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8, 2024

隆打糖宴หลวงปู่ทองอินทร์ กตปุญโญ

 

攝於2019年4月在下白泥
หลวงปู่ทองอินทร์ กตปุญโญ Long Pu ThongIn Katapuñño。Katapuñño 是隆打的法號, 巴利語, 意思是已作了善福。

隆打在泰國的寺院是承繼隆普史在黎逸府Sri Somdet縣的Prachanom Wanarom寺, 此寺又名 Wat Pa Kung, 音譯八弓寺。
隆打的原名是ทองอินทร์ แสวงผล, 生於1938年3月17日, 在泰國黎逸府。童年在寺院學校學習, 直至四年級停學。
1959年, 21歲時, 在พัทธสีมาวัดประชาบำรุง (วัดป่าพูนไพบูลย์) Phatthasima Wat Prachabamrung  (Wat Pa Poon Phaibun)  出家受比丘戒, 戒師是พระโพธิญาณมุนี (หลวงปู่เหลา จุนโท)。親教師是มหาสารคาม, 給予巴利語法號กตปุญโญ Katapuñño。
他出家除了因為泰國的傳統, 成年男子一生須出家一次外, 亦因其母當時病重。泰國傳統觀念是出家能為家人與親友得最大的善福。
自那時起, 出家至今, 戒腊有65年。
他曾向隆普摩訶布瓦 LP Maha Bua Yannasampanno、Luang Pu Chob Thansamo、Luang Pu Loui Chantasaro、Luang Pu Khamdee Papaso、Luang Pu Srichan、Luang Pu Thon Yantharo和Luang Pu Sithan修習止觀。
2004-2005年間, 他留在隆普史的寺院, Prachanom Wanarom寺協助監督寶塔的建造。這個寶塔是為紀念隆普史90週年的。

聽來的, 隆打跟隆普史有八年。

隆打宴, 每年在佛教重要節日及泰國重要節日, 都有來港主持。來港後則住在下白泥, 使下白泥這塊借僧地吸引泰國、香港、印尼華僑、內地居士到來供僧。
隆打在港有收過港女居士並度出家, 但由於在港泰國女居士眾的言行及其他原因, 導致她最終還俗。隆打亦曾叫一泰女居士修行, 並送過一把頭陀傘給該位泰女居士, 目前該女居士是被認為證果的。但隆打並沒叫她出家。

隆打的說法在油管與臉書都有, 他最近也出了一本關於修行的書(泰文)。
泰國佛堂在洪水橋時期, 隆打已來港, 故也來了三十年, 是最近十年才讓少許港人認識。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82474992632485
油管: 輸入หลวงปู่ทองอินทร์ กตปุญโญ

資讯來自http://www.sookjai.com/index.php?topic=233421.0
翻譯用谷歌。

星期六, 4月 27, 2024

薩度薩度薩度 sādhu sādhu sādhu

 Sādhu 在詞類分類上, 是屬不變格詞。在三藏的出現率是1155次。

此詞在句子中, 有出現三次,  兩次及一次。出現三次的結构是相同的, 如"sādhu sādhu 某某, sādhu 某某做了什麼事。"這個結構通常都是由世尊對各類人士如比丘, 舍利弗等人說的, 如長部合誦經:

bhagavā uṭṭhahitvā āyasmantaṃ sāriputtaṃ āmantesi – ‘sādhu sādhu, sāriputta, sādhu kho tvaṃ, sāriputta, bhikkhūnaṃ saṅgītipariyāyaṃ abhāsī’ti. 

世尊起立後, 呼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 薩度薩度, 舍利弗, 薩度, 你說了比丘們合誦的理由。"

中部有五篇經, 世尊分別對比丘們、尊者阿難, 國王及舍利弗說, 讚賞各人說法與聞法。
如: Sādhu sādhu, mahārāja, Sādhu kho te etaṃ, mahārāja, evaṃ hoti, sādhu ca pana te etaṃ arahataṃ sutaṃ. 摩偷羅經

相應部有九篇經, 也全是世尊對不同人的讚賞, 所讚之事也是說法與聞法。

但到了增支部, 有六篇經, 此部開始把只有世尊用三次薩度的傳統, 在一篇經裡轉為舍利弗讚賞沙彌提, 第九集獅吼品沙彌提經。亦不同前三部般, 讚賞說法或聞法, 而是舍利弗讚的是沙彌提的回答。

