上, 泰國居士也是樽下雙手舉高至額頭後, 才放到枱上的。


滿枱是飯與菜。節日嘛, 通常好難食到僧團捨出來的泰國各式菜的, 若要食僧團捨出來的泰國菜, 就要是平時或星期六或非節日的星期日吧。有時星期日, 此廟也不會太多人的。

此廟的隆波林是說過, 捐大量物質或錢財到廟中, 也不在平日修修身口意, 所得功德是非常少的, 而且若想捐大量物質給廟後, 師父加持祝福了, 就會得大福, 這是沒有的事, 個人自己也要修一修才能與師父的加持相應的, 這才能得到大福。



排頭位的那位師父肯定也是大果者, 第一次來港的。排第二位的就是此廟的大師父, 佛使尊者的第一代弟子吧, 現時管理佛使尊者的全球五百多個道場, 超勁的一位師父。慈心亦是超勁。
這些大師父實在就是不用說什麼的佛法, 單單存在就已令人生起對佛法的信心, 何況做些小事, 更顯出那份對信眾的慈悲心。


一到供飯給托鉢團, 整個寺廟就被人群包圍, 僧團由大師父帶領也走了兩個圈才回到佛堂。



第一位供袈裟的, 通常是給泰國領事代表泰國政府及皇室來供養的。泰國領事首先唱誦泰國國歌, 接著進佛堂供袈裟, 接著頂禮佛陀及僧團, 離開後, 才到信眾供養袈裟。


供袈裟時, 也真是水洩不通的, 外邊也開始信眾食飯, 各据一處, 有些小組開餐, 有些邊行邊食, 有些在找位子, 也有些人陸續離開。

要見聖僧, 可在袈裟節來此廟。事實上, 修行遇樽頸位的, 你不說, 那些大僧也會自動來幫你的, 言語不是障礙。
















星期六, 10月 11, 2014

古印度摩揭陀國

古印度摩揭陀(公元前493 年)

大約從公元前6 世紀初,古代印度就進入了列國爭戰的時代。此時有16 個大國:鴦伽Anga、摩竭陀Magadha、迦斯Kasi、拘薩羅Kosala、跋祗Vajjī、馬拉Malla、支提Cetiya、拔沙Vamsa、拘樓Kuru、鍵陀羅Gandhāra、阿濕波Assaka、阿般提Avanti、馬蹉Maccha、蘇羅婆Sūrasena、般查羅Pañcāla、甘波宅Kampoja。此外還有一些小國如迦毗羅衛等。事實上,當時大大小小的國家總共約有20 多個。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主要是君主制與共和制兩種。16 國中,有14 個是君主制,只有跋祗和馬拉及一些小國是共和制。而共和國又分由單一部落組成,如釋迦國及由部落聯盟組成,例如跋祗就由九個部落聯盟組成。共和國沒有世襲的王,其首領稱“羅阇”r āja,由選舉產生,國家內政、外交、軍事、司法等大事,都由公民大會及長老會議討論決定。而君主專制內,則強調王權。
及後,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因為鐵器的使用,令人民開發東面的肥沃土地耕種,另外就是波斯帝國的入侵,迫使 人民移往東部。公元前6 世紀末(前518 年)波斯征服了鍵陀羅,其國被列入波斯帝國的第七個州。從此,西方對印度有了初步了解,流行於西亞的阿拉米亞字母也傳入印度。波斯的建築風格及藝術也影響了印度。

公元前6 世紀以後,在北印度列國中最先興起的是迦斯。它與拘薩羅南北相對,經常發生衝突。一度還兼併了拘薩羅。摩揭陀和鴦伽則為奪取恒河下游而兵戎相見。對摩揭陀也常有敵對行動。跋祗也來爭奪。迦斯地處上述幾個重要國家之間,便於與鄰國爭衡,也易於受到鄰國的威脅。後來拘薩羅強盛起來,又轉而兼併了迦斯,並將包括佛陀故鄉迦毘羅衛城在內的一些小國納入自己範圍之內。
摩揭陀位於現代印度比哈爾邦的南部,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又有豐富的金、鐵等礦藏。公元前6 世紀中期,為頻婆梳羅王(約公元前544 ~前493 年)所統治,是摩揭陀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王。頻婆梳羅王建都於王舍舊城,為五山所環抱,形成自然屏障。玄奘在《大唐西遊記》中稱之為矩奢揭羅補羅,或日上茅宮城,因這裡" 多出勝上吉祥香茅". 王舍舊城有內外兩重衛城圍繞,還有豎立在各山丘之上的瞭望台和瞭望塔。內衛城則位於群山腳下谷地的四周。
王舍舊城大約建於公元前6 世紀,而舊城以北不遠的地方還建有王舍新城。新城的修建,據玄奘的記載是為了防禦來自吠舍厘( 跋祇)的北方邊患。" 以王( 指頻婆梳羅)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  在《法顯傳》中說:" 新城者,是阿闍世王所造。"
摩揭陀在頻婆梳羅王統治時代國勢漸強。國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大批官吏分掌行政、司法和軍事。國王對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實行嚴格的控制。在國內,他一方面熱衷於佛教,另一方面卻實行嚴刑苛法。其刑罰包括監禁、鞭笞、烙印、斬首、割舌、肢解等。頻婆梳羅王晚年為其子阿闍世所殺。

佛陀出生後,十六國混戰下,只剩四大強國:阿般提Avanti、拔沙Vamsa、拘薩羅Kosala、摩竭陀Magadha。四國之中,最強大的還是摩竭陀國,而由於國王的護持,對佛教的擴張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頻婆梳羅王和當時的許多強國保持著友好關係。他與鍵陀羅通好,該國曾派遣使者到摩揭陀。他還選派五位醫生為阿般提國王治病。他與拘薩羅等國聯姻,其拘薩羅籍夫人以一個收益豐厚的迦斯田莊作陪嫁。同時,他也侍機對外擴張,以武力吞併了近鄰鴦伽國。

摩竭陀同北鄰跋祗共和國,只有恒河一水之隔。為了爭奪水源,雙方進行了長達16 年的戰爭。戰前雙方都積極備戰。跋祗共和國為了對抗摩竭陀,同馬羅共和國和迦斯—拘薩羅王國結成了同盟。阿闍世也在積極籌劃。 阿闍世曾派大臣雨果前去問佛陀有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是大般涅槃經的背景。戰爭已呈不可避免之勢,最後終於爆發。由於印度人不重歷史,因此這場戰爭的詳情很少被記錄,結果以跋祗為首的東印度聯盟被擊潰。阿闍世王勝利後,成為東印度的霸主。他對內實行嚴刑峻法,同時又支持佛教的傳播,收攬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