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自己修的觀是怎樣的?
我們看看《中部尋求聖法經》, 《沙門果經》、《轉法論經》,一個有高階襌定的人尋求滅除終極煩惱之聖法的過程, 他見識了最高襌定境界, 並不導致厭離, 他見出生老病死懮及煩惱的壞處, 他怎樣在近三十五歲時見到老病死懮呢? 這要看《沙門果經》中談及從止襌轉入觀襌的過程。
在達到四襌後, 轉向智見, 認識這身體是由物質形成的, 是四大的組合、由父母所生、靠米飯養成; 是無常壞滅、磨損、分解、散滅, 心識依附著, 受到束縛。
這個初步認識已是達到最初的觀智。這段話已是修定轉觀出現當下苦的現象,須要認識此是苦, 應要知。已知道此是苦、無常無我後, 首次的眼即具有。
達到初步智見後, 也是從四襌出發, 轉向由意識主導的各種神通來認識前世與未來世, 佛陀修得六通, 《沙門果經》提及神變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前世智與滅盡智, 這六通須要較高階的襌定。對佛陀來說, 他有高階襌定, 故以四襌為基礎而轉向,
是容易的。
在《尋求聖法經》中, 說及生老病死懮法的過患, 以神通來認識一生又一生的生老病死懮的輪迴過患, 而污染法的過患則是當下的。 故此, 過患不只以特別的智所見的各現像, 也包括當下證得高階襌也無法滅的微細煩惱。在《轉法輪經》中, 他當下觀的內容是五取蘊所起的現象, 初階觀智由色取蘊所起的, 由識所起的則是除色取蘊外的受想行識取蘊蘊所起的現象, 對五取蘊所起的現像須要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起因須要知道、應斷除及已斷除; 對由五取蘊所起的現象的熄滅, 應知道、應證知及已證知; 對修行方法要知道、應修及已修。他通過止觀並行, 體證五取蘊的生滅而生起智見, ñāṇadassana。
所以他尋求從這些過患解脫的心思, 這裡用的尋求, 詞語是pariyesati, 此詞有調查、欲求、尋找、尋求的意思。就是說生法已生起,從這些現象中尋求解脫與安穩處, 若果把此對應十六觀智或《七車經》, 這裡就是在《七車經》的第六階段, 行道智見清淨, 十六觀智中的第九的欲解脫智。大部份人在這階段都會非常困擾, 須要善知識指導的。佛陀則無師自通, 靠極高的定力、極強的念力與極強的精進力。生起堆現像導致他在短短的時間從初階觀智到證得最終的四果涅槃, 把所有煩惱熄滅。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佛陀雖把煩惱淨化了, 但在初證覺時, 有無記的不善想生起, 用了魔羅勸入滅這段, 然後有梵天勸請, 初證覺時, 有過善惡念之爭的。
經文總有文字的順序㝍法, 但實況, 那些文字並不一定如實發生, 即是說佛陀由四襌來轉入的各種意識主導的神通順予並一定如文字般順序出現, 正如《大念處經》所說的修法, 並不一定按色法中的出入息念入手, 所以從止襌轉入觀襌, 亦不一定必須從四襌轉入, 大量的初二果居士都沒有深定, 初二果亦無須深定, 這是佛陀自己的修法, 但他在教導眾生時, 卻非常的靈活。他把初果的首要條件放在指導者的善知識, 也該是知道人們會執著文字, 另外在尋求解脫階段, 普通人須要指引的。
前人都以達到神通來證明神的大能與人是被神所選取與喜悅的, 修襌是取悅神、敬拜神、與神溝通、與神合一、從神處而得到神力。佛陀則不認為神通是由神所賜予,也不認為神通有大能至可滅煩惱,神通有其功用,但並不高於智見或觀智。他修觀並沒修定至色界定,而是欲界定的四襌,轉向觀。四襌能起神通, 以神通之智觀過去生與眾生的輪迴,以滅當下五取蘊而證得漏盡智asavakkhaya ñāna,解脫微細煩惱, 我們要注意的是以神通之知觀過去世與眾生的輪迴, 此是四果的, 對佛陀來說, 這是容易的, 他已證達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了。這是他的修行過程,但他並沒教普通人跟隨他的方法, 佛世時, 除了未證佛果前被稱為菩薩的釋迦聖者外, 沒有其他人被稱作菩薩, 因此他完全沒有教任何菩薩, 普通人被稱菩薩的年代是在大乘佛教興起後才出現, 那已是佛滅幾百年後的事了。佛陀依普通人的條件而有不同的教學內容, 這是佛陀作為人天師的善巧, 這裡的人天師也是跟前人不同, 此時的天眾的老師是佛陀, 而非其他的神明。當他其中一個號: 天人師被宣揚時, 這觀念該是多麼使人換然一新的, 的確佛陀開啓了新的時代, 人的覺醒超出天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