小部十五篇經都沒有這結構。

二次的sādhu 的句子大量存在, 共71經有此結構, 都是"薩度薩度某某"。但長部沒有這結構, 長部有出現三次與單次的。

單次出現的sādhu 部份不是作副詞用法, 有形容詞用法或作為補語的, 用法較廣泛。

三次薩度在相應部、中部與長部中, 都是由世尊來說的, 連續說三次的詞語, 就這個sādhu, 也在千字出現率有過千次啊, 是個重要的詞語。

這個結構並非巴利聖典獨有, 希伯來文聖經中的先知書已出現, 但只出現一次,  "聖哉!聖哉!聖哉!" (希伯來文Qādos) 由天使讚美耶神的。

佛陀把不變格詞的薩度用在說法者與聽法者處, 也是用三次。在希伯來文, 連說三次是代表最高級, 另外由天使來向神讚賞, 不是普通人說; 在巴利聖典佛經, 有點不同, 句子結構中, 這薩度並非連續出現, 連續兩次後, 斷開, 稱呼人名, 再來一次, 也稱呼人名, 人名出現兩次, 表明薩度的對象也是重要的, 薩度的原因是說法或聞法。佛陀的老師是法Dhamma, 對佛陀來說, 說法者與聞法者都是值得讚賞與恭敬的, 而讚賞及恭敬的詞語性質是不變格詞, 那在背誦時代, 肯定不會說錯或背錯的, 不像變格詞隨時間推移, 而變了格使意思不同了。

增支部是五部經中, 內容較相應部及中部為後的, 其中一篇經, 說三次薩度的人從覺者世尊轉為聖者阿羅漢, 所讚賞的事情不再限於說法與聞法, 而是擴大為問答。這倒跟現代聽到或看見問答而給與讚賞薩度, 是相似的, 就是善的範疇擴大了。這篇經是在第幾次結集才插入去的呢? 早期經典都不敢把世尊說的, 轉為其他人來說, 是到了這篇經才改了。

用佛陀之口來讚賞及恭敬法, 使Dhamma被抬高了, 法是最高的。但對普通人來說, 佛陀是最重要的, 由他來介紹正法, 所以阿羅漢的結集把三寶之首歸給佛陀, 佛法僧。

二次薩度有聖者薩度另一聖者, 如中部的牛角林大經, 亦有在家人薩度異教徒的尼乾子拿達子, 亦有佛陀薩度比丘們的, 二次薩度就是很多謝某某的意思。




星期六, 4月 20, 2024

泰國佛堂的故事: 微林掃地

以前下面微林無人理的, 因為沒什麼人下去, 傳說好多鬼, 日間都有, 曾有掛單出家人穿鞋在下面大佛處掃地都感到腳板被針刺。有些泰國人落去會感到不舒服。所以誰說有定力的, 可落去微林試試看, 真的有定力嗎?
隆波馬勒都叫了阿Bell五年, 落去這微林獨修。直到我出現吧, 來了一個月, 就落去獨修一晚咯, 都無人叫的, 也就試試個心怎樣咯。我都試過獨自在石崗過一晚, 亦有試過在鹿頸過一晚。能在荒山野嶺獨自過夜的, 連我在內, 就三個女居士吧了。此寺出的, 就只有P Tim。另兩位不是由此寺僧團指導的啊。我就不是啦。在此寺,我後來還帶人落去過一晚, 在空地過的啊, 不是在小屋的, 也沒開蚊帳。我自己獨修那晚都無用小屋的。
這微林, 我感到舒服, 寺院有鬼都好平常的啦, 何況那村亦有村民就地起墓的, 也正好給修行的居士眾有對像回向。該塊地在戰時也有可能是亂葬崗, 所以特別多鬼吧。

寺院有鬼, 也會有護法神啦。修行的樹林該掃乾淨的, 不是只有行襌徑才去掃乾淨, 所以在我下去時, 會全個微林來掃的。後人見到有人落去掃, 自然也會跟風做啦, 所以後來, 有見到微林都有人落去掃地的。當時已知P Tim每星期日都落去修, 那間小屋就是給她修行的。由於星期六日, 寺院較多人, 所以我通常也不會去, 除非有特別事吧。所以遲遲都沒有遇到她, 就算在一些節日, 大家都在做不同的事, 我多數又落樹林避人, 所以沒緣遇上的。

沒打算修, 自然也不想在寺院做些什麼, 不像上寺院的一堆泰國居士, 在寺院做些少事就想管人管事的。那麼細的寺院, 又那麼少人來, 管什麼啊? 原來管誰人可來, 誰人不可來啊, 這在我們的佛教觀念裡, 想像不到的事, 因為趕人離開寺院的惡因是很重的, 絶對障襌修, 惡報也是重的。所以我們是不敢趕人離開寺院, 若要使某人不上寺院, 通常的做法是用神通來處理, 否則寺院的一個功能正是使惡人改善嘛。
分享法與吸引人來寺院, 是屬法布施, 吸引人學佛是件功德無量事。沒有修行或修錯了的泰國居士的觀念, 很不同。也太可憐了, 日日上寺院布施, 僧團居然不去教導。至這間寺院的施主, 越施得多, 越不幸的。他們布施一生啊, 居然沒有得法益。從前佛世時, 並非布施僧團後, 才證果啊; 證果後, 才布施僧團的。此寺常來的泰國居士, 個個剩識求保佑, 太浪費了這支僧團佛法知識。
我不想理任何事, 所以也免與人接觸, 包括這支僧團, 言語溝通不到, 也是好事一件。隆波林攝到入來, 是件因緣事件, 要做就要做好, 我這邊做好, 他那邊學得怎樣是他的事, 中間還有幾個翻譯, 一個都不夠的, 幾個, 這些是他們的事。幸好當時無遇黑雲與蘇必達啊, 這兩人都識英文及廣東話的, 不過無修行, 亂七八遭。當時若遇這兩位呢, 肯定不去此寺。我遇的是阿Bell, 不論她的那種自負語氣怎樣, 她有一種很吸引我的質素在, 首先她有修行, 所以我喜歡聽她分享修行的故事,  她也講及隆波馬勒的教學方式, 很是吸引。

掃微林這回事, 來自當年在石崗跟文師修時。不是林派在樹林修行嗎? 樹葉跌落地不是自然事嗎? 干嘛要人為掃地? 文師當時的做法是直接去掃地, 掃整個場, 乾乾淨淨。後來回想此事, 就知原因, 樹林枯葉聚集, 一來惹蚊, 二來對過夜獨修者做成無益的干擾, 小動物爬到枯葉什麼的, 發出聲音, 定力不夠時, 這些聲音容易做成干擾。樹林有很多眾生, 包括人在內, 掃乾淨利益眾生。
所以我來到這微林, 懂做的, 就是掃乾淨地。

自從知道微林後, 多數身處微林, 上面寺院的任何事, 都與我無關。所以幫忙最多是掃地, 掃大佛周邊、樓梯及下面的微林, 因為無人做。有人做, 就讓人去做, 這也是布施嘛, 分享比人的功德也大過自己去做的, 泰國居士在這方面倒是做得很不錯的, 不過部份學得不好的泰居士在分事出去時, 找熟人, 即時益自己人啦。那就是弄私團, 所以在這寺院好易見到一團團的, 誰跟誰是一團。修得較好的居士就沒有去分別, 任何人想做, 就分給對方做。
這跟佛法團體很不同, 佛法團體是整群人一起為一件事去做, 分工雖有不同, 但互相會幫忙的。寺院就埋堆式, 修得好的泰國居士並不多啊。不想做事的我,  團團人與我都無關係。在教隆波林時, 遇些什麼節日, 我都無意幫手, 除非有人叫。否則那個幫手就是做些無人做的事, 當時就是掃無人掃的地。教隆波林這回事嘛.....只是個引子, 而非什麼功德事, 隨緣事一件。教隆波林這單事也不完全無影响的, 有它的影响在。


 

星期日, 4月 07, 2024

襌修經驗部份或整個身體消失

 在坐襌時, 感覺身體部份或整體消失, 是不少襌修者會經驗的。

身體消失的感覺, 是身識不起或是身受所起的幻覺現象或是其他? 正定的初二三四襌有沒有身體? 

正定的初二三襌裡, 佛陀對這三階段的公式定義是明確的:

初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希望與欲疏離、與不善法疏離, 有尋求、偵察目標, 分離生起, 獲得喜樂, 住在初襌。

心喜身樂, 有尋有𧙈,  這是初襌的定義。那麼沒有身體也就沒有感覺到身樂, 非佛教初襌。

二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 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du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偵察目標, 平伏內心獲得清淨, 心安住一境, 沒有尋求沒有偵察目標, 有由定而生的喜與快樂, 進入並住在二襌。

仍然有身樂在的, 二襌與初襌的不同,  此襌最有利的是斷了妄念, 沒有念頭。由於仍有身樂, 不可能沒有身體的。

三襌:  yāvadeva ākaṅkhāmi pītiyā ca virāgā upekkhako ca viharāmi sato ca sampajāno sukhañca kāyena paṭisaṃvedemi, yaṃ taṃ ariyā ācikkhanti –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ta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經驗捨離喜後, 保持捨心(平靜心), 有念有覺知, 體驗快樂遍滿身體內外, 有捨具念、安住在樂中的三襌。

講明體驗快樂遍滿全身的, 沒有身體, 那能經驗快樂遍身呢? 

初二三襌肯定是感覺到身體在襌坐的, 能感覺到身體住在樂中的。

四襌是否感覺到身體在襌坐或在呢? 要看專一的程度,  有些人只是沒有感覺到身觸, 有些人只是沒聽到外界聲音, 有些人沒感到呼吸、沒感到心跳、 就是沒有感覺到, 從少項到多項。

識viññāṇa , 功能是分別悉知。身識,  與身體有關的識,  法集注釋說生起身識有四個條件:

Asambhinnattā kāyassa, 身體的純粹, 就是純身體的, 不混雜其他。

āpāthagatattā phoṭṭhabbānaṃ, 諸接觸範圍。

pathavisannissitaṃ, 基於地, 此處的地是四界地水火風的地, 皮膚有軟硬度, 屬於地。

manasikārahetukaṃ  關聯作意

感覺不到身體或身體消失, 不等同身體事實不存在, 只是覺知不到。等於很多襌修者覺知不到呼吸不等同呼吸不存在, 只不過呼吸非常微細, 覺知不到吧了。覺知不到身體, 首先障入初二三四襌, 其次障觀智。

眼識是分別形狀與顏色; 身識分別什麼呢? 肢體位置、觸覺、軟硬度(或壓覺)。

感覺身體消失即是感覺觸覺消失, 通常出現在近行定中, 有人會以為證得無我anatta, 但由於這現象多在近行定引發, 並非在觀智道上引起, 所以是由修定引起的幻覺, 而非修觀引起的無我現象。

不過一切現象都是無我的。

又有人說感覺身體消失因為身識沒有生起。身識只分別肢體位置, 觸覺與壓覺, 身識不可能部分身體有, 部分身體無的; 身體感覺的現起與消失並非由身識來識別, 而是名法與識的作用。感覺就可以分割, 身體部份或整個消失, 實況身體並沒有消失啊, 只不過感覺不到, 所以是受蘊與識蘊引起的幻象, 多在近行定出現。近行定是不穩定的狀態, 很多幻覺就在此狀態出現。 

近論藏時代才出現的安止定apanasamādhi, 有人說安止定的心路過程是純意門心路過程, 所以安止定沒有身識生起。經藏對初二三襌的定義首先就破了沒有身體身識這事, 其次, 純意門心路過程不經五門生起, 只經有分心生起, 在意門時有分也只波動幾下, 心路過程生不起, 談什麼入襌定呢? 沒有五門參與的純意門心路過程根本談不上入安止定。

有根門及其隨起的心路過程的意門心路過程, 倒是與經藏的識依名色相應, 識不能獨立存在的, 依名色而存在, 所以意門心路過程其實是組合式運作, 有根門參與, 入安止定才較符合經藏論朮。

修習內觀者都知道當覺知所緣, 力不夠時, 覺知不到所緣, 試去覺知1cm X 1cm的頭皮範圍, 完全覺知不到, 頭皮消失嗎? 只是覺知力不夠; 對身體的存在感到消失, 原因一是覺知力差, 整個或部份身體感覺不到, 二是心力太強太專注, 致使感覺不到身體, 身體像消失了; 三是心路過程中對根門的心路被干擾, 組合式運作被打亂。

感覺身體消失, 這情況多發生在修定(未入襌定)過程中, 動一動身體, 即能感覺到身體再次出現, 或者出定後再次感覺身體的存在。前者是關聯作意使身識生起, 後者是退出近行定, 開眼破幻覺。這個身體或觸覺消失, 是修定幻覺之一, 是無常無我的。生起只代表專注力夠, 心力夠, 如此而已。

感覺身體消失, 在神經科學裡, 有些人是腦傷後, 傷及神經系統, 有些是血管病變。感覺消失可能只是發生在末端肢體或身體特定區域,半側身體,或全身都失去感覺。

襌修在近行定發生對感覺身體消失, 與腦病變或血管病變當然沒關係, 這個現象對於達到初二三四襌亦沒必要; 對於觀智亦沒進益, 對於滅煩惱, 它本身就引來煩惱, 所以這樣的現象, 只是受無常苦無我的一個現象